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3836.5-200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3836.5-2004GB 3836.5-2004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5部分:正压外壳型“p”许空气和隋性气体作为具有同样换气时间的替换保护气体时,应按16.3.1规定的方法测
6.3.4用静态正压保护的正压外壳充气程序试验
态正压保护情况下,外壳应在正常大气压力下开始充人空气。然后设备应按制造厂的技 性气体。然后检查各抽样点氧气浓度不超过1%(V/V)DB35/T 715-2018 防雷装置检测规范,参照大气条件。
件充人情性气体。然后检查各抽样点氧气浓度不超
16.4具有内释放源的正压外壳的换气和稀释试验
16. 4. 1试验气体
6. 4.2. 1换气试验
应采用16.3.2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试验。最小换气流速应不小于内置系统的最天释放速度,制造 规定的最小换气时间应不小于所测换气时间的1.5倍。 注,考磨到在进行换气时可能从内置系统释放出氧气,在试验中对核定换气时间增加50%。
I6. 4. 2. 2稀释试验
因为可燃性物质不含超过2%(V/ 不需要进行稀释试验
因为可燃性物质不含超过2%(V/V)的氧气,所以不需要进行稀释试验。
16. 4. 3. 1换气试验
外壳应充人空气。空气还应通过内置系统充人壳内,其 其充人速率与择放最产酷茶件下所代衣的耳 大释放速率相适应,并考虑释放位置、数量和性质以及它们接近位于稀释区域之外的有潜在点燃能力的 设备。 然后应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换气流速时打开保护气体源。 应将直到取样点的氧气浓度不超过附录A.3的规定时所用的时间作为测定的换气时间。 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换气持续时间不应小于所测定的换气时间,
I6. 4 3. 2稀释试验
按16.4.3.1规定进行换气试验之后,应立即把供 封系统的氧气流速保持在16.4.3.1的规定值。 在不小于30min的时间内测量的氧气浓度不应超过附录A.3所规定的浓度。 然后把含有与内置系统内氧气量相同的空气量从内置系统释放到正压外壳,同时,空气释放应符合 12.3的规定。 释放期间,在稀释区域以外的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附近,释放的氧气浓度不应超过附录A.3规 定的氧气浓度的1.5倍,并且应在不超过30min时间内下降至规定浓度以下。 注:这种试验被用于模拟内置系统发生严重事故时的大量释放。
I6.4.4.1换气试验
该试验应采用16.3.1规定的试验程序进行。 此外,在试验期间,试验气体应通过内置系统充人正压外壳,其充入速率与最严酷条件下所代表的 最大释放速率相适应,并考虑释放位置、释放数量和性质,以及它们接近于稀释区域之外的有潜在点燃 能力的设备。 应测量直到取样点的试验气体浓度不超过A.2规定的换气时间。 如果要求进行第二种试验,试验应采用第二种试验气体重复进行试验,并将记录的换气时间作为所 测定的换气时间。 制造厂规定的最短换气持续时间不应小于所测的换气时间或进行两种试验时所测的较长换气 时间
16. 4. 4. 2稀释试验
按16.4.4.1规定进行换气试验后,如有必要,应立即把供给的保护气体调整到制造厂规定的最低 稀释流速,内置系统试验气体流速应保持在16.4.3.1的规定值。 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测量的试验气体浓度应不超过A.2的规定值。 然后把等于内置系统内可燃性气体体积的试验气体从内置系统释放到正压外壳内,同时试验气体 的流速等于符合12.3规定的可燃性气体的最大释放速度。 释放期间,在有潜在点燃能力的设备附近的试验气体浓度即是稀释区域之外的浓度,应不超过A.2 规定值的两倍,且在30min时间内应下降至低于规定值以下。 如果要求第二种试验,试验应采用第二种试验气体重复进行。 法,该得龄活用主模拍内留系统的产重事故的大量整放
应进行试验来检查正压保护系统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能够动作, 应在可能出现泄漏的地方,尤其是出现最低压力的地方测量外壳内的压力。 应在最低正压,并在必要时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流速下对正压外壳供给保护气体。 对于旋转申动机,试验应在停机,以及在其最大额定转速下运行时进行试验,
16. 6无故障的内置系统的试验
16. 6. 1正压试验
