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_通风与空调施工工艺15.8.2 施工工具与机具
手电钻,刀锯,布剪子,克丝钳,螺钉旋具,腻子刀,油刷子,抹子,小桶,弯钩等。
15.8.3 作业条件
(1)难燃材料必须对其耐燃性能验证DB2102/T 0016-2021标准下载,合格后方能使用。
(2)管道保温层施工必须在系统压力试验检漏合格,防腐处理结束后进行。
(3)场地应清洁干净,有良好的照明设施。冬、雨期施工应有防冻、防雨雪措施。
(4)管道支吊架处的木衬垫缺损或漏装的应补齐。仪表接管部件等均已安装完毕。
(5)应有施工员的书面技术、质量、安全交底。保温前应进行隐蔽工程检验。
15.8.4 防腐与绝热施工工艺流程
隐蔽工程检验→一般按绝热层→防潮层→保护层的顺序施工→检验
15.8.5 施工要点
(1)直管段立管应自下而上顺序进行,水平管应从一侧或弯头的直管段处顺序进行。
(2)硬质绝热层管壳,可采用16~18号镀锌铁丝双股捆扎,捆扎的间距不应大于400mm,并用粘结材料紧密粘贴在管道上。管壳之间的缝隙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环缝应错开,错开距离不小于75mm,管壳纵缝应设在管道轴线的左右侧,当绝热层大于80mm时,绝热层应分两层铺设,层间应压缝。
(3)半硬质及软质绝热制品的绝热层可采用包装钢带,14~16号镀锌铁丝进行捆扎。其捆扎间距,对半硬质绝热制品不应大于300mm;对软质不大于200mm。
(4)每块绝热制品的捆扎件,不得少于两道。
(5)不得采用螺旋式缠绕捆扎。
(6)弯头处应采用定型的弯头管壳或用直管壳加工成虾米腰块,每个弯头应不少于3块,确保管壳与管壁紧密结合,美观平滑。
(8)遇到三通处应先施工主干管,后分支管。凡穿过建筑物保温管道套管与管子四周间隙应用保温材料填塞紧密。
(9)管道上的温度计插座宜高出所设计的保温层厚度。不保温的管道不要同保温管道敷设在一起,保温管道应与建筑物保持足够的距离。
(1)垂直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应从低点向高点顺序进行,环向搭缝口应朝向低端。
(2)防潮层应紧密粘贴在隔热层上,封闭良好,厚度均匀拉紧,无气泡、折皱、裂缝等缺陷。
(3)用卷材做防潮层,可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牢固粘贴在隔热层上,开头处应缠2圈后再呈螺旋形缠绕,搭接宽度宜为30~50mm。
(4)用油毡纸作防潮层,可用包卷的方式包扎,搭接宽度为50~60mm。油毡接口应朝下,并用沥青玛●脂密封,每300mm扎镀锌铅丝或铁箍一道。
保温结构的外表必须设置保护层(护壳),一般采用玻璃丝布、塑料布、油毡包缠或采用金属护壳。
(1)用玻璃丝布、塑料布缠裹,垂直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则应从最低点向最高点顺序进行。开始应缠裹2圈后再呈螺旋状缠裹,搭接宽度应1/2布宽、起点和终点应用粘接剂粘接或镀锌铁丝捆扎。应缠裹严密,搭接宽度均匀一致,无松脱、翻边、皱折和鼓包,表面应平整。
(2)玻璃丝布刷涂防火涂料或油漆,刷涂前应清除管道上的尘土、油污。油刷上蘸的涂料不宜太多,以防滴落在地上或其他设备上。
(3)金属保护层的材料,宜采用镀锌薄钢板或薄铝合金板。当采用普通钢板时,其里外表面必须涂敷防锈涂料。
立管应自下而上,水平管应从管道低点向高处顺序进行,使横向搭接缝口朝顺坡方向。纵向搭接缝应放在管子两侧,缝口朝下。如采用平搭缝,其搭缝宜30~40mm。搭缝处用自攻螺钉或拉拔铆钉,扎带紧固,螺钉间距应不大于200mm。不得有脱壳或凹凸不平现象。有防潮层的保温不得使用自攻螺钉,以免刺破防潮层。保护层端应封闭。
(1)管道穿墙、穿楼板套管处的绝热,应用相近效果的软散材料填实。
(2)绝热层采用绝热涂料时,应分层涂抹,厚度均匀,不得有气泡和漏涂,表面固化层应光滑,牢固无缝隙,并且不得影响阀门正常操作。
(1)制冷管道、型钢、托吊架等金属制品必须做好除锈防腐处理,安装前可在现场集中进行。如采用手工除锈时,用钢针刷或砂布反复清刷,直至露出金属本色,再用棉丝擦净锈尘。
(2)刷漆时,必须保持金属面干燥、洁净,漆膜附着良好,油漆厚度均匀、无遗漏。
(3)制冷管道刷色调和漆,按设计规定。
15.8.6 质量标准
(1)风管和管道的绝热,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材质、密度、规格与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如采用难燃材料时,应对其难燃性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2)防腐涂料和油漆,必须是在有效保质期限内的合格产品。
(3)在下列场合必须使用不燃绝热材料:
1)电加热器前后800mm的风管和绝热层。
2)穿越防火隔墙两侧2m范围内风管、管道和绝热层。
(4)输送介质温度低于周围空气露点温度的管道,当采用非闭孔性绝热材料时,隔汽层(防潮层)必须完整,且封闭良好。
(5)位于洁净室内的风管及管道的绝热,不应采用易产尘的材料(如玻璃纤维、短纤维矿棉等)。
(1)喷、涂油漆的漆膜,应均匀、无堆积、皱纹、气泡、掺杂、混色与漏涂等缺陷。
(2)各类空调设备、部件的油漆喷、涂,不得遮盖铭牌标志和影响部件的功能使用。
