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734-2021 煤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pdf

NB/T 10734-2021 煤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1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566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734-2021 煤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pdf

NB/T 107342021

(aja:)2 Ei偏

式中: aj" 第i台仪器在第i频点的观测值; m台 aij 2 参与致性试验的观测频点数。 7.3.5每天野外数据采集前,应做好发射机与接收机的同步工作。 7.3.6在野外数据采集时九点阳光住宅小区建筑工程临时用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注意接收机的电量使用情况,低于接收机的额定电压后,并连外接电源。 7.4供电电极(A、B) 7.4.1A、B电极要坚固耐用、导电性能良好,可选用铜板、铜丝网、铝箔或采用铁或钢制的金属棒电极, 其规格和数量可根据工作区接地条件及供电电流强度选定。在接地电阻大,或需要较大供电电流的地 区,宜选用铜板等片状电极。干燥地区浇注盐水。 7.4.2A、B电极采用铜板、铝箔接地,其规格一般选1mX1m,采用挖坑深埋,坑深0.5m1m,坑间 距3m左右。金属棒电极长度选60cm~100cm,直径1.6cm~2.2cm,电极人土深度应为电极长度的 2/3。A、B电极的接地电阻宜不大于50Q,困难地区可适当放宽。 7.4.3A、B供电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的强度和测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应 选择内阻较小、绝缘性能好、轻便、抗拉强度高的导线,寒冷地区应注意导线的低温属性。一般供电导线 选内阻小于8a/km、绝缘电阻大于5Ma/500V·km的多芯铜线。 7.4.4A、B电极使用后,清除泥土,保持清洁,防止氧化生锈,

7.4供电电极(A,B)

7.5接收电极(M、N)

1M、N电极宜选用电化学性能稳定、极差变化小的不极化电极,一般极差不大手2mV。 2M、N导线应选用内阻小、绝缘性能好、拉力强的耐磨导线。当电压为500V时,接收导线的 阻应大于5MQ/km。

野外工作保证安全、文明、绿色和环保施工,取全、取准原始资料。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

NB/T107342021

.2.1凡属新区开展工作,应对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电性参数测定。 8.2.2一般采用测并法,新区可以采用露头法、标本法等。

8.3.1选择已知钻孔、已知地质剖面或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 8.3.2了解测区内标志层或目标体的异常特征,包括异常强度、形态、范围、频段、信噪比等。 8.3.3进行背景场噪声采集,了解外来噪声电平及干扰特征,统计各频率尤其是低频的信噪比 8.3.4根据单点曲线,分析数据质量及特征,确定施工参数

8.3.1选择已知钻孔、已知地质剖面或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验。

平面坐标及高程测定执行CH/T2009、DZ/T 测地精度、测点位置及高程的质量指标见表4

3.5.1测线应按设计书规定布设,如遇到陡崖、变电所及其他障碍物时,根据实际情况,测点可在测线 间20%、测点间30%范围内偏移。 8.5.2所选测点应远离电磁干扰源,一般应尽量避开大的工厂、电气铁路、电站、广播电台、雷达站、高 压电力线等, 8.5.3布设的测点,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测线、测点编号。

3.6.1场源要满足“远区”条件,尽可能平行于测线方向布设,方位误差应小于3°。 3.6.2A、B极应布置在交通较方便、土壤坚实且潮湿、接地条件较好的地方。 3.6.3A、B极布设要尽量避开高压线、矿山(矿井)上方、暗埋管道、河流等以减少电磁干扰。 3.6.4在场源下或场源与测线区间应尽量避开已知的金属矿、煤矿、湖泊、岩溶和局部高阻隆起等。 8.6.5A、B极布设完成后,检查供电导线是否漏电(见附录C)

8.7.1接收电极M、N沿测线布设,M、N导线应贴地面放置,避免导线晃动产生电磁干扰。 8.7.2相邻M、N电极尽量布设在同一水平面内,确因测点周围地形起伏不平,则每对电极间相对高差 与电极距之比应小于10%,特别困难地区相对高差与极距之比应小于20%。 8.7.3M、N电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2kQ,如遇到基岩裸露、干沙、砾石层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 应大于10kQ

3.7.1接收电极M、N沿测线布设,M、N导线应贴地面放置,避免导线晃动产生电磁干扰。 B.7.2相邻M、N电极尽量布设在同一水平面内,确因测点周围地形起伏不平,则每对电极间相对高差 与电极距之比应小于10%,特别困难地区相对高差与极距之比应小于20%。 8.7.3M、N电极的接地电阻一般应小于2ka,如遇到基岩裸露、干沙、砾石层地区,可适当放宽,但不 应大于10k

