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深圳某地铁区间暗挖隧道开挖支护施工方案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等
沿暗挖隧道中线纵向间隔10m布设1个监测断面,全区间隧道共布置60个监测断面,每断面10个测点,区间隧道共计600个测点。
掌握暗挖隧道开挖时对周围土体、建筑物的影响程度通风空调设备安装 施工组织设计,确保安全
受影响的建筑物转角处布点,共计40个
IDTS3850爆破振动测试系统
在距爆源较近的主体结构及临近构筑物上埋设传感器,计60点次
监测爆破作业产生的震动效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调整爆破参数,优化爆破设计
沿隧道中线方向间隔10m间距布点,计130个
了解施工中结构的变形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JSS30型数显式收敛计
与拱顶点对应,埋设在同一断面,计260条测线
洞内围岩及支护状况描述
在开挖面进行现场观察记录地质情况及支护状态
掌握开挖面的围岩地质情况,提前做好施工措施
具体对建筑物和管线的监测措施及控制标准详见施工监测专项方案。
8、重大危险源及应急预案
根据本工程特点区间隧道施工重大危险源为爆破和隧道坍塌。
8.2爆破事故应急预案
8.2.1预案制定的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施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令法规的有关规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主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确保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有效的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优先保护人和优先保护大多数人,优先保护贵重财产,使救援工作科学、迅速、措施得当,特制定本预案。
8.2.2可能发生事故的确定和影响
根据项目的特点和施工任务,本工程项目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有:人员打孔、上下作业时的坠落伤害、机械操作失误伤害、意外爆破伤害、防护设施垮塌伤害、爆破飞石伤害、爆破振动伤害、爆炸气体伤害、食物中毒等。上述事故一旦发生,均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必须引起项目施工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8.2.3应急机构的组成
1、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工程项目现场办公室。
(1)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
(3)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4)事故发生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并组织指挥救援行动。
(5)向上级汇报并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1、报告事故发生地址。讲清楚事故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路几号、什么路口、附近有什么特征。
2、报告事故类型。说明伤情(病情、火情、案情)和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好让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安全事故的应急和救援措施应根据事故发生的环境、条件、原因、发展状态和严重程度的不同,而采取相应合理的措施。因此本《应急响应》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实施抢救工作和进行事故处理和指导性意见,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随机进行处理。
(1)重大事故的应急响应
(2)一般伤害事故的应急响应
首先发现者紧急大声呼救→条件许可紧急施救→报告联络有关人员→实施应急救援、保护事故现场→事故调查处理
