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doc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doc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2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9334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G H10-2009).doc

4.3.4 日常巡查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外观状况进行的日常巡视检查。主要检查拱起、沉陷、错台等病害,以及路面油污、积水、结冰等诱发病害的因素和可能妨碍交通的路障。

1 巡查频率应不小于1次/d。雨季、冰冻季节和遇台风暴雨等灾害性气候,应加强日常巡查工作。

2 日常巡查可以车行为主,采用观察、目测、及人工计量,定性与定量观测相结合,重要情况应予摄影或摄像。

3 发现妨碍交通的路障应及时清除,一时无法清除的,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市政工程精选施工组织计划--04--(28份) 4 日常巡查结果应及时做好记录。

4.3.5 定期检查是按一定周期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本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执行。

4.3.6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质量评定等级分优、良、中、次、差5个等级。评定方法按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执行。

4.3.7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应符合现行《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H20)有关规定。

4.3.8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对策:

1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优和良,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上时,可采取日常养护和局部或个别板块修补措施。

2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就采取全路段修复或改善措施。

3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指数评价为中及中以下,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行驶质量指数、抗滑性能指数评价为次及次以下时,应分别采取措施,改善路面平整度,提高路表面的抗滑能力。

4 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满足现有交通的要求时,应采取铺筑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加铺层措施,提高其承载能力。

4.3.9 采用整块板更换和板的局部更换处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处治好基层或垫层,并设置横向排水设施。

2 原有拉杆、传力杆应保持顺直、有效。

3 重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原设计强度。

4 重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材料要求、配合比、施工工艺、标准等应符合有关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规定。

5 修复后的路面平整度,包括接缝在内,用三米直尺检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不大于3mm,其他等级公路应不大于5mm。

4.3.10 采用灌浆法和条带罩面法处治裂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灌浆法处治裂缝主要有压注灌浆、扩缝灌浆、直接灌浆等,应根据病害程度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2 灌浆材料应具有较好防水性能和足够的强度与湿度稳定性,并应通过试验确定。

3 当采用条带罩面法时,裂缝两侧的切缝应平等于横缝(或纵缝),且距裂缝距离不小于150mm,凿除的混凝土深度以70mm为宜。

4 平整度要求按本规范第4.3.9条第5款执行。

4.3.11 采用注浆法处治板底脱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空隙部位,合理布置注浆孔。

2 注浆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采用沥青类材料时,灌浆压力控制在200~400kPa,水泥类材料控制在1.5~2.0MPa,待其抗压强度达到3MPa时,方能开放交通。

3 注浆效果检查可采取钻孔取芯、超声波或雷达检测等方法。

4 注浆结束后,应将注浆孔及检查孔用水泥砂浆封填密实。

4.3.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发生拱起、胀起、坑洞等病害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治。

4.3.13 采用机械刻槽法恢复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刻槽深度3~5mm,槽宽3~5mm,槽距10~20mm。

2 纵向刻槽时,应平等于纵缝;横向刻槽时,应平行于横缝。

3 刻槽深度应逐步推进,不求一蹴而就,以免刻槽边缘碎裂。

4.3.14 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直接加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直接加铺的路面种类主要有: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应根据检查、检测结果,针对外部环境和交通量发展状况,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相应的路面加铺层类型。

2 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行驶质量指数应在良及良以上;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路面损坏状况指数和行驶质量指数应在中及中以上。

3 无论采用何种路面类型,均应对旧路面的病害进行修复处治。

4 新旧路面之间应设隔离层,一般用沥青混凝土、土工布、油毡等。

5 加铺层的路面百度应通过计算确定,普通水泥混凝土不小于180mm,钢纤维混凝土不小于120mm,钢筋混凝土不小于140mm,沥青混凝土不小于70mm。

6 路面加铺层的纵、横缝位置应与旧水泥混凝土面板一致。

7 路面加铺层的设计与施工,按照相关路面的设计、施工规范规定执行。

4.3.15 采用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分离加铺,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损坏状况指数和行驶质量指数在中或中以下。

