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155-2020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规程.pdf

DL/T 2155-2020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1.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1391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155-2020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评价规程.pdf

5.1.1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价,应分别进行仪器观测项目分项和巡视检查项目分项的完备性评价。通过 查阅资料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开展评价工作。根据监测项目的监测时段分类和分项完备性评级结果,综 合评价监测系统完备性。 5.1.2仪器观测项目的分项完备性评价,针对监测项目设置及测点布置合理性进行;巡视检查项目的 分项完备性评价针对巡视检查内容全面性和有效性进行。 5.1.3 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价需要收集、查阅下列基本资料: a)大坝勘察、设计、审查、施工、监理报告,试验研究资料,工程蓄水和工安全鉴定及验 收资料。 b) 历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或特种检查报告。 c)历年大坝安全监测及巡视检查记录、大坝年度详查报告、监测资料年度整编报告。 d)大坝改建、扩建、补强加固以及监测系统更新改造的设计、审查、施工和验收资料。 e 历次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大坝监测系统评价报告、停测封存及报废资料。 f)历次监测资料综合分析报告、大坝结构安全分析成果。 5.1.4 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价主要依据GB/T51416、DL/T5178、DL/T5259、DL/T5353的规定

置和方向能否有效反映大坝实际运行性态,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项目划分按照附录 A的规定。

置和方向能否有效反映大坝实际运行性态,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项目划分按照附录 A的规定。

DL/T2155—2020 5.2.2重力坝的仪器观测项目评价应重点检查监测项目设置、测点布置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变形监测项目布置应能反映各主要坝段的变形情况。 b)针对坝基存在深层、浅层抗滑稳定,陡峭建基条件的侧向稳定问题,以及重大地质缺陷及其处 理效果,应设置坝基分层变形及分层渗透压力监测项目。 c)坝高150m以上的重力坝坝应设置变形及渗透压力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坝距应 力、接缝变形及惟靠工作状态。 d)坝体重大结构性裂缝应设置裂缝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裂缝开合、错动情况。 e)坝基扬压力测点布置除应形成纵向监测断面外,还应根据现场条件、设计要求和地质特性有针 对性地布置横向监测断面。 f)渗流量测点应结合排水设施和汇流方式分区分段布置。存在隔水层或承压水时应分层监测地下 水位,坝体、坝基集中渗漏部位应设置测点。 g)绕坝渗流测点布置,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枢纽渗控体系布置等条件,应能反映两岸坝肩 防渗体系的防渗效果。 h)预应力闸墩应设置锚索应力监测项目,在应力较大部位设置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变等监测项目。 5.2.3拱坝的仪器观测项目评价除按5.2.2要求外,还应重点检查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坝体水平、垂直位移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坝项体变形的整体协调性。 b)坝体横缝应设置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典型灌区缝宽的变化规律。 c)拱肩抗力体应设置变形及渗流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拱肩的工程地质特性和受力状态, 应能为拱肩稳定分析提供必要的监测成果。 d)坝高200m以上的高拱坝应设置坝体弦长及谷幅变形监测项目,测线布置应能反映不同高程 的弦长及谷幅伸缩情况。 e)高拱坝坝体混凝土应力应变及温度测点布置应能为拱坝实际应力状态与理论设计工况计算值比 对分析提供必要的监测成果。 5.2.4土石坝的仪器观测项目评价应重点检查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表面变形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土石坝的整体变形情况。 b)心墙坝应设置心墙压缩变形、揽度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心墙沿高程方向变形分布 情况。 c)钢筋混凝土面板坝应设置周边缝变形及缝后渗流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岸坡较陡、坡度 突变及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周边缝剪切、错动、开合及渗流情况。 d)钢筋混凝土面板坝应设置面板垂直缝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面板间接缝开合情况。 e)土石坝与其他建筑物连接部位、坝内埋管周边,应设置变形及渗流监测项目。 f)渗流量测点布置应能反映坝体、坝基的总渗流量,岸坡、坝后坡、平洞或廊道内的集中渗漏应 单独布置测点。 g)坝顶危害性裂缝应设置裂缝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裂缝开合、错动情况。 h)均质坝、砂砾石坝应设置坝体浸润线监测项目,黏土心墙坝应设置心墙浸润线监测项目,测点 布置应能反映浸润线分布。 1) 深覆盖层上的土石坝,应针对基础防渗体系设置渗透压力监测项目。对于存在隔水层或承压水 的应分层监测地下水位。 5.2.5边坡的仪器观测项目评价应重点检查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监测剖面宜与勘探剖面和稳定性分析剖面相结合,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边坡整体和局部稳定 状态。 b)岩质边坡软弱夹层、土坡和基岩接触面等不利结构面,应设置深部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 能反映其时空变化规律,并与表面变形相互印证

c)可能存在工程风险的表面裂缝应设置裂缝变形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裂缝开合、错 动情况。 d)渗流敏感的边坡应设置地下水位及渗流量监测项目,边坡存在隔水层时应分层监测地下水位, 渗流量测点应结合平洞分区布置。 e 泄洪洞、引水洞穿过可能导致内水外渗并影响边坡稳定的,应设置渗压监测项目。 f)边坡稳定加固结构,如抗滑桩、抗剪洞或锚固洞、锚杆、错索、挡墙等有粘结预应力工程施工工艺,应设置变形、应力应 变、地下水位等监测项目。 5.2.6泄水及消能建筑物的挡水结构部分应根据结构特点,参照5.2.2、5.2.3设置相应的监测项目。 5.2.7施工导流洞、交通洞等永久挡水封堵体,其仪器观测项目应重点检查是否设置接缝、渗流监测 项目。 5.2.8影响大坝运行安全的重要缺陷应重点检查是否设置针对性的专项监测项目。

