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

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SY/T 6853-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8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198460
下载资源

SY/T 6853-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6853-2019 油气输送管道工程 矿山法隧道设计规范

1中、长隧道工期较长,一般设计双向掘进,人字坡有利 于施工排水及出渣,可减小施工难度及缩短工期。 2水域穿越隧道纵断面采用斜井+平巷+斜井型式可方便 遂道施工和管道安装,宜优先采用。 3隧道纵向坡度大于25°时,隧道施工出渣方式发生变 化,施工效率降低,隧道施工和管道安装难度增加,所以, 股情况下,隧道纵向坡度不宜大于25°。同时,为利于隧道排 水,隧道纵向坡度不宜小于3%。 4适当加大坡度,可提高排水流速,防止流水冻结

6.4.2油气管道隧道断面较小,采用直墙半圆拱型或直墙圆弧 拱型都能满足衬砌受力要求,而曲墙施工比较复杂,因此,隧 道断面形式宜采用直墙半圆拱型或直墙圆弧拱型 6.4.4隧道人行道净高不小于1.8m主要考虑行人巡检要求

6.5.2采用矿山法隧道方式穿越防洪堤坝时,处理措施不当易 出现堤坝和地面的沉陷风险。为此,本条规定防洪堤脚下隧道 最小理埋深,以控制堤坝和地面的沉降量。当由于特殊原因无法 满足理深要求时,应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并采取必要的 安全措施,确保堤坝安全。

7.1.1在确定隧道荷载时,应充分考虑对其影响的各项因素, 包括隧道所处的地形、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理深、 施工方法等GB/T 41025-2021 煤层气废弃井处置指南,但由于这些条件的复杂性,也导致隧道荷载的许 多不确定性,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按工程类比法确定,如在施工 中发现其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修正。 7.1.2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如地层压九、水压九、地面

包括隧道所处的地形、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理深、 施工方法等,但由于这些条件的复杂性,也导致隧道荷载的许 多不确定性,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按工程类比法确定,如在施工 中发现其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修正。 7.1.2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如地层压力、水压力、地面 各种荷载及施工荷载等,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必须考虑每 个施工阶段的变化及使用过程中荷载的变动,选择使结构整体 或构件的应力为最大、工作状态为最不利的荷载组合及加载状 态来进行设计。

各种荷载及施工荷载等,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必须考虑每 个施工阶段的变化及使用过程中荷载的变动,选择使结构整体 或构件的应力为最大、工作状态为最不利的荷载组合及加载状 态来进行设计。

7.1.3水压力的确定应注意以下问题:

水压力的确定应注意以下问题:

1)作用在地下结构上的水压力,原则上应采用孔隙水压 力,但孔隙水压力的确定比较困难,从实用和偏于安全 考虑,设计水压力一般都按静水压力计算。 2)在评价地下水位对地下结构的作用时,最重要的三个条 件是水头、地层特性和时间因素。

相对较破碎,成洞条件较差,所以作用在隧道衬砌上的偏压力 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围岩分级,以及外侧围岩的覆土厚度、 地面坡度确定。

7.2.1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

.1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7.2.4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外水压力计算,尤其深理隧道外水压力计算,自前尚缺乏成熟 经验。 实际设计中,遇到隧道穿越水资源保护区或环境敏感区具 理深较大地段,水压远高于0.5MPa,虽然“以堵为主,限量排 放”的防排水理念,加强围岩注浆堵水,采用全封闭复合式衬 彻。但隧道衬砌仍然会受水压力,此时多根据隧道所处围岩介 质注浆加固后渗透系数、注浆加固围岩开挖后暴露地下水活动 伏态、地下水对围岩稳定影响等因素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水工 隧遂洞设计规范》SL279估算衬砌外水压力。隧道的外水压力作 用一般很难确定。根据围岩的渗透系数、岩层结构、地质构造、 渗流类型、补给水源、排水或出水点、衬砌类型等条件,通过 渗流计算来确定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相对比较准确,但其 计算量相当大。而用结构力学法计算衬砌结构时需先确定作用 在结构表面上的外水压力,然后按面力进行计算。鉴于以上原 因,本规范仍选用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的方法。 岩溶及地下水发育的地段,隧道衬砌需具有定的水压承 载能力,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隧道位于岩溶季节交替时, 衬砌也考虑抗水压力

