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徐家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挑顶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徐家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挑顶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433.17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隧道徐家斜井与正洞交叉口挑顶专项施工方案

(1)隧道正洞与斜井交叉口处围岩空间三维受力复杂,正洞横向挑顶开挖支护工作面小,施工难度大,安全质量隐患多,挑顶施工方案应科学合理,交叉口支护参数采取降一级围岩级别进行加强支护。

(2)在斜井施工至与正洞设计二次衬砌最大跨度相交时,在交汇面处设置斜井初期支护加强环及托梁和立柱支撑,以解决交叉口处正洞初期支护的钢架落脚问题;及时完成斜井交叉口衬砌,衬砌终点端头应与正洞该侧纵向开挖平行。

(3)以小导坑方式横向垂直进入正洞洞身并进行弧面挑顶开挖,开挖过程中及时可采用“门型”钢棚架临时支顶支护。当隧道正洞拱部上导坑开挖面合格后及时初喷,施做正洞设计初期支护,其钢架拱脚落在托梁上,拱顶处纵向棚架横梁保留,拆除临时棚架两侧立撑。按相同方法将交叉口范围拱部上导坑延钝角方向开挖支护两个循环(每循环进尺1m)且稳定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再反方向开挖支护两个循环(每循环进尺1m)且稳定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直至该段9m范围拱部封闭。接着扩挖正洞中部土体并将该段右半幅初期支护接长至起拱线处。最后按环形预留核心土法进行隧道主攻或副攻方向上断面开挖,(主攻黄山、副攻杭州)当上断面开挖达30m后,进行边墙落底及仰拱、填充施工,从而使正洞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具备正常快速施工的安全条件。

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案(农田水利工程)4.2施工步骤、方法及工艺

(1)根据斜井与正洞设计相交角度及复合式衬砌参数,应对交叉口段斜井初期支护进行加强,确保下步正洞跨越斜井提供支护保障。由于斜井与正洞夹角较小38°,直接由最后一榀钢架偏立法架立调整到与正洞纵向平行(详见图1、图2)。

图1斜井进入正洞平面图(尺寸标注单位:cm)

图2交叉口支撑托梁安装

(3)交叉口正线拱顶段采用挂网喷浆临时进行支护,等扩挖后采用正线IIIb支护参数进行支护,喷射混凝土厚18cm;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长3米,间距1.2米×1.5米,梅花形布置;拱部设置钢筋网,规格Φ6,间距25cmX25cm。装载机装碴,自卸车配合运输,挖掘机配合清底。

(4)对托梁及支撑进行锚、喷防护,锚杆尾部弯折后与托梁、支撑焊接在一起,按设计厚度喷射混凝土时,托梁范围暂不喷射。

(5)及时施作斜井加强段二次衬砌,为交叉口提供有力的支撑。其衬砌终点端头面必须与正洞该侧纵向开挖平行,并伸出加强环5cm。端头斜交三角带采用小块钢模、拱架配合台车加固,另外考虑到衬砌尾端和托梁共同受力。

(6)二衬混凝土施工完24小时后,撤出斜井二衬台车,先回填土修筑斜坡道后,

采用临时轮胎式轻型小挖机以4.5m宽的小导坑方式横向垂直进入正洞洞身拱部,并进行拱顶上导坑弧面挑顶开挖,人工风镐及作业台架进行修边。进入正洞范围后其开挖及初期支护需比正洞拱部相应设计标高加大,以预留临时支护厚度及足够的变形量。开挖过程中采用I16号工字钢临时棚架及时支护。当隧道正洞拱部上导坑开挖面临时支护合格后,移除临时棚架一侧竖撑,施做该侧初期支护(先拆除先支护),其拱顶处纵向棚架横梁将作为永久支护,同样的方法施作另一侧。(详见图3)。

4.3斜井与正洞相交段开挖、支护

为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大地质问题、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及含水构造的位置、规模与性质,进而指导隧道施工顺利进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隧道在暗洞开挖前须采取必要的超前地质预报措施,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验证。

