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石路基试验段专项施工方案

填石路基试验段专项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40.80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填石路基试验段专项施工方案

2)、推平、碾压方法如下:

破碎锤改小石料粒径→推土机推平→压路机静压一遍→压路机振压n遍→静压一遍收光。

DB2201/T 8-2021 行道树栽植与养护管理技术规范.pdf3)、压实度:采用灌水法检测不同压实遍数及沉降差的压实度(在石方填筑质量监控中详述)。填石路堤压实质量标准、填石路堤施工质量标准分别见下表(具体参见规范):

填石路堤上、下路堤压实质量标准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符合试验路确定的施工工艺沉降差≤试验路确定的沉降差

水准仪:每40m检测一个断面,每个断面检测5~9点

水准仪:每200m检测4个断面

全站仪:每200m测4点,弯道加YH点

米尺:每200m测4处

3m直尺:每200m测4点×10尺

水准仪:每200m检测4个断面

5.2试验段路基填筑施工

填石路基试验段分层松铺厚度计划:在试验段施工时,分别按40cm、50cm、60cm三种虚铺厚度,每10cm一个级差分别进行试验,并记录填料每次振压后的沉降量、碾压遍数及压实度等。

2)、用全站仪重新进行放样,最后确立填石面积及坡脚位置,按要求每侧超宽5Ocm。填石路基最大粒径不大于500mm,并不超过层厚的2/3,当层最大松铺层厚不超过计划的层厚。

3)、汽车将石料运至填筑路段后,在专人的指挥下按规定间距卸料。

4)、填筑过程中的机械组合及质量监控:

5)、压实度检测方法:

①、沉降差的观测方法:以每个横断面的测量数据为基本分析单位,在对松铺层初平初压后,在同一横断面上选7~11个测点用水准仪测量初始标高,每检测点应做好测点标记,终压完成后,在对应初始标高的测量点上测量终压标高,将终压标高减去初始标高并综合平均后,作为该断面的沉降差,根据下式计算沉降差:

h1——初平压后标高;

h2——终压后对应标高;

沉降差≤试验路段确定的沉降差为合格。

②、压实干密度孔隙率法:压实层在终压后,用灌水法测定试样干密度:按确定的试坑直径画出坑口轮廓线,将测点处的地表整平,地表的浮土、石块物等应清除,坑凹不平处用砂铺整,用水准仪检查地表是否水平;将座板固定于整平后的地表,将塑料膜沿环套内壁及地表紧贴铺好,记录储水筒初始水位高度,打开储水筒的注水开关,从环套上方将水缓缓注入,至刚满不外溢为止,记录储水筒水位高度,计算座板部位的体积V1;用挖掘工具沿座板上的孔,挖一个试坑(上路堤600mm×600mm,下路堤800mm×800mm),称取从试坑中挖出的全部材料(ma),并测定和计算含水率;将塑料薄膜沿坑底、坑壁密贴铺好,记录储水筒内初始水位高度,往薄膜形成的袋内注水(注水期间牵住薄膜的某一部位,一边拉松,一边注水,使薄膜与坑壁间的空气得以排出,从而提高薄膜与坑壁的密贴程度),直至水面与环套上边缘齐平时关闭注水管,持续3~5min水位不变,记录此时储水筒内水位高度,计算试坑容积V2,并计算试样湿密度ρd,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填料孔隙率:

填料孔隙率满足小于或等于设计、规范要求的孔隙率为合格。

施工结束后,在监理工程师的认可下,将测量资料,相关试验资料及施工段填筑时机械配备的大小、数量、类型及运输力量均应按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并加以总结,得出不同机械压实石方填料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备和合理的施工组织等。总结报告上报监理报审,指导全线段填石路基施工。

1、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2、路基填筑时,严格控制填料质量。

3、现场试验时,认真、及时地填写试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以保证试验段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4、严格报验制度,对隐蔽工程检查项目必须及时报监理工程师检查。

5、虚心接受监理单位及业主提出的指导意见,积极请教完善质保措施。

1、设立专职安全员并建立施工全过程旁站制度MH/T 0074-2020 民用航空旅客服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保护规范.pdf,及时纠正和消除施工中出现的不安全苗头。

2、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的考核。

3、工地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牌。

4、各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无证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得上机操作。

5、场内的电路布置要规范化,电器开关设在防雨防晒的电器箱柜内。

1、在机械化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噪音、废气、废水及尘埃等的污染,施工中尘埃过大时要及时洒水降尘。

2、清理施工机械、设备及机械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也不得倾泻于土地上,必须集中回收处理《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条文分析,70页.pdf,以防污染水源和土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