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某风雨操场施工方案2.1.2由于本场区开挖的土质为松散回填土,放坡系数较大,并且基坑 较密、基础埋深较深,因此本工程基础挖土采用机械大开挖。 2.1.3按照图纸的要求对拟开挖的基坑进行定位放线。定位放线按1:1 放坡。 2.1.4基坑开挖采用1台1m的反铲挖土机、四台15m的自卸汽车运土: 开挖顺序:从1轴向11轴顺次开挖,即挖土机从基坑的端头以倒退行驶的 方法进行开挖。自卸汽车配置在挖土机的一侧装土运走。 2.1.5挖土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基底及边坡应预留300mm厚原土层 用人工清底、修坡、找平,以保证基底标高和边坡坡度正确,避免超挖和
2. 2. 1 施工程序:
2.2.2填土前应检验回填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当含水量过 大,应采取翻松、晾干、风干、掺入干土等措施。如土料过干时,则应预 先洒水润湿,增加压实遍数等措施。 2.2.3回填土应分层摊铺和夯压实,根据本工程的回填土土质,每铺 300mm厚用压路机进行填方压实,碾压三遍,采用“薄填、慢驶、多次”的
方法,碾压方向应从两边压向中间,碾轮每次重叠宽度为15~25cm,边坡 边角边缘压实不到之处,用振动打夯机配合夯实,保证压实的质量。 2.2.4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 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并夯实。 2.2.5雨天基坑的回填,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地分期完成。 从运土、铺填到压实各道工序应连续进行。雨前应压完已回填的土层,并 形成一定的坡势,以利排水。施工中应检查、疏通排水设施,防止地面水 流入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使基土遭到破坏。王 现场道路应根据需要加铺防 NO7nHZ 滑材料,保持运输道路畅通。 3.模板工程 本工程基础、地梁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框架柱、梁、板采用竹夹板 MMM 支模;用扣件式钢脚手固定。 3.1支模要点 3.1.1模板系统应具有满足施工要求的强度和刚度,不得在混凝土工程 施工过程中发生破坏和超出规范允许的变形。 3.1.2模板安装应具有良好的严密性,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得漏 浆,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表面质量。 3.1.3模板的几何尺寸必须准确,必须满足施工图纸的尺寸要求 3.1.4模板的配置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拆性,以便于混凝土工程之后的模 板拆除工作顺利进行。 3.1.5模板的支撑体系必须具备可靠的局部稳定及整体稳定性,以确保 混凝土工程的正常施工。
3.3.1为保证工期,本工程地梁施工前先回填至地梁下表面DB11/T 641-2018 住宅工程质量保修规程,之后在 的位置抹30mm厚水泥砂浆作为地梁的底模
3.4.1首先在基础或楼面板上用墨线弹出柱子底盘线。 3.4.2按照柱子底盘线安装柱子第一层四面模板,竹夹板模板底部安装 底框。 3.4.3用脚手做好的柱箍固定好,之后以第一层模板为基准,以同样的 方法组拼第二、三层直到梁底的柱模板。 3.4.4用60×90mm木方竖向做肋,柱子每边三道,之后用Φ48×3.5
脚手管水平加固,竖向间距450mm,同时用竖向脚手管竖向加固。 3.4.5柱子模板的根部用水泥砂浆堵严,以免振捣时漏浆影响柱子混凝 土质量。 3.4.6对模板的轴线位移、垂直偏差、对角线、扭向等全面校正。 3.4.7最后检查安装质量,进行柱子群体的水平拉杆固定。 3. 4.8 柱子模板安装如下图:
3.5.1在柱子混凝土上弹出梁的轴线及水平线(水平线用于梁底标高复 测),并复核。 3.5.2安装梁模支架前,下面为土壤地面时应平整夯实,无论支架下面 是土壤地面或楼板地面,都要在支柱下脚铺设通长脚手板,同时楼层间的 支柱上下应在同一直线上。 3.5.3支柱安装好后安装水平拉杆,以保证支柱的整体稳定性。 3.5.4选择长度合适的钢管,安装模板的横担钢管,横担钢管和支柱必 须垂直。 3.5.5在横担钢管上调整预留梁底模板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拉线 安装木方(60×90mm)做梁底楞,之后安装梁底模。 3.5.6底模安装好之后,依次拉通线安装梁侧模、同时也用通长60× 90mm木方作楞。
3.5.7最后安装垂直钢管、斜支撑、水平支撑加固。 3.5.8支撑、立杆、横担钢管之间的连接均采用脚手连接扣件, 3.5.9本工程主梁的截面较高,分别为700mm、800mm,因此梁支模时 要在梁中部加Φ14钢筋制成的拉条,拉条间距900mm。为了减少材料损耗 布置拉条时应将拉条套上塑料软管,拆模时可将拉条抽出,重复使用
