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981.2-2020 统一潮流控制器 第2部分:系统设计导则.pdf

DLT 1981.2-2020 统一潮流控制器 第2部分:系统设计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1.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521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1981.2-2020 统一潮流控制器 第2部分:系统设计导则.pdf

5.2.2.3电能质量

应提供相关交流系统背景电能质量参数, 包括:电网谐波、频率偏差、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 衡、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暂降与短时中断、暂态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等

河道疏浚施工方案(基坑围堰)5.2.2.4背景直流分量

是供UPFC所安装线路的最大直流分量。

PFC所安装线路的最大百

5.2.2.5短路电流水平

应提供UPFC接入点交流系统母线及UPFC所安装线路的短路电流水平,包括:最大三相短 最大单相短路电流、最小三相短路电流、短路电流对应的短路容量及系统电抗与电阻的比值。

5.2.2.6故障切除时间

应提供交流系统正常和后备保护切除故障时间。

5.2.2.7重合闸方式与时序

应提供交流线路配置的重合闸方式及重合闸时序

5.2.3等值交流系统

机组及FACTS等电力电子设备情况下,如需进行 电磁暂态仿真分析,可在等值交流 每种等值系

DL/T 1981.22020

统仅用于指定的研究项目,等值系统所考虑的运行方式应选取UPFC投产年典型运行方式。 5.2.3.2为保证等值交流系统与原始网架在UPFC近区具有相同或近似的特性,应对等值交流系统进行 校验,包括: a)潮流中有功、无功及电压水平的一致性; b)UPFC近区交流系统故障时,交流系统母线的动态电压恢复特性与原始系统基本一致; c)UPFC接入点短路电流水平的一致性。 5.2.3.3等值交流系统可用于以下研究: a)对UPFC控制和保护功能进行评价; b)对UPFC不同控制模式下性能进行评价; c)UPFC与近区电力电子设备谐振等现象研究; d)交流系统发生严重故障导致电压下降时对UPFC性能进行评价; e)交流系统不对称故障下UPFC响应研究; f)实验室联合调试。

6.1.1连续额定运行

6.1.1.1UPFC的连续运行额定出力在下列条件下应得到保证: a)交流系统母线电压处于规定的正常变化范围之内; b)交流系统频率处于正常频率变化范围之内; c)在设计的电能质量条件下; d)所有的环境温度条件下。 6.1.1.2对于交流系统母线电压和频率的变化,UPFC的额定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a)在交流系统母线的极端频率变化范围内,不允许UPFC输出能力下降; b)在交流系统母线电压高于0.4倍额定电压,可输出额定电流。低于0.4倍额定电压,闭锁退 出。低于正常最低连续运行电压时,允许并联侧无功补偿能力有所下降。

UPFC过载能力可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a)1.05倍过电流应能连续运行; b)超出上述过载能力时,装置应具备可靠保护; c)特殊需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6.1.3主回路参数计算

主回路的主要参数计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a)装置容量; b)串联侧容量; c)并联侧容量; d)并联侧注入电流; e)并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 f)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

g)启动电阻器的阻值及吸收能量值; h)线路短路电流; i)串联侧注入电压; j)串联变压器容量、变比、短路阻抗、励磁特性; k)直流电压; 1)桥臂级联单元数目; m)阀电抗器的电抗值; n)开关器件的电压/电流等级选择; o)子模块的电容器参数值; p)晶闸管旁路开关的额定运行电压和最大承受电流; q)断路器、隔离开关、电缆、母排的短路电流耐受水平; )避雷器的动作电压、残压和能量值,

6.2运行方式和控制模式设讯

DL/T1981.22020

对于区域内潮流复杂多变、输电线路或断面潮流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可作为SSSC独立运行。对 于部分地区缺乏动态无功支撑的情况下 STATCOM独立运行

