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998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YD/T 5226-2015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工程设计规范

,2以太网业务的时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网络应根据业务对时延的要求进行结构和路径规划 2.以太网业务的端到端时延可按公式6.1.2计算:

6.2. 1系统误码率应符合如下

tel = De+ MXDf+LX5 us/k

DL/T 995-201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6.2.2CES业务的时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3.1ATM业务端到端的信元丢失率性能、时延性能、抖动性 应符合YD/T1109《ATM交换机技术规范》的要求。

7.1.1本地IP承载网两个互通网关节点与骨干IP承载网接入路 由器设备宜采用双节点口字型互联结构, 7.1.2本地IP承载网中,与骨干IP承载网的互通网关可是独立 的设备,对网络规模较小本地网也可由核心设备兼作 7.1.3互联应采用光接口,互联设备间光接口应用代码应保持 一致。 7.1.4互联带宽应基于业务预测确定。 7.1.5对L2VPN和L3VPN业务,采用BGP/MPLSVPN跨域 互联方式,宜采用IETFRFC4364定义的跨域VPNoptionA方 式,可选支持optionB和optionC方式。

.2与宽带IP城域网互联

7.2.1本地IP承载网与宽带IP城域网不宜进行网络侧互联。 7.2.2特殊情况下,可采用L2VPN方式承载互联网业务并通过 UNI接口与宽带IP城域网互联。 7.2.3互联应采用光接口,互联设备间光接口应用代码应保持 一致。

3 与 SDH/MSTP 网络互联

7.3.1本地IP承载网与SDH/MSTP网络不宜进行网络侧互联。 7.3.2 对来自 SDH/MSTP的TDM 业务、以太网业务等,可采用

UNI接口方式进行接入。 7.3.3互联应采用光接口,互联设备间光接口应用代码应保持 一致。

7.4.1在一个本地网采用多个厂商设备组织本地IP承载网络 时,宜采用分区域或分层方式组织并互通。 7.4.2互通的不同厂商设备间应支持IGP协议、BGP协议(包括 eBGP和iBGP)、MPLS协议等协议的互通。 7.4.3互通的不同厂商设备间应支持L3VPN、L2VPN、CES、公 网组播、私网组播等业务的互通。 7.4.4互通的不同厂商设备间时间同步应支持PTP二层组播方 式下的互通、频率同步应支持同步以太(SyncE)的互通。 7.4.5互通的不同厂商设备间应支持不同层次的BFD协议 EFM等OAM协议的互通。

8.1.1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

8.1.2架式设备机架高度宜采用2600mm、2200mm、2000mm,

厚度宜为300mm、600mm、800mm,宽度宜为600mm。同一机房 内宜保持机架高度的统一。接入网机房、移动基站等地点可采用 壁挂式设备。

8.1.3设备的总体机械结构应充分考虑安装、通风、维护的

8.1.3设备的总体机械结构应充分考虑安装、通风、维护的方便 和扩充容量或调整设备数量的灵活性,实现硬件模块化,同时应具 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刚度

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的要求。 3.1.5设备安装在室外情况下,应选择具有更高温度、湿度容阳 和较强抗腐蚀性防护的设备。

8.2.1设备配置应考虑维护使用和扩容的方便。 8.2.2核心设备、汇聚设备的主要部件(主控板、主处理器、交换 矩阵、电源模块、冷却风扇等)应亢余配置。大容量接入设备的主 控板等主要部件宜穴余配置。

3.2.3不同中继方向的线路侧光接口宜分布在不同的板卡上。

有余量进行配置,并按近期需要整架配置。数字分配架同 上的传输速率、阻抗必须一致。

架上,并根据其接口数量进行配置,适当留有余量

9.1.1网络管理系统由网元级管理系统(EMS)、网络级管理系统 (NMS)、子网级管理系统(SMS)以及本地维护终端(LCT)组成。 SMS可以和EMS合设,提供端到端的业务配置功能。 9.1.2本地IP承载网网管系统宜采用EMS和NMS分层设置的 方式,按本地设置EMS,按省设置NMS。也可根据电信业务经营 者的运维体系要求采用其他方式。 9.1.3一个本地网内同一厂家的设备应由套集中的EMS进行 管理,网络规模较大或网元数量较多时,可根据情况配置多套网元 管理系统分设备或分区域进行管理,同时应配置SMS,实现对所有 设备的统一管理和全网的电路调度。

