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239-2011《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pdf

JGJ@T239-2011《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0175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239-2011《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pdf

3.0.1收集相关资料是指收集建(构)筑物的原设计施工图(包括 设计变更)、地质勘察报告、施工验收资料、维修改造资料等。 现场调查主要是宏观了解建(构)筑物现状,是确定设计施工方案 的重要前提

3.0.2通过检测鉴定可以了解结构材料的现状包括材料强度

缺陷、混凝土碳化、钢材(筋)锈蚀,可以验证施工与设计 合程度,可以取得裂缝、不均匀沉降、整体倾斜等具体数据 确定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

工程,任何不当的设计、施工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路基施工组织设计, 应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与评审,

应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与评审。 3.0.5当建(构)筑物的移位路线或新址距周围建(构)筑物较近 时,移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监测周围建(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 整体倾斜,若周围建(构)筑物的墙、柱等主要构件存在裂缝,尚 应监测已有裂缝的发展。竣工后的沉降等监测时间应根据地基士 的类别、基础的形式、移位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等综合考虑, 监测时间不宜小于60d。

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设计施工方法,因此要求承担移位工程的单位 应具有相应资质。

4.2.1检测应根据检测方案确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内容,按照

4.2.1检测应根据检测方案确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内容,按照 现行国家标准《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回 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混凝土中钢筋 险测技术规程》JGJ/T152等实施,检测结果应具有代表性,能 够真实反映移位建(构)筑物的现状。 4.2.2~4.2.4应依据国家现行检测鉴定标准,根据实际检测结 果、使用状况及计算分析,对移位建(构)筑物作出评价,并针对整 本结构及不同项目提出鉴定结论,结论应提出是否需要补强加固的 建议,作为移位工程方案论证及设计的依据。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应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工业建 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进 行。如无建(构)筑物原址处地质勘察资料,应做补充勘察

5.1.2本条中的加固措施主要是指被托换构件的加固。移位后

5.1.3移位后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5.1.5移位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如亲

址基础与原基础之间的不均习沉降;移位过程中基础的不均匀沉 降;新建建(构)筑物逐渐加载与移位过程中的短时加载之间的差 异沉降。

5.2.1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的荷载等效为静力荷载计

5.2.2在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对于风荷载,考虑《建筑结构 荷载规范》GB50009给出的最小重现期为10年,所以本规程也 按10年一遇取值。在有当地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 对于高度不超过21m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风荷载, 若移位过程中出现超过10年一遇的风荷载:应暂停施工,并对 上部结构采取临时固定措施。在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楼面 (屋面)活荷载的取值,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 在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一般不考虑地震作用。

5.3下轨道及基础设计

5.3.2、5.3.3若建(构)筑物到达新址后,部分结构仍落在原基 础上,应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应严格控 制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地基与桩基的承载力宜乘以1.2~ 1.4的提高系数。应采取基于沉降变形控制的基础设计方法,沉 降差可按1/1000取值,采取防沉桩等措施减小新旧基础间的沉 降差。

5.3.4铺设找平层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轨道的平整度,

直接承受移动装置的压力,应确保其局部受压承载力。找平层内 铺设钢筋网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 间距不应大于100mm。

5.4.2托换结构体系除满足原上部结构的墙、柱荷载通过移动 装置传给下轨道及基础结构体系外,还应考虑移位过程中不均 受力产生附加应力的影响。移位结构的特殊构造要求主要是施力 点、锚固点的构造等。

总、猫 5.4.3原混凝土构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凿毛程度,应满足叠 合构件的要求。