2、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基本要求
(1)各有关人员接到报警救援命令后,应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尤其是现场急救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内到达事故地点,以便能使伤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施救。
(2)当事故发生后,要立即与工地附近医院联系,要求派遣医务人员来工地协助救护,当人员伤害较多或较严重时,应同时立即向120急救中心求救,或立即拨打110等求助有关部门或机构。
(3)当医生未到达事故现场之前,急救人员应按照有关救护知识,立即救护伤员,在等待医生救治或送往医院抢救过程中,不要停止和放弃施救。
(4)当事故发生后,或发现事故险兆时,应迅速组织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现场,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关组织治安人员建立警戒,不让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并保证事故现场的救援道路畅通,以便救援的实施。发现事故险兆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迅速组织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并迅速研究、分析事故险兆的发展,尽可能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5)当发生重、特大事故,如上一级部门在事故现场建立应急指挥部,专业救援队到达事故现场后,应急救援人员应协助他们进行施救,并服从他们的统一指挥。
(6)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评价及修改
工程项目部应经常不定期地对本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以检验本应急救援预案的效果。演练或事故发生后,应对应急救援预案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并对预案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
8.3隧道防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8.3.1应急救援预案
(2)实施预防坍塌等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工区防坍塌工作动态,发现坍塌事故隐患,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予以整改,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1)因隧道施工而引发的坍塌突发性事故
(2)因坍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4、加强情报、信息工作
快速、准确地传递、掌握各类事故信息,是处置突发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项目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以保证信息正常运转和渠道畅通。
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突发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起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已采取的措施,发展的趋势以及要求帮助解决的问题等。
突发性事故处理过程中应每小时报告一次,如遇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3)事故单位及主管部门在事故紧急处置告一段落后,要及时作出事故综合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的简况、处置或抢救经过,应吸取的教训,拟对责任人的处理和整改措施等情况。
为控制事故的发展,把损失和影响减到最低程度,项目部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坍方要及时迅速,处理前必须详细观测坍方范围、形状、坍穴地质、水文情况,制订出处理方案,切勿惊慌失措,盲目冒险,一哄而上。