5.3.1巡视检查内容评价,应核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覆盖与大坝安全相关的所有部位和事项,工程隐 患和运行异常部位是否重点检查,检查记录是否翔实、准确。 5.3.2重力坝及拱坝巡视检查内容应按DL/T5178确定,重点检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下列内容: a)坝项、上下游坝面、坝肩、廊道、孔洞周边等部位的裂缝和结构破损。 b) 相邻坝段以及坝体与岸坡交接处的相对变形。 C 坝基、坝肩、廊道、下游坝面、两岸灌浆或排水平洞的渗水及析出物:坝趾、坝肩下游一定范 围内的涌泉出露分布、水量和水质变化情况。 5.3.3土石坝巡视检查内容应按DL/T5259确定,重点检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下列内容: a)上下游坝坡的隆起、凹陷或塌滑,均质土坝开裂, b) 坝体与两岸或与其他建筑物接头部位的相对变形、渗漏。 C 下游坝坡、坡脚及两岸的渗水及水质情况;坝趾、坝肩下游一定范围内的涌泉出露分布、水量 和水质变化情况。 d 面板的挤压破损、周边缝张开、表面止水材料流失及面板裂缝。 e 基础廊道的相对变形、裂缝、渗水和析出物。 5.3.4 边坡巡视检查内容应按DL/T5178确定,重点检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下列内容 a 坡面、道路、排水沟、房屋等的拉裂、错动、鼓包、滚石等现象 b) 格构梁、挡墙、护坡、锚固体、防护网等支护结构的开裂、脱落、变形。 c) 地面径流、泉眼等现象及其变化,排水孔、排水沟的畅通情况。 d)近坝库岸的塌岸现象。 5.3.5 泄水及消能建筑物巡视检查内容应按DLT5178确定,重点检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下列内容: a 闸墩、溢流面、泄槽、挑流鼻坎、消力池、护坡、边墙等部位的破损、裂缝、冲刷、淘蚀等。 b)下游冲坑的位置、范围、深度及发展情况, c)泄水建筑物进水与泄水流态、归槽情况及雾化范围等。 5.3.6 导流洞等永久挡水封堵体巡视检查内容应重点检查是否涵盖挡水封堵体及围岩变形、渗水情况。 5.3.7 金属结构巡视检查内容应按DL/T5178确定,重点检查巡视检查内容是否涵盖下列内容: a 挡水闸门漏水、振动、空蚀等;闸门锁定情况;闸门启闭振动情况及水流流态;闸门门体结 构、平压装置吊杆等受力构件的变形、损伤、腐蚀、裂纹等;闸门支铰、定轮装置的转动、润 滑、腐蚀、磨损及紧固件的松动、缺件等;闸门止水装置水封的磨损、老化、破损及刚性止水 的磨损、平整度、腐蚀、空蚀等:闸门通气孔的通畅情况、啸叫现象和补气途径。

b)启闭机机架、门架等结构和焊缝的变形、损伤、腐蚀和裂纹及连接螺栓的紧固程度;启闭机转 动装置的润滑、磨损、腐蚀等,钢丝绳的润滑、固定、磨损、变形、断丝、腐蚀及排列状况等 情况;液压启闭机液压缸缸体、活塞杆、端盖、支铰座等主要结构件的变形、损伤和裂纹等情 况,油泵、阀件、管路等元器件的腐蚀、泄漏等情况。 c)启闭机运行过程的同步偏差、异常噪声、啃轨等异常;电动机、电气控制设备、正常动力、备 用电源的完好性及电压、电流、绝缘、接地等。

DL/T21552020 5.4.5泄水及消能建筑物的挡水部分、导流等永久挡水封堵体监测项目的评级要素参见表1、表2执

表2拱坝各监测项目分项完备性分级评级要素

DL/T21552020

表3土石坝各监测项目分项完备性分级评级要素

土石坝备监测项目分项完备性分

DL/T2155—2020表4I级、、IⅡI级和100m以上的高边坡各监测项目分项完备性评级要素评价分项完备基本完备不完备在经过工程处理或发现有变形迹象在经过工程处理或发现有变形迹象的边坡的边坡设有变形监测项目,监测剖面设有变形监测项目,监测面与勘探创面和基本与勘探削面和稳定性分析剖面相变形结合,测点布置基本能够反映边坡整达不到基本完备稳定性分析削面相结合,测点布置能够反映体和局部、表面和深部的稳定状态;条件的边坡整体和局部、表面和深部的稳定状态或未设置变形监测项目,但有详细的巡视检查记录在边坡变形及稳定受降水和地下水在边坡变形及稳定受降水和地下水位变化位变化影响敏感的边坡设有渗流监测渗流影响敏感的边坡设有渗流监测项目,测点布项目,测点布置基本能够反映地下水达不到基本完备置能有效反映地下水位的务布、变化和渗流位的分布情况:或未设置渗算监测项 条件的量变化情况目,但对边坡排水设随有详细的巡视检查记录对支护风主支护设施设有受力监测项对支护区生要支护设施设有受力监支护结构目,锚杆工脑章、抗滑桩等支护应力测点布测项目,测点布置基本合理:或未设但对错固体、抗骨桩、,达不到基本完备受力置合理置监测项目,条件的护坡等有详细的遮视检查记录遇视检查内容覆盖滑坡体、工程边坡的主巡视检查内容基本覆盖边坡全部范达不到基本完备巡视检查要范围是对截排水沟、排水洞等重要部位图,个别重要部位及设施未进行详细及设施进行详细检查检查条件的5.4.6监测系统完备评级分为完备、基本完备、不完备三类,评级标准具体如下:a)所有永久监测项目均评为完备,且长期监测项目评为完备或基本完备的,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为完备。b)月所有永久监测项目均评为完备,但长期监测项目中有评为不完备的,:或永久监测项目中有评为基本完备但没有评为不完备的,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为基本完备。c)2永久监测项目中有课为不完备的,监测系统完备性评为不完备。6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价6.1一般规定6.1.1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价根据监测项目的监测时段分类和分项可靠性评级结果综合确定,分别对仪器观测项目、巡视检查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6.1.2仪器观测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根据该监测项目中各个测点监测设施可靠性评级结果确定。6.1.3巡视检查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根据巡查方法、频次、巡检记录情况确定。6.1.4各个测点监测设施可靠性评级通过现场检查、测试和资料复查,从监测方法、监测设施工作状态、监测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6.1.5资料复查需收集、查阅下列资料:a)监测设计专题及审查意见、监测系统建设和验收资料。b)监测仪器设备出厂检验资料、使用说明书、仪器基本资料表。c)监测数据记录整理表、巡视检查记录、监测数据库。d)控制网首期观测及复测报告、监测资料整编报告、监测资料分析报告。9

