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1996-2019 氨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ICS27.060 F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
DL/T19962019
DL/T19962019
JC/T 2435-2018 单组分聚脲防水涂料DL/T1996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江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牛拥军、丹慧杰、李兴华、雷鸣、何仰朋、孟令海、余昭、宦宣州、贾西部、薛 国栋、秦星、祁丽防、陈传文、王金勇、罗勇迎、李加伟。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 条一号,100761)。
DL/T19962019
本标准规定了氨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的内容、时间、条件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氨法烟气脱硫(以液氨、气氨、氨水或其他氨基物质为吸收剂的烟气脱硫)装置的 性能验收试验,也可用于后评估及其他目的的试验
4.2性能测试工况及试验条件要求
脱硫装置的性能验收试验应在业主与总承包方之间签订的技术合同中所约定的脱硫装置主要性能 保证值条款所对应的工况下进行,应在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BMCR)工况或锅炉额定蒸发量 (ECR)工况下进行。性能验收试验宜在脱硫装置设计工况稳定运行下持续3天及以上。 性能验收试验时,宜将脱硫装置入口的烟气量、温度、烟尘含量、SO2浓度等参数调整到设计工 况,烟气及烟尘成分宜在设计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4.3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的稳定状态
如果脱硫装置设有劳路烟道,劳路挡板应处子 硫装置应稳定运行,每个试验工况锅炉负荷波动不宜超过5%, 脱硫装置的运行参数不宜有大的改变。
性能验收试验期间,燃用煤质、吸收剂及工艺水品质应符合设计要求
4.5脱硫装置运行状态的确认
DL/T19962019
性能验收试验开始前,总承包方应对脱硫装置的运行状态进行确认,联系设备供货方对烟气排放 连续监测系统(CEMS)等在线仪表进行标定,提出试验期间脱硫装置的主要运行方式及参数要求,并 经性能验收试验参与各方确认。
4.6性能测试结果的修正
性能验收试验开始前, 能验收试验工况偏离设计工 L悦
5.1氨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应做的测试项目至少有以下内容: a)脱硫装置处理烟气流量; b)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SO2浓度及脱硫装置的脱硫效率; c)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颗粒物浓度及脱硫装置的综合除尘效率; d)脱硫装置氨逃逸浓度; e) 脱硫装置氨回收率: 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温度; 吸收剂成分: h) 吸收剂消耗量; i) 脱硫副产物的成分; 脱硫装置烟气阻力: k) 脱硫装置电能消耗量; 1 脱硫装置水消耗量; m)脱硫副产物的产量; n)脱硫装置主要设备噪声 0)除雾器后雾滴含量; p)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 5.2氨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验收试验可选做的测试项目如下: a)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HF含量; b)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HC1含量; c)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SO3含量; d)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NO.浓度及脱硫装置的脱硝效率; e) 脱硫装置入口、出口烟气中重金属Hg含量: f 脱硫装置排放废水量及排放废水品质; g)需要测试的其他性能保证值。
6.1锅炉和脱硫装置主要的运行参数记录
参数应每隔1h~2h人工记录一次。 1.2性能验收试验期间,应至少进行一次燃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取样方法按GB/T10184折
按GB/T21508执行。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6.3烟气中气态污染物及脱除效率测试
×》图1氨逃逸吸收装置
c)烟气成分测试应采用多点测量后计算平均值,采样点数目按GB/T16157执行。 6.3.5性能验收试验期间若况连续稳定,也可用上述测量SO2、O2浓度的方法先标定脱硫装置自身 配置的进、出口SO2、O2浓度在线测量仪表,并在测试期间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或人工记录 这些运行参数,统计后计算脱硫效率。
6.4总颗粒物浓度及除尘效率
6.4.1采样位置及测点:脱硫装置进口、出口烟道。采用多点测量后计算平均值,采样点数量按GB/T 6157执行。 6.4.2测试方法:脱硫装置入口烟气中的总颗粒物浓度测试可参照GB/T16157执行,脱硫装置出口低 浓度总颗粒物测试宜按HJ836执行。 6.4.3当测试脱硫装置的除尘效率时,脱硫装置入口和出口的总颗粒物浓度测试应同步进行。
T/CCMA 0081-2019 土方机械 排气烟度 压路机测量方法.pdf6.5.1采样位置及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