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90-2020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DB13(J)/T 8390-2020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2.2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525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90-2020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7.1.8本条规定了混合结构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共同作用。 弹塑性分析时,可不考虑楼板与梁的共同作用。弹性阶段的内力 和位移计算时,构件刚度取值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敏感性分析是评判设置伸 臂架及环架效率的重要依据,具体工程中应根据分析结果并 结合建筑需求确定其设置数量及位置。 3加强层刚度的控制除优化伸臂结构布置、结构形式、构件 尺寸外,还可以通过阻尼器的设置,优化加强层构件之间的相对 刚度比,弱化地震作用下的层间刚度突变,降低核心简墙体的损 伤程度,提高主要竖向构件的地震作用安全度。如将粘滞阻尼器 设置在伸臂桁架与外框架连接处的做法,可以较大程度地耗散地 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4当混凝土筒体先于外围框架结构施工时,应考虑施工阶段 混凝土简体在风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的不利受力状态;应验算在 尧筑混凝土之前外围型钢结构在施工荷载及可能的风载作用下的 承载力、稳定及变形,并据此确定钢结构安装与浇筑楼层混凝土 的间隔层数 5施工模拟计算分析时,施工阶段的各种不利因素可从以下 方面且不限于以下方面来考虑: 1)施工阶段部分抗侧力构件延迟安装,如防屈曲支撑构 件,钢板剪力墙的延迟安装等: 2)施工阶段部分构件、节点延迟安装,如外伸臂桁架的 延迟安装、型钢混凝土构件混凝土的延后浇筑: 3)施工过程中节点支座约束条件变化:

4)施工过程中结构刚度(竖向刚度、抗侧刚度)逐步变 化; 5)施工过程的荷载及结构可靠度的合理选取。 6构件竖向位移差异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 是竖向构件之间的内力重分配,计算结果应能准确反映构件的 实际受力状态;其二是对水平构件如楼层梁等的影响。通过控制 施工顺序,改善其影响,也属于设计应考虑的问题,详《超限高 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第十 三条九款。当布置有外伸架加强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 由于外柱与混凝土简体竖向变形差异引起的桁架杆件内力的变 化。

结构布置除满足本节内容外,尚需满足本标准第3章以及国 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节提出了混合结构布置的一般要求。 7.2.1混合结构中不同结构形式、不同构件类型、不同结构材料 交接情况较多,为了避免刚度、强度、延性等结构性能的突变GBT 50568-2019标准下载, 设置过渡措施是极其必要的。对不同类型结构构件间过渡层的设 置要求,见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对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柱间过渡层的设置要求,见现行行 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等。 7.2.2混合结构布置,特别是钢与混凝土的交接,是设计的重要 环节, “楼面钢梁与钢筋湿凝土墙交接”系指楼面钢梁与钢筋湿

凝土墙刚接的情况。是否设钢骨主要取决于楼面梁端部弯矩的大 小,弯矩较大或当梁跨度、承载面积较大时也宜设钢骨。

小,弯矩较大或当梁跨度、承载面积较大时也宜设钢骨。 7.2.4按照与外框柱的连接情况,伸臂桁架可简化为以下基本形 式(图12):两点连接方式;单点上部连接方式;单点下部连接方 式;单点中间连接方式。具体形式应结合工程需求,对刚度、强 度、材料用量等综合评估采用。 伸臂桁架上、下弦杆宜贯通核心筒,如不贯通,上、下弦杆 伸入核心筒内的长度应大于3倍伸臂桁架高度,伸入部分地上下 翼缘宜布置栓钉。

图12伸臂桁架基本结构形式

加强层尚需注意下列情况: 1为减少竖向刚度突变,并避免加强层的节点受力过大,宜 尤先考虑不设加强层的混合结构体系。需要设置加强层时,宜沼 高度均匀布置:需要控制底部墙体竖向拉力时,宜优先布置在较