5.4.3原混凝土构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凿毛程度,应满足叠

托换梁与柱结合面的高度h:的计算公式,是根据30余个柱 托换节点结合面的试验结果得出的,试验中原混凝士构件新旧混 疑士结合部分凿毛,假设柱的全部轴力由所有结合面均匀承担。 根据试验结果的回归公式为:

h; = N 0. 7 f.C

图1柱托换节点示意 1一托换梁;2一托换连梁; 3一被托换柱;4一移动装置

Vu = 0. 7ftbho + fyohot

2各因素对节点承载力的影响曲

考虑到柱与托换梁的结合面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偏低,而试 验中大多数构件的破坏均起源于结合面的开裂,根据结合面的试 验数据,结合面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较低构件混凝土抗拉强 度的0.7倍左右,保守的将公式中前一项的系数调为0.42;由 于纵筋对托换梁斜截面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公式在第二项中考虑 了纵筋的影响,其系数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待定系数法确定。 根据试验回归分析,托换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纵筋配筋可参考倒置牛腿或悬臂梁的计算结果, 试验值与回归公式计算值之比为:1.32~2.24。计算结果与 试验结果的对比(图4)。

柱托换节点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柱托换节点试件发生了托换梁的弯剪 破坏,因而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提出托换梁截面的限制条件,防止托换轨道梁发生斜压 破坏。 试验结果表明,在配筋相同的情况下,托换梁先于托换连梁 破坏,因而在设计托换连梁时,建议托换连梁的配筋不小于托 换梁。 5.4.4 承重墙托换梁的设计可参照普通连续梁的设计方法

5.5.2建筑物的尔移位立厅式年式和项推式。年式适片 于荷载较小建(构)筑物的水平移位,顶推式广泛用于各种建(构)

于荷载较小建(构)筑物的水平移位,顶推式广泛用于各种建(构

筑物的水平移位,必要时两者并用。为减少摩阻,托换结构与下 轨道间一般为钢板与钢滚轴、钢轨与钢滚轴、聚四氟乙烯等高分 子材料与不锈钢板或钢板与钢板等。 钢材滚动平移、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平移的摩阻系 数是依据模型试验结果及对二十余栋建筑平移的现场实测数据确 定的。试验得出钢材滚动平移建(构)筑物的平移阻力与建(构)筑 物重量及滚轴直径有关:建(构)筑物重量越大,滚轴直径越小: 建(构)筑物平移的阻力就越大。试验得出建(构)筑物钢材滚动平 移的摩阻系数为0.029~0.016,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 平移的摩阻系数为0.030~0.027。现场监测二十余项平移工程 各典型工程的启动牵引力与摩阻系数见表1,得出建(构)筑物平 移的滚动摩阻系数为0.071~0.04。聚四氟乙烯滑块的滑动摩阻 系数约为0.1。

5.6.1本条中安全系数k的取值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各施力 点受力的不均匀性。 5.6.2升降移位时,建(构)筑物的重量全部由升降设备承担, 升降设备若不能保持荷载或突然卸载,会导致托换结构受力严重 不均甚至破坏,进而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因此要求必须设置

.6.1本条中安全系数k的取值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各 点受力的不均匀性。

十降设备若不能保持荷载或突然卸载,会导致托换结构受力 不均甚至破坏,进而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因此要求必须

5.6.3本条规定了升降移位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升降

5.6.3本条规定了升降移位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升降移位

免体系在平面上应连续闭合,且上下组成一组受力结构体系

5.7.1~5.7.3拖车移位一般应用于建(构)筑物较大距离的移位 工程,其移动路线一般是压实或普通硬化路面,必然存在局部不 平整或坡道,为保证移位过程中建(构)筑物托换结构受力均衡与 稳定,要求拖车应具有自升降和自我调平功能,以及托换结构具 有足够的刚度。 5.7.4由于拖车移位顶升和运输时的支点位置不同,托换结构 应满足两种工况的受力要求。

5.8.1建(构)筑物就位后的连接是移位工程的一个重要 应引起重视。

砌体结构,应进行水平力计算。除用混凝土填实缝隙外,尚应按 计算配置连接钢筋。

定标准》GB50023的要求时,移位后可以在托换结构体系与新 基础之间结合滚轴或滑块加设橡胶滑块或橡胶隔震垫等隔震装 置,以减小输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使上部结构在不加固或少 加固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的抗震设防要求。这种连接方式无其适合于需保持建筑外 貌的保护性建筑,