6.2.2.1一般要求

为了使UPFC具有规定的性能,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基本要求: a)并联侧应配置交流系统母线电压控制、无功补偿控制功能,串联侧应配置线路有功功率控制、 无功功率控制功能,满足运行控制要求。 b)并联侧、串联侧共母线运行时,宜通过并联侧进行直流母线电压控制。串联侧应具备直流母线 电压控制功能,可独立运行。 c)针对主备通信系统上的最大通信延时设计UPFC的控制设备,以满足规定的性能要求

6.2.2.2运行控制模式

UPFC的运行控制模式包括: a)UPFC应具备线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独立控制功能。根据输电线路、输电断面、区域电网的 运行要求,通过调节串联注入电压,控制线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实现输电线 路、输电断面、区域电网的潮流灵活控制。 b)UPFC应具备交流系统母线电压控制功能。根据交流系统母线电压运行要求,通过调节并联换 流器注入无功电流,实现交流系统母线电压控制。 c)UPFC应具备无功补偿控制功能。根据系统无功功率运行要求,通过调节并联换流器注入无功 电流,实现动态无功补偿控制。

6.2.2.3附加控制

UPFC的附加控制包括

a)根据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UPFC的设计中宜考虑装置故障穿越能力,并联侧故障穿越功能

暂态和稳态控制需求确定。交流系统故障期间,UPFC串联侧退出不应影响UPFC并联侧正 运行。 根据系统的阻尼特性,设计中可在UPFC的控制回路中附加阻尼控制器,改善系统阻尼特性 抑制功率振荡。

6.3.1潮流调节范围

UPFC的串联侧额定注入电压、额定电流受功率器件通流能力与调制范围的约束,在不同系统条件下 表现出不同的有功无功调节能力。应针对系统的典型运行方式,明确UPFC的有功无功潮流调节范围。

6.3.2无功电压调节范围

在潮流调节范围确定后,可确定UPFC直流侧最大传输功率。在保证潮流控制的情况下,应明确 无功补偿容量范围。在不同系统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交流系统母线电压调节能力。应针对系统的典型 运行方式,明确UPFC的交流母线电压调节范围。

动态性能设计要求包括: a)确定在UPFC或SSSC独立运行方式下进行有功功率阶跃试验时的线路潮流阶跃响应性能要求; b)确定在UPFC或STATCOM独立运行方式下进行无功功率阶跃试验时的并联侧无功功率阶跃 响应性能要求; c)确定交流系统故障情况下,UPFC串联换流器的电流承载能力及从退出到再投入的时间。

6.4.2响应性能的验证

应至少做以下几方面验证: a)线路电流的阶跃响应特性; b)并联侧注入电流的阶跃响应特性; c)UPFC在交流系统各种故障下的响应特性,包括UPFC在故障期间和故障清除之后的性能 d)UPFC在各种保护,包括线路保护和装置本体保护动作时和动作后的性能; e)启动、退出顺序控制和模式转换的特性; f)附加控制性能。

系统设计时,应考虑电网谐波、频率偏差、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电压波动和闪变、电压 暂降与短时中断、暂态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等对UPFC运行的影响,需评估UPFC接入后是否会引起 电能质量不合格问题,具体电能质量可参见GB/T14549、GB/T15945、GB/T12325、GB/T12326、 GB/T15543、GB/T18481、GB/T30137中的要求。

UPFC系统设计时应计算所接入系统的直流电流以及装置产生的直流电流,确定变压器和换流器等 设备的直流电流偏磁耐受能力,考虑控制保护系统在直流偏磁电流下的响应特性,使得UPFC连续

受限制,不影响设备寿命或降低规定的性能要求

DL/T1981.22020

UPFC主要噪声源为串联变压器、并联变压器、阀冷却系统等设备。UPFC站噪声控制措施应按照 布置设计和设备设计相结合的原则考虑。 UPFC噪声应符合GB12348和GB3096等的规定。

6.9.1损耗计算需考虑串联变压器、并联变压器、换流阀(通态损耗、开关损耗等)、控制保护系统及 其辅助设备(冷却系统、空调、除湿机等)。 6.9.2应按照运行工况,分别计算运行在1.05、1.0、0.75、0.5、0.25倍容量下的串联和并联换流器的 损耗,计算方法参考STATCOM的损耗计算。

