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

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40.4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1487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21983-2020 暖冬等级

GB/T21983—2020 代替GB/T21983—2008

Warm winter grades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51328-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范围 术语和定义 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暖冬阈值取值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金老产越

术语和定义 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A(规范性附录) 暖冬阈值取值方法 B(规范性附录)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 本标准代替GB/T21983一2008《暖冬等级》。与GB/T21983一200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 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一章(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暖冬”“单站暖冬阈值”“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平均值”的定义(见第2章,2008年版的 2.1~2.4); 增加了“单站”“区域”“暖冬指数”“有效站点”“有效网格”术语和定义(见2.5、2.6、2.8~2.10); 增加了“暖冬分类”(见3.1); 修改了区域强暖冬和全国强暖冬的界定方法(见3.2.2.2、3.3.2.2,2008年版的3.2.2、3.3.2); 增加了对区域暖冬评定站点的要求(见3.2.2.3): 增加了对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涵盖范围的说明(见3.2.3.3); 增加了目标年气候平均值选用年代的规定(见附录A的A.1); 增加了距平计算公式(见附录A的A.4); 修改了经纬度网格划分的格距和有效网格面积的计算公式(见附录B的B.1,2008年版的3.3 1.1、3.3.1.2); 增加了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的B.6、B.7)。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峪、向洋、邹旭恺、王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2.1.983—2008

本标准规定了单站、区域、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暖冬的监测、预测、评价及服务

3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3暖冬分类、判定与等级划分

暖冬分为单站暖冬、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

表1单站暖冬等级划分

3.2.2.2区域暖冬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在区域暖冬年,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 之比大于或等于25%,判定为区域强暖冬,反之判定为区域弱暖冬。 3.2.2.3区域范围内有效站点均应参与区域暖冬判定

A.1且标年气候统计值选用年代

表A.1且标年对应的气候平均值计算年代

A.2气候平均值计算公

气候平均值计算见式(A.1): 式中: T —一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年份序号,=1,2,,30; T,一第i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GB/T21983—2020

33.3%。 33.3%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0.43g,将其作为单站暖冬阈值;10%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1.29g, 将其作为单站强暖冬阈值

全国有效面积计算见式(B.2):

B.3有效网格暖冬面积

全国暖冬面积计算见式(B.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

式中: WS 全国暖冬面积,单位为平方千米(km²); GWS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JTS 155-2019 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单位为平方千米(km")

GB/T 219832020

全国暖冬指数WI计算见式(B.5):

面积按式(B.4)计算。其中,有效网格强暖冬面秘

DB34/T 3272-2018 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建设指南I: WS ×100% ES

全国强暖冬指数为全国强暖冬面积与全国有效面积之比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