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阳光大厦土方工程施工方案(已经过专家深基坑论证)

鄂尔多斯阳光大厦土方工程施工方案(已经过专家深基坑论证)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67.94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鄂尔多斯阳光大厦土方工程施工方案(已经过专家深基坑论证)

5.1.4、第二层土方开挖时测量人员必须随时测量开挖标高,注意机械开挖深度控制在垫层底标高以上300mm,余土用人工清理,开挖严禁扰动地基。因本工程2011年11月开工后冬季不具备施工条件,所以土方在2011年开挖时均预留2m厚松土层,作为冬季基坑保护措施。待2012年3月复工后接着开挖。挖方顺序见图5.1.

5.1.5.基坑边角部位,机械开挖不到之处,应用少量人工配合清坡,将松土清至机械作业半径范围内,再用机械掏取运走。修坡以厘米作限制误差。

5.1.6、基坑开挖时按坡度为15%设置机械出入和材料运输的坡道,坡道宽度4m,坡道收口时采用两台挖土机倒出大部分马道土体,剩余部分采用人工清理南充龙门中学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建设及其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吊车吊出。

5.1.7、基槽开挖时每侧按1500mm留置工作面,为防止地下水及雨水浸泡基槽,槽底基坑四周设置排水沟,并每隔50m设置一个集水坑。排水沟宽300mm,深度300mm,集水坑平面尺寸1500mm×1500mm×2200mm,并预备10台污水泵,随时抽出坑内积水。并在基槽外围四周设置挡水墙,预防基坑外雨水流入基坑造成积水。

5.1.8、机械挖至最后一步时,测量人员随即放出基底边线及基槽钎探点位,开始进行基槽钎探施工。

5.1.9、钎探完后进行基槽验收,合格后开始由人工挖除30cm预留土体,用尺量好50cm标准尺杆,随时校核基底标高。并在清理好的基底上放好槽边线。人工清运土体倒退进行,若手推车需在挖好的基底土上行走时,必须垫好木板或厚铁皮,不得扰动基底土。

5.1.10、基槽平整完后,及时进行垫层等下道工序的施工。垫层每边比筏板外边大340mm,贴筏板外侧砌240mm厚小红砖墙高600—1000mm,防止外侧土进入筏板范围,并对防水层进行保护。

5.1.11、如有超挖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

5.1.12、基槽钎探工艺:

机具准备:电动触探仪:锤重10±0.25kg,钎尖长度40mm,钎杆直径为25mm,提钎电机2.2KW,打钎电机0.75KW,钢卷尺、中砂。

确定点位:在土方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上300mm时,进行打钎;钎点沿基础边线向内300mm布置第一点,内部的点根据基础的形式布置成梅花形,排距为1.5m×1.5m。按钎探孔位平面布置图放线,孔位上撒白灰点。

就位打钎:打钎机推到打钎位置,装好钎杆,插好插销,钎尖对准孔眼位置,打开打钎开关,将钎杆贯入地下,锤落距为50cm,将触探杆竖直打入土层中。

记录锤击数。要求工人真实的记录打钎情况,对钎点进行编号。每一区域钎点的编号按打钎顺序进行编号。钎探深度2.1m,钎杆每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为N1,对同一区域内同一深度的锤击数进行比较,锤击数相差较多的应特殊标记。

灌砂:打完的钎孔,经过质量检查人员和有关工长检查孔深与记录无误后,即可进行灌砂。灌砂时,每填入30cm左右可用木棍或钢筋棒捣实一次。灌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孔打完或几孔打完后及时灌砂;另一种是每天打完后,统一灌砂一次。

5.2.1本工程回填主要包括地下基坑、房心回填部分,施工采取分层填土,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4。

5.2.2地下基坑填土从基底开始在全范围分层向上回填和压实,在推平前要控制好标高,由结构两侧水平对称同时分层回填夯实。

5.2.3基底回填每层虚铺厚度为250mm,用振动夯实机打夯,夯打时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连,每遍纵横交叉,分层夯打,不得漏夯。

5.2.4对墙边、角回填土等机械打夯不到的地方,改用人工夯实。

5.2.5回填必须在墙板砼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回填前将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并经监理和业主隐蔽验收合格后回填。

5.2.6回填土采用优质土,使用前分别取样测定其最大容重和最佳含水量并做压实试验,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密实度等参数。经试验室确定后可回填。