长距离预报主要采用地质分析法,根据地面测绘和其它基础资料对隧道通过区的地质界线、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储水构造、富水规模以及其它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发育情况进行长距离、宏观预测预报,分析和把握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在隧道内揭示的大致里程等,从而制定预报预案,并根据揭示情况不断修正。

中长距离预报是在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反射波法(TSP203)、深孔水平钻探等对掌子面前方30~350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预报,如对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较为详细的预报,粗略的预报围岩级别和地下水情况等。

短距离预报是在中长距离预报的基础上采用掌子面素描、红外探测、超前钻孔等方法进行预报,探明掌子面前方30m范围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及地下水出露情况等,对可能有的突泥、突水和其它不良地质情况地段应进行钻孔验证。

监控量测采用全站仪观测,为保证全站仪观测的精度,在制作量测桩的时候,桩上安装反射片,同时在施工中注意做好桩点防护,特别是喷射混凝土时不能将桩点覆盖,为了埋设桩点的牢固程度和保证在开挖时反光片不被爆破抛掷物随时损坏,桩点用5cm的角钢进行保护。

4.5.1量测点布置与要求

对周边位移、拱顶下沉的监控量测主要是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掌子面开挖方法等因素来确定布置测点的数量和测线的数量;拱顶下沉:每个断面布置1~3个测点,测点放在拱顶中心或其附近。斜井与正洞三岔口处测点布置应加密,正洞三岔口左中右应各布置一个量测断面,斜井三岔口3m布置一个量测断面。

a.图上各点测桩应埋设在同一里程横断面内。

b.对称的测桩应在同一水平线上,顶部测桩应埋设在拱顶中央。

③断面布置: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断面的间距布置,原则上根据设计文件布置。

④量测要求:各测点在避免爆破作业破坏测点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工作面埋设,一般为0.5~2m,并在下一次爆破前获得初始读数。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内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而且在下一次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初期变形值读数。

净空水平收敛测线的布置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

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在同一断面内进行,采用全站仪测定下沉量。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

⑤测点的保护要求:监控量测元件埋好后做好相应标识,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破坏。对一些在特殊地段(围岩差、位移速度快)损坏的监控量测点,要及时重新埋设,并加大量测频率。

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水平收敛量测用相同的量测频率,从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离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

洞内地质和 支护状况观察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

Ⅲ级围岩地段30米一个断面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4.5.3、监控项目动态量测频率

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

注: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4.5.5隧道监控量测管理措施

(1)监控量测组织管理

为做好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成立专门监控量测小组,并针对监控量测的内容,制定严密的监控量测计划,并将监测资料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如遇监测信息出现反常时,将监测和分析结果以最快的手段上报,并从安全施工和快速施工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真正实现施工信息化和科学化。

隧道施工现场监控量测,要按照量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且与其他施工环节紧密配合,不能中断工作。特别是各预埋测点应当牢固可靠,并且要易于识别和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拆除和人为破坏。

具体保证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质量的措施如下:

①、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调查,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可拍照、摄影作为施工前档案资料;在施工前应进行初始观测,初始观测不少于二次;各种传感器应在埋设安装之前都应进行重新标定。

②、水准仪、全站仪初精度应满足要求,同时每年应由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性检验,以保证仪器质量的稳定性;做好仪器安装过程的原始记录。

③、监测工作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测;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在整个施工期内,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正常使用。

④、在测点周围设置明显的标志并进行编号,注意保护测点,严防施工时破坏;并在每次观测前检查测点是否松动;确认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

⑤、及时埋设测点,测点应距开挖面2m范围内尽快埋设,并应保证爆破后24h或下一次爆破前初次读数。

⑥、观测时,应按仪器的操作规程和仪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观测,根据观测设计对仪器进行基准读数和定期读数,确保与观测仪器相应的最高精度和观测资料的可靠性,每测点一般测读3次;每开始观测一组新读数前,应对观测仪表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良好的工作性能。

