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顶涵施工组织设计

铁路顶涵施工组织设计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519.17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铁路顶涵施工组织设计

±0.5d(d为钢筋直径)且满足±10

①根据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记录检查灌注情况。

②按规范规定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检验评定。桩身每浇筑50m3须留置1组试块,小于50m3的单柱单桩须留置1组试块。

③桩身混凝土质量检测采用无破损法进行,检验桩数根据设计或规范要求执行。在浇注砼前应预先埋入超声波检测管以备检测是否有断桩或破损桩,为此先在桩基钢筋部位布置3根直径57mm,壁厚3mm的钢管T/CECS664-2020标准下载,其平面按等边三角形布置,钢管下口均以钢板满焊封口,要求不漏水,下口伸入桩底,上口冒出破桩头顶面20cm,中部与钢筋笼点焊连接。浇筑砼前,检测管里灌满水,上口用木塞子塞紧。

④当设计有要求时,应从硬化后的混凝土层中钻取试件,检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均匀性及混凝土与基底的结合情况,试件的平均强度不应低于水下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

4.3.4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1)桩深开挖10m以上,孔内要机械通风。

(2)桩孔内布设安全软绳,并于井口牢固固定。

(3)挖孔桩作业时要特别注意做好线路和施工人员的防护工作,桩孔应备有轻型顶盖,以防人员掉落及雨水浸泡地基。桩孔开挖时,机具设备严禁侵入铁路限界,列车通过时禁止出土作业。

(4)桩孔内照明使用安全电压,用电设备做好绝缘防护,并设置漏电保护器。

(5)所用钢丝绳等设施要有合格证,并经常检查使用情况。

4.4线路防护加固施工

先期顶进框架涵A孔,在其两侧采用挖孔桩作为支墩,纵横梁采用工字钢,扣轨采用D16甲型梁。后施工B孔,B孔一侧采用挖孔桩作为支墩,靠近已就位A孔一侧采用在既有框架顶板上布置砼支墩。在顶进过程中逐次拆除框架涵A孔的挖孔桩支墩。

在线路架空加固过程中列车慢行(D16施工便梁卸车要封锁点,穿钢枕或型钢横梁时要封锁点或利用天窗点),慢行速度45km/h。

纵梁采用D16甲型梁扣轨,分别设于京广上、下行线两侧,共5道纵梁。横梁采用45c和63a两种工字钢,间距45cm。纵梁与挖孔桩顶预埋型钢固定,横梁与基本轨采用K型扣板固定,纵梁与横梁采用螺栓连接。由于顶进过程中,中间挖孔桩支墩对施工有阻碍,故框架顶进至挖孔桩附近时,需采取在框架顶板设置枕木垛临时支墩的过渡措施,以拆除挖孔桩。

在纵梁运至施工现场之前,要封锁点或利用天窗点在轨枕之间穿*好架空钢枕。

在D16施工便梁由轨道车运至施工地点后,要封锁点卸车。卸车前,在施工线路两侧堆码好枕木垛,准备好滑轨和导链,待轨道车到达后,迅速穿好导链进行卸车,以保证要点时间。

D16施工便梁纵横梁联结在点后利用列车间隙时间及天窗点进行安装,具体安装见《D型施工便梁使用说明书》。

4.4.2延长架空加固

挖孔桩浇注完成后,顺线路方向开挖沟槽,纵梁采用封锁线路利用救援吊吊装就位。纵梁安放就位后在每两根枕木之间掏槽,利用列车间隙时间从各股道下穿横抬梁,按每隔三根枕木穿一根的顺序进行施工。穿横梁时需特别注意轨道电路,在钢轨下面需设置橡胶绝缘垫板,防止轨道电路串通。