(3)风管系统部件的绝热,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4)绝热材料层应密实,无裂缝、空隙等缺陷。表面应平整,应采用卷材或板材时,允许偏差为5mm;采用涂抹或其他方式时,允许偏差为10mm。防潮层包括绝热层的端部)应完整,且封闭良好;其搭连缝应顺水。
(5)风管绝热层采用粘结方法固定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粘结剂的性能应符合使用温度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并与绝热材料相匹配。
2)粘结材料宜均匀地涂在风管、部件或设备的外表面上,绝热材料与风管、部件及设备表面应紧密贴合,无空隙。
3)绝热层纵、横向的连缝,应错开。
4)绝热层粘贴后,如进行包扎或捆扎,包扎的搭连处应均匀、贴紧;捆扎的应松紧适度,不得损坏绝热层。
(6)风管绝热层采用保温钉连接固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钉与风管、部件及设备表面的连接,可采用粘接或焊接,结合应牢固,不得脱落;焊接后应保持风管的平整,并不应影响镀锌钢板的防腐性能。
2)矩形风管或设备保温钉的分布应均匀,其数量底面每平方米不应少于16个,侧面不应少于10个,顶面不应少于8个。首行保温钉至保温材料边沿的距离应小于120mm。
3)风管法兰部位的绝热层的厚度,不应低于风管绝热层的0.8倍。
4)有防潮隔汽层绝热材料的拼缝处,应用粘胶带封严。粘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50mm。粘胶带应牢固地粘贴在防潮面层上,不得有胀裂和脱落。
(7)绝热涂料作绝热层时,应分层涂抹,厚度均匀,不得有气泡和漏涂等缺陷,表面固化层应光滑,牢固无缝隙。
(8)当采用玻璃纤维布作绝热保护层时,搭接的宽度应均匀,宜为30~50mm,且松紧适度。
(9)管道阀门、过滤器及法兰部位的绝热结构应能单独拆卸。
(10)管道绝热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绝热产品的材质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管壳的粘贴应牢固、铺设应平整;绑扎应紧密,无滑动、松弛与断裂现象。
2)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的拼接缝隙,保温时不应大于5mm、保冷时不应大于2mm,并用粘结材料勾缝填满;纵缝应错开,外层的水平接缝应设在侧下方。当绝热层的厚度大于100mm时,应分层铺设,层间应压缝。
3)硬质或半硬质绝热管壳应用金属丝或难腐织带捆扎,其间距为300~350mm,且每节至少捆扎2道。
4)松散或软质绝热材料应按规定的密度压缩其体积,疏密应均匀。毡类材料在管道上包扎时,搭接处不应有空隙。
(11)管道防潮层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潮层应紧密粘贴在绝热层上,封闭良好,不得有虚粘、气泡、褶皱、裂缝等缺陷。
2)立管的防潮层,应由管道的低端向高端敷设,环向搭接的缝口应朝向低端;纵向的搭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并顺水。
3)卷材防潮层采用螺旋形缠绕的方式施工时,卷材的搭接宽度宜为30~50mm。
(12)金属保护壳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紧贴绝热层,不得有脱壳、褶皱、强行接口等现象。接口的搭接应顺水,并有凸筋加强,搭接尺寸为20~25mm。采用自攻螺钉固定时,螺钉间距应匀称,并不得刺破防潮层。
2)户外金属保护壳的纵、横向接缝,应顺水;其纵向接缝应位于管道的侧面。金属保护壳与外墙面或屋顶的交接处应加设泛水。
(13)冷热源机房内制冷系统管道的外表面,应做色标。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及运行。
15.9.1 材料性能及要求
(1)通风与空调系统调试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应有出厂合格证明书和鉴定文件。
(2)严格执行计量法,不准在调试工作岗位上使用无检定合格印、证或超过检定周期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的计量仪器仪表。
(3)必须了解各种常用测试仪表的构造原理和性能,严格掌握它们的使用和校验方法,按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测试。
(4)综合效果测定时,所使用的仪表精度级别应高于被测对象的级别。
(5)搬运和使用仪器仪表要轻拿轻放,防止震动和撞击,不使用仪表时应放在专用工具仪表箱内,防潮湿防污秽等。
15.9.2 施工工具与机具
主要仪表工具测量温度的仪表;测量湿度的仪表;测量风速的计仪表;测量风压的仪表;其他常用的电工仪表、转数表、粒子计数器、声级仪、钢卷尺、手电钻、活扳手、螺钉旋具、克丝钳子、铁锤、高凳、手电筒、对讲机、计算器、测杆等。
15.9.3 作业条件
(1)通风空调系统必须安装完毕,运转调试之前会同建设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全部符合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才能进行运转和调试。