低楼层。 2设置伸臂桁架及周边带状桁架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侧向 刚度的需要,当考虑抗震要求时,加强层的刚度应适宜,详《高 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以往研究表明,当沿高度仅 设置一道伸臂架时,可以设置在结构高度H的2/3处减小侧移 效果最好,设置两道伸臂桁架时,其中一道可设置在0.7H高度处, 另一道大约设置在0.5H处。当需要减小内筒倾覆弯矩、改善核心

混合结构中的组合构件设计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组合 结构设计规范》JGJ138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相关规定。 7.3.2对于板件宽厚比的要求,是以结构符合强柱弱梁为前提 考虑柱仅在后期出现少量塑性铰不需要很高的转动能力,综合压 外经验提出的。试验表明,由于混凝土及钢筋对型钢的约束作用 在型钢混凝土中的型钢截面的宽厚比可较纯钢结构适当放松。根 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型钢混凝土中,型钢 翼缘的宽厚比取为纯钢结构的1.5倍,腹板取为纯钢结构的2倍 填充式箱形钢管混凝土可取为纯钢结构的1.5倍~1.7倍。Q355 是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Q345级钢材规定 数值的基础上乘以(345/355)0.5得到。 7.3.3最外层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型钢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 286

混合结构中的组合构件设计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组合 结构设计规范》JGJ138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相关规定。

7.3.3最外层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

度应符合行业标准《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38的相关规定。 7.3.4框架梁、柱的选型和组合可参照表9执行。

7.3.5为提高型钢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型钢混凝土框架梁 内的型钢配置,宜采用充满型实腹型钢。充满型实腹型钢,是指 型钢一侧翼缘处于截面受压区,另一侧翼缘处于截面受拉区。设 计时,在符合型钢混凝土保护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型钢的上 下翼缘尽量靠近截面的近边,以充分发挥型钢的承载力和刚度 当型钢混凝土梁截面高度较高时,也可采用内配架式型钢 7.3.6本条是对型钢混凝土梁的基本构造要求。当为四级多层混

7.3.9计算轴压比时,可计入型钢的作用。除控制型钢混凝土柱 的轴压比外,通过配置必要的构造箍筋,以改善构件的抗震性能, 避免大震作用下构件刚度急剧退化及延性降低,应满足《高层建 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 7.3.10试验表明,和配置空腹式型钢相比,配置实腹式型钢的型 钢混凝土柱具有良好的抗剪性能、变形性能和耗能能力,因此本 条第7款规定宜采用实腹式型钢。对有多个内置型钢时,为保证 其整体承载力和延性性能,防止由于薄弱面引起竖向裂缝,要求 内置型钢之间应用钢板连接成整体的实腹式型钢(图13)

图13钢骨柱内的多个型钢应连成整体

7.3.11柱箍筋的最低配置要求主要是为了增强混凝土部分的抗 剪能力及加强对箍筋内部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型钢失稳和主筋压 曲。

7.3.12型钢混凝土柱的箍筋配置型式直接影响施工的便利性,箍 膀的设计应考虑现行标准对抗震的构造要求,并且要考虑与内置 型钢的让位。常用的箍筋形式见图14。

图14型钢混凝土配置拉筋

7.3.15、7.3.16钢管的截面不宜过小,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 钢管混凝土柱一般采用薄壁钢管,但钢管壁不宜太薄,以避免钢 管壁屈曲。 矩形钢管混凝土施工时,一般两层一节或者三层一节,每节 高度15m左右,在浇筑自密实混凝土时,15m流塑状态混凝土会 对钢管外壁产生推力,特别是长边,容易产生变形。一方面要验 算施工时水平力,另一方面设置竖向通长隔板分腔或者多设置几 道水平加劲肋增加支撑作用。 7.3.16本条第4款中,圆钢管混凝土柱的套箍指标可用公式 (fasAa)/(fcAc)来计算,/其中fas为圆钢管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Aa为圆钢管的截面面积。

