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北区间开挖支护专项施工方案

平北区间开挖支护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2.29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平北区间开挖支护专项施工方案

每个集水管出水口处,安装三角堰计量排水量。三角堰安装完毕,调试合格,并经验收后才允许排水。

(3)排水计量的检查和维护

现场负责降水人员应每天不少于两次检查计量排水系统,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查明原因,排除故障,保证排水计量系统正常工作。如不能排除故障,应及时向有关单位报告。对于安装在室外露在地面或水表箱内的水表,可用棉布、麻织物、草带等物品将水表及阀门裹好,裹护物要保持干燥,不要有水沾湿,并要裹得严实紧凑,然后再用塑料袋(膜)包住。 如水表、水龙头、水管出现结冰现象,宜先用热毛巾包裹水龙头,浇温水,使水龙头解冻。然后打开水龙头,用温水沿水龙头慢慢向管子浇洒,使水管解冻,若浇水表处仍不见水流,则水表也被冻住了。此时,再用热毛巾包在水表上,用温水(不超过60摄氏度)浇洒,切勿浇沸水、用火烘烤,防止损坏水表。

主排水管尺寸和类型应满足顺畅排水和抗压要求CJT3085-1999 城镇燃气术语,排水管线铺设的纵向坡度应不小于千分之五。

拟排入的市政管线(网)的尺寸应满足现状城市排水和计划施工排水量要求,目前管线状态完好,无重大破损现象。

对交通及结构施工有影响的排水管线应暗埋于地下,其它位置的排水管线可采取在地面明铺的方式。

降水井井口做检查井,以便水泵维修和进行水位观测。暗埋出水管、支管之间应采取措施(如单向阀连接),防止停泵时发生水倒灌现象。

排水口应选择拟建结构范围外的市政雨污管线井口,如直接接入就近雨污管线,应设置排水口工作室(检查井)。

(1)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量测、打桩、放线。

(2)管沟底部开挖宽度,除管道结构宽度外,还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工作面宽度按规范确定执行。

(3)挖沟时将挖出来的土堆放在沟边一侧,土堆底边距沟边保持0.6~1 m的距离,管沟的开挖及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回填,管沟两侧需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雨水流入管沟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4)槽内下入集水管,再与每眼井的塑料管相接。

(5)抽水井井室用页岩实心砖和水泥砂浆衬砌,底部做110 mm厚C10混凝土基础,上部井圈浇筑C20混凝土,盖承重井盖,与路面平齐。

8.4.3供电电缆敷设及配电系统安装

(1)抽水井的供电电缆,在排水管沟回填土之前置于排水管的一侧,与排水管合槽敷设。电缆周围填充细砂,厚度为20 cm。电缆经由线路,地面上每隔20 m左右设露出0.5 m高的标志桩。

(2)由动力配电箱引出的电缆到潜水泵之间电缆长度除留有适量的长度外,其它剩余量一律剪除,并排列整齐。

(3)电缆敷设路径如遇过路或穿越其它建筑物时,须穿厚度为2 mm以上的护管加以保护。

(4)供、配电系统用的电力开关柜、动力配电箱安放要牢固稳妥。

(5)为保证降水工程连续运行,需备足25%用电设备备件,以便及时换修用电设备。

(6)电力开关柜及动力配电箱要上锁,应做好防雨、防砸等防护工作,并须安装围栏,并在围栏不同方向悬挂警示标志,其放置地点要安全、平整,周围无杂物堆放。

(7)供、配电系统设有三级保护装置。电力开关柜中设有过流、短路、过热保护的自动开关。动力配电箱中设有过流、漏电保护的自动开关。所用电缆设计为三相五线制双“O”线。用电器具作好接“O”保护。

(8)每条电缆的施工都要做好施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施工人员姓名、施工起止日期、工作内容及存在的缺欠及整改措施。

9. 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9.1文明施工管理小组

成立文明施工管理小组加强材料半成品、机械设备堆放和场内文明施工等工作的协调与控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人员岗位制、检查制度、 奖惩制度、 持证上岗制度、健全资料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9.3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