(2)通风空调系统运转所需用的水、电、汽及压缩空气等,应具备使用条件,现场清理干净。
(3)运转调试之前做好下列工作准备:
1)应有运转调试方案,内容包括调试目的要求,时间进度计划,调试项目,程序和采取的方法等。
2)按运转调试方案,备好仪表和工具及调试记录表格。
3)熟悉通风空调系统的全部设计资料,计算的状态参数,领会设计意图,掌握风管系统、冷源和热源系统、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4)风道系统的调节阀、防火阀、排烟囱、送风口和回风口内的阀板、叶片应在开启的工作状态位置。
(4)通风空调系统风量调试之前,先应对风机单机试运转,设备完好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调试工作。
15.9.4 调试工艺流程
空调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线路的检查 通风空调系统运转调试前的检查
调节器及检测仪表单体性能校验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量测试与调整
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 空调器设备性能测定与调整
资料整理、编制交工调试报告
(1)熟悉空调系统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风量、冷热负荷、恒温精度要求等,掌握送(回)风系统、供冷和供热系统、自动调节系统的全过程。
(2)绘制通风空调系统的透视示意图。
(3)调试人员会同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深入现场,查清空调系统安装质量不合格的地方,查清施工与设计不符的地方,记录在缺陷明细表中,限期修改完。
(4)准备好调试所需的仪器仪表和必要工具,消除缺陷明细表中的各种毛病。电源、水源、冷、热源准备就绪后,即可按计划进行运转和调试。
2.通风空调系统运转前的检查
(1)核对通风机、电动机的型号、规格是否与设计相符。
(2)检查地脚螺栓是否拧紧、减震台座是否平,皮带轮或联轴器是否找正。
(3)检查轴承处是否有足够的润滑油,加注润滑油的种类和数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4)检查电动机及有接地要求的风机、风管接地线连接是否可靠。
(5)检查风机调节阀门,开启应灵活、定位装置可靠。
(6)风机起动可连续运转,运转应不少于2h。
(7)通风空调设备单机试运转和风管系统漏风量测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系统联动试运转,并不少于8h。
3.通风空调系统的风量测定与调整
(3)开启风机进行风量测定与调整,先粗测总风量是否满足设计风量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下步调试工作。
(4)系统风量测定与调整,干管和支管的风量可用皮托管、微压计仪器进行测试。对送(回)风系统调整采用“流量等比分配法”或“基准风口调整法”等,从系统的最远最不利的环路开始,逐步调向通风机。
(5)风口风量测试可用热电风速仪、叶轮风速仪或转杯风速仪,用定点法或匀速移动法测出平均风速,计算出风量。测试次数不少于3~5次。
(6)系统风量调整平衡后,应达到:
1)风口的风量、新风量、排风量,回风量的实测值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值不大于10%。
2)新风量与回风量之和应近似等于总的送风量,或各送风量之和。
3)总的送风量应略大于回风量与排风量之和。
4)系统风量测定包括风量及风压测定,系统总风压以测量风机前后的全压差为准;系统总风量以风机的总风量或总风的风量为准。
4.系统风量测试调整时应注意的问题
(2)在矩形风管内测定平均风速时,应将风管测定截面划分若干个相等的小截面,使其尽可能接近于正方形;在圆形风管内测定平均风速时,应根据管径大小,将截面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应测量四个点。
(3)没有调节阀的风道,如果要调节风量,可在风道法兰处临时加插板进行调节,风量调好后,插板留在其中并密封不漏。
5.空调器设备性能测定与调整
(1)喷水量的测定和喷水室热工特性的测定应在夏季或接近夏季室外计算参数条件下进行,它的冷却能力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过滤器阻力的测定、表冷器阻力的测定、冷却能力和加热能力的测定等应计算出阻力值及空气失去的热量值和吸收的热量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在测定过程中,保证供水、供冷、供热源,做好详细记录,与设计数据进行核对是否有出入,如有出入时应进行调整。
6.空调自动调节系统控制线路检查
(1)核实敏感元件、调节仪表或检测仪表和调节执行机构的型号、规格和安装的部位是否与设计图纸要求相符。
(2)根据接线图纸,对控制盘下端子的接线(或接管)进行核对。
(3)根据控制原理图和盘内接线图,对上端子的盘内接线进行核对。
