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大桥总体施工组织设计(88页).doc

[湖北]特大桥总体施工组织设计(88页).doc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湖北]特大桥总体施工组织设计(88页).doc

十、测量控制及施工监控

10.1.1、测量的任务及要求

大桥施工测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复核桥位控制桩并建立施工控制网

GB/T 37470-2019 结构三维码防伪技术条件B、准确的放样桥塔、锚碇的位置等几十个测量过程控制

C、准确的放样大桥结构的各个部分

D、随时检查大桥施工各部位坐标及高程

E、在施工过程中对部分结构进行变形观测

(2)桥位控制网精度要求

(3)塔身空间位置误差范围

A、轴线偏位±10mm;

B、断面尺寸±10mm;

C、高程测量±10mm;

(4)预应力束管道轴线偏位不得大于5mm

(5)对甲方所交付的桥中线位置桩,控制网基本点桩,水准基本点桩等及其测量资料进行检核,按标书要求对平面控制网进行复测。

10.1.2、工程需提供的测量资料

(1)中标后甲方需提供中线位置桩,平面控制网基本点桩的全部测量资料,以便我方对资料进行复核或按工程的具体要求新增加测量点位。

(2)甲方同时需要提供工程区已有的水准点资料或水准点的测量资料。

10.1.3、采用的技术标准

10.1.4、工程采用的技术原则

(1)平面坐标系采用的大地坐标系统。

(2)高程基准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或工程要求的高程基准。

(3)测角和测距采用小于等于5mm+1PPm地测距仪或全站仪和widT2经纬仪。

(4)水准量采用N2自动安平水准仪及配套水准标尺。

(5)测量仪、全站仪、钢卷尺等所用的测量仪器都要经过检验和计量检定。

10.1.5、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在建立施工控制网之前,按甲方提供的平面控制图、高程控制网进行复测以便对甲方提出的数据进行复核。

(1)平面控制网

在布设平面控制网时,拟根据当地的实际地形情况及施工要求进行选点,点位之间通视情况良好,另外桥位点也纳入施工平面控制网中,以便定期进行复核,同时也为施工放样提供了方便。

B、埋石,要检测的平面控制点用原有的控制桩、新增设的平面控制桩埋石,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埋石。

观测过程严格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观测记录,对记录数据进行检查,若有数据超出规范要求,查明原因,及时提出处理意见,观测完后,对记录和资料再进行检查,使其完整无误。

平面控制网,按边角进行平差计算,并对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必须保证精度复核二等控制网的要求。

根据标书对塔身空间位置的测量要求,拟对大桥两端的水准点按照标书要求进行复测和检测作业。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MΔ≤1.0mm

每公里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MwΔ≤2.0mm

由于是对原水准点进行重测和复测,一般不需要另作埋石。为了定期对施工放样的观测墩进行高程监测,特需在大桥两侧,找一交通方便。安全、不受大桥施工沉降影响的地方,埋设四个基本水准标石或岩层基本水准标石。三个埋设在施工范围以外,以免受到破坏或临时性的建筑物所掩埋,另外一个则埋设在工区,以便直接将高程传递到需要的地方,注意水准点不受破坏。基本要求是:必须能保证点位地基紧实稳定,安全僻静,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于观测。

对于进行水准测量和跨河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要进行检验。另外,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测。

a、观测作业采用N2自动安平水准仪和0.5cm刻划的两排分划的线条或铟瓦合金标尺。

b、观测方式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一条路线的往返测,须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道路进行。

c、水准观测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特别注意遵守观测时间和观测对气象条件的要求,要保持合理的作业进度。

d、观测时要同时将增设的用于施工放样墩上的水准标志纳入已核定的水准路线中进行观测。

e、观测选用重量不轻于5kg地尺台作转点尺承,所用尺台数应不少于4个。特殊地段可采用大帽钉。

f、观测的要求是:视距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m,任意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3.0m,视线高度(下线读数)≧0.3m。

在大桥桥墩没有建之前,为了连通两岸的高程,直接在地势平坦处进行跨谷水准测量,预计跨度500m左右,同时用双向三角高程法进行复核。

①拟选于测线附近,利于布设工作场地与观测的河面较窄处。

②跨河视线不通过草丛、干丘、沙滩的上方。

③两岸仪器视线距水面的高度不低于4m。

④两岸由仪器至水边距离近于相等,其地貌、土质、植被等相似,仪器位置选在开阔、通风之外,不靠边墙壁及土、石、砖堆等。

⑤过谷视线方向,宜避免正对日照方向,困难时可适当增大视线长度,或采用标灯测光。

b)观测中应遵守的事项

①观测开始30min,就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遮蔽阳关;

