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18-2021 公路隧道辅助通道设计细则.pdf

DB14/T 2318-2021 公路隧道辅助通道设计细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31364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318-2021 公路隧道辅助通道设计细则.pdf

a)满足隧道运营期间送排风要求, b)产生增加隧道施工工作面、加快施工进度、满足工期要求的作用 c)满足隧道运营逃生、救援、管理养护需求。

DB14/T2318202

d)满足隧道施工中处理超大型塌方、通过不良地质段、排水、通风、弃渣、运输等特殊要求。

5.2辅助通道设置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a)应其设置目的、功能、使用要求,并综合考虑隧道的长度、地形、地质、环境、运营通风要 求、施工要求和条件、逃生、救援、管理养护等功能要求,进行多方案进行比选后确定。 b)运营辅助通道在特殊情况下可兼作逃生救援通道,并尽可能利用为施工通道。 c)运营辅助通道应按永久性建筑物设计南京市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补充办法(宁规划资源规[2020]7号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年8月7日).pdf,有路面、防排水等附属工程。 d)确定施工辅助通道方案,应对施工条件进行详细调查,能满足施工要求

5.3辅助通道断面形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a) 运营辅助通道的断面大小和形状,应根据通风需要、管路布置和逃生救援要求确定,风道还 应通过隧道通风需求计算确定面积。 施工辅助通道的断面应综合考虑施工运输要求、地质条件、支护类型、设备尺寸及技术条件、 施工安全、管路布置等因素确定,面积应尽量小,不宜大于50m², 断面可采用直墙割拱、单心 圆、三心圆等形状。 c 地下风机房应按小净距隧道设计, 洞室应根据设 各尺寸、安装要求、 管养要求、逃生要求、 救援要求、地质条件确定断 .4 辅助通道洞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进行洞口防护和排水工程设计 采用地面风机房的洞口应设置管养道路。 b) 洞口不得设在洪水可能淹没处; 如设在低洼地形处, 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c 洞口位置应综合考虑地形 与地 白然环境与 文环境 与周边环境协调,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d 洞口设计应考虑结构稳定、 防洪 震以及防 冻等因素, 并满足相应的设计标准。 e 濒临水库地区的辅助通道, 其井口设计高程应高出水库计算洪水位(含浪高和雍水高)不小 于0.5m,同时应考虑水长期浸泡造月 成库壁塌 对井口稳定的不利影响,并采取防护工程措施。 .5 辅助通道衬砌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a 辅助通道应具有规定的强度、 稳定性和耐久性,满足运营及施工需求; b 运营辅助通道衬砌宜采用复合式衬砌,并要求内壁表面平滑;远期可能扩建的辅助通道的I 级、IⅡI级、IⅢI级围岩可采用喷锚衬砌。 C 施工辅助通道可采用喷错衬砌,根据围岩、断面、使用时间和施工安全等因素确定衬砌设计 参数,并加强监控量测。 d 应综合考虑洞室大小、地质条件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衬砌设计参数;当围岩相对较差或 结构明确受力时,宜进行结构验算。 e 地下风机房等特殊结构洞室,应根据衬砌结构和地质设计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法,利于隧道施 工安全和结构安全。 f 在洞(井)口段、软弱破碎围岩段及交叉口应加强衬砌结构,加强段可采用复合式衬砌或双 层钢架喷射混凝土结构,长度不得小于5m。

5.5辅助通道衬砌设计冒

5.6辅助通道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4/T2318—2021 a 运营辅助通道应满足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三级防水标准;施工辅助 通道应满足《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四级防水标准;地下风机房及大型电器 设备洞室应满足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一级防水标准。 b) 运营辅助通道防排水应采取“截、堵、防、排”相结合的综合防排水设计,并满足使用要求。 施工辅助通道防排水宜采取“截、堵、排”相结合的排水设计,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赋存影响 小、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不影响生态环境时,可以排水为主,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 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赋存影响大、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影响生态环境时,采用“堵水为主、排 水为辅”的方案,宜采用注浆堵水。 C 辅助通道底部应设中央排水沟,在与隧道主洞连接处和洞室内每间隔20m~30m设置检查井和 沉砂池,宜设过滤功能,且便于检查疏通

5.7隧道竣工后不予利用的辅助通道,宜符合

a)宜进行必要的路面、防排水设计,满足施工和环保要求。 b)整理排水系统,使其畅通。 C 可采用3m~4m厚浆砌片石、或2m厚C20片石混凝土、或1.5m厚C20混凝土封堵洞口,并应 设置安全检查设施

a 辅助通道调查应对区域的地形、气象、场地条件、生态环境、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 质、地震和邻近工程等方面收集资料与勘测,取得完整的基础资料。 b 辅助通道地质勘察应与隧道主洞地质勘察相结合。 c)竖井、地下风机房位置宜钻孔。 d)进行水文地质勘察,查明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及水环境要求