6.10可用率和可靠性

0.1可用率按照DL/T837的要求执行。 0.2每年设备原因引起的强迫停运次数不应超过3次,或根据运行需求和设备技术水平,由供 同协商确定UPFC年强迫停运次数。

设计应包括UPFC所有设备总体的绝缘配合,提出所有必要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包括:无间 氧化锌避雷器、TBS和其他形式的保护措施。应考虑TBS动作对绝缘配合的影响

7.2避雷器的配置原则

在考虑避雷器保护时,交流侧(串联/并联变压器网侧)的过电压应由装在交流侧的避雷器限制, 变压器阀侧和换流器直流侧的过电压应由变压器阀侧和换流器直流侧的避雷器单独或组合加以限制。 换流设备的关键部件应由与该部件紧密相连的避雷器直接保护。 计算避雷器的能量要求时,应考虑TBS的动作阅值和动作时间。 UPFC不同位置上的持续运行电压应根据系统设计的额定值并考虑测量误差后提出,并明确电压波 形和交直流电压的比例,以确定各点的最 运行电压

7.3TBS配置的基本原则

TBS接在串联变压器阀侧绕组,在发生交流线路故障、串联变压器故障或者UPFC换流器故障时 迅速导通,将串联变压器的阀侧短路,隔离换流阀和交流系统,起到保护换流阅的作用

7.4.1串、并联变压器网侧过电压

网侧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网侧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DL/T 1981.22020

a)来自交流线路的雷电冲击过电压; b)串、并联变压器、交流线路断路器或其他设备的单一操作或任意组合操作引起的过电压; c)接入交流线路或邻近线路发生故障,如三相短路、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单相接地短 路等故障,以及断路器操作清除上述故障时产生的过电压,充分考虑串联变压器网侧纵绝缘 的过电压。

阀侧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a)串、并联变压器阀侧和桥臂电抗器阀侧发生三相短路、相间短路、两相接地短路、单相接地短 路等故障; b)网侧传入的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

7.4.3直流侧操作过电压和暂时过电压

直流侧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a)发生直流极间短路故障、直流极线接地故障、直流侧开路故障 b)交流侧传入和换流器故障引起的暂时过电压。

7.4.4换流阀过电压

换流阀过电压需考虑以下因素: a)发生桥臂故障等换流阀内部故障; b)串、并联变压器网侧和阀侧故障传递到换流阀的过电压。

TBS应能承受较大的故障电流(电流大小与故障类型及系统短路阻抗有关)而不损坏,应遍历所 有故障后的最大短路电流作为设备的短路耐受电流,需考虑故障重投可能承受的短路电流,并有一定 的安全裕度。TBS耐受电流持续时间应大于保护动作时间加上阀侧旁路机械开关合闸时间之和。

交流侧设备的绝缘配合参照GB/T311.1一2012执行。其中串联变压器网侧绝缘 和纵绝缘过电压计算结果确定。 对于直流侧设备的绝缘配合,按照GB/T311.2一2013的5.3要求,采用确定性法,采用公式(1) 计算设备的配合耐受电压

DL/T1981.22020

大值,则认为U等于U。 对于高压直流设备,其绝缘水平一般等于要求耐受电压向上调整到方便的可行值。设备配合 压的最小绝缘配合因数不小于表1中的值。

表1最小绝缘配合因数

7.7爬电距离和空气净距

对爬电距离和空气净距的一般要求如下: a)UPFC站所处位置的自然积污水平决定了绝缘子的爬电比距; b)安装在海拔高于1000m地区的设备,应考虑海拔的影响; c)爬电距离应由设备的最高持续运行电压以及污移等级确定; d)带有内部芯子结构的套管、直流电流测量装置、直流电压分压器和其他类似设备,在合理确定 绝缘子的类型和形状时需要考虑雨、雪、凝露或雾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对爬电距离要求如下: a)所有户外交流设备的统一爬电比距可按照GB/T26218.1的规定执行; b)直流侧的爬电比距应按换流器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地的最高直流运行电压计算; c)阀厅(包括阀的外绝缘和套管)爬电比距一般不应小于14mm/kV。

