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pdf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838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pdf

ICS 65.020 IB 65

DB22/T 31632

onstructionspecificationsforinformationmonitoringsystemofnaturereserve

GB 51428-2021 煤化工工程设计防火标准.pdf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布

DB22/T31632020

DB22/T31632020

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前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和监测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信息化 测系统建设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informationmonitoringsystemofnaturereserves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各项因子、干扰和灾害数量、质量性状、利用状况及其变化方面 的监控和测定,反映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信息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系统。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22/T31632020

应符合LY/T1662.3中的规定。

合LY/T1662.3中的规定

应具备以下功能: 服务平 a)信息采集与投放; b)无人机主体、导航、有效载荷、现场控制、数据链、发放回收; c)控制权移交; d)一对多、多对一的地面站通信; e)更换、搭载光学成像、测绘、投放、中继多种类型载荷

DB22/T31632020

应具备以下功能: a)烟火、人员、车辆、生产工具、动植物分类识别与报警功能和人脸识别; 与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护系统融合的图像联动接力监控与管理; C 关键路口流量统计; d 自动触发拍摄、无线传输、图像抓拍、本地存储、声音采集、模拟动物发音、远程唤醒; e)具有人、车、生产工具分类识别能力的识别前置

6. 3. 2部署要求

6.3.2.1动保监测相机应主要部署在动物定居区域、经常出现区域、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和相对重点 监测区域(如水源地、山洞等)。 6.3.2.2人员、车辆、生产工具监测相机应部署在道路及人员经常出现区域。

6.4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

应具备以下功能: a)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辐射度、气象能见度、日照时数、蒸发、地温、冻 土、地面状态13个气象因子采集上传; 水文水质因子采集上传; )土壤因子采集上传; d)物联网关管理功能,网关数据传输应符合GB/T37025中的规定

6. 4. 2 部署要求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设备的部署位置应保证周边环境开阔,保证设备的感应面通风不受遮阴。 m范围内不宜有障碍物

6.5智能应用移动终端

DB34/T 3325-2019 地下管线竣工测绘技术规程应具备以下功能: 方标准位 a) 资源调查: b) 野生动物保护; c) 知识库; d) 信息通信与指挥。

6.6.1供电距离较近时(如小于1.5公里)宜采用交流市电直接供电。 6.6.2供电距离较远(如大于2~4公里)且用电负载较轻时宜采用太阳能或风光互补自然能发电方式。 6.6.3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直流远供作为备选供电方式。

应符合GB50057和GB50343中的规定

6.8.1应满足前端感知设备安装和维护人员安

前端感知设备安装和维护人员安全作业的需要

GTCC-063-2018 电动转辙机(ZDJ9系列)-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DB22/T31632020

6.8.2监测塔应优先改造利用现有的防火塔、信号塔

7.1融合通信专有网络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