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20114-2004)

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20114-2004)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350.72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无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QB-CNCEC J020114-2004)

3.2.4.1 预应力筋由专业厂商生产并运至施工现场后,先按要求对聚乙烯护套及其外观进行检查验收,尤其是其端部铁件必须准确无误。待底模安装后,应在模板上标出预应力筋的位置和走向,以便于可靠固定锚具垫板。

3.2.4.2 为保证无粘结筋的曲线矢高位置固定的要求,预应力筋铺放前,应设铁马凳,以控制无粘结筋的曲率,一般每隔1m 设一马凳,用Φ12的钢筋制作。马凳的高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跨中处可不设马凳,直接绑扎在底筋上。预应力筋铺放时,应注意保持其平行走向,防止相互扭绞。

3.2.4.3 双向曲线配置时,必须事先编序,还应注意无粘结筋的铺放顺序。为避免铺放时穿筋,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工或电算编序。编序方法是将各向无粘结筋的交叉点处的标高(从板底至无粘结筋上皮的高度)标出,对各交叉点相应的两个标高分别进行比较,若一个方向某一筋的各点标高均分别低于与其相交的各筋相应点标高时,则此筋就可以先放置。按此规律找出铺放顺序。按此顺序,在非预应力筋底筋绑完后,将无粘结筋铺放在模板中。

3.2.4.4 当无粘结筋与预埋电线管发生位置矛盾时,后者应予避让。

3.2.4.5 在施工中无粘结筋的护套如有破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第一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应对破损部位用塑料胶带包缠修补。

3.2.5 端部节点安装:无粘结筋张拉端均设承压板且与予应力筋垂直,承压板和穴模应与端模紧密固定。安装中应防止由于承压板端面倾斜造成张拉油缸与承压板互不垂直,而影响张拉正常进行。穴模外端面与端模之间应加泡沫塑料垫片,防止漏浆。对于固定端挤压式锚具的承压板应与挤压锚固头贴紧并固定牢固。

3.2.6 无粘结筋绑扎:检查塑料保护套筒无损坏后。将软塑料管两端分别绑在保护套筒和无粘结筋上,并按设计要求标高将无粘结筋绑在端部非预应力筋或附加筋上,绑扎时,应保护无粘结筋与锚环轴线重合,并垂直于承压板,以利张拉时锚环能顺利拉出板端。

3.2.7 起拱:绑完非预应力筋后,按施工图中无粘结筋的设计编号位置,将无粘结筋理直,找正各筋曲线高度控制点下面的马凳位置并绑牢。

3.2.8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3.2.8.1 无粘结筋组装件铺放完毕后,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部门,会同设计单位联合进行隐检验收,当确认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3.2.8.2 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踏压马凳及防止触动锚具,确保无粘结筋及锚具的位置准确。

3.2.8.3 张拉端及锚固端混凝土应认真振捣,严禁漏振,避免出现蜂窝麻面,保证其密实性,同时严禁触碰张拉端塑料套筒,避免由于套筒脱落破坏而影响张拉进行。

3.2.9 张拉工艺:

3.2.9.1 施工准备:张拉前拆除定位连杆、端部模板,清理现场,支搭脚手架和防护拦板。

3.2.9.2 设备安装:将张拉杆拧入锚环内,安装千斤顶,锁紧张拉杆螺母(必须满扣)。千斤顶安装位置应与无粘结筋在同一轴线上,并与承压板保持垂直。如达不到要求,可用垫板垫在支承架的端面上进行调整。

3.2.9.3 无粘结筋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如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依次张拉。

3.2.9.4 张拉:接通油泵、加压。当油压表达到5MPa 时,停止加压,调整油缸位置后,继续加压,直至达到所需张拉值,关掉油泵电源,停止给油加压。然后将锚环外扣清刷干净,拧上螺母,再次接通油泵,补拉到张拉力值,拧紧螺母。采用电动油泵加压时,要控制给油速度,一般达到控制油压的给油时间不能低于0.5min。张拉过程中,当个别钢丝发生断裂时,可相应降低张拉值。但断裂数量不应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数的3%,对于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按每跨计算。

3.2.9.5 张拉程序应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当设计无要求时,为减少无粘结筋松弛、摩擦等损失,可采用超张拉法进行,无粘结筋的张拉程序宜为:

从零应力开始张拉至1.05倍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σcon,持荷2min后,卸荷至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或从应力为零开始张拉至1.03倍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3.2.9.6 无粘结筋的曲线配置或长度超过24m时,宜采用两端张拉。

3.2.9.7 无粘结筋张拉测量记录: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如实际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10%或小于计算伸长值5%,应暂停张拉,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无粘结预应力筋伸长值ΔL,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pm——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kN),取张拉端的拉力与固定端(两端张拉时,取跨中)扣除摩擦损失后拉力的平均值;

—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长度(mm);

Ap—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kN/ mm2)。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实际伸长值,宜在初应力为张拉控制应力10%左右时开始量测,分级记录。其伸长值可由量测结果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Δ— 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力之间的实测伸长值;

Δ—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可根据弹性范围内张拉力与伸长值成正比的关系推算确定;

