HG-T20549-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HG-T20549-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G-T20549-199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8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01862
下载资源

HG-T20549-199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G-T20549-1998 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21.2.1集液包应设置在下列场合

21蒸汽管道上的集液包及其配管

1水平管的低点处,对于长的水平直管每隔50~100m设置一个。见图21.2.1 1集液包在水平管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HG/T 2044-2020 机械密封用喷涂氧化铬密封环技术条件.pdf2.1一1集液包在水平管的设置位置示意图

2管廊上总管的端部。 3补偿弯管或立管最低处,见图21.2.1一2集液包在补偿弯管或立管的设置位 置示意图。

21.2.2集液包的冷凝水出口管道应设切断阀或蒸汽疏水阀组。蔬水阀的设置应符合 本标准中的第15章规定。 21.2.3集液包下端宜用法兰盖,兼做吹扫用。也可用焊接管帽。但需增加排液口,见 图21.2.3集液包下部排液口示意图

图21.2.3集液包下部排液口示意图

1集液包及接管与梁之间的净距离应大于热位移量及保温所需的空间,且不小 于200mm,见图21.2.4集液包接管与梁之间净距示意图

图21.2.4集液包接管与梁之间净距示意图

2集液包的冷凝水出口管的方位不宜向管廊梁的一侧引出。同时避免与管廊下 层管道相碰。疏水阀应布置在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如设在平台上或靠近柱子处的地面 上。 3集液包的冷凝水出口管的走向,除考虑管道柔性要求外,还要考虑便于设置管 道支架及疏水阀组的支架。 在蒸汽主管的位移较大时,应避免小管的支架设置不当使小管受损。靠近主管的 小管支架应尽量利用主管生根,以减小相对位移,见图21.2.4集液包接管与梁之间净 距示意图。

3.1集液包管径见表21.3.1集液包管

表21.3.1集液包管径表

集液包的长度一般为350mm左右。 集液包通常采用标准管件组合而成。应符合管道等级规定。根据蒸汽主管的 围组合形式,见图21.3.3集液包的儿种形式。

21.3.2集液包的长度一般为350mm本

图21.3.3集液包的几种形式

1.1伴管适用于保持被伴介质管道的温度或用于防冻。 1.2被伴管道较多时,伴热系统宜设单独的供热总管及总阀,对于全年使用未 季使用的供热总管宜分开,使系统便于操作与维修,如图22.1.2所示,

冬季使用的供热总管宜分开,使系统便于操作与维修,如图22.1.2所示。

图22.1.2伴管加热系统示意图

22.1.3冷凝水回收或热水、热油返回管道及总管流程可按第22.1 计。 22.1.4被伴管道中如介质过热会使管道发生腐蚀时,应采取防止局部过热的措施 22.1.5控制伴管的长度及压降,保证回水或回油总管达到工艺所要求的压力。 22.1.6保证冷凝水系统不发生冻结。 22.1.7伴热系统用管道材料应符合管道等级的规定,

22.2.1伴管加热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2.1伴管加热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一供热总管; 一供热引入管及分配站; 伴管(伴前、伴热、伴后的总称)

22.2伴热系统组成

冷凝水或热水、导热油收集站及其回流管; 冷凝水或热水、热油回流总管等。

22.3.1供热总管除应符合第22.1.2条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供热总管在热源总管.上

22.3.1供热总管除应符合第22.1.2条的要求外,还应考虑供热总管在热源总管.上 的连接点位置对仪表计量及生产操作等无不利的影响。 22.3.2伴热供热总管应保证正常运行或临时停车期间可连续供热。 22.3.3供热总管的高低点应设高点排气及低点排液口。 22.3.4通常宜将总管布置在管廊上。

22.4.1分配站的设置

22.4分配站及供热引入管

1分配站的布置可以采用卧式(水平)或立式安装的形式,应符合“化工装置管道 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G/T20549.2)第3章中的例图3.0.2一2蒸汽分配站和供汽管 的布置。 2分配站接管数如下: DN40蒸汽分配站(或DN50热水或导热油分配站)每站设DN15(或DN20)接管 口6个;DN50蒸汽分配站(或DN80热水或导热油分配)每站设DN15(或DN20)接管 口10个。每个分配站留1~2个备用口,备用口应配置阀门并用螺纹管帽或法兰盖封 闭。 3分配站尽可能靠墙、柱、平台栏杆等设置,其位置应使伴前管道尽量短。当靠近 管廊柱子设置时,应注意布置整齐、合理、不堵塞操作通道,不影响设备维修。 4每组分配站入口应设有切断阀。 5分配站一般应设置个固定支架及一个滑动架。 6分配站的伴管接口应有切断阀,此阀宜采用截止阀。 7分配站的低点应有排液管、切断阀。如为蒸汽分配站还应设疏水阀