3.6板支模 3.6.1安装楼板模支架前,下面为土壤地面时应平整夯实,无论支架下 面是土壤地面或楼板地面,都要在支柱下脚铺设通长脚手板,立柱间距 1200mm。 3.6.2立柱安装完毕后,挂线对立柱顶部进行找正、调平,需要调整位 置时可松开脚手架扣件移动立柱。之后开始安装横拉杆,保证模板支撑体 系的整体稳定性。 3.6.3在立柱顶端安装水平脚手管,之后拉线安装60×90mm木方做模 板的楞,最后安装板底模。 3.6.4梁、板支模的安装、加固见下图: + (略)
4.1钢筋工程施工要点
4.1.1所有钢筋进场都应有出户合格证,同时应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 试。钢筋验收合格后将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复验单原件一份及复印件 两份移交专业技术工程师,进入交工技术文件。 4.1.2钢筋应按照材质、规格分类堆放并设置明显标识,标明钢筋的规 格、材质、数量。按照钢筋的直径顺序整齐排放,或无序穿插排列以免将 相近钢筋用混、用错。 4.1.3本工程一律采用钢筋切断机下料、钢筋弯曲机弯制钢筋。钢筋加 工之后,按照构件编号将钢筋捆绑存放待用 4.1.4钢筋应按照施工图纸进行安装,同时参照钢筋料表执行。图纸不 够详尽时,执行相应的施工验收规范。 4.1.5柱子主筋连接采用电渣压力焊,梁主筋连接采用搭接焊,地梁主 筋连接采用冷挤压连接, 其余钢筋连接采用绑扎。 4.2基础钢筋 X 4.2.1钢筋下料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绑扎前应在基础垫层上画好
4.2.1钢筋下料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绑扎前应在基础垫层上画好 钢筋位置线。 4.2.2钢筋网的绑扎:四周两排钢筋应每个交叉点都绑扎牢固,中间部 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绑扎牢固,但是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 4.2.3柱子插筋位置一定要固定牢靠,以免造成柱子轴线偏移
4.3.1地梁钢筋绑扎前,应先按设计图纸核对加工好的半成品钢筋的规 格、型号、种类。 4.3.2地梁钢筋的绑扎顺序:先绑长轴,后绑短轴,由一端向另一端依 次进行。按照图纸要求的钢筋间距、位置划好线,接着铺纵向主、负钢筋 穿箍筋,绑扎成型, 4.3.3地梁受力钢筋接头部位搭接采用冷挤压连接,接头位置相互错 开,上部钢筋应在跨中接头,下部钢筋应在支座处接头。 4.3.4所有箍筋弯钩与受力筋交接处应全部绑扣,不得跳扣。 4.3.5柱、地梁相交处,地梁钢筋应在柱子钢筋内侧,紧贴柱子主筋。
4.4.1按照事先计算好的箍筋数量,套在插筋上,之后立柱子主筋,柱 子主筋连接均采用电渣压力焊。 4.4.2在立好的柱子钢筋上用粉笔划好箍筋间距,将箍筋向上移动,由 上往下采用缠扣绑扎箍筋与主筋垂直,箍筋的转角处与主筋的交点处均 要绑扎。 4.4.3柱筋的保护层厚度为25mm,垫块应绑在柱子纵筋外皮上,以保 证主筋保护层厚度准确。 4.4.4柱子绑筋时,沿高度方向在柱子表面间隔500mm埋设墙体拉结筋: 拉结筋规格、数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待墙体砌筑时再将拉结筋扳直进行 施工。
4.5.1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好箍筋 4.5.2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 距逐个分开,之后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之 后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 距使其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4.5.3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 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 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 4.5.4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应采用套扣法绑扎。 4.5.6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平 直部分长度为10d。 4.5.7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端与柱交 接处箍筋应加密,其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4.5.8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以保证保护层厚度。梁保护层 2.5mm。 4.5.9梁中双层钢筋绑扎时,上层钢筋要用铁马架起,铁马下方安置混
凝土垫块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5.10梁主筋连接均采用搭接焊,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 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