延长架空采用双层三排I63c工字钢作为一片纵梁,在轨枕之间穿*45c和63a两种工字钢、间距45cm作为横梁,并置于纵梁之上。

延长架空均在列车间隙时间及天窗点中进行,架空时先利用天窗点或列车间歇时间安装纵梁,再要封锁点或利用天窗点穿*横梁。

4.4.3线路架空加固的施工管理

线路架空前,向铁路相关单位和部门申请线路封锁慢行计划,要求施工区域前后50m范围内按设计要求列车限速45km/h通过,现场设置测速仪进行列车速度监测,与运营部门保持联系。为保证线路方向、水平及轨距,在线路加固地段将钢筋砼枕抽换成木枕,并每隔2m设置一组轨距拉杆、防爬设备。

派遣专门的技术人员经常检查D型便梁螺栓、垫块是否松动,每次列车通过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并消除其松动或损伤部分等,以确保各部分有足够强度,所检查内容变化情况要做好记录。由合格的技术工人对列车通过后的线路轨距、方向、水平进行检查,对超标的项目予以调整,确保线路*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光电缆迁移及防护:为确保施工质量,需要迁移的光电缆委托所有权单位进行迁移。

需要防护的光缆采用钢管防护,出露部分用分割成两半的钢管包裹起来(如下图所示),防止受到意外损伤,待工程施工完毕后,再将各光电缆敷设好。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根据设计文件与现场调查,京广线西侧具备施工条件,工作坑设在线路西侧,其具体位置详见施工平面布置图。

根据设计文件,工作坑底部的尺寸为70×37.6m。

基坑施工前,应将该地段高土堆铲运、将土顶标高降至轨顶标高,具体弃土位置由建设单位指定。

在护坡桩体形成后方可开挖工作坑,距离桩体5m范围须采用人工开挖。护坡桩体之间设置2m高彩钢施工挡板,并设加劲构造。

工作坑土体开挖时,边坡按照设计文件1:1.11~1:1.03的坡度(靠线路侧为1:1.11,其余侧为1:1.03)进行控制。并且根据设计文件确定上口开挖线后进行开挖。

工作坑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挖土,自卸式汽车运。工作坑底部0.1m以上部分采用挖土机开挖,0.1m以下部分(含地锚梁开挖)采用人工挖除。出土位置在基坑西北侧。

在工作坑内框架两侧设置排水沟进行排水,四角设置集水井;渗水量较大时采用井点降水,以确保坑底及顶进过程中基底土壤干燥。顶进框架时,应将地下水位控制在框架底板底面0.5m以下。

工作坑开挖好后进行承载力检测,如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则进行加固*理。

滑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滑板下地基须平整夯实,再抹M10水泥砂浆2cm厚。滑板本体采用20cm厚C20钢筋混凝土。为增加滑板底部的抗滑能力,在滑板下部设置素混凝土地锚梁;为减小框架与滑板混凝土之间的摩擦力,在滑板上设置滑动层;为减小框架空顶时方向误差,在滑板上框架两侧设置导向墩。

滑板顶面标高28.3m(框架底板底面标高),中心线与顶进框架设计中线一致。滑板前端比涵身长0.5m,后端与钢筋砼分配梁相连,两侧比涵身各宽0.8m,底部与地锚梁相连。

滑板顶面平整度要求2m长度范围内凹凸差不超过5mm。为使滑板顶面达到较高的平整度,采用方格网控制高程法进行控制,即在滑板浇筑之前放样水平控制桩,水平控制桩采用直径不小于16mm的钢筋头打入工作坑土体内,形成2.5m方格网。钢筋头顶面标高与滑板顶面标高一直,浇筑混凝土时,以钢筋顶面为准,按点找平,最后采用1:3水泥砂浆抹面整平*理。为避免顶进框架进入土层后栽头,滑板做成3‰的前高后低仰坡,严禁滑板有负向坡度。

在工作坑底板顶面铺设滑动层是为了防止工作坑底板与预制框架底板相粘连和减少首次启动顶力。滑动层由石蜡油、滑石粉、塑料薄膜等组成。先于工作坑滑板砼面用M10水泥砂浆抹面2cm厚,干燥后洒一层滑石粉3mm厚,再用石蜡油(掺25%机油)浇洒在底板上,均匀刮平,待凝固后在上面铺上一层塑料薄膜,塑料薄膜接缝*搭接0.2m以上并使接茬口朝顶进方向。