7.7.3爬电距离基准电压

配置外绝缘统一爬电比距所用的基准电压如下: a)交流侧(交流设备)相对地绝缘:相对地最高运行电压的有效值: b)交流侧(交流设备)相对相绝缘:相对相最高运行电压的有效值; c)承受直流电压的直流设备的绝缘:设备承受的最高直流运行电压; d)承受直流、基频和谐波叠加电压波形的绝缘:叠加电压的最高值(按照直流爬电比距要求 选取); e)交流基频和谐波叠加电压波形的绝缘:叠加电压的最高有效值(按照交流爬电比距选取)

时空气间隙要求如下: )交流设备最小空气间隙应符合GB/T311.1一2012的规定。 )选择直流设备的最小空气间隙时要考虑交流、直流和冲击电压的联合作用情况。直流电压叠加 操作冲击电压下的空气间隙放电试验可以用单一操作冲击波试验代替,单一操作冲击波的幅值 等于直流电压与操作冲击电压峰值的和

DL/T1981.22020

选择阀厅空气间隙时考虑到阀厅有空调系统,温度和湿度较为稳定,可按照GB/T16927.1 行大气修正。 非标准大气条件的大气修正系数应符合GB/T16927.1的规定。 )用于最小空气间隙计算的临界冲击闪络电压Uso见式(2):

式中: Uso 相应冲击电压波形下的50%的闪络电压,单位为千伏(kV); 规定的冲击耐受电压,单位为千伏(kV); 标准偏差。

相应冲击电压波形下的50%的闪络电压,单位为千伏(kV); U——规定的冲击耐受电压,单位为千伏(kV);

8.1.1拓扑选择原则

拓扑选择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a)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目前常见为电压源换流器; b)换流器整体成本; c)运行损耗; d)系统谐波水平。

8.1.2换流器的主要技术条件

换流器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额定直流电流; b)额定桥臂电流; c)最大连续运行桥臂电流; d)额定直流电压; e)直流双极短路情况下的暂态电流峰值以及电流上升率; f)交流故障下的最大暂态电流峰值以及最大电流上升率; g)最大暂态电流能量积累量(t); h)换流器直流电压衰减时间; i)跨阀两端子间的操作耐受水平和雷电冲击耐受水平(适用时); j)直流极线阀侧高压端对地绝缘水平; k)串联变压器和并联变压器阀侧对地绝缘水平; 1)换流阀的绝缘试验、运行试验等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和试验参数的要求; m)损耗。

在单阀中,除了耐受规定试验电压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标准组件的串联数量,还应考虑模 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标准组件的穴余数。规定的穴余度,应保证在两次计划检修之间的运行周期内, 单个桥臂的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标准组件的损坏数量不应超过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标准组件的 余数。

DL/T1981.22020

阀冷却系统的基本规定包括: a)主要参数选型包括主循环泵、去离子系统、稳压系统(膨胀罐或高位水箱)、补水装置、主过 滤器、管道及阀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控制保护二次回 路、控制保护电源配置、控制保护系统功能、喷淋装置等; b)传感器应配置反事故措施: c)应进行型式试验、例行试验、现场检验或试验、联合试验。

8.2.2主要技术条件

阀冷却系统选择的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环境条件; b)水质条件; c)电源条件; d)换流阀要求水冷设备设计参数。

阀冷却系统选择的主要技术条件包括: a)环境条件; b)水质条件; c)电源条件; d)换流阀要求水冷设备设计参数。

8.3.2主要技术条件

电抗器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电感参数:额定电感、电感量允许误差。 b)电压参数:额定电压、最高运行电压。 c)频率:额定频率。 d)电流参数:额定交流电流、额定直流偏置电流、最大持续运行电流、过负荷电流、暂态电流、 谐波电流频谱。 e)绝缘水平:端子间、端对地的工频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压。 f)噪声级:在额定运行工况下,电抗器满足噪声级要求。结合电抗器降噪设备的安装,对其冷却 器等附件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 g)损耗:包括负载损耗和杂散损耗(谐波损耗和电磁损耗)等。 h)温升:包括绕组平均温升、绕组热点温升和热点温度。要求在最高环温和各种负荷情况下,阀 电抗器满足温升限值。