4.6.1绑扎板钢筋之前要先清理模板上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 筋和分布筋的间距。 4.6.2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 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4.6.3绑扎板筋时应用八字扣绑扎,除外围两根钢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 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 4.6.4负弯矩钢筋要用铁马凳垫起,绑扎时应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4.6.5在钢筋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板保护层厚度15mm
4.7.1在楼梯底板上划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线, 4.7.2根据设计图纸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绑扎主筋后绑扎分布筋, 每个交点均应绑扎。遇楼梯梁时,先绑扎梁筋,后绑扎板筋。板受力筋要 锚固到梁内。 4.7.3底板筋绑完,待踏步模板吊绑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主筋接 头数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8钢筋安装允许偏差
5.1.1混凝土用水泥进入施工现场应持有出厂合格证。水泥进场后应进 行材料检验。 5.1.2混凝土用石子应为干净的砾石。砾石的强度应满足相应混凝土强 度等级的要求,含泥量应小于1%,且不得含有泥块。石子进场后也应该进 行材料检验。 5.1.3混凝土所用的砂子应该是干净的粗砂。砂子的含泥量应控制在 3%以内。砂进场以后同样要进行材料检验。 5.1.4混凝土搅拌水应是可饮用的洁净水,不得采用化工废水、锅炉废 水和生活污水,
号为C25;柱的混凝土标号为C35;梁板的混凝土标号为C30。 5.2.2本工程混凝土主要采用集中式混凝土搅拌站搅拌。 5.2.3搅拌混凝土前要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换算,将水泥用量控制在整 袋数,采用人工投放水泥;砂、石采用铲车上料,用电子称控制计量。 5.2.4混凝土搅拌时间:120秒。 5.2.5本工程在需要泵送的混凝土搅拌时加入高效减水剂,以提高混凝 土的可泵性。 5.2.6混凝土落度控制值:非泵送混凝土:5~7cm;泵送混凝土:12~ 16cm。 5.3混凝土的浇筑 5.3.1本工程框架梁、板混凝土的浇筑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其他结构混 凝土的浇筑采用吊车配合料斗进行。 5.3.2泵送混凝土施工 (1)混凝土泵进料斗上,应安置网筛并设专人监视喂料,以防粒径过 大骨料或异物入泵造成堵塞 (2)混凝土泵设置处,应场地平整坚实,道路畅通,供料方便,距离 Y 烧筑地点近,便于配管,接近排水设施和供水、供电方便。在混凝土泵的 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高压线等障碍物。 (3)混凝土输送管,应根据工程和施工场地特点进行配管,应尽量缩 短管线长度,少用弯管和软管。输送管的铺设应保证安全施工,便于清洗 管道、排除故障和装拆维修。在同一条管线中,应采用相同管径的混凝土 输送管,同时采用新、旧管段时,应将新管布置在泵送压力较大处,管线
应布置的横平竖直。水平管应每隔一定距离用支架、台垫、吊具等固定, 以便于排除堵管、装拆和清洗管道。垂直管应用预埋件固定在墙和柱或楼 板顶留孔处,每节管不得少于一个固定点。 (4)混凝土泵送施工现场,应有统一指挥和调度,以保证顺利施工。 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规定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泵和浇筑地点之间的通讯 联络。 (5)混凝土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 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的部位。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 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后,应首先采用泵送水泥浆的方法润滑混凝土泵和输 送管内壁。如混凝土泵送过程中需接长3m或3m以上的输送管时,也应预 先用水和水泥浆进行湿润和润滑管道内壁。 (6)开始泵送时,混凝土泵应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 泵送速度,应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同时应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 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后,方可以正常速度进行泵送。 (7)混凝土泵送过程中,不得把拆下的输送管内的混凝土撒落在未浇 筑的地方,废弃的和泵送终止时多余的混凝土,应按预先确定的处理方法, 及时进行妥善处理。混凝土泵送即将结束前,应正确计算尚需用的混凝土 人 数量,并及时告知混凝土搅拌处。 (8)泵送完毕时,应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清洗干净。 5.3.3泵送混凝土浇筑 (1)在一层顶板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比较长,因此分成三段浇筑,即 1~4轴为第一段;4~8轴为第二段;8~11轴为第三段。 (2)混凝土的浇筑应采取由远而近的顺序
(3)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应在2~3m范围内水平 移动布料,且应垂直于模板布料。 (4)混凝土浇筑的分层厚度,宜为300~500mm。当水平结构的混凝土 筑厚度超过500mm时,可按1:6~1:10的坡度分层浇筑,并且上层混 凝土,应超前覆盖下层混凝土500mm以上。梁柱交接处的混凝土标号应为 柱子混凝土标号,一直浇筑到该处板上皮。 (5)泵送混凝土的振捣:梁振捣采用振动棒,振动棒移动间距宜为 400mm左右,振捣时间宜为15~30秒;板振捣采用平板式振动器,施工时 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6)对于有预留洞、预埋件和钢筋太密的部位,应反复振捣,确保顺 利布料和振捣密实。混凝土表面应适时用木抹子磨平搓毛两遍以上。 (7)后浇带的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后浇带应留置在次梁跨 度中间1/3范围内。后浇带宽度为1m,后浇带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 直,不得留斜槎,后浇带两侧应用木板挡牢。 (8)后浇带处需待已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时,才充许继续浇筑 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后浇带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剔除浮动石子,并用 水冲洗干净后,先浇筑一层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高一标号的混凝土,应 细致操作振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5.3.4其他非泵送混凝土的浇筑
(1)混凝土由料斗内卸出进行浇筑,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 过这一高度,应采用斜槽等工具下料。 (2)浇筑基础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和预埋件的情 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
结前修整完好。 (3)柱子混凝土浇筑前底部应先填以5~10c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 相同的水泥砂浆,柱混凝土应分层振捣,使用振捣棒时,每层厚度不大于 50cm,振动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柱子施工缝应留置在主梁下面。 5.4混凝土的养护与试块留置 5.4.1试块制作方法:以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件 ,在浇筑地点随机 取样制作,试块制作数量、频次按规范要求,并多做一组同条件养护试块: 以备拆模。试块养护方法:将标养试块放在标养池中养护,同条件试块则 与混凝土同条件养护。 5.4.2框架梁、板养生:浇筑完毕终凝后覆盖塑料薄膜养护;其他混凝 土结构养生:浇筑完毕终凝后加以覆盖并持续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 于7昼夜。 MM 5.5混凝土成品保护 全 5.5.1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以后,方准在上面进行操作以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5.5.2严格控制混凝土拆模时间,不得过早拆模,承重结构拆模以同条 件试块强度为准。混凝土表面不得乱涂乱画。 5.5.3已浇筑的混凝土拆模时,不得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以免混凝 土的外形和内部受到损伤。 5.5.4柱、楼梯踏步混凝土,要作护角保护,以免施工时嗑、碰造成混
