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EPI 36.2-202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 第2部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pdf

T/CAEPI 36.2-202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 第2部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
资源大小:6.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5112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EPI 36.2-202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 第2部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pdf

ICS 13.040.50 C 51

T/CAEPI 36.2—202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

TBT3505-2018 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技术条件rt 2:Gasoline particulatefilter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发布

T/CAEPI36.2202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 碳载量和灰分称重计算方法 附录B(规范性) 目标灰分累积量计算.....

T/CAEPI36.2202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汽油车 颗粒捕集器的设计、制造和检验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T/CAEPI36一2021《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的第2部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 本标准规定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天津索克汽车试验有限公司、NGK(苏州)环保 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达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昆明贵研催化剂有限责任 公司、优美科汽车催化剂(苏州)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吉利汽车研究 院(宁波)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乘用车分公司技术中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伟、中谷隆彦、颜燕、卢超、燕中凯、陶汉国、王云锋、夏文正、*光凤, 孙竹青、曾*新、黄波、*薛、张清茂、*艳光、虞金霞、**明、辜冬林。 本文件主要审议人:闫骏、刘睿倩、姜宏、姚*茂、**军、主燕军、白振宇、张铁臣、郝利君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2021年6月28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1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负责管理,由起草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应用过程中 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至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管理部门(北京市西城区 扣钟北里甲4楼,邮编100037)。 请*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T/CAEPI36.2202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包装、 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汽油车颗粒捕集器,包括与汽油车颗粒捕集器在同一个封装单元内的三元催化转 化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汽油车污染控制装置 gasolinevehicle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 安装在汽油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能够降低排气中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装置的统称。 3.2 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 发动机气缸内燃烧生成的可再生碳颗粒(包括吸附和凝结在碳颗粒表面的重烃)以及润滑油引入的 无机盐(灰分)等不可再生颗粒物的统称。 3.3 汽油车颗粒捕集器 gasolineparticulatefilter;GPF 安装在汽油车排气系统中,用于过滤或净化发动机排气中颗粒物的装置。包括催化型汽油车颗粒

T/CAEPI36.22021

T/CAEPI36.22021

哺集器和非催化型汽油车颗粒捕集器两类

催化型汽油车颗粒捕集器catalyticgasolineparticulatefilter;cGPF 安装在汽油车排气系统中,用于过滤或净化发动机排气中颗粒物,且载体的孔内壁涂覆有 层的装置。

式中: 7 一一过滤效率,%; Qm GPF人口颗粒物排放总量,单位为毫克(mg)或个; Qout GPF出口颗粒物排放总量,单位为毫克(mg)或个。

排气压降exhaustpressuredrop GPF人口与出口排气压力的差值 *: 单位为 kPa.

T/CAEPI36.22021

再生regeneration 通过燃烧或化学反应将沉积在GPF载体上的碳颗粒全部或部分去除的过程,分为主动再 再生两种模式。

再生两种模式。 3.14 碳载量sootmass 每升GPF载体上过滤的碳颗粒的质量。 *:单位为g/L。 3.15 许用最大碳载量sootmasslimit;SML GPF再生时,其最高床层温度满足催化剂及载体的工作要求时所允许达到的最大碳载量。 *:单位为g/L。 3.16 目标灰分累积量targetashmass 实车耐久性测试后GPF上灰分累积量的计算值。 *:单位为名。 3.17 灰分老化ashaging 通过某些特定的加速程序(如机油掺烧),使灰分在GPF上快速累计到目标灰分累积量的过程 3.18 热老化thermal aging GPF的热劣化总量快速达到等效于实车耐久测试的热劣化总量的过程

a)催化型汽油车颗粒捕集器(cGPF): b)非催化型汽油车颗粒捕集器。

密封性试验的泄漏量应小于0.25L/min

最高排气流量测量点的排气压降与生产企业规定值的偏差不应超过规定值的20

测定的许用最大碳载量与生产企业规定值的负偏差不应超过1g/L

5.5整车装车性能要求

5.6.1轴向推力要求

5.6.2热振动、水急冷、温度冲击要求

每次试验后,均应满足以下要求:载体相对位移小于3mm,载体相对于原始位置的轴向位移累 小于6mm;密封性试验泄漏量小于0.25L/min;部件及焊缝无开裂、裂纹或脱焊;载体网格无明显 开裂:垫层无明显吹蚀。