绝缘材料耐热等级。 试验参数:包括交流耐受试验电压、直流耐受试验电压、操作冲击耐受试验电压、雷电冲击 受试验电压等。

对并联变压器的基本规定包括: a)并联变压器绕组型式、联结组标号、短路阻抗应根据所接入系统的电压等级,根据系统设计与 技术经济比较后优化选取; b)额定电压比、网侧绕组额定容量、阀侧绕组的额定容量应根据系统设计确定; c)冷却方式应采用油浸自冷式(ONAN); d)阀侧绕组中性点接地方式宜经高电阻接地或不接地; e)中性点直流偏磁满足DL/T272一2012关于直流偏磁的要求。

对并联变压器的基本规定包括: a)并联变压器绕组型式、联结组标号、短路阻抗应根据所接入系统的电压等级,根据系统设计与 技术经济比较后优化选取; b)额定电压比、网侧绕组额定容量、阀侧绕组的额定容量应根据系统设计确定; c)冷却方式应采用油浸自冷式(ONAN): d)阀侧绕组中性点接地方式宜经高电阻接地或不接地; e)中性点直流偏磁满足DL/T272一2012关于直流偏磁的要求。

8.4.2主要技术条件

并联变压器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额定容量; b)额定电压:包括分接开关在0挡位时的额定电压、稳态最大电压和最小持续电压; c)额定频率; d)额定电流; e)分接开关(如有)位置及调节范围:分接开关位置(网侧或阀侧)、挡位数、每级调节量、额 定变比; f) 额定基准容量下的电抗:额定挡位时的电抗、最低挡位时的电抗、最高挡位时的电抗及最大相 间阻抗差; g)温升:包括对应分接开关在最低挡位时的最大持续电流的绕组温升、顶部油温升和热点温升 (相对环境温度)及过负荷热点; h)噪声级:包括额定工频电压下的噪声级、额定功率并存在谐波电流时的噪声级和存在直流偏磁 电流时的噪声级。结合变压器降噪设备的安装,对其冷却器等附件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 损耗:包括额定电压下的空载损耗,110%额定电压下的空载损耗,80℃、额定电压和电流、 额定挡位下的运行损耗,80℃、额定容量和分接开关在最大电流位置时的运行损耗,额定功 率时的冷却损耗,损耗成分; j)额定挡位下励磁电流:包括额定挡位、100%和110%额定电压下的励磁电流; k)持续直流偏磁电流:用于设计的直流偏磁电流、用于噪声和损耗检验的直流偏磁电流; 1)试验电压:包括工频耐受电压和雷电冲击耐受水平、操作过电压水平等; m)阀侧参数:包括额定电流、直流耐受电压、工频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操作冲击耐受 电压、套管爬电距离。

对串联变压器的基本规定包括: 绕组型式宜采用三相双绕组带稳定绕组、无分接的型式;

b)联结组标号宜采用Ⅲ(网侧)、yn(阀侧)、d11(稳定绕组),网侧绕组首末端分别引出; 额定电压比应根据系统设计确定,电压比误差应满足GB/T1094.1一2013表1的规定,当由 于变比特殊要求,引起变比超过GB/T1094.1一2013表1的规定时,可由用户和制造厂另行 商议; d)网侧绕组与阀侧绕组的额定容量相同,其大小根据系统设计确定,稳定绕组的额定容量不宜小 于网侧绕组额定容量的三分之一; e) 网侧绕组对阀侧绕组的短路阻抗应根据系统设计确定,网侧绕组对稳定绕组、阀侧绕组对稳定 绕组短路阻抗由变压器制造厂规定,短路阻抗偏差应满足GB/T1094.1一2013表1的规定; f 阀侧中性点接地方式宜经高电阻接地或不接地; g)冷却方式宜采用油浸自冷式(ONAN)。

