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0019-201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简单方便。因此对变新风比控制方法不作限定。
1新风机组根据承担室内热湿负荷的多少确定控制调节方 法: (1)一般情况下,配合风机盘管等空调房间内末端设备使用的 新风系统:新风不负担室内主要冷热负荷时,各房间的室温控制主 要由风机盘管满足,新风机组控制送风温度恒定即可。 (2)当新风负担房间主要或全部冷负荷时,机组送风温度设定 直应根据室内温度进行调节。 2当新风负责控制室内湿度时,送风温度应根据室内湿度设 计值进行确定。 3对于湿热地区的全新风系统,水路阀宜采用模拟量调节 阀,水路阀不应全关,防止未经除湿的新风直接送人室内。
6.6本条规定了风机盘管的控
风机盘管的自动控制方式主要有两种:带风机三速选择开关、 可冬夏转换的室温控制器控制水路两通控制阀的开关,带风机三 速选择开关、可冬夏转换的室温控制器控制风机开停。第一种 方式,能够实现整个水系统的变水量调节;第二种方式,米用 风机开停对室内温度进行控制SHT3406-2022石油化工钢制管法兰技术规范.pdf,但不利于房间的湿度控制和实 现变水量节能,所以本条规定水路控制阀的开关应与风机的后 停连锁。
11.6.7本条规定了电加热器的连锁与保护,为强制性
要求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连锁,是一种保护控制,可避免系统中 因无风电加热器单独工作导致的火灾。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 性,还要求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措施,如用监视风机运行的 风压差开关信号及在电加热器后面设超温断电信号与风机启停连 锁等方式,来保证电加热器的安全运行。 电加热器采取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可避免因漏电造成触电 类的事故。
11.7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设置的监测参数,在设计时应根据系统 设置加以确定
蓄冷(热)系统宜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 确定。
7.3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水
规定本条的自的是为了保护制冷机安全运行。由于制冷机运 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为达到 这一目的,制冷机水系统中其他设备,包括电动水阀,冷水泵、冷却 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开机运行,停机则应按相反顺序 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制冷机相连锁的水泵状态,即确 认水流开关接通后才允许制冷机启动
11. 7.4本条规定了冷水机组群控的要求。
根据冷负荷的大小及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不同能来 自定能耗最小的运行组合,实现冷水机组节能。冷水机组运行 的变化不能太频繁,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需要满足冷水机组 运行的要求,如启停间隔不能小于30min。
根据冷负荷的大小及冷水机组在不同负荷率下的不同能耗, 确定能耗最小的运行组合,实现冷水机组节能。冷水机组运行组 合的变化不能太频繁,冷水机组的启停频率需要满足冷水机组安 全运行的要求,如启停间隔不能小于30min。 11.7.5本条规定了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气调节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 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两者进行换
1.7.5本条规定了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气调节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 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两者进行换 热的板式热交换器处,由于空气调节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 如果乙二醇侧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必然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 成板式热交换器的冻裂破坏。因此确实需要随时观察板式热交换 器处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好相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 事故发生。
7.7本条规定了水泵的控制
冷源侧定流量、负荷侧变流量是常见的空调水系统,这时的一 般做法是冷水泵、冷却水泵运行台数宜与冷水机组相对应。 变流量运行的水系统,既指冷源侧变流量的水系统,也指负荷 侧变流量的水系统,水泵运行台数宜用流量控制,水泵变速宜用压 差控制。
