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独山子XXX公司营业综合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新疆独山子XXX公司营业综合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3.9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新**山子XXX公司营业综合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A、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

B、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

A、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B、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C、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方可浇筑混凝土。

19.2.4 梁模板缺陷。

A、梁模板底部下挠,侧向胀模。上口宽度不足。

B、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

C、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A、梁的侧模刚度差,对位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度,致使上口模板歪斜。

B、梁板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

C、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

D、组合钢模板使用前未经清理、修整,拼缝缝隙过大。卡具未卡牢或侧模支撑不牢,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侧模下口向外歪斜造成胀模漏浆。

E、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

F、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

(3)防治措施: A、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B、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C、组合钢模板采用挑扁担支模时,枋木或钢管扁担长度为墙厚加2倍梁高。

D、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

19.3.1 钢筋错位。

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A、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安装。

B、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

A、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正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B、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19.3.2 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

A、钢筋端部下料弯曲过大,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卡具安装不紧,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

B、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

A、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B、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C、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8)合理选用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等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D、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正式施焊。

E、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壮举应按规定进行复难,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19.3.3 套筒挤压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挤压后的套筒有肉眼可见裂纹;挤压后套筒长度达不到原套筒长度的1.10~1.15倍,压痕处套筒的外径波动范围达不到原套筒外径的0.8~0.9倍。

A、套筒的质量不符合要求。套筒、压模与钢筋没有相互配套使用。

B、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不够。

C、挤压力过大,挤压操作方法不对。

A、套筒的材料及几何尺寸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并应有相应的套筒出厂合格证。

B、套筒在运输和储存时,应按不同规格分别堆放整齐,防止碰撞,避免露天堆放,防止锈蚀沾污。

C、压模、套筒与钢筋应相互配套使用,不得混用。压模上应有相对应的连接钢筋规格标记。钢筋与套筒应进行试套,如钢筋有马蹄、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者,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

D、挤压时务必按标记检查钢筋插入套筒内深度,钢筋端头离套筒长度中心点不宜超过10mm。挤压时挤压机应与钢筋轴线保持垂直,挤压宜从套筒中央开始,并依次向两端挤压。挤压力、压模宽度、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以及挤压道次或套筒伸长率应符合规定的技术参数。

E、对挤压后的套筒有肉眼可见的裂纹,以及套筒伸长率和压痕直径波动范围不符合要求的接头应切除重新挤压。

19.3.4 锥螺纹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

(1)现象: 套丝丝扣有损坏;接头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A、钢筋切断方法不对;加工完丝扣后没有按规定进行保护。

B、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A、应用砂轮片切割机下料发保证钢筋断面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宜用气割切断钢筋。

B、钢筋套丝质量必须逐个用牙形规与卡规检查,经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按规定的力矩值,用扭力扳手拧紧连接套。

C、连接之前应检查钢筋锥螺纹及连接套锥螺纹是否完好无损。如发现丝头上有杂物或锈蚀,可用铁刷清除。

同径或异径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二次拧紧连接方法;单向可调、双向可调接头连接时,应采用三次拧紧方法。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托正,用手拧紧;再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D、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作上标记,防止漏拧。

E、对丝扣有损坏的,应将其切除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套丝,对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的接头,应重新拧紧接头或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处理方法可采用电弧焊贴角焊缝加以补强。补强的焊缝高度不得小于5mm,焊条可采用E5015。当连接钢筋为Ⅲ级钢时,必须先做可焊性试验,经试验合格后方可焊接补强方法。

19.4 混凝土工程。

19.4.1 混凝土坍落度差。

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A、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

B、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

C、原材料的颗粒级配、砂率不合理。

A、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B、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

C、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D、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19.4.2 混凝土离析:

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A、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小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

B、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入模方式不妥造成离析。

C、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A、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B、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C、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万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米,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D、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19.4.3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

(1)现象: 混凝土初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A、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

B、外加剂使用不当(如高效缓凝型减水剂与所用水泥的适用性未经试验),或掺量过大。

A、正确设计配合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B、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19.4.4 混凝土表面缺陷。

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A、模板工程质量差,模板接缝不严、漏浆,模板表面污染未及时清除,新浇混凝土与模板表面残留的混凝土“咬接”。

B、浇筑方法不当、不分层或分层过厚,布料顺序混乱等。

D、局部配筋、铁件过密,阻碍混凝土下料或无法正常振动。

A、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B、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C、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洞、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和物的顺利通过。

19.4.5 混凝土表面裂缝。

A、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通裂。

B、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则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C、大体积混凝土纵深裂缝。

A、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进行养护,特别是高温干燥情况下产生干缩裂缝。

B、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拌制混凝土,造成不规则的并随时间发展的裂缝。

C、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与收缩裂缝。

A、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筑完毕后12小时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和混凝土不少于14天)。大体积混凝土如初凝后发生表面风干裂纹,应进行二次抹面或压实。