6.2用于通风的辅助通道应对洞(井)口的气温、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调查,避免洞口位置不合适 影响通风。

6.2用于通风的辅助通道应对洞(井)口的气温、风速和风向等气象资料调查,避免洞口位置不合适

6.3施工辅助通道应对施工场地、便道、施工用水、施工用电、弃渣、环保等施工条件进行详细和大 范围的调查。道路调查包括施工便道建设条件、环境影响、养护道路要求和地方路网规划等:用水调查 包括地方用水、隧道消防水源、施工用水等;用电调查包括地方用电、隧道运营用电、施工用电等。

7.1.1应根据使用功能确定斜并并底与隧道主洞之间的距离;斜并与隧道中线连接处的平面 满足施工与运营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大角度,利于通风顺畅和结构合理受力,斜井与 连接处的平面交角不宜小于40°

7.1.2斜井口宜设置在井轴线与地形等高线正

7.1.4斜井井底与隧道主洞之间的横向净距离,应考虑风机房的设置及通风方案的影响。当

DB14/T23182021

式通风方案时,对于地面风机房,井底与主洞之净距离宜控制在40m左右;对于地下风机房,井底与主 洞之净距不宜小于70m。当采用单排式通风方案时,井底应尽量靠近主洞布置。

7.2.1斜井出渣运输方式应 并口地形选择。斜并在地形地质条件允许、且工 程规模相比有轨运输工程规模增加不 宜采用无轨运输

a)应根据斜井长度确定其倾角,斜井长度小于300m时,倾角不大于9°;斜井长度大于等于300m 时,倾角不宜大于7° b 斜井长度超过300m时可设缓坡段,缓坡段长度20m~30m、坡度2%~3%,长度小于600m的斜 井可设置1处缓坡段,斜井可每间隔250m~300m设置1处缓坡段,保障施工效率和安全。

7.3.1斜并宜采用直均

7.5.1运营斜井衬砌结构宜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

7.5.2施工斜井衬砌结构可采用喷锚衬砌结构和复合式衬砌结构, 7.5.3井口应设置明洞衬砌,明洞衬砌宜采用50m~80c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考虑与地面通风构造 物的连接。

7.5.4斜井衬砌支护参数可按表1和表2

DB14/T 2318202

表1斜井衬砌支护参数表一

注1:VI级围岩地段必要时应现场 猎施,加固围岩, 注2:运营期使用时,喷锚衬砌仅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无侵蚀性并能保证光面爆破效果I~Ⅲ级围岩地段, 注3:本表适用于通道宽度不大于5m。 注4:本表也适用于平行通道、横通道、风道的衬砌参数

表2斜井衬砌支护参数表二

住1:VI级围岩地段必要时应现场试验确定参数,采用辅助施工措施,加固围岩。 注2:运营期使用时,喷锚衬砌仅适用于地下水不发育,无侵蚀性并能保证光面爆破效果I~IⅢI级围岩地段 注3:本表适用于通道宽度大于5m、且不大于10m时,当通道宽度大于10m时另行设计。 4:本表也适用于平行通道、横通道、风道的衬砌参数,

DB14/T2318202

6.1斜井应根据涌水量和施工组织计划,选定地下水的排出方式,并设置相应的排水措施。 6.2运营斜井防排水设计同隧道主洞,采用防水层、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中心水沟、衬 缝防水等综合防排水系统

7.6.4斜并明洞防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8. 2.1坚并用于通风目

8.3.1竖井结构包括锁口圈、马头门及井身三部分,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8.3.1竖井结构包括锁口圈、马头门及井身三部分,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锁口圈设置于井口部,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受地表土层的侧向土压力、井口建筑 物及设备的重力。锁口圈宜采用散口开挖,其基础宜置于基岩上。, b) 马头门为井身与联络通道交叉处的结构,应作加强处理。马头门的断面尺寸应能满足施工所 用材料、设备的运输及运营期间导流叶片的安装需求。 井身是竖井的主要组成部分,上接锁口圈,下接马头门。当竖井较深或井身需要承受上方较 大荷载时,应设置壁座。壁座可设置于井口段、地质条件较差的井身段及马头门的上方。 2收