2、应先加固连接未坍方地段防止坍方发展。
⑴小坍方(纵向不长,坍穴不高);可利用坍塌间隙时间,首先加固坍体两端洞身,并抓紧喷射混凝土或锚喷联合支护,封闭坍穴顶部。也可在坍方上架设临时支撑,待支稳顶部,再边清碴边换正式支撑。
⑵大坍方(坍穴高、坍碴量大):在加固两端洞身后暂不处理顶部,不清碴,可采用先护后挖法,于坍碴内挖小导坑穿过再根据围岩情况进行施工。当坍方仍有发展,可用复式导坑挖通至坍体上方,先将顶部情况摸清处理妥当再进行下部施工。处理坍方应尽量不放炮,在坍穴内工作,应考虑遇险时安全撤离通道。
⑶坍方通顶,在处理前应先支护陷穴口,防止继续坍陷。
⑷在上导坑法施工中,如上导坑发生坍方,应先加固下导坑、支撑,防止坍体压垮中层。
3、处理坍方同时,应加强以下排水工作:
⑴地表沉陷和裂缝,用不透水土壤夯填密实,开挖截水沟,防止地表水渗入坍体;
⑵通顶陷穴,地表四周应挖排水沟,并搭防雨棚遮盖穴顶。洞内衬砌通过坍方后,应及时回填,回填要高出地面,并用粘土或圬工封顶,做好排水。如坍穴很大,全部填满有困难,可与设计部门会商处理;
⑶坍体有地下水活动时,应用管、槽引至排水沟。
4、备齐抢救物资,项目部需配备日常医疗所需的设备(担架、夹板等)和药箱(存放止血绷带等常用医疗药品)。
5、对已发生的突发性事故的信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重大事故信息,应及时启动预案程序,妥善处置。
8.3.3应急救援器材、设备一览表
2、岩层突变段安全风险预防技术措施:
(1)、在隧道开挖至围岩突变地段前10~20m,通过详勘地质报告(和补勘地质报告),由工程部及时将支护参数进行调整,下发通知到现场管理人员(如副经理、领工员、值班技术员、班长),并将下一段调整后隧道开挖施工方案对工班详细技术交底。
(2)、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考虑隧道断面较小,现场可操作性和施工组织便捷,在软弱围岩段开挖时,把超前地质预报作为本工程工序来管理。在软弱围岩段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前,需进一步探明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及水文情况,才能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开挖施工安全。
主要作用:①探测隧道开挖轮廓外2~3m、前方5m范围围岩变化情况(注:渗水量变化、泥砂涌出情况);②如果存在较强透水层,须在探孔内安装小导管,先排后堵,堵水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方式。
(3)、初期支护结构增强及增设相关辅助措施
本标段暗挖隧道在由硬岩段向软岩段过渡、软岩段向软土或砂层过渡分界面处,因围岩突变可能存在局部富含水及围岩表现软弱破碎等特性,为确保隧道结构支护安全,需通过增强初期支护刚度、增加辅助措施等方法来保证隧道安全。
主要方法:①格栅钢架、连接筋间距加密,拱脚增设纵向梁;②超强支护措施:加密小导管间距、增加布设范围、增加注浆量等;③通过监测信息反馈及分析,如发现初支沉降变形等有超限趋势应及时补加临时仰拱(横联),以有效控制支护结构变形④改善及改良地层:主要有:全断面注浆、深孔注浆及地面预加固注浆措施等。
3、隧道发生涌砂、突泥及坍方情况处理方案。
隧道由硬质围岩段向软岩及软土(砂层)段过渡时,易出现主要安全风险有:拱部涌砂突泥;侧帮涌砂突泥;及有上述两种情况引发的坍方。
(1)、拱部涌砂突泥处理
排水管采用Φ42,L=1~1.5m钢管加工,孔径Φ10mm,间距150mm,尾端30cm不钻孔。
处理工艺流程:初喷C20早强砼→排水管安装→周边采用棉纱填塞(涌砂突泥量较大时采用被褥填塞)→固定排水管→拱架架设(钢筋网、连接筋、锁脚锚管等制安)二次喷射砼→超前小导管打设→三次喷射砼(工作面封闭)→小导管注浆
初喷砼:此工序在开挖前应提前准备好喷浆料,放置在不影响施工的隧道内;初喷砼要求快速组织到位,后方拌料紧跟作为储备;初喷砼时宜先下后上原则,保证一次附着成功,避免不断掉块影响第一次封闭速度,初喷厚度5~8cm。
排水管安装:因涌砂突泥通道围岩已遭过强扰动,排水管宜采用人工安装,不得用风钻对拱部辅助打设;排水管安装应将涌砂突泥处水引出来,并采用棉纱或被褥等透水物资将排水管周边孔隙填塞封闭,防止孔口周边泥砂大量流失,扩大透水通道。
排水管固定可采用短节钢筋打入前方未开挖土体内,后部与已初支拱架焊连,再与排水管焊接固定。
如果只是出现轻微涌砂突泥,可先将掌子面初喷砼后再引排水,再架设拱架。拱架架设应多组织人员,快速定位安装,防止继发涌砂突泥。
掌子面封闭后处于稳定状态,再打设小导管,对涌砂突泥处进行注浆加固。第三次喷射砼要将小导管尾段全部封闭;导管尾部用水泥袋封堵严实,防止砼进入管内不易清理及后期注浆时造成止浆塞破损,影响注浆效果。