B、所有水泥必须经复检合格后才能使用。

C、对大体积混凝土在浇捣前务必制定妥善的温控方案,控制内外温差在规定值以内。气温变化时应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

19.4.6 混凝土强度不足。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不能满足统计法或非统计法相应的判定式要求,即强度不足。

A、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

B、搅拌生产未严格按配合比投料。

C、搅拌时间不足,均匀性差。

D、试块制作、养护不符合规定要求。

A、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由于目前原材料供应渠道多,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水泥,安定性有时不合格,强度偏差大,因此要根据来料采样试配,水泥一定要先检后用,不能光凭经验确定配合比。

B、无论是预拌混凝土还是现场搅拌都应严格按配合比进行投料拌制,严禁任意更改。

C、严格按规程或搅拌机说明书规定的搅拌时间进行充分搅拌,保证拌和物的均匀性。

D、按规定制作试块,并及时进行标准养护。

19.5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19.5.1 螺丝端杆变形、断裂。

A、变形:端杆与预应力筋焊接后,冷拉或张拉时,端杆螺丝发生塑性变形。

B、断裂:热处理45号钢制作的端杆,在高应力下突然断裂,断口平整,呈脆性破坏。

A、端杆强度低(端杆钢号低或热处理效果差)或者是由于冷拉或张拉应力过高。

B、接头对焊质量不合格,违反先对焊后冷拉的规定;端杆材质或加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B、选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C、坚持先对焊后冷拉的施工顺序。

D、根据变形值的大小更换端杆或通过二次张拉建议设计预应力值,对断裂的端杆必须进行更换。

19.5.2 预应力钢丝张拉时滑丝、断裂。

在放张锚固过程中,部分钢丝内缩量超过预定值,产生滑丝,有的钢丝出现断裂。

滑丝主要是由于锚具加工精度差,热处理不当以及夹片硬度不够,钢丝直径偏差过大,应力不匀等原因。钢丝断裂主要是由于钢丝受力一匀以及夹片硬长过大而造成。

A、选用硬度合格的锚夹具。

B、编束呈预先钢丝,使同一束中钢丝直径的绝对偏差不大于0.15mm,并将钢丝理顺用铅丝编扎,避免穿束时钢丝错位。

C、浇筑混凝土前,应使管道和垫板垂直对中;张拉时,要使千斤顶与锚环垫板对中。

19.5.3 钢丝镦头强度低,锚杯断裂。

镦头强度低于钢丝标准强度的98%,或者张的后,锚杯突然断裂。

A、镦粗工艺不当,镦头歪斜,镦头压力过大。

B、锚杯硬度过低,使镦头受力状态不正常,产生偏心。

C、锚杯热处理后硬度过高,材质变脆;退刀槽处切削过深,产生应力集中和淬火裂纹,垫板不正,锚杯偏心受拉。

A、钢丝下料时,应保证断口平整,防止镦粗时头部歪斜。

B、镦头预留长度应控制在(10±0.2)mm以内。

C、镦头模与夹片同心度偏差应在0.1mm以内。

D、φ5碳素钢丝镦头直径控制在7~7.5mm为宜,锚孔尺寸应控制在5.2~5.25mm以内。

E、锚杯硬度以HB251~283为宜。

F、锚杯的热处理工艺应合理,退刀槽应加工成大圆弧形,避免应力集中和淬火裂纹,并严格成品验收。

19.5.4 后张法构件裂缝。

张拉后在构件锚固区、端面、支座区及预拉区产生裂缝。

A、主要是构件端部节点处尺寸不够和未配置足够的横向钢筋网片或钢筋,另外混凝土振捣不实,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以及张拉力超过规定等。

B、拱形屋架上弦裂缝主要是因为设计对张拉阶段构件预拉区的拉应力验算不足。

A、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B、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的强度;同时,应力控制应准确。

C、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适量横向钢筋或螺旋筋,保证混凝土端面有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安全储备。

D、认真验算构件张拉阶段预拉区的预应力,严格控制超张拉值。

19.5.5 后张法构件孔道塌陷、堵塞、位置不正和灌浆不密实。

A预留孔道塌陷或堵塞,预应力筋不能顺利穿过。

B、孔道位置偏移,构件在预加应力时发生侧弯和开裂。

C、灌浆强度低,灌浆不饱满。

A、抽芯过早,混凝土尚未凝固;抽管时方向不正产生挤压力破坏孔壁,形成塌陷、堵塞。

B、芯管固定不牢,井字架间距过大,加在混凝土振捣影响,使孔壁位置产生偏移、孔道不直或不通顺。

C、灌浆材料、配合比不合格,操作工艺不当,灌浆压力不够等造成灌浆不密实。

A、抽管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一般以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凹痕时为宜。混凝土浇筑后每隔10~15min顺同一方向转动钢管;如果是两根对接的管子,其转动方向应相反。

