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6611-2017 无线数据传输收发信机通用规范.pdf图6接收机电性能测量配置(四
数传时延系指数传机进行数据传输时,为使原发数据能够完整正确地传送到对方而需要在原发数 居时间之外附加的一段额外时间。数传时延项包括: a)前导时延(适用于数传时序由数传机外部控制的情况):从启动发射机发射至数据可以开始正 常传送之间的一段时间(见图7),单位为毫秒(ms); 注1:由于数传机启动发射和接收时存在暂态过程,收发双方信道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能稳定建立 b) 后续时延(适用于数传时序由数传机外部控制的情况):从向发射机传送完所有数据位至可以 控停发射机正常结束数据传送之间的一段时间(见图7),单位为毫秒(ms); 注2:由于数据调制解调过程可能存在延迟,发射机需维持一段后续发射时间以保证数据尾部能够被正确接收和 别
GB/T166112017
总时延(适用于数传时序由数传机内部控制的情况):数据传送全程时间与原发数据时间之间 的差异(见图8)T∕CAGHP 021-2018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规范.pdf,单位为毫秒(ms) 注3:数据传送全程时间是指从向发射机启动数据传输过程至原发数据完整传送到接收方之间所需的时间
6.5.2.1前导时延和后续时延
图8数传时延示意图(二)
数传机的数传时序由所连接的数据终端设备控制时,按以下步骤进行前导时延和后续时延的符合 则量: a 按图9进行测量配置,设定被测数传机的被测信道和载波功率等级,设定辅助测试数传机为对 应信道并处于常规静噪状态; b 发送端DTE按以下顺序自动控制被测数传机的数据传送过程: 1)启动发射; 2) 经指标给定的前导时延后,发送特定的数据序列(该数据序列长度应大于10学符); 3) 数据序列发送完成后,按指标给定的后续时延维持发射; 4) 停正发射; 观察接收端DTE是否能够成功接收和识别该特定的数据序列: 1) 如能成功接收和识别,则判定被测数传机满足数传时延(前导时延和后续时延)指标; 2 如不能成功接收和识别,并且排除辅助测试数传机的原因,则判定被测数传机不满足数 传时延(前导时延和后续时延)指标; d)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
图9数传时延测量配置
数传机的数传时序由其 按图9进行测量配置,设定被测数传机的被测信道和载波功率等级,设定辅助测试数传机为 应信道并处于常规静噪状态: b)设定计时器的定时时长为:
T = T antn + T dels
式中: T 计时器的定时时长,单位为毫秒(ms); Tdata 原发数据时间,单位为毫秒(ms),根据原发数据序列的长度[见步骤c)和速率计 算得到; Tdelay一 指标给定的总时延,单位为毫秒(ms); C) 发送端DTE给出信号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同时开始发送特定数据序列,该特定数据序列应 足够长(例如200字符)以保证数据传送时间可以被正常观察; d 观察接收端DTE是否能够在计时器定时结束前成功接收和识别该特定的数据序列: 如能在定时结束前成功接收和识别,则判定被测数传机满足数传时延(总时延)指标; 2 如不能在定时结束前成功接收和识别,并且排除辅助测试数传机的原因,则判定被测数 传机不满足数传时延(总时延)指标; e)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并记录测试使用的原发数据序列长度
试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就5.3.2b)所列的基本电性能项目分别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进行测量配置; 6) 数传机分别以产品指标给定的并且符合5.3要求的上限和下限电源电压作为试验电压; c) 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测量基本电性能项目,判定是否满足5.3的要求; 26
试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就5.3.2b)所列的基本电性能项目分别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进行测量配置 b 数传机分别以产品指标给定的并且符合5.3要求的上限和下限电源电压作为试验电压; 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测量基本电性能项目,判定是否满足5.3的要求; 26
