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1.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466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3.4.1为了提高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要求室内的 新风量不小于30m/(h·人)。对住宅、宿舍等建筑可能存在二氧 化碳浓度超标的问题,需要对该浓度进行控制,根据相关标准的要 求,确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宜大于0.1%o

3.4.2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确

DBJ52/T 98-2020 贵州省城镇容貌标准3. 4. 3、3. 4. 4

GB50118及行业标准《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确定超低能 住建筑室内的噪声级

B.4.5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确定 了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可吸人颗粒物 等污染物的浓度

4.1.2建筑通风包括主动式通风和被动式通风,主动式

是利用机械设备动力组织室内通风的方法,一般要与空调、机械通 风系统进行配合;被动式通风(自然通风)指的是采用“自然”的风 压、热压作为驱动对房间降温。自然通风是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 室内热舒适的有效手段。当室外空气温度不超过夏季空调室内设 计温度时,只要建筑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就能够带走室内的 发热量,就能够获得良好的热舒适性。 建筑能否进行有效的自然通风,除受室外气象条件制约外,还 取决于建筑自身。建筑设计时,若能充分利用考虑自然通风的要 求,对如何引风人室、如何组织气流通过合理的路径,经室内空气 流出室外进行必要的设计,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 4.1.3建筑体形系数的大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非常显著。建筑 七T

体形系数越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外围护结构的 传热损失越小。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控制建筑体形系 数。但是,建筑体形系数不只是影响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它还 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风等紧密相关。建筑体形系数过 小,将制约建筑师的创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难。 因此,如何合理确定建筑形状,既要考虑本地区气候条件,冬、夏李 太阳辐射强度、风环境、围护结构构造等各方面因素,又要权衡利 弊,兼顾不同类型的建筑造型,尽可能减少房间的外围护面积,使 本形不要太复杂,凹凸面不要过多,以达到节能的自的。 建筑体形系数的计算应符合现行的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 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冷地区75%DBJ41/T184的

规定。 因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以能耗指标为约束目标,所以 文没有对建筑体形系数限值强制,而采用了“不宜”的表述。

4.1.4窗墙面积比既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

照、采光、自然通风等满足室内环境要求的制约。在超低能耗居住 建筑中,外窗的传热系数远大于外墙,窗墙面积比越大(即外窗面 积越大时),其供暖能耗和供冷能耗就会相应的增大,不利于建筑 节能,因此,在进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应进行模拟计算,选 择合适的窗墙面积比 窗墙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现行的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 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75%)DBJ41/T184的规定。 设计人员应在满足本标准规定的能耗指标和采光、通风要求的前 提下,严格控制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 表4.1.4中的“东”“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小于等于30°至偏 南小于6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30°至偏西小于等 于30°的范围;“北”代表从北偏东小于60°至北偏西小于60°的 范围。 4.1.5外墙材料需要良好的气密性、较大的比热容和良好的热惰 性,应能起到调节室内热工环境的作用。严禁使用小型混凝土空 心砌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种砌筑墙体的热惰性不能满足 室内温度调节的要求;二是这种砌筑墙体建成的房屋不满足本标 准建筑气密性的要求。

生,应能起到调节室内热工环境的作用。严禁使用小型混凝 心砌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种砌筑墙体的热惰性不能 室内温度调节的要求;二是这种砌筑墙体建成的房屋不满足 推建筑气密性的要求。

B,级及以下保温材料。

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2.1本条对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的热

数做出了规定。 围护结构K值应是考虑了热桥影响后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墙体 (屋面)系统性热桥。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应按照现行国家标 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计算。 外门窗的K值应为主体部分(包括透明部分和非透明门芯板 和门窗框等的整体传热系数

门窗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综合考虑我省建筑外门窗产品 能水平,将外门窗的气密性能定为7级。抗风压性能和水密 与建筑外门窗使用地区、建筑高度等密切相关,与节能性能 相关性.故符合相应的标准规定即可。

反、挤塑聚苯板等有机类保温板材,岩棉、真空绝热板等无机 温板材应用较少;并且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较小 其有机类保温材料的厚度大幅增加,因此必须在设计时加引 方面的设计技术措施。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对不同建筑来

用外保温系统的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提出了要求,设置要求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CB50016和行业标准《建 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的规定执行。

4.3.T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桥有结构性热桥和系统性热桥,应 严格控制热桥的产生,对建筑外围护结构进行减少和消除热桥的 专项设计。外墙、屋面、地下室外墙和地面等易产生结构性热桥, 应重点处理。对于外保温的系统性热桥,应在保证外保温系统安 全的前提下,减少和主体的拉结。