⑦、观测数据应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并随时和上次观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当出现读数异常或可疑现象时,应进行重读,并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定无误后再进行测试,并和上次观测数据同时记录下来;在记录中应有环境温度、掘进里程及其施工情况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

⑧、在现场对观测数据进行初步计算,发现围岩与支护变形较大时,应当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当监测值达到报警指标时,及时签发报警通知;对所有的不正常影响因素都应作文字记录。

⑨、观测数据应认真计算整理、仔细校核,及时提交当日报表及阶段性报告;在报表和报告中,应结合施工情况、掘进里程、天气情况、周围环境温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时提出工程建议。

⑩、每次测试完成后,应检查仪器、仪表,作好保养和保管工作。

5.2.1施工技术保障措施

(1)施工前,对施工段各班组人员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培训。

(2)隧道施工各班组严格执行“三工制”,即“班前讲话,班中检查、班后总结”。加强初期支护质量,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进行施工。

(3)隧道施工各班组间建立完善的交接班制度。在交接班时,交班人将本班组工作情况及安全状况向接班人详细交代,并记载于交接班记录本内。工地值班负责人应认真检查交接班情况。

(4)所有进入隧道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带安全防护用品,遵章守纪,听从指挥。作业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遇到紧急情况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6)作业人员到达地点后,应首先检查工作面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仔细检查支护是否牢固,隧道拱顶和两边墙是否稳定,如有松动的石块、土块或裂缝应先予以清除或加强支护。上台阶每循环开挖前,先在掌子面钻设3个5m超长加深炮孔,在拱顶和拱脚位置沿洞身开挖轮廓线布设,进行短距离地质探测,确保施工安全。

(7)加强施工监控量测信息反馈,为施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及时对指导施工的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保证施工安全进行。

5.2.2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措施

1)洞内照明电力线路悬在两侧墙上,安装在同一侧时分层架设,电线悬挂高度距人行地面:400V以下不小于2m,6~10KV不小于3.5m。

2)洞内作业面应有足够的照明。开挖作业地段,每平方米不小于15W;未成洞地段每隔6m,成洞地段隔10m安装60W灯一盏。

3)洞内检修搬迁电器设备(包括电线电缆)时应切断电源,并悬挂“有人工作,不准送电”的警告牌。

4)操作洞内电器设备,需符合下列规定:非专职值班电器人员,不得操作电器设备。操作高压电器主回路时,必须戴绝缘手套,穿电工绝缘靴并站在绝缘板上。手持高压电器设备的操作手柄和在工作中必须接触的部分应绝缘良好。使用前应作绝缘检查。低压电器设备应加触电保护器。电器设备的检查和调整,必须由专职维修电工进行操作。

5)洞内外开关箱设在安全位置,并有防雨防水措施,有保护接零或接地装置,实行一机一闸。箱内无杂物,有门有锁。

6)加强施工现场用电管理,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变压器等电器均应有安全保护屏障(围栏),线路架设高度和照明度必须符合标准,严防行走运行机械损坏电线路、毁机伤人。

7)严禁将电线路搭靠或固定在机械、栏杆、钢筋、管子、扒钉等金属上。

8)对电气设备、绝缘用具必须定期检查、测试,防雷设施在雷雨季节之前应检测,手持电动工具应有专人管理,每月检查一次。

9)变、配电房不要使用易燃的材料建筑,门向外开,建筑结构要符合安全标准;在采用外来电源和自备发电机两个电源交替使用时,必须安设能防止沟通两个电源的连锁装置。

10)配电房、所应有防雷及消防设施,户外围墙高度不低于2.5m,并设置明显的警告牌。

5.2.3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措施

1)各种运输设备不得人货混装,装载机不准载人。

2)装碴时,运碴车辆应停稳并制动,起动前应鸣笛。

3)洞内运输车辆限速行驶。作业地段正常时每小时小于10公里,会车时时速小于5公里,成洞地段行驶时速小于20公里,会车时时速小于10公里。

4)洞内车辆行驶应遵守下列规定:严禁超车。会车时空车让重车,重车减速行驶,两车厢间距离不小于0.5m。同向行驶,前后两车间距离至少为20m,洞内能见度差时,应加大间距。洞内车辆相遇或发现有行人时,应关闭大灯,改用小光灯或近光灯。车辆起动前应了望或鸣笛,进出隧道口时应鸣笛。洞内车辆倒车必须开灯、鸣笛或专人指挥。车辆在使用前应详细检查,不得带病行驶。

