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316-2014 水电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监测技术规范

DL/T 5316-2014 水电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监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533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5316-2014 水电水利工程软土地基施工监测技术规范

6.0.1监测设施应由固定设施和沉降仪组成。固定设施应由理设 在地基中的导管和套在导管外的感应环(测点)组成。感应环应 与沉降仪匹配。测点间距宜为1m~2m。 6.0.2固定设施采用钻孔理设,钻孔倾斜度小于1%。导管深度 宜超过底部感应环深度2m左右,导管底部和中间接头处宜密封。 感应环应与地基土层同步沉降。 6.0.3理设完成后至荷载变化前应测量各感应环的初始高程。各 感应环稳定的初始高程为沉降计算初值。 6.0.4通过测量管口高程、各感应环与管口距离,得出地基不同 深度处的沉降量。沉降测量时应重复观测:直至两次所测结果差 值不大于2mm。取有效测次测量值的乎均值作为监测结果。 6.0.5分层沉降监测结果应绘制地基不同深度的沉降过程曲线 图、计算分层压缩量。

7.0.1地表水平位移测点应与地基土体结合良好,并具有足够的 稳定性。 7.0.2地表水平位移测点宜设置在堆载体或开挖区外侧1m~ 2m。测点埋入地基深度不宜少于1.5m。 7.0.3宜优先采用设置工作点,测量观测点与工作点距离的直接 测距法监测。不具备设置工作点条件时,可采用GB50026《工程 测量规范》规定的其他方法监测。 7.0.4直接测距法工作点应设置在监测点位移的方向,使.工作点 和监测点的连线与地基水平位移方向一致。工作点应稳定,并应 定期校核。 705地表水平位彩 盗降齿洲周时进

7.0.6地表水平位移监测成果应包括位移速率和累计位

斜管刚度应能与地基土体变形相适应。测斜仪测量范围不宜小于 土15°,系统精度应不低于0.25mm/m,分辨率不低于0.02mm/m 8.0.2测斜管埋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测斜管底端宜进入软土地基以下的稳定土层不小于2m。底 端不能进入稳定士层的监测孔,应建立管口位移测定系统。 2钻孔倾斜度小于1%。 3测斜管导槽应与最大水平位移方向一致。测斜管接头处应 平滑。 4钻孔回填料应均匀饱满,测斜管应与周边土结合良好。 8.0.3钻孔回填后,应测定测斜管的初始状态。间隔1d~2d测量 一次,连续3次测量结果误差不大于1mm,视为测斜管初始状态 稳定。稳定的测量结果作为水平位移计算的初始值。 8.0.4按照固定间距分段测量导管的倾角,如图8.0.4所示。同一 监测孔的测点位置应始终相同。测点间距宜为500mm。 8.0.5应测量水平位移导管的正、反两个方向。每个方向宜重复 测量GB/T 26332.5-2022 光学和光子学 光学薄膜 第5部分:减反射膜基本要求.pdf,同一测点测值误差应不大于1.0mm。对于底端无稳定土层 的监测孔,应同时测量管顶端水平位移作为起始值。 8.0.6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应绘制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曲线,计算 不同深度的地基土体水平位移值和最大位移速率。

DL/ T 5316 2014

图8.0.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原理图

DL/ T 5316 2014

9.0.1孔隙水压力监测设施可由传感器、集线装置和接收机组成。 地下水位变化明显的监测区域应理设地下水位监测管。 9.0.2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应性能稳定、测量方便、便于在地基土 体中埋设和密封。传感器综合误差应不大于全部量程的2.5%。 9.0.3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量程应根据监测点位置、荷载水平、加 荷速率等因素确定。 9.0.4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宜根据地基土体软硬程度选择钻孔或压 入理设。理设应满足: 1传感器感应腔、透水石以及测点周围水体饱和。 2传感器压力室内外水体连通。 3钻孔埋设应保证测点在钻孔中上下端密封性不低于周围 土体。 4地基中有竖向排水通道时,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应位于周围 竖向排水通道平面分布位置的中心处。 9.0.5地下水位明显变化的地区应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管。地下水 立监测管应钻孔理设,并应满足: 1应处于不因施工产生地基附加应力的位置。 2管底深度宜达到最低地下水位2m以下。 3管体透水段应包裹透水滤层,且与钻孔之间用洁净中粗砂 填充;不透水段宜用黏回填密实。 9.0.6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理设完成后至荷载变化前应测定初始压 力值。每天测一次,连续3天测值相差不大于传感器综合误差为 稳定。 9.0.7孔隙水压力监测应同时记录荷载分布状况和荷载增量。设