8.1.1在确定隧道荷载时,应充分考虑对其影响的各项因素, 包括隧道所处的地形、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理深 施工方法等,但由于这些条件的复杂性,也导致隧道荷载的许 多不确定性,通常大多数情况下按工程类比法确定,如在施工 中发现其与实际不符,应及时修正。 隧道洞口处岩层破碎、松散、风化较为严重,地质条件 股较差。洞口施工开挖时破坏环了山体原有的平衡,容易产生 塌、顺层滑动等,并且还存在洞口各部位与相关工程施工干扰, 洞口弃渣处理不当,以及占用农、影响居民生活等问题。虽 然近年来喷锚等加固技术进步很大,但保持自然稳定状态,少 开挖边坡,不造成高并挖边坡应该是最好的方案。故条文提出 洞口设计应避免大挖大刷,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洞口边坡、仰坡给工程带来的很多问题中,主要是高边坡 稳定问题。即边坡、仰坡失稳珊塌,对环境造成破坏,并严重 威胁施工安全,阻碍顺利施工,所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边仰坡高 度,控制暴露面范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隧道工程设计及施工 技术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要求。 参考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隧道 洞口的边、仰坡的设计开挖最大高度见表1。 对于土洞洞口,其地形及土质条件对边、仰坡的稳定和减 少进口部位工程投资影响较大,般要求“卓进洞、晚出洞”。 水利隧洞等行业的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土洞边坡的开挖高度不 天于10m时较易稳定,超过这一高度的边坡,特别是高边坡

一发生滑坡或塌,不仅处理困难,也将影响运行,应特别 注意避免出现高边坡。

表 1洞口的边、仰坡最大高度

注:设计开挖高度系从底板标高算起。

8.2.1洞门的设置可以根据隧道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以及使 用和检修维护的需要进行设置。对于处在人烟稀少的山区、高 原地带的隧道,可以采用封堵式洞门或掩理式洞门;在需要经 常性出入和进行维护检修的隧道,可以采用开启式洞门。 8.2.3根据洞口段管道施工经验,为避免洞口地段管沟开挖后 衬砌基础裸露形成临空面,甚至完全悬空,致使衬砌直墙基础 失去横向约束,在围岩水平侧压力的作用下发生收敛变形,导 致衬砌开裂,影响洞口稳定,故要求“管道在隧道进出洞口地 段采用沟理敷设时,洞门基础基底标高应低于洞口段管沟沟底 标高”。

虑施工条件等。鉴于地下结构的工作状态极为复杂,影响因素 较多,单凭理论计算还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为了使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选用的衬砌更为合理,除根据以上因素外,还要 通过工程类比或结构计算并适当考虑工程误差确定

9.1.3对设置衬砌时应符合的各项规定说明如下:

1隧道边墙一般有直墙和曲墙两种,一般隧道开挖后,围 岩均会产生较大侧压力导致衬砌破坏,故一般跨度不大于5m的 小断面隧道可采用直墙式衬砌,大断面隧道应采用曲墙式衬砌 尤其严寒地区洞口若不封闭,洞内冬季会冰冻,会产生较大侧 压力导致衬砌破坏,更应采用曲墙式衬砌。 2当隧道外侧山体覆盖较薄,地面横坡较陡,或因洞身岩 层构造不利,层面倾斜较陡,有顺层滑动可能以及施工塌产 生围岩松动、滑移等情况而引起明显偏压的地段,为了承受不 对称的围岩压力,应采用偏压衬砌。但也要注意当隧道外侧覆 盖厚度过薄,会出现外侧土坡失稳,因而尚应采取设置地面锚 杆、抗滑桩或支挡结构等措施。 3洞口地段,一般理藏较浅,地质条件较差,受自然条件 雨水侵蚀、冰冻破坏、气候变化等)影响,土质较松散,岩石 易风化,稳定性较洞内差,衬砌受力情况也较洞内不利,如有 时受仰坡方向的纵向推力等。因此,洞口应设置洞口段衬砌或 加强衬砌。根据经验,本款规定应不小于5m的加强衬砌长度。 4在洞身地质条件变化地段,围岩压力是不相同的,为了 避免强度不够,引起衬砌变形,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及偏压衬 彻段应适当向围岩较好的地段延伸,以起过渡作用,延伸长度 立视围岩的具体变化情况而定,一般延伸5m~10m。 5在洞身有明显的硬软地层分界处,由于地基承载力相差 很天,前后衬砌下沉不习,往往造成破裂,甚至引起其他病害 此时应设置变形缝。