9. 2 网管系统功能

9.2.1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分层网络拓扑管理,支 持分层网络拓扑视图的皇现,支持分层显示网络拓扑连接关系。 9.2.2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多设备类型管理。 9.2.3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多业务管理,包括TDM 业务、以太网业务、VPN业务、ATM业务等。 9.2.4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LSP和PW路径管理。 9.2.5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IP/MPLS节点的相关 协议管理,包括协议参数的设置和查询等功能,

OAM和承载层OAM管理功能。 9.2.7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IP/MPLS网络内的基 于业务的QoS管理功能,包括流分类和流标记、流量监管、流量整 形、拥塞管理、队列调度、连接允许功能等QoS管理功能, 9.2.8本地IP承载网的网管系统应支持保护和恢复管理

方式。 9.3.2网管系统与被管设备之间的网管信息通道可采用数据通 信网络(DCN)带外方式作为备用。DCN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

言网络(DCN)带外方式作为备用。DCN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利 安全性,

士 时钟同步信息传送

10.1.1本地IP承载网的时钟同步信号应直接从大楼综合定时 共给系统(BITS)直接引人时钟同步信息。引人的同步基准应具备 一主一备两路同步信息输人,主备基准宜从不同节点的BITS 引人。 10.1.2本地IP承载网应在核心设备上从BITS引接时钟同步信 息,其他同级和低级设备的同步信息应自线路码流中提取。外同 步信息优选2048kbit/s。 10.1.3网内同步信息应避免形成环路,低等级设备的时钟应从 高等级或同一等级设备的时钟提取。 10.1.4从BITS到同步链路上最后个设备间经过的网元数量 不超过20个。 10.1.5时钟同步信息传递的技术和性能要求应满足YD/T2551 《基于分组网络的频率同步网技术要求》的要求。

10. 2. 1 时间同步应支持1EEE1588规范的高精度时间协议 (PTP)。 10.2.2本地IP承载网中同步信息传递方案宜采用SyncE十PTF 相结合方式。

相结合方式。 10.2.3同步链路中间的承载网元宜设置为IEEE1588中的边界 时钟BC模式,网络两端的网元可设置为普通时钟OC模式。PTP 报文在分组网络中传递时优先采用二层组播的方式。

10.2.4PTP时间传递链路中,全程承载网络的BC时钟网元个 数暂定为:正常传递链路时,BC网元数不得超过10个;迁回传递 链路时,BC网元个数不得超过20个。 10.2.5本地IP承载网与时间服务器间可采用RJ45电接口互联 或光接口互联, 10.2.6时间同步信息传递的技术和性能要求应满足YD/T2375 《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要求》的要求。

11.0.1应限制本地IP承载网与其他网络的互联,避免因网络互 联开放弓起外部网络攻击。 11.0.2对于非信任的网络应启用安全路由协议机制或采用静态 路由方式,避免非法连接和路由攻击。 11.0.3宜安装网络安全评估分析软件,扫描分析网络,及时发现 并修正存在的弱点和漏洞。 11.0.4应遵循最小化服务原则,关闭不需要的所有服务,避免增 加网络的安全风险。 11.0.5应通过启动路由振荡抑制功能,防止链路波动对路由的 冲击。

12.0.3机房电源线、光纤连接线、通信电缆线宜分开布放。布线

电缆选择应满足传输速率、允许衰耗、特性阻抗、串音防卫度和耐 压等指标的要求。 12.0.4机房走线架的安装方式应满足YD/T5026《电信机房铁 架安装设计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12.0.5机架的安装应进行抗震加固,其加固方式应符合YD 5059《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12.0.6供电系统应符合YD/T1051《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 术要求》的规定,电源设计应YD/T5040《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 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12.0.7局(站)防雷与接地部分应符合GB50689《通信局(站)防 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12.0.8机房的温度、相对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干扰、噪音、照明 等要求应分别符合YD/T1821《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及 YD/T1712《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的相关规定。 12.0.9机房防静电要求应符合YD/T754《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 则》的相关规定。 12.0.10机房楼面均布活荷载值应符合满足YD/T5003《电信专 用房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本规范条文执行有关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A.0.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反面词采用“严禁”。 A.0.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A.0.3 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B.0.3 40GE光接口参数