5)进洞车辆及内燃机械必须选用带净化装置或低污染的柴油机,汽油机械的车辆不得进洞作业。用时必须加强通风管理工作。

6)车辆运行前应保持其机况、照明刹车良好;确认前后无人并给一次信号,方可启动。

7)机械设备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用、养、修制度,并切实执行,实行奖罚,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

8)制机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专人深入现场,督促检查机械设备安全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患,使机械设备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地运行。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行为。

9)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做到力保“十字作业”。交班清楚后,接班人检查移交的运转、维修、油耗等记录情况及设备情况,并开车试运转,确认正常后方能进行工作。

10)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各种专用机械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由使用者专门负责。

11)各种机械操作人员和车辆驾驶员,要经过培训并考试取得操作合格证,对机械操作人员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12)机械作业前须进行详细检查和能力鉴定,严禁机械设备带病作业,超荷载作业。

安质部收集各灾情信息,并与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情的发生趋势及可能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或损失的程度。

分部根据灾情预测预警及时向项目部、监理、业主或有关部门提出应急对策建议和措施,或者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

灾情发生后,分部经理部立即向项目部、监理、业主或有关部门报告初步灾情并迅速组织有关部门调查核实灾情。

发生特大灾害,可以越级向上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内容主要包括:灾情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损失及趋势,采取的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1)各队伍均有二名工作小组成员值班,随时和上级部门、业主保持联络。

2)发生险情后,立即报告现场总值班。

3)值班负责人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抢险,派人到防灾器材专用仓库提取器材,布置就位。值班负责人有权调动当班上岗人员和抢险机动人员。

5)项目负责人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抢险。

1)将对讲机分发到现场主要抢险负责人。

2)各级抢险负责人进行分工、协调工作。

3)提取或调集防灾器材。

1)根据本项目和工地的实际情况,配齐配足木材、钢材、砂袋、片石、篷布、止水材料、发电机、大功率抽水机、消防设备等应急抢险器材、设备存放于隧道洞口附近。

2)配备一定数量的汽车式起重机、挖掘机、自卸运输车,随时接受调遣。

3)成立救护队及医疗抢救站,配备急救和抢救设备,并指定专人保管,经常保持其良好状态,抢救设备不得挪作他用。

4)在不良地质的隧道施工中,施工前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安全措施,洞口备齐充足的抢险材料。洞内设避灾路线。

1)施工尽可能选择机械化配套设备,在机械造型前进行仔细比对,选择适用于于本项目的机械设备,以减小能耗。

2)加强设备的保养与维修,确保设备的完好率,以减小设备耗能。

3)机械行走统一指挥协调、提高利用率,节省燃料。

4)尽量选用能耗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

5)优化配合比,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配合比,减小水泥用量。

6)隧道照明采用节能型系统。

全体施工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政策法规,增强“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对全体施工人员经常进行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

工程施工中做到每个施工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每个过程都有质量记录,施工全过程有可追溯性,定期召开质量专题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推进和改善质量管理工作。

1)编制技术交底及详细的质量保证措施,没有质量保证措施不开工。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不完善或没有落实的,停工整顿,达到要求后再继续施工。

2)围绕重点工程和关键工序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工程质量。

3)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评定,树立样板工程,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把评定结果作为制定项目施工计划的依据。

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严格执行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认真校对图纸,严格按标准、规范组织施工。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对施工试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保证其有效性,从而保证检测和试验结果的正确有效。

