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29.4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20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

地下水资源承载状态评价指标主要有地下水水位相对下降点占 比、泉流量相对衰减点占比、地下水开采程度、地下水污染点占比。 根据区域具体情况,选取合适指标,分别进行评价、确定等级后,以 就劣原则作为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在开展县(市)细致性评价时,应根据实际资料情况,尽量采用 面积占比类指标代替点占比类指标。各指标评价分级标准应在参考相 应点占比指标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进一步细化

5.2.3.1 地下水水位相对下降点占比

GB/T 51328-2018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 (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2.3.2泉流量相对衰减点占比

5. 2. 3. 3 地下水开采程度

5.2.3.4地下水污染点占比

5. 3. 1 监测指标

*注:在岩溶地区,可采用泉流量代替地下水水位指标。

*注:在岩溶地区,可分别采用泉流量相对衰减点占比、泉流量相对衰减点 占比变化趋势代替地下水水位相对下降点占比、地下水水位相对下降点占比变化 趋势。

12地下水资源承载状态发展趋势判断机

6.1.1资料收集整理与补充调查

第六章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6.1.2矿产资源特征分析

对区域矿产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确定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

6.1.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矿产资源资源的特点,选取具体矿种作为评价因子,构 建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6.1.4承载能力评价

按照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已有数据和补充调查获取的数 据,先依次进行各单指标评价,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分别形成矿产资 原承载本底、承载状态的初步评价结果,

6.1.5评价结果修正

开展专家会商和实地调研,对基于统计数据形成的矿产资源承载 本底、承载状态的初步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和验证。

6.1.6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根据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结果和发展趋势分析,开展监测预警 工作。

6. 1.7 对策建议

基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结果,从更好协调自然资 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根据评价与监测预警成果,编制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 警的相关报告、图件及数据表文件,完成成果的验收、归档、应用和 更新。

6. 2.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矿产资源承载本底评价重在研究矿产资源自然票赋优劣,取决于 当前经济技术环保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资源储量在全国空间范围内 的优劣程度;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重在研究可利用矿产资源量在当 前经济技术环保条件下适宜开发情况

6.2.2承载本底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矿产资源承载本底评价指标选用矿产资源的资源可利用量占比来 表示。指标意义及评价方法如下:

针对矿产资源特点,可开采利用的资源量用剩余可采储量(或保 有储量)来表示。资源可利用占比可作为矿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编 制采掘设计的依据,亦可作为上级机关编制建设规划、总体设计的依 据。

6.2.3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归一化系数= 100 A星大伯

归一化系数= 100 A星大日

1)矿业经济占比指数 计算公式为:

Em = Ake Miau GDP

式中:Em一一矿业经济占比指数; Ake一一矿业经济占比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Miau一一矿产开发工业增加值; GDP一一地区生产总值:

Im = Akj N

N。一一矿业从业人员总数; N一二区域内人口总数:

式中:Imdb一一 采矿破坏指数; Amdb一一采矿破坏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Sb一一采矿破坏面积; Sr一一区域总面积。 4)废物排放强度 废物排放强度是指评价区域内单位面积实际排放的工业废气、工 业废水、固体废弃物、有害元素等在评价期内的排放量之和。单位: 千克/平方千米。 具体矿种开采行业涉及到的污染物种类及产排污系数,参照《第 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2010修订)执行 废物排放强度的强弱,反映在矿产开发过程中,一定规模等级的 矿产开采能够对开发地造成的污染程度,用来预警矿产开发或继续开 发的可行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TpDQ一一废物排放强度; M一一矿产资源年开采量(或产能); Sr一一矿产开发区区域总面积; Ai一一第i类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Wi一一第i类废物在总排放物中的权重; C,一一第 i类废物的排污系数。

=×ZA; W,C; TPDQ 6

广产资源承载状态评价

态的发展趋势,对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进行预警。预警目标区域分为临 界超载区和超载区,超载区又区分为轻度超载区、中度超载区、和重 度超载区。预警周期由预警要素性质决定。