9.1.4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散而导致地层压力的增长,保证衬砌结构的安全稳定,超挖部 分进行回填。原规范规定“拱部范围及墙脚以上1m范围内的 超挖,应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考虑到施工中难以掌控及结构 整体性的要求,本次修订调整为超挖部分全部采用同级混凝土 回填。规范充许超挖一般用同级喷射混凝士回填,对于大于规 范充许的超挖部分,采用二次衬砌同级混凝土回填。这样可以 曾加围岩与衬砌的黏结力,防止拱圈下沉及墙脚的稳定有明显 效果。

9.2.1由于喷射混凝土的收缩,若其厚度小于50mm,喷层中粗 集料的含量甚少,容易引起收缩开裂。如喷混凝土厚度太薄也 不足以抵抗岩块的移动,常出现局部升裂和剥落。。 9.2.2本条引用了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 规范》GB50423一2013第6.4.9条。采用喷锚衬砌时,应符合 的规定说明如下: 1为确保衬砌不侵入隧道限界,喷锚衬砌内轮廓除考虑按 整体式衬砌内轮廓要求放大外,尚应预留100m作为补强之用。 锚衬砌是柔性结构,厚度较薄,并与围岩共同作用,考虑必 要时需要加强喷锚衬砌,以防内轮廓尺寸不够,因此预留。 3鉴于有水时不利于喷层与围岩的紧密黏结,难以充分发 挥喷射混凝土的应有作用,甚至给喷射混凝土带来不利影响, 同内地下水具有侵蚀性的地段,易造成衬砌腐蚀,由于喷层厚 度较薄,受腐蚀的危害甚于模筑混凝土衬砌,岩性较软的岩层, 开挖后易风化潮解,亲水性很强,遇水泥化、软化、膨胀、围 君压力大,严重者发生淤泥状流尚,稳定性较差,喷锚衬砌难 以阻止其迅速变形;喷锚衬砌抗冻胀性能较差,严寒和寒冷地 文,土壤冻胀导致衬砌破坏的危害甚于模筑混凝土衬砌,故大 面积淋水地段、能造成腐蚀及膨胀性地层的地段、严寒和寒冷

地区不封闭的隧道,不宜采用喷锚衬砌。对于地下水不发育的 V级围岩的山岭隧道,通过现场试验确定相关参数后,也可采 用锚喷支护。

9.2.4锚杆按作用原理分为四类:全长黏结型锚杆、端头

型锚杆、磨摩型锚杆、预应力型锚杆。锚杆的种类、长度、简 距是锚杆支护设计的重要参数,应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隧 道断面大小、作用部位、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

他形式的锚杆,由于地下水作用而使锚杆锈蚀,因围岩蠕变而 使锚杆松弛降低锚固力,所以不能作为永久支护。预应力锚杆 仅用于临时支护,当用作永久支护时,须向锚杆孔内压注水泥 砂浆或采取其他防腐蚀措施

9.2.6对自稳时间短的围岩,采用全黏结树脂锚杆或早强

砂浆锚杆是为了发挥锚杆的早期作用,达到提前稳定围岩的 效果。

9.2.7为了使锚杆达到与围岩连成一个受力体系,

头加设托板,对围岩产生径向约束力,能增大锚杆的作用范 围。为充分发挥锚杆的作用效果,托板长、宽、厚宜不小于 150mm×150mm×6mm。 9.2.9局部锚杆的主要作用是阻止部分不稳定岩块崩落或滑移 通过镭杆将岩块与稳定岩体锚固在一起。有效锚固端必须置于 修广山出进国

9.2.9局部锚杆的主要作用是阻1

当单根锚杆锚固力t

式中 W——滑动岩体的重力; f——滑动岩体与稳定岩体间的摩擦力; 锚杆根数。

式中 W——滑动岩体的重力; f——滑动岩体与稳定岩体间的摩擦力; 锚杆根数。

9.3.3本条引用了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 规范》GB50423一2013第6.4.11条。初期支护应具有合理的刚 度,并且在一定程度能够随着围岩的变形而变形;由于喷射混 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或格栅钢架等的不同作用各不相同, 初期支护的刚度与其组成成分有着密切关系。故在设计时应根 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隧道断面尺寸、覆盖层厚度等条件选 择初期支护的组成部分,确定初期支护的刚度时,除上述因素 外,还应考虑地面及地下建筑物的种类及状态和使用目的等因 素;当隧道所在地区对地表下沉量有严格限制时,在此条件下, 应进行现场试验,防止单凭经验处理问题。在松散、胶结性差 的地层中可加设钢筋网,以提高喷射混凝土与受喷岩面间的黏 结力,防止喷层剥落和松散介质珊塌。 在不同地质条件下,使用锚杆的自的也不同。在节理、层 理发达的硬岩和中硬岩中,因岩石本身强度高,一般会出现因 开挖而使围岩中的应力超过围岩本身强度的现象;在此条件下, 采用锚杆的目的在于抑制岩块间的滑动,以保持围岩稳定。在 软岩或土砂地层中,往往因开挖而使围岩中的应力超过本身的 强度,从而在围岩中出现塑性区,使净空变形加大,此时采用 锚杆的自的在于限制塑性区的产生及发展,尽力减少围岩变形, 以达到稳定围岩的目的。 锚杆类型可分为端头锚固型、全长黏结型、摩擦型、预应 力锚杆等。