5.2.7回填土为粘性土或砂质土时,含水量偏大时,采用翻松晾干或加干土拌匀;含水量偏低时,洒水湿润,并增加压实遍数,使用轻型压实机械碾压。回填料为碎石类土时,回填或碾压前要洒水湿润。

5.2.8人工夯填每层厚度不大于25cm,机械夯填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在分段回填接茬处,已填土坡做成台阶,宽度不小于1.0m,高度不大于0.5m。

5.2.9回填过程中,取样检测回填土密实度。取样方法如下,当采用机械碾压时,每层填土按基坑长度50m(且≤1000m2)取样一组;人工夯实时,每层填土按坑长度25m(且≤500m2)取样一组;取样点数不少于6个,即中部和两边各取两个点。遇有填料类别和密度明显变化或压实质量可疑处适当增加点数。

6.2在机械开挖时,现场施工人员随时观察控制挖土深度,以防产生超挖影响质量。 6.3、抓好基坑排水工作,确保基坑土体干燥。 6.4、禁止在降大雨时开挖土方,影响表面土质。 6.5、安排好垫层施工速度,做到边修土边做垫层,前后工序相互衔接,使表面土层不受扰动。 6.6、发现土质变化,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基坑施工顺利进行。 6.7、及时抓好基坑挖土的质量检查验收工作,为下道工序施工创造条件。

七、土方工程安全管理及防护措施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轻伤事故发生。

7.2、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场内按各阶段施工情况在进出口和危险区挂宣传画、色标、标牌及标语,各种防护部位防护到位,各种标牌应挂齐,并挂在醒目的位置。

贯彻执行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根据安全措施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各级管理人员要亲自逐级进行书面交底。

7.3.1、土方开挖先探明地下管网,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7.3.2、在距基坑边0.6m周围用Φ48钢管设置两道护身栏杆,护栏高1.2米,立杆间距2m,埋深0.8m。基坑上口边3m范围内不许堆土、堆料和停放机具行驶重车。各施工人员严禁翻跃护身栏杆。在护栏底部外侧砌300mm高120mm宽挡水墙,挡墙外面抹灰后刷黄黑安全色,安全色条均匀美观。基坑施工期间设警示牌,夜间加设红色标志。

7.3.3、基坑外施工人员不得向基坑内乱扔杂物,向基坑下传递工具时要接稳后再松手。

7.3.4、坑下人员休息要远离基坑边及放坡处,以防不慎。

7.3.5、施工机械一切服从指挥,人员尽量远离施工机械,如有必要,先通知操作人员,待回应后方可接近。

8.1、针对该工程所处位置在市区中心地带,对现场产生的噪音、扬尘等污染采取以下措施,以减轻各种污染及噪音扰民。具体采用以下措施:

8.2、土方由合格的运输单位施工,并签订运输合同,在合同中明确公司的环境要求。

8.3、挖运土方的机动车辆行驶要慢行,文明驾驶,礼貌行车,现场施工要做到工完料净,严禁打架斗殴,影响施工。

8.4、做好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工作,每月初、月中、月末对环境各项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做好文字记录和存档工作。

8.5夜间施工时,可根据实际,装有足够的照明,在有危险的施工段应有明显的标志。

8.6当基坑下有人作业时,基坑四周必须有专人检查,一旦发现边坡出现裂缝、滑坡等现象,应及时通知下面的操作人员,及时撤出基坑及各自的施工段,以防发生不必要得人员伤亡事故。待加固处理完毕,经安全员检查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施工。

8.7基坑临边设1.2m高的防护栏杆,栏杆在距地0.2m和1.2m处各设一道水平钢管,每隔2m设一道立管,栏杆外侧挂一层安全网。

8.8槽边堆放的安全距离:基坑上口边3m范围内不许堆土、堆料和停放机具行驶重车。

8.9在基坑斜道出入口处,挂红色标志灯。严禁在基坑边坡下面休息。

8.10上下基坑(槽)地方搭设稳固安全的斜道,斜道坡度为1:3,斜道两侧内须设置1.2m高防护栏0.6m及1.2m高处设置两道钢管,斜道脚手板必须铺设牢固,脚手板上钉防滑条,间距300m,避免上下时发生跌倒。

9.1、监测目的及内容

1)为基坑开挖及对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

2)指导基坑开挖的施工。

3)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4)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5)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6)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

7)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1)基准点: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依据现场已有基准控制点。

2)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观测点间距取20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唯一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

9.3、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②坡顶垂直位移:观测仪器采用苏一光DSZ3水准仪+铝合金塔尺。