(2)、侧帮涌砂突泥;
处理原则同拱部。隧道侧帮包括上台阶及下台阶侧帮,处理方式基本相同,因侧帮部位部分在开挖时无超前支护措施(原设计),故进行超前探孔尤为重要,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增设超强小导管并将侧帮部位软岩进行预注浆加固,再行开挖,以确保开挖安全。
发生涌砂突泥处理流程:打设超前小导管→背后砂袋堆码(挡砂)→安装排水管→初喷砼→拱架架设(包含钢筋网、连接筋等)→复喷砼封闭
4、软岩段涌砂突泥引发坍方处理
在暗挖隧道采用矿山法开挖施工过程中,因地质不良或突发情况会引起隧道上方土体失稳,涌砂突泥,进而发展成为坍方、路面沉陷、管线断裂,严重的可能会危及楼房沉降超限、开裂等恶性事故。
发生上述安全问题,主要采取处理方案:
在隧道内发生的任何坍方,先保证人员安全为第一,即及时通过现场工作人员详细调查了解掌子面及人员情况,将人员统计清楚,并做好记录。在条件许可情况下,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施救工作。随后进行洞内、洞外(地表)处理。
(1)、洞内处理:封闭掌子面。在坍方处土体相对稳定后,如洞内泥砂较多,先行清理洞内泥砂,再行封闭掌子面。封闭掌子面工艺流程:洞内泥砂处理→掌子面初喷砼及掌子面后方初支加强、加固(10cm)→打设全断面注浆小导管→型钢横撑(连接筋+钢筋网)→二次喷砼(20~30cm)→注浆施工
隧道开挖时大量涌砂突泥,会严重干扰正常抢险工作,为避免对掌子面情况不熟,造成次级危害发生,故及时将洞内涌入的泥砂清理干净,对掌子面作出进一步处理尤为关键。故需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及时将隧道内涌砂突泥清理出来。尽量采用设备(反铲等)等,以提高清理效率,减少清理时间。
掌子面初喷砼主要是为防止坍体处因不断涌砂等造成进一步发展而对施工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同时减少下一步清理的工作量。
在封闭掌子面的工作中,为保证下一步注浆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必需对掌子面后段初支进行有效加固、加强,以保证后方安全。主要措施有:初支背后回填注浆(锁脚锚管要保证质量);打设系统锚管并注浆;在注浆施工时,为防止初支沉降超限,必要时应设置临时竖撑、横撑等。
在保证掌子面附近范围安全前提下,对掌子面坍体及软岩范围等位置进行注浆小导管施做(或采用深孔全断面注浆),打设Φ42,L=3m小导管,间距1×1m。。
在小导管注浆前,应施做掌子面止浆墙。采用型钢支撑+网喷砼支护型式,型钢支撑两端必需与初支拱架进行有效连接。型钢间采用连接钢筋焊连牢固。
掌子面注浆加固:注浆压力控制在1MPa以内,低压慢注,防止浆压过大,窜至地面,损坏管线及造成地面硬化层抬升等意外。同时,防止注浆过程中窜浆、跑浆,并及时封闭。
(2)、洞外(地面)组织方案:
现场查看负责人:值班副经理、领工员
查看内容:地面硬化层沉陷情况(面积、深度等)、管线有无损坏、有无行人、行车发生意外情况等;并组织不少于5人小组守护现场,防止行人、车辆继续通行。
工作内容:Ⅰ、在沉陷影响范围外立即安排放置警示带和警示灯等;Ⅱ、如有行人或车辆处于险境,应增派人手组织施救;Ⅲ、发现管线有破裂情况,要及时判别管线性质和断裂、扭曲等情况,并及时上报设物部与相应管线单位联系进行抢险;Ⅳ、如发生不断垮坍,影响面较大时应及时将围蔽范围扩大,防止行人车辆等出现危险。
②场地围闭、围挡加固、交通指示标志安装
因出现紧急情况在危险区域设置警示等后,根据地面沉陷范围安排人员进行临时围挡,围挡范围:沉陷边线外放不少于10m。围挡采用铁马临时围蔽,并拉上警示带;
围挡加固:临时围挡完成后,需在其内安装铁皮瓦围挡,并用角钢骨架加固牢固。
沉陷处采用石粉碴+水泥混合后回填,以方便下一步注浆钻孔的实施。
采用地表压力注浆法加固坍体。加固范围:坍方边线外放不少于5m。采用地质钻机成孔,袖阀管后退时分段注浆。钻孔前应把管线重新调查清楚,防止破坏既有管线。注浆孔间距:1m×1m,交结圈20cm。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体积比:1:1。水泥浆水灰比:0.8~1,胶凝时间40s。注浆压力:0.2~0.5MPa。注浆时宜低压慢注,间断注浆。
地面恢复时间:宜在隧道初支结构封闭完成且沉降速率小于0.02mm/d时进行。
采用原地面结构。道路段主要为50cm厚水泥+石粉碴+地面25cm厚C25砼。
路面恢复后及时清理围挡材料,拆除交通指示牌等。