后背是桥涵顶进中籍以抗衡顶进反力的临时建筑物,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施工中充分利用地形合理修建,做到安全可靠并便于拆除。

本工程后背的设计采用10根直径1.2m的后背桩,后背桩与千斤顶之间设置钢筋砼分配梁,分配梁截面尺寸1m×1.5m(b×h),梁面标高29.3m。

4.5.2框架涵身预制

在工作坑底板润滑隔离层上预制钢筋混凝土框架涵,4节涵身采用串联式预制方法。浇筑框架涵砼时一般分两部分施工,先浇筑框架底板砼(一次浇筑至加腋顶部以上40cm留设施工缝),后浇筑侧墙与顶板砼。框架涵采用C40防水砼,抗渗等级不低于B8;钢筋采用T20MnSi钢筋。框架涵身浇筑砼施工缝留设图如下所示:

框架砼浇筑前,将钢刃脚骨架预埋在框架顶板及侧墙内;框架砼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钢刃脚的安装。

底刃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刃脚端采用钢板裹脚,底刃脚混凝土与涵身底板混凝土同时浇筑。涵身及底板钢筋焊接时,在施焊地点铺设一块石棉板,以免烧坏润滑隔离层。涵身顶面除做防水层之外,还用混凝土做10cm厚的保护层,并做成排水坡。侧面除涂沥青外,还要涂刷石蜡,减少顶进阻力。

施工顺序:测量定位→绑扎底板和底刃脚钢筋→安装底板模和导墙模→灌注底板底刃脚混凝土→养护→安装内模→绑扎侧墙及顶板钢筋→安装外模→灌注侧墙及顶板混凝土→养护→拆模→安装钢刃脚→做涵身防水层及润滑设施。

首先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定位,使涵身中心线、工作坑底板中心线和顶进桥位的中心线三者布置在同一直线上。

待工作坑滑板滑动层铺设好之后,开始进行框架底板钢筋的安装。在钢筋安装前,先在滑动层面用墨线弹出框架轮廓,并按米分段,便于钢筋的摆放均匀。

摆放底板底层钢筋时,事先可以将底板骨架钢筋按截面焊接为一整体,施工时,只需将钢筋截面骨架按顺序摆放均匀即可。

搭设脚手架,安装边墙钢筋,钢筋上端按顺序均匀悬挂于脚手架上。

进行钢筋绑扎,调整钢筋间距,并垫置混凝土垫块,垫块事先预制,厚度为钢筋净保护层厚度,标号与框架混凝土标号相同。

安装倒角斜筋、边墙下部(倒角上40cm)横向分部钢筋及箍筋,底板内分布筋可在摆放底板钢筋截面骨架时穿入。

模板采用1.5cm厚的竹夹模板,用方木、钢管、钢筋加固,安装钢筋之前可将外模(端模除外)安装到位,钢筋安装完毕后,安装内模(倒角)及端模。

浇筑时先浇筑底板,再浇筑倒角及其上40cm导墙的混凝土。底板墙混凝土将要凝固前用搓板收面,但不收光。

混凝土采用商品砼,罐车运输至现场后泵送入模。

(2)框架涵侧墙与顶板

底板混凝土浇筑24小时后,立即将侧墙接缝凿毛,直到露出粗骨料,并将清理干净。

侧墙钢筋只需绑扎横向分部钢筋和箍筋。绑扎时注意调整侧墙筋间距,并垫钢筋保护层垫块

待顶板底模好后,开始进行顶板钢筋的安装。在钢筋安装前,先在顶板底模面用墨线弹出框架轮廓,并按米分段,便于钢筋的摆放均匀。安装顺序为:

摆放顶板底层钢筋,事先可以将顶板骨架钢筋按截面焊接为一整体,施工时,只需将钢筋截面骨架按顺序摆放均匀即可。

安装横向分布筋进行钢筋绑扎,调整钢筋间距,并垫置混凝土垫块,垫块事先预制,厚度为钢筋净保护层厚度,标号与框架混凝土标号相同。

安装倒角斜筋、侧墙上部(倒角下50cm)横向分部钢筋及箍筋,顶板内分布筋可在摆放顶板钢筋截面骨架时穿入。

钢筋绑扎允许偏差见下表要求:

钢筋绑扎允许偏差(mm)

待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开始采用间距为60×60cm×60cm的满堂支架搭设脚手架。底板外可事先搭设。

横向分部钢筋安装完毕后,开始进行模板安装,加固侧墙模板(外模可提前安装)。

涵身预制模板采用1.8cm厚竹夹模板做面板,50×100方木作为竖肋,间距250,Φ48双钢管作为拉筋横带、对拉筋加固。横肋Φ48双钢管间距500,对拉螺杆采用Φ16、横向间距500mm、纵向间距500mm,或Φ14、横向间距400-450mm、纵向间距500mm。

模板及支撑具体施工见以下示意图:

整体现浇砼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可参考GBJ141-90《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应符合下表要求:

平面尺寸(砼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洞、槽、沟净空、变形缝宽度

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注:L为砼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H为池壁、柱的高度。

③侧墙与顶板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在入模之前应用水湿润模板和凿毛面,但不得有积水。采用商品砼,混凝土罐车运输,泵送入模。

侧墙混凝土分层对称浇筑,浇筑侧墙时应控制浇筑速度,并派人随时检查模板情况。

顶板墙混凝土将要凝固前进行收光*理。

现浇整体砼结构混凝土施工允许偏差,可参考GBJ141-90《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应符合下表要求:

垫层、底板、池壁、柱、梁

平面尺寸(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

表面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

注:L为砼底板和池体的长、宽或直径;H为池壁、柱的高度。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其进行养护。

同条件养护试件按7天、14天、28天试压后,依据强度值决定拆模时间。墙身混凝土待同条件试件抗压强度达到75%设计强度后进行拆模,顶板混凝土待按照同条件试件抗压强度达到100%设计强度后进行拆模。

常温下,底板及顶板覆盖草袋洒水养护,墙身待拆模后洒水养护。防水砼养护时间不低于14天。

为防止砼因收缩开裂,选择集料级配时要求砼有最大的*实度,夏季高温施工要尽量降低砼的入模温度、选择高标号水泥,严格控制用水量。

浇筑时要仔细捣固,除用振捣器外,在角隅及钢筋较**还需用钢钎*捣*实。

要精心养护,及时浇水,要求晚拆模。

C40高强砼配合比的设计,应将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结合施工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充分考虑砼的高强度、高工作性和高耐久性,并通过试配和现场试验,满足要求后方可使用。

胶凝材料用量的确定应从满足砼强度、工作性和耐久性来综合考虑,一般C40高性能砼水泥及硅灰的总量不大于550kg/m3。

由于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对砼的各项性能有重大的影响,在选定时必须通过与胶凝材料的相容性试验,通过试验选定外加剂的最佳品种和掺量。必要时可选用复合外加剂,以满足砼的不同性能的需要。硅灰掺量可由试验确定,一般为水泥用量的5-10%。

(6)防水层与沉落缝施工

为避免沉落缝在顶进过程中被挤压破坏,沉落缝中部采用2cm沥青木板,内外侧均填塞5cm厚沥青麻筋。

沥青木板及沥青麻筋均在现场自制,木板采用杂木板,麻筋采用麻绳,沥青现场熬制,木板及麻筋必须浸透。

框架涵顶面、侧面采用渗透型DPS防水涂层,防水层按照设计及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防水层施工之前必须采用膨胀水泥将框架身预制时所留下的对拉筋孔填塞*实。