竖井应采用复合衬砌,初期支护应作为主要的承载结构,二次衬砌可作为安全储备并起到减少

DB14/T 2318202

DB14/T 2318202

运营期间通风阻力的作用。

3.4.1竖并井身防排水设计, 于50mm的管,间距布设同隧道主洞要求;竖向排水管采用直径不小于100mm~150mm的管,沿井壁均匀 布设2~4道。衬砌构造缝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2.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辅助通道宜采

a)单洞双向行车且长度超过2000m的长隧道和特长隧道。 b)需设辅助通道、埋深较大的隧道,且无条件设置斜井、竖井、横洞。 c)瓦斯隧道宜采用平行通道排放瓦斯

9.3平行通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设置在地下水丰富或出渣运输方便的一侧。 b 与隧道的净距应根据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宜采用20cm~25m;当将来有可能扩建 为第二线隧道时,应考虑后期扩建的影响。 C 洞底高程宜低于隧道主洞底面高程0.2m~0.6m;当瓦斯隧道设平行通道用于排放瓦斯时,其 底面高程宜高于主洞底面标高。 d 平行通道的平面线形和纵坡宜同隧道主洞。

9.4连接平行通道与隧道主洞的横通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横通道设置间距应根据施工需要和工程进度确定,宜采用200m~250m。其位置可结合隧道避 车洞位置确定,应避开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地段。 与隧道中线的交角宜为40°。人 c)平行通道用于运营期间防灾救援时,横通道布置宜满足人行横通道的布置要求。 9.5平行通道宜采用单车道断面,间隔200m左右应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的有效长度宜为1.5倍施 工车辆的长度。 9.6平行通道的衬砌设计参数可按斜井衬砌设计参数选用。 9.7平行通道应设置排水沟,其过水断面、沟底坡度等应根据排水需要和隧道主洞排水统一考虑,防 排水设计要求同主洞。

DB14/T2318202

10.1傍山、沿河隧道需设施工辅助通道时,宜采用横洞。其位置应考虑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运输和隧 道主洞施工的需要。横洞与主洞连接处的平面交角宜为40°~50°,并应有向洞外不小于0.3%的下坡。 10.2横洞的断面可采用曲墙式断面和直墙割拱断面。 10.3运营横洞宜采用复合式衬砌,施工横洞宜采用喷锚衬砌,横洞的衬砌设计参数可按斜井衬砌设计 参数选用。

横通道的建筑限界及内轮廊图(尺寸单位:C

DB14/T 2318202

DB14/T 2318202

1.2.2其它横通道的建筑限界应根据使用需要设计。施工横通道宜采用车行横通道断面,利于后期运 营使用和管理。

11.3.1人行横通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长度350m~500m的隧道宜设置1处,长度500m~750m的隧道可设置2处,长度750m~1000m 的隧道可设置3处。 b 人行横通道设置可不考虑所设车行横通道的逃生功能。 C 人行横通道应设置一定的纵坡,利于排水,纵坡不宜大于15%。 当纵坡大于15%时,宜设置踏步台阶,边墙两侧宜设置扶手。设置扶手后人行横通道净宽应符 合现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的规定。 人行横通道应设计完善的防排水措施,

11.3.2人行横通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参数可按表3取值。

11.3.2人行横通道应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参数可按表3取值。

表3人行横通道复合式衬砌的设计参数

,3人行横通道与隧道主洞的连接应采用垂直连接,连接处的结构宜进行加强设计,加强段长 m

11.4.1车行横通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长度1000m~1500m的隧道宜设1处车行横通道, b 车行横通道宜与紧急停车带相对应布置,即车行横通道两端与隧道主洞连接处设置紧急停车 带,利于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疏散。 c)车行横通道应设置一定的纵坡,利于排水,纵坡不宜大于8%。 d)车行横通道应设计完善的防排水措施

11.4.2车行横通道内轮廓在V~VI级软弱围岩地段可采用曲墙式断面,应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 参数可按表4取值。

11.4.2车行横通道内轮廓在V~VI级软弱围岩地段可采用曲墙式断面,应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 参数可按表4取值。

DB14/T23182021

表4车行横通道复合式衬砌的设计参数

12.2联络风道与送(排)风口

12.2.1联络风道分为送风联络风道和排风联络风道,其长度应尽量缩短,并利于与竖并(斜并)及隧 道主洞的连接,其断面宜采用直墙割圆断面,断面大小应根据通风计算确定。当作为施工通道时,其断 面还应考虑施工设备所需空间。 12.2.2送排风口断面大于隧道主洞断面时,宜将主洞断面扩大,可采用紧急停车带断面,长度根据通 风计算和风道布置确定。

12.2.1联络风道分为送风联络风道和排风联络风道,其长度应尽量缩短,并利于与竖井( 道主洞的连接,其断面宜采用直墙割圆断面,断面大小应根据通风计算确定。当作为施工通 面还应考虑施工设备所需空间。