9.3.4本条规定说明如下

1对于1级、Ⅱ级、Ⅲ级围岩,一般情况下不需进行二次 衬砌,但是对于水下隧道和有特殊要求的隧道,应根据工程实 际需要进行衬砌设计,必要时采用二次衬砌。 2隧道内如考虑通行巡检车辆时,应考虑行车安全,进行 二次衬砌并做好防水及排水设计。影响二次衬砌受力状态的因 素很多,除围岩级别、地下水状态、隧道理置深度外,还有初 期支护的刚度及其施作时间等,故设计二次衬砌时,应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期达到经济安全的目的。 9.3.5本条引用了现行国家标准《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 规范》GB50423一2013第6.4.14条,对隧道的底板提出了具体 要求。

9.4.1以明挖法或在露天修建的隧道(洞顶及拱背可有回填土 石遮盖,也可没有回填士石遮盖)可称为明洞。修建明洞的原 因有: 1洞顶覆盖薄,围岩成洞条件差,难以用暗挖法修建隧 首,明挖修建隧道在技术经济上比暗挖修建隧道更合理,施工 技术条件、施工工期、和施工安全更容易得到保证,有利环境 保护。 2隧道口受不良地质等危害文不宜避开、清理的地段应设 明洞。 3为了保持洞口的自然环境,或防止洞口仰坡对隧道洞口 造成危害,可将隧道延伸至自然地表外,以明洞方式加长隧道。 9.4.2明洞设计规定说明如下

1洞顶覆盖薄,围岩成洞条件差,难以用暗挖法修建隧 道,明挖修建隧道在技术经济上比暗挖修建隧道更合理,施工 技术条件、施工工期、和施工安全更容易得到保证,有利环境 保护。 2隧道口受不良地质等危害文不宜避开、清理的地段应设 明洞。 3为了保持洞口的自然环境,或防止洞口仰坡对隧道洞口 造成危害,可将隧道延伸至自然地表外,以明洞方式加长隧道。 9.4.2明洞设计规定说明如下: 1考虑明洞所受荷载受外界影响较大,如落石、崩塌、滚 石等,其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在一定条件下,采取明洞的设计方案是整治滑坡的一项 有效措施。在设计中应根据洞口仰坡的情况,充分考虑明洞上 方滑坡体的推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明洞与滑坡的稳定。 3明洞结构除受地形、地质影响外,还受气候变化的影 问,而产生胀缩出现裂缝。因此,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为 了减少变形开裂,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伸缩缝

9.4.2明洞设计规定说明如下

1考虑明洞所受荷载受外界影响较大,如落石、崩塌、滚 石等,其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在一定条件下,采取明洞的设计方案是整治滑坡的一项 有效措施。在设计中应根据洞口仰坡的情况,充分考虑明洞上 方滑坡体的推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明洞与滑坡的稳定。 3明洞结构除受地形、地质影响外,还受气候变化的影 问,而产生胀缩出现裂缝。因此,在气温变化较大的地区,为 广减少变形开裂,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伸缩缝

9.4.3明洞基础设计规定说明如下

1为预防管沟开挖影响明洞衬砌边墙基础稳定,要求明洞 基础底标高应低于隧道管沟沟底标高。 2明洞基础不宜设置在软弱基础上,以免明洞因基础软硬

不均而产生不均匀下沉,导致明洞衬砌结构开裂或破坏。 4明洞外边地基外侧受水流冲刷影响时,要考虑水流冲刷 可能影响基础稳定的地段,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速度等情 况,设置防护措施,确保明洞及管道的安全。 9.4.4明洞有防御边坡落石、塌的作用,也有因保护洞口自 然环境景观需要而修建明洞的。根据明洞的需求不同,在回填 设计要求上进行了规定。