6.1.1本条的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施工的安全隐患,若存

6.1.1本条的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施工的安全隐患,若存 在安全隐惠患,需先排除隐患;需要加固的,应先加固后移位。 安全措施主要包括:针对移位工程主体结构、附属设施、现 场用电用水、现场施工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安全措施。由于移位 工程的特殊性,现场施工环境较一般新建工程复杂得多,因此要 求有针对各种情况的安全措施。其他人员主要是指除现场施工人 员以外的人员,应有限制其他人员进入现场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异常停电的应对方案、上部结构出现异 常开裂的应对方案、托换结构出现异常开裂或损坏的应对方案 下轨道结构出现异常开裂或损坏的应对方案、行走机构出现受力 不均的应对方案、建(构)筑物在移位过程中出现异常偏斜的应对 方案、移位动力设备出现异常故障的应对方案、人员意外受伤的 应对方案等。避免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影响移位的正常实施 其至重严重的层重

6.1.3限制滚轴直径或滑块高度偏差,主要是保证滚轴、滑块 和托换结构均匀受力。

6.1.3限制滚轴直径或滑块高度偏差,主要是保证滚轴、

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移位工程的安全。新旧连接不应低于 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 求,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附加措施,以保证新旧连接安全可靠 加措施一般指连接销键、插筋等增强措施。

6.1.5移位工程的隐蔽部位有可能存在与设计不符的

陷,因此,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必须能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不能 在设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变更施工或存留安全隐患。

6.1.6动力设备及动力监控装置使用前应进行自检,确保示值 准确、运行可靠。如动力示值不准,可能影响移位过程中的同步 调整,甚至判断指挥错误。 6.1.7位移监控是保证移位同步的主要手段,监控包括移位方 向的位移和垂直于移位方向的侧向偏移。 6.1.8通过裂缝、倾斜、振动及建筑物沉降的监控,可以及时 了解移位工程结构构件的工作状态,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 应对措施,避免影响移位工程的安全。 6.1.9移位工程中,完善、通畅的现场指挥控制系统是保证移

向的位移和垂直于移位方向的侧向偏移。 5.1.8通过裂缝、倾斜、振动及建筑物沉降的监控,可以及时 了解移位工程结构构件的工作状态,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 应对措施,避免影响移位工程的安全,

了解移位工程结构构件的工作状态,如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 应对措施,避免影响移位工程的安全。

位工程安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措施。

6.2下轨道及基础施工

6.2.1当建(构)筑物移动距离小于建(构)筑物移动方向的长度 (或宽度)时,下轨道结构体系则仅有建(构)筑物原址和新址两 部分

6.2.2下轨道结构施工完成后,应仁

度,不满足要求时,应打磨或修补至规定的平整度。严禁在轨道 平整度不满足要求或下轨道材料强度不满足后续施工要求的情况 下安设移动装置。

6.2.3建(构)筑物原址内下轨道结构的施工受原有构件及施工 空间的影响,应特别注意施工缝、钢筋连接及下轨道顶平整度的 控制。

6.3.1国内移位工程施工顺序一般为:下轨道及基础施工→放 置垫板及滚轴或滑块一→托换结构施工一→移动, 6.3.2托换结构体系施工时,下轨道找平层材料的强度须满足 承担托换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的要求。 633一移位工程工期一船较短、往往要求湿凝土托挽结构应尽

央达到设计强度,因此宜采用早强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

以减小新浇筑混凝土的收缩,更好地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的 质量。

如摆放不正,会导致移位时出现偏斜,并会在托换结构中产生侧 向附加内力。

成底层墙体和基础竖向受力的局部变化,非对称的施工顺序可能 导致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内力并可能导致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因 此托换结构施工宜对称进行,

