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和部分内容预览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高压电缆选用导则是针对电力系统中高压电缆选型、设计和安装的技术规范,旨在确保电缆在安全、可靠和经济的条件下运行。以下是关于高压电缆选用导则的简要介绍:
高压电缆选用导则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电缆电压等级、环境条件、敷设方式、载流量计算以及绝缘类型选择等。首先,根据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确定电缆的额定电压等级(如10kV、35kV或更高),并结合线路长度、负载特性及功率因数进行初步选型。其次,考虑电缆敷设的具体环境,包括温度、湿度、腐蚀性气体等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护套材料和防护措施。此外,不同的敷设方式(如直埋、排管、隧道或桥架)对电缆结构和性能要求各异,需综合评估。
载流量是电缆选型的重要参数,需根据导体材料(铜或铝)、截面积、敷设条件及散热情况计算得出。同时,应留有一定裕度某市别克维修中心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以应对未来负荷增长的需求。绝缘类型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常见的高压电缆绝缘有交联聚乙烯(XLPE)、乙丙橡胶(EPR)等,需根据电压等级、使用环境及成本因素权衡决定。
最后,高压电缆选用导则还强调了施工与验收标准的重要性,确保电缆安装质量符合规范,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科学合理的选型和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本导则参照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183—1984《高压电缆选用导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交流50Hz、额定电压1kV以上供输配电的各种类型电力电缆。本导则就电缆的使用条件、绝缘水平、结构型式、导体截面和终端等附件的选择提供指导。
2.1 电缆和附件的电压值
2.1.1 U0——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每一导体与屏蔽或金属护套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2.1.2 U——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任何两个导体之间的额定工频电压。
2.1.3 Um——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任何两个导体之间的工频最高电压。应等于或大于在正常运行状态下电缆所在系统内,在任何时间内能持续在任何一点的工频最高电压,但不包括由于事故和突然甩负荷所造成的暂态电压升高。
2.1.4 Up1——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每一导体与屏蔽或金属护套之间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之峰值。
2.1.5 Up2——设计时采用的电缆的每一导体与屏蔽或金属护套之间的操作冲击耐受电压之峰值。
电缆的额定电压值列于表1。
表1 电缆的额定电压值 kV
2.2 电缆绝缘材料的种类
2.2.1 油浸纸绝缘是用绝缘油对经过干燥的纸进行真空浸渍而成。油浸纸绝缘的绝缘性能主要决定于纸和浸渍剂(绝缘油)的性能以及生产制造工艺。
2.2.2 橡塑材料绝缘
a.热塑性材料。以聚氯乙烯或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为基材用于额定电压U0/U≤1.8/3kV电缆的绝缘材料(简称PVC/A);以上述材料为基材用于额定电压U0/U>1.8/3kV电缆的绝缘材料(简称PVC/B);以热塑性聚乙烯为基材的绝缘材料(简称PE)。
b.弹性材料或热固性材料。以乙丙橡胶或其它类似化合物(EPM或EPDM)为基材的绝缘材料(简称EPR);以交联聚乙烯为基材的绝缘材料(简称XLPE)。
在选用电缆时,应考虑以下使用条件。
3.1.1 系统额定电压。
为发电机出线选用电缆时,应按照我国发电机电压等级13.8、15.75、8、20kV选择其额定电压。
3.1.2 系统最高工作电压。
3.1.3 雷电冲击电压。
3.1.4 操作冲击电压。
3.1.5 系统频率。
3.1.6 系统的接地方式。
a.中性点非有效接地(包括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一次接地故障的最长允许持续时间。
b.中性点有效接地(包括中性点直接接地和经小电阻接地)。
3.1.7 电缆终端的环境条件。
如要求厂商同时提供电缆终端,需提出终端安装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大气污秽等级。
3.1.8 最大载流量。