②晴天观测在日出后1小时开始,太阳中天前2小时止;下午自中天 后3小时起至日落前1小时止。

③水准标尺要用尺架撑稳,并经常注意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

④仪器调岸时,标尺亦随同调岸。

⑤两台仪器对向观测时,使用对讲机使两岸同一测回的观测,做到开始与结束。

⑥全部测回数中、上、下要中占一半。

⑦跨河观测开始时,对两岸的水准桩(或固定点)与标尺间,进行一步往返测,作为检测标尺点有无变动的基准。每日工作开始前,均要单程检测一次,并符合检测限差。如确认标尺变动,应加固尺点,重新进行跨谷水准测量。

c)测回数及限差

①最少时段数4

③半测回中的组数6

④各双测回的互差bh≦8 2mm

⑤各组垂直观测的限差:指标差互差≦8

⑥由大地四边形组成三个独立闭合环,各环线(同一时段)的闭合差

W=12mm

a)外业检核:每公里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的计算

MΔ=±[ΔΔ/R]/(4n)

b)水准测量成果要加入下列各项改正

①水准标尺长度误差

②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

一测段高差改正数

c)平差计算:使用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平差程序进行平差计算

对于所建立起来的施工控制网,由于外界条件的干扰,可能造成对点位的影响,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观测(复核)。

10.1.6、工程放样的各大桥主要构件的安装定位

利用布设的施工控制网和水准网队施工进行放样,具体操作,尽量利用施工控制网上的点进行放样,以减小误差传播,从而提高放样精度。

由于在桥轴线上布设了控制点,利用这些控制点,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基础中心放样,从极坐标放样法的误差分析来看,拨角误差对点位精度影响较大,这样采用桥轴线上的控制点作为测站和后视点,可以大大提高放样精度。再利用主塔基础中心点进行细部放样。

A、天顶准直仪铅垂线控制方法

方法:利用一台或二台天顶准直仪,使准直仪固定在滑车上,载有准直仪的滑车在两个观测平台上移动,移动的距离等于索塔塔柱上升一定高度Hn后塔柱中心的横向偏移值ΔSn,在一定高处塔柱模板的内侧模固定距离间安装光靶。利用水准仪垂直方向上的铅垂光线投影在光靶上的视点或光斑控制施工模板在顺桥向和横桥向两个垂直方向上的移动,使施工模板定位在塔柱的设计位置上,以达到控制塔柱施工。

B、全站仪极坐标控制法

在使用天顶准直仪的同时,利用全站仪测量模板四角点,然后算出其坐标,看是否复核设计要求,其主要目的,起校核作用。

用悬挂钢尺水准测的方法分段往上传递高程,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三角高程校核,控制点要经常复测。

因为桥采用两种锚碇,这样施工放样难度增大,在施工前在隧道口开挖范围外(向跨中方向)桥轴线方向设二个永久性的施工控制点,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按照设计要求放出各点的空间坐标,以初步确定出开挖范围,当施工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对各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测定,标高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DG/TJ08-2039-2021标准下载,以确保开挖范围在设计要求之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每向前推进一段,及时在隧道内作出锚碇中心线的标志,以便施工现场及时检校隧道向前推进方向,以防止偏位。在施工过程还应时刻注意隧道顶部的变形观测在施工开工前在锚碇平面位置的地面上,按一定的间隔,埋设外部沉降观测点,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在隧道内顶部设立内部沉降观测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隧道每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就对内、外部沉降观测点作一次观测,对每次观测结果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影响施工进程。

(4)重要构件的放样

A、塔顶主索鞍

先利用桥轴线上的控制点放出横梁桥轴线上的中心点,再利用此中心架设仪器,选用几个控制网上的点进行距离、方向观测,采用增差法计算出此点的坐标,与理论值进行校核,当此中心点满足误差要求后,再利用该点进行主索鞍放样。

散索鞍位置可直接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放样,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核,若超出允许误差范围钢筋砼打入桩施工工艺,需重新放样至二者满足规范允许误差范围。

定位钢支架是角钢现场点焊联结,因此在焊接前必须精确的确定出各个角架的安装内置。在定位时,首先确定出底层角钢空间位置。确定好底层平面位置后,必须立即临时固定其位置,固定好后,测定各个角钢的空间位置,以便检查安装结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焊接。焊接完后,进行竖向角钢定位,竖向角钢空间位置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控制,一是垂直度,二是底部标高。由于竖向角钢高度过高,所以必须用临时结构对其加固。竖向角钢固定好后,可以根据相邻的距离,以及用全站仪抽样测几点的空间位置,以检查安装精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主缆线形观测试施工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在主缆架设阶段,多次对主缆线形进行观测,以便及时进行必要调整,以保证主缆线形达到设计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