6.2监测方法 6.2.1监测方法从观测方法、频次、监测仪器选型等方面进行评价。 6.2.2 通过资料复查、观测记录检查,评判观测方法、频次是否满足要求,重点检查是否满足下列 要求: a 仪器观测及巡视检查应按规定频次执行,观测频次应满足DL/T5178、DL/T5259的规定。 b) 观测方法和限差应满足DL/T5178、DL/T5259的规定,当读数差、测回差或闭合差等超限应 及时进行补测或重测。 采用大地测量的外部变形监测理论精度应满足DL/T5178、DL/T5259有关变形精度的规定, 若无理论精度成果,应先进行理论精度计算,理论精度计算方法参见附录B。 d)监测的原始记录、计算公式、单位、方向等应符合DL/T5209、DLT5256的要求;计算公式 采用的参数应与检验资料、仪器基本资料表一致。 6.2.3 通过资料复查、现场查看,评判监测仪器选型是否满足监测要求,重点检查监测仪器是否符合 下列要求: a)仪器设备的类型、材质、尺寸应适合工程实际情况。 b)仪器设备量程应与各种运用工况下监测物理量的实际变化范围相匹配。 c)仪器设备精度、分辨率应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大地测量采用的观测仪器应满足GB/T 12897、GB/T12898、GB/T16818、GB/T17942的要求。 d)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指标应满足DL/T5211的要求。 e) 仪器设备的耐水压、防风、防潮、防冻、防腐蚀、密封等性能参数应能满足现场工作条件 要求。 6.2.4 巡视检查的方法应满足DL/T5178、DL/T5259的规定,

盗测段施工作状念从现场检查状况、 6.3.2监测设施现场检查应对监测设施外观、保护装置、周边环境、安装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内容 参见C.1~C.6。重点检查监测设施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监测设施外观应保持完整,无变形、破损、锈蚀、漏液等现象。 b)监测设施保护装置应完好,无破损、松动、遗失等现象。 ) 监测设施周边环境应保持干净、干燥,无振动、串风及动物干扰等现象。 d)监测设施安装应满足DL/T5178、DL/T5259的要求,能反映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性态。 e)监测设施标识标牌应清晰、准确、完整。 .3.3监测设施现场测试应对测值准确性、短期稳定性等运行性能指标进行检验,评判各项指标是否 合格,主要内容如下: a)环境量监测设施进行测值准确性、短期稳定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1.1~C.1.3。 b)垂线监测设施进行线体稳定性、垂线坐标仪准确性和复位误差测试,人工光学坐标仪初始值检 验和间隙差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3。 c)引张线监测设施进行线体三角形试验和复位检验,遥测引张线仪准确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

6.3.2监测设施现场检查应对监测设施外观、保护装置、周边环境、安装情况等进行检查,检查内容 参见C.1~C.6。重点检查监测设施是否满足下列要求: a)监测设施外观应保持完整,无变形、破损、锈蚀、漏液等现象。 b)监测设施保护装置应完好,无破损、松动、遗失等现象。 ) 监测设施周边环境应保持干净、干燥,无振动、串风及动物干扰等现象。 d)监测设施安装应满足DL/T5178、DL/T5259的要求,能反映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性态。 e)监测设施标识标牌应清晰、准确、完整。 .3.3监测设施现场测试应对测值准确性、短期稳定性等运行性能指标进行检验,评判各项指标是否 合格,主要内容如下: a)环境量监测设施进行测值准确性、短期稳定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1.1~C.1.3。 b)垂线监测设施进行线体稳定性、垂线坐标仪准确性和复位误差测试,人工光学坐标仪初始值检 验和间隙差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3。 c)引张线监测设施进行线体三角形试验和复位检验,遥测引张线仪准确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

标准参见C.2.4。 d)激光准直系统进行测值短期稳定性检验、可靠性考核,真空管道的测量真空度、保持真空度、 漏气率、抽真空时间检验,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5。 e)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进行线体复位和测值短期稳定性检验,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6。 f)双金属管标进行位移传感器性能检验,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7。 g)静力水准装置进行管路连通性测试、静力水准仪测值准确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 见C.2.8。 h)活动式测斜仪进行零漂量检验,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9。 1 电磁式沉降仪、水管式沉降仪进行测值短期稳定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2.10、 C.2.11。 j)测压管和绕坝渗流监测孔(地下水位监测孔)进行灵敏度测试,管(孔)内渗压计进行准确性 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3.1。 k) 量水堰装置进行测值准确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3.2。 1)差动电阻式仪器、钢弦式仪器按DL/T1254、DL/T1271的要求进行测值短期稳定性、绝缘电 阻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附录C.4.2、C.4.3。 m)测量仪表进行测值准确度、短期稳定性测试,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见C.5.6、C.5.7。 n)监测自动化系统进行测值准确性、短期稳定性测试、长期可靠性考核,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参 见C.6.2~C.6.4。 主要监测设施运行性能测试指标评判标准汇总见表5。

表5主要监测设施运行性能指标测试评判标准

DL/T21552020 行评价。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a)所有分项评价要素均为a的,测点监测设施评为可靠。 b)有一个及以上分项评价要素为b且没有c的,测点监测设施评为基本可靠。 )有一个及以上分项评价要素为c的,测点监测设施评为不可靠

各个测点监测设施可靠性评价分级

6.5.2仪器观测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三类。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a)重要部位测点监测设施可靠,且大部分测点监测设施可靠,监测成果能够反映工程运行状况, 仪器观测项目评为可靠。 b) 重要部位测点监测设施可靠或基本可靠,且大部分测点监测设施可靠或基本可靠,监测成果总 体尚能反映工程运行状况,仪器观测项目评为基本可靠。 C 重要部位测点监测设施存在不可靠,或大部分测点监测设施不可靠,监测成果不能反映工程运 行状况,仪器观测项目评为不可靠。 6.5.3仪器观测项目采用不同的监测设施或监测方法进行完余观测,应分别进行仪器观测项目的分项 可靠性评级,并将分项可靠性高的结果参与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价。 6.5.4巡视检查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三类。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a)巡视检查方法、频次符合规范要求,巡视检查记录详细、完整,能反映大坝运行情况,巡视检 查项目评为可靠。 b) 巡视检查方法、频次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或巡视检查记录相对简单,但能发现异常现象,巡视 检查项目评为基本可靠。 c)巡视检查方法、频次不满足规范要求;或巡视检查记录简单或无记录,不能反映大坝运行情 况,巡视检查项目评为不可靠。