5.7起燃特性、空燃比特性、储氧量要求

除层脱落率应小于1.0%

GPF在台架上的布置方式应符合整车厂或后处理厂的要求,并尽量与实际装车应用的布置方 政

试验用汽油应符合GB17930的规定

6.1.4试验仪器和设备

6.1.4.1颗粒物测量的取样系统可以为部分流式或全流式。 6.1.4.2颗粒物的取样系统、称重室与分析天平、颗粒物计数仪应满足GB18352.6一2016附件CD的 规定。

6.1.4.1颗粒物测量的取样系统可以为部分流式或全流式。

T/CAEPI36.22021

所有GPF均应按图1所示通用流程进行试验。cGPF及封装单元内含TWC的GPF还需进行专 项试验,试验流程见图2。

排气压降试验、过滤效率试验、载体热冲击试验

随机抽取1套样品进行试验。在密封性试验检查合格后,依次进行排气压降试验、过滤效率试 本热冲击试验。

6.2.3整车装车性能试验

随机抽1套样品进行试验。 在密封性试验检查合格后,进行耐久性试验,并在耐久性试验后! 按GB18352.6一2016中附录C的要求进行整车排放试验

6.2.4机械性能试验

随机抽取2套样品进行试验。1套样品进行轴向推力试验;另外1套样品在密封性试验检查合 依次进行热振动试验、水急冷试验、温度冲击试验。对于封装单元内含TWC的GPF,应将其视 VC的一部分,按照T/CAEPI36.1一2021中5.3.6的方法进行试验

6.2.5起燃特性试验、空燃比特性试验、储氧量试验

6.2.6涂层脱落率试验

随机抽取1套样品进行试验。对于封装单元包内含TWC的GPF,应对其中的TWC进行单 拉

6.2.7载体体积及贵金属含量检测

随机抽取1套样品进行试验。对于封装单元包内含TWC的GPF,应对其中的TWC进行单 量

如图3所示,用橡胶塞堵住全部传 1)kPa的空气,待空气压力 保持30s后,读取空气流量计的示值 实取3次取平均值作为泄漏量

6.3.2排气压降试验

十八里店乡周庄三期C组团农民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工程雨季施工方案(一建)6.3.3过滤效率试验

T/CAEPI36.22021

6.3.3.1在发动机台架上安装GPF(碳载量为0g/L),按指定的试验循环运行发动机,发动机试验循环 的转速、扭矩应与该型号发动机装载在整车上进行1型试验(依据GB18352.6一2016附件CA)得到的 转速、扭矩一致。测得循环过程中GPF出口的颗粒物排放总量, 6.3.3.2拆下GPF,换上排气空管,使发动机运行相同的试验循环,测得循环过程中排气空管出口的颗 粒物排放总量.作为GPF人口的颗粒物排放总量.计算GPF的过滤效率

6.3.4载体热冲击试验

A对碳载量进行称重计算。使用热电偶测量五个位置点的温度,测温点位置见图4。也可根据试验需 要增加其他位置的测温点。热电偶应从载体的孔道中穿入,尽量避免对载体孔道的破坏。

某大厦项目深基坑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载体内部温度测点布置

.3.4.2将GPF按碳载量由低至高的顺序依次进行试验(可用同一GPF依次加载到不同的碳载量,或 多个同批次GPF分别加载到不同的碳载量),全程记录GPF的床层温度数据,步骤如下: a)将GPF安装在发动机台架上,启动发动机暖机; b)在发动机排气偏浓的气氛下(入≤0.98)改变发动机工况,直至床层温度的最高值到达700℃,稳 定至少2min; 切断发动机供油,在80s内倒拖发动机至1000r/min,保持2min,关闭发动机; d 使用更高碳载量的GPF,重复上述步骤a)~c),直至发动机倒拖过程中床层温度达(1000土 50)℃时试验结束。 6.3.4.3绘制不同碳载量对应的发动机倒 化曲线,记录许用最大碳载量

6.3.5整车装车性能试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