设专人定期对施工现场和场外进行环保检查和治理。

9.5材料标牌清楚明确,堆放规整有序

9.6施工中注意环境保护

9.6.1噪声控制措施

⑴ 施工场界噪声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要求;

⑵ 采取措施,保证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法;

9.6.2振动控制措施

⑴ 施工振动对环境的影响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⑵ 根据敏感点的位置和保护要求选择施工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边的影响。

9.6.3城市生态控制措施

⑴ 对城市绿化,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有关法规执行。临时占用绿地要报批、交费并及时恢复;砍伐或迁移树木要报批并交费,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

⑵ 对地上和地下的文物要防震、防毁和避让,不污染和破坏文物,不危及文物安全。发现地下文物,将保护现场,及时报告。

⑶ 在施工前做好各类市政管线的调查,施工中做好防护,防止施工破坏管线。市政管线的迁移和保护按法规要求进行,履行报批手续并付费。

9.6.4水污染控制措施

⑴ 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400 mg/l;废水排入自然水体,悬浮物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150 mg/l。

⑵ 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并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9.6.5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⑴ 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过程及旱季和大风天气,洒水降尘,保持湿度。

⑵ 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

⑶ 水泥等细颗粒散体物料安排库内存放,堆土场、散装物料露天堆放场压实、覆盖。

9.6.6固体废弃物控制措施

(1)减少回填土方的堆放时间和堆放量,堆土场周围加护墙护板。

(2)按照法规要求选择有资质的运输单位,清运土方至指定消纳点。

(3)运土车辆严禁多装、超载,并有专人管理,需由棚布覆盖后方能上路。

(4)剩余料具、包装及时回收、清退。

结合工程本身特点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物、管线状况和施工顺序,按设计要求布设监测点并设置监测主断面进行全面的监测。

10.2施工监测目的和任务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隧道和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修改和确认设计和施工参数。

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6号线区间隧道施工安全及既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1)道路及地表沉降;(2)区间正线水平收敛;(3)地下管线沉降; (4) 区间正线拱顶沉降;(5)既有建筑物倾斜、沉降

10.4监测点布置原则

为能及时掌握隧道和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及时布点进行监测,所有观测点埋设必须稳固,初始值在确认点位已稳定才能采用。在结构受力不利、地质条件差、断面变化大的地方增设观测点。在一个断面实施多项监测时,各类测点布置应相互结合,力求能反映一个断面上不同的物理量。

10.5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10.5.1 道路及地表沉降

按变形测量规程中测站高差中误差≤0.5 mm的精度要求,采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由高程监测网的控制水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对测量点进行量测,基准点每月监测一次,与初始数据对比分析,并绘出变形沉降曲线图,地面沉降超过允许值沉降值的70%即达到预警值,立即对地层进行加固。区间隧道上方地表沉降控制标准为:最大允许沉降值30 mm,最大允许变形速率为5 mm/d。

当开挖面到测点前后距离小于12 m,监测频率2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前后距离小于12~30 m,监测频率1次/2天

10.5.2 水平收敛

暗挖段过既有线20 m一个断面。本工程净空收敛的控制标准为:最大允许变形值小于20 mm,最大变形速率小于5 mm/d。

在每个断面埋设收敛挂钩,通过收敛计量测区间断面净空,来判断区间断面周围土体的稳定性。

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 m,监测频率2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12 m,监测频率1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12~30 m,监测频率1次/2天。

10.5.3 拱顶下沉量测

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 m,监测频率2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12 m,监测频率1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12~30 m,监测频率1次/2天。

10.5.4 地下管线监测

在测点埋设时必须进行开挖,且要挖至管底,如高压煤气管、压力水管等。在管线位移监测中,使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和测量方法,如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测量垂直位移。

计算沉降值时精确至0.1 mm,将同一点上的垂直位移值和水平位移值进行矢量和叠加,求出最大值,与允许值比较当最大位移值超出警戒值时应及时报警,并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对策,同时加密测量频率,防止意外突发事故。地下管线控制指标为变形控制指标,燃气、煤气、上水管线监测控制标准为最大允许沉降值为10 mm,最大允许变形速率为2 mm/d;雨水、污水、热力管线为20 mm,最大允许变形速率为3 mm/d;其它管线容许沉降值为30mm,容许最大沉降速率为4 mm/d。