d)结合步骤b)和c)的测量,检查和判定各种控制、指示(显示)功能是否正常 e)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以及试验中使用的上限和下限电源电压
6.7.1电源反接保护
GB/T166112017
试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a 使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过载时能够即时自动断电)的电源作为数传机外接电源,电源电压设 定为数传机标称工作电压; 数传机关机状态下,将其电源接线以错误极性接人; 开启电源,数传机开机并随即关机; d) 将电源接入线的极性恢复为正常状态,如果数传机配备了过载保护器,必要时可进行恢复或 更换; e 重启电源,重启数传机,检查各种控制、指示(显示)功能,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测量基 本电性能项目(见表1和表2的注)并与未做电源反接试验前的测量结果比较: 1)如果各种控制、指示(显示)功能正常,并且基本电性能项目测量结果一致,则判定数传机 的电源反接保护功能符合要求; 2)否则判定数传机的电源反接保护功能不符合要求; f)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
试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a) 数传机发射限时设定为出厂预设值或其他适当的值; b) 控制数传机持续发射; c) 观察数传机在到达设定的发射限时时是否自动停止发射 1)如果自动停止发射,则判定数传机的发射限时功能符合要求: 2)否则判定数传机的发射限时功能不符合要求; d)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以及所设定的发射限时
6.7.3天线开路、短路保
本试验方法仅适用于具有大线接口的数传机。 试验方法和步骤如下: a 设定数传机工作信道,并将载波功率设定在最高载波功率等级; 6 令天线端口开路,控制数传机持续发射3min,如其间因发射限时使发射自动停止:则在每次 停止发射后立即重新启动发射,并使累计发射时间达到3min; C 令天线端口短路,控制数传机持续发射3min,如其间因发射限时使发射自动停止,则在每次 停止发射后立即重新启动发射,并使累计发射时间达到3min; d) 经步骤b)和c)的试验后,按6.3和6.4的相应测量方法测量基本电性能项目(见表1和表2的 注),并与未做天线开路和短路试验前的测量结果比较: 如果测量结果一致,则判定数传机的天线开路和短路保护功能符合要求; 2)否则判定数传机的天线开路和短路保护功能不符合要求; 记录符合性判定结果。 注:某些数传机可能会在检测到天线端口开路或短路时自动禁止发射,这种情况在步骤b)和c)中仍视为"持续发射”
静电放电试验方法按GB/T17626.2一2006的规定。 其余各项环境适应性的条件试验方法按GB/T15844一2017第6章的相应规定。 环境适应性试验中基本电性能项目(见表5)的初始测量、中间测量和最后测量按6.3和6.4的相应 测量方法进行
数传机的安全性试验按GB4943.1一2011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标准规定的检验分为以下两类: a)鉴定检验:一般在产品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时进行,但在产品的主要设计、工艺、元器件及材料 有重大改变而影响或可能影响产品的主要性能,使原来的鉴定结论不再有效时,也应进行鉴定 检验; b 质量一致性检验:以逐批检验为基础,从产品中抽取样品进行的、用于确定产品生产过程中能 否保证质量持续稳定的检验
鉴定检验样品数量的一般要求如下: a)用于5.1~5.4要求的测试:2台; b) 用于5.5要求的试验:2台; C) 用于5.6要求的试验:2台。 注:a)项样品完成测试后可用作b)项或c)项样品
鉴定检验项目见表6。 对于工作参数(例如信道、载波功率等级、数传速率等)可选设的数传机,鉴定检验时应: a)选定工作参数的某种典型设定,该典型设定中,载波功率等级和数传速率均设为最高; b) 在典型设定下进行6.5~6.9的有关测试: 保持典型设定的其他工作参数不变,分别在所有可用信道或分别在最高频率信道、最低频率信 道和频率中段的某个任选信道进行6.3和6.4的有关测试; d 保持典型设定的其他工作参数不变,分别在所有可用的载波功率等级上进行6.3的有关测试
