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275-2011 铁路混凝土

TBT3275-2011 铁路混凝土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2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1359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T3275-2011 铁路混凝土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密实性(以56d电通量表示)应满足表28的要求。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

Q/GDW 10639-2018 配电自动化终端检测技术规范表31冻融破坏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

5.4.5氯盐腐蚀环境下,重要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护筋性技术要求应通过专门试验研究确定。 5.4.6磨蚀环境下,混凝土的耐磨性技术要求应通过专门试验研究确定。 5.4.7当设计有特殊要求时,混凝土的抗裂性技术要求应通过专门试验研究确定。

5.5.1无雄轨道底座混凝土、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王的56d收

检验,压力泌水率比按附录E检验。

6.8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参数应根据混凝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环境条件和作用

7.1.2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硅灰等矿物掺合料。 7.1.3混凝土中应适量掺加能够提高混凝土性能的高效减水剂,尽量减少用水量和胶凝材料用量:含气量 要求大于或等于4.0%的混凝土应同时掺加高效减水剂(或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和引气剂。 7.1.4混凝土配合比应按最小浆骨体积比原则设计。 7.1.5混凝土的碱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的碱含量应满足表32的要求

表32混凝土的碱含量最大限

境下,混凝土胶凝材料最小用量应满足表35的

表35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

7.2.5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骨料的最大粒径和混凝土的水胶比确定,一般情况下宜满足表38的要求

.2.5混凝土的砂率应根据骨料的最大粒径和混凝土的水胶比确定,一般情况下宜满足表38的要求

表38混凝士砂率的要求

7.3.6按照工作性能优良、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经济合理的原则,从上述试验结果满足要求的配 合比中选择合适的配合比作为试验室理论配合比。 7.3.7采用工程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和搅拌方式搅拌混凝土,测定混凝土的表观密度。根据实测混凝 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求出校正系数,以便对试验室理论配合比进行校正(即以理论配合比中每项材料 用量乘以校正系数),即得到混凝土的理论配合比。校正系数按式(4)计算: 校正系数=实测拌和物表观密度/试验室理论配合比拌和物表观密度

3.3.4混凝土的浇筑应满足如下要

凝土的浇筑应满足如下要求: 尧筑宜连续进行,尽量避免出现间歇和留置施工缝。 昆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超过30℃。冬期施工时,混凝土的人模温度不宜低于5℃,且应对混 疑土采取适当的保温养护措施。 冬季施工时,与混凝土接触的介质温度不宜低于2℃;夏季施工时,与混凝土接触的介质温度 下宜超过40℃。 新浇混凝土人模温度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钢筋、模板等介质间的温差不应大干

d)蒸汽养护时,混凝土应有适当的静停养护时间,静停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静停时间

于4h,蒸汽的升、降温速度不宜大于10℃/h。预制梁脱模后的保温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 14d。其他预制构件(轨道板、轨枕、接触网支柱和管桩)脱模后的保湿保湿养护时间不少于 10d。 当环境最低温度低于0℃时,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 3.3.70 混凝土的拆模应满足如下要求: 8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确保其表面和棱角不受损伤或塌陷。当拆除承重 模板时,混凝土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当拆除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的强度不应低于5MPa b) 7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结构的芯部与表面、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应大于20℃;轨枕、轨 道板、梁体芯部混凝土与表面混凝土之间、表面混凝土与环境之间以及箱梁腹板内外侧混凝

TB/T 32752011

土之间的温差均不应大于15℃。 混凝土拆模后,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75%时,不应与直接流动的水接触。 混凝土拆模后,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且养护时间不足6周时,不应与海水或盐渍 直接接触。

表43混凝土拌和物性能施工过程检验要求

d)试体破型:试体在浸泡液中浸泡56d,以及在饮用水中养护56d后,取出并用小型抗折机进行 抗折试验。其中,试体支点跨距为50mm,支撑圆柱直径5mm,加荷速度控制在0.78N/s。 破型前,应擦去试体表面的水和砂粒,清除支点圆柱表面黏着的杂物。试体放人抗折支点上时,应 侧面与圆柱接触

A.6试验结果计算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规

b 剔去9块试体抗折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其余7个试体抗折强度的平均值作为该 的抗折强度。 c 抗蚀系数以同龄期胶砂试体分别在浸泡液中浸泡56d和在饮用水中养护56d后的抗