应将正常运行所规定的至少5倍的最大内部正压试验压力,即至少为1000Pa 加到闪 系统内,历时2min士10s。内置系统应在额定温度的最严酷条件下进行试验。 增加的试验压力应在5s内达到最大压力值。 如果没有出现永久性变形,并符合16.6.2规定的试验要求则认为试验合格
GB 3836.5—2004
16.6.2无故障试验
a)用压力等于正常运行时规定的最大压力的氮气包围内置系统,内置系统应抽真空使其降低到 0.1Pa或更低的绝对压力。在附录G中列出了本试验的示意图。 b 或者,内置系统应放置在真空箱内,并且与正常运行时所规定的最大压力的氮气源连接。真 空箱应抽真空使其降到0.1Pa或更低的绝对压力。 如果在真空系统运行情况下可以保持0.1Pa的绝对压力,则认为该试验合格
16.7带有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的正压试验
注:该试验应在正常运行时具有有限释放的内置系统上进行, 应把正常运行时所规定的至少1.5倍的最大内部正压的试验压力,即至少为200Pa的压力施加到 内置系统内并保持2min土10s的时间,如果没有出现永久变形,则认为该试验合格
16.8限制内部压力的正压外壳的性能检查
16.8.1该试验适用于当外壳设计成使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气体),并且在调节器故障时,泄漏、排 气口或泄压装置取决于对最大正压的限制情况。 告一下列试验可能有内在危险,操作人员和使用的器材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16.8.2正压保护系统和外壳应采用最大的额定压力或690kPa压力,两者取较大值进行试验,压力施 加到正压保护系统的进气口,正压保护系统内的调节器应设置旁路以模拟调节器故障。 注:690kPa压力表示典型的仪器用压缩空气源的最大压力。 16.8.3除排气口和泄压装置之外,所有能被关闭的开孔在设备正常运行时应当关闭。 16.8.4所测量的内部压力不应超过规定的最大正压,
16.9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试验
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按下列程序试验: 电气设备换气前正压外壳内不能接通电源,但利用GB3836.1所列保护型式加以保护的 除外。 b) 正压外壳换气后,方可起动和运行。 c 电气设备在起动和运行中人为降低正压值至规定值以下时,保护装置能可靠地发出信号或切 断电源。 试验须连续进行5次,
16. 10 温度测量
电气设备在额定运行条件下,通以最低流量和压力的保护气体,然后按照GB3836.1 度测量。
安全装置的性能应进行检查。
无故障内置系统试验应按16.6的规定进行。 7.4有限释放的密封系统试验
内置系统试验应按16.7的规定进行。
8.1正压外壳应按GB3836.1的规定标志
GB 3836. 52004
18.2如果本部分需要警告标志,“警告”词之后的内容可以用技术上等效的内容代替。多种警告内容 可综合成一种等效的警告内容。
a)遵照GB3836.1要求的防爆型式标志"p"的正压保护类型,也就是px、Py或pz型; b) 对外壳换气需要的最少量保护气体应按下列规定: 保护气体的最小换气流速;和 最短的换气持续时间;和 辅助管道每单元体积的最短补充换气持续时间(适当时); 注1:用户负责增加保护气体量以保证管道的换气。 注2:对于pz和py型正压外壳,如果压力显示能正确反映流量,则可以使用最低压力代替流速,见7.7c)。 c)空气之外的保护气体类型; d) 最低和最高正压; e) 保护气体的最低流速; f) 向正压系统供给最低和最高气压; g) 正压外壳的最大泄漏速度; h) 在制造厂有规定时,正压外壳进气口处的保护气体的特定温度或温度范围; i 一个或多个压力监测点,除非在有关文件里有规定。 18.4具有内置系统的正压外壳适当时应补充标志下列内容: a) 内置系统最大进气口压力; b 进人内置系统的最大流速; C) 限制可燃性物质的氧气浓度必须不超过2%; d) 可燃性物质爆炸上限(UEL)不应高于80%的限制。 18.5用静态正压保护的正压外壳应标志: 警告一一该外壳用静态正压保护。该外壳按制造广说明书的要求只能在非危险场所充气。 18.6 如果正压系统和相关的安全装置分别认证则应标志[ExP]。 18.7 如果按7.9d)3)的要求,阀门应该标志: 警告一一保护气体供应源阀门一一在关闭前应阅读说明书。 注:该阀门须持续打开,除非已知场所是非爆炸性环境或正压外壳内所有设备断电并且冷却。 8.8 当说明书要求用户限制压力,最大工作压力应标志在外壳上,说明书应包括下列规定之 一: a)要求用户配置保护气体供应源在单个故障状态下不应超过外壳的最大工作压力,故障应 显示,保护可以利用备用调节器或利用具有维持最大流速能力的外部泄压阀;或 b)要求用户对保护气体供应源只使用鼓风系统并且未压缩的空气。 依照说明书和标志规定检查其符合性。 18.91 使用情性气体作为保护气体的正压外壳应按下列内容标志:
正压外壳的内部环境应在认为试验气体很可能持续存在的地方,以及在有潜在点燃能力设备的附 (也就是正常稀释区域之外)的不同位置进行试验, 整个试验时间应分析或测量各个试验点的气体浓度。例如:正压外壳可配置几个小的管子,管子的 干口端应设在取样点所在的正压外壳内侧。 如果抽样试验,所抽样数量不应明显影响试验结论。 必要时,正压外壳上的各个气孔可以封闭,以便能够使正压外壳充以规定试验气体,只有在进行换 元和稀释试验时重新打开孔。 在采用空气作为保护气体时,试验方法应如下: 在要求专门应用时,可以对专用的可燃性气体和蒸气进行试验。在这种情况下应规定潜在可 燃性气体并且选用的试验气体密度应在规定的最重和最轻气体的士10%范围内; 在用单一规定气体的情况下,单一试验应该用密度在规定气体的土10%范围内的试验气体 进行; 当要求包括所有的可燃性气体时应进行两次试验,第一次试验应采用氮气作为对包括所有轻 于空气的气体的试验气体,第二次试验应采用靠气或二氧化碳作为对包括所有重于空气的气 体的试验气体。 注:一般情况,试验气体应是非可燃的和无毒的
A.2保护气体为空气的合格判据
A.3保护气体为情性气体的合格判据
体是惰性气体,换气和稀释后氧气浓度应不
GB3836.5—2004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功能时序图实例
下列数据是制造厂提供的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的简 系统的实例 表B.1泄漏补偿换 气控制系统的真值表
表B.1泄漏补偿换气控制系统的真值表
图 B.1泄漏补偿换气控制系统的状态图
随监测装置的输入情况而规定系统的各个状态,该状态是独特的。状态之间的转换只充许通过箭 头规定的通路和箭头标示的方向,对于每个状态占有的逻辑条件是根据布尔逻辑表示法专门确定。表 中给出了所有输入状态的可能组合,带有更多监测装置的其他系统,如果每个工作状态是仅由它们的输 人决定时,则可以使用该方法描述。
在图C.1a),图C.1b),图C.2,图C.3和图C.4中用图例示出了用风机保持的正压,但也可用其他 方法,例如:用压缩空气罐、压缩机等输送空气来保证正压。在这些情况下,直到外壳入口,可能有不同 的压降。
图C.1a)保护气体排气口无火花和颗粒隔
2具有泄漏补偿的正压外壳,外壳中没有运
P3一 保护气体的压力(通过内部管道气流阻力和A、B和C之间受内冷却风扇影响程度来决定)。 保护气体进气口(在非危险场所); 2一 一一管道; 3一风机; 4一外壳; (5不使用该图) 6一排气口阀口; 7一保护气体排气口; (8不使用该图) 9一正压; 10一内部压力; 11一外部压力。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各点压力超过px型的最低压力50Pa。 注:在使用具有由内风扇协助循环的内部封闭冷却回路的正压电机时应该小心,因为这些风扇作用可 上产生负压,而且造成外部环境侵人气体的危险。对内部正压通风电动机的任何建议应该向制造
世漏补偿的正压外壳,旋转电动机具有内冷风
图C.4带有外冷风机、具有泄漏补偿正压外壳的旋转电动机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向用户提供的资料
向用户提供正压保护系统正确安装的资料对安全是重要的。在使用条件要求用户安装安全装置或 提供特殊保护要求的情况下,制造厂应按照GB3836.1一2000的27.2(9)在装置上标志。说明文件应 包含用户需要的必要资料来保证符合本部分和GB3836.1的要求。 适当时,制造广应说明的事项如下
D. 2. 1 进气口的位置
除供气的气瓶和一些类设备外,保护气体进人供气管道的位置应设在非危险场所。 对于I类设备,保护气体从危险场所进人供气管道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a)在风机或压缩机的排气侧应配置两个独立的甲烷检测仪,如果甲烷浓度超过爆炸下限的10% 时,则每个检测仪应能自动断开正压外壳的电源; b) 达到自动切断电源所需的时间,不应大于保护气体从检测点流到正压外壳的输送时间的二分 之一; C) 即使自动断电,在恢复供电前,正压外壳应重新换气。换气时间直到保护气体源的甲烷浓度降 至爆炸下限的10%以下才能开始。
D.2.2正压外壳和进气口之间的管道
压缩机输人管道通常不应穿过危险场所。 如果压缩机的输入管道穿过危险场所,则应用非可燃性材料制造并防止机械损坏和腐蚀。 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管道在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不发生泄漏(见 附录C。应考虑一些附加保护措施,如可燃性气体检测器来保证管道内无可燃性浓度的气体或蒸气。
D.2.3保护气体排气口
对于排放保护气体的管道,它们的排气口远离封闭区域,而在一个非危险区域内,除非制 户增加颗粒挡板。
D.2.4计入管道的补充换气时间