8.5.2主要技术条件

串联变压器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额定容量。 b)容 额定电压。 c)客 额定频率。 d)额定电流。 e)客 额定变比。 温升:包括对应最大持续电流的绕组温升、顶部油温升和热点温升(相对环境温度)及过负荷 热点。 h)[ 噪声级:包括额定工频电压下的噪声级、额定功率并存在谐波电流时的噪声级和存在直流偏磁 电流时的噪声级。结合变压器降噪设备的安装,对其冷却器等附件提出明确的设计要求。 i) 损耗:包括额定电压下的空载损耗,110%额定电压下的空载损耗,80℃、额定电压和电流、 额定挡位下的运行损耗,80℃、额定容量和分接开关在最大电流位置时的运行损耗,额定功 率时的冷却损耗,损耗成分。 j) 额定挡位下励磁电流:包括额定挡位、100%和110%额定电压下的励磁电流。 k)持续直流偏磁电流:用于设计的直流偏磁电流、用于噪声和损耗检验的直流偏磁电流。 1)试验电压:包括工频耐受电压和雷电冲击耐受水平、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等。 m)最大故障电流穿越时励磁电流设计值; n)最大故障电流穿越时励磁过电压水平

8.5.3绝缘水平要求

串联变压器的绝缘水平要求如下: a)网侧绕组端对地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不应低于所接入线路的绝缘水平; b)网侧绕组首末端间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与额定操作冲击耐受电压应根据系统绝缘配合要求确定; c)网侧绕组端间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应根据运行过电压和试验传递过电压确定,宜就高选取, 若由于串联变压器特殊结构原因无法试验验证的,可由用户与制造厂商讨确定; d) 阀侧绕组与稳定绕组绝缘水平应根据系统设计参照GB/T311.1一2012的较高标准执行,还宜 满足网侧绕组绝缘试验时传递过电压要求,

8.5.4承受短路能力要求

串联变压器承受短路能力的要求如下

DL/T1981.22020

应具有承受外部短路的能力,应满足GB/T1094.5要求。 网侧绕组承受短路电流按照电网规划确定,并应考虑串联变压器阻抗对系统短路电流的限制 用。阀侧绕组承受短路电流由网侧绕组短路电流及变比确定。 制造厂应提供变压器承受短路能力的试验报告或短路计算报告

8.5.5直流偏磁要求

8.5.6承受过励磁能力

变压器承受的过励磁冲击要求在变压器在网侧绕组一端短路,流过设计最大短路电流, 闭合,持续时间为网侧旁路开关短接串联变压器的时间时,应能承受过励磁冲击。

8.6晶闸管旁路开关(TBS)

对晶闸管旁路开关的基本规定包括: a)额定电压应与串联变压器阀侧绕组额定电压一致,其对地绝缘水平应与串联变压器阀侧对地绝 缘水平保持一致。 b)阀耐受电流能力应大于UPFC所接入线路最大短路电流时所对应的串联变压器阀侧电流,且其 故障电流耐受时间应大于串联变压器机械旁路开关的合闸时间;TBS阀应耐受机械旁路开关 操作引起的过电压。 c)宜配置限流电抗器或饱和电抗器,抑制最大电流上升率。 d)TBS中晶闸管、阻尼电阻、静态均压电阻、饱和电抗器或限流电抗器宜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 e)采用电磁式触发的TBS中晶闸管的触发方式应采用连续脉冲群触发和击穿二极管(BOD)触 发的混合触发方式,脉冲持续时间不小于故障电流耐受时间,BOD的触发电压应由系统过电 压水平确定。 f)单相阀中串联晶闸管级穴余度不宜小于1.03,TBS阀组穴余级数宜按年损坏率的2.5倍配置。 g)正常运行时要求能监测阀组每一级晶闸管的工作状态,如果有晶闸管发生损坏能准确定位并告警。 h)如果采用电磁式触发,需要考虑TBS端间零电压时的触发回路的监测。

