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浙江某高层酒店测量施工方案本工程的测量内容为施工放样与轴线控制,水准测量与标高控制,沉降观测等,测量控制目标为:
⑴轴线位移:5mm内。
⑵楼层标高:层高±5mm,全高±20mm。
⑶垂直度:每层5mm内深圳某别墅区结构实体检验施工方案,全高20mm内。
⑷电梯井:长、宽、对中心线+20mm,井筒全高垂直度25mm内。
⑸沉降、变形观测按有关技术规程执行。
本工程测量器具管理措施如下:
a.由我项目专职计量员负责本工程施工所用计量器材的周期鉴定、抽检工作。
b.现场测量器具必须确定专人保管(本工程由项目测量技术员保管)、专人使用,并建立使用台帐,他人不得随意动用。
c.所有测量器具(包括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要定期进行校对、鉴定,损坏的测量器具必须及时申报修理调换,不得带病工作。
为保证测量精度,设专职测量技术人员2名,做到定人定机定路线(沉降观测还应做到定时间),另配备辅助测量工4名。
3、对前期基准点的接受与校核
接受建设单位或桩基施工单位提供的现场基准点和水准点,建立现场测量控制网,对现有基准点与水准点进行必要的复核。
(1)项目部进场后首先对甲方提供施工定位图进行图上复核,以确保设计图纸的正确。其次,与甲方一道对现场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交接验收,发现误差过大时应与甲方或设计院共同商议处理方法,经确认后方可正式定位。
(2)现场建立控制坐标网和水准点。现场平面控制网的测设方法见后。水准点由永久水准点引入,水准点应采取保护措施,确保水准点不被破坏。
(3)工程定位后要经建设单位和规划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始施工。
2、平面测量控制网设立
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物平面设计形状,采用矩形测量控制网进行控制。
按工程定位图,以建筑纵横两个方向为坐标轴,每30~50m左右测设一条控制线,形成30m(50m)×30m(50m)的现场控制网(以现场实际尺寸为准),建筑物的定位即以控制网轴线为准。
场区平面控制网的精度等级根据《工程测量规范》按1级建筑方格网布设。
控制网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附表1的规定。附表1
平面控制网测定后,为防止控制点碰动造成测量差错,对控制点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即用混凝土加固后再用砖砌或钢管围护。平面控制网在施工期内定期进行检查复核,如发现控制点碰动可采用三联脚架直接对控制点坐标进行校核。
在现场土质比较坚硬且安全可靠的地方埋设三个标高基准点,具体埋设位置在场地的东北角(施工配电房旁)、东南角及西侧,基准点由现场施工人员会同建设单位,监理方踏勘选定,这三个标高基准点计划一点多用,即既可用来控制地下室和楼层标高,又可作为沉降观测的水准点。标高基准点埋设后,使用精度不低于S1型精密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从建设方指定的等级水准点上采取往返测量法将高程引测至标高基准点上。其往返较差应小于±4L1/2,标高基准点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附表2的规定。附表2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
表中L为往返或闭合水准路线长度(单位:km)。
标高基准点埋设后定期进行高程监测,并对基准点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砖砌或用钢管围护)。
4、控制桩的埋设和保护
本工程所有的控制桩应按照有关测量施工规程规定的标准进行埋设,一般应埋设在距基坑放坡线1m以外的坚固地方,其深度应大于当地的冻土线深度,桩顶周围应砌筑20cm高的保护台或设置其他保护措施(如下图所示)。
(a)方格网点或轴线控制桩;(b)专用水准点。
5.1自然地面上测设平面位置
实地放样时,将全站仪安置在控制点上,先测设出地下室的主角点、折线点、主要轴线点,然后再测放其余的桩点。
当有些桩点因场地或通视条件影响无法一次性放出时,可将仪器移至与待放点相对较近的控制点上进行测放,也可视定位条件灵活采用如直角坐标法、距离交会法等其他测量方法测设。为保证测设质量,在整个测设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仪器长水准器气泡是否居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超过1格),并对起始方向经常作归零检查(归零差<5″);若测设时遇有较强日光则打伞遮阳保护仪器,以免仪器受暴晒后发生内部变化,影响观测精度。
桩点全部测设完毕,经自检确认无误后,填写定位记录单报现场监理或建设单位复验认可。
建筑物定位放样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附表3的规定。附表3
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程中误差(mm)
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mm)