DL/T2155—2020 6.5.5长期监测项目的分项可靠性评级应考虑工程运行特性,当该监测项目的历史监测成果已经能反 映工程相应的运行情况,运行性态已稳定,长期监测项目宜评为可靠。 6.5.6监测系统可靠性评级分为可靠、基本可靠、不可靠三类。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a)所有永久监测项目均评为可靠,且长期监测项目均评为可靠或基本可靠的,监测系统可靠性评 为可靠。 b)所有永久监测项目均评为可靠,但长期监测项目中有评为不可靠的,或永久监测项目中有评为 基本可靠但没有评为不可靠的,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为基本可靠, c)永久监测项目中有评为不可靠的,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为不可靠。 MA

封存报废的要求。 7.1.2根据监测项目的重要性及评价结果提出监测设施的增设、更新改造及封存报废的条件。 7.1.3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为不正常的,应进行监测系统更新改造

7.1.1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总体评价应对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级,并提出监测设施的增设、更新改造及 封存报废的要求。 7.1.2根据监测项目的重要性及评价结果提出监测设施的增设、更新改造及封存报废的条件。 7.1.3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为不正常的,应进行监测系统更新改造。 7.2评价标准 7.2.1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根据监测系统完备性、可靠性评级结果综合确定,分为正常、基本 正常和不正常。 7.2.2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价准则见表7

正常和不正常 7.2.2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价准则见表7

表7大坝安全监测系统运行状况评价准则表

.3增设、修复、停测封存、报废

a)永久监测项目评为不完备的,应及时增设监测项目或测点。 b)永久监测项目评为基本完备的,宜根据需要完善监测项目。 )巡视检查中发现大坝存在异常变形、裂缝和明显渗漏等情况,

7.3.2当满足下列条件时,监测设施应进行修复和替换: a)永久监测项目评为不可靠或基本可靠的,重点对下列不符合项进行整改: 1)监测仪器损坏无测值,或运行性能指标下降影响监测成果,应进行修复、更换,或采用相 同功能的仪器替代。 2)监测仪器型号不满足要求影响监测成果,应进行更换。 3)观测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无法保证观测成果精度,应改进观测方法。 4)计算公式、参数错误,但可修正的应进行修正,并对历史测值进行改正。 5)因周边环境及保护情况影响监测设施正常工作,应进行环境整治。 b)长期监测项目评为不可靠,由于观测方法、计算公式及参数、周边环境原因所致,应进行整 改;监测对象运行性态未稳定或规律未掌握,宜进行修复、增设或补设。 c)短期监测项目在阶段性任务完成前,短期监测项目基本可靠或不可靠的,宜进行修复、增设或 补设。 7.3.3当满足下列条件时,监测设施可进行停测封存或报废: a)长期监测项目评为不可靠,且确认仪器损坏无法修复,监测对象运行性态已稳定或规律已掌 握,可进行报废。 b)短期监测项目在完成阶段性任务后,可停测封存或报废。 c)仪器观测项目采用两套以上监测设施或监测方法进行允余观测,且结构运行性态正常,在保证 其中一套监测设施或监测方法可靠前提下,另一套可停测封存。 7.3.4对停测封存、报废的监测设施,应清理报废仪器电缆,保护停测封存仪器电缆并编号;停测封 存、报废的监测设施相关仪器基本资料表以及历年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入库、归档。

A.2土石坝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

土石坝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按表A.2进行分类

表A.2土石坝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分类表

A.3边坡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分类

边坡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按表A.3进行分类

表入.3边坡永久及长期监测项目分类表

云()++M +M (

云()++ +M ()

活动规牌法位移量观测值全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QN 常数,取206265。 活动规牌法观测测回数。 重复照准活动靓牌的次数, 工作基点至位移测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

单位为毫米(mm 测点在Y方向上的坐标位移量观测值全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T2155—2020 移量全中误差能满足精度要求,也可进行单向三角高程监测。单向三角高程测量垂直位移量全中误 安公式(B.10)计算: (B.10) 式中: Ma 单向三角高程测量垂直位移量全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三角高程观测的垂直角,单位为度(°)。 斜距,单位为米(m)。 M 斜距观测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全站仪观测可采用其标称精度进行计算。 M。 垂直角观测中误差,单位为秒("),其值选定参照极坐标法的M。。 M, 仪器高观测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根据量取方法不同,其值在士(0.1~0.3)mm。 Mv 目标高观测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目标高度根据采用的目标校镜不同,其值在 ± (0.1~0.3) mm

a)现场检查: 1)温度计是否设在专用的百叶箱内。 2)百叶箱外观是否保持整洁,结构及功能是否完好。 b)现场测试: 1)铜、铂电阻温度计,现场测试包括短期稳定性和绝缘电阻值。稳定性测试时,连续测量3次

2155—2020 并记录,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低于10s。铜、铂电阻温度计电阻值测值极差不大于 0.052,且芯线对大地绝缘电阻值不小于0.1M2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热敏电阻温度计,温度测值极差不大于0.5℃C,且芯线对大地以及仪器其他测量芯线的绝 缘电阻值不小于1MQ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钢弦式温度计,现场测试评价依据C.4.3进行