图15钢与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常用截面形式

混合结构的核心筒或内筒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墙、型钢混凝土 墙、钢板混凝土墙、钢板分腔内灌混凝土墙或带竖缝剪力墙等 较为常用的为钢筋混凝土墙、型钢混凝土墙、钢板混凝土墙 7.3.19两端设置型钢、内藏钢板的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可以提供良 好的耗能能力。 当墙体内置型钢或钢板时,应在内筒外墙的底部加强区楼层 加强层、顶层等关键楼层的墙内布置型钢混凝土暗梁,其余楼层 宜布置型钢混凝土暗梁或钢筋混凝土暗梁;内墙根据实际情况酌 情布置型钢暗梁或钢筋混凝土暗梁。采用钢板混凝土墙时,楼层 处应设置型钢梁,

7.3.21钢管柱所在位置可视为楼板开洞,按洞边加筋适当增设板 顶、板底补强钢筋;钢管柱、钢板墙可在板厚1/2处布置长细栓 钉(图16),加强楼板与柱传递楼层剪力的可靠性。布置栓钉时

图16沿板厚1/2布置栓钉示意图

7.3.22高层建筑层数较多,减轻结构构件及填充墙的自重是减轻 结构重量、改善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7.3.23从构造上规定了组合楼板的最小厚度以及肋顶以上混凝 土最小厚度限值,限值的规定是保证混凝土与压型钢板共同工作。 7.3.24对组合楼盖峰值加速度和自振频率的验算,是保证组合楼 盖使用阶段的舒适度的验算。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楼盖舒适度不 仅仅取决于楼板的自振频率,还与组合楼盖的峰值加速度有关。 7.3.27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组合楼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提 出了最低要求。 7.3.28当组合楼板支承在混凝土构件上时,可在混凝土构件上设 置预埋件,固定方式则同钢梁。由于膨胀螺栓不能承受振动荷载 因此本标准特别强调预埋件不得用膨胀螺栓固定。

7.3.29组合楼板支承于剪力墙侧面时,宜利用预理件传递剪力,

本条给出了节点构造做法

7.4.1在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各种体系中,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 可以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组合,也可与钢结构构件组合,不同 结构发挥其自身特点。混合结构中采用组合构件设计时,主要应 处理好不同结构形式的连接节点,

为发挥栓钉传递剪力作用,栓钉的直径、长度、间距宜止 选定。为了形成钢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整体性能,在各种结

构体系中对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所处的主要部位应设置抗剪栓钉, 对于复杂结构中主要受力部位还应作加强处理。 7.4.11钢梁与钢筋混凝土墙连接区受力复杂,预理件计算应考虑 竖向剪力及水平力,并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锚筋应有足够的锚 固长度,在靠近锚板处,锚筋外围宜配置一道直径不小于10mm 的箍筋,锚筋与埋件钢板之间采用T型焊或穿孔塞焊连接,见图 17。

(a)设置箍筋做法(b)穿孔塞焊构造要求(d>20mm) (c)T型焊要求(d≤20mm) 图17预埋件构造

7.4.12型钢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与型钢或钢板之间应留有适当的 净距,以保证钢筋四周与混凝土的粘结镭固,避免混凝土浇灌死 角。竖向钢筋如紧贴型钢或钢板可考虑焊接;水平钢筋不宜与型 钢或钢板紧贴,避免钢筋下方混凝土浇灌不实。

7.4.15规定节点箍筋的间距,一方面是为了不使钢梁腹板开洞肖! 弱过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施工。 7.4.19在钢板上焊接钢筋也可采用翼缘开槽后伸入钢筋咬合焊 接的无偏心连接,开槽后的翼缘承载力应大于钢筋合计承载力。 钢牛腿应开设必要透气孔防止因焊接钢筋形成混凝土浇灌死角。

图18常见的梁纵筋与型钢混凝土柱连接做法 纵筋直通;2一纵筋弯折通过;3一纵筋腹板穿孔通过;4一机械连接套筒: 5一直段加下弯锚固;6一与钢牛腿焊接;7一卡槽连接