6.3.6托换结构底部平移支点行走

装置(特别是滚动装置)的受力是否均勾,还直接影响托换结构 的受力。因此,应严格控制,每个支点行走面与下轨道顶面之间 的距离差不宜大于1mm

6.3.7柱下托换结构一次施工完成,可以有效保证柱

构的整体性及托换的可靠性,故应避免施工缝;对于承重墙下托 换梁,由于施工时需将墙体分批、分段掏空,因此,托换梁也需 分批、分段施工,分段接茬处的混凝土施工缝及纵筋的连接应确 保质量。控制分段长度主要考虑分段长度过大可能导致托换结构 施工时墙体及墙下基础受力过度不均;分段长度过小则会因托换 结构施工缝过多而增加施工难度和施工缝处理的工作量。在墙体 和基础承载力充许的情况下宜适当减少分批次数:但分批数不应 少于三批,掏空段长度不应大于1.2m,且两个掏空段之间的间 隔应不小于2.0m。 6.3.9托换结构与原柱、墙的结合面的牢固结合是保证托换安 全可靠的重要措施,增加原柱、墙与托换结构结合面的粗糙度可

6.3.9托换结构与原柱、墙的结合面的牢固结合是保

全可靠的重要措施,增加原柱、墙与托换结构结合面的粗粉 以增加结合面的机械咬合作用,涂刷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可以 混凝土托换结构与原柱、墙的有效粘结。连接插筋宜在柱、 面凿毛后施工,主要是防止凿毛时可能对插筋造成的冲 扰动。

6.3.10混凝土托换结构在平移支点或顶升点处均是受

位,该部位一般剪力和弯矩均较大,因此纵向钢筋一般不应在支 点处断开。当现场因施工条件所限不能贯通时,为保证钢筋的连 接质量应采用焊接连接。 6.3.12对墙体开洞应采用振动小的静力切割方式

6.3.12对墙体开洞应采用振动小的静力切割方式。

6.3.12对墙体开洞应采用振动小的静力切割方式

6.4.1墙、柱截断后,上部荷载将通过托换结构体系、移动装 置传至下轨道结构体系及基础,故墙、柱截断时,下轨道结构体 系、托换结构体系的材料强度需达到设计要求,

置传至下轨道结构体系及基础,故墙、柱截断时,下轨道结构体 系、托换结构体系的材料强度需达到设计要求。 6.4.2移动装置位置特别是滚动装置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托换 结构体系受力的改变,而其方向的改变则会导致移位过程中侧向 扁斜。墙、柱截断前,移动装置尚未承担上部结构的荷载,其位 置和方向调整非常容易;墙、柱截断后,移动装置则要承上部 结构的全部荷载,其位置和方向的调整必须借助于千片顶等支顶 装置,实施难度较大。 6.4.3墙、柱截断宜对称进行,尽可能减小截断对上部结构和 基础的不利影响, 44一一±越断时墟一±及上甘连坟的其础饮均件的内

6.4.2移动装置位置特别是滚动装置位置的改变,会导致托拉

扁斜。墙、柱截断前,移动装置尚未承担上部结构的荷载,其位 置和方向调整非常容易;墙、柱截断后,移动装置则要承上部 结构的全部荷载,其位置和方向的调整必须借助于干片顶等支顶 装置,实施难度较大。 6.4.3墙、柱截断宜对称进行,尽可能减小截断对上部结构和 基础的不利影响, 5.4.4墙、柱截断时,墙、柱及与其连接的基础等构件的内力 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截断施工时,应监测墙、柱、托换结 构体系及基础的状态变化,包括墙、柱竖向变形、托换结构的异 常变形或开裂、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

.4.4墙、柱截断时,墙、柱及与其连接的基础等构件的 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截断施工时,应蓝测墙、柱、托 体系及基础的状态变化,包括墙、柱竖向变形、托换结构 常变形或开裂、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等,

