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733-2017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试验规程.pdfQ/GDW 117332017
式下稳态运行,另一极在定频率控制模式下进行接口变压器充电、极解锁 闭锁、接口变压器断电操作,观察运行极对非运行极的影响。 双极同时启/停试验。双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进行解锁/闭锁操作。解锁时, 两极应能同时解锁。闭锁时,两极应能同时闭锁
6.3.1.2双极功率升降试验
双极功率升降试验包括: a)手动双极功率升降试验。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态运行。手动启动双极 直流功率升/降指令,在功率升/降过程中,分别在两站对各极进行控制系统切换 操作。两极功率应同步升/降;控制系统切换对双极功率升/降应无扰动。 b 自动双极功率升降试验。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态运行。整定负荷曲线, 将功率控制模式由手动改为自动。双极功率应跟随负荷曲线平稳变化
甘12G3:湿陷性黄土地区墙下条形基础.pdf6.3.1.3双极运行紧急停运试验
双极运行紧急停运试验包括: a)一极为额定直流功率运行,另一极运行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和低功率工况。手动 紧急停运额定功率运行极。两站交/直流系统应不产生高于技术规范规定的过电 压;健全极在允许条件下接受停运极的转移功率。 b 在两端交流系统能经受甩掉双极额定功率的冲击的条件下,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 制模式、双极额定功率下稳态运行,手动双极同时紧急停运。两站交/直流系统 应不产生高于技术规范的过电压。
6.3.1.4双极运行功率转带
在允许条件下,当一极闭锁或直流故障时,双极功率控制应将故障极损失的功率尽可 能转移到健全极,健全极增加功率的90%应在故障极闭锁后80ms内完成,
6.3.1.5双极平衡控制
控制系统双极功率平衡控制功能投入运行。两极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态运行时 流入中性线的直流电流小于技术规范规定的限制值
6.3.1.6双极功率补偿试验
双极功率补偿试验包括: a)控制模式切换的补偿试验。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态运行,将其中一极 由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依次改为定单极功率控制模式、定频率控制模式。在此项试 验过程中,双极直流传输功率应始终保持不变。对两极均进行同样试验。 b 极跳闸的补偿试验。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态运行,将其中一极手动紧 急停运。对两极均进行同样试验
6.3.1.7双极功率反转试验
6.3.2双极大功率试验
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解锁;分阶段慢速升高直流功率至双极额定功率,在每 个功率水平至少停留5min,到达双极额定功率后保持2h;测量直流谐波含量、交流谐波 含量;进行无线电干扰测量、可听噪声测量、站辅助系统功率损耗测量。系统运行应是稳 定的。系统运行评价标准参见6.2.2。
6.3.3.1试验要求
当工程设计有过负荷能力时,应进行过负荷试验。过负荷的限制值应满足工程技术规 范书要求。
6.3.3.2一极短时过负荷试验
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稳定运行,双极功率整定值稍大于一极短时过负荷能力 手动紧急停运一极。迫使另一极进行短时过负荷运行。进入短时过负荷极的直流功率水平、 过负荷时间应满足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
两极均在双极功率控制模式下进行过负荷试验,测量直流谐波含量、交流谐波含量、 无线电干扰水平、可听噪声、站辅助系统功率损耗等。两极运行参数,如交流母线电压、 接口变压器二次电压、阀侧电流、接口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直流功 率、调制比等均应与设计值相符。接口变压器(含套管)、平波电抗器工作无异常。阀冷 却水温度应在技术规范规定的范围内。换流站直流场、交流场和阀厅、母线、接头线夹、 导线、设备等的温度值均应在技术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双极过负荷试验包括: a)短时过负荷试验。在控制软件中,模拟满足短时过负荷启动条件。直流功率应迅 速升至柔性直流系统相应的短时过负荷水平,并保持技术规范规定的过负荷时间。 b) 2h过负荷试验。手动启动2h过负荷运行。进行6.3.3.3相关款项测量。直流功 率应升至直流系统的2h过负荷水平,并保持2h稳定运行。 c)长期过负荷试验。将直流功率指令值设为稍高于当时环境温度下柔性直流系统的 固有过负荷能力,并升功率。直流功率应被限制在当时环境温度下柔性直流系统 的固有过负荷水平。
6.3.3.4电网安全稳定试验
当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与交流系统有协调 运行和安全稳定控制要求时,在柔性直流输电 系统试验完成后,还应进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与交流系统协调及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有关的 试验,试验项目及内容、评判标准按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设计及有关标准和规程进行。
Q/GDW 117332017