③坡顶水平位移:采用拓扑康GTS-332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2)坡顶垂直位移:在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①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

②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

⑤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基坑边坡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

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50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

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

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十、土方工程安全应急预案

为预防或减少项目经理部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过程中的事故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本项目在出现生产安全事故时,对需要救援或撤离人员提供援助,并使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给本项目施工人员所造成的损失,根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制定本预案。

应急救援组织为项目部非常设机构,对应公司急救援机构设立应急总指挥一名,应急救援副总指挥一名,下设现场抢救组,技术处理组。具体人员组成如下:

应急救援副总指挥:梁小跃

现场抢救组:组长:张波

组员:谢永宏、仁西军、张志军

技术处理组:组长:赵国良

(一)应急救援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1.发布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命令;

2.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等级;

3.现场的指挥与协调;

4.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机构进行联络;

5.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报警级别;

6.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7.决定应急撤离,以及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二)应急救援副总指挥的职能及职责

1.协助总指挥组织和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操作任务;

2.向总指挥提出采取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

3.协调、组织获取应急所需的其他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4.组织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对施工场区巡查,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三)现场抢救组的职能及职责

3.在必要情况下组建现场消防队

(四)技术处理组的职能和职责

1.根据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生产内容及特点,制定其可能出现而必须运用建筑工程技术解决的应急反应方案,整理归档,为事故现场提供有效的工程技术服务做好技术准备;

2.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总指挥提供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有效的指导应急反应行动中的工程技术工作。

10.3、基础施工事故应急

(1)移除坍塌边坡上堆放的物资,必要时应将坍塌侧围墙拆除。移除物资或拆除围墙时不得动用大型机械,以免加剧边坡失稳,造成二次坍塌。

(2)在搜寻被掩埋人同时,应组织救援人员用手或铲等小型工具刨挖,在确认没有被压埋人员,且不会对被埋人员造成危险的地方

可以使用大型机械,以加快搜索和进度。

(3)对毗邻的建筑物要及时观察,其确定专业人员使用仪器对建筑物和失稳边坡进行不间断和多点观察,并分析监控数据,报告监测情况,对有危险的部位及时加固或提前推到。

依照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医疗救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置T/CSSG 001.2-2020 市域网格化治理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第2部分:基本要求.pdf.pdf,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救护车,并引领救护车到急救区。重伤人员由救护组组长协助送外抢救。

(1)出血性外伤的现场急救。出血性外伤包括擦伤,刺伤、切割伤、裂伤、肢体断离伤,这些伤害都会造成人体出血。出血从解剖学角度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吸血管出血,脏器出血。当伤员出血量少时,一般不影响伤员的血压、脉搏变化,如出血量大时,超过1000ml时伤员将出现血压明显降低,脉搏跳动细速无力,甚至人体出现昏迷,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直接威胁伤员生命。出血现场急救,应确定出血性质及部位后再进行急救处理。

1)及时止血。静脉或小动脉出血时,由于血量较少,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即先抬高肢体,用消毒纱布敷盖出血表面,再用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如主动脉出血,由于出血量较大,可立即采用指压止血法,即手指压在动脉出血处,近心端止血,也可用止血带止血。

2)及时包扎,送往医院。当采取了止血措施后要马上进行包扎固定。包扎既可帮助止血,又可保护创面预防感染。经止血包扎固定后的伤员应尽快地送往医院。

(2)骨折性外伤的现场急救。

1)在生产现场发现有人骨折要沉着冷静,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救护,如处理不当,可能造成骨折部位移动,并损伤软组织,甚至损伤内脏。因此在现场急救时,应预防休克,防止再损伤,减少污染,开放性骨折应注意创面的止血和清洁,并进行包扎,所有骨折均应做临时性固定,固定物应就地取材GB/T 18874.3-2018标准下载,用夹板木板、树枝等固定时,夹板和肢体间应用不了、棉垫垫好,包扎松紧要适宜,骨折部位上下关节亦应同时固定。

2)脊椎骨骨折伤员救护时,要使伤者就地静卧,千万不要让受伤者坐起或站立。搬运时,严格禁止用一人抱肩,一人抬腿的方法,以防脊椎骨髓受损伤,应用被单提起,放到担架上仰卧,如有呕吐或昏迷现象,应使伤员俯卧,以免呕吐物进入肺部。经现场急救处理后,根据伤势轻重程度,应迅速转送医院。搬送病人时,动作要轻,动作一致,注意保暖并观察伤员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等情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