设置旁通调节阀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进人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 低于机组安全运行所要求的温度下限。通常在实施冷却水旁通 前,会减少风机风量或停止风机运行。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下限 要求见本规范第9.10.2条。 11.7.9本条规定了集中监控系统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监测与 控制的要求。 冷水机组自带控制器,设立控制器通讯接口并接入集中监控 系统,可使集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冷水机组的运 行参数,并使冷水系统能量管理更加合理,
12. 1 一般规定
12.1.1本条规定了消声与隔振的设计原则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 声和振动源的一部分。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 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允许噪声标 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进行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 济合理。
、1.2本条规定了室内及环境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条规定 由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 环境的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规范》GB50118、《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 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等标准的要求
3本条规定了振动控制设计标准
.3本条规定了振动控制设计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系统中振动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本条规定了振动控制设 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城市区 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等的要求。
本条规定了降低风系统噪声应注意的事项。系统设计安装了 消声器,其消声效果也很好,但经消声处理后的风管又穿过高噪声 房间,再次被污染,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噪声水平最终不能起到消
声作用,这个问题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同样道理,噪声高的风管 穿过要求噪声低的房间时,它也会污染低噪声房间,使其达不到要 求。因此对这两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当然,必须穿过时还是允 许的,但应对风管进行良好的隔声处理,以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发 生。
1.5本条规定了风管内的空气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道无特殊要求时,可按经 济流速采用,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介绍,经济流速为6m/s~~13m/s。 本条推荐采用8m/s~~10m/s。 消声装置与房间之间的风管,其空气流速不宜过大,因为空气 流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壁振动加大,空气流速增加 到一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甚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的计算 声压级;风管内的空气流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的截面积增 大,既耗费材料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 条给出了适应四种室内允许噪声级的主管和支管的空气流速范 围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地方,是噪声 和振动的发源处,其位置应尽量不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 房间,否则对周围环境影响颇大。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系统运行时,机房内会产生相当高的噪 声,一般为80dB(A)~100dB(A),甚至更高,远远超过环境噪声 标推的要求。为了防止对相邻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本条规定 了噪声源位置在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时,应采取有 效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噪声和振动传播的途径上对其加以控制。 为了防止机房内噪声源通过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对周围环境的影 响,设计中应首先考虑采取把声源和振源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的隔 声与隔振措施,如采用实心墙体、密封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 器等,这样做仍达不到要求时,再辅以降低声源噪声的吸声措施。