压力接收灵敏度测试条件

19286 电信网络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及测量方法 50689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T761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T16814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测试方法 T20185 司步数字体系设备和系统光接口技术要求 T 754 通信机房静电防护通则 T1051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 T 1712 中小型电信机房环境要求 T1821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 T5003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T5026 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 T5040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5059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T1109 ATM交换机技术规范 T1299 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络性能技术要求一一抖动和漂移 T1420 基于2048kbit/s系列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技术要求 T 2375 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要求 T 2551 基于分组网络的频率同步网技术要求 T 2603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IP/MPLS网络技术要求 FRFC4364 基于BGP/MPLSIP协议的虚拟专用网(VPNs) E802.3 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及物理层规范 E158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密时钟同步协议 T G. 783 同步数字体系(SDH)设备功能模块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绍

本规范编制目的是规范采用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ILS 网络技术和设备进行网络建设的工程设计,为网络建设和设计提 供相应的设计依据。适用于采用支持IP/MPLS的多业务承载技 术建设的工程设计。 本规范主要涉及支持IP/MPLS的多业务承载网络技术。 本规范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 模型与协议、网络组织、系统设计、系统性能指标、网络互联和互通 要求、设备选型与配置、网络管理系统、同步信息传送、网络安全、 局站设备安装等内容。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本地支持IP MPLS的多业务承载的网络模型、网络组织、网络性能指标等。

2 术语和符号 43 2.1术语 43 网络模型与协议 44 3. 2 网络协议 44 3. 3 业务承载方式 . 44 网络组织 46 4. 1 网络结构 46 4. 2 网络保护 46 4.3 网络规模容量及业务收敛 46 系统设计 48 5. 1 网络物理接口· 48 5. 2 中继链路设计 48 6 系统性能指标 50 6.2CES业务性能 50 8设备选型与配置 51 8. 1 设备选型要求 51 10 同步信息传送 52 10. 2 时间同步信息传送 52

木语和符 43 2.1术语 43 网络模型与协议 44 3. 2 网络协议 44 3. 3 业务承载方式 . 44 网络组织 46 4. 1 网络结构 . 46 4. 2 网络保护 46 4.3 网络规模容量及业务收敛 46 系统设计 48 5. 1 网络物理接口· 48 5. 2 中继链路设计 48 6 系统性能指标 50 6.2CES业务性能 50 8设备选型与配置 51 8. 1 设备选型要求 51 10 同步信息传送 52 10.2 时间同步信息传送 52

2.1.1支持多业务承载的本地IP/MPLS网络一般承载的业务包 活移动回传业务、移动核心网业务、固网语音业务、专线业务等。 2.1.2骨干IP承载网承载的业务包括移动核心网业务、LTE移 动回传业务、专线业务等。 2.1.3设备主要部件主要指路由引擎、交换矩阵、电源模块、冷却

.1.3设备主要部件主要指路由引擎、交换矩阵、电源模块、冷去

3.3.1本地1P承载网主要承载1P和以太网业务,可通过电路仿 真机制承载TDM、ATM(可选)等业务。TDM仿真业务属于本地 P承载网的必要功能之一,但不是主要功能,网络采用仿真方式提 供TDM业务占用的总带宽一般不超过网络容量的20%。

3.3.2各类业务通常采用承载方式:

1.2G移动回传业务一般采用非结构化仿真(SAToP)的 TDM业务模式承载。 2.3G移动回传业务 1)当基站设备采用全IP模式时,在边缘接入层一般采用 L2VPN承载或L3VPN承载,在核心汇聚层采用L3VPN承载。 在边缘接入层采用I3VPN承载时,边缘接人层和核心汇聚层采用 分层VPN方式。 2)3G移动回传业务当基站设备采用ATM承载电路域业务 十IP承载分组域业务模式时,电路域ATME1业务采用非结构化 仿真(SAToP)模式承载。 3.LTE移动回传业务承载方式同全IP模式3G移动回传 业务。 4.专线业务应根据用户要求确定承载方式:

1)TDM专线可根据用户要求采用非结构化仿真(SAToP)模 式或结构化仿真(CESoPSN)模式承载。 2)以太网专线使用L2VPN方式承载。 3)IP专线可使用L2VPN方式承载,也可使用L3VPN方式 承载。

4.1.3边缘接入层网络结构一般采用如下方式:

4.1.3边缘接大层网络结构一般来用如下方式 1.边缘接人层在与汇聚层双节点互联组网时,一般不在一个 汇聚环内跨汇聚节点双节点互联或跨汇聚环双节点互联,以简化 网络路由组织和管理。 2.采用环形结构时,单个接人环上设备一般不超过8台。8 台是综合考虑平均每个节点每台设备提供业务能力、网络路由安 全性等方面提出的推荐值。当接人环上还带有支链时,环上设备 总数一般不超过15个。 3.边缘接入层与汇聚层互联采用单节点或双节点互联方式。 采用双节点方式能够保证业务在节点设备故障情况下的安全,优 选双节点方式。 4.业务路由组织尽量减少经过的设备跳数,以简化网络业务 路由组织和管理,

4.2.5网络保护倒换与故障检测机制和检测时间有关,同时检测 时间的设置与设备性能及网络负荷相关,因此,应在保护倒换时间 与设备性能及网络负荷间实现平衡。因此,本规范仅对高等级业 务做出要求,高等级业务保护倒换时间应小于50ms。

的突发特征、不同业务突发时简不一致,充分利用这种特性,在网 络容量规划时,可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对移动回传业务,可以预测 汇时均值(一般由移动网专业提供)为基数,边缘接入层的收敛比 大于等于2,核心汇聚层收敛比大于等于4设置。具体数据宜结合 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特点和基站流量统计分析进行调整

5. 2. 3衰减受限系统计算参数的含义及其参考取值如下:

Ps:S点发送光功率,已扣除设备连接器C的衰减和LD耦合 友射噪声代价。 Pr:R点接收灵敏度,已扣除设备连接器C的衰减。 >Ac:S、R点间其他连接器衰耗,平均O.5dB/个。 Af:光缆光纤平均衰减系数,是缆内光纤衰减常数的平均值, 包括波长波动因素,工厂一般提供标称波长平均值和最大值,设计 中可按平均值增加0.05dB/km~~0.08dB/km取值。 AS:单个光纤接头平均熔接衰减,与光纤质量、熔接机性能及 操作水平、操作环境等有关。工程中对于2km盘长的光缆,其值 可取0.043dB/km;对于3km盘长的光缆,其值可取0.03dB/km。 Mc:光缆富余度,在一个中继段内,光缆富余度不宜超过5dB。 包括: (1)光缆线路运行中的变动,如:维护时附加接头和光缆长度

的增加。 (2)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光缆性能劣化。 (3)S和R点间其他连接器(若配置时)性能劣化。 当中继段长度为75km~~125km时,按0.04dB/km计算; 当中继段长度小于75km或大于125km时GB/T 51238-2018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中继段长度的计 算公式为公式(1):

代中:M中继段长度小于75km时,M。取3dB;中继段长度 =125km时,M。取5dB。 一光通道功率代价,包括反射和由码间干扰、模分配噪声、 七器调啾声引起的总色散代价。

D:G.652光纤光纤色散系数按20ps/nm·km取定(1550nr 二作窗口);对于G.655光纤,不同厂家的光纤色散系数差别较大 立根据光纤类型具体取定。

般要求小于等于10ps。

8.1.1核心设备和汇聚设备通常采用直流供电,安装在电信业务 经营者机房的接入设备通常采用直流供电,安装在室外或客户机 房的设备会用到交流供电。 8.1.5对室外型设备的温、湿度范围、抗腐蚀性要求应根据当地 环境特点提出。

10.2时间同步信息传送

0.2.2本地IP承载网中同步信息传递方案采用SyncE十PT1 自结合方式与采用纯PTP方式相比DB/T 29-135-2018 天津市脲醛发泡保温夹心复合墙技术规程,能够更好保证同步传递的 度。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