9.5.1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0003一2016第8.1.9条。对于因隧道衬砌开裂而影响其使用寿 命时,需对隧道结构设计提出限制裂缝宽度进行验算的规定。 9.5.2隧道衬砌承载后的变形受到围岩的约束,从而改善衬砌 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衬砌的承载能力,故计算衬砌受力时,应 考虑围岩对衬砌变形的约束作用。

9.6.1本条引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一2016第8.6.5条。《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修订时,通过 统计铁路隧道衬砌通用参考图及调研铁路、公路隧道衬砌结构 设计情况,隧道衬砌结构按一侧受力钢筋最小配筋不小于0.2%, 全部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4%进行设计,实践证明能够 保证衬砌结构安全

10.1.1斜井通过厚表土层、流沙层、强含水层、岩溶、断层破 碎带、煤层和采空区等不良地质时,施工难度会大大增加,施 工风险也加大,有条件时避免通过,当无法避免时,应有相应 的安全措施。 10.1.2隧道纵向坡度大于25°时,隧道施工出渣方式发生变化 施工效率降低,隧道施工和管道安装难度增加,所以,一般情 况下,隧道纵向坡度不宜大于25°

10.2.2本条规定了人行台阶、扶手、梯道间的设置要求,主要 考虑隧道人员出入的安全。 10.2.3躲避洞的设置是隧道施工和管道安装施工安全的需要, 隧道施工出渣和管道运输期间,行人必须躲进躲避洞,以确保 行人的安全。

10.4竖并并简支护

10.4.1矿山法开挖井筒支护规定说明如下: 1为保证竖并支护施工安全,竖并支护常采取初期支护和 二次永久支护复合式衬码。 3采用普通开挖法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层时,易发生塌 方、涌水等事故,采取注浆等预加固措施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事 故的发生。 10.4.2沉井法施工井筒支护规定说明如下: 2高等级混凝土可减少混凝土厚度,降低施工难度,提高 经济效益。 3在刃脚上方的井壁内预理泥浆管或压气管有利于从沉井 底部注浆或压气。 10.4.3惟幕法施工井筒支护规定说明说下: 1混凝土惟幕需进入不透水的稳定岩层中一定深度后才能 有效防水,本条款在这方面进行了规定。 2混凝土惟幕是作为隔水措施的临时结构,内套并壁作为 永久支护,但支护厚度计算时可将混凝土惟幕作为复合式衬砌 结构的一部分。 10.4.4地下连续墙施工井筒支护规定说明如下: 2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形式应满足结构使用和受力要求,当 奇载纵向分布并没有内衬时,可采用普通圆形接头;有内衬时 采用防水接头;当需要把单元槽段连成有特殊要求时,接头构 造应满足传力和防水要求。 3当地下连续墙做承重基础时,其受力发生很大变化,对 地下连续墙的承载能力、结构稳定性进行验算

1.1.1根据隧道、管道施工及运营管理的特点,同时借鉴铁 路、公路隧道的水害治理经验,本条提出隧道防排水应采取 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与现行 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提出的防排水原 则是一致的。 “防”:即要求隧道衬砌结构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防止地 下水透过防水层、衬砌结构渗入洞内。 “排”:即要求隧道应有排水设施并充分利用,以减小渗 水压力和渗水量,但需要注意大量排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如 造成地下水径流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 用水。 “截”:隧道顶部如有地表水易于渗漏处或有坑洼积水,应 没置截、排水沟、封闭渗漏点等措施。 “堵”:对隧道围岩有渗漏水地段,可采用注浆、喷涂等方 法堵水。 管道隧道的防排水,应根据其自身特点,以保证管道运营 安全为原则,结合隧道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技术水平、材料来 源和成本等,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11.1.2本条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的要求,结合管道隧道使用功能,本着技术合理、节 约投资的原则,对隧道防水等级进行明确,确定山岭隧道和水 下钻爆隧道防水等级不应低于四级。 根据近年来管道隧道现场防排水施工效果来看,隧道内

次衬砌的防水效果有待提高,因此,对于特殊、重要性较高或 有通车要求的隧道,其防水等级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 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适当提高。 11.1.3隧道大量排水后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失,造成当地农由灌 既和生活用水的减少,造成围岩颗粒流失,形成地下空洞,改 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因此,当地表水需要处理时,应结合隧道 具体工程水文地质情况,综合采用防堵水措施,减少地下水 渗漏。