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 m,监测频率2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6~12 m,监测频率1次/天;当开挖面到测点距离小于12~30 m,监测频率1次/2天。

10.5.5地表建(构)筑物监测

距施工面深度1~2倍范围内,在建筑物四个拐角布置沉降测点,并设置2组倾斜测点,对地面建筑物开裂检测,在开工前委派具有经验的监测人员,仔细检查本标段拟定监测建筑物自身裂缝,对发现的每一条裂缝的末端用铅笔作一道与裂缝垂直的标志。标志旁注明:观测时间、裂缝长度、裂缝最宽处和宽度,拍相片保存。需要检测的裂缝统一编号,裂缝所在墙面上绘制坐标方格网以利于观测和记录。

在要观测的建筑物上、下设两个标志观测点,要求两个点位于同一垂直视准面,靠建筑物下部的观测点要求离地面50cm。

图中M 、N为同一竖直线上的上、下两个观测点,如建筑发生倾斜,M、N将由铅垂线变为倾斜线。观测时,全站仪与建筑物距离不小于建筑物的高度,瞄准上部观测点M,用正倒镜法向下投点N′,如果N′点与N点不重合,则说明建筑物发生倾斜,倾斜度为:i=tgα=a/H。

建筑物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等级用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进行测量。与地面沉降共用高程监测控制网。建筑物基础倾斜容许控制值15mm,速率5 mm/d。

3.2监测方法(见图)

监测点是一切测试工作的基础,因此特别加强对各监测点的保护工作,完善检查和验收措施,

在每个监测点埋设完成后,立即检查埋设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对于所有埋设监测点的实地位置做好记录,露出地坪的应做出醒目标志,并设保护装置;加强和施工现场的联系,做好双方的配合工作。

监控量测小组成员:丁召辉、刘涛、袁英贵、季清清、孔凯、吴贡献、刘法勤

10.8 监控量测管理体系的保证措施

1、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工作,及时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可靠的数据记录;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和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10.9主要监测仪器设备

10.10 隧道内安全巡视

10.10.1主要巡视对象及内容

区间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其巡视对象及巡视项目为:开挖面地质情况、支护结构体系等。

10.10.2 主要巡视方法

施工过程重点巡视:土层性质及稳定性、开挖面渗漏水情况、土体塌落,地下水控制情况;支护体系施做及时性、支护体系渗漏水情况、支护体系开裂变形情况;巡视过程中须注意人身安全,听从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发现掌子面有渗水、流沙、坍塌,支护结构剥落、开裂等异常情况及时通报,并拍照存档。巡视过程中,填写现场安全巡视表。

特殊情况下结合具体工程施工的重要阶段应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巡视,并对结构开裂、裂缝发展等重点观察、记录,并扩大巡视范围,同时结合现场安全监测进行分析。

10.10.3巡视预警标准

10.11质量保证措施

要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除了需要有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及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外,更重要的还应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检查校核制度,制定以下工作制度和各项质量保证措施:

1、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第三方监测密切配合工作,及时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可靠的数据记录;

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3、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和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4、仪器在安装埋设的全过程中,对仪器、监测元件和设备工艺进行检验,以保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并做好安装记录;

5、在监测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测试细则及相应的规范要求;

6、量测资料均应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道程序后方可上报;

7、量测资料的储存、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处理。

10.12.1一般信息的报送和反馈

施工过程中,对现场测得所有观测数据,均采用信息化管理,由监控小组从事监控经验丰富的专职人员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绘制不同的数据曲线,并打印相应的表格,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定期以简报(日报、周报、月报)的形式汇报,根据实际工况,做到随叫随到,提交本次观测数据同时提供上一次的观测成果。必须定时向业主或监理提交书面报告,提供数据分析结果,必要时提供阶段性报告。与监理、业主、设计及时沟通,相互配合,达到信息化施工的要求,实现沉降控制目标。

10.12.2预警的响应、预警事务处理

11监控量测控制指标和标准

11.1 监控量测点的分级管理

根据“分区、分级、分阶段”管理的原则将监控量测点的安全状态划分为四级管理。分别为正常状态、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⑴ 正常状态:双控指标均未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的70%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的70%~85%之间(不含85%),而另一指标未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的70%时。