DL/ T 5316 2014

置地下水位监测管应同时测定地下水位。 9.0.8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宜与荷载增量对应分析,计算孔隙水 压力增量Au与荷载增量AP之比。孔隙水压力增量应扣除地下水 位变化值。

DL/T 5316 2014

10.0.1采用真空预压加固软王地基,应监测施工过程中真空压 (真空度)在软土地基中的分布、传递和持续过程。 10.0.2真空度监测应包括膜下真空度、竖向排水体真空度和土体 真空度。 10.0.3监测装置由测头、传导管和真空压力表组成。真空压力传 导管应适应负压条件。真空度测头应与泥土隔离并与周围水(气) 连通。 10.0.4膜下真空度监测点应埋置于排水垫层中且远离抽气滤管。 监测点应均匀分布,1000m2000m²宜设置一点,且每个密封分 区不少于3点。 10.0.5竖向排水体真空度测点应设置于排水体包裹滤层内。测点 深度间隔宜为2m~3m。每个密封分区宜布置1组~2组。 10.0.6土体真空度分布位置宜与排水体真空度测点位置对应。土 体真空度宜采用钻孔埋设。埋设时应满足: 1 测点平面位置应处于周围竖向排水体的中心点。 2测点钻孔用原士回填密封。 3压力感应腔内外连通性良好。 10.0.7膜下真空度监测在真空度上升阶段监测频次宜为1h~2h 测读1次:真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每天1次。竖向排水体真空度 和土体真空度监测频次宜为1d~2d测读1次。 10.0.8真空度监测应绘制各测点真空度过程线图,统计出真空 度符合设计要求的有效加固天数。

11.0.1软土地基监测应根据监测进度提供监测报表、监测阶段报 告、监测报告。 11.0.2监测报表应包括监数据、地基稳定状态分析判断和建议 处置措施。 11.0.3监测阶段报告应包括阶段监测结果、监测资料初步分析、 监测值发展趋势预测、对后续施工指导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11.0.4监测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目的、监测方案 监测仪器设备及其埋设分布、执行标准、监测结果图表、监测资 料综合分析、监测结论。 11.0.5监测资料应完整,并分项整编存档

监测项目选择表见表A。

DL/T 5316 = 2014

注:一应选:O一宜选:×一不选。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词说明如下: 1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止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 2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3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GB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DL/T517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 / T 5316 2014

DL / T 5316 = 2014

1.0.1对软土地基上实施的工程建设进行稳定监测,控制施工进 度,确保工程安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广大设计和科研人员 在长期的监测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由于没有可供执行 的软士地基施工监测技术规范,设计和施工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制定软土地基监测技术规范,使软土地基监测方案合理,监测目 标明确,对地基稳定状况判断标准统一。 1.0.2设计阶段遵照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软土地基施工安全监测 方案,工程实施阶段遵照规范进行监测,对确保工程施工安全和 避免浪费都十分必要。

DL / T 5316 2014

3.0.1地基安全监测对从业经验有较高的要求,监测单位及其主 要监测人员应具备与地基监测相关的从业资格和比较丰富的丛业 经历。监测单位应具有岩土工程勘察/咨询等相关资质,监测负责 人宜具有岩土工程资格和从业经历。 3.0.2软土地基监测设施对施工便利会产生一定影响,施工损毁 监测设施的情况经常发生,严重时甚至无法取得完整的蓝测资料 而导致难以控制施工安全。因此,除了对监测设施建立可靠的保 护装置,监测方案还应有与施工方案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和协调机 制,确保监测设施完好。 3.0.3所有监测项自的监测结果计算都建立在与初始测值对比的 基础上,监测仪器初值正确是保证后续监测结果正确的基本条件。 蓝测仪器埋设应在所测软土地基的荷载变化开始之前完成。 3.0.4监测人员可根据所采用的监测仪器和监测习惯自行制作记 录表格,但应符合原始记录真实性和监测结果可追溯性要求。工程 监测现场记录表见表1~表5,各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表1地表沉降监测记录表

基点高程: 水准仪编号:

DL/ T 5316 2014

表3地表水平位移监测记录表

表3地表水平位移蓝测记录表

表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记录表

表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记录表

DL/T 5316 2014

表5孔隧水压力监测记录表

表5孔隧水压力监测记录表

3.0.5施工期地基稳定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计算整理监 测结果,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判断地基稳定性, 发现地基失稳迹象时及时报告监测委托人,通告监理工程师和施 工管理人员停止施工,必要时采取削减滑动荷载或增加坡脚压载 等稳定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DL/ T 5316 2014