沉落缝*应附贴卷材,顶面防水卷材不断开(既将两节框架防水层作为一整体),侧墙沉落缝外侧必须铺设防水卷材。

框架涵顶进施工工序:挖土→清底→测量→开镐→顶进→换顶铁→接长车道→测量校正→下一个顶进循环。

框架砼浇筑前,将钢刃脚骨架预埋在框架顶板及侧墙内;框架砼浇筑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钢刃脚的安装。

在涵身顶板和侧墙前端均安装钢制刃脚,进行切土和挡土,保证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钢刃脚由20mm厚钢板制成,钢刃脚与涵身前端预埋螺栓相联结,上刃脚保持水平,刃脚要拧紧牢固、安装准确,否则对顶进中高程变化影响较大。

4.6.2顶进设备布置

设计采用200t油泵千斤顶,顶程30cm,后背位置布置8台,备用3台,计算公式nkPi≥P(k为顶力利用系数,一般取0.7;Pi为单个千斤顶的设计顶力);4节框架涵共设3个中继间,每个中继间按设计布置5台千斤顶,千斤顶设在两节涵身之间;千斤顶对称布置。

设置控制室,将千斤顶分组与高压油泵相连,通过电气集中控制台操纵油泵。控制台安装在后背附近适当位置,通过各种起动补偿器控制油泵电动机的运转和停止。

传力设备包括顶铁、顶柱、分配横梁和顶柱横梁,对既有顶铁和顶柱要检查整修,使安放时其方向与顶力轴线一致并与横铁垂直,做到平、顺、直。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制作一些较长的顶柱,以配套使用。

4.6.3中继间的处理

为了防止顶进过程中相邻各节涵体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严重错牙,增加中继间的抗剪能力,在前后节箱体间设置剪力楔,即在前节箱体边墙端面内埋入3mm厚薄钢板制的空盒,并涂上润滑机油,在后节箱体正面预埋短钢轨楔(采用43kg/m钢轨,长度50cm),楔子插入空盒中,箱体在顶进时楔子在盒内滑移,楔子埋设要平顺,竖向要留有15mm的空隙。为防止顶进过程中土壤挤进涵身,需在箱体外的顶、侧三面设置钢护板,即沿前节箱体接缝处预埋20mm厚的钢护板,钢护板长度延伸至后节箱体30cm(在千斤顶最大行程时),为了防止顶进过程中巨大的摩擦使钢护套脱落,采用在混凝土中预埋钢筋穿孔与钢护板焊接形成一个整体。

10.3.3文物保护措施

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遵守地方政府或文物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文件,对施工人员广泛地进行有关保护文物的法制宣传。对现场周围地寺庙、古建筑、墓碑、名木古树、牌坊等,制定切实可靠的文物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破坏。

进场施工前和施工准备阶段,深入当地民众,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景、生活习俗,收集各种传说,以从中确认施工场地地下是否有可能埋藏有文物,如有可能,要进行探测后才能动工。

杜绝野蛮施工,以防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破坏地下文物。

施工中,重视地下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未挖掘)的保护。教育施工人员,地下文物为国家财产,爱护文物和保护文物。发现文物要采取有效措施,并尽快报告甲方和有关文物管理部门,防止文物的流失和损坏。

在施工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尽快通知甲方。

10.4.1施工秩序管理

开工前,编制详细、科学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使工艺流程、流水区段划分、资源配置与实际施工相符。

队伍进场后,即进行教育与动员工作,所有人员要尊重与遵守当地民情风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维护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以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

积极采纳招标人有可能提出的照顾地方利益的建议和意见。在征租土地方面不留后遗症,在交通干扰、车辆通行等方面,与地方政府和群众充分协商,采取有力措施,减少地方的损失。

工地经常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

10.4.2施工场地管理

按施工平面布置图实施定位管理,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生活区和施工区划分明确,按规定布置防火设施,在醒目位置设置一图三牌。一图:即平面布置图;三牌:即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牌。

合理布置施工现场给、排水系统,排水系统顺畅,就近排入既有排水系统。临时用电按施工组织设计布置,不乱接乱扯。材料分类堆码整齐,并标识清楚,严禁混堆乱放。所有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配带标识身份或工种的证牌。