22.4.2供热引入管

配站的供热引入管应从供热总管的顶部

22.5冷凝水或热水、导热油收集站及其回流管

1收集站接管数如下: DN40冷凝水收集站(或DN50热水或导热油收集站)每站设DN15(或DN20)接 管口6个;DN50冷凝水收集站(或DN80热水或导热油收集站)每站设·DN20(或 DN15)接管口10个。每个收集站应留2个备用口,备用口应配置阀门并用螺纹管帽或 法兰盖封闭。 2根据配管设计需要,收集站可以采用卧式(水平)或立式布置。应符合“化工装 置管道布置设计内容深度规定”(HG/T20549.1)第7章中的图7.4.5(c)冷凝水收集 站类型及“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G/T20549.2)第3章中的图3.0.2一3 冷凝水回收时收集站和冷凝水回收管的布置。 3收集站的位置,应使伴后管道尽量短,支架要求应符合第22:4.1条第5款和 第22.4.1条第3款的规定。 4冷凝水收集站的各伴管接管口应带有各自的蒸汽疏水阀及切断阀。

22.5.2冷凝水或热水、导热油回流管

,2冷凝水总管高于收集站时,如果确认冷凝水回流管内可能有闪蒸蒸汽时,则收 集管上应加设止回阀。

22. 6. 1±一般要求

每根被伴热管道所需伴管根数由工程设计中规定,一般要求如下。

表 22.6.1 不同直径管道伴管根数

2伴管在被伴热管道上的布置方式,应符合“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 (HG/T20549.2)第3章中的例图3.0.2所示。 3设备的伴管应做成适合设备外形的形状,固定在设备外壁并与设备一起用保 温材料包裹。 4对于输送酸、碱、胺、酚溶液等管道可能因局部过热而产生腐蚀时,应在伴管与 被加热的设备或管道之间加垫石棉板。当被加热的设备或管道的材料为不锈钢而伴管 为碳钢时,也应加垫石棉板,不使其直接接触。 5伴管通常采用DN15.必要时用DN20的管子

22.6.2伴管布置要求

22.6.3蒸汽伴管的特殊要求

1根据本章第22.1.5条的要求,每根伴管的最大有效长度(指伴管与被伴热设 备或管道相接触的部分,包括盘绕阀门或作为热补偿措施的长度在内按所用蒸汽的 压力而定,如表22.6.3伴管有效长度与蒸汽压力的关系,

表22.6.3伴管有效长度与蒸汽压力的关系

2无并联的单根伴管允许有图22.6.3所示的袋形弯,袋形弯上升段的总高度 (A十B十C十D)值,对于每0.1MPa压差(供汽压力与疏水阀后背压之间的压差)不得 大干4m。否则应分段加热。单个升超高度不得大于6m或按工程规定。

图22.6.3袋形弯

3每根伴管均应在终端单独使用一个疏水阀,不应使两根或以上的伴管共用一 个疏水阀,只有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方可允许两根管子共用一个疏水阀: 1)伴管只在其有效长度内分成并联的两根支管; 2)两支管的长度相等且都不超过12m; 3)两支管的阻力降相等。 4不便回收的冷凝水不宜直接排入明沟或漏斗或地面上,以免闪蒸汽逸出,恶化 环境,或冷凝水冻结影响安全操作。. 一般可按下述方法处理: 1)将冷凝水管插入防冻的井里,使之渗入土壤中,见“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 规定”(HG/T20549.2)第3章中的例图3.0.2一13冷凝水排放用防冻井。此法可用于 界区外管廊及罐区等处,并不宜靠近设备及基础。 2)将冷凝水先排入小闪蒸罐,罐顶应有放空管,底部冷凝水经降温后在不损坏地 下管,又不冻冰的温度条件下排入下水道。

22.6.4热水伴管的特殊要求

1伴热后的热水,不得直接排放,应经收集站回流管返回热水回收系统。 2根据本章第22.1.5条的要求,当热水供水压力不低于0.2MPa(表压),温度不 低于70℃时,热水伴管的最大有效伴热长度不应超过40m。 3伴管绕过阀门或法兰时,伴管最大有效伴热长度应作相应缩短,每一处可按 3m直管考虑,伴管每拐一个90弯可按1m直管考虑。 326