应计及三种情况:持续运行载流量、周期运行(应考虑负荷曲线)载流量、事故紧急运行或过负荷运行时的载流量。
3.1.9 预期的相间或相对地短路时流过的对称和不对称的短路电流。
3.1.10 短路电流最长持续时间。
3.1.11 电缆线路压降。
3.2.1 一般资料
a.电缆线路的长度、走向、地形和高差;
b.城市规划部门确认的用地批准书和有关地下建筑物的资料及近期城市建筑用地计划;
c.电缆的排列方式和金属护套接地方式;
d.特殊敷设方式(如水下敷设)及个别线路的特殊要求;
e.敷设电缆时的可能最低环境温度。
3.2.2 地下敷设
a.为确定金属护套结构、铠装型式和外护套型式(如防腐、防鼠、防白蚁、防潮等)所需的敷设条件;
b.埋设深度;
c.沿电缆线路敷设的土壤种类(即沙土、粘土、人造回填材料)对其热阻系数,且需说明上述资料是实测值还是假设值;
d.在埋设深度上土壤的最高、最低和平均温度;
e.遇有热源(如热力管道)应尽量避开,若靠近热源或运行中的电缆线路,要附有说明;
f.电缆沟槽、排管或管线的长度以及工井之间的距离;
g.排管或管子的数量、内径和构成材料;
h.排管或管子之间的距离。
3.2.3 空气中敷设
a.最高和最低空气平均温度;
b.敷设方式(即直接敷设于墙上、支架上等;单根或成组;隧道、排管等);
c.对敷设于户内、隧道中或排管中的电缆的通风方式;
d.阳光直接照射在电缆上的情况;
e.特殊条件,如火灾危险以及防火措施。
4 电缆绝缘水平选择
4.1 U0类型的选择
正确地选择电缆的U0值是确保电缆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之一,应严格按照下列规定选择。
4.1.1 当电缆所在系统中的单相接地故障能很快切除,在任何情况下故障持续时间不超过1min时,可选用第Ⅰ类的U0 (见表1)。
4.1.2 当电缆所在系统中的单相故障持续时间在1min到2h之间,个别情况在2~8h之间时,必须选用第Ⅱ类的U0 (见表1)。
4.1.3 对于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能迅速切除故障时,U0按第Ⅰ类选择(见表1)。
U值应按等于或大于电缆所在系统的额定电压选择。
Um值应按等于或大于电缆所在系统的最高工作电压选择。
4.4 Up1的选择
4.4.1 Up1应根据表2选取,其中220kV及以上电缆线路的Up1有两个数值,可根据架空线路的冲击绝缘水平,避雷器的保护特性,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波阻抗以及雷击点远近等因素通过计算后参照确定。
4.4.2 Up1的选择和保护电缆线路的避雷器配置,应考虑电缆线路的冲击特性长度。
a.电缆长度等于其冲击特性长度时,电缆线路可不必增加其它保护措施,Up1与系统基本绝缘水平相同;
表2 电缆的雷电冲击耐受电压kV
b.电缆线路长度大于其冲击特性长度时,Up1可比系统基本绝缘水平略低些,但选择时要极为慎重;
c.电缆线路长度小于其冲击特性长度时,Up1应比系统基本绝缘水平高些,或对电缆另加保护措施,例如在电缆线路末端加装避雷器。
电缆线路的冲击特性长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电缆线路上最大雷电冲击电压与其长度关系曲线,见附录A。
4.5 Up2的选择
对于190/330~290/500kV超高压电缆,应考虑操作冲击绝缘水平,Up2应与同电压级设备的操作冲击耐受电压相适应。表3列出电缆操作冲击耐受电压,供选择使用。
表3 电缆操作冲击耐受电压值 kV
4.6 护层绝缘水平选择
对于高压单芯电缆,采用金属护套一端互联接地或三相金属护套交叉换位互联接地。当电缆线路所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或遭受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电压作用时,在金属护套的不接地端或交叉互联处会出现过电压,可能会使护层绝缘发生击穿。为此需在不接地端装设保护器,此时作用在护层上的电压主要取决于保护器的残压。护层绝缘水平应按表4选择,必要时可参照附录B进行验算。
表4 电缆护层绝缘耐受电压值 kV
5 电缆类型和导体截面选择
5.1 绝缘类型选择
5.1.1 油纸绝缘电缆具有优良的电气性能,使用历史悠久,一般场合下均可选用。对低中压(35kV及以下),如电缆落差较大时,可选用不滴流电缆;63kV、110kV可选用自容式充油电缆;220kV及以上优先选用自容式充油电缆。
5.1.2 由于聚乙烯绝缘电缆(PVC)介质损耗大,在较高电压下运行不经济高压喷射扩大头锚杆桩专项施工方案,故只推荐用于1kV及以下线路。
5.1.3 对于6~110kV交联聚乙烯电缆(XLPE),因有利于运行维护,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可因地制宜采用;但对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产品,在选用时应慎重。
5.1.4 乙丙橡胶绝缘电缆(EPR)适用于35kV及以下的线路。虽价格较高,但耐湿性能好,可用于水底敷设和弯曲半径较小的场合。
5.2 导体截面选择
5.2.1 导体材料可根据技术经济比较选用铜芯或铝芯。
5.2.2 导体截面应根据输送容量从有关电缆结构给出的标准截面中选择,或向厂商提出特殊订货。
海星化工厂绿化施工组织设计5.3 交联聚乙烯电缆金属屏蔽层截面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