当所有鉴定检验项目均满足规定的要求时,判鉴定检验合格。 如有任何一个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则应暂停检验,在生产方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找出不合 洛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方可继续进行检验。若重新检验合格,则仍判鉴定检验合格,若重新检验仍有 检验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则判鉴定检验不合格
GB/T166112017
数话兼容数传机通话方式时的检验项目由制造商参照GB/T15844一2017第7章的要求作出规定 注:在各检验分类和分组中,“。”表示需检验项目,“。”表示选做项目,“一”表示通常不需检验项目。 仅适用于副载波数据调制的情况。 仅适用于双工数传机。 仅适用于具有天线端口的情况。
质量一致性检验一般分为以下3个检验组: a)A组检验(逐批); b)B组检验(逐批); c)C组检验(周期)
73.2检验批的形成和提出
7.3.3.1检验项目
A组检验项目见表6。 对于工作参数(例如信道、载波功率等级、数传速率等)可选设的数传机,可选定与其预期用途相适 应的某种或若干种典型设定进行A组检验项目的测试。
7.3.3.2抽样方案
表7接收质量限(AQL)和不合格质量水平(RC
GB/T166112017
不合格按其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类,A类最重,B类次之,C类最轻。各种不合格的归类原则见附录A。 生产方和采购方也可以约定采用其他适当的AQL和RQL数值。
7.3.3.3接收与不接收
经A组检验后,批的接收或不接收按GB/T2828.1一2012中第7章的规定执行。
7.3.4.1检验项目
B组检验项目见表6 对于工作参数(例如信道、载波功率等级、数传速率等)可选设的数传机,可选定与其预期用途相适 应的某种或若干种典型设定进行B组检验项目的测试,并且所选的设定通常应与A组检验的设定 一致。
7.3.4.2抽样方案
7.3.4.3接收与不接收
7.3.5.1检验周期
C组检验的检验周期一般不大于12个月, 当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等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的环境适应性特性和(或)安全性特性 立进行C组检验。
7.3.5.2检验项目
C组检验项目见表6。 对于工作参数(例如信道、载波功率等级、数传速率等)可选设的数传机,应选定工作参数的某种典 型设定进行C组检验项目的测试,该典型设定中,载波功率等级和数传速率均应设为最高
7.3.5.3抽样方案
C组检验应在A组检验和B组检验接收批的产品上进行,样本抽取方法按GB/T2829一2002
7.3.5.4合格判定与检验后的处置
8标志、包装、运输和存
数传机的标志应满足以下要求: )产品外表面应有铭牌,其上标明制造商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制造序号; b)外包装箱应标识产品名称、型号、数量、重量和生产日期; c)运输包装标志符合GB/T14013一1992中关于运输包装标志的要求
数传机的包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包装箱内应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装箱单和必要的备、附件; b) 包装的防护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防护的要求,并选用GB/T14013一1992中所 规定的适当的防护等级和防护形式; C 产品的装箱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装箱的要求
数传机的包装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包装箱内应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装箱单和必要的备、附件; b) 包装的防护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防护的要求,并选用GB/T14013一1992中所 规定的适当的防护等级和防护形式; 产品的装箱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装箱的要求