⑵ 黄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70%~85%之间(含85%),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85%~控制值之间(不含监控量测控制值),而另一指标未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时。

⑶ 橙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达到监控量测控制值的85%~100%之间(含100%)时,或双控指标之一达到或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时;

⑷ 红色预警:双控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监控量测控制值,且实测变化速率出现急剧增长时。

施工过程中,结合监测数据及监测点预警级别,综合工况巡视、环境巡视、支护结构巡视和作业面状态观察描述等信息,将区间隧道的安全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和预警分级,将其综合预警状态分为一级预警、二级预警、三级预警共三级,依次用红色、橙色和黄色加以区别管理。

⑴ 三级预警:监控量测点达到黄色预警,工况巡视、环境巡视及洞内作业面、支护结构巡视未出现明显变化时;

⑵ 二级预警:监控量测点达到橙色预警,且环境巡视地表出现肉眼所能观察到的轻微不均匀沉降及洞内支护结构出现5mm以下裂缝时;

⑶ 一级预警:监控量测点达到红色预警,且环境巡视地表出现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明显沉降、洞内支护结构出现5mm以上裂缝或掌子面出现塌方时。

施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都应当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救人第一”的方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冷静有序、团结协作,遵循快速有效处置、防止事故扩大的原则,启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2.1 应急救援责任制及组织机构

组 长:徐磊(项目经理)

副组长:苗春刚(总工程师)、吴长玉(安全副经理) 、刘少雨(生产副经理);

成 员:丁召辉、孙立建、刘 涛、巫常炜、邵飞

王 雷、叶丽丽、李 超.

12.2 应急救援小组的主要职责

(1) 发布启动和解除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命令;

(2) 按照程序的规定,组织、协调、指挥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尽全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根据事故发生状态,统一部署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指挥各部门有条不紊的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4) 在救灾过程中随时掌握现场情况,并对现场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5) 在负责区域内为事故现场紧急调用各类物资、设备、人员、防火用具并提供场地,抢险救灾结束后要负责督促事故单位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6) 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小组要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对于超出自身处理能力的事故,要及时请示。

(7) 对于在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工作中成绩卓著的部门和个人,安全事故应急小组应给予其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对不履行救援职责的,延误隐瞒安全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安全事故责任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2.3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的职责与分工

组 长:徐磊全面负责抢险指挥工作,发生险情时负责迅速组织抢险救援以及与外界联系救援。

副组长:苗春刚全面负责抢险技术保障,并与设计、监理、业主及相关单位联系拿出可靠的抢险或补救措施。

副组长:吴长玉具体负责组织指挥现场抢险救援。

副组长:刘少雨具体负责对内外通讯联络以及根据现场情况向外界求援。

成 员:丁召辉:技术支持,发生险情时应迅速拿出抢救方案。

王 雷:负责抢险物资日常管理,发生险情时负责抢险物资发放和供应。

叶丽丽:负责应急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

孙立建:负责抢险技术实施和监控。

黄小雷:负责监督提醒现场抢险人员安全。

巫常炜、邵飞:具体负责各工区抢险组织及实施;

刘 涛:具体负责抢险时的监控量测工作。

李 超:具体负责通讯联络和信息收集,发布。

12.4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流程

(1)事故发生初期,事故现场人员应积极采取应急自救措施, 同时启动施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现场抢险,防止事故的扩大。物资部、机电队等部门应尽快恢复被损坏的道路、水电、通信等有关设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应急救援小组立即投入运作,组长及各成员应迅速到位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相应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随时将事故抢险情况报告上级。

(3) 事故发生后,在第一时间里抢救受伤人员,这是抢险救援的重中之重。保卫部门应加强事故现场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对肇事者等有关人员应采取监控措施,防止逃逸。

(6) 事故现场保护: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和有关单位必须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12.5 主要应急措施

12.5.1 突泥涌水应急措施

(1)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调集专业队伍抢险;

(2)开启所有抽水泵,进行排水,同时寻找涌水源,切断水体补给来源;