7.4.23节点区域加劲板设置过密会导致混凝土浇筑密

保证,故设计时应考虑节点部位节点板设置的优化,尽量避免多 种截面钢梁、钢管混凝土柱变截面

7.4.24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时,对加工制作与安装施工的精度要求 高;采用焊接时,加工制作简单,对施工精度要求较低,需采 取措施减小焊接变形的影响

4.27本条规定了加强层节点的

伸臂架会造成核心简墙体承受很大的剪力,上下弦杆的拉 力也需要可靠地传递到核心简上,所以要求伸臂构件贯通核心简

加强层的上下层楼面结构承担看协调内筒和外框架的作用,存在 限大的面内应力,对设置水平伸臂构件的楼层在计算时宜考虑楼 反平面内的变形,并注意加强层及相邻层的结构构件的配筋加强 借施,加强各构件的连接锚固。 由于加强层的伸臂构件强化了内简与周边框架的联系,内筒 与周边框架的竖向变形差将产生很大的次应力,因此需要采取有 效的措施减小这些变形差(如伸臂桁架斜腹杆的滞后连接等), 而且在结构分析时就应该进行合理的模拟,反映这些措施的影响 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加强层刚度和承载力较大,与其 上、下相令楼层相比有突变,加强层相邻楼层往往成为抗震薄弱 ;与加强层水平伸臂结构相连接部位的核心简剪力墙以及外围 逛架柱受力大且集中。因此,为了提高加强层及其相邻楼层与加 强层水平伸臂结构相连接的核心筒墙体及外围框架柱的抗震承载 力和延性,应对此部位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采用(已经 为特一级者可不提高);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轴压比从严 (减小0.05)控制剪力墙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非埋入式柱脚、特别在地面以上的非理入式柱脚在地震区容 易产生破坏,因此钢柱或型钢混凝土柱宜采用埋入式柱脚。若存 在刚度较大的多层地下室,当有可靠的措施时,型钢混凝土柱也 可考虑采用非埋入式柱脚。 当采用非埋入式柱脚时,型钢、钢管与柱脚底板的连接应采 用坡口全熔透焊缝,焊缝等级为一级。

采用理入式柱脚,当钢柱埋入深度有限制时,可考虑提高混 疑土强度等措施提高柱脚极限承载力。当理入深度比按实际计算 分析需要超出1/3以上时,构造埋置深度要求可适当降低,但不 应小于钢柱截面高度的2倍。

8.1.1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质和震害经验,限制砌体房屋层数 和高度是主要的抗震措施。多层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依赖于横墙 间距、砖和砂浆强度等级、结构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外 还与房屋的总高度有直接的联系,

0.1.2条的条文说明中要求的半地下室可以认为是嵌固条件好的 半地下室。

的一种结构。强烈地震的震害表明,这类房屋设计不合理时 底部可能发生变形集中,出现较大的侧移而破坏,甚至倒塌 对这类结构需持谨慎的态度。

8.1.7砌体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在于防止因这些部位

而造成整栋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如采取另增设构造柱等措施 可适当放宽。不得将不满足局部尺寸要求的砌体墙段改为钢筋混 凝土墙段,增设的构造柱截面尺寸也不应过大。

8.2.3潮湿、地下、泳冻、腐蚀性等环境下采用多孔砖或混凝王 空心砌块时,应将其孔洞预先用不低于M10的水泥砂浆或不低于 Cb20的混凝土灌实,以保证灌孔混凝土的密实度及质量,不应随 砌随灌。

8.2.3潮湿、地下、冰冻、腐蚀性等环境下采用多孔砖

8.3.1砌体房屋的结构计算包括两部分内容:内力计算和截面承 载力计算。进行墙体内力计算要确定计算简图,因此首先要确定 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即根据房屋的空间工作性能确定的结构静 力计算简图。

墙体稳定验算中易算错或易被忽视的部位,以引起设计人员的注 意。 8.3.5 本条指出在砌体房屋结构计算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问 题。 X 8.3.6 局部突出屋面的砌体房屋在地震时极易发生破坏,故需采 取可靠加强措施。

