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

DB50/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6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353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0/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导则.pdf

ICS 13.080 CCS B 11

DB50/T1309—202

机场试验段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案2011.2.17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0/T 1309—2022

本文件按照GB/个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水利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史东梅、谌芸、刘益军、刘玉民、靳军英、熊奎、郭宏忠、杨成、周光琪、阳 维俊、曾小英、黄嵩、黄楷淳、王针针、汪三树、宫春明、倪书辉、夏蕊、王荣浩。

DB50/T 1309—202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

本文件规定了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原则、程序、内容与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因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不适用于 环境污染、核与辐射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文件。 GB/T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2249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 GB/T38360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T38582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39791.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1部分:总纲 GB/T39791.2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和关键环节第2部分:损害调查 GB5043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 GB/T5043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T5124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标准 GB/T51297水土保持工程调查与勘测标准 SL19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718水土流失危险程度分级标准 SL773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 DB50/T291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

生产建设项目productionandconstructionprojects 生产建设项目按建设和生产运行情况,可划分为建设类项目和建设生产类项目。建设类项目指工程 峻工后,运营期没有开挖、取土(石、砂)、弃土(石、渣、灰、研石、尾矿)等扰动地表活动的项目。建

设生产类项目指工程峻工后,生产期仍存在开挖、取土(石、砂)、弃土(石、渣、灰、研石、尾矿)等扰 动地表活动的项目。

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保持设施对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综合效用,通常包括保 持和改良土壤、保持和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供氧、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维持景观和改善 小气候等方面功能。

为确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类型、范围和程度,需要开展勘察、监测、观测、观察、调查、 测量的区域,包括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区域、可能的影响区域、损害发生区域和对照区域等。 [来源:GB/T39791.1一2020,3.3,有修改] 3.5 评估区assessmentarea 经调查发现因人为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不利改变、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等,需要 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识别、分析和确认的区域。 [来源:GB/T39791.1一2020,3.4,有修改] 3.6 基线baseline 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内生态环境及其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状态。 [来源:GB/T39791.1一2020,3.5,有修改] 3.7 期间损害interimdamage 自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到恢复至基线期间,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的丧失或减少。 3.8 生态环境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 采取必要、合理的措施将受损生态环境及其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过程,包括生态 环境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生态环境恢复可分为基本恢复、补偿性恢 复和补充性恢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ecologicalrestora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在水土流失区,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 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 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相对健康的生态系统

基本恢复primaryrestoration

DB50/T 1309—2022

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生产建 设项目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标准、项目所属行业相关标准等。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

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并根据委托内容和工作方案开展鉴定评估,不做超范 评估。在鉴定评估工作过程中,有关数据、资料收集、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等应遵循相关技术

鉴定评估机构和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利益 及其他方面因素影响

调查和确定破坏生态行为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事实和类型; 鉴定分析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与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确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时空范围、程度及数量; 根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类型的可恢复性,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制定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方案; 评估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恢复效果。 在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可根据委托需要,合并或简化以上鉴 定评估内容。

查区、评估区及周边可能影响地区,由于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进行损害类型、 时空范围、损害程度、损害可恢复性与恢复效果鉴定评估;其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可采 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验收等环节的基础数据,实现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 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全过程监管的有效联系。

DB50/T1309 2022

DB50/T1309 202

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流程包括工作方案制定、损害调查确认、损害因 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价值量化、损害评估报告编制和损害恢复效果评估。在鉴定评估实践 工作中,应根据鉴定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鉴定评估工作,可根据鉴定委托情况适当简化评估流程,必 要时应针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关键问题开展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作为鉴定评估报告附件。生产建 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流程见图1。

4.3.2工作方案制定

开展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走访、文献查阅、遥感影像分析等方式,掌握生产建设项 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基本情况,确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目的、对象 内容、方法、质量控制措施等,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4.3.3损害调查确认

掌握评估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事实,通过调查区历史数据、相似现场、原位 实验或结合水土流失监测结果等综合方法,确定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对比分析评估区生态环境要素及其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现状与基线,确定生态环境损害事实和损害类型。 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时间范围以破坏生态行为发生为起点,以受损生态环境及其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恢复至基线为终点;空间范围应综合利用现场调查、水土流失监测、遥感分析和 模型预测等综合方法,根据生产建设项目各种破坏生态行为的影响范围确定。

4.3.4损害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结果,分析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要素、水土保持 务功能损害的致损机理和损害途径,判断生产建设项目各种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之间的 管