大量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简单易行、经济合理的。
12.1.7本条规定了室外设备噪声控制,
对露大布置的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如 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 寸,亦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在其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备 王其周围设置隔声屏障等,
12.1.8进、排风口是重点的噪声源,其传播设备噪声并产生气流
2.1.8进、排风口是重点的噪声源,其传播设备噪声并产生气 操声,应引起注意,
12.2.1本条规定了噪声源声功率级的确定。 进行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消声与隔声设计时,首先必须 知道其设备,如通风机、空气调节机组、制冷压缩机和水泵等声功 率级,通过计算后再与室内、外允许的噪声标准相比较,最终确定 是否需要设置消声和隔声装置
12.2.2本条规定了再生噪声与自然衰减量的确定
本条规定了再生噪声与自然衰
当气流以一一定速度通过直风管、驾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 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件受气流的冲击瑞振或因气流发生偏 斜和涡流,从而产生气流再生噪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再生噪 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新噪声源。所以应 通过计算确定所产生的再生噪声级,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 消除。 本条规定了在噪声要求不高,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对于直风管 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 自然衰减量是风速的函数。
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量应尽量用风管、弯头和三 通等部件以及房间的自然衰减降低或消除。当这样做不能满足消 声要求时,则应设置消声装置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如采用消声弯
头等。消声装置所需的消声量应根据室内所允许的噪声标准和系 统的噪声功率级分频带通过计算确定
本条规定了选择消声设备的原
选择消声设备时,首先应了解消声设备的声学特性,使其在各 频带的消声能力与噪声源的频率特性及各频带所需消声量相适 应。如对中、高频噪声源,宜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 于低、中频噪声源,宜采用共振式或其他抗性消声设备;对于脉动 低频噪声源,宜采用抗性或微穿孔板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于变 频带噪声源,宜采用阻抗复合式或微穿孔板消声设备。其次,还应 兼顾消声设备的空气动力特性,消声设备的阻力不宜过大,
为了减少和防止机房噪声源对其他房间的影响,并尽量发挥 消声设备应有的消声作用,消声设备一般应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 流稳定的管段上。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门 及消声器后至机房隔墙的那段风管应有良好的隔声措施;当消声 器布置在机房外时,其位置应尽量临近机房隔墙,而且消声器前至 隔墙的那段风管(包括拐弯静压箱或弯头)也应有良好的隔声措 施,以免机房内的噪声通过消声设备本体、检查门及风管的不严密 处再次传人系统中,使消声设备输出端的噪声增高。 在有些情况下,如系统所需的消声量较大或不同房间的允许噪 声标准不同时,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置消声设备。在支管或风 口上设置消声设备,还可适当提高风管风速,相应减小风管尺寸
管道本身会由于液体或气体的流动而产生振动,当与墙壁硬 接触时,会产生固体传声,因此应使之与弹性材料接触,同时也为 防匙噪声通过孔洞缝隙泄露出去而影响相邻房间及周围环境。
本条规定了设置隔振的条件
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如不予以 妥善处理,将会对工艺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工作造成影响,并且有 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本条规定当 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程度 时,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这样做还能起到降低固体 传声的作用。
12.3.4本条规定了选择隔振器的原则。
(1)从隔振器的一般原理可知,工作区的固有频率或者说包括 振动设备、支座和隔振器在内的整个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与隔振 体系的质量成反比,与隔振器的刚度成正比,也可以借助于隔振器 的静态压缩量用下式计算;