8.4.1墙体两侧楼板有高差时,形成错层结构,该部位墙体极易 遭受破坏,故应对高差予以限制并对错层处墙体特别加强。 8.4.2为保证房屋纵向的抗震能力,在房屋宽度的中部(约1/3

8.4.1墙体两侧楼板有高差时,形成错层结构,该部位墙体

宽度范围)应有内纵墙,且内纵墙开洞后累计长度不小于《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 房屋转角处不应设转角窗,避免局部破坏严重。 8.4.5除地基差异变形以及强震时引起的裂缝外,“温度裂缝”、 “干缩裂缝”以及“温度和干缩裂缝”是引起砌体结构墙体开裂 的主要因素,也是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8.4.6设备预留预埋常常对砌体结构房屋墙体造成损伤,形成安

宽度范围)应有内纵墙,且内纵墙开洞后累计长度不小于《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 房屋转角处不应设转角窗,避免局部破坏严重。

8.4.5除地基差异变形以及强震时引起的裂缝外,“温

“干缩裂缝”以及“温度和干缩裂缝”是引起砌体结构墙体开裂 的主要因素,也是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着力要解决的问题。

8.4.6设备预留预埋常常对砌体结构房屋墙体造成损伤,形成安

8.4.6设备预留预埋常常对砌体结构房屋墙体造成损伤

8.5.1构造柱和圈梁的设置大大提高了砌体结构房屋墙体的承载 能力及延性,对抵抗地震作用、防止和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 室引起的不利影响、抵抗温度应力等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将构造柱及圈梁的构 造要求作为强制性条文列出,设计人需认真执行。 8.5.2历次地震震害表明,楼梯间由于比较空旷且缺之楼盖的侧 向支撑而易遭破坏,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楼梯间四角及斜

向支撑而易遭破环,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楼梯间四角及斜 梯段上下端对应部位均设置构造柱将大大加强楼梯间墙体的抗震 性能,楼梯间墙体内的水平配筋,同样增强墙体的抗裂能力和抗 震性能,避免楼梯间在多层砌体房屋遭受地震时首先破坏,便于 地震时人员的疏散

9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本章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JGJ1 及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编写。装配整体式混凝 土结构式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9.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 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一现浇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 式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应注重概念设计和预制构件的连接设计。主 要的结构受力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应选用可靠的预制构件钢筋 车接,采用合理的连接节点和构造措施,将结构连接成一个整体, 呆证结构的整体性能,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效果。 9.1.3计算最大高宽比时,一般可按所考虑方向的最小宽度进行 计算,但对突出建筑物平面很小的局部结构如楼梯间、电梯间等 不应包含在计算宽度内。当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较大 (7度大于5.0、8度大于4.0)时,尚应分析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 下预制墙板构件的小偏心受拉情况,并应尽可能避免出现小偏心 受拉。

求规定了内类装配式整体结构的抗震等级,对内类建筑:装配整 体式框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框架一现浇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与

现浇结构相同;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仅在抗震等级确定时 分高度降低了10m(80m降为70m),其他均与现浇结构相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会出现各种非标准的构件,且在地震作用 下内力分布较复杂,不适宜采用装配式结构。当装配整体式结构 平面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时,应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和 高部加强,如采用现浇楼板、加厚叠合楼板的现浇层及加大构造 钢筋,或者在外伸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抗侧力构件等

月刀 9.1.6在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土的接缝 处,当受力钢筋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且接缝处新旧混凝土之间 采取粗糙面、键槽等构造措施时,结构的整体性与现浇结构类同 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根据本规 程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现浇剪力墙在水平 力下的内力适当放大。 9.1.9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钢筋搭接连接方式。我国多家单 位对这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一般采用配置螺旋约束箍筋或预 留金属(波纹)套管孔洞,灌入高性能灌浆料形成有约束的钢筋 搭接连接接头。 以往钢筋的搭接,强调将需搭接的钢筋绑扎在一起,以便钢 筋之间的传力。间接搭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 的搭接方式。