的运输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运输的
的购存应满足GB/T14013一1992中关于贮存的
GB/T166112017
数传机的不合格按其严重程度分为A、B、C三类,A类最重,B类次之,C类最轻。不合格分类原 表.1所示。
表A.1不合格分类表
本表所列只是数传机不合格分类的一 般原则,具体的不合格分类应由具体产品规范规定 数话兼容数传机的不合格分类参见GB/T15844—2017中附录C的规定
脉冲噪声容限系指接收机防止脉冲噪声恶化其输出期望响应的能力。 在有用信号射频输人电平比可用灵敏度高3dB的条件下,使接收机误码率回升到参考误码率的脉 冲噪声频谱幅度的中值电平与可用灵敏度的比值为脉冲噪声容限,单位为分贝微伏每兆赫 dBμV/MHz)。 注:移动业务中对接收机产生脉冲干扰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内燃机点火系统,点火系统辐射噪声由大量的不同幅度 和间隔的脉冲构成,这种噪声环境的频谱特性可由给定频带内及单位时间内超过某个给定值的脉冲数量来 表征
测量步骤如下: a) 按图B.1进行测量配置; b) 校准随机脉冲发生器并记录其频谱幅度为S/(dBμV/MHz),校准方法见GB/T12193一1990 中附录A; C 设定接收机被测信道,静噪完全开启; d) 数据信号源发送M2(或M3)信号: e) 射频信号源输出被测信道频率的标准调制信号(有用信号); f 误码测试仪设定为每次接收1个M2信号参考序列(或1个M3信号参考序列); g 步进衰减器置为高衰减值; h) 关闭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输出,在不存在无用信号的情况下,按6.4.1.2e)~g)确定可用灵敏度 的方法确定射频信号源的输出电平(dBμV),记为R,然后将此电平增加3dB; 1 设定随机脉冲发生器如下: 1 频率:低于输人信号标称频率100kHz; 2) 平均脉冲速率:100脉冲/s; 3) 脉冲宽度:0.2uS; 4 标准幅度偏离:6dB; 5) 用于随机幅度分布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10Hz; 频谱幅度:为最小衰减,与步骤b)中的校准状态一致; 注: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这种设定系模拟由城市交通产生的可侵入附近台站天线的射频噪声,不适用于其他环境。 调整步进衰减器,使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输出幅度经衰减器衰减后,大约为R加预期的脉冲噪声 容限值(dBμV/MHz)(参考产品规范); 按每次1dB的步值增减步进衰减器衰减量: 1 如能使误码率恰好等于参考误码率,则记录此时的衰减量为D/dB; 否则当相继两次增减衰减量测得的误码率跨越参考误码率时,记录相应于较高误码率的 衰减量为D/dB;
测量步骤如下: a) 按图B.1进行测量配置; 校准随机脉冲发生器并记录其频谱幅度为S/(dBμV/MHz),校准方法见GB/T12193一1990 中附录A; C 设定接收机被测信道,静噪完全开启; d) 数据信号源发送M2(或M3)信号: e) 射频信号源输出被测信道频率的标准调制信号(有用信号); f) 误码测试仪设定为每次接收1个M2信号参考序列(或1个M3信号参考序列); 步进衰减器置为高衰减值; h) 关闭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输出,在不存在无用信号的情况下,按6.4.1.2e)~g)确定可用灵敏度 的方法确定射频信号源的输出电平(dBμV),记为R,然后将此电平增加3dB; 1 设定随机脉冲发生器如下: 1 频率:低于输人信号标称频率100kHz; 2) 平均脉冲速率:100脉冲/s; 3) 脉冲宽度:0.2uS; 标准幅度偏离:6dB; 5) 用于随机幅度分布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10Hz; 频谱幅度:为最小衰减,与步骤b)中的校准状态一致; 注: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这种设定系模拟由城市交通产生的可侵入附近台站天线的射频噪声,不适用于其他环境。 调整步进衰减器,使随机脉冲发生器的输出幅度经衰减器衰减后,大约为R加预期的脉冲噪声 容限值(dBμV/MHz)(参考产品规范); K 按每次1dB的步值增减步进衰减器衰减量: 1 如能使误码率恰好等于参考误码率,则记录此时的衰减量为D/dB; 否则当相继两次增减衰减量测得的误码率跨越参考误码率时,记录相应于较高误码率的 衰减量为D/dB;