由式(16)可以看出,当f/f。趋近于0时,振动传递率接近于 1,此时隔振器不起隔振作用;当f=f。时,传递率趋于无穷大,表 示系统发生共振,这时不仅没有隔振作用,反而使系统的振动急剧 增加,这是隔振设计必须避免的;只有当f/f。2时,亦即振动 传递率小于1,隔振器才能起作用,其比值愈大,隔振效果愈好。 虽然在理论上,/f。愈大愈好,但因设计很低的f。,不但有困难 造价高,而且当/于。>5时,隔振效果提高得也很缓慢,通常在工 程设计上选用f/f。一2.5~~5。因此规定设备运转频率(即扰动频 率或驱动频率)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 弹簧隔振器的固有频率较低(一般为2Hz5Hz),橡胶隔振 器的固有频率较高(一般为5Hz~~10Hz),为了发挥其应有的隔振 作用,使f!f。二2.5~~5,因此本规范规定当设备转速小于或等于 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隔振器;设备转速大于1500r/min时 宜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垫块或橡胶隔振器。对弹簧隔振器适用范 围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用于高转速的振动设备,而是因为采 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已能满足隔振要求,而且做法简单,比较经济。 原规范规定设备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或橡胶隔振器垂直方 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本次修订改为2.5意味着隔 振效率从67%提高到80%。各类建筑由于充许噪声的标准不同, 因而对隔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由设备隔振而使与机房毗邻房间 内的噪声降低量NR可由经验公式(19)得出:
NR=12. 51g(1/T)
充许振动传递率T随着建筑和设备的不同而不同,对于生产 厂房、仓库等,振动传递率T值宜在0.5~0.6之间。 (2)为了保证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并考虑某些安全因素,橡胶隔 振器的计算压缩变形量一般按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 1/2采用;橡胶隔振器和弹簧隔振器所承受的荷载均不应超过允 许工作荷载;由于弹簧隔振器的压缩变形量大,组尼作用小,其振 幅也较大,当设备启动与停止运行通过共振区而其共振振幅达到
最大时,有可能对设备及基础起破坏作用。因此条文中规定,当共 振振幅较大时,弹簧隔振器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3)当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或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 的固有频率之比为2.5时,隔振效率约为80%,自振频率之比为 45时,隔振效率大于93%,此时的隔振效果才比较明显。在保 证稳定性的条件下,应尽量增大这个比值。根据固体声的特性,低 频声域的隔声设计应遵循隔振设计的原则,即仍遵循单自由度系 统的强迫振动理论,高频声域的隔声设计不再遵循单自由度系统 的强迫振动理论,此时必须考虑到声波沿着不同介质传播所发生 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十分复杂的,它既包括在不同介质中介 封上的能量反射,也包括在介质中被吸收的声波能量。根据上述 现象及工程实践,在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再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 振垫,能够减弱固体声的传播
3.5本条规定了对隔振台座白
加大隔振台座的质量及尺寸等是为了加强隔振基础的稳定性 和降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提高隔振效果。设计安装时,要使设备 的重心尽量落在各隔振器的几何中心上,整个振动体系的重心要 尽量低,以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应使隔振器的自由高度尽量一致, 基础底面也应平整,使各隔振器在平面上均匀对称,受压均匀。 12.3.6、12.3.7这两条规定了减缓固体传振和传声的措施。 为了减缓通风机和水泵设备运行时,通过刚性连接的管道产 生的固体传振和传声,同时防止这些设备设置隔振器后,由于振动 加剧而导致管道破裂或设备损坏,其进、出口宜采用软管与管道连 接。这样做还能加大隔振体系的阻尼作用,降低通过共振时的振 幅。同样道理,为了防止管道将振动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出去 支、吊架与管道间应设弹性材料垫层。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 其与孔洞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12.3.8这两条规定了浮筑双隔振台座的适用条件。
座和楼板之间,预制混凝土板和楼板之间再设橡胶减振垫,因此称 为“浮筑双隔振台座”。通过这种减振方式,实质上降低了设备的 重心,改变了设备的固有振动频率,措施得当时能起到较好的效 果。
13. 1. 1 本条规定了需要保温的条件。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散热损失、节约能源、保持生产及输送能 力,改善工作环境、防止烫伤,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件、阀门等进 行保温。其中对于设备与管道表面温度超过50℃的保温要求中 不包括室内供暖管道。由于空调、通风、供暖系统需要进行保温的 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温的部位和要 求。
3.1.2本条规定了需要保冷的