换气持续时间应增加对相关管道净容积换气需的时间,这些管道不是经认证的电气设备 的时间是在制造厂规定的最低流速下至少5倍于净容积所需换气量的时间。
D.3保护气体源的电源
保护气体源(鼓风机、压缩机等)的电源应由独立电源供电或从正压外壳用的隔离开关
当正压降低至规定的最小值之下时,在重新充气之前,正压外壳应移到非危险场所
如果因为空气渗入内置系统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则必须采取附加保护措施。 为防止可能损坏内置系统的不利运行条件,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说明文件应说明这些条件,如 正压外壳门或盖打开时出现振动、热冲击和维护操作等。 为阻止可燃性物质的流动,如可能被内部热表面点燃,且依靠内部的正压来防止内置系统释放,则 可以要求设置一个流量开关。 如果异常释放可能对外部场所分类产牛不利影响,则有必要采取附加保护措施。
D.6 外壳的最大正压
用户应按制造厂的规定限制压力。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外壳内释放型式的分类
在外壳内释放可燃性物质的后果比露天的类似释放要严重得多,外壳内的暂时泄漏将产生可燃性 物质,而这些可燃物质即使在漏泄停止后也长时间的滞留在外壳内。鉴于这种原因,对“正常释放”和 “异常释放”的评定,比露天场所中的释放更重要。 在各种情况下,为了限制可燃性物质从内置系统进人正压外壳的流量,应设置限制装置。只允许有 限制的释放。
E.2无正常释放.无异常释放
内置系统符合12.2的设计要求和16.6中对无故障容器的试验要求,
E.3无正常释放,有限制的异常释放
不符合无故障内置系统要求的内置系统包括金属管、软管或元件,如弹簧管、波纹管或螺旋形管,其 连接件在例行维护时不需断开,并采用管螺纹、焊接、锡焊或金属压接件连接,这种系统应视为无正常释 放,但为有限的异常释放 旋转或滑动连接、法兰连接、弹性密封件和非金属软管连接不符合该判据
E.4有限制的正常释放
不能满足无正常释放要求的系统应视为有限的正常释放,它包括承受例行维护的连接件的内置系 统,这种连接件应清楚标志。 其结构由非金属管道管子或元件,如:弹性波纹管、膜盒、螺纹管、弹性密封件、旋转或滑动连接件组 成的内置系统,应视为正常运行时的释放源。 在正常运行时内有火焰的外壳应按火焰的熄灭进行评定,此时应假设火焰熄灭是一种正常现象,且 该设备应划分为有正常释放的结构,除非安装一些装置在火焰熄灭时阻止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气。
换气排气口: 封闭有点燃能力的设备(ICA)隔板; 换气进气口
利用将有点燃能力设备(ICA)封装在内部外壳中或使用隔板,可通过简单试验证明有点燃能力的 设备不位于稀释区域内。没有必要,也不希望确定稀释区域范围,而仅仅确定稀释区域范围不能延伸到 直点燃能力设备周围。
内隔板; 4一一换气排气口; 换气进气口; 5一一有点燃能力设备(ICA)的位置; 一内置系统无故障部件; 6一具有正常稀释区域的潜在释放源。 图E.2表示用无故障内置系统原理来简化换气和有点燃能力设备周围稀释要求示
换气排气口; 有点燃能力设备(ICA)的位置; 县有正常稀释区域的潜在释放源。
GB3836.52004
因为那些使用内部隔板的内置系统部件符合无故障内置系统的要求,有点燃能力设备不能在稀释 区域内,
因为那些使用内部隔板的内置系统部件符合无故障内置系统的要求JTG 3830-2018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有点燃能力设备不能在稀释 区域内
稀释试验的区域; 一惰性气体的换气进气口; 具有正常稀释区域的潜在释放源; 换气排气口。 图F.3表示在释放源周围使用内部隔板来简化位于隔板之外有 点燃能力的设备周围换气和稀释要求的示意图 因为稀释区域包括在内部隔板内,有点燃能力设备不在稀释区域内。
稀释试验的区域; 一惰性气体的换气进气口; 具有正常稀释区域的潜在释放源; 换气排气口。 图F.3表示在释放源周围使用内部隔板来简化位于隔板之外有 点燃能力的设备周围换气和稀释要求的示意图 因为稀释区域包括在内部隔板内,有点燃能力设备不在稀释区域内。
充氨气箱; 试验中的系统; 压力监测装置; 抽真空系统; 临界的气孔直径;
试验中的系统; 压力监测装置; 一抽真空系统; 临界的气孔直径; 一连接小孔直径。 注1:V2的容积大于试验系统的容积V1。 往2:临界气孔直径DO的横截面积小于连接孔Dx的横截面积。 注3:压力监测装置P应进行校正以便考虑泄漏试验气体(例如:氮气)的性能。 注4:如果两个阀门打开(IV1和IV2)在V2内能保持小于或等于0.1Pa压力,则认为合格。 注5:打开阀门IV1并关闭阀门IV2,可以测定泄漏速度(如有的话)。
DB34/T 1950-2013 安徽省县cheng规划编制标准G.116.6.2a)叙述的无故障试验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