8.7.4M、N电极不充许埋设在流水、污水或废渣堆上,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应 提前向坑内浇水以减小接地电阻;测点基岩裸露时,应填以湿土,并使电极底部与湿土接触良好。 8.7.5磁探头应垂直于M、N方向布设,方位误差应小于1°,为避免较大的误差,采用长度大于40cm 的水平尺校准;磁探头紧贴地面水平放置;为避免震动产生噪声,应将磁探头埋入地面下。 8.7.6磁探头到接收机的距离一般在10m左右;磁探头布设应远离高压输电线路、远离有车辆行驶的 道路等干扰源。 8.7.7采用多道电极排列观测时,为施工方便,接收机、磁探头尽可能布设在接收排列中间。 8.7.8M、N电极和磁探头布设结束后,应检查M、N和磁探头连接是否正确,连接点是否牢固及接地 是否良好,测量电极MN之间直流电位差并持续10s30s,其值变化≤10%,如果变化太大要查明原

8.8.1严格执行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地质勘探安全规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8.8.2野外作业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知识,非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操作仪器设备。 8.8.3施工前应对供电导线进行绝缘和漏电检查,接头处应用高压绝缘胶布包裹。 8.8.4在供电导线经过的村庄、路口等障碍物的位置和供电电极处,应有明显清晰的高压警示标志,并 派专人巡视看管。在收放导线经过高压线时,严禁抛抖导线或手持长物,以防高压触电。 8.8.5发射机操作员供电前应仔细检查发射回路,确认接线正确、连通和接地情况良好,当确认人员离 开A、B电极后,方可开始供电。 8.8.6供电期间,操作员应密切监视发射机及配套设备,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需手动调节发射机 输出电流时,应平稳缓慢调节, 8.8.7发电机运行期间,不得添加燃油。 8.8.8连接或断开供电导线、发射控制器电缆、发射机电源输入电缆时,应确认发射机处于停机状态。 8.8.9在未收到发射机操作员明确断电的指令前,不允许任何人接触供电导线和电极。 8.8.10野外作业车辆应配备灭火器、急救箱等;野外人员应配齐可靠的通讯工具;供电系统人员应使 用绝缘胶鞋、绝缘手套等防护用品。 8.8.11 雷雨天气应停止野外作业。突遇雷电,应迅速关机、断开连接仪器设备的所有电缆和通信设备。 8.8.12测线需要经过水域时,除处理好导线绝缘外,还应保证过水安全、严禁徒手拖拽导线涉水(或泗 渡),水上或冰上作业应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和应急措施。

8.9.1数据采集前,操作员应确保接收机与发射机处于同步状态,检测MN不极化电极接地和磁探头 连通情况,确保MN接地良好、MN之间的直流电位差稳定、磁探头工作正常。 8.9.2在供电之前,应观测噪声水平,根据噪声情况,设定叠加次数和重复观测次数。供电观测时,停 止无线电通信。当工频干扰较严重时,可选取陷波滤波器抑制50Hz及其多次谐波所导致的干扰。间 款性强干扰条件下应选择避开干扰严重的时间段采集数据。在干扰较强时,应增加观测次数,直到符合 7.9.3要求时,才可以移动到下一个测站。 8.9.3单频点重复观测误差m:计算见式(3)

式中: pmax 重复观测读数中最大值; 0.0i 重复观测读数中最小值: 参加平均的读数个数;

M一一检查观测的总精度。 8.9.4在观测每个频点数据时,及时在屏幕上显示曲线,从曲线的整体形态上判断频点数据是否有畸 变,并及时检查观测。随机干扰较大时,适当增加叠加次数。 3.9.5观测时要做好野外观测现场工作记录(参见附录B),宜使用铅笔记录。除按规定记录点、线号等信息 外,还应记录观测点附近影响观测结果的地质现象、地形地貌、可能引起噪声的干扰源等,要求字迹清晰。 8.9.6同一测线需改变场源位置时,应至少有1~3个覆盖观测点,且改变场源位置前后覆盖点的卡尼 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与之前形态一致。当曲线形态、数值差别较大时要调整场源,重新观测。 8.9.7若主机带盒子排列进行数据采集,且仅有主机连接磁探头时,盒子应早于主机开始采集,并晚于 主机结束采集。 检查确认无美生清漏数据后,备份数据并设定标证