11.2.1隧道防水是一个综合系统。除了采用防水混凝土的衬磷 结构自防水、衬砌背后敷设防水层以外,还应采取注浆等措施 加固围岩防渗以及对地表进行防水处理,并根据隧道所处的工 程地质、地形特点、处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等综合确定。 11.2.2为了减少地表水下渗,对隧道洞顶存在有水力联系时积 水坑洼,有条件时应采取回填、疏导引流等排水措施。 11.2.3隧道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的确定与防水要求、衬砌后水 玉、衬砌厚度有直接关系,本条对隧道混凝土的最小抗渗等级 做了规定。 11.2.4在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之间,设置防水板与无纺布组成 的防水层,可以防止地下水渗透进衬砌层内。 11.2.5现场喷涂防水材料包括聚合物水泥喷膜防水层、聚合物 水泥喷射砂浆、内烯酸盐喷膜防水层等,内烯酸盐喷膜防水技 术是在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基础上,开挖出的一种快速喷膜技术, 可适用于比较复杂的结构形态,在喷射基面上能形成均的防 水薄膜,达到防水效果,防水膜无接缝,整体性好;可操作性、 施工效率、质量保证度高:无有害气体,对环境无污染;不燃 烧,可防止防水施工过程中的火灾。具体技术要求可参考现行 行业标准《隧道工程防水技术规范》CECS370及《丙烯酸盐喷 膜防水应用技术规程》CECS342。对于抗渗等级要求较高的隧

道工程可考虑使用。 11.2.6二次衬砌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等是防渗漏水的薄弱 环节,应采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和构造形式。自前主要是采用橡 胶止水带、止水膏等措施处理。 11.2.7有侵蚀性地下水时,应针对不同的侵蚀类型采用不同的 抗侵蚀混凝土和抗侵蚀性的防水卷材,防正止混凝土结构遭侵蚀 而影响结构强度,失去结构防水能力。 11.2.8围岩注浆是将不透水的凝胶物质(防水材料)通过钻孔 注入扩散到岩层裂隙中,把裂隙中的水挤走,堵住地下水的通 路,减少或阻止用水流入工作面,同时还起到固结破碎岩层的 作用,从而为开挖、衬砌创造条件。

11.3.1隧道排水是指利用各种排水措施,使地下水能顺着预设 的各种管沟排除洞外。隧道达到自流排水指隧道纵向坡度不小 于3%。对于水下隧道,可在两岸竖井(斜井)内设置集水坑 排水。 11.3.2隧道内设置纵向排水沟,可保证隧道底板的相对干燥, 利于隧道内管道运营检修

11.4 洞口与明洞防排水

11.4.1为防止地表水冲刷洞口和洞口边、仰坡的水流入隧道, 隧道洞口及明洞应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具体措施是指在明 洞回填层顶面洞门墙背设排水沟;明洞槽边、仰坡开挖线5m以 外设截水沟。排水沟一般采用矩形断面,截水沟可采用矩形或 梯形断面。洞口水沟应不渗漏才能起到截排水的作用,并将洞 口边、仰坡地表水引至洞口以外。排水沟、截水沟迎水一侧沟 壁不能高于坡面。 114.2洞外的水不应流入隧道避免将洞外泥砂和杂物带入洞

11.4.2洞外的水不应流入隧道,避免将洞外泥砂和杂物

内,堵塞洞内排水系统。当出口方向为上坡时,一般可沿管道 走向反坡排水,;当地形条件限制,反坡排水有困难时,可沿隧 道口周围设置有流水筐的环向排水沟,阻止洞外坡面汇水流入 隧道内。

1.4.3明洞防排水要求说明如下

1明洞顶部设置截、排水系统,是为了防止地表水冲刷 波面,引起坡面崩塌,或者地表水流入回填土内部,增加明洞 荷载。 2为了防止地表汇水的渗透,“回填土表层宜铺设隔水 层”,可减少或隔断水流的通路。隔水层与边坡的搭接处往往是 水流的良好通道,由于水流的渗透软化作用,易产生回填土体 的滑移,故要求回填土“与边坡搭接良好”。 4明洞与隧道接头处往往是渗漏水的薄弱环节,因此 明洞与隧道接头处应做防水处理”。为此,明洞混凝土浇筑应 亚格按新旧混凝土施工规则要求施作,明洞防水层应往隧道延 伸一定长度,并做好仰坡脚与明洞填土的搭接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