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 送能力、防止装面结露、改善工作环境,应对设备、管道及其附 阅门等进行保冷。由于空调系统需要进行保冷的设备和管道利 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冷的部位和要求
本条规定了保冷和保温的基
本条仅源则性地提出管道保冷、保温应该达到的效果。特别 需要指出的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环路应根据当地气象参数做 好保冷(温)或防凝露措施;全年供冷的冷却水管应保温。 室外架空管道无论采用闭孔或非闭孔绝热材料,均应设保护 层,防止日雨淋对绝热构造造成破坏或者加速绝热层老化。
13.1.4本条规定了保冷、保温材料的选择要求
本条重点强调用在空气调节及制冷系统的保冷材料的性能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的要 求。保冷与保温的要求不同,保冷特别强调材料的湿阻因子从要 大,吸水性要小的特性。现行国家标准《柔性泡沫橡塑绝热制品》
GB/T17794中说明湿阻因子是用以衡量保冷材料的抗水渗透能 力,即空气的水蒸气扩散系数D与材料的透湿系数之比。 对于低温管道,保持材料的内、外壁两侧始终存在着温差和湿 度差,在水汽分压差的持续作用下,水汽会不可避免地渗人保冷材 料内部,因水的导热系数0.56W/(m·K)1十数倍于材料的初始导 热系数,故材料的导热系数会逐渐增高,致使原有按初始导热系数 选定的保冷层厚度变得不足而产生结露。保冷材料的湿阻因子: 即抗水汽渗透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保冷材料的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对工厂安全生产的重视,对于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 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提出所使用的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 满足相应的防火规范的要求;防火规范主要是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13.1.5本条规定了保温保冷的计算规则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设备 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给出的方法计算确定。国家 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管道与设备绝热》(K5071~2、R418—1~~2) 对不同便用环境、不同介质参数、不同保温材料、不同热价条件下 的绝热层经济厚度给出了详细的数据,可参考使用
13.2.1本条规定了设备、管道及其部件、配件的防腐材料及防腐 设计要求。 设备、管道及其它们配套的部件、配件等所接触的介质是包括 了内部输送的介质与外部环境接触的物质。工业建筑中的设备 管道使用的环境条件较复杂,有些使用场合条件比较恶劣。设计 应针对条件,正确选择使用防腐材料
般情况下,有色金属、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镜 钢板、非金属和用作保护层的铝板都具有较好的耐腐蚀能力,
要涂漆。但这些金属材料与特定的物质接触时也会产生防腐。如 铝、锌材料不耐酸、碱性介质,不耐氯、氯化氢和氟化氢,也不适用 于铜、汞、铅等金属化合物粉末作用的部位;奥氏体铬镍不锈钢不 耐盐酸、氯气等含氯离子的物质。因此这类金属在非正常使用环 境条件下,也应注意防腐蚀工作。 防腐蚀涂料有很多类型,适用于不环境大气条件。对于一 般防腐蚀,应选用价格便宜的涂料,如酚醛、醇酸等。环氧树脂、聚 氨酯、橡胶等涂料,由于它们优良的防腐蚀性和较高的价格,主要 用于防腐程度较高或重要的设备及管道防腐。用于酸性介质环境 时,宜选用氯化橡胶、聚氨酯、环氧、聚氯乙烯萤丹、丙烯酸氨酯、丙 烯酸环氧、环氧沥青等涂料;用于弱酸性介质环境时,可选用醇酸 涂料等;用于碱性介质环境时,宜选用环氧涂料等;用于室外环境 时,可选用氯化橡胶、脂肪属聚氨酯、高氯化聚乙烯、丙酸聚氨酯 醇酸等;用于对涂层有耐磨要求时,宜选用树脂玻璃鳞片涂料。 为保证涂层的使用效果和寿命,涂层的底层涂料、中间涂料与 面层涂料应选用相互间结合良好的涂层配套。 13.2.3本条规定了埋地管道防腐要求的原则。 为保证管道的使用寿命,埋地管道应根据土壤腐蚀性等级进 行防腐处理,其防腐涂料可选用石油沥青或环氧煤沥青。
13.2.3本条规定了埋地管道防腐要求的原则,
为保证管道的使用寿命,埋地管道应根据土壤腐蚀性等级进 腐处理,其防腐涂料可选用石油沥青或环氧煤沥青。 土壤腐蚀性等级及防腐涂料等级要求见表13
土壤腐蚀性等级及防腐涂料等级
表13中其中任何一项超过表指标者,防腐等级应提高 理地管道穿越道路、沟渠以及改变理设深度时的弯管处,防腐 应为特加强级
3.2.4本条是关于表面除锈的
为保证涂层质量,涂漆前设备写管道的外表面均需进行表 除锈处理,表面应平整,无附着物(油污、焊渣、毛刺、铁锈等)。 情况下,在防腐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中都有规定。特殊要求是 计根据设备及管道使用环境条件所规定的除锈等级方式,如味 或抛丸除锈、火焰除锈、化学除锈等。
13.2.5本条规定了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的相关
氯离子、氟离子会引起奥氏体不锈钢表面产生应力裂纹,面硅 酸盐、钠离子的存在则会对其应力腐蚀起到抑制作用。现行国家 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T程施工规范》GB50126中规定:用于 奥氏体不锈钢设备及管道上的绝热材料,其氯化物、氟化物、硅酸 盐、钠离子含量的规定如下:
04)≤0.188+0.6551g(rX104)
表14离子含的对应关系对照
JGJ/T 411-2017 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表15部分台站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参考值