GB/T166112017
图B.1脉冲噪声容限测量配置
使接收机产生参考误码率的瑞利(Rayleigh)衰落输入信号电平(输人信号为标准调制信号)的均 直(r.m.s)为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或微伏(μV)]。 注:发射或接收天线运动时,传播媒介中的多径反射将引起射频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天线速度利 望信号额率的函数,并且在无直达信号的有限区域内呈现瑞利分布,可以用对信号包络和相位进行调制的运 方法模拟
使接收机产生参考误码率的瑞利(Rayleigh)衰落输入信号电平(输人信号为标准调制信号)的均方 根值(r.m.s)为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单位为分贝微伏(dBμV)[或微伏(μV)]。 注:发射或接收天线运动时,传播媒介中的多径反射将引起射频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天线速度和期 望信号频率的函数,并且在无直达信号的有限区域内呈现瑞利分布,可以用对信号包络和相位进行调制的适当 方法模拟
测量步骤如下: a)按图C.1进行测量配置,设定接收机被测信道,静噪完全开启; b 数据信号源发送M2(或M3)信号; 射频信号源输出被测信道频率的标准调制信号,并使信号幅度满足瑞利衰落模拟器的输入信 号电平要求; d 误码测试仪设定为每次接收1个M2信号参考序列(或1个M3信号参考序列); e) 逐次设定瑞利衰落模拟器的速度如下: 1)对于车载式数传机,依次为100km/h、50km/h、20km/h、10km/h; 2)对于便携式数传机,依次为10km/h、5km/h、2km/h、1km/h; f 在设定的某种速度下,从射频电平表读取瑞利衰落模拟器输出信号的均方根值,记为 Ji/dBμV; 注1:i为1,2,3,4,分别对应步骤e)1)或e)2)中所列的各种速度 注2:瑞利衰落信号的包络中值电平比均方根值电平低1.6dB。 调整步进衰减器,使接收机的射频输入信号电平约为预期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参考产品 规范); h 按每次1dB的步值增减步进衰减器衰减量: 如能使误码率恰好等于参考误码率,则记录此时的衰减量为Mi/dB; 否则当相继两次增减衰减量测得的误码率跨越参考误码率时,记录相应于较高误码率的 衰减量为Mi'/dB; 注3:i为1,2,3,4,分别对应步骤e)1)或e)2)中所列的各种速度 i)重复步骤f)~h)直至步骤e)1)或e)2)中所列的各种速度都已进行测量; )按下式计算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所对应的步进衰减器输出电平:
S2 每种速度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所对应的步进衰减器输出电平,单位为分贝德 (dBuV); 步骤f)中记录的瑞利衰落模拟器输出信号的均方根值,单位为分贝微伏(dBu
GB/T166112017
Mi,Mi'一一步骤h)中记录的步进衰减器衰减量,单位为分贝(dB); k 记录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如下,并记录被测信道的标称频率(MHz): 1)对于经天线端口连接的测量:分别记录步骤j)中的各计算结果为每种速度的多径传播条 件灵敏度(dBμV)(或换算为μV),并记录其对应的速度(km/h); 2 对于经RFCD耦合的测量:根据RFCD的校准参数,将步骤j)中的各计算结果等效折算 为接收机输人信号电平后,记录为每种速度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dBμV)(或换算为 μV),并记录其对应的速度(km/h); 1 需要时,重复步骤b)~k)以测量其他信道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