物掺合料及外加剂抑制碱一骨料反应有效性检

d)搅拌:按GB/T17671规定的程序搅

搅拌:按GB/T17671规定的程序搅拌砂浆

e)成型:将砂浆分两层装人试模内,用小刀来回划匀胶砂(装人第二层砂浆时,划入深度应透过 第一层砂浆的表面),然后用捣棒在试模内顺序往返各捣压20次。捣压完毕,将试件表面抹 平、编号并标明测定方向。 每组试件按上述方法制作3条试件 当工程中仅是粗骨料具有碱一硅酸反应活性时,只取粗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一组试件;当工程中 仅是细骨料具有碱一硅酸反应活性时,只取细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一组试件;当工程用粗、细骨料均具 有碱一硅酸反应活性时,应分别取粗、细骨料按上述要求成型二组试件。 f)静停:试件成型后,应将试件连同试模一起放入标准养护室养护24h±2h

g)预养护:静停结束后,将试件拆模,并迅速将试件放人80℃的水中预养24h±2h。 h)养护与测长:测量经过预养护试件的初长,并迅速将试件放入80℃、1mol的NaOH养护液中 进行养护(养护容器中试件养护液的体积与试件的体积比应为4:1)。分别在3d、7d、14d、 21d、28d龄期时测量试件的长度。测量试件长度的过程(从养护液中取出起计)应控制在 15s以内。每次测量时,应仔细观察试件表面的变化情况,包括变形、裂缝、表面沉积物或渗出 物等。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粗骨料 CI含量试验方法

C. 1 仪器设备如下:

金刚砂将试样观测面仔细研磨。每次磨完后应洗刷干净,再进行下次研磨。最后在抛光机转 盘的呢料上涂刷氧化铬进行抛光,并再次洗刷干净后,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然后置 于显微镜下试测。当强光低人射角照射在观测面上时,若观测到表面除了气泡截面和骨料孔 隙外,视域基本平整,气泡边缘清晰,并能测出尺寸为10μm的气泡截面,即可认为该观测截 面已加工合格。 b 正式观测前,用物镜测微尺校准目镜测微尺刻度,并在观测面两端附贴导线间距标志,使选定 的导线长度均匀地分布在观测面范围内。调整观测面的位置,使十字丝的横线与导线重合, 然后用目镜测微尺进行定量测量。从第一条导线起点开始观察,分别测量并记录视域中气泡 个数及测微尺所截取的每个气泡的弦长刻度值。根据需要,也可增测气泡截面直径。第一条 导线测试完后再按顺序对第二、三、四条.导线进行观测,直至测完规定的导线长度。

D.6试验结果计算与处理如下:

试验结果计算与处理如下: 根据直线导线法观测的数据,按式(D.1)~式(D.8)计算各参数DBT 29-271-2019 天津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_PDF密码解除,计算结果取3位有效数字 a)气泡平均弦长按式(D.1)计算:

一平均每1cm导线切割的气泡个数。 )气泡间距系数按式(D.7)、式(D.8)计算: 当混凝土中浆气比P/A大于4.33时:

图E.1混凝土压力泌水仪

(规范性附录) 混凝土表面渗透性试验方法

表F.1根据初始电流选择测试电压

g)卸下试验装置,用蒸馏水清洗内、外室,必要时应使用稀盐酸对阳极进行除锈处理 F.5试验结果计算方法如下:

a)浓度变化率: 将稳态扩散后外室溶液的电导率对施加工作电压的时间进行作图,求出电导率随时间 d./d.,稳态后外室中氯离子的浓度变化率按式(E.1)计算:

DB11/T 3007-2017 混合气体气瓶充装规定.pdfd./d,=K×d./dj

d。/d,一一在阳极电解液中的浓度变化率,单位为摩尔每立方米秒mol/(m·s); d,/d,一一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率,单位为西门子每米秒S/(m·s); K值为经验常数,与所用仪器的电导率传感器有关。若无相关记录,应对K值进行预先测定,即从 试验达到稳态后每隔一定时间t(如15min)至少3次从外室各取出5mL左右的溶液,测试试样中氯 离子浓度ci、C2、Cs(mol/m"),同时记录外室溶液的电导率S,、S2、Ss,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别计算出d。/d 和d,/d,代人式(F.1)即可求出K值。 b)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扩散系数D按式(F.2)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