5.5.1已浇筑楼板、楼梯踏步的上表面混凝土,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以后,方准在上面进行操作以及安装结构用的支架和模板, 5.5.2严格控制混凝土拆模时间,不得过早拆模,承重结构拆模以同条 件试块强度为准。混凝土表面不得乱涂乱画。 5.5.3已浇筑的混凝土拆模时,不得用大锤、撬棍硬砸猛撬,以免混凝 土的外形和内部受到损伤, 5.5.4柱、楼梯踏步混凝土,要作护角保护,以免施工时磕、碰造成混 凝土破坏。
5.5.5楼板上堆积的材料不得过多、过于集中。
6.1.1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水 泥、钢筋、砂、外加剂等应有主要性能的进场复验报告。 6.1.2砌体工程所用的砖、砌块均应在砌筑前一天进行浇水湿润, 6.1.3框架维护结构砌筑时,采用塔吊进行垂直运输,用双轮手推车进 行水平运输。 6.1.4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竖向灰缝不得出现透 明缝、瞎缝和假缝。 6.1.5砌筑砂浆现场搅拌必须进行计量控制
6.2.1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 分砌施工;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 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2/3。 6.2.2砖砌体的位置及垂直度:轴线位置偏移允许偏差10mm,垂直度 每层允许偏差5mm,全高允许偏差10mm。 6.2.3砖砌体的组砌方法应正确,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柱不得用包 心砌法。 6.2.4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平灰缝厚度宜为10mm, 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6.2.5砖砌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水平拉结钢筋, 6.2.6砖砌体施工临时间断补砌时,必须将接槎处表面处理干净、浇水 湿润,并填密实砂浆,保持灰缝平直
6.2.7构造柱做法:砌砖前,先根据图纸将构造柱位置进行弹线,并把 构造柱插筋处理调直。砖墙砌筑时与构造柱连接处砌成马牙槎。每一个马 牙槎沿高度方向尺寸不宜超过30cm,马牙槎应先退后进。拉结筋要按设计 要求设置。
6.3.1砌块应从土0.00面砌筑,砌筑时尽可能采用主规格砌块,主规 格砌块应占总量的75%~80%。 6.3.2砌块上、下皮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一般为砌块的1/2,不得小 于砌块高的1/3,也不应小于150mm。 6.3.3外墙转角与纵横墙交接处,应将砌块分皮咬槎,交错搭砌,砌体 垂直缝与门窗洞口边线应避开通缝,且不得采用砖镶砌。 6.3.4砌体水平灰缝厚度一般为15mm,垂直灰缝宽度为20mm,大于30mm 的垂直缝,应用C20的细石混凝土灌实。 6.3.5砌块搭砌时应尽量不镶砖或少镶砖,必须镶砖时,必须选用无横 裂的整砖平砌,且尽量分散,镶砌砖的强度不应小于砌块的强度等级。 6.3.6每砌一皮砌块,就位校正后,用砂浆灌垂直缝,随后进行勾缝, 深度一般为3~5cm。 6.3.7砌块要按设计要求留置水平拉结筋。 7.门窗工程 X 7.1进场门窗必须持有出厂合格证。门窗的规格、数量必须与定货单相符合 进场门窗验收后必须直立堆放,避免变形。木门窗框的背面应刷防腐漆。 7.2门窗安装后开启必须灵活,执手、铰链、风钩附件齐全,关闭须严密: 门窗必须清洁。 7.3按照洞口上弹出的门、窗位置线,根据设计要求,将门、窗框立于墙的 中心线部位或内侧。 7.4将门窗框临时用木楔固定,待检查立面垂直、左右间隙大小、上下位置
一致,均符合要求后,再将镀锌锚固板固定在门窗洞口内,锚固板应固定 牢固,不得有松动现象,锚固板间距不应大于500mm。 7.5窗扇的安装:先把合页按要求位置固定在门窗框上,然后将门窗扇嵌入 框内临时固定,调整合适后,再将门窗扇固定在合页上,必须保证上、下 两个转动部分在同一轴线上。 8.抹灰工程 8.1墙面抹灰工程的水泥、中砂、白灰等材料必须持有合格证和试验报告单 8.2对水泥、中砂等材料必须进行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8.3抹灰墙面必须进行清理,将墙面上所有灰浆、油污、泥土清理干净并将 脚手眼堵死,墙面洒水湿润。 8.4抹灰前门窗安装须通过质量检验,所有预制构件、预留孔洞、预埋件的 位置必须准确无误。 8.5所有检验合格后签发砂浆搅拌通知书后,开始墙面抹灰工程。 8.6墙面抹灰应在地面用墨线弹出基线,按照基线在墙面上用水泥砂浆贴 饼、冲筋,冲筋间距1.5m并将距冲筋表面小于5mm的砖头剔掉。 8.7按照冲筋条用水泥砂浆进行填档,用铝合金刮杠刮平并用木抹子搓毛 8.8基层砂浆收水固化后,进行砂浆罩面,罩面厚度大于5mm、小于8mm。 8.9罩面砂浆用刮杠刮平,低洼处用木抹子填平,砂浆收水后用铁抹子压光 8.10压光后的墙面洒水养护。 8.11本工程抹灰垂直运输采用塔吊,水平运输采用独轮手推车。 9.屋面工程