2 旧水泥混凝土板块应充分破碎,或压裂,并稳定无脱空,必要时可采用乳化沥青、水泥浆压注稳定。

3 在旧水泥混凝土板破碎或压裂时,应做好涵洞、地下管道、电缆、排水管等设施的保护。

4 基层的厚度应通过结构设计确定,且不小于最小结构厚度。

5 加铺的基层与面层的设计与施工,按照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规定执行。

4.3.16 旧水泥混凝土再生利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旧水泥混凝土被破碎以后,作为再生混凝土集料使用,其强度应达到二级标准及以上,且最大粒径应为40mm,小于20mm的粒料不能再作为混凝土集料,应筛除。

2 作为基层集料使用,其强度应达到三级标准且集料含量以80%~85%为宜。

3 用做底基层时,应将混凝土板块充分破碎或压裂,并做到稳定无松动碎块。

4.3.17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加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路基加宽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施工规范的有关规定。

2 基层加宽时,新加宽的基层强度不得低于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强度,并宜采用台阶法搭接。

3 两侧新加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差大于1m和单侧加宽时,应调整路拱。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取双侧相等加宽方式。

4 在平曲线处,应按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规定设置超高、加宽,原来漏设的,应予补设。

5 路面板加宽处的纵缝应设置拉杆。

6 加宽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强度、厚度、路拱、横缝均应与原设计相同。

7 加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规定。

4.4.1 砌块路面分为水泥混凝土预制块路面及块石路面两大类,其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块路面的填缝料应无散失、损坏。

2 砌块路面应保持平整,无严重破碎块。

3 砌块路面应排水良好,无积水。

4 砌块路面应定期清扫保洁。

4.4.2 砌块路面的养护标准,应符合表4.4.2规定。

表4.4.2 砌块路面养护标准

4.4.3 砌块路面的填缝料修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用水泥砂浆做填缝料的,可采用快硬早强砂浆,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不得开放交通。

2 用砂做填缝料的,应填筑密实,并及时添补。

4.4.4 砌块路面的局部损坏维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破碎砌块应按原材料和原尺寸补换。

2 基层和垫层应压实处治。

3 重铺的砌块宜高出原路面5mm。

4 缝隙内的填料应保持密实、饱满。

4.4.5 砌块路面的破损率大于15%时,应予翻修。

砌块路面翻修时,应对路基土、路面结构、排水、地下水以及交通量等进行详细调查,并据此进行设计。

4.4.6 砌块路面翻修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和石块强度指标应达到设计要求。

2 原有的各种病害应彻底处治。

3 砂垫层厚度以30mm为宜,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3%。

4 砌块路面两侧应预告设置坚固的边缘约束。

5 应按设计形式铺好第一排砌块,随后的铺砌应与前一排砌块稳固、紧密相靠。

6 约束边缘与砌块间的空隙,应按设计要求镶嵌。不得采用小而薄的切割块填塞。

7 边缘内孔隙镶嵌完毕,应采用平板振动器全面振压砌块表面。振动板的面积宜为0.35~0.5平方米;振动频率以75~100Hz为宜。振压后应的铺砌面上撒砂,用砂填充缝隙,并继续振压2~3遍,即可开放交通。

8 当用水泥砂浆做填缝料时,砌块周边应干净无浮尘,坐浆饱满、密实。水泥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不得开放交通。

4.5.1 砂石路面养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持路面平整坚实,防止和修复路面的破损和变形,保持排水良好。

DB42T 1046-2021 住宅厨房、卫生间集中排气系统技术规程.pdf2 养护材料应尽可能就地取材以降低养护成本。

3 路面磨耗层和保护层应保持良好,发现波浪、坑槽、车辙等病害应及时维修。

4 路面与路肩连接处,应保持平整坚实,高差(错台)不得大于20mm。路面与桥涵衔接应平顺,防止跳车。

5 当原有路面磨耗过甚,强度或宽度不足,不能满足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时,应对路面采取加宽、加厚或翻修措施,提高通告能力。

4.5.2 砂石路面的日常养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层的养护(铺砂、扫砂、匀砂),磨耗层的小面积修补,排除路面积水,保持路面整洁。冬季扫雪、除冰时,应注意防止损坏路面结构。

4.5.3 砂石路面出现磨耗层破损、坑槽、车辙、松散、波浪等病害时住宅案例解析,95页PDF下载.pdf,应及时修复。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