C.2.1水平位移观测墩现场检查

水平位移观测墩现场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a 观测墩是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是否设有强制对中底盘并配有保护装置,强制对中底盘 安装是否水平。 b)观测墩或对中底盘距离地面高度是否在1.2m左右,测线是否旁离建筑物1m以上,是否避开 强电磁场的干扰。 c)观测墩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代表被监测对象的变形。水平位移工作基点和控制网网点 是否埋设在基础稳定的地方。 d)各测点间有无障碍物,通视状况是否较好,视线坡度是否过大,视线是否接近水面。 e)观测仪器设备是否按规范送检。 C.2.2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测点现场检查 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测点现场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a)水准点采用何种标石或标志,是否设有保护装置。 b)水准标点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代表被监测对象的变形。垂直位移工作基点和控制网网 点是否埋设在基本稳定的地方。 c)各网点或测点间是否具备正常观测需要的道路交通条件。 C.2.3垂线 a)现场检查: 1)垂线坐标仪支架是否松动或损坏,观测台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有效反映被监测对 象的变形。 2) 垂线观测房和测点处的照明、串风、渗水、结露等情况,以及防风、防水、防潮效果。 3 垂线线体是否有足够的活动范围,拨动线体时有无异物阻隔,线体是否处于铅直和自由 状态。 4) 倒垂浮桶内浮体组安装情况(浮子是否水平、连接杆是否垂直,浮子是否位于浮桶中心, 并处于自由状态),检查浮桶油位和浮子没入深度,计算浮子实际浮力和线体抗拉安全系 数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5) 正垂阻尼桶油位,重锤是否没入阻尼液中,是否位于阻尼桶中心,与阻尼桶壁间距是否 符合设计要求,是否设阻尼止动叶片。计算重锤重量和线体抗拉安全系数是否满足规范 要求。 6)垂线瞄准仪(人工读数盘)尺面刻度是否清晰,游标滑动是否灵活,瞄准针是否笔直。 b)垂线的线体复位性能测试: 1)当一条垂线具有多个测点时,倒垂线应选择在高程最低的测点处,正垂线选择在中间测点 处,当只有1个或2个测点时,可选高程量低的测点进行测试

水平位移观测墩现场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a) 观测墩是否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是否设有强制对中底盘并配有保护装置,强制对中底盘 安装是否水平。 b)观测墩或对中底盘距离地面高度是否在1.2m左右,测线是否旁离建筑物1m以上,是否避开 强电磁场的干扰。 c)观测墩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代表被监测对象的变形。水平位移工作基点和控制网网点 是否埋设在基础稳定的地方 d)各测点间有无障碍物,通视状况是否较好,视线坡度是否过大,视线是否接近水面。 )观测仪器设备是否按规范送检

2)在垂线未扰动的情况下,分别测读垂线初始读数,再将垂线轻轻地向左右岸或上下游方向 各推移20mm左右后松手(一般应测4次),等待垂线稳定,分别记录稳定后的读数及稳 定所需的时间。 3)在垂线推移过程中遇到碰线、线体移动困难、不对称活动范围等现象,则表明护管内有异 物,或浮子、挂重碰壁,需进一步查明原因,有条件应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计算前后两次读数的差值,其绝对值不大于0.2mm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现场测试记 录表见表C.1

表C1垂线线体稳定性测试记录表

光学垂线坐标仪初始值检验: 1)将光学垂线坐标仪置于检验平台上,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均应将仪器重新放置调平,每测 回照准垂线两次并读数。 2)两次读数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2mm,三测回之互差绝对值不应大于0.2mm。取三测回平 均值与首次检查初始值比较,差值若超过土1mm,仪器不合格,须送厂家校正仪器零 位。现场测试记录见表C.2。

表C.2光学垂线坐标仪初始值检验测试表

图C.1引张线线体试验测值对比图

1)遥测引张线仪准确性检验: 1)对于设置人工观测设施同时安装有逼测引张线仪接入自动化系统的引张线在进行三角形线 体试验时,应同时记录自动化观测成果。当线体三角形试验满足要求时,可将自动化观测 成果与三角形试验理论值进行比较,若其差值的绝对值不大于0.5mm,则引张线仪准确 性合格。 2)当三角形试验结果无法判断遥测引张线仪准确性时,应对遥测引张线仪逐台单独进行准确 性测试,测试方法和标准与遥测垂线坐标仪准确性检验一致

C.2.5激光准直系统

式中: 测值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第i次测值,单位为毫米(mm); 测值次数,为15。

C.2.6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DL/T21552020 4)真空激光准直系统测值中误差分别不大于0.10mm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可靠性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参照C.6.4中数据采集装置测试有关规定执行。 真空管道的测量真空度、保持真空度、漏气率、抽真空时间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应符合下 列要求: 1)测量真空度检验评价标准:在测量状态下,关闭真空泵,等待0.5h,读取真空度值,小 于66Pa或设计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2)保持真空度检验评价标准:在测量状态下,关闭真空泵,等待168h,读取真空度值,小 于20kPa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漏气率检验评价标准:在测量状态下,关闭真空泵,读取真空度值,等待168h以上,在 真空度小于保持真空度状态下,读取真空度值和等待时间,计算漏气率,漏气率小于 120Pa/h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4) 抽真空时间检验评价标准:从保持真空度抽真空时间开始,读取时间,到抽到测量真空度 为止,读取时间,计算抽真空时间小于1h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线体、挂重装置、读数尺(游标卡尺)是否完好,有无锈蚀、卡阻、损坏等情况。 2)观测房内测线末端加挂码质量和两个大小滑轮的直径比,以及每次观测时给每根测线末 端加挂的测读质量,码质量设置是否合理。 3)采用自动化测量的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检查电机工作是否正常,行程开关、限位开关是 否灵敏,传递装置和加载装置紧固螺栓状态等。 4)观测房内是否干燥、通风,标准机柜及安装底板是否紧固等。 线体复位及测值稳定性检验: 1)加重测试前,对各测点测读一次,记为读数Ao。 2)加重稳定(指间隔10min~20min读一次数,两次读数不变)后,对各测点测读一次,记 为读数A1。 3 再卸重一加重一测读,循环两次,并测读,记为读数A2、4s。 4)最后卸重到待测挂重稳定(间隔10min~20min读一次数,两次读数不变)后,测读复位 读数,记为读数B。 5)测值A1、42、4连续3次的读数较差的绝对值不大于2mm,测值稳定性合格,否则为不 合格。测值Ag、B差值不大于2mm,线体复位合格。