10.4.3消防、治安措施

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计委、公安部(85)公发10号文《关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保卫工作的八项基本要求的通知》及当地公安部门治安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在安全地带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在合理的位置设置易燃易爆物品仓库,并符合防火防爆要求。加强看守防护。

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或者线路、管路的敷设符合消防安全技术规定。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的作业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严格遵守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对重点部门、部位、重要物资加强治安防范管理,非施工人员严禁随意出入施工现场和驻地,保卫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与周边的公安部门加强联系,防止物品被盗案件发生。

加强对劳务工队伍的管理,对劳务工进行法制、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教育,对劳务工要进行审查、登记造册、申报临时户口、发工作证,方可上岗工作。对劳务工中可疑人员,进行调查了解,防止流窜犯、在逃犯等坏人混入施工队伍中。

在工程区域内所发生的各类案件,当事单位和个人及时报告现场保卫机构和属地公安机关,并给予积极配合,认真处理。

对管理不善、执法不严、防范措施不力而发生火灾、盗窃、破坏建设和设施等重大案件,影响工程建设以及隐瞒恶性事故不报的,追究有关单位主管负责人责任。

10.4.4协助做好征地迁移工作的措施

我方将成立施工协调小组,积极与地方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争取他们的配合,接受业主委托,做好征地迁移工作,不留后患,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受到干扰。

安排专人密切配合建设单位做好建设用地的地界核定、测量、迁移工作量调查核定、地亩竣工资料的整理和受建设单位委托办理零星迁移等工作。为征地迁移工作提供便利。

10.4.5对已完工程成品保护和已完工程破坏恢复的措施

定期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成品保护教育,提高自觉保护成品的质量意识。经常进行成品保护检查,发现被撞、损坏、污染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对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

编制现场管理和成品保护实施细则,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工序间互相干扰,凡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会产生损伤或污染的,对上道工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据可能对成品或半成品造成损伤或污染的原因,采取护、包、盖、封、隔等措施进行保护。对被损坏的成品和半成品及时修复和清除污染。不得在成品构件上乱涂、乱画,一旦发现即处罚。

提倡文明作业,严禁野蛮施工,对野蛮施工的行为要进行制止,一经发现不论是否造成成品损坏,都要给予经济处罚。

10.4.6完工后场地、营地、便道恢复措施

做好文明撤离的准备。摸清收尾工作的内容,组织准备好临时建筑物的拆除、施工机械、设备、剩余材料的清理和转移,施工队伍的搬迁等工作,落实负责人,做好工作计划。做好撤离工作的劳力组织。保证有充足的劳力,并包干到底。

施工中造成既有道路、设施损坏的,在撤离前修复完毕,无法修复的做好赔偿工作。

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材料。

工作坑施工阶段基坑最大变形控制在50mm以内,地面最大沉降控制在50mm以内。

从基坑开挖至顶涵施工完成期间,应由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全过程监测2020年深圳市建设行业职工技术创新竞赛理论考试练习资料(装配式建筑模具工).pdf,具体监测内容及方案由监测单位制定后送设计单位审核。各次、各点的观测记录及时整理汇总,绘制变形曲线;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给监理、施工和设计人员;建立完整的观测、反馈、分析、决策及应急处理体系。

当监测项目超过控制值时,必须迅速撤离基坑内施工人员和设备(如有可能),停止施工,会同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有关人员查明原因,对支护方案进行修改,待加固后方能进行后续施工。一般应急措施有:

(1)施工前准备好钢筋、水泥、足够的砂袋等加固材料,以及挖土机、水泵等工具,以备抢险用。

(2)迅速回填或反压05 高速铁路梁桁组合结构斜拉桥设计研究-铁一院.pdf,保证位移值不再增大。

(4)坡顶支护结构后开挖卸载。

(5)当支护结构因碰撞后出现渗漏水时,应及时进行止水处理,必须及时原位回填。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