Mi,Mi'一一步骤h)中记录的步进衰减器衰减量,单位为分贝(dB); 记录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如下,并记录被测信道的标称频率(MHz): 1)对于经天线端口连接的测量:分别记录步骤j)中的各计算结果为每种速度的多径传播条 件灵敏度(dBμV)(或换算为μV),并记录其对应的速度(km/h); 2 对于经RFCD耦合的测量:根据RFCD的校准参数,将步骤j)中的各计算结果等效折算 为接收机输入信号电平后,记录为每种速度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dBμV)(或换算为 μV),并记录其对应的速度(km/h); 需要时,重复步骤b)k)以测量其他信道的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
图C.1多径传播条件灵敏度测量配置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传导和辐射杂散分量测量方法
D.1.2天线端口传导杂散分量测量方法
测量时应注意防止来自辐射或来自电源引线的干扰电压进入测量设备。 本测量方法仅限于米波或分米波的情况。百米波时的干扰并不能由天线端口试验负载上所测得的 电压体现。 测量步骤如下: a)按图D.1进行测量配置,选频测量装置连接到A点; b) 设定接收机工作信道,在指定测量范围内调整选频测量装置的频率以搜索杂散分量; C) 读取所找到的每一个杂散分量的电平(电压或功率),记为天线端口传导杂散分量,记录其对应 频率以及试验负载阻抗; d 如果使用仿直天线,应记录其参数以及仿真天线与接收机之间电缆的特性阻抗和长度
说明: 接收机和供电电源:被测数传机的接收机部分及其供电电源; 2 仿真天线:需要时使用,通常用于使用复数阻抗天线的接收机; 试验负载:阻抗(选频测量装置的影响考虑在内)等于接收机(或仿真天线)所要求的源阻抗: 选频测量装置(带宽合适的选频电压表或频谱分析仪): 输电线路阻抗稳定(隔离)网络:也称为仿真输电网络,GB/T12193一1990中附录B给出了一种实例
D.1.3交流电源端口传导杂散分量测量方法(30MIz以下频率
测量步骤如下: a)按图D.1进行测量配置,选频测量装置连接到B点;
测量步骤如下: a)按图D.1进行测量配置飞利浦科研大厦广告牌撤除及复原施工方案(10.16).docx,选频测量装置连接到B点;
传导杂散分量测量配量
GB/T166112017
b)设定接收机工作信道,在指定测量范围内调整选频测量装置的频率以搜索杂散分量; 读取所找到的每一个杂散分量的电平(电压或功率),根据输电线路阻抗稳定(隔离)网络的 损耗进行校正后记录为交流电源端口传导杂散分量,并记录其对应的频率。 注:交流电源端口传导杂散分量目前不需进行30MHz以上频率的测量
源自接收机的任何辐射称为辐射杂散分量。 在RFCD(射频耦合装置)输出端测得的辐射杂散分量电平称为RFCD辐射杂散分量。 注1:接收机的辐射杂散分量还可包括 平均辐射杂散分量:在水平面相隔45°的八个方向上测得的辐射杂散分量的平均值; 最大有效辐射杂散分量:水平面上(或在包围接收机的一个封闭球面上)测得的最大有效辐射杂散分量; RFM(随机场测量)辐射杂散分量:在随机场中沿随机路径测得的辐射杂散分量中值。 注2:本标准仅规定RFCD辐射杂散分量的测量方法
D.2.2测量方法(RFCD辐射杂散分量)
测量步骤如下 a 按图D.2进行测量配置,如果接收机有天线端口,应终接50Q试验负载; b) 按以下步骤确定辐射杂散分量的频率、极化方式(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和接收机水平朝向: 1 将接收机按正常摆放方式放入RFCD内的指定位置,设定接收机工作信道并开机工作: 2 在指定测量范围内调整选频测量装置的频率以搜索和识别辐射杂散分量,并水平转动接 收机以确定使RFCD获得最大输出电平的朝向,记录所识别的各辐射杂散分量的频率 对应的接收机水平朝向和RFCD测量天线的极化方式; 3) 改变RFCD测量天线的极化方式,重复步骤2)以识别并记录另一种极化方式下的辐射杂 散分量的情况; 在步骤b)所确定的某种极化方式下的某个辐射杂散分量频率上,按所选RFCD的校准方法对 RFCD的输出信号电平进行校准或确认其校准值(见6.1.5的注); d 将接收机按正常摆放方式并按步骤b)所确定的水平朝向放置在RFCD内的指定位置,在设定 的信道上开机工作; 读取连接到RFCD输出端的选频测量装置的电平指示(电压或功率),根据步骤c)中确定的校 准值计算并记录RFCD辐射杂散分量GBT 39512-2020 磷酸化标记核酸检测通则.pdf,记录对应的频率和极化方式,并记录接收机在RFCD 中的位置、方向以及RFCD校准值; f)重复步骤c)~e)以测量步骤b))中所确定的其他辐射杂散分量
说明: 接收机(被测数传机的接收机部分); RFCD(射频耦合装置); 选频测量装置(带宽合适的选频电压表或频谱分析仪); 试验电源(外置)
图D.2RFCD辐射杂散分量测量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