由于部分轴线桩在基坑开挖时要被挖去,由现场测量员负责在开挖区以外安全可靠的地方测设出引桩作为下一步基坑开挖的依据。
5.2基坑垫层上测设平面位置
基坑垫层混凝土浇筑后,紧接着就要施工地下室底板,由于基坑垫层与地面高差较大(最深处达6.65m),使用经纬仪和钢尺从自然地面测设地下室平面位置确有一定的困难,再则自然地面上的引桩或龙门板受基坑开挖影响变动的可能性很大,为使得能与前一次放样尽可能一致,因此,垫层浇筑后地下室的平面位置仍使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从平面控制点上进行测放。
5.3主体楼层平面位置测设
基础完成后,随着结构的不断升高,要逐层向上投测轴线,而轴线投测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结构的竖向偏差,由于该主楼建筑平面是长方形(部分有折角),建筑高度为地上22层的高层建筑,加上施工场地条件所限,若使用常规的测量方法从外控点直接测设楼层面上轴线,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主要考虑精度问题),因此考虑到能投至最大高度,在楼板上预留孔洞(避开柱梁)使能在上、下贯通且互相通视的位置设置内控点,作为楼层平面放线和投测竖向轴线的依据。另外可在建筑物外部再设立外控点作为校核上部结构楼层内控点所投测的轴线准确性。
由于始终以底层内控点为投测依据,不仅避免了逐层向上投测易产生的累计误差,而且由于激光仪器设在底层室内,各种震动干扰相对较少,又不受大风、强光等气候因素影响,因此仪器稳定、操作简便、精度可靠(铅直精度可达1/20000以上)。只是实测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落物击伤仪器。
得到投测点位后,将全站仪搬至楼层投测点上,先个别设站检测其相应的边长及水平角,要求相互闭合。经检测点位满足精度要求后,据此投测点用极坐标法(该法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施测精度,且不存在误差累积)或直角坐标法定出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并弹墨线标明作为柱、墙支模板的依据。其他各层参照上述方法放样,测设完毕,各层楼面的预留孔洞用盖板盖上以保安全。
施工层定位放线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附表4的规定。附表4
外廓主轴线长度L(m)
另外本工程电梯井核心筒处在该建筑物的中间位置。对核心筒位置的平面控制,在测量放线中是一个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打算在核心筒附近设置纵、横轴线各一条,以确保核心筒平面位置的正确性。
在中轴线方向上分别选定4个外控点,作为向上投测轴线的依据。外控点分别以WK1、WK2、WK3、Wk4表示,见下图所示。
为确保投测精度,外控点位距主楼的距离以150—200m为宜,外控点可视现场或场外条件,以便于保存点位、视线通畅为好,而方向则应严格设定在以上两中轴线上,这主要是考虑到建筑物墙面不垂直,若仪器偏离轴线方向架设,则过仪器中心的垂直面与墙面的交线就不再落在轴线垂面上,偏角越大,偏差越大。因此,将外控点严格选在中轴线上,可确保轴线投测的正确性,也便于随时检测,防止扭曲。
需要投测竖向轴线时,在外控点上安置全站仪或经纬仪,以建筑物二层轴线(外墙上红三角)为准,向上逐层投测,为保证投测精度,每次投测都采用正倒镜取分中定出。
外控点测定后,为防止碰动造成测量差错,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即用混凝土加固后再用砖砌或钢管围护。外控点施工期内定期进行检查复核,如发现碰动可采用三联脚架直接测定其坐标值。
为保证以上测量的正确性,采取以下技术措施:①所用的测量仪器须经计量检定合格并定期进行检验校正;②在每次放样中应注意观察仪器长水准器气泡是否居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超过1格),并对起始方向经常作归零检查(归零差<5″);③若测设时遇有较强日照,则应打伞遮阳保护仪器,以免仪器受暴晒后影响观测精度。④每一层平面或每段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经自检确认无误后,填写报验单报现场监理或建设单位复验认可。
轴线竖向投测允许偏差必须符合附表5的规定。附表5
地下室坑内的标高由坑内临时水准点进行控制。临时水准点的标高由地面上的标高控制点按水准测量法进行传递见下图。
具体做法是:在坑边架设一吊杆,从杆顶向下挂一根钢尺(钢尺0点在下),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重锤的重量与检定钢尺时所用的拉力相同。为了将地面标高控制点A的高程HA传递到坑内的临时水准点,先在A点立尺测出后视读数a,然后前视钢尺,测出前视读数b。接着将仪器搬到坑内,测出钢尺上后视读数c和B点前视读数d。则坑内临时水准点B的高程HB按下式计算:HB=HA+a-(b-c)-d。式中(b-c)为通过钢尺传递的高差。为确保标高传递精度,对(b-c)值应进行尺长改正及温度改正。
6.2土方开挖标高测定
在土方开挖期间,对于标高的测定,采用专人负责,随挖随测的方法。在接近基底时,应将标高点引到基坑内,可在工程桩钢筋上做记号或在基底土层中插入头上刷有红油漆的毛竹签进行标高测定。此次坑底标高测定还可作为底板施工阶段垫层浇筑、砖胎膜施工的重要依据。