4.0.1只有掌握工程地质条件和熟悉施工方案,才能明确施工过 程中影响软土地基稳定安全关键因素和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工 程位置,制定出有明确针对性的监测方案。同一监测目的可能有 多种仪器方法可以选择,而不同仪器和方法对环境要求不同,因 此确定监测方案之前熟悉现场条件,确保监测仪器在安装埋设和 测量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4.0.2监测总体布置应主要根据地质条件、荷载条件和地基处理 方法确定监测分区,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相应监测内容。工程设计 阶段宜确定监测区域及其监测断面位置、各断面的监测内容和监 测目的。监测实施阶段的方案设计应包括本条所规定全部内容, 并细化到各项监测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仪器的精度要求。 本规范的地基加固效果检测,是指与软土地基施工监测相关 的检测。检测目的是掌握软土地基在不同施工阶段的性状变化, 以预测后期施工中地基稳定性,制定或修正加载施工方案,指导 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4.0.3地质条件相同、荷载相同,施工过程中地基的稳定和变形情 况大致相同,监测断面所取得监测结果可以代表该区域地基稳定状 况。监测人员只要控制好监测断面上的施工进度,同区域其他部位 遵循同样的施工次序随后进行,就能保证地基稳定安全。 4.0.4监断面设置在典型位置,宜为监测区段内地基条件和荷 载条件组合的最不利断面。控制好最不利断面的施工进度,其他 新面遵照执行,是保证工程施工中地基稳定安全的有效措施。这 是地基施工安全监测控制的最不利断面原则。工程设计人员按照 设计规范进行断面稳定验算时,已筛选出各个区段安全系数最小

DL /T 5316 2014

安全监控起次要作用的监测项目宜疏,如分层沉降。 监测频次宜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确定:加载施工期宜密,加载 间歇期次之,加载结束后可渐疏。 监测频次宜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当监测数据接近地基稳定控 制标准时,监测频次应加密。

图1典型软士地基监测断面示意图

4.0.8软土地基监测中的安全控制标准是广大设计、科研和施工 监测人员多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数据,总体来说是合适的。水平位 移是判断地基失稳最为直接可靠的监测指标,应作为最主要的控 制标准。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作为辅助依据。 采用地基沉降作为稳定控制的辅助参考标准,主要是基于沉 降监测点比较多。而沉降速率与地基固结条件相关,对于固结条 件较好地基,如经竖向排水处理(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挤密 砂桩、碎石桩等)的地基,日沉降量10mm的控制标准可能偏于 安全。地基沉降速率控制标准,在经过地基固结计算分析论证后, 可以适当放宽。 同一监测断面设有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时,不宜直接依据沉 降监测结果判断地基稳定,而应以水平位移作为控制标准。

DL / T 5316 2014

5.0.1水准基点稳定性是沉降监测的基础。自立水准基点应首先 考虑稳定性,其次才是测量方便。自立水准基点不稳定时,只能 作为工作基点使用,测量时应从稳定的水准基点导入。 5.0.3关于沉降标制作,不同单位有不同的习惯,可谓种类繁多。 本条规定底板尺寸是为了保证沉降板的面积和刚度,以保证监测 过程中底板与周围地基面的沉降一致。当沉降板接触面士质较硬 时,可以适当减少底板面积和厚度。 5.0.4填筑工程中,填料压实施工时会对标杆产生向下的摩擦力 影响监测准确性。在沉降测量标杆外套护管,以消除填筑施工对 沉降标的影响。护管应与测量标杆有较充裕的间隙,使测量标杆 在护管中完全自由,安装时应使护管底端与沉降板脱离。 5.0.5沉降标的初始高程为沉降计算初值。沉降标初始高程应在 地基上覆荷载变化前测定,宜重复测量并使测量结果误差符合测 量规范要求。

5.0.6荷载值是分析沉降和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的基础。测 降标高程同时测量附近的填筑面高程,计入沉降值,得到填 载厚度,换算得到载值。

的延伸应用。基本原理是将实测曲线进行拟合,得到渐近线 最终沉降量。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和指数曲线法,