(4)对自调节系统的联锁,信号,远距离检测和控制等装置及调节环节核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敏感元件和测量元件的装设地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要求全室性控制时,应放在不受局部热源影响的区域内;局部区域要求严格时,应放在要求严格的地点;室温元件应放在空气流通的地点。
2)在风管内,宜放在气流稳定的管段中心。
3)“露点”温度的敏感元件和测量元件宜放在挡水板后有代表性的位置,并应尽量避免二次回风的影响。不应受辐射热、振动或水滴的直接影响。
7.调节器及检测仪表单体性能校验
(1)敏感元件的性能试验,根据控制系统所选用的调节器或检测仪表所要求的分度号必须配套,应进行刻度误差校验和支特性校验,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2)调节仪表和检测仪表,应作刻度特性校验,调节特性的校验及动作试验与调整,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3)调节阀和其他执行机构的调节性能,全行程距离,全行程时间的测定,限位开关位置的调整,标出满行程的分度值等均应达到设计精度要求。
8.自动调节系统及检测仪表联动校验
(1)自动调节系统在未正式投入联动之前,应进行模拟试验,以校验系统的动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无误时,可投入自动调节运行。
(2)自动调节系统投入运行后,应查明影响系统调节品质的因素,进行系统正常运行效果的分析,并判断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3)自动调节系统各环节的运行调整,应使空调系统的“露点”、二次加热器和室温的各控制点经常保持所规定的空气参数,符合设计精度要求。
9.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调整 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是在各分项调试完成后,测定系统联动运行的综合指标是否满足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如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应在测定中作进一步调整。
(1)确定经过空气调节器处理后的空气参数和空调房间工作区的空气参数。
(2)检验自动调节系统的效果,各调节元件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考核,应达到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3)在自动调节系统投入运行条件下,确定空调房间工作区内可能维持的给定空气参数的允许波动范围和稳定性。
(4)空调系统连续运转时间,一般舒适性空调系统不得少于8h;恒温精度在±1℃时,应在8~12h;恒温精度在±0.5℃时,应在12~24h;恒温精度在±0.1~0.2℃时,应在24~36h。
(5)空调系统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与调整,应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和设计单位配合进行。
10.资料整理编制交工调试报告 将测定和调整后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整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1)通风或空调工程概况。
(2)电气设备及自动调节系统设备的单体试验及检测、信号,联锁保护装置的试验和调整数据。
(3)空调处理性能测定结果。
(4)系统风量调整结果。
(5)房间气流组织调试结果。
(6)自动调节系统的整定参数。
(7)综合效果测定结果。
(8)对空调系统做出结论性的评价和分析。
15.9.6 质量标准
(1)通风与空调工程安装完毕,必须进行系统的测定和调整(简称调试)。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项目:
1)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
2)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
(2)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风机、空调机组中的风机,叶轮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其电动机运行功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在额定转速成下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80℃。
2)水泵叶轮旋转方向正确,无异常振动和声响,紧固连接部位无松动,其电机运行功率值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水泵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不得超过75℃。