22.6.5导热油伴管的特殊要求 1导热油不得随地排放,应送至回油总管。 2根据第22.1.5条的要求,当导热油供油压力不低于0.15MPa(表压),温度不 低于200℃时,导热油伴管的最大有效伴热长度不应超过60m。 3其它要求参见本章第22.6.1~22.6.3条的规定。

22.6.5导热油伴管的特殊要求

1导热油不得随地排放,应送至回油总管。 2根据第22.1.5条的要求,当导热油供油压力不低于0.15MPa(表压) 低于200℃时,导热油伴管的最大有效伴热长度不应超过60m。 3其它要求参见本章第22.6.1~22.6.3条的规定。

22.7.1通常宜将总管布置在管廊上。

22.7.2总管的高低点应设高点排气及低点排液口

23.1.1夹套加热适用于保持被加热管道中介质的温度,避免介质粘度过大产生堵 塞,或为了达到所需的工艺操作条件。 23.1.2夹套加热系统应包括:蒸汽(或热水或导热油)总管、蒸汽(或热水或导热油) 进入管、分配站、套管、冷凝水排出管、收集站、冷凝水(或热水或导热油)、回流总管等。 其设计要求同伴管加热系统。 23.1.3每个分配站或收集站上所设的加热介质管口数应不超过6个,但至少为3个 管口。 23.1.4夹套管的工作温度与内管的工作温度的差值宜控制在50℃以下。温差过大 时,应对热补偿及夹套结构予以特殊考虑。 23.1.5应根据夹套结构形式,考虑夹套管系的柔性,并进行必要的柔性分析。 23.1.6采用合适的加热介质压力并控制系统的压降。 23.1.7选用全夹套或部分夹套,或简易夹套与内管介质的特性及环境条件有关,应 符合PID的要求。 23.1.8被加热管道应经无损探伤合格及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焊接套管。 23.1.9在设备布置或管道布置时,必须注意夹套管的外径及保温层的条件,便于考 虑管道间距

表23.2.1套管及加热管的规格

23.2夹套加热管的结构

表23.2.1套管及加热管的规格

23.2.2夹套管的结构及跨越管和引入接口的方位要求见有关的标准。 23.2.3夹套材料的选用及壁厚的要求应符合管道等级的规定。 23.2.4应合理布置套管的隔断环及热源介质出入口,使夹套内热源介质能自动排 净。 23.2.5全夹套、部分夹套及简易夹套的管道,其加热范围如下: 1全夹套:除法兰连接部分外,所有管道组成件包括阀门在内均有夹套: 2部分夹套:根据第23.2.5条第1款减少阀门的夹套及现场焊的对焊口的夹 套; 3简易夹套:仅直管部分有夹套。夹套内不应有焊缝。 23.2.6被加热管(内管)应根据楼层等情况考虑采用便于吊装的长度。连接接头一般 为对焊口或法兰连接,其他要求应符合本章第23.3.3条的规定。 23.2.7加热介质入口增加防冲板,应符合本章第23.3.7条的规定。

23.3蒸汽夹套加热系统

23、3.1·根据本章第23.2.4条的要求,蒸汽应从夹套的最高点引入,冷凝水从低点扭 出。蒸汽套管布置应避免可能积聚冷凝水的死角和下凹的袋形。低点处应加设疏水阀 排出积水。 23.3.2每个蒸汽引入口对应的套管总长度不宜超过30m,超过时应另设蒸汽入口。 每个阀或每根跨越管其压力降可按3m直管考。 23.3.3当工艺管道需设全夹套时,每段套管长度不宜超过12m。有拆卸要求时,每隔 12m宜设一对法兰: ? 23.3.4在寒冷地区,蒸汽夹套管每12m长的套管需要设一个疏水阀。在非寒冷地 区,允许每30m长设一个疏水阀。疏水阀的位置必须低于夹套冷凝水出口。同时,与之 相连的冷凝永排出管也不得有高于冷凝水出口的高点。 23.3.5夹套管的蒸汽分配站、冷凝水收集站及所属管道的布置要求,应符合本标准 第22章伴管加热系统的规定。

23、3.1″根据本章第23.2.4条的要求,蒸汽应从夹套的最高点引入,冷凝水从低点排 出。蒸汽套管布置应避免可能积聚冷凝水的死角和下凹的袋形。低点处应加设疏水阀 排出积水。