6.0.1目前常用的沉降仪有电磁式和干簧管式,分别对应钢环和 磁铁环。由于沉降测头对感应环有一定深度范围的感应区间,规 定测点间距1m~2m,最小应不小于0.5m,使相邻测点之间留有 方便判断的无感应段,以避免测量误操作。 6.0.2工程中很难避免有土颗粒或其他小颗粒杂物进入导管并沉 积在管底,使得监测后期导管底段经常出现淤积,沉降仪测头不 能到达管底。规定沉降管深度超过最深感应环2m,预留淤泥或其 也杂物积淀空间,保证蓝测顺利完成。 6.0.3分层沉降监测装置埋设完成宜与加载开始时间间隔一周以 上,以保证沉降环与地基土层结合稳定,并测得各环稳定的初始 高程,作为监测过程中沉降计算的初值。 6.0.4分层沉降测量方法如图2所示。分层沉降测量应同时测量 导管管口高程,且管口高程测量与分层沉降测量位置一致。由于 分层沉降感应环埋设时很难保证水平,沉降仪测头在导管中靠近 不同方位有时会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因此充许不同重复测量时 存在2mm的误差,并采用平均值作为监测结果

DL/T 5316 2014

图2地基分层沉降测量示意图

DL/ T 5316 2014

7.0.1地表水平位移监测装置是测斜管出现之前的地基水平位移 监测手段。由于理设浅而受施工干扰较大,可靠性较差,目前很 少采用。但是因其设施简单,造价低廉,监测也简单,对于小型 工程尚有使用价值。监测点制作和理埋设中确保测点与地基土体结 合良好并稳定,是保证监测结果真实的基本条件。 7.0.2地表水平位移测点埋设位置应保证敏感度同时避免施工破 坏。地表水平位移测点埋设深度要求的目的是使测量结果尽可能 真实反映地基土体位移。 7.0.3地表水平位移监测直接测距法是沿位移方向分别设置稳定 工作点和监测点,直接测量监测点与固定工作点的距离变化,得 到地基表层水平位移值。不具备设置稳定工作点条件时,可在水 平位移方向的垂线上过地表水平位移测点在稳定区域设置基线, 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 7.0.4固定点(工作点)稳定和测距线与水平位移方向一致是保 障直接测距法监测结果可靠的基本条件。不能保证这两个基本条 件则不宜采用该方法。 7.0.5同一断面地表水平位移与沉降监测同时进行,便于掌握监 测断面的整体状况,有经验的监测人员也可以用水平位移与沉降 之比辅助判断地基稳定性。位于堆载区外沿附近的水平位移监测 点,地基失稳一般会伴随发生隆起,蓝测地表水平位移测点的高 程变化有助于控制稳定。

DL / T 5316 2014

8.0.1测斜管的常用材料有聚氯乙烯(PVC)、聚乙烯和铝合金。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PVC管,适用于般软土地基。对于超软淤泥 地基,宜选用聚乙烯管或其他较为柔软材料制成的测斜管。铝合 金管刚度较大,一般用于基础或结构物位移监测。 深层水平位移是通过分段位移叠加计算出不同深度水平位移 值,因此对测量仪器(活动测斜仪)的精度要求远高于整个测量 装置系统的精度。条文中精度和分辨率标准引用GB50497一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8.0.2测斜管深度宜进入软土地基底部的相对稳定土层,形成底 部无位移端作为位移计算起点,既保证监测结果可靠,又方便监 测操作。 测斜管周边回填饱满充实,是测斜管初始测值稳定和施工过 程中与地基位移一致的基本保证措施。 8.0.3稳定的初始状态是保证监测结果可靠的基本保证。导致 测斜管理设初期不稳定的原因是钻孔与导管未紧密结合。对于 钻孔收缩明显的土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而对于缩孔 不明显的地基,则需要在埋设后3天~5天内不断在管周围补充 填料,直至稳定。因此,测斜管埋设应超前加载施工开始时间 不少于7天。 8.0.4自前常用的测斜仪的导轮间距一般为500mm,测量间距采 用500mm,使测斜仪上下导轮在相邻测量段吻合,以保证各测量 分段连续。每次监测测点位置相同,目的是避免测斜管弯曲度差 异和导槽平滑度差异而产生误差。在监测过程中因填筑需要接高 测斜管时,接高部分应为测量间距的整数倍,以保证导管接长前

8.0.2测斜管深度宜进入软土地基底部的相对稳定土层,开

测斜管底部为固定端的监测孔,管底端点位移为零,向上叠加计 算不同深度的位移值。测斜管底部非固定端,计算位移时应将管 口位移值作为计算起始值,向下叠加计算不同深度的位移值。不 同深度水平位移连线为水平位移沿深度分布曲线。最大水平位移 值与监测间隔天数之比为最大位移速率。