6.3.1超载程度划分

6.3.2发展趋势分类

6.3.3 预警与发布

6. 3. 4 监测指标

6. 3.5 监测周期

7.1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成果

7. 1. 1 对策建议

自然诱发因素、人类工程与经济活动和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等方 面进行分析与统计,并针对地质环境调查、监测、预警、治理、管理 和制度建设、区域规划修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基于地质环境各因子承载本底评价成果,结合目前经济社 会发展现状与趋势,针对区域规划中关于地质环境条件的不足与缺

失,提出应完善的对策建议; (2)针对地质环境各因子承载状态评价成果,结合相关标准、 规划,提出地质环境开发限制与保护建议,或者进一步勘查和治理的 建议; (3)针对地质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结果,制定不同级别的应对措 施,包括建议性措施和强制性措施,

7. 1. 2 专题成果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成果以报告、图件及数据表3 类形式表达。 (1)报告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报告。主要章节内容 包括前言、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评价与监测预警指标体 系与方法、承载本底与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对策 建议以及结论等。 (2)图件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图,分为自然单元承载能力状况 图和行政单元承载能力状况图。主要内容包括文中提及的地质环境承 载本底评价图、地质环境承载状态动态评价图,以及必要的镶图和镶 表。 (3)数据表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数据表,分为自然单 元数据表和行政单元数据表,主要表达评价基础数据及评价结果

7.2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

7.2. 1 对策建议

理念,从更好协调含水层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应 对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基于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评价结果,从更好保护和合理利 用水资源,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生态和地质环境功能的角度,提 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区域规划编制的建议; (2)根据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从提升地 下水资源潜力、改善地下水水质和生态功能的角度,提出提升承载本 民、调控承载状态的对策; (3)针对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结果,制定不同级别预警的 应对措施,包括建议性措施和强制性措施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成果以报告、图件及数据表 3类形式表达。 (1)报告 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报告。主要章节内 容包括前言、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评价与监测预警指标 体系与方法、承载本底与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对 策建议以及结论等。 (2)图件 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图,分为自然单元承载能力状 况图和行政单元承载能力状况图。主要图面内容包括地下水资源承载 本底情况、承载状态现状、预警区分布及级别,以及必要的镶图和镶 表。 (3)数据表 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数据表,分为自然

单元数据表和行政单元数据表,主要内容是评价基础数据及评价结 果。

7.3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

7. 3. 1 对策建议

基于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结果,从更好协调自然资 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关系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内 容包: (1)提出不同承载能力区域的并发利用建议、区域规划编制建 议、规划优化调整建议等; (2)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pdf,区 或生态可持续安全,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短期应对措施包括提高进 口、降低消费、资源替代、动用储备等;长期应对措施包括出台相关 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转变消费观念等

7.3. 2 专题成果

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结束后,需提交如下成 果: (1)报告 研究区的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报告。主要章节内容 包括前言、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评价与监测预警指标体 系与方法、承载本底与承载状态评价结果、承载状态预警结果、对策 建议以及结论等。 (2)图件 研究区的矿产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图(自然单元承载能力状况图或 者行政单元承载能力状况图)。主要图面内容包括矿产资源承载本底

情况、承载状态现状、预警区分布及级别,以及必要的镶图和镶表。 (3)数据表 研究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数据表(自然单 元或行政单元),主要内容是评价基础数据及评价结果,

XX省(区、市)、XX县(市辖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评价与监测预警报告提纲

、前言 介绍项目背景、主要任务、工作内容、资料来源等基本情况。 二、研究区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资源环境概况 重点介绍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要素 的基本特点。 三、评价与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评价指标与方法 (二)监测预警指标与方法 四、承载能力评价结果 (一)承载本底评价结果 (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 分别介绍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要素 的承载能力评价结果。 五、承载能力预警结果 分别介绍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国土资源环境要素 的承载能力预警结果。 六、对策建议 针对评价结果,提出资源环境管理和区域规划编制的建议,提出提升承载本 底、调控承载状态的对策;针对预警结果,制定不同级别预警的应对措施。 七、结论

DB/T 29-268-2019 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线综合BIM设计标准表1自然单元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