9.1.6在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

处,当受力钢筋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且接缝处新旧混凝土之间 采取粗糙面、键槽等构造措施时,结构的整体性与现浇结构类同, 没计中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根据本规 程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现浇剪力墙在水平 力下的内力适当放大。

钢筋套简灌浆连接是预制构件连接的关键技术,钢筋套简灌 浆连接又分全灌浆套筒连接和半灌浆套筒连接。全灌浆套筒连接 为套筒两端均采用灌浆方式与钢筋连接;半灌浆套筒连接为套筒 一端采用灌浆方式与钢筋连接,另一端采用非灌浆方式与钢筋连 接(一般为螺纹连接)。工程中较多采用半灌浆套简连接方式。 9.1.1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房屋的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建筑功 能的前提下,实现基本单元的标准化定型,以提高定型的标准化 建筑构配件的重复使用率,减少规格,提高生产、施工效率,降 低造价。 模数协调的基本原则是建筑部件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即使 规格化、通用化的部件适用于常规的各类建筑,满足各种要求 由此,大量规格化、定型化部件的生产可稳定质量,降低成本。 通用化部件所具有的互换能力,可促进市场的竞争和部件生产水 平的提高。

由于预制剪力墙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标准未列入预制剪力 墙相关内容。当剪力墙墙体需要做装配式时,建议采用预制组合 部件(将钢筋、高精度免拆模板、管线一起预制成型)在现场组 装后再浇筑混凝土。 9.2.1工程经验表明,纵向钢筋以“较大直径、较少根数”为原 则设计的预制框架柱现场施工难度大大减小,较大直径可使下层 柱的纵筋不易移位变形,较少根数可使下层预留钢筋与上层预制 柱的套简更容易对准就位。

9.2.2 浆锚搭接连接不适用于直径大于20mm的纵向钢筋和直接

9.2.2浆锚搭接连接不适用于直径大于20mm的纵向钢筋和直接

9.2.2浆锚搭接连接不适用一 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而河北省所有地区均为抗震设防 区,所以本条未列入浆锚搭接连接

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而河北省所有地区均为抗震设防 区,所以本条未列入浆锚搭接连接。 9.2.3目前河北省的预制框架柱基本均采用灌浆套简连接方式 因此本条对灌浆套筒连接进行了专门规定

9.2.3目前河北省的预制框架柱基本均采用灌浆套简连接方式,

9.2.3自前河北省的预制框架柱基本均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方

9.3.1规定了叠合板楼盖的设计方法及对应需要满足的构造要

求。当按照双向板设计时,同一板块内,可采用整块的叠合双向 板或者几块预制板通过整体式接缝组合成叠合双向板;当按照单 句板设计时,几块预制叠合板各自作为单向板进行设计,板侧采 用分离式拼缝即可。 当板底钢筋直径不大于8或6时,整体式板缝做法参见 图19:对于长宽比不大于3的四边支撑叠合板,当其预制板之间 采用整体式接缝或无接缝时,可按双向板设计。

用于板底钢筋直径不大于8("6)的情况

图19双向板的整体式板缝构造示意

分离式接缝的形式较为简单GB/T 40594-2021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pdf,利于构件生产及施工。理论分 析与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叠合板的整体受力性能 介于按板缝划分的单向板和整体双向板之间,与楼板的尺寸、后

浇层与预制板的厚度比例、连接钢筋数量等因素有关。开裂特征 类似于单向板,承载力高于单向板,挠度介于单向板和双向板之 旬。板缝接缝边界主要传递剪力,弯矩传递能力较差。在没有可 靠依据时,可偏于安全地按照单向板进行设计,接缝钢筋按构造 要求确定,主要目的是保证接缝处不发生剪切破坏,且控制接缝 处裂缝的开展。 当后浇层厚度较大(>75mm),且设置有钢筋架并配有足 够数量的接缝钢筋时,接缝可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此时也可 将其作为整体性接缝,几块预制板通过接缝和后浇层组成的叠合 板可按照双向板进行设计。此时,应按照接缝处的弯矩设计值及 后浇层的厚度计算接缝处需要的钢筋数量。) 9.3.2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设置垂 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图20(a)1,其伸入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 固长度不应小于15d。住宅中的单向板拼缝宜采用图20(b)方式 接缝。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 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图20(a)],其伸入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 固长度不应小于15d。住宅中的单向板拼缝宜采用图20(b)方式 接缝。双向叠合板板侧的整体式接缝宜设置在叠合板的次要受力 方向上且宜避开最大弯矩截面。接缝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图20单向叠合板板侧接缝构造示意