采用矿山法进行隧道开挖,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及锚喷支护结构柔性支护特性,允许初支结构出现一定沉降和变形,但初支沉降过大,如发生局部沉降过大,易造成初支开裂、砼剥落、掉块,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掉拱、坍拱及坍塌等恶性事故。整体沉降过大会引发严重侵入二衬净空,二衬厚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等。同时,初支沉降过大对地面及管线、周边建筑物危害也较大。为此,有效防止初支沉降过大及正确处理初支沉降是保证隧道开挖及周边环境安全的重要控制目标。
初支沉降超限可能存在以下两个阶段:一是上台阶初支完成,下台阶未能闭合成环;二是隧道整环初支闭合已完成。
(1)、第一种情况:上台阶初支完成,下台阶未能闭合成环
此种情况为目前所有沉降累计值超限主要原因,必须找出超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采取对策。上台阶初支沉降超限主要原因分析:初支背后地层条件突变,而相应加固措施未能紧跟调整;拱架间距过大,刚度不足;拱脚处在架设拱架时处理不当,下有浮土虚碴等,遇水软化;连接筋未按设计要求连接或数量不足,造成局部沉降超限;拱部没设置系统锚管或没采用注浆加固措施;在系统锚管或超前小导管注浆时采用方法不当,造成初支背后过大受载,而监测又没到位。锁脚锚管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如没注浆、少数量等。
采用措施为:①控制沉降继续发展,先保安全;②采取拱架托换措施处理。
控制沉降继续发展主要措施:
①认真分析沉降原因,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
②加强、加密监控量测频率,认真分析,初支及沉降监测稳定判断:沉降速率小于0.02mm/d、收敛速率小于0.01mm/d的,可认为支护结构处于稳定状态;同时应绘制变形曲线,分析变形有无不断增加的可能。
③增设临时竖撑、横撑,保证上台阶先形成闭合结构,加强支护刚度。
④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拱架间距、连接筋等),或换为型钢拱架,加强连接筋焊接质量,改善初支整体受力条件。
⑤上台阶拱脚增设纵梁,提高初支整体抗收敛和沉降的强度。
拱架托换:拱架作为初支的骨架,为其最重要部分。托换拱架主要为保证下一步隧道向前开挖施工的安全。在初支还在较大变形过程中严禁直接进行拱架托换,即必须先控制沉降并相对稳定后再行处理。
拱架托换处理:原则:先加固后托换;隔榀处理。严禁连续多榀处理,以免引发坍方事故。
初支背后回填注浆(包括系统锚管注浆加固上方土体)→测量放线检查断面→第一阶段托换(拆除既有初支换新拱架、连接筋、锁脚锚管等)→喷砼封闭→第二阶段托换(拆除既有初支换新拱架、连接筋、锁脚锚管等)→喷砼封闭。
①在已经发生拱架沉降超限的区域首先应对其上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防止托换拱架时引发拱部坍方。在注浆前应对原初支进行闭合处理,如加横撑、竖撑等,竖撑可架立在隧底坚硬岩面或垫钢板,有场地条件的可先在地面对隧道顶部地层预加固处理。
②测量放线。主要对沉降超限处详细检查,确认需托换拱架部位和侵限数据,并在现场标识清楚。
③第一阶段托换。主要采用拱架两侧凿槽,并在测量标明侵限处截断原初支,预留初支拱架主筋,将新制作拱架嵌入槽内与原拱架连接牢固,焊接长度和质量须按照钢筋焊接规范施做,同时在截断处需增设两根锁脚锚管(注浆),以加强修补后节点位置刚度。再铺设钢筋网及连接筋制安,喷射C20早强砼封闭。
④第二阶段托换是在第一次托换初支封闭完成后进行,确保安全。
⑤凡有截断原拱架位置上海某桥新建工程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必需增设两根锚管和加强注浆。
(2)、第二种情况:隧道整环初支闭合已完成后发生沉降超限
发生此种情况主要原因分析:隧道拱顶荷载较大,仰拱下基岩或软土被滲水液化、不密实;
②处理仰拱下被软化土体,向仰拱下打设注浆管进行注浆加固(双液浆),保证基底稳固;
③隧道拱顶上方地层进行加固处理。两种方式,一是自洞内打设小导管进行初支背后系统加固;二是在地面采用地面注浆方式加固隧道顶部3~5m区域。
④加固完成后再进行原初支结构断面检查,确定需托换拱架位置、区段,处理方式同第一种情况上台阶沉降超限方法。
(3)、应急抢险物资计划与管理
T/CBDA 12-2018 中国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主体信用评价标准①应急抢险物资管理同岩层突变应急处理。
软岩隧道一个面一台,配合架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