(3)立即进行回填土方,在四周堆码土袋墙进行封堵;

(4)对支护结构进行排查补强,确保支护结构的整体安全;

(5)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进行全断面超前注浆。加强初支背后回填注浆,保证初支背后密实;

(6)加强对隧道内及地面的沉降观测。

12.5.2既有建筑物变形过大的应急措施

(1)立即停止开挖,对掌子面全断面挂网喷射混凝土封闭,采用2.5m注浆管对掌子面背后土体进行加固,并增加初期支护背后注浆压力,控制4号线隧道沉降。增加竖向临时支撑。

(2)征得产权单位同意,对线既有建筑物进行结构加固和修补;

(4)加大巡视力度,设24小时专人进行地面巡视:察看地表是否有明显的不均匀沉降,是否有开裂现象。并将巡视情况及时上报项目负责人;

(6)优化施工参数,缩小开挖步距,增加支护厚度等。

12.5.3 隧道初支塌方应急措施

(1)紧急组织所有应急人员到位,快速调集足够的应急物资(方木、型钢、沙袋、水泥等)到场;

(2)采用方木或工字钢立即对初支进行加固;

(3)封堵塌方面,洞内实行喷射混凝土回填或注浆回填;

(4)地表在塌方相应位置打设注浆孔,由地面向塌方处灌注混凝土,保证回填密实;

(5)加强监测地面及管线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12.5.4 管线变形过大应急措施

(1)适当加大注浆压力和注浆量,以主动控制其沉降;

(2)开挖并暴露管线,对其进行保护;

(3)缩短开挖步距,减少封闭循环时间;

(4)联系配合产权单位对管线进行修补;

(5)加强监测频率、强化监测措施和要求。

12.6 应急物资的准备

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黄文龙 13269156538

华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周建钢 13439371528

四号线平安里站站长 13521106308

13安全风险控制的组织管理措施

由项目经理和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带队,从严抓安全,始终做到现场施工的安全第一。

a.到场工人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项目级、工班级)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施工;

b.严格执行项目部关于安全的各项规定,现场工人必须佩戴安全帽等个人劳保用品;

d.组织学习现场施工机械、机具的操作规程,做到规范作业;

e.规范现场临时用电;

f.定期、不定期组织施工现场安全大检查,奖优罚劣;

g.确保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工人安全教育,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心态。

在项目部及施工现场贯彻执行安全第一的方针,首先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定期、不定期组织质量大检查。严格控制超前支护及超前加固地层的注浆导管打设长度、注浆配比、注浆饱满度等,以高质量的注浆确保风险源的安全。

a.项目部成立质量检查部,专门负责现场质量检验;

b.召开项目质量专题会议,确定质量控制目标;

c.组织开挖工班学习有关质量的设计文件及相应规范、标准;

d.工区技术员跟班作业,现场指导,提高超前支护及地层加固注浆效果;增强项目部上下的质量意识,以质量保安全,以质量确保风险源的顺利通过。

e.严格浅埋暗挖施工十八字方针“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

组 长:徐磊(项目经理)

副组长:苗春刚(总工程师)、吴长玉(安全副经理) 、刘少雨(生产副经理);

成 员:丁召辉、孙立建、刘 涛、巫常炜、尤强、孙立军

王 雷、叶丽丽、李 超

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险情发生时,确保项目部全体行动。

12.4 实行风险预告管理

在施工前,在施工现场设置风险预告宣传牌,对施工风险进行提示。

风险预告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a.风险描述:详细介绍本风险工程的名称、工程概况、风险等级的划分、风险因素分析、出现风险的后果、事故征兆等方面内容T∕CAGHP 005-2018 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pdf,对施工风险进行提示。

b.监控量测方案:简明介绍本风险源的监控量测布点方式、监测频率、安全状态等级划分等事项;

c.风险控制及规避措施;

d.对应安全状态等级划分所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

e.列举施工注意事项及各方面施工负责人。

DB12/T 598.3-2015标准下载12.5 执行风险源现场巡查制度

12.6 做好现场抢险物资准备

在距离开挖掌子面不远的距离,实现预备好足够的抢险物资:方木、工字钢、沙袋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