双金属管标管体、连接板 金属管标仪、 装是否铅直。 2)双金属管标测点装置是否设有保护箱,双金属管标管等金属部件有无锈蚀、变形等现象 )双金属管标装置现场测试进行位移传感器性能检验,评价标准根据传感器类型按C4执行

双金属管标管体、连接板 装是否铅直。 2)双金属管标测点装置是否设有保护箱,双金属管标管等金属部件有无锈蚀、变形等现象 b)双金属管标装置现场测试进行位移传感器性能检验,评价标准根据传感器类型按C.4执行

现场检查: 1)钵体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有效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变形。 2)钵体外观是否正常,有无漏液、锈蚀现象,内部浮子是否自由,液位是否合适,钵体外是

现场检 1)钵体与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能否有效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变形。 2)钵体外观是否正常,有无漏液、锈蚀现象,内部浮子是否自由,液位是否合适,钵体外是

DL/T2155—20202)测斜管管内是否通畅,测斜仪的导向轮是否可以在导向槽中自由滑动。表C.5静力水准测值准确性检验测试成果表静力水准编号:安装位置:垫高部位:垫高值H:测点垫高前测值A垫高后2h测值垫高后24h测值垫高后48h测值垫高前后变化4理论变化量Ah编号mmmmmmmmmmmmb)现场测试:1)倾角仪现场测试内容为测值稳定性检验,测试时在重复性条件下短时间内连续测读3次,若观测值极差小于满量程误差的1%,则判定倾角仪测值稳定性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2)活动式测斜仪现场测试内容为零漂量检验。由于探头的偏差、滑轮的磨损、下落及底部碰撞产生的冲击等影响,每次观测时,力平衡伺服加速度仪可能存在一定量的零漂,因此通过正、反测结果相减来进行消除,正、反测结果相加则为实测的零漂量(2ko=A*+A")。对在测的制斜孔,取最近一次测值,对其零漂2k进行计算和统计,并按下列标准进行评价分类:若2%值较为稳定,无明显偏差,评为合格;反之,若2%值不稳定,偏差明显,超过零漂限差,评为不合格。C.2.10电磁式沉降仪a)现场检查:1)沉降管孔口是否有保护装置,能否防止雨水流入和人畜破坏。2)沉降管引内通畅情况,沉降仪放入孔中时,能否自由活动,有无放不下,受阻等现象。3)沉降仪的探头、蜂鸣器、指示灯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测尺是否有变形、折等现象。b)现场测试行测值稳定性检验,测试时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各测点连续观测3次,若各测点3次观测值极差不大于2mm,则该测点测值稳定性合格,否则为不合格。C.2.11水管式沉降仪a)现场检查:1)压力水室、阀、管路(进水管、排水管、通气管)以及测量板上的测量管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漏液等现象。2)测量管内液体是否洁净,测尺刻划是否清晰。3)进水管、排水管、通气管的通畅情况。4)采用自动化测量的水管式沉降仪,检查充水设备的电磁阀门及阀门继电器工作是否正常,水箱水位是否合适。5)观测房内是否干燥、通风,测量板安装是否稳固。b)测值稳定性检验:1)打开压力水罐与进水管的开关,连续不间断的进水,使溢流出的水从排水管排出,排净进水管内可能存在的空气。2)再三通压力室、进水管、量测管,使量测管水位升到管口附近,随即关闭压力室管,待量测管液面稳定(指间隔10min~20min读一次数,两次读数不变),测读一次,并记录稳定时间。3)循环上述步骤以上,行循环进行3次测读,若3次读数极差不大于2mm,稳定时间不大于30min,则测值稳定性合格;若3次读数极差不大于2mm,稳定时间大于30min但不大33

于120min,则测值稳定性基本合格:若3次读数极差大于2mm或稳定时间大于120min 则测值稳定性不合格。 4)现场测试成果表见表C.6

于120min,则测值稳定性基本合格:若3次读数极差大于2mm或稳定时间大于120mir 则测值稳定性不合格。 4)现场测试成果表见表C.6

表C.6水管式沉降仪现场测试成果表

C.6水管式沉降仪现场测试成果

观测房 测点 测线长 稳定时间 读数A; 读数42 读数4g 读数透 位置 编号 m min mm mm mm ArmA 分类

C.2.12型板式测缝计(表面测缝标点)现场检查

型板式测缝计(表面测缝标点)现

金属板(金属标点)和建筑物结合是否牢固,金属板的刚度是否合适,能否有效反映接缝变形 情况。 b)金属板安装的方位是否和接缝平行(垂直),能否代表接缝各个方向的变形情况。 c)金属板(金属标点)、螺栓是否锈蚀,有无保护装置。

C.3.1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

a)现场检查: 1)扬压力监测孔是否与排水孔共用。 2) 扬压力监测孔在建基面以下的深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压力表量程是否合适,精度等级是否不低于0.4级,泄压后是否归零。压力表是否按规定 送检。 4 测压管孔口装置是否合适,是否满足无压、有压和自动化监测要求。有压孔孔口各连接部 位有无渗水现象。 5 采用渗压计量测测压管水位时,渗压计量程是否与其承受的水压相适应。 6)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管径是否合适。 7)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孔口保护装置是否牢固,能否防止客水流入和人畜破坏。 8)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孔内通畅情况,电测水位计放入孔中时,能否自由活动,有无放不 下、受阻等现象。 b)注水或抽水灵敏度测试: 1)注水或抽水试验一般在水位稳定情况下进行。测试前,先测定管中的水位,然后向管内注 入清水或抽水,注水量在2m~5m;如抽水,则抽水量在0.5m~2m,注水或抽水后再 次测定管中水位。 2 第1次读数在注水后2h左右,第2次读数在注水后24h左右,第3次读数在注水后 48h,第4次读数在注水后5d。若5d后水位未恢复或未接近原注水前水位,应在7d左 右再测一次,结束本次灵敏度测试工作。 3)对已接入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试验测读管内水位时,应同时进行人工和自动比测,评价自 动化系统测值准确性。 4 若最后1次与第1次读数差值不超过测试精度的土2倍,评为灵敏,反之为不灵敏。当测 压管和地下水位孔进水段周边岩体或土体的渗透性较低,应综合评判测孔工作状态。