Δc— 混凝土构件在张拉过程中的弹性压缩值。

3.2.10 锚固区的防护必须有充分防锈和防火的保护措施,严防水气进入,锈蚀锚具或预应力筋。应将锚具预先埋入混凝土构件内,待张拉后,切去多余无粘结筋(必须用砂轮锯,不得用电弧或氧乙炔焰),使无粘结筋切断后露出锚具夹片外的长度不小于30mm。切割完后,用环氧树脂掺标准砂配制砂浆予以堵封。

3.2.11 无粘结筋张拉完毕后,应填写施加预应力表格,且操作人员签名备查。归档资料有:高强钢丝或钢绞线、锚夹具钢材出厂证明及力学性能复试报告;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夹具合格证明;传感器、配套油泵千斤顶标定试验单;无粘结筋张拉伸长值记录。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1.2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涂料层、包裹层的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1.3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等的规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4.1.4 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4.1.5 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4.1.6 预应力筋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试验报告。

4.1.7 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和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1.7.1 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应力不应大于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4.1.7.2 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4.1.7.3 后张拉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张拉时,应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4.1.7.4 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4.1.8 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检验方法:检查见证张拉记录。

4.1.9 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对后张拉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张拉记录。

4.1.10 锚具的封闭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1.10.1 应采取防止锚具腐蚀和遭受机械损伤的有效措施;

4.1.10.2 凸出式锚固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4.1.10.3 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处于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处于易受腐蚀的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4.2.1 预应力筋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无粘结预应力筋护套应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无粘结预应力筋护套轻微破损者应外包防水塑料胶带修补,严重破损者不得使用。)

4.2.2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无污物、锈蚀、机械损伤和裂纹。

4.2.3 预应力筋下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4.2.3.1 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4.2.3.2 当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4.2.4 预应力筋端部锚具制作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4.2.4.1 挤压锚具制作时压力表油压应符合操作说明书的规定,挤压后预应力筋外端应露出挤压套筒1~5mm;

4.2.4.2 钢绞线压花锚成形时,表面应清洁、无油污、犁形头尺寸和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2.4.3 钢丝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钢丝强度标准值的98%。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检查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4.2.5 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4.2.6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除应符合4.2.5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4.2.6.1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4.2.6.2 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于预应力筋;

4.2.6.3 内埋式固定端垫板不应重叠,锚具与垫板应贴紧;

4.2.6.4 无粘结预应力筋成束布置时应能保证混凝土密实并能裹住预应力筋;

4.2.6.5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护套应完整,局部破损处应采用防水胶带缠绕紧密。

4.2.7 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

4.2.8 后张法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30mm。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检验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3%,且不少于3束。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4.3.1 混凝土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4.3.2 无粘结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出厂质量证明。

4.3.3 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机械性能试验报告单。

4.3.4 无粘结预应力锚具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4.3.5 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4.3.6 预应力张拉设备校验记录。

4.3.7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隐检记录。

4.3.8 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4.3.9 封端混凝上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4.3.10 封端混凝土用水泥出厂合格证。

4.3.11 设计要求的其他技术资料。

4.4 特殊工序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特殊工序或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0.1 无粘结筋用的钢丝、钢绞线,不允许有死弯,见死弯必须切断。成型中每根钢丝、钢绞线应为通长,严禁有接头。

5.0.2 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并配套使用。张拉设备的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现象或千斤顶检修后,应重新标定。

5.0.3 无粘结筋选用时,筋长小于24m时,一般选用钢丝束;大于24m时,以选用钢绞线为宜。

5.0.4 无粘结筋的设计张拉控制应力值σcon一般为预应力筋标准抗拉强度的70%,必要时可提高到75%。(σcon为设计张拉控制应力)。

5.0.5 无粘结筋曲线配置或长度大于24m 采用两端张拉法时,两台设备张拉速度应保持一致。

5.0.6 无粘结筋张拉顺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如设计无特殊要求时,可依次张拉。

5.0.7 为了避免大跨度现浇梁施加预应力过程中产生柱顶附加弯距及柱支座约束的影响,梁端支座可采用滑动——铰接式钢支座,待预应力施加后,支座再与梁端埋件焊接,并用混凝土浇齐。

6.0.1 无粘结筋应按不同规格分类成捆、成盘挂牌堆放整齐。露天堆放时,需覆盖雨布,下面应加垫木电力建设工程预算定额(2018年版) 第四册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 ,防止锚具及无粘结筋锈蚀,严禁碰撞踩压堆放成品,避免损坏塑料套管及锚具,供现场张拉使用的锚夹具,需涂油包封在室内存放,严防锈蚀。

6.0.2 无粘结筋在运输中,应轻装轻卸,严禁摔掷及锋利物品损坏无粘结筋表面及配件。吊具用钢丝绳需套胶管,避免装卸时破坏无粘结筋塑料套管,若有损坏应及时用塑料胶条修补,其缠绕搭接长度为胶条1/3 宽度。

7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7.1 施工过程危害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危害辨识及控制措施

注:上表仅供参考,现场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7.2 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

注:上表仅供参考DB4401/T 5-2018标准下载,现场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