预制夹心外保温墙板具有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的特点, 须制夹心墙板根据其内、外叶墙板间的连接构造,可分为组合墙 饭和非组合墙板。组合墙板地内、外叶墙板可通过拉结件的连接 共同作用:非组合墙板地内、外叶墙板不共同受力,外叶墙板仅 乍为荷载,通过拉结件作用在内叶墙上,内叶墙板受力。在实际 工程中通常采用非组合式的墙板。当作为承重墙时,内叶墙的要 求与普通剪力墙板的要求完全相同。

10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

10.1.2高宽比是控制结构抗倾覆能力的重要参数,一般情况下, 隔震结构的适用高宽比应满足相应抗震结构的要求,当突破规范 限值时应做详尽的论证工作,并采用诸如增设支座抗拉装置等措 施,确保隔震结构具有抗倾覆的安全裕度。 10.1.3消能器可有效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适用范围较广 可用于不同结构类型和高度的建筑结构中,同时消能器给结构附 加一定的阻尼比,可减小罕遇地震下结构的位移。对震后需抗震 加固的建筑结构及由于抗震设防烈度提高而不能满足新抗震性能 要求的建筑结构,在满足竖向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可采用消能减 震技术来实现新的抗震设防要求。 10.1.4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需要 检查和维护,因此,其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人员接近和操作。为 广确保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效果,隔震支座、阻尼器和消能减震部 件的性能参数应严格检验。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应由第三方完成

10.2.1隔震结构方案设计时需注意以下内容: 1隔震结构适用于各种用途的建筑,但从建筑功能和经济性 考虑,对于重要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位于高烈度区的建筑更适 合采用隔震; 2在IV类场地建造隔震建筑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专项审

查; 3对于抗震设防烈度大于8度(0.3g)地区的建筑或处于抗 震不利地段附近的建筑JB/T 13585.2-2019 数控曲轴连杆轴颈车床 第2部分:技术条件.pdf,采用隔震技术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仍 相对较大时,可考虑在上部结构增设消能减震装置,进一步减小 地震作用。 4隔震层位置一般设置在基础上(基础隔震)或建筑某一层 间(层间隔震)。对于有地下室的建筑,以优先考虑隔震层置于 X 首层与地下一层之间。 5隔震层布置的减隔震元件一般包括:铅芯橡胶支座、天然 橡胶支座、滑动支座、粘滞阻尼器等。 10.2.2关于隔震层的结构布置: 1隔震层刚度中心宜与质量中心重合,偏心率不应大于3% 偏心率的控制主要是为控制隔震层的扭转变形及由此带来的扭转 效应对隔震支座和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地震作用越大,扭转变 形越大,隔震支座和主体结构破坏的可能性更大。小震、中震下 隔震层变形还较小,因此偏心率计算应重点考虑大震下隔震支座 的等效刚度。一般可在外围布置铅芯橡胶支座或速度型消能器降 低隔震层的扭转效应。 2隔震设计时,采用黏滞流体阻尼器(速度型消能器)可提 高隔震层的耗能能力,可起到减小隔震层在大震下的变形、降低 扭转效应。对于速度型阻尼器,速度指数越小,耗能能力越强, 接近设计速度时,阻尼力增长越缓慢:速度指数越大,耗能能力 越弱,接近设计速度时,阻尼力增长越较快,对限制隔震层位移 效果更好。当速度指数过小时,对设防地震的减震系数有不利影 响,为兼顾减震效果及耗能效果,建议消能器的速度指数不宜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