12.1.1岩溶是可溶性岩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受水的化 学作用(溶解、沉积)和机械作用(冲蚀、潜蚀)等地质作用 和这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现象的总称。根据隧道内岩溶的表 现形态,隧道岩溶段的处治方案可按“溶洞或管道”“岩溶水 和“岩溶带”等三种形态制订处治方案。 溶洞或管道的处治方案根据溶蚀洞穴或管道与隧道的相互 应置关系及其自身的洞穴发育规模等信息制定。一般地,大型 容洞采用跨越方案和支顶加固方案,小型溶洞采用封闭、换填 和回填等方案。 溶洞水的处治方案根据涌水量、水质、围岩条件等信息制 定。一般采用堵水方案和排水方案,前者包括预注浆堵水、后 注浆堵水和补注浆堵水等措施,后者包括依靠隧道自身的排水 系统排水,以及涵洞排水和泄水洞排水等措施。 溶蚀带的处治方案综合溶蚀带与隧道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发 育规模、围岩和溶蚀充填物的地质条件等信息制定,一般可综 合上述两种处治方案并结合超前预支护方案。 隧道岩溶不良地质的表现形态往往是以上两种或三种形态 的混合体,因此岩溶处治需考虑到复杂性,遵循“因地制宜、 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 12.1.3对于非充填溶洞,可采取浆砌或干砌片石封闭、回填 护拱防护、加强衬砌、抛石注浆等措施。对于充填型溶洞,应 根据充填物的性质及稳定性,采取封闭掌子面、超前预注浆加 固、超前支护等措施,基底可采取钢管群桩、旋喷桩等措施,

12.1.4对于处于形成阶段的岩溶,可不考虑其对围岩及隧道结 构长期稳定性的影响;隧道位于发展及衰亡阶段的岩溶中时, 设计中应采取可靠的措施以确保支护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当岩 容区地下水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时,设计中宜采取抗腐蚀喷射混 凝土、抗腐蚀混凝土衬砌或抗腐蚀防水层材料等措施,使隧道 支护结构具有长期良好的抗腐蚀性能

12.2膨胀岩(土)隧道

12.2.1膨胀性围岩一般是指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发生体积膨胀 的围岩。常见的膨胀性围岩有:泥岩、页岩、长石、云母、蛇 纹岩和含硬石膏、无水芒硝、钙芒硝等岩石,以及主要由强亲 水性矿物组成的黏土等。由于具有遇水膨胀的特性,膨胀性围 君隧道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经常产生较多的病害。膨胀性围岩 遂道(洞)常见的病害包括围岩开裂、导坑下沉、珊塌冒顶和 底鼓等;衬砌变形包括拱圈、拱脚、边墙尤其是仰拱的变形等。 影响隧道内膨胀性围岩性能变化的因素较多,如膨胀性矿 物的成分及含量、物理力学指标、地下水、衬砌结构刚度和施 工方案等。由于人们对于膨胀岩的认可尚不成熟,在判别膨胀 岩等级、膨胀量和膨胀压力的方面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判别标准, 加之隧道工程的复杂性,自前设计还主要依据工程类比,结合 数值分析确定支护参数。 膨胀性围岩隧道的关键在于正确实施设计意图的前提下, 加大监测范围,根据围岩应力应变情况随时调整施工工艺,实 行动态施工工艺。如在施工中遇到围岩变形急剧增大,需及时 采取果断措施,利用强支撑缓解围岩变形,进而查找原因采取 措施进行处理

)膨胀性围岩隧道,开挖后变形量天,且延续时间较长, 常作用较大的膨胀侧压力和底压力,有时侧压力还大于

垂直压力,从而导致边墙变形大而底鼓,因而不宜一次 完成永久衬砌,宜用复合衬砌,并宜用选择曲墙带仰拱 断面,必要时选择圆形或接近圆形断面。初期支护可及 时提供一定的支护抗力,使围岩不致发生松散,同时义 充许基岩的塑性变形文一定发展,以充分发挥围岩的自 承作用,二次衬砌作为永久结构物,可保证隧道长期稳 定,并便于防水措施的实施。 2)膨胀性围岩隧道关键是如何确定二次衬砌最佳施作时 间,如围岩变形不充分,过早施作二次衬砌,则可能被 围岩膨胀压力破坏:施作过晚,则变形过大、围岩松 弛,造成塌方,故通过现场试验、量测来确定二次衬码 施作时间。 3)由于围岩变形大,防止衬砌侵入建筑限界,故隧道设计 断面要预留较大的变形量,该变形量需根据围岩膨胀变 形量或现场监测确定。 12.2.3水是膨胀性围岩隧道产生病害的主要根源,对膨胀性围 君强度和体积有较大影响。围岩含水率的变化直接使其强度和 本积发生变化,所以,需及时施作喷锚闭合支护,封闭暴露的 围岩,防止施工用水和水汽浸入岩体。 隧道未作底部支护时,隧底便成为围岩应力释放的集中部 应,如果底部经常积水,使围岩浸泡软化,吸水膨胀,将可能 产生底鼓现象。如不及时加以控制,便会产生墙脚内移、边墙 剪断、拱圈破损、塌而导致整个支护衬砌破坏。在开挖后及 时施作初期支护,迅速有效地支护封闭围岩,防止围岩变形过 大而松弛、塌,阻止水侵入岩体,减少围岩风化、吸水软化 和膨胀。