对于多端系统,完成两端系统试验内容后,进行三端及以上的多端系统调试。多端系 统下的起/停试验,功率升降试验,直流动态性能试验按照端对端试验的要求进行。多端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直流输电模式稳态运行工况下,定直流电压站直流电压设定在额定值 当定直流电压站闭锁,预期的下一个换流站能正常进入定电压模式。当多端柔性直流输电 系统与交流系统有协调运行和安全稳定控制要求时,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试验完成后 还应进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与交流系统协调及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有关的试验,试验项目及 内容、评判标准按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设计及有关标准和规程进行。
7人工短路试验(选项试验)
7.1交流系统人工短路试验
当与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相连接的交流系统发生故障后,直流系统应能精确响应,以便 空制装置正确动作。在试验中,对控制及保护装置的功能、动作协调性、交直流系统内全 部元件的限定值进行校核。通常情况下,为维持系统稳定,直流输电系统的输送功率从故 章切除瞬间起到恢复故障前输送功率的90%的时间应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直流输电模式稳 态运行工况下,在交流侧进行人工单相对地瞬时故障。直流功率应在技术规范规定的时间 内恢复到故障前的稳态值:恢复期间不允许出现直流电流和直流电压的持续振荡。
7.2直流系统人工短路试验
在直流系统各种可能的运行方式下,进行人工单线对地瞬时故障试验时,保护应能正 确动作。当设计有重启运行功能时,应能安全、可靠地完成重启动过程。对于未设计故障 重启功能或重启功能停用时,控制保护系统应保证在系统要求范围内可靠地闭锁柔性直流 输电系统。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具有黑启动控制功能。当电力系统发生重大事故,导致系统全停或 瓦解时,可通过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作为电力系统恢复的电源。当一端电网全部失电情况下, 能够通过外接电源完成对失电端换流站启动,使电力系统逐步恢复运行。具有黑启动功能 的换流站应配置独立的站用电源后备电源。
在两端换流器与直流线路隔离刀闸闭合,两端接口变压器与换流器连接隔离刀闸断开 的情况下,合有源端接口变压器网侧交流断路器,通过直流线路向无源端换流器充电。充 电时,无源端换流器阀控系统应能正常工作,预检功能应正确,换流器相关保护不应误动 作。检查阀控装置回报模块电压和状态信号,检查直流侧电压极性变比,按预定充电时间
Q/GDW117332017
后模块电压和直流电压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直流侧充电完成后,依次解锁 无源端换流阀,闭合无源端交流断路 器。无源端阀侧和网侧电压和电流的幅值、相位、相序正确,频率稳定在预期范围内。
9.1系统调试完成后,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投入止常工作状态,考核其运行稳定性、可 靠性和系统设计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9.2试运行应在端对端系统试验已完成,发现的缺陷和异常情况已处理后进行。 9.3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连续带电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168h。 9.4如果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试运行期间出现故障而被迫退出运行,须待故障或异常处 理后重新进行。 9.5试运行期间,应实时监测有关设备各部分的温升。 9.6试运行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对充油设备取油样进行色谱分析。 9.7试运行完成后,应对设备作一次全面检查,处理试运行期间出现的缺陷和异常情况, 对暂时不具备处理条件而又不影响安全运行的项目,由启动验收委员会决定负责处理的单 位和完成时间。 9.8由于设备制造质量缺陷而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由建设项目法人或总承包商通知供 货商负责消除设备缺陷,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处理,并做出记录。消缺后视具体情况,由 建设项目法人决定是否重新进行有关试验进行验证。 9.9试运行过程中,应对各项运行数据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做出详细记录。由试验指挥组 编写试运行报告
A.1两电平电压源换流器
A.1.1两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
两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见图A.1。
两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见图A.1
4.1.2.1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
可控制开通和关断的电力电子器件
可控制开通和关断的电力电子器件
A. 1. 2. 2 直流电容器
电平换流器的两个直流端连接的电容器组,用
A.2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A.2.1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
Q/GDW11733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典型主接线
图A.1两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
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见
Q/GDW117332017
可控制开通和关断的电力电子器件
A.2.2.2子模块电容器
A.2. 2.3子模块