B.10数据采集工作总精

数据采集工作总精度根据全区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检查观测结果,按照7.11.5中公式(6) 计算的均方相对误差衡量。

8.11.1多台仪器工作时,质量检查观测采用“一同三不同”(同场源和点位、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 员);单台仪器工作时按“二同二不同”(同场源和点位、同仪器、不同时间、不同操作员)的要求进行。 8.11.2检查观测点数不低于全区总物理点的3%,在测区内均匀分布,异常区段应有一定数量的检查点。 8.11.3在对全区检查观测的数据中剔除明显畸变频点后,以单个物理点为单位,计算各个频点的卡尼 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相对误差并编列统计表,必要时应绘制误差分布曲线了解误差分布情况。单频 点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相对误差m:,计算见式(4):

m;= Pai Pa

P第i频点原始观测卡尼亚视电阻率或阻抗相位; p—第i频点检查观测卡尼亚视电阻率或阻抗相位。 .11.4单个物理点的检查观测质量用均方相对误差衡量。根据各个频点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 位相对误差,计算单个物理点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均方相对误差M.,计算见式(5):

m;第i个频点的卡尼亚视电阻率或阻抗相位相对误差; n一一检查观测的频点数。 当同点质量检查结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确定为质量不合格: a)m;超过设计工作精度的频点数目大于该物理点频点总数的1/3。 b)m;超过2倍设计工作精度的频点数目大于该物理点频点总数的5%。 c)m;超过设计工作精度的观测值在相邻的3个频点上连续出现。 d)m;大于设计要求的精度。 8.11.5全区系统检查观测质量用总均方相对误差M衡量,M应在各个检查点质量评价基础上由卡尼 亚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均方相对误差M统计得出,统计时不得剔除确定为质量不合格的检查点。全 区M应满足5.8.2关于精度的规定或设计要求的精度M,其计算见式(6):

NB/T10734—2021

式中: M,一一第1个物理点的均方相对误差; k一一全区系统检查观测的全部物理点数。 8.11.6当质量不合格的检查点数超过被评价区域内检查点总数的1/3时,可增加系统检查工作量(可 直至总工作量的20%)后进一步统计,但系统检查观测精度仍旧达不到设计标准时,不得再增加检查工 作量,确定为此测区全部观测资料作废

8.12野外工作质量评价

8.12.1全频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质量评价要求

a)甲级:曲线圆滑、连续、无畸变频点。 b 乙级:曲线形态清楚,无连续三个以上的畸变频点,曲线高频或低频段个别频点存在畸变,但不 超过总频点数的20%,经平滑后能满足解释要求。 ) 废品:不满足乙级品条件的为废品。 d)每个测点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应分别评定,按级登记,对废品曲线应注明原因

8.12.2物理点质量评价要求

a)甲级:卡尼亚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均为甲级,物理点质量为甲级;一种曲线为甲级,另一种 曲线为乙级,乙级曲线比较圆滑,物理点质量为甲级。 b) 乙级:卡尼亚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均为乙级,物理点质量为乙级;一种曲线为甲级,另一种 曲线为乙级,乙级曲线不够圆滑,物理点质量为乙级。 c)废点:达不到乙级标准的为废点。

8.12.3全区物理点质量评价要求

全区物理点质量评价要求见表5

表5全区物理点质量评价表

野外施工完成后,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野外工作验收申请,野外工作验收由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委 托单位组织实施,未经野外工作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应结束野外工作收队。野外验收应具备以下 条件: 完成了设计规定的全部野外工作; b) 原始资料齐全; c) 按规定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编写了野外工作总结; d)承担单位完成了初步野外验收。

8.13.2提交验收的资料

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桥梁施工组织设计.doc8.13.2.1原始资料

提交原始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原始数据盘; b)视电阻率和相位原始记录曲线; c)测地数据; d)检查观测数据; e)仪器检测、维护及标定记录; f)野外工作总结。

8.13.2.2基础资料

2021年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和项目稽察工作要点.pdf提交基础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实际材料图(测线、测点位置、检查点位置、场源位置、物性测定点位等); b)卡尼亚视电阻率拟断面图和阻抗相位拟断面图; c)野外工作总结; d)视电阻率、相位曲线质量评级表(格式见附录D); e)检查点误差统计表(格式见附录E); f)全区质量评级统计表(格式见附录F); g)其他相关资料

8.13.3验收评定结论

8.13.3.1评定内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