1)扬压力监测孔是否与排水孔共用。 2) 扬压力监测孔在建基面以下的深度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3)压力表量程是否合适,精度等级是否不低于0.4级,泄压后是否归零。压力表是否按规定 送检。 4 测压管孔口装置是否合适,是否满足无压、有压和自动化监测要求。有压孔孔口各连接部 位有无渗水现象。 5 采用渗压计量测测压管水位时,渗压计量程是否与其承受的水压相适应。 6)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管径是否合适。 7)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孔口保护装置是否牢固,能否防止客水流入和人畜破坏。 8)测压管和地下水位孔孔内通畅情况,电测水位计放入孔中时,能否自由活动,有无放不 下、受阻等现象。 )注水或抽水灵敏度测试: 1)注水或抽水试验一般在水位稳定情况下进行。测试前,先测定管中的水位,然后向管内注 入清水或抽水,注水量在2m~5m;如抽水,则抽水量在0.5m~2m,注水或抽水后再 次测定管中水位。 2 第1次读数在注水后2h左右,第2次读数在注水后24h左右,第3次读数在注水后 48h,第4次读数在注水后5d。若5d后水位未恢复或未接近原注水前水位,应在7d左 右再测一次,结束本次灵敏度测试工作。 3)对已接入监测自动化系统的,试验测读管内水位时,应同时进行人工和自动比测,评价自 动化系统测值准确性。 4 若最后1次与第1次读数差值不超过测试精度的土2倍,评为灵敏,反之为不灵敏。当测 压管和地下水位孔进水段周边岩体或土体的渗透性较低,应综合评判测孔工作状态。

实测差值,单位为米(m); 测试精度,单位为米(m); 自动化系统测量精度,单位为米(m): 人工测值精度,单位为米(m)。

表C.8有压水位监测孔内渗压计准确性测试成果

孔口 渗压计 压力表安 泄压前压力 漫压前渗压计测读水位 泄压后渗压计测读水位 测孔 编号 安装高程 装高程 表测读 4 水位B 平均 n m m 测值 平均 测值 ; E 价 m C D m 注: ,= I (BA) (CD) 1, §ID41 ,

1)量水堰是否设在排水沟的直线段上,堰槽段是否采用矩形断面,两侧墙是否平行和铅直。 2)堰槽段长度是否符合DL/T5259、DL/T5178的要求。 3) 堰槽底部与两侧是否漏水。 4)采用的堰型及其量程与所测渗流量大小是否相适应。 5) 堰板材质是否为不锈钢等防锈材料,堰口下游边缘是否呈30°~45°角。 6)堰板与堰槽是否垂直正交,堰板顶部是否水平。 7)水尺、水位测针或流量计装置安装位置是否合适,是否符合DLT5259、DL/T5178的要求。 8)排水沟中有无淤积物,水尺、流量计进水口和堰板上有无附着物或杂物,水尺、水位测针 有无锈蚀现象,刻度是否清晰。 9) 堰口水流是否通畅,水流形态是否为自由式,流态是否平稳,有无垂高、湾没出流、贴壁 流等现象。 b)现场测试: 1)准确性测试,宜采用容积法测渗流量。当容积法无法测量时,可采用堰前水尺或测针人工 读出堰上水头,同时采用日常观测用设施测读堰上水头(或进行自动测读),并计算渗流 量进行对比分析。 2) 采用容积法测渗流量或人工测读堰上水头时应重复观测3次以上,取平均值。 3)比测评价标准为渗流量误差不大于10%为合格,否则不合格。

C.4埋入式仪器监测设施

C.4.1埋入式仪器现场检查

埋入式仪器现场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a)观测房(集线箱壁鑫)环境是否清洁、干燥。 b)传感器电缆测量端芯线头部的铜丝是否进行携锡,有无受潮、锈蚀、氧化、断线等现象。 c)传感器电缆牵引、摆放是否有序,有无编号标识,编号牌有无锈蚀、模糊、混淆或丢失等 情况。 d)集线箱内是否设置测点信息表,表中标注每个通道接入的测点名称、编号、传感器类型等 信息。 e)集线箱的各种接线端子、转换开关及按钮是否完好,旋转定位按钮接触是否良好,有无松 动迹象。 f)集线箱通道切换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无卡滞现象,指示挡位是否准确

埋入式仪器现场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a)观测房(集线箱壁鑫)环境是否清洁、干燥。 b)传感器电缆测量端芯线头部的铜丝是否进行携锡,有无受潮、锈蚀、氧化、断线等现象。 c)传感器电缆牵引、摆放是否有序,有无编号标识,编号牌有无锈蚀、模糊、混淆或丢失等 情况。 d)集线箱内是否设置测点信息表,表中标注每个通道接入的测点名称、编号、传感器类型等 信息。 e)集线箱的各种接线端子、转换开关及按钮是否完好,旋转定位按钮接触是否良好,有无松 动迹象。 f)集线箱通道切换开关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无卡滞现象,指示挡位是否准确

C.4.2差动电阻式仪器现场测试

差动电阻式仪器现场测试包括以下方面 a)短期稳定性测试,采用差动电阻式测量仪表测量待检仪器的电阻比、电阻值并记录,连续测量 3次,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低于10s,计算电阻比和电阻值测值极差。 b)采用100V电压等级的绝缘电阻表测量仪器电缆芯线的对地绝缘电阻。 c)五芯差动电阻式仪器满足下列要求评价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电阻比测值极差不大于3×10 2)电阻值测值极差不大于0.05Q2。

a)短期稳定性测试,采用差动电阻式测量仪表测量待检仪器的电阻比、电阻值并记录,连续测量 3次,每次测量时间间隔不低于10s,计算电阻比和电阻值测值极差。 b)采用100V电压等级的绝缘电阻表测量仪器电缆芯线的对地绝缘电阻。 c)五芯差动电阻式仪器满足下列要求评价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电阻比测值极差不大于3×10~, 2)电阻值测值极差不大于0.052

a)外观是否完好,各功能部件是否齐全,有无凹陷、碰伤、弯曲,上下导轮是否转动顺畅,导轮 间距基准是否与电缆0.5m标记一致。 b)连接电缆量程是否满足实际需要,每0.5m和整数米标记是否清晰,长度是否标准 c)仪器操作键盘上各按键是否反应灵敏,显示系统、电池、充电设备、采集存储和输出设备工作 状态是否正常。 d)检查是否定期送法定计量检定单位检定,检定指标是否合格,以及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 使用。