6)严把原材料进场关,不合格材料不准进场,保证使用的材料全部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7)保证施工作业始终在质检人员严格监督下进行,质检工程师有质检否决权,发现违背施工程序、不按设计图纸及技术交底施工、使用材料成品及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现象要制止,必要时下停工令,限期整改并有权进行处罚。

8)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检查制度,先班组、施工队自检,然后专职质检人员复检,合格后及时让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隐蔽工程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能施工。

9)各级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应牢固树立弃砟场工程是正式工程、永久工程的思想,竣工验收及工程质量和工程风险责任应等同于隧道。

本工程项目的主要制度是质量责任制度、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工序“三检”制度、工序交接制度、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制度、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制度、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现场验收制度、仪器设备标定制度、施工资料管理制度、质量预控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制度、质量保证的奖罚制度等。

为确保施工质量,自上而下逐级建立工程质量责任制,明确工作岗位的质量职责和义务,建立完善的质量责任制度,以确保施工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本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进行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环节和施工工序等,并逐级落实到相关部室、施工队、施工班组、作业人员,一级包一级,一级保一级,逐级签订包保责任状,使得质量管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

施工前,在认真熟悉设计图纸和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由主管工程师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讲清该项工程的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功能作用施工方法、工艺和注意事项等,要求全体人员明确标准,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三检”即:自检、互检和专检。上道工序不合格、隐蔽工程未经验收,不得进入下道工序作业,确保各道工序的施工质量。对工序施工现场实行标识牌管理,标明责任人、作业内容、质量要求等,作业前进行核定,作业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

实行“五不施工”、“三不交接”制度。

“五不施工”即: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及技术要求不清楚不施工、测量桩位和资料未经换手复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者不施工、上道工序不经检查签证不施工。

“三不交接”即:无自检记录不交接、未经专业人员验收合格不交接、施工记录不全不交接。

6)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制度

凡属隐蔽工程项目,首先逐级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复检,经监理工程师签证合格后,方可隐蔽。

7)施工过程质量检测制度

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按三级进行,即“跟踪检测”、“复测”、“抽检”,加强现场质量监控,确保规范规定的检验、抽检频率。通过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现场验收制度

对采购进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要有出厂合格证,并由质检工程师组织技术、质量、物资部门及施工队的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经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认可,方可用于施工,严把质量关。

进库材料应有出厂证、检验单和材料单,保证合格品进库。库存保管应按性能分批存放,做到先进先用,不积压,不变质。

施工原始资料的积累和保存由分管质检人员负责,及时收集、整理施工原始资料,分类归档,确保数据记录真实可靠,工程结束时装订成册。

质检工程师将全部质量保证文件和记录汇编成册,保存好原始资料,以备监理工程师检查时出具和竣工时随竣工文件移交。

从准备工作,技术交底,预防措施,过程监控,工序验收,质量评定,材料整理等方面实施质量预检制度,把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消灭在施工前。

12)质量保证的奖罚制度

严格质量责任制度,加大奖罚力度。要认真贯彻我单位质量管理各项规定,逐级落实质量责任,做到一级包一级,一级保一级毕业设计施工组织设计lz,一级对一级负责。

1)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有关水土保护、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规,结合设计文件和工程特点,及时上报有关环保设计单位,切实按批准的文件组织实施。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生产、生活设施布置在规划范围以内,保证不破坏周边植被,保护自然环境。

3)临时工程及场地布置应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施工期间按合同规定的施工范围,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活动范围,尽可能缩小作业带宽度,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低到最低程度。

5)施工期间保持工地清洁,保持经常洒水以控制扬尘;严禁在施工场地焚烧有毒、有害物资,避免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隧道弃砟场坡面应按设计进行复垦或绿化,砟顶平整度满足施工图要求,坡脚进行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6)施工场地布置时,在水源保护地区不得取土、弃砟、破坏植被等脚手架施工方案1,不得堆放任何含有有坏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