前三款是对外保温做出的规定,后三款是对在墙上固定支架 管道穿墙以及开关、插座时做出的规定。 墙体两侧的开关、插座不应在同一空间位置,应错位安装。 另外,对于居住建筑的底部有公共建筑的部分(含商业服务网 点),鼓励公共建筑部分的外保温层和上部居住建筑的外保温层连 续,使建筑的外立面易于处理,否则,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居住建筑

.3.3本条对屋面进行减少热桥设计时做出的规定

1屋面保温层与外墙保温层应实现交圈、连续,不得出现间 断情况。 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屋面应有良好的保温及防水效果,屋 面的防水等级应为I级。 3对突出屋面的风道、烟道、管井等,其外侧的保温层应与屋 面、墙面保温层连续。对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应 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 4对管道穿屋面以及室内侧和室外侧的管道,均应采取保温 措施。

4.3.4本条对地下室和地面进行减少热桥设计时做出的规定,此

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 防水性能好的保温材料,如挤塑聚苯板。

1本款规定了当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时, 外门窗的安装方式、安装位置及减少热桥的措施。 2窗台板对保温系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系统可靠 性,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外侧的窗台板应采用成品窗台板,以避免 雨水侵蚀从而造成保温层的破坏。 4.3.6悬挑阳台的阳台板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宜采用阳台 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的设计。在断开处应填塞保温材料以断开热

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的设计。在断开处应填塞保温材料以断 桥。悬挑结构梁处应做好保温设计。此处的保温应和主体墙 温连续保温材料应将挑梁和阳台结构体整体包裹、交圈。

密性的围护结构自然构成,

密性的围护结构目然构成,。 建筑气密性对于实现超低能耗目标非常重要。良好的建筑气 密性可以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消 耗量增加,避免湿气侵人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坏,减少室外 噪声和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 活品质。因此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要求,建筑气密层应连续并 包围各居住单元围护结构内侧,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 密层位置。

4.4.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宜简洁,以

免出现建筑气密性难以处理的情况。

混凝土、气密性薄膜、专用膨胀密封条、专用气密性处理涂料等材 料。包装胶带、聚氨酯发泡、防水硅胶等材料不适合做节点气密性 处理材料。

4.4.3在进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

料构成建筑气密层,常见的材料包括浇筑良好的混凝土、砌块墙体 内表面的抹灰层(厚度≥15mm)、防水隔汽膜、硬质木板(如密度 板、三合板)等。孔眼薄膜、保温材料、软木纤维板、刨花板、砌块墙 体等均不适合做建筑气密层。

4.5.2为了确保遮阳措施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工程项目上有效 实施和保证遮阳构造的安全性,必须保证建筑遮阳与建筑一体化 设计、同步施工。

辐射得热。我省地跨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遮阳应能遮挡夏 季太阳辐射和透过冬季太阳辐射。建筑门窗洞口的遮阳构件或设 施,应具有按太阳辐射季节性变化调节遮阳效果的作用,一般应采 取活动式建筑遮阳或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阳等遮阳措施,这两种措 施均能实现按冬季遮阳系数大、夏季遮阳系数小的要求适应季节 性的变化。

4.6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4.6.T冬李供暖建筑通常室内温湿度高于室外环境,外围护结构 受到室内热湿作用,热量和水蒸气经围护结构流向室外,若围护结 构内侧构造层为蒸汽渗透系数较大的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和粘土 砖等多孔材料),当建筑室内外存在水蒸气分压力差时,室内水蒸 气会进入围护结构内部,如果围护结构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 水层的屋顶结构,以及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或蒸汽渗透系数

较小的围护结构的阻碍,水蒸气无法穿透围护结构,内部可能出现 湿积累问题,会发生冷凝受潮现象,故应进行屋顶、外墙的内部冷 凝验算,对围护结构进行内表面结露验算,

5.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空调系统设计形式宜使用高效 热回收新风系统承担室内热(冷)负荷,不用或少用传统供暖空调 形式,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同时可以简化系统,减少投资。 也可以根据建筑形式、用途及当地气候、能源特点选取其他合适的 系统形式。

是能否实现能耗指标的关键因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高效 的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系统等,可以减少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 用,降低节能减排压力。