.4.5截断面的二次剔凿受空间限制,难以保证截断面平 因此应尽量避免。

6.4.6截断施工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冷却水,冷却水

上,会导致地基土承载力降低、沉降变形加大。因此截断施 要避免将冷却水直接排放至基础周围,

1严禁在下轨道结构体系、托换结构体系及反力装置未经 或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移位

6.5.2动力系统优先采用基于PLC(Programmable1

.5.2动力系统优先采用基于PLC(ProgrammableLogicCon 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同步液压控制系统;测力装置 应校准,确保测试精度;位移监控装置应灵敏准确且应有一定的 量程:避免移位过程中因频繁移动影响位移监测的准确度。

应安装稳固、调控灵活有效;监控系统应反应灵敏、准确无误; 应急措施应全面细致、切实可行

6.5.4通过试平移,一方面可以检验移动装置、动力

控系统状态是否完好,工作是否正常;另一方面可以测定启动动 力和正常移动时的动力,同时确定以正常速度移动时的动力。

力和正常移动时的动力,同时确定以正常速度移动时的动力。 6.5.5~6.5.7正式平移时,一般情况下不要改变试平移所确定 的动力参数;移动过程中若出现位移不同步的现象,说明不同轴 线上的移动阻力出现了相对变化,此时应首先检查轨道面是否有 杂物、轨道板是否有翘曲、托换结构与下轨道或基础是否有刮 擦、滚轴是否有挤碰或偏斜、滑动装置是否有损坏等;排除上述 可能增加移动阻力的因素后,若位移仍然不同步,可以小幅调整 平移动力参数,直至各轴线位移同步为止。 若移动过程中出现垂直于移动方向的偏斜:可通过设置侧向 支顶或约束装置加以纠正或限制,尽量避免通过调整移动动力进 行调整。

6.5.8移动轨道面或移动装置涂抹适当的润滑剂,

硅脂、石墨、石蜡等,可以减小移动阻力,增加移动的平稳性 但应防止润滑剂粘附颗粒等杂物。

6.6.1竖向移位时,建(构)筑物的重量全部由升降设备承担, 竖向移位设备若不能保持荷载或突然卸载,将会导致托换结构受 力严重不均甚至破坏进而危及建(构)筑物的安全,因此,要求升 降设备必须安全可靠,并应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同时要求应有自 锁装置,且必须设置可靠的辅助支顶装置。

6.6.2建(构)筑物竖向移位时必须保证各升降点位移的精确后

步,否则不仅会造成升降点的升降设备受力不均还会导致上部结 构和基础受力不均,因此,要求所有升降点必须设置位移监控设 备,并采用以位移控制为主、位移与升降力同时控制的升降控制 方案。

后果一是升降设备极易损坏,二是升降点容易出现局压破坏,三 是会在托换结构中产生附加内力,都会危及移位建(构)筑物的安 全。因此,要求升降设备必须安装稳固,并保证其垂直度,升降 设备与升降支点的接触面须受力均匀。

相当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升降差过大必然会导 致托换结构和上部结构出现过大的附加内力甚至开裂,因此应严 加控制。升降差限值参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地基基础B.级的评定 标准确定,但总体升降差要严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有关建筑整体倾斜的限值。

6.7.1拖车移位一般应用于建(构)筑物较大距离的移位工程, 其移动路线一般是压实或普通硬化路面,必然存在局部不平整或 坡道,为控制移位过程中建(构)筑物的局部倾斜和整体倾斜,必 须要求拖车具有自升降和自我调平功能,以保证托盘的平整度 水平度在建(构)筑物允许的范围内。途经城市道路或公路时可能 要经常停车和启动,为避免停车、启动时产生过大的加速度,要 求应低速行进且启动、刹车应缓慢、平稳

要经常停车和启动,为避免停车、启动时产生过大的加速度,要 求应低速行进且启动、刹车应缓慢、平稳。 6.7.2城市道路或公路特别是桥梁有其相应的设计负荷,而一 般移位建(构)筑物的重量较普通车辆的高度、宽度、重量都要大 很多,因此,必须考虑道路、桥梁的通行能力及地面、空中障 碍;另外移位时一般占用路面较宽、行走速度较慢,必然会影响