8.6.2主要技术条件

晶闸管旁路开关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额定运行电压; b)保护性触发电压; c)最大承受电流:包括最大暂态电流峰值、波形、电流持续时间等; d)穴余度; e)触发方式; f)试验电压:包括工频耐受电压、雷电冲击耐受水平、操作冲击耐受电

8.7阀侧机械旁路开关(如有)

8.7.1主要技术条件

阀侧机械旁路开关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各开关应按下列主要技术

a)额定电压; b)额定电流; c)开断电流; d)分合闸时间; e)试验电压; f)试验电流; g)操作次数; h)操作方式。

DL/T1981.22020

机旁路开关应满足下列要求: a)机械旁路开关应与TBS并联,机械旁路开关的额定电压不应小于串联变压器阀侧绕组的额定 电压,则其对地绝缘水平不小于串联变压器阀侧对地绝缘水平,其断口耐压水平不小于串联变 压器阀侧绕组端间电压。 b)旁路开关在选取时宜优先选取目前比较常见的断口电压水平规格的旁路开关。 c)机械旁路开关故障电流耐受水平应根据UPFC所接入系统的短路水平进行选择。 d)机械旁路开关合闸时间宜小于60ms,合闸时间离散度不宜大于10ms;对分闸时间要求一般 小于40ms或不做具体要求。 e)机械旁路开关应具备三相机械联动或三相电气联动功能

8.7.3配合要求 (如有)

晶闸管旁路开关与机械旁路开关的配合应满足下列要求: a)机械开关作为TBS的后备保护功能,要求在触发TBS导通的同时给并联的快速机械旁路开关 发出合闸命令,机械开关合闸时间宜小于60mSTB/T 3311-2018 机车车辆联轴器,且机械开关应能承受TBS的转移电流。 b)在任一机械开关合闸后,应闭锁TBS的触发脉冲;如果快速机械旁路开关发生拒动,应联跳 线路开关。

8.8直流隔离开关(如有)

8.8.1主要技术条件

直流隔离开关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电流,包括额定直流电流、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和额定峰值耐受电流: b)额定直流电压; c)合闸状态下电流应力,包括峰值耐受电流、1s短时耐受电流和3s暂时电流; d)断口间/对地雷电冲击耐受电压,断口间/对地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直流耐受电压(60min直流耐 受电压); e)正常合分时间; )额定操作顺序

直流隔离开关应满足下列要求: a)直流隔离开关的通流能力应该满足串联侧和并联侧交换功率要求; b)直流隔离开关合闸状态下能够承受的电流应力应大于直流母线短路电流

DL/T 1981.22020

8.9.1主要技术条件

启动电阻器应按下列主要技术条件选择: a)额定电阻; b)最大电阻偏差; c)三相互差; d)电压大港油田供水公司供应处污水提升泵站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地下水池降水止水支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包括设备最高电压、额定电压、短时工频对地电压、稳态对地最大电压和长期对地最大 电压; e)额定频率; f)峰值电流; g)持续时间; h)冲击能量; i)最大使用功率; j)电阻器对地1min工频耐压; k)雷电冲击耐受电压:端对地、端间; 1)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端对地、端间; m)爬电距离:端对地、端间; n)温升限制。

启动电阻主要参数及要求如下: a)额定电阻及偏差:启动回路的电阻阻值的选择需根据启动过程中换流阀功率模块对取能电压的 要求及限制启动冲击电流等因素确定,电阻阻值偏差根据系统设计确定; b)充电电流:充电电流包括启动过程中的瞬态电流,以及冲击后的稳态电流,稳态电流持续时间 不短于60s; c)单次充电时间:启动电阻单次充电时间不应短于直流母线电压达到交流线电压峰值的0.9倍以 上所需的时间; d)电阻能量:不小于单次充电时间内电阻能量消耗,并满足温升要求; e)连续充电要求:应能满足连续5次间隔30min再次充电,5次以后间隔2h再次充电的能力, 并满足温升要求; f) 电阻及支撑绝缘子的绝缘性能要求:根据并联变压器阀侧电压,按照GB/T311.1一2012的较 高标准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