9.0.1自前工程中使用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有钢弦式和压电式。 地基稳定监测中前常用的主要是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经过30 余年的研发完善和应用,已具备较为优良的技术性能和成熟的埋 设使用经验,是孔隙水压力监测的首选。其他类型的仪器只要性 能满足监测要求也可以使用。 9.0.2目前软土地基施工监测使用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均为振弦 式,条文规定精度引用了国标中振弦式传感器精度要求。如使用 其他类型传感器,其精度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9.0.3孔隙水压力传感器量程选择,是监测工作的个重要环节, 基本原则是保证能测到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的前提下,尽量配备 量程较小的传感器,以尽可能提高测量精度。一般可用以下方法 确定:量程(kPa)=测点静水压力(kPa)+(0.81.2)×荷载 (kPa),加载速率慢时取低值,加载速率快则取高值。 9.0.4相比钻孔埋设来说,压入埋设省时省钱,但只适用于比较 软的土层。压入埋设应保证: 1压力在传感器机械强度充许范围内: 2下压时对地基土体挤压所产生孔隙水压力不超过传感器 量程; 3传感器电缆线在下压过程中安全。 要求透水石等饱和和传感器压力室内外水体莲通,是为了保 证地基土孔隙水压力变化时能及时反映到传感器压力感应面上, 监测结果及时可靠。要求传感器在钻孔中密封,则是为了保证地 基土的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的真实性。目前竖向排水通道主要有 排水板、袋装砂井、碎石桩、挤密砂桩等,其平面布置为正方形

L/T 5316 20

10.0.1真空预压应用于软土地基尤其是超软地基的加固处理已 十分普遍。与其他软土地基加固处理不同,真空预压是将加固区 划分为面积数方平方米分区整体施工,加固结束后检测结果不能 满足要求时,进行返工补救很困难。监测施工过程的真空度传递 效果,保障施工过程中的能量投入,是保证真空预压达到预定效 果的重要措施。因此,本规范特别将真空预压施工过程中的真空 度监测列入。 10.0.2膜下、排水体、土体中三个不同位置真空度的变化,反应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过程中真空度逐步扩展的三个层次。监测 不同位置的真空度,可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密封膜、密封沟或 密封墙等密封系统损漏,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10.0.3目前除土体真空度测头有定型产品外,膜下真空度和排水 板中真空度测头均比较简陋,且不同监测单位有不同习惯做法。 通常采用外径约6mm的尼龙管制作,管的一端用无纺布包扎形成 测点,另一端与真空压力表密封连接。 10.0.4砂垫层中真空度测头靠近抽气滤管或排水板时,可能 会使监测结果失真。每点监范围宜为1000m22000m2,可 根据密封分区大小确定,密封分区大的取高值,密封分区小的 取低值。 10.0.6土体真空度传感器外形与孔隙水压力计相近,理设方法可 按照孔隙水压力测点埋设要求实施。平面位置要求远离排水板, 避免与排水板连通造成真空度测量结果失真。 10.0.7膜下真空度与抽气设备工作状况密切相关,竖向排水体

DL/ T 5316 = 2014

DB31T 840-2020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X射线 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pdfDL/ T 5316 = 2014

欠之,土体真空度变化很缓慢,监测频次宜以测值变化为依据 角定。 0.0.8真空预压施工图设计一般对膜下真空度提出明确要求,过 设计要求的抽真空天数为有效预压天数,

次之,土体真空度变化很缓慢,监测频次宜以测值变化为依据来 确定。 10.0.8真空预压施工图设计一般对膜下真空度提出明确要求,达 到设计要求的抽真空天数为有效预压天数,

DL/T 5316 = 2014

11.0.1施工期的地基稳定控制是监测最主要任务,应贯穿监测始 终。其次是通过对监测试验结果分析,总结阶段性监测成果,提 出后期工程稳定预测和合理施工措施建议。监测结束后,应对监 测资料整编、进行全面分析后,提出监测总报告。 11.0.2监测报表是向委托人汇报日常监测工作的文本,应包含所 有测点的实测数据,测次对比变化值,软土地基稳定状态分析和 初步判断。监测值达到或接近安全控制标准时,应提出处置措施 建议。 11.0.3监测阶段报告宜与施工工序阶段对应,如分级加荷施工的 每级加荷完成后,应进行监测阶段小结。监测阶段报告除进行监 测阶段总结外,宜就已完成的施工进行初步评价,必要时提出对 后续施工方案的修改建议。 11.0.4监测总报告是整个监测工作的总结。除整编全部监测资 料,提出完整的地基安全状况分析判断外,还应对监测结果进行 系统分析,对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方法进行评价,为同类型工程 提供参考依据。

DL/T 5316 2014

DB11/T 1606-2018 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BZ 002110406

155123.2097

定价:13.00元 上架建议:规程规范,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施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