9.2.1铺设屋面保温层前要先进行基层清理工作,将杂物、灰尘清理干 净。 9.2.2本工程隔气层采用配套防水涂料,涂刷时要均匀无漏刷。 9.2.3本工程保温层为双层40mm厚苯板共80mm,保温材料的强度、密 度、导热系数和含水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9.2.4直接铺设在隔气层上,分层铺设,上下两层板块缝应错开,表面 两块相邻的板块厚度应一致
9.3.1屋面找平层施工前也应该进行基层清理:将结构层、找坡层上表 面的松散杂物清理干净,凸出基层表面的灰渣等粘结杂物要铲平,不得影 响找平层的有效厚度。 9.3.2抹找平层砂浆前,应适当洒水湿润基层表面,主要是利于基层与 找平层的结合,但不可洒水过量,以免影响找平层表面的于燥,导致防水 会施工后窝住水气,使防水层产生空鼓。因此洒水以达到基层和找平层能 牢固结合为度。 9.3.3贴点标高、冲筋:根据坡度要求,拉线找坡,一般按1~2m贴灰 饼,铺抹找平砂浆时,先以间距1~2m冲筋,并设置找平层分格缝,宽度
般为20mmGB/T50218-201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并且将缝与保温层连通,分格缝最大间距为6m。 9.3.4铺抹水泥砂浆:按分格缝装灰、铺平,用刮杠靠冲筋条刮平, 后用木抹子搓平,铁抹子压光。找平层水泥砂浆一般配合比为1:3。 9.3.5养护:找平层抹平、压实后24小时可浇水养护,养护时间7 找平层干燥以后设防水层
9.4.1防水层施工前找平层必须充分晾干。 9.4.2防水层施工前找平层必须清理干净,清除一切杂物使找平层表面 清洁、光滑、无起砂、毛刺。 9.4.3防水层施工必须遵守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铺设粘贴必须按照施工 要领书要求进行。 9.4.4各节点处的防水卷材应进行下料,保证节点平整严密。 9.4.5防水卷材施工完毕后屋面不得堆放任何物料或上人践踏,以确保 屋面工程的质量。 9.5细石混凝土防水层 9.5.1浇注混凝土前,将隔离层表面浮渣、杂物清理干净,支好分格缝 模板,标出混凝土浇注高度。 9.5.2混凝主浇注按“先远后近、先高后低”的原则进行。一个分格缝 范围内混凝土必须一次浇注完成,不得留施工缝,浇注混凝土时要严格保 证钢筋间距及位置的准确。 9.5.3混凝土初凝后及时取出分格缝模板,及时修补分格缝的缺损部 公级尼文助进水美拍吐尚衣
1.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开工前要落实各级人员岗 位责任制,作好技术交底;施工中要认真检查执行情况,开展全面质量管 理活动,作好隐蔽工程记录;施工结束后,认真进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作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2.认真进行原材料检验。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必须提供质量合格证,并按 规定做好抽验;各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要认真确定设计配合比,配合比 试验合格后,方准施工;加强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并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 块。 3.加强材料的管理。建立工、料消耗台帐,钢筋工程采用现场集中配料, 从而降低钢材的消耗。 4.加强工种间配合与衔接。在结构施工中,水电等工种应与土建施工密切 配合,设专人检查预留孔洞、埋件等位置,逐层跟上,不得遗漏。供水、 共电和排水等工程,应遵循先室外、后室内的施工顺序,认真做好工种之 间与工种内部各工序的衔接 X 七、安全技术措施人 人 1.施工人员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的照明,高空作业须 佩带安全带。 2.施工动火前一定要办理动火手续,并经有关人员确认后方可动火,并配 备专人看火。 3.起重架设脚手架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且搭设牢固可靠,且不可钢脚手 架与木杆混合使用。 4.施工用的动力电源线、照明线、砂轮线等均应加触电保护器,用电线必
则浇注到规范允许留施工缝的位置后马上停止浇注混凝土,并用塑料布覆 盖好未终凝的混凝土。
十一、主要施工机具计划
十二、劳动力资源计划 根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流程,本工程土建部分分为基础、主体、装饰及 收尾四个阶段,各个阶段进场劳动力安排如下:
DB45/T 2320-2021 高等级公路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能力建设管理指南.pdf十二、劳动力资源计划
二、劳动力资源计 根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流程,本工程土建部分分为基础、主体、装饰 尾四个阶段,各个阶段进场劳动力安排如下:
十五、施工进度计划(见附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