DB14/T 2318202

道、设备搬运通道、排烟道等,洞室断

地下风机房的洞室包括送 风机室、配电室、控制室、检修(逃生) 一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a) 各洞室断面宜采用直墙割拱断面,在地质条件差时,采用曲墙型断面。 断面净空需要考虑必要的照明配电设施、设备、车辆等的净空要求确定,洞室内轮廓应满足 使用要求后预留10cm~20cm的富余量,不得扩大断面。 C 管理洞室包括检修通道、逃生及出入通道、联络通道,内轮廓宜预留不小于10cm的富余量。 d) 设备洞室包括风机室、变电室、配电室、设备搬运通道,内轮廓宜预留不小于20cm的富余量 2.3.2 地下风机房可按小净距洞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宜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设计、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6) 设计应考虑相应的施工方法,并提出各类方法的具体要求。 ) 设计与施工应遵循“少扰动、早加固、勤量测、快封闭”的原则,对中间岩柱的稳定加强监 测,及时加固。 小净距洞室监控量测应根据不同围岩级别制定监测方案。应把中间岩柱稳定、爆破振动对相 邻洞室的影响作为监控量测的内容。

宜采用复合式衬砌,支护参数可采用工程类比设计、理论分析进行验算。 b 设计应考虑相应的施工方法,并提出各类方法的具体要求。 C 设计与施工应遵循“少扰动、早加固、勤量测、快封闭”的原则,对中间岩柱的稳 测,及时加固, 小净距洞室监控量测应根据不同围岩级别制定监测方案。应把中间岩柱稳定、爆破 邻洞室的影响作为监控量测的内容,

12.3.3为确保地下风机房小净距洞室的安全,应对相邻双洞最大临界震动速度按净距、围岩级别、支

护实施阶段分别进行控制,最大临界震动速度可通过试验确定,无资料时可按现行《爆破安全规 6722)取值。

12.4.1地下风机房衬砌宜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参数可根据地下风机房规模,采用工程 算确定。当有吊装设备时,二次衬砌应能承受设备吊装荷载。设备安装有特殊要求时,应做特

2.4.1地下风机房衬砌宜采用复合式衬砌;衬砌设计参数可根据地下风机房规模,采用工程类比或计 算确定。当有吊装设备时,二次衬砌应能承受设备吊装荷载。设备安装有特殊要求时,应做特殊设计。 2.4.2风道的衬砌设计参数可按斜井衬砌设计参数取值。 2.4.3衬砌应设置仰拱,铺底采用厚度不小于20cm的C30以上混凝土,铺底铺纵横间距10cm~15cm 的直径12mm的钢筋网。

12.4.3衬砌应设置仰拱,铺底采用厚度不小于20cm的C30以上混凝土,铺底铺纵横间距10 的直径12mm的钢筋网。

12.5.1地下风机房各相关洞室高程设计应保证排水系统通畅,汇入隧道主洞排水系统中 2.5.2应设置中心水沟及检查井、纵向和环向排水管、防水板,对衬砌构造缝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 12.5.3风道、地下风机房防排水应满足使用要求,排水边沟坡度不应小于0.3%

12.6风道与隧道主洞交叉

12.6.1风道跨越隧道主洞交叉设计应符合下死

a)上跨洞室底距下方洞室顶间净距离L应不小于6m。 b)衬砌结构设计需考虑爆破震动影响和相关洞室的安全。 c)施工开挖宜先施工隧道主洞,后施工风道

DB14/T2318202

12.6.2风道与隧道主洞交叉段一体化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风道与隧道主洞交叉段一体化结构设计应符合下

图2风道跨越隧道主洞

13.1.2净宽大于3.0m的车行横通道、风道等与隧道主洞的交叉段衬砌结构均应加强。衬砌加强段应 向各交叉洞延伸,主洞延伸长度不小于5.0m,横通道与风道延伸长度不小于3m。净宽小于5m的横通道 在I~血级围岩交叉口可不加强。 13.1.3人行横通道、消防设备洞、控制柜洞室等净宽小于3.0m的洞室,与隧道主洞在边墙部位相交 可采用二次衬砌局部配筋加强结构

3.2.1排风口宜设置于隧道侧边墙,其底面宜与隧道检修道平齐,排风方向宜与隧道轴向垂直,

DB14/T 2318202

大小计算确定,排风口面积不宜大于隧道面积,否则应局部扩大隧道断面。 13.2.2送风口宜设置于隧道拱部,送风方向宜与隧道轴向一致,断面大小计算确定;其断面面积小于 5m²时,可采用扩大拱部断面满足要求;当面积大于15m²时,可采用扩大隧道断面。应防止送排风口短 道之间风的串流,短道长度应不小于50m。