5.2供暖空调系统设计

5.2.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较小,考虑到集中式冷热源自身能 耗、输送能耗等因素,不宜采用集中式,宜采用小型分散式冷热源; 集中式冷热源应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且合理之后方可采用。 5.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的空调设备不仅应是高效节能的,而 且其运行模式也应该是智能的。空调系统应能根据冷(热)负荷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动态变化进行自动、实时调节,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节能和室内空气品质的提升。 5.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统绝大多数为分散设置 A

5.2.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较小,考虑到集中式冷热源自身能 耗、输送能耗等因素,不宜采用集中式,宜采用小型分散式冷热源; 集中式冷热源应在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且合理之后方可采用

5.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统绝大多数为分散设置 的空调装置和系统,其能效除与机组性能有关之外,还与其室外机 的安装位置有很大关系。如空气源热泵系统,其运行效率很大程 度上与室外机所处大气的换热条件有关,因此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必须合理布置室外机的安装位置。

1保证室外机进、排风的通畅,防止进、排风短路是布置室外 机时的基本要求。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设置排风帽、改变排风 方向、控制进风和排风的气流速度等措施,避免发生明显的气流 短路。 2室外机除避免自身气流短路外,还应避免其他外部含有热 量、腐蚀性物质及油污微粒等排放气体的影响,如厨房油烟排气和 其他室外机的排风等。 3当室外机运行时,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热污染和噪声影响 因此室外机应与周围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热量有效扩 散和噪声自然衰减。对周围建筑产生的干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 4保持室外机换热器清洁运行可以保证其高效运行,很有必 要为室外机创造清扫条件。 工左

组内部出现结霜现象,导致通风系统损坏或失效。防霜冻措施可 以是地源热交换器、水源热交换器或电辅助预热设施。

5.3.2超低能耗居任建筑通常使用新风系统承担房间冷热 采用带有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 现超低能耗目标。

.3.2超低 采用带有高效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实 现超低能耗目标。 5.3.3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气密性很高,在关闭门窗的 请况下,居民已不能通过门窗空气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并且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控制也较为严格,在供暖季和供冷 季,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开窗通风。因此,超低能耗居住建 筑必须按户设置单独的新风和排风系统;同时,考虑到室内需要维 持一定的微正压,故设计排风量比新风量略少。 5.3.4空内气流组织设计的原则是尽可能使室内各个房间或区

域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均匀、稳 定。对于不能设置回风口的房间,在房间内门与地面之间预留 一 定的缝隙,使得该房间可以顺利回风,

进风口、排风口应设置格栅或网格,防止树叶、老鼠或鸟类等进入 通风系统

5.3.8在新风和排风管路中安装密闭阀门,目的是为了防止新风

宜时,新风宜经过过滤装置后由旁通直接进入室内,不经过热回收 或新风处理芯体,充分利用室外空气降低空调能耗。

定,以满足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和室内环境参数要求。 1温度交换效率为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温差与新风进 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2恰交换效率为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出口恰差与新风进口、 排风进口熔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4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大,宜选用全热回收 装置,与显热回收装置相比,全热回收装置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 寒冷地区全热回收装置与显热回收装置节能效果相当,显热回收 装置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全热回收装置有利于降低结霜的风险,应 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综合考虑。 5考虑到房间室内人员数量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生变化,要求 新风系统的新风量应能进行调节。 6对于常规的居住建筑,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可设置在客

厅、卧室等主要房间。对于养老院、公寓等人员密度较大且房间独 立性较高的建筑,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应在每个房间设置,并宜与 通风系统联动。

5.3.13本条规定了卫生间的通风要

1因为卫生间要维持负压,避免不洁净的空气溢流到客厅、 卧室等其他空调房间,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因此,卫生间一般只设 置排风,无需补风装置。卫生间排风经卫生间通风器导人排风竖 并内,由排风竖井排出室外,这种集中排放方式无需设置排风机, 可应用无动力风帽协助排风,运行经济,节能,投资少。 2排风竖井内风速以1m/s~2m/s为宜,排风竖井排风量按 照每个卫生间排风量总和的60%~80%计算,层数多时取小值,层 数小时取大值。 3对于住宅卫生间,风道安装时宜设置向卫生间方向的坡 度,因为住宅卫生间经常作为淋浴间,会有大量水蒸气,造成排风 系统管道内产生大量的凝结水,设置一定坡度有利于管道内的凝 结水的排出。

烟系统开启时,如不采取补风措施,室内将形成较大的负压,导致 房门难以开启以及影响空调新风系统等的正常运行。因此,应设 置补风系统,但必须处理好排油烟系统不开启时的漏风、热桥问题 及补风系统开启时风管结露问题