图A.2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拓扑结构
交直流转换过程中一定控制方式不断切入/切出的基本功率单元,它由可关断电力电 子器件和直流储能电容器组成。
A.2.2.4阀电抗器
电气上,和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阀臂串联连接的电抗器;功能上,既能与接口变压器 漏抗一起提供换相电抗,也能抑制桥臂故障电流上升率
A.3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直流侧典型接线
A.3.1单极对称系统
单极对称系统直流侧典型接线见图A.3
Q/GDW 117332017
A.3.2双极对称系统
双极对称系统直流侧典型接线见图A.4。
图A.3单极对称系统直流侧接线方式
单极非对称系统直流侧典型接线见图A.5。
图A.4双极对称系统直流侧接线方式
a)单极非对称金属回线系统直流侧接线方
A.3.4双换流器并联系统
b)单极非对称大地回线系统直流侧接线方
图A.5单极非对称直流侧接线方式
Q/GDW117332017
双换流器并联系统直流侧典型接线见图A.6。
图A.6双换流器并联系统直流侧接线方式
B.1动态性能指标定义
动态性能指标定义见图B.1。
Q/GDW 117332017
图B.1动态性能指标定义
当输入阶跃控制信号后,柔性输电装置输出电气量从0目标值达到90%目标值所用的 时间,且期间没有产生过冲。
当输入阶跃控制信号后,柔性输电装置输出电气量达到目标值的土5%范围内所用的 时间。
当输入阶跃控制信号后,柔性输电装置输出电气量超出稳态值的最大偏移量与稳态值 之比。
阶跃控制信号后,柔性输电装置输出电气量
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试验规程
Q/GDW 117332017
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30 主要工作过程。 5标准结构和内容
编制主要原则 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主要工作过程. 标准结构和内容. 条文说明.
DLT1432.3-2016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检验规范 第3部分:电容型设备及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绝缘在线监测装置Q/GDW117332017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下达2017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 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7)7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编制背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试验尚未有标准,本标准是在常规直流输电 工程试验系统试验和前期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专门适用于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系统试 验。 本标准编制目的:对柔性直流工程相关的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和考核标准进行了规定, 为柔性直流工程的试验提供参考,以进一步确保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运行的可靠性。
本标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 遵循全面、准确、规范的理念: b) 体现创新性和传承性; c)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d) 对柔性直流系统试验的各个环节做出规定,提高柔性直流系统试验的效率和可靠 性。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2017年2月,成立编写组,召开项目启动会。 2017年5月,完成标准大纲编写,组织召开大纲研讨会,工作组专家对标准初稿进行 评审。 2017年8月,根据初稿评审意见,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写,以函审形式广泛、多次 对标准进行征求意见。 2017年10月,修改形成标准送审稿
Q/GDW117332017
2017年11月,公司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工作组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审查结论为: 经专家协商一致,同意修改后报批。 2017年11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 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5章,由换流站试验、端对端试验、人工短路试验、黑启动试验和 试运行组成。本部分兼顾了现有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实际状况DBJ/T61-42-2016标准下载,本着先进性和实用性、操 作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本部分首先规定了柔性直流换流站和端对端系统试验的条件、项 目和要求,然后针对一些特殊应用场合要求,给出了人工短路试验和黑启动试验的条件、 页目和要求,最后提出了试运行的试验条件,项目和要求。本标准中所列出的规程,是在 现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将更进一步为公司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试验提供 辅助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