B、芯管应用钢筋“井”字支架支垫,并与钢筋绑扎牢固。采用钢管留孔时,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00cm;采用胶管时,间距不应大于50cm。

C、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不得碰振芯管,起拱的构件芯管应同时起拱。

D、灌浆用水泥不低于425号,强度不低于20Mpa,水灰比应控制在0.4~0.45,泌水率不定期宜大于2%~3%,应掺和微膨胀剂或木钙。灌浆前用压力冲洗孔道,灌浆压力以0.3~0.5 Mpa 为宜。对重要构件应采用二次灌浆法。第二次灌浆应在第一次灌浆初凝后进行。

19.5.6 预应力值建立不准确。

A、预应力张拉伸长值、内缩值不符合设计要求。

B、张拉预应力筋时,预应力筋的实际伸长值、回缩短值与计算值相差过大。

A、冷拉钢筋强度不足,冷却钢筋未逐根检验其延伸率并进行分组。

B、张拉力因测量方法及仪器误差造成偏差不准。

C、重叠生产的构件因其磨擦力影响了预应力值。

D、锚具性能不佳,造成过大回缩及滑移。

A、张拉设备应有专人维护和定期配套校验。

B、操作时应缓慢回油,勿使油表指针受到撞击,以免影响仪表精度。

C、预应力的计算伸长值应按实际张拉力值扣除磨擦损失值进行计算,并加上混凝土弹性压缩值;当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之差大于10……或小于5%时,应暂停张拉,在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予以调正后,方可继续张拉。

D、重叠生产的构件应做好隔离,振捣上层构件混凝土时,应避免振动器接触下层构件表面形成混凝土“咬接”,张拉时可逐层加大张拉力。

E、采用合格的锚具进行试锚。

一、外墙挑脚手架计算

1、计算长度取1.5m(挑杆间距1.5m);

2、挑脚手架为二个楼层次的挑杆,受两个半楼层高度的挑脚手荷载,取一根挑杆受1.5楼层的挑脚手荷载。

①立 杆 5.4m×2=10.8m 大横杆 1.5m×6=9m

小横杆 1.5m×4=6m 挑 杆 0.9m

钢管总长 26.7m

钢管总重 3.8kg/m×26.7m=101.5kg

扣 件 1.2kg/只×12只=14.4kg

脚 手 板 4.0kg/块×6块=24kg

恒 载 139.9,取为140kg,活载取50 kg/m2

则 50 kg/m2×0.8m×1.5m=60kg

总 荷 载 140+60=200kg

100kg 100kg

A B

1.5m 0.1m 0.8m

A点反力 FA=(100×0.1+100×1)/1.5=73kg

B点弯矩 MB=100×1+100×0.1=110kgm

W=π(d4-d14)/32d=3.14(4.84-4.04)/(32×4.8)=5.62cm3

σ=M/W=11000/5.62=1957.3kg/cm2<2100 kg/cm2 安全

A=1/4πd2=1/4×3.14×1.22=1.13cm2

抗拉力 F=2100 kg/cm2×1.13cm2=2373kg

A点反力 73kg<2373kg 安全

二、吊脚手计算(按双梁式挑梁计算)

吊篮荷载 大横杆4.2×6=25.2m 小横杆1.2×10=12m 焊接框架[(1.9+1.2)+1.9+2.0]×3=21m

总长 25.2+21+12=56.2m 钢管重 3.8kg/m×56.2m=231.56kg 跳板 4.0kg×8=32kg

吊篮总重 245.56kg 取为300kg

取活载 200kg/m2

则200kg/m2×1×4=800kg P=300+800=1100kg 1/2P=550kg

550kg

A B

2.0m 1.1m

MB=550kg×1.1÷2=302.5kgm

FA= MB /2=302.5/2=151.25kg

选用[12.6 W=62.1

M/W=30250/62.1=487<2100 kg/cm2 安全

U形螺栓用φ20钢筋制作 抗拉力=1/4πd2×2100=3297kg

FA=151.25<3297 安全

GB 24409-2020 车辆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③吊环计算(吊环用φ20钢筋制作)

吊环受力F=550kg<3297kg 安全

预埋件计算选用4φ12钢筋作锚爪,铁板选用10mm,

4φ12抗拉力为F=4×3.14×0.62×2100=9495.36kg

FA=151.25kg<9495.36kg 安全

根据每根钢丝绳受力550kg

DB62/T 3145-2018标准下载 选用φ9.3(6×19)钢丝绳 550kg<4500kg 安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