C.5.4电测水位计现场检查

电测水位计现场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a)转盘是否转动灵活,支架是否牢固。 b)电源开关、指示灯、蜂鸣器功能是否正常,探头遇水报警是否灵敏。 c)皮尺是否有变形、弯折等现象,刻划是否清晰,量程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C.5.5埋入式仪器读数仪表现场检查

理人式仪器读数仪表现场检查包括以下方面 a)外观是否完好,有无凹陷、碰伤、划痕、污点、脱胶、镀膜脱落、锈蚀等现象。 b)接线柱是否完整,外接电缆分线颜色是否区分明显,线夹是否牢固。 c)开机(通电)检查,各按键反应是否灵敏,旋钮、显示系统、电池、充电设备工作状态是 香正常

C.5.6读数稳定性测试

采用经过检定合格的、测量准确度不低于待测仪表的同类仪表作为参考仪表。 b)用参考仪表测读、选取一支输出稳定的传感器;再用待测仪表对该支传感器进行测读,若连续 5次读数的极差不大于待测仪表的精度指标,则认为读数稳定性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a)采用经过检定合格的、测量准确度不低于待测仪表的同类仪表作为参考仪表。 b)用参考仪表测读、选取一支输出稳定的传感器;再用待测仪表对该支传感器进行测读,若连续

C.5.7读数准确性测试

式中: 测值中误差; 第i次测值; 测值次数JT/T 845-2020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安全评价导则,为15. b)评价标准:

实测数据算术平均值; X—第/次测值; 测值次数,为15。 3)对短时间内重复测试的数据,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出短期重复测值中误差。按公式(C.9) 计算:

1)遥测垂线坐标仪测值、真空激光、引张线仪位移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土0.10mm。 2)差动电阻式仪器电阻值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0.022,电阻比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 ±2x10~ 3)钢弦式仪器频率测值中误差不应超过土1Hz。 C.6.4监测自动化系统长期可靠性考核,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测试和数据缺失率(FR)测 式,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如下: a)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测试: 1)查阅系统测量记录和故障记录,统计数据采集装置各个模块的正常工作时间和出现故障次 数,计算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2)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应小于6300h。 b)数据缺失率(FR)测试: 1)查阅测量记录,统计数据采集装置各测量通道的应测得的数据个数和未能测得的数据个 数,计算数据采集缺失率(FR)。 2)数据采集缺失率(FR)不应大于3%

DL/T21552020 化规律。 b) 黏土心墙土压力施工期由上部填筑加载影响,蓄水后一般受上游水位影响。堆石体土压力主要 受填筑加载影响。 D.3混凝土坝监测物理量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D.3.1混凝土坝变形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绝对位移一般为上部变形大、下部变形小,河床坝段的位移年变幅大于 岸坡坝段,位移绝对值和年变幅一般与坝高正相关。 b)相邻坝段地质条件相差较大的,大坝变形量可能相差较大,坝段间横缝的错动量变化较明显: 同样高度的宽缝坝段比实体坝段位移变幅大。 c)拱坝拱冠部位的径向水平位移变化最大,切向水平位移则较小。切向水平位移一般在左右1/4 拱部位变化最大。 D.3.2 混凝土坝渗流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坝基扬压力纵向分布一般为河床部位高、两岸低;横向分布一般顺河向递减。 b)坝体渗压一般靠近上游侧较大,下游侧较小。 D.3.3混凝土坝应力应变及温度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蓄水期坝压应力一般减小或转为拉应力。 b)重力坝坝体温度一般在坝体中部较为稳定,下游侧受气温影响明显,年变幅较大。

石坝监测物理量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D.4.1 土石坝变形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顺河向水平位移向下游为主,河谷大于两岸;横河向水平位移则两岸向河床变形,坝体表面上 部沉降一般大于下部,河谷大于两岸。最大内部沉降一般在坝高1/3~2/3部位。 b)面板堆石坝靠两岸面板垂直缝一般以张开为主,河床部位以闭合为主。周边缝在地形变化剧 烈、陡峭岸坡、填筑料与基岩模量相差较大部位的变形量较大。 D.4.2土石坝渗流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黏土心墙渗压一般上游高、下游低,且呈明显下降趋势 b)防渗体后建基面上的坝体渗压一般顺河向依次减小,测点水位略高于下游水位,靠下游测点渗 压水位与下游水位基本齐平。 D.4.3土石坝应力应变及温度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面板堆石坝面板横坡向应力一般在中下部压应力较大,上部两侧压应力小或拉应力。顺坡向应 力一般在面板中部以压应力为主,上部和下部则可能出现拉应力。 b)黏土心墙、堆石体土压力一般低高程大,高高程小。

土石坝变形空间分布一股规律: a)顺河向水平位移向下游为主,河谷大于两岸;横河向水平位移则两岸向河床变形,坝体表面上 部沉降一般大于下部,河谷大于两岸。最大内部沉降一般在坝高1/3~2/3部位。 b)面板堆石坝靠两岸面板垂直缝一般以张开为主,河床部位以闭合为主。周边缝在地形变化剧 烈、陡峭岸坡、填筑料与基岩模量相差较大部位的变形量较大。 D.4.2土石坝渗流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黏土心墙渗压一般上游高、下游低西安某商务大厦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标).doc,且呈明显下降趋势 b)防渗体后建基面上的坝体渗压一般顺河向依次减小,测点水位略高于下游水位,靠下游测点渗 压水位与下游水位基本齐平。 D.4.3土石坝应力应变及温度空间分布一般规律: a)面板堆石坝面板横坡向应力一般在中下部压应力较大,上部两侧压应力小或拉应力。顺坡向应 力一般在面板中部以压应力为主,上部和下部则可能出现拉应力。 b)黏土心墙、堆石体土压力一般低高程大,高高程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