6.3地下室施工阶段标高测定
为了保证建筑全高控制的精度要求,在基础施工中就应注意准确地测设标高。为±0.00以上的标高传递打好良好的基础。
采用水准仪将现场水准点标高引测至地下室基坑内,在主楼地下室施工时可在基坑四周的挡土桩上画出整米数的水平线,作为地下室标高测量的依据;在裙楼或人防地下室施工阶段采用在护坡上预埋多处短钢筋头子,作为其标高测量的依据。标高控制点或线应根据施工需要标明多处,对于各控制点或线,应在一定时间范围给予校测,误差较大时(>5mm)应予调整。
6.4主体楼层标高传递
在现场地质比较坚硬且安全可靠的地方,埋设三个标高基准点,具体埋设位置由现场施工人员会同建设、监理方踏勘选定,这三个基准点既可用来控制楼层标高,又可作为沉降观测水准点。现场标高基准点埋设后,使用精度不低于S1级水准仪,在建设方指定的水准点上,按国家Ⅱ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以闭合水准路线法将标高引测至基准点上,其闭合差应小于±O.5n1/2mm(n为测站数)。
楼层的标高传递采用沿结构外墙、边柱或电梯间向上竖直进行,为便于各层使用和相互校核,至少由三处向上传递标高。先用水准仪根据统一的±0.000水平线在各向上传递处准确测出相同的起始标高线,然后用钢尺沿竖直方向向上量至施工层,并画出正米数的水平线,各层的标高线均由各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高差超过一整钢尺时,在该层精确测定第二条起始标高线作为再向上传递的依据,最后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各水平线,误差控制在±3mm以内。在各层抄平时以两条后视水平线作校核。
为保证高程传递的精度,采取以下基本措施:①仪器观测时尽量做到前后视线距离相等;②所用钢尺经过计量检定且固定使用;③当从±0.000以上向上量取时,要用规定的拉力且加上尺长和温度修正;④上、下司尺员事先要碰头交底,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⑤每隔5层,用全站仪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对全高进行一次检测,避免产生累积误差。
标高竖向传递允许偏差必须符合附表6的规定。附表6
7.1沉降观测的规范施工
7.2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7.2.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本项目部对测量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7.2.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的要求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7.2.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而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则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本工程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位置详见设计院设计的结施—03等图。
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7.2.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7.2.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2)前后视距 :≤30m。
(3)前后视距差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沉降观测的各项技术指标必须符合附表7的规定。附表7
同一观测点两次观测之差(mm)
7.2.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7.3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7.3.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1)本工程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7.3.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本工程高层建筑物为一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外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出±0.00,临时观测点移上±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处)。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7.3.4沉降观测数据计算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 H1=H0。