3)冷却塔本体应稳固、无异常振动,其噪声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冷却塔风机与冷却水系统循环试运行不少于2h,运行应无异常情况。
5)电控防火、防排烟风阀(口)的手动、电动操作应灵活、可靠,信号输出正确。
(3)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
2)空调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测试结果与设计流量的偏差不应大于10%。
3)舒适空调的温度、相对湿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恒温、恒湿房间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波动范围应符合设计规定。
(4)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的结果(风量及正压),必须符合设计与消防的规定。
(5)净化空调系统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洁净室系统的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为0~20%,室内各风口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5%。新风量与设计新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0%。
2)单向流洁净室系统的室内截面平均风速的允许偏差为10%~20%,且截面风速不均匀度不应大于0.25。新风量和设计新风量的允许偏差为10%。
3)相邻不同级别洁净室之间和洁净室与非洁净室之间的静压不应小于5Pa,洁净室与室外的静压差不应小于10Pa。
4)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规定的等级或在商定验收状态下的等级要求。
高于等于5级的单向流洁净室,在门开启的状态下,测定距离门0.6m室内侧工作高度处空气的含尘浓度,亦不应超过室内洁净度等级上限的规定。
(1)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泵运行时不应有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得渗漏,紧固连接部位不应松动,轴封的温升应正常;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普通填料汇漏量不应大于60mL/h,机械密封的不应大于5mL/h。
2)风机、空调机组、风冷热泵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不宜超过产品性能说明书的规定值。
3)风机盘管机组的三速、温控开关的动作应正确,并与机组运行状态一一对应。
(2)通风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联动试运转中,设备及主要部件的联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动作协调、正确,无异常现象。
2)系统经过平衡调整,各风口或吸风罩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5%。
3)湿式除尘器的供水与排水系统运行应正常。
(3)空调工程系统无生产负荷联动试运转及调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调工程水系统应冲洗干净、不含杂物,并排除管道系统中的空气;系统连续运行应达到正常、平稳;水泵的压力和水泵电动机的电流不应出现大幅波动。系统平衡调整后,各空调机组的水流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
2)各种自动计量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的工作应正常,满足建筑设备自动化(BA、FA等)系统对被测定参数进行检测和控制的要求。
3)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冷却塔的进、出水量应达到均衡一致。
4)空调室内噪声应符合设计规定要求。
5)有压差要求的房间、厅堂与其他相邻房间之间的压差,舒适性空调正压为0~25Pa;工艺性的空调应符合设计的规定。
(4)通风与空调工程的控制和监测设备,应能与系统的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正常沟通,系统的状态参数应能正确显示,设备联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应能正确动作。
15.10 综合效能测定与调整工艺
(1)通风与空调工程交工前,应进行系统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与调整。
(2)通风与空调工程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与调整,应在已具备生产试运行的条件下进行,由建设单位负责,设计、施工单位配合。