14路基、路面及其它设施

4.1.2辅助通道设置仰拱时,仰拱的填充材料可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不设仰拱时,路基应置于稳定的岩石地基上。 4.1.3斜井、平行通道、横洞、地下风机房等辅助通道内宜设完整的中心水沟排水系统,如条件限制 或泄水量不大时可采用侧式水沟。排水系统有环向排水盲管、纵向排水盲管、横向导水管和中心水沟。 黄向导水管应位于衬砌基础和隧道路面的下部,是纵向排水盲管与中心水沟的连接通道。中心水沟是隧 道排水系统中的汇集排水设施,将隧道衬砌背后渗水汇集排走。 4.1.4对不设仰拱的洞室,其排水系统应使地下水位不高于路基顶面以下30cm。在季节性冰冻地区 地下排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中防冻深度的要求,

4.1.4对不设仰拱的洞室,其排水系统应使地下水位不高于路基顶面以下30cm。在季节性冰冻地区, 地下排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中防冻深度的要求,

14.2.1辅助通道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辅助通道路面应结合使用功能、路基承载能力、环境条件、材料供应情况、气候条件、施工 条件、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等因素选择路面类型、路面结构层次和厚度。 辅助通道路面除应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符合路面的抗滑、耐磨、排水及平整度等技术指 标要求外,宜具有较好耐水性能,宜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 C 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滑和降噪性能,面层参照基层设计。 不设仰拱的辅助通道路面结构宜设整平层、基层和面层;设仰拱的辅助通道路面可只设面层 e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标准、材料性能和结构参数及变异水平、设计方法、标准 轴载、材料组成和性质参数均应符合现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中规 定。 岩石路基的整平月 厚度不宜小于150mm

14.2.2辅助通道内路面整平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岩石基底开挖过程中,超挖或欠挖部分应采用素混凝土进行整平。 b) 整平层应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刚度和抗冲刷能力。 整平层厚度宜为150mm~200mm,其抗压强度不低于20MPa,弯拉强度不低于1.8MPa. d)整平层与基层材料相同时,可与基层同时浇筑,

14.2.3辅助通道内路面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基层应具有符合设计要求的刚度、抗冲刷能力和耐久性。 b)基层宜采用素混凝土或碾压混凝土,适宜的厚度范围为150mm~200mm

GB/T 51408-2021 建筑隔震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DB14/T2318202

c)当素混凝土基层弯拉强度值超过1.8MPa时,应设置与水泥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横向缩缝;一 次摊铺宽度大于7.5m时,应设纵向缩缝。 4.2.4车 辅助通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辅助通道路面宜采用设接缝的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 b 普通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宜为150mm~220mm,面层厚度可依据计算厚度以10mm的单位向上取 整。 车行横通道路面可采用弯拉强度不小于4.0MPa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可取180mm~220mm; 基层宜与主行车道基层材料保持一致,以方便施工。素混凝土基层设计弯拉强度不小于3MPa。 d 人行横通道路面可不设基层,路面可采用弯拉强度不小于4.OMPa的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可 取100mm~150mm。人行横通道路面应干燥并具有较好的防滑性能。 e 斜井、平行通道、横洞的路面考虑施工车辆的要求,厚度宜取180mm~220mm。 f 路面面层的强度采用28d龄期的弯拉强度控制、设计弯拉强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C35~ C40,弯拉强度标准值4.0MPa~4.5MPa 路面表面构造应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制作。表面构造深度在使用初期应满足 构造深度0.6m~0.8mm。表面构造采用刻槽时,平行通道、横洞宜采用纵向刻槽或同时采用纵 向和横向刻槽, 斜井宜采用横向刻槽或采用横向和纵向均刻槽。

.3.3.1管养道路应与地方道路、农用公路相结合,多利用现有道路,应不占耕地 .3.3.2运营通风井口采用地面风机房时,管养道路宜采用20km/h~30km/h设计速度四级公路 计。 .3.3.3管养道路应设置交安设施、标志标线等交通工程设施,

管养道路应设置交安设施、标志标线等交通工

DB14/T 2318202

附录A (资料性) 地下风机房布置型式 地下风机房布置型式多样《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完整单行版,主要布置型式有风机室与风机垂直布置(图A.1)、风机室与风机平行 布置(图A.2)、隧道左右洞通风地下风机房共同布置(图A.3)

2地下风机房布置型式2(隧道风机室与风机平

DB14/T2318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