设移位建(构)筑物的重量较普通车辆的高度、宽度、重量都) 限多,因此,必须考虑道路、桥梁的通行能力及地面、空 是;另外移位时一般占用路面较宽、行走速度较慢,必然会

其他车辆的通行,故应经交通等主管部门同意并确保道路、桥梁 等其他设施安全时方可通行。

抬升将移位建(构)筑物托起时,应缓慢、平稳,顶升装置卸荷过 程中应仔细检查拖车受力是否均衡:托盘是否水平。如拖车受力 不均衡,应通过增加配重或改变拖车升降油缸供油压力进行调 整,不应在拖车受力不均衡或托盘不平的状态下将移位建(构)筑 物托起或移位。 6.7.5、6.7.6设置倾斜或水平监测装置,可以在建(构)筑物托 太冷证造

起或移位过程中即时监测移位建(构)筑物水平状态。途经坡道时 应特别注意,对于超过拖车调平能力的坡道应根据移位建(构)筑 物的最大允许倾斜值和移位建(构)筑物与拖车的连接措施综合确 定,严禁在托盘倾斜的情况下强行爬坡

6.8.2预留有连接钢筋或预埋件时,连接前应仔细检查核对连 接件的位置,不得错漏。由于连接部位较为集中,因此,焊接连 接时要特别注意连接部位的降温处理和焊接质量,当钢筋的焊接 培头不能供开时应加卡恒培长底一恒接长痒撤加50么

.8.2顶留有连接钢肋蚁 连按朋应行细检查核对连 接件的位置,不得错漏。由于连接部位较为集中,因此,焊接连 接时要特别注意连接部位的降温处理和焊接质量,当钢筋的焊接 接头不能错开时应加大焊接长度,焊接长度增加50%。 6.8.3托换结构与新基础之间的空隙最好采用微膨胀混凝土 砂浆或无收缩灌浆料浇灌填充,以确保填充密实。 6.8.5移位后建(构)筑物与基础的隔震连接不同于新建建(构) 筑物的隔震连接,新建时是在基础上安装好隔震支座后再施工隔

筑物的隔震连接,新建时是在基础上安装好隔震支座后再施工隔 震层以上的部分,因此作用于隔震支座的荷载是遂步施加的。移 位建(构)筑物隔震支座的安装是在隔震层上下的结构均已完成的 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应特别注意隔震支座安装的水平度和受力的 均匀性。 上部结构、隔震层部件与周围固定物的竖向隔离缝(防震 缝)及托换结构与基础之间预留的水平隔离缝,是允许隔震层在 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施工

过程中使用的临时支承、材料必须清理干净, 6.8.6托换结构切除时不得伤及结构的保留部分,切割面的防 护应考虑所处的环境条件 6.8.7移位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其他主体结构出现裂缝,应综 合分析墙体或主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在保证不低于移 位前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固补强或修复措施

大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护应考虑所处的环境条件。

6.9.1~6.9.5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通过监测移位的同步性、 基础的沉降、建(构)筑物的整体倾斜及振动、重要构件的内力, 可以及时了解移位建(构)筑物的状态变化,是保证移位工程安 全、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要求监测点应具有代表性,检测仪器 应灵敏,监测数据应准确可靠,数据反馈应全面及时,监测数据 异常时应及时报警,对异常现象的处理应及时有效

7.1.1~7.1.4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是特种工程,也是比较复杂 的工程:其验收有其特殊性。本节强调除满足本规程各章的要求 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建筑结构加 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等的规定

本节根据移位工程的具体情况,列出了移位工程的主控 项月。

本节根据移位工程的具体情况津围公路施工组织设计,提出了检验批、分项、分部 工程的验收要求,

统书号:15112·20677 定价:11.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