(3)通风、空调系统带生产负荷的综合效能试验测定与调整的项目,应由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性质、工艺和设计的要求进行确定。
(4)通风、除尘系统综合效能试验可包括下列项目:
1)室内空气中含尘浓度或有害气体浓度与排放浓度的测定。
2)吸气罩罩口气流特性的测定。
3)除尘器阻力和除尘效率的测定。
4)空气油烟、酸雾过滤装置净化效率的测定。
(5)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可包括下列项目:
1)送回风口空气状态参数的测定与调整。
2)空气调节机组性能参数的测定与调整。
4)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测定与调整。
5)对气流有特殊要求的空调区域气流速度的测定。
(6)恒温恒湿空调系统除应包括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项目外,尚可增加下列项目:
1)室内静压的测定和调整。
2)空调机组各功能段性能的测定和调整。
3)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场的测定和调整。
4)室内气流组织的测定。
(7)净化空调系统除应包括恒温恒湿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项目外,尚可增加下列项目:
1)生产负荷状态下室内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测定。
2)室内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定。
3)室内自净时间的测定。
4)空气洁净度高于5级的洁净室,除应进行净化空调系统综合效能试验项目外,尚应增加设备泄漏、防止污染扩散等特定项目的测定。
5)洁净度等级高于等于5级的洁净室,可进行单向气流流线平等度的检测,在工作区内气流流向偏离规定方向的角度不大于15°。
(8)防排烟系统综合效能试验的测定项目,为模拟状态下安全区正压变化测定及烟雾扩散试验等。
(9)净化空调系统的综合效能检测单位和检测状态,宜由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三方协商确定。
(10)漏光法检测与漏风量测试
①漏光法检测是利用光线对小孔的强穿透力,对系统风管严密程度进行检测的方法。
②检测应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安全光源。手持移动光源可采用不低于100W带保护罩的低压照明灯,或其他低压光源。
③系统风管漏光检测时,光源可置于风管内侧或外侧,但其相对侧应为暗黑环境。检测光源应沿着被检测接口部位与接缝作缓慢移动,在另一侧进行观察,当发现有光线射出,则说明查到明显漏风处,并应做好记录。
④对系统风管的检测,宜采用分段检测、汇总分析的方法。在严格安装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系统风管的检测以总管和干管为主。当采用漏光法检测系统的严密性时,低压系统风管以每10m接缝,漏光点不大于2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16处为合格;中压系统风管每10m接缝,漏光点不大于1处,且100m接缝平均不大于8处为合格。
⑤漏光检测中对发现的条缝形漏光,应作密封处理。
①漏风量测试应采用经检验合格的专用测量仪器,或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量测量节流装置》规定的计量元件搭设的测量装置。
②漏风量测试装置可采用风管式或风室式。风管式测试装置采用孔板做计量元件;风室式测试装置采用喷嘴做计量元件。
③漏风量测试装置的风机,其风压和风量应选择分别大于被测定系统或设备的规定试验压力及最大允许漏风量的1.2倍。
④漏风量测试装置试验压力的调节,可采用调整风机转速的方法,也可采用控制节流装置开度的方法。漏风量值必须在系统经调整后,保持稳压的条件下测得。
⑤漏风量测试装置的压差测定应采用微压计,其最小读数分格不应大于2.0Pa。
3)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
①风管式漏风量测试装置由风机、连接风管、测压仪器、整流栅、节流器和标准孔板等组成。
②本装置采用角接取压的标准孔板。孔板β值范围为0.22~0.7(β=d/D);孔板至前、后整流栅及整流栅外直管段距离,应分别符合大于10倍和5倍圆管直径D的规定。
③本装置的连接风管均为光滑圆管。孔板至上游2D范围内其圆度允许偏差为0.3%;下游为2%。
④孔板与风管连接,其前端与管道轴线垂直度允许偏差为1°;孔板与风管同心度允许偏差为0.015D。
⑤在第一整流栅后GB/T 23711.1-2019标准下载,所有连接部分应该严密不漏。
⑥用下列公式计算漏风量:
Q=Q0(P/P0)0.65
式中 P0——规定试验压力,500Pa;
Q0——规定试验压力下的漏风量[m3//(h·㎡)]
投标用--S238施甸至崇岗公路K137+300~K137+600段灾毁恢复重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docx P——风管工作压力(Pa);
Q——工作压力下的漏风量[m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