累计沉降量:△C=∑△c(n),n表示观测点号。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 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是座落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7.3.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呵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8.1变形观测的基本措施
为了保证变形观测成果的精度,除按规定时间一次不漏的进行观测外,在观测中应采取“一稳定、四固定”的基本措施。
(1)变形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变形观测点,其点位要稳定。基准点是变形观测的基本依据,因此本工程设三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并每半年复测一次;变形观测点应设在被观测物上最能反映变形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本工程基坑开挖围护边坡上设置15个变形观测点,塔吊承台上四角各设置一个。
(2)变形观测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观测人员要固定;观测的条件、环境基本相同;观测的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8.2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观测
地下室基坑施工过程中,为了及时掌握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程度,因此对邻近建筑物进行观测。在基础施工影响范围以外设基准点,再根据设计要求,对距基坑一定范围的建筑物,设置沉降观测点,并精确地测出其原始标高。以后根据施工进展,及时进行复测,以便针对变形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8.3对围护挡土体的变形观测
为了基础施工阶段的安全,及时掌握围护挡土体的变形状况,对围护挡土体进行监测。在护坡桩基坑一侧设置平行控制线,用经纬仪准线法,定期进行观测(土方开挖阶段每天一次),以确保护坡桩围护体的安全。
8.4施工塔吊基座的变形观测
为了避免塔吊基座变形(尤其是不均匀沉降)而影响正常施工,和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对塔吊基座进行周期性观测(一般每周一次),检查塔吊基础下沉和倾斜状况,以确保塔吊运转安全,工作正常。
8.5日照对高层建筑上部位移变形的观测
由于考虑到日照对建筑竖向偏差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进行观测。观测随建筑物施工高度的增加,每30m实测一次,实测时应选在日照有明显变化的晴天天气进行,从清晨起每一小时观测一次,至次日清晨,以测得其位移变化数值与方向,并记录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度。竖向位置使用天顶法进行变形观测。
为保证本工程测量精度从而确保高质量的工程目标,采取以下主要专项措施:
⑴本项目部专门设立测量科,设专职测量人员,专职测量器具,做到定人定机定路线定时间。
⑵对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测量仪器在使用前进行鉴定认可,对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还应及时周检。
⑶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等测量器具由专职测量员保管保养,每次用后进行擦洗或上油等保养工作,其他人员不得操作此类测量器具水电站导流洞灌浆施工组织设计2010,在雨天进行测量尚应对水准仪、经纬仪采取蔽雨措施。
⑷当露天测量时,应尽量避开五级风以上的天气。
⑸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如水准测控时,尽量将水准仪放在中间位置,减少可能存在的仪器误差。
⑹本工程高层建筑平面轴线测量采用内控法与外控法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在采用内控法的同时进行正反复核法,对轴线进行交汇复核,标高多点复核,对偏差较大超过允许值的点、线进行重测,反复校核直至达到控制目标值;在允许偏差范围的可采取取平均值或中间值的方法加以校正。
我项目部在本工程测量施工中具体落实有测量专业施工经验及测量技术专长方面的精兵强将,采用最好的仪器设备(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设方法和技术保证措施,实行全过程的跟踪测量。保证在测量方面做到及时、准确、可靠,使该项工程优质、按期、顺利完成。
综合管廊培训课件国内外综合管廊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_.pdf浙江建工**大酒店项目部
2005年0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