表16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对比
注:西安站由于迁站或者台站号改变造成数据不完整,2006一2010年数据缺失。 上海市气象台站由于迁站等原因,数据十分不连续,基本基准站里仅徐汇站数 据较为完整,且只有截至1998年的数据。由于1951一1980年的数据没有徐汇 站(或站名改变),台站编号不确定,故分开表示。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等级分布图,其制订条件是 角,这里取B=30°)。 根据本附录所标定的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再按本规范第 4.3.4条表4.3.4进行大气压力订正,即可确定出当地的计算大 气透明度等级。本附录是根据我国气象部门有关科研成果中给出 的我国七月大气透明度分布图,并参照全国日照率等值线图改制 的。
附录F加热由门窗缝隙渗人室内的
冷风渗透耗热量的计算方法共给出三种,设计中采用哪一种 根据工程情况确定。缝隙法适于计算生活、行政辅助建筑物以及 铺助用室(包括值班室、控制室、休息室等)的冷风渗透耗热量,百 分率附加法适合于计算生产厂房、仓库、公用辅助建筑物内除辅助 用室外的部分,换气次数法适合于计算气密性差的建筑物或建筑 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 在采用缝隙法进行计算时,本附录沿用原规范以单纯风压作 用下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L。为基础的模式。 (1)在确定L。时,应用通用性公式(F.0.2)进行计算。原因是 规范难以涵盖目前出现的多种门窗类型,且同一类型门窗的渗风 特性也有不同,而因计算条件的改变以风速分级的计算列表也无 必要。式(F.0.3)中的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α1值可由供货方提 供,或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 及检测方法》GB/T7106,按表F.0.3采用。 (2)根据朝向修正系数n的定义和统计方法,Uo应当与n一1 的朝向对应,而该朝向往往是冬季室外最多风向;若n值以一月平 均风速为基准进行统计,%应当取为一月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 速。考虑一月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与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 均风速相差不大,且后者可较为方便地应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气象资料集》,本附录式(F.0.3)中的Vo取为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 平均风速。 (3)本附录采用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m的概念,取代 原规范中渗透冷空气的综合修正系数m。本附录中㎡值的计算
本附录给出的全国104个城市的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 数n值GTCC-041-2018 铁道货车摇枕-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是参照国内相关资料提出的方法,通过具体地统计气象资 料得出的。所谓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仍是1971一1980 年累年一月份各朝向的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和室内外温差三者的 乘积与其最大值的比值,即以渗透冷空气量最大的某一朝向翼二 1,其他朝向分别采取n<1的修正系数。在本附录中所列的104 个城市中,有一小部分城市n一1的朝向不是供暖问题比较突出的 北、东北或西北,而是南、西南或东南等。如乌鲁木齐南向n二1, 北向n=0.35;哈尔滨南向n=1,北向n一0.30。有的单位反映这 样规定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 况及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给设计人员留有选择的余地,在本 附录的表述中给予一定的灵活性
本附录列出的自然通风计算方法是适用于热车间自然通风的 比较常用的计算方法。 本附录H.0.3中的散热量有效系数m值,其影响因素较多 如热源的布置情况、热源的高度和辐射强度等。一个热车间当热 源的布置、保温等情况一定时,就有一个客观存在的m值,它可以 通过实测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数值。其他相同或类似布置的热车 间就可以沿用这个实测数据进行设计计算。不是每种类型的热车 间都有实测数据,这样就会给热车间的自然通风计算带来困难。 经过对一些资料的分析对比,本附录给出了式(H.0.3)的计算方 法,该计算公式除考虑了热设备占地面积的因素外,还考虑了热设 备的高度和辐射强度对㎡值的影响,比较全面,计算结果比较切 合实际。
本附录给出的除尘风管最小风速是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归纳 整理的。由于所依据的资料较多,所载数据不尽相同。取舍的原 则是:凡数据有出入的,按与其关系最直接的部门的数据采用。 设计工况和通风标准工况相近时,最低风速不应低于本附录 表K.0.1中的数值;如两者相差较大,则应根据气体含尘浓度、粉 尘密度和粒径、气体温度、气体密度等另行确定除尘风管最小风 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