5.3.16空调、通风等设备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来源,其

靠近卧室;当距离对隔声和降噪要求较高的房间较近时,必须 有效措施,对噪声和振动的传播途径加以控制,

6.1.1城市管网供水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加压供水,无论是水 的净化处理还是输送,都需要耗费电能等能源,因此广义上节水就 是节能。但国家的相关规定已经对给排水系统设计和节水进行了 详细的规定,因此本标准仅对涉及节约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自身用 于给排水系统的水泵能耗、生活热水加热能耗等做出相应规定,其 余均应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6.1.1城市管网供水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加压供水

供水压力平衡和稳定,能够减少水温初调节时间,避免洗浴过 的忽冷忽热,对节能节水有利。其保证措施包括冷水、热水供 统分区一致,减少热水管网和加热设备的系统阻力,淋浴器处 能自动调节水温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等

设置指居住小区内各类生活供水系统(包括给水、中水、热水 水等)的住宅人户管、各栋单体建筑引入管上设计量水表,小 其他建筑根据不同使用性质及计费标准分类分别设置计量大 具体要求见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

6.1.4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目前全国年缺水量约为400亿m,用水形势相当严峻,为贯彻“节 水”政策及避免不切实际地大量采用自来水补水的人工水景的不 良行为,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应 利用中水(优先利用市政中水)、雨水收集回用等措施,解决人工景 观用水水源和补水等问题。景观用水包括人造水景的湖、水湾、瀑 布及喷泉等,但属体育活动的游泳池、瀑布等不属此列

筑,充分利用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可以减少二次加压水泵的 能耗,还可以减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

6.2.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各类供水系统包括给水、中

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指同一给水分区的最低层 器具配水点处,其静水压力要求与现行相关国家标准一致。 用水点供水压力的限制,是为了节约用水,同时降低了加压水 流量和功率。

调速供水和管网叠压供水等,从节能节水的角度比较,这四种常用 的供水方式中,高位水箱和管网叠压供水占有优势。但在工程设 计中,在考虑节能节水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因素,例如顶层用户 的水压要求、市政水压等供水条件、供水的安全性、用水的二次污 染等问题。

调速供水和管网叠压供水等,从节能节水的角度比较,这四种常用 的供水方式中,高位水箱和管网叠压供水占有优势。但在工程设 计中,在考虑节能节水的同时,还需兼顾其他因素,例如顶层用户 的水压要求、市政水压等供水条件、供水的安全性、用水的二次污 染等问题。 6.2.4给水泵的能耗在给排水系统的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 此给水泵的选择应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水泵 选型正确,工作在高效区。变频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 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右侧),以使水泵大部分时间均在高效区 运行。 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特性的供水加压泵,能够

此给水泵的选择应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水泵 选型正确,工作在高效区。变频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 位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右侧),以使水泵大部分时间均在高效区 运行。 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特性的供水加压泵,能够 保证水泵工作稳定、并联使用可靠,有利于节水节能。中国工程建 设协会标准《数字集成全变频恒压控制供水设备应用技术规程》 CECS393一2015规定,将数字集成全变频控制恒压供水设备中的

每台水泵均独立配置一个数字集成水泵专用变频控制器,各变频 控制器通过CAN总线技术相互通信、联动控制、协调工作,根据系 统流量变化自动调节水泵转速,使泵组实现全变频控制运行,实现 多台工作泵运行情况下的效率均衡,无论系统运行工况如何变化 水泵始终在高效区运行,不会出现能耗浪费现象,与普通继电器电 路单变频控制恒压供水设备相比,采用数字集成全变频水泵专用 控制技术的恒压供水设备具有更理想的节能效果。

6.2.5二次加压泵房靠近负荷中心设置,是为了减少输送

当水泵房设置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多层地下室时,应设 距离用水点较近的楼层,尽量减少水泵的提升高度;但要注意 泵房位置还必须满足隔声和隔振等要求,避免在贴邻居室的 方设置。

6.2.9此条是针对有些工程将部分或全部地面以上的污废

排人地下污水泵房,再用污水提升泵排入室外管网而提出的。这 种做法既浪费能源又不安全。

6.3.1应根据我省各地市的相关规定,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 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范围。当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供应居住建筑 热水时,设计中应遵循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 用规范》GB50364和我省相关技术要求。 根据各地市政策要求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时,为了避免建设 开发单位为节省投资将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交由用户自理,发生 不能真正节能,住户无序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影响建筑外观、功 能,甚至不能保证建筑安全等现象,要求太阳能热水系统必须与超