23.3.7蒸汽压力PN≥0.7MPa时,应在套管内蒸汽引入口处设防冲板,如图23.3.7 防冲板示意图。

图23.3.7防冲板示意图

23.4热水、导热油夹套加热系统

23.4.1热水、导热油夹套加热系统的设计与蒸汽夹套加热系统设计一般相同,只是 不需设置疏水阀,但需设置排净口、排污管及回流管。 23.4.2根据本章第23.2.4条的要求,夹套管之间的跨越管的连接位置应考虑能和 每一夹套部件都能排净积污或气体。 23.4.3根据加热介质的不同,合理选择跨越管的连接及密封形式。在跨越管下方的 连通管上,应设置带直通阀的排净管或排污管,如下图23.4.3夹套连通管排液示意图 所示。

23.4.4热水供水压力不小于0.2MPa(表压),入口温度不低于70C时及导热油供油 压力不小于0.15MPa(表压),入口温度不低于200℃时,加热介质的最大加热长度应 符合表23.4.4加热介质的最大加热长度,超过表中的长度宜另设热水或导热油引入 管。每段夹套管最大长度为12m。通过每一个阀或每一个跨越管其压力降可按3m直 管考虑。

表23.4.4加热介质的量大加热长度

长度为分配站至夹套管的热水或导热油进口的引入管长度、夹套管长度和夹套管的热水或 油出口至收集站引出管长度的总和。

24.1.1本章规定适用于以电为热源,以自限温电热带对管道或设备进行伴热保温的 电伴热系统。对于需避免过热的情况尤为适用。 24.1.2最高伴热温度视电热带性能、材质而定,目前电热带大多为低温型及中温型, 其性能如表24.1.2电热带耐温性能所示。

24.1.3管道或设备的电伴热系统设计,必须符合防火、防爆、防静电、防腐蚀的有关 规定。 24.1.4# 根据被伴热管道的配管情况,考虑电热带的布置,使拆卸或更换方便。 24.1.5电热带的选型,要以适用、经济为原则。设计中应考虑最高保护温度、最高允 许温度、供电条件及安装环境等因素。 24.1.6电热带的功率、设计长度应按本规定和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 24. 1. 7 电热带伴热管道必须进行外保温。

24.1.6电热带的功率、设计长度应按本规定和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和资料进行计算。

24.2.1管道的电伴热

计算电伴热系统的热损失

当管道DN≤400时,可用表24.2.1管道的热损失近似查得Q1值。 L一被伴热管道上的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之和(m)。管道附件当量长度 见表24.2.1一2管道附件当量长度。 2保温材料修正系数(f) 保温材料变更时,查得Q值应乘以相应保温材料的修正系数(f),见表24.2.1一3 保温材料修正系数(f)。 3计算电热带所需功率

式中P一 电伴热系统所需切率,W P一所需产品电热带的标称功率,W/m; L电热带长度,m。 P'值应从产品样本上查得,因安装需要,每根电热带的长度应增加10%的余量。 5表24.2.1管道的热损失表中温差△T的确定

24.2.2设备的电伴热

1设备的伴热计算与管道的电伴热计算基本相同,当设备直径DN>400时,单 位表面积的热损失利用表24.2.2平壁的热损失近似查得。 2设备上的人孔、底座、液面计、视镜、放空阀等可以折算为相应平壁的面积,再 计算热摄失

GB29540-2013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注:①闸阀的散热量是相当于同管径同保温层管的1.3m管道的热损失。 ②法兰与吊架的散热量分别相当于同管径同保温层公称直径的二倍与三倍(米)长管道的热损 失。 ③其它管件视其外表面积参照此表所列当量长度确定。

表 24. 2. 2 平壁的热损失(W/m²

头。 24.3.2所选电热带的最高允许温度(℃)”不得低于被伴热流体(包括管道清洗、吹 扫、置换用的流体)的最高温度;“最高保持温度(℃)”必须高于被伴热流体所要求保持 的温度。 24.3.3若产品电热带功率不够,可改变电热带布置型式或增加电热带根数或增加保 温层厚度。

24.3.4电热带的护套应能抵抗腐蚀介质(如酸、碱、盐溶剂等)。 24.3.5每根电热带的设计长度不得大于产品样本提供的“最大使用长度”,应与熔断 器相匹配,否则应另接电源

24.3.4电热带的护套应能抵抗腐蚀介质(如酸、碱、盐溶剂等)。

24.4.1电热带敷设方式

1电热带的敷设有I型(平行敷设)和I型(螺旋敷设)两种型式。应符合“化工装 置管道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G/T20549.2)中的第4.0.2条例图 2采用1型敷设时GB/T 12085.14-2022 光学和光子学 环境试验方法 第14部分:露、霜、冰.pdf,电热带螺旋缠绕的螺距见表24.4.1电热带螺旋敷设螺距

24.5电热带及附件的固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