4.3.5损害实物量化

明确评估区不同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类型及其鉴定评估量化指标,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时空 范围、程度和数量;分析受损生态环境恢复的可行性、可恢复程度和恢复时间;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恢 复目标,制定生态环境恢复备选方案,筛选确定最佳恢复方案,

4.3.6损害价值量化

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价值主要以恢复方案工程费用法、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法和水土保 持经济学方法为主。对于可以恢复的生态环境损害类型,采用恢复方案的工程费用法量化生态环境损害 价值,计算最佳生态环境恢复方案实施费用;当生态环境损害无法恢复或仅部分恢复时,则以1~2种 受损害的主导功能为主,采用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法量化生态环境损害价值

4.3.7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鉴定评估机构应根据鉴定委托方要求,编制司法鉴定意见书或鉴定评估报告书。司法鉴定意见书的 编制应符合文书格式的要求,突出评估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事实确定、因果关系分析、生态环 境损害实物量化和价值量化的鉴定过程和分析说明。鉴定评估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参见附录A。

DB50/T1309 202

4.3.8恢复效果评估

图1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流程

5.1.1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分为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两阶段。初步调查主要 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对生态环境损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类型和程度进行初步的 判断。系统调查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无人机航测、图像解译、样品检测等方式,对人为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损害开展整体性调查,为损害事实确认、损害实物量化与损害价值量化提供支撑。生产建设项 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相关技术标准参见附录B中表B.1。 5.1.2初步调查和系统调查阶段应分别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方案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和质量控制等内容。调查人员应根据生态环境损害具体情况和生态环境损害评估需要,选择搜 集相关信息,并制作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料清单参见附录B中表B.2。 具体调查流程见图2,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记录参见附录B中表B.3和表B.4。

通过资料搜集、实地测量、样品检测等方式对评估区土壤损害开展调查,明确土壤损害发生的时间、 地点、类型和面积。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占地面积、占地类型、损害土地面积、损害土地类型、弃土(渣 量、拦渣率、表土可剥离面积及厚度、表土实际剥离面积及厚度、表土保护率、土壤流失总量、允许土 壤流失量、新增土壤流失量、有效土层厚度,以及表土的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总孔隙度、 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磷钾含量等指标。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中 表B.5和表B.6。

5.2.2水资源损害调查

水资源损害调查主要包括地表水损害调查和地下水损害调查,调查工作参照下列要求开展。 地表水: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现场快速检测等方式,获取并分析评估区内地表水有关信 息,明确地表水资源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内地表水体类 型及受损情况、地表水可利用情况及变化、年平均降雨量、蒸发量、径流系数和地表不透水面 积等,分析地表水流挟沙能力和周边河道(流)行洪能力等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中 表B.7。 地下水:必要时可进行地下水资源损害调查。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地质勘探等方式,获 取并分析评估区内地下水有关信息,明确地下水资源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和程度。调 查内容包括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水位和水层厚度等,分析地下水补给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 表格见附录B中表B.8。

5.2.3植被损害调查

植被损害调查主要包括乔灌草损害调查和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调查,调查工作参照下列要求开展。 乔灌草:通过资料搜集、无人机航测、实地测量、人员访谈等方式对评估区乔灌草植被损害开 展调查,明确乔灌草植被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面积和损害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乔木 林、灌木林、草及复合林面积及变化、郁闭度、植被覆盖度、种类组成、优势物种、乡土植物 占比及变化等,分析乔灌草植被丰富度和植被稳定性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中 表B.9。

钢筋砼剪力墙结构高层施工组织设计.docDB50/T 1309—2022

图2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流程

农作物与经果林:通过资料搜集、无人机航测、人员访谈等方式对评估区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 开展调查,明确农作物与经果林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面积和损害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 区农作物与经果林组成、优势种类、种植面积及占比、种植成本、产量等,分析农作物与经果 林产量(值)的受损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中表B.9。

5.2.4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调查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损害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保持和改良土壤功能: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报告查阅等方式,明确保持和改良土 壤功能受损时间、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水土保持措施固结土壤、拦截泥沙等情况 分析土壤流失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中表B.10。 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现场踏勘、报告查阅等方式,明确保持和涵养水 源功能受损时间、形式和程度。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降雨量、地表径流量、植物蒸发(腾)量 等,分析土壤持(透)水能力和地表径流调蓄能力的变化情况。有关调查表格见附录B表B.10。

DB50/T 1309—2022

《思创隔声楼面建筑构造》5.3.2损害事实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