能耗居住建筑设计同步进行。

6.3.2当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热源的选 择一般按照以下原则。 1首选热源: 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相对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不需根 据天气阴晴及气温变化消耗大量其他辅助热源的能量,无疑是最 节能的,如果有条件应优先采用。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利用好太 阳能,对于缓解用能紧张的现状是大有作用的。如果能够合理采 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高效率辅助热源,太阳能的加热量即为节 省的能量,应为首选热源。 没有条件利用工业余热、废热的,水文地质条件许可时,可以 有条件地采用地源、水源热泵。 2其他宜采用的热源: 城市热网为建筑供热的首选热源。当建设开发单位要求集中 共应生活热水时,采用城市热网供暖的小区常在热力站采用城市 热网为一次热源制备生活热水。城市热网的供热稳定,管理水平 较高,废水废气排放容易达标,因此当无采用首选热源条件时,宜 采用城市热网供热热源。 3限制使用的热源形式: 蒸汽的能量品位比热水要高得多,采用燃气或燃油锅炉将水 由低温状态加热至蒸汽,再通过热交换转化为生活热水是能量的 高质低用,能源浪费很大,除非有其他用汽要求,应避免采用。 采用电加热是对高品质二次能源的降级使用,相同热值的电 能换算成耗费的标准煤当量约是燃气相当标煤量的约3.3倍,因 比限制使用电能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主体热源(不包括居民自行 设置的仅在集中热源检修期使用的备用电热水器)。

6.3.4集中生活热水的供水温度越高,管内外温差和热损

大,同时也为防止结垢,给出最高设计温度的限制。在保证配水点 水温的前提下,可根据热水供水管线长短、管道保温等情况确定合 适的供水温度,以缩小管内外温差,减少热损失,节约能源。

6.3.5本条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热源的加热设备。选择低

靠、构造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是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保持较高 的换热效率。设置自动温控装置是为了保证水温恒定,提高热水 供水品质并有利于节能节水。

6.3.6热水管道及设备采取保温措施是节能的重要内容.保温层

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 确定。

7.1.1按照靠近负荷中心的原则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

7.1.1按照靠近负荷中心的原则确定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供配电 系统的总变电所与分散配置的变、配电室的布置方案,以节省低压 配电主干线路线材、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压质量。《供配电系统 设计规范》GB50052一2009第4.0.8条规定“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 中心”:《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50613一2010第5.8.5条 规定“低压(0.4kV)配电网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m”;《全国民用 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9)第3.1.3条第2款规定“低 玉线路的供电半径应根据具体供电条件,干线一般不超过250m”: 因居民电气负荷相对集中,并存在大量末端单项负荷,且对电压质 量要求相对较高,变配电所位置设置合适,低压供电半径可以控制 在允许的150m,有些建筑因造型业态等因素影响时充许适当放宽 50m,所以综合考虑规定220/380V供电半径居住区域不宜超过 200m比较合适。但由于居住建筑公共区域负荷分散,大部分末端 负荷为小功率负荷,故要求220/380V供电半径公共区域不宜超过 250m,末级终端配电距离在实际设计中应该能够做到,参照《全国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2009)第5.2.5条第2款“分 支线供电半径宜为30m~50m”的相关要求。 本条文中220/380V供电半径指的是从配电变压器二次侧出 线到末端负荷配电箱的配电线路距离,

7.2.1、7.2.2这两条规定,是为了限制建设单位在超低能耗居住 建筑精装修设计时配套耗能大的灯具和家电产品,对于用户自行

配置灯具和家用电器,也指导推荐采用节能产品。中国能效标识2 级以上产品,为节能产品。

7.2.4关于照明的节能控制措施,人体移动感应加光控

开关被误触发的可能性较小,更加节能。一般的声、光控延时自熄 开关则会经常被多种声响误触发,开关灯次数过多,对普通荧光灯 的寿命有很不利的影响,而LED光源则可以承受频繁开关。

7.2.5在满足房间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应以优先利用天然采光为

照明设计的首要原则,天然采光条件一般指邻近外窗、采光井、采 光天窗等,天然采光设施一般指导光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 置、棱镜窗、导光等装置。照明设计时,根据照明部位的自然环境 条件,结合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灯具的布置形式,合理采取分区 分组控制措施。有条件时,在天然采光的区域配置感光控制设施 当室内光线随着室外天然采光的强弱变化时,感光器根据设定的 人工照明照度标准值,可自动点亮或关闭具有天然采光条件或天 然采光设施区域的灯具,达到节能效果,

7.2.6在设计道路、景观照明时,应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和

观照明需求情况,优先选择LED等节能光源,有条件时宜选择太阳 能或太阳能风能一体化灯具;控制可选择采用自然光感应控制、时 间继电器定时开关控制、编程智能控制等多种方式,在需要的时 间、地点提供适用的照度,控制白天不必要的开灯和夜间输出合适 的光通量。

原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使命。在国家有关绿色 建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家用太阳能系统产品发展迅速,当 条件时,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提倡采用可再生持续利用的绿色 太阳能源,解决家用电器、照明用电,有效减少电能损耗。

景、设置定时和延时、联动控制窗帘、采用遥控或感应控制方 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实现节能控制。

景、设置定时和延时、联动控制窗、采用遥控或感应控制方式,在 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也实现节能控制。 7.2.9一般装有2台电梯时.宜选择并联控制方式,3台及以上宜 选择群控控制方式,可以自动调度提高交通能力、减少候梯时间, 还可自动控制照明、通风,降低电梯系统能耗。 7.2.10由机能效限定值在额定输出功率的效率应符合《中小型

7.2.10电机能效限定值在额定输出功率的效率应符合《中小型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的规定。

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CB18613.的规定

7.3.2对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而言,电能表宜与配电箱内的断路 器导轨安装方式相适应,适合直接接入,简化配电箱内的接线,减 少元件数和接点数,表的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1和2级静正式 交流有功电能表》GB/T17215的规定

8.1.2、8.1.3主要规定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年一次能源总消 耗量组成部分和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和年一次能源总消 耗量三个能耗指标限值。 新风输送能耗主要是新风系统为实现冷(热)量回收而消耗的 电能,这部分能耗并不没有包含在供暖(冷)能耗中,故单独作为能 耗指标中的一项列出来。 生活热水、炊事、家用电器等生活用能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 实际居住人数、使用方式、家电设备的种类和能效有很大关系,在 建筑设计阶段进行考虑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并没有将此部分用 能纳入到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中。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则:一是 在现有居住建筑节能水平上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对寒冷地区的 居住建筑可不采用传统的供暖系统:二是居住建筑的实际能耗应 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大幅度降低:三是居任建筑的能耗水平基本与 国际同气候地区持平,在“跟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并跑”或“领 跑”。 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和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三项能 耗指标是在参照国家超低能耗建筑和德国被动房等技术指标的基 础上,结合我省实际的超低居住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利用相关软 件,分别建立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建筑模型,进行能耗 模拟、比对,并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了三个限值指标。

8.1.4套内使用面积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

范》GB50096的规定。

范》GB50096的规定。

8.2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

8.2.2、8.2.3为了统一计算结果,在贴近实际的基础上,本条给 定了供暖(冷)系统的性能系数(能效比)长春市“两横三纵”快速路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并不反映供暖(冷)系统 运行后的实际能耗。地源热泵系统的性能系数依据《可再生能源 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GB/T50801确定。

8.4热负荷和冷负荷

8.4.1本条主要针对住宅类建筑。热负荷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设计时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目前国内的工程设计中,围护结构的 基本耗热量是按一维稳态传热过程进行计算,采用稳态传热计算 可以简化计算并能满足当前工程实际需要。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规定炊事、照明 家电等散热是间歇性的,这部分自由热可作为安全量,在确定热负 荷时不予考虑。而对于热负荷非常小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这部 分自由热已经不能忽略,应该作为得热的一部分进行计算。德国 被动房设计中按照1.6W/m²取值。本标准要求超低能耗居住建 筑设计时应进行全年8760h能耗模拟计算,采用非稳态传热方法 进行冷、热负荷计算,选取最大值作为设计负荷,这一计算结果包 含了人员、照明、家电等散热的影响。 人员、家电、照明的散热量形成的热(冷)负荷计算时,应按空 调连续运行考虑,应考虑人员在室率、家电使用率、照明开关时间 见表3、表4和表5。

本标准空调系统在供暖(冷)空调期按照连续运行进行模拟 计算。

本标准空调系统在供暖(冷)空调期按照连续运行进行模拟 计算。

附录 B 一次能源换算系数

表中数据引自现行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生物质能换算系数参考国外数据。

DB45T 2562-2022 公路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制技术规范.pdfB.0.3表中数据引自现行国家标准《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