12.3.5对于两端封闭的瓦斯隧道,运营期间维检前,

12.3.5对于两端封闭的瓦斯隧道,运营期间维检前,应进行

瓦斯监测,瓦斯浓度降到0.5%以下时,方可进行隧道内巡线 维检。

4.2采空区隧道需根据采空区与隧道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 空区的走问、分布、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不同类型采 区的处治方案。 采空区处治的理论依据主要为充填和强支护,对于中小规 的采空区采用完全充填的方式,对于规模较大的采空区采取 强隧道支护结构、砌筑块石挡墙或混凝土台等强支护措施, 对于基本不影响隧道结构稳定性的采空区采用部分充填的方 本条按采空区的处治原则对不同类型的采空区给出了相应 处治措施。 1)当采空区位于洞身上方,特别是近水平、缓倾斜的采空 区,且距隧道拱顶较近甚至与隧道连通时,采用强支护 通过,即增加隧道的超前支护、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 支护参数。当采空区与隧道连通时,对采空区空腔进行 锚喷支护,必要时增加异性钢拱架后喷射混凝土,待初 期支护达到一定强度后,向采空区空腔内泵送混凝十, 充填采空区。 2)当采空区横跨隧道中部时,清除隧道断面范围的弃土, 研石;两端塑性区范围内的空区,换填密实的片石、块 石,必要时采用水泥砂浆浇筑,或用素混凝土充填。 3)当隧道在倾斜、急倾斜、薄及中厚煤层穿过时,采空区 位于隧道断面内的顶部与底部,拱部需系统设置小导管 超前支护。在拱顶空区设混凝土护拱,护拱两端嵌入基 岩不小于500mm。隧道底板采空区,换填片石、块石, 并注入水泥砂浆固结后采用仰拱或用梁跨结构通过。 4)采空区位于隧道底板以下,未在隧道断面内出露,但距

隧遂道底部较近时,在隧道内钻孔注入水泥砂浆。在隧道 内施工条件充许时,采用旋喷桩固结隧道底岩体。 5)当采空区距离隧道底部较深,一般超过15m以上时,在 隧遂道侧掘一小平响或小斜井,在平、斜井侧向隧道采 空区内注浆加固

12.7.1黄土地区隧道,特别是新黄土、有水黄土、水中黄土地 区的隧道,应按设计条件中的最不利荷载组合进行计算,衬 设计应适应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情况。 12.7.3从以往的工程经验来看,黄土隧道其拱部初期支护整体 沉降比例较大,需采用可靠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常用的控制 技术包括设置临时仰拱、大拱脚或锁脚锚杆(管)。 12.7.5湿陷性黄土的干密度小,含水率低,属于欠压密的非饱 和土,其可压实和可挤密的效果好,采取的地基处理措施需根 据湿陷性厚度、隧道空间及工序、对初期支护的影响的要求, 确定地基处理厚度和平面尺寸。湿陷性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按本规范表12.7.5选择一种或多种相结合的处理方法。 换填法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的传统方法,在湿陷黄土地 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单等特点。 但处理厚度超过3m时,填士方量大,施工工期长,施工质量不 易保证。 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处理地 基小于20m。当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为主要目的时,宜选用 土挤密桩法:处理厚度大于15m时,可采用柱锤冲扩挤密桩进 行处理;洞内采用可以无振动挤密桩进行处理。

GB/T 41425-2022 婴幼儿学步带整体承载冲击性能试验方法13隧道弃渣与进场道路

13.1.1隧道弃渣场位置的选择是隧道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渣 场选址除应考虑条文提出的场地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其对 周边建(构)筑物、交通线路、风景名胜等因素外,同时也应 符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及相关规定,最好与地方建设规划、地方 弃渣规划与地方填方造地相结合。 13.1.3弃渣场往往位于山区坡面或沟谷位置,如不采取挡土和 排水措施,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也不能满足环保和水土保持 要求。 13.1.4弃渣场设置在隧道进出洞口处,易对进出洞口管道敷设 造成影响,应尽量避免。

13.2.2进场道路只需考虑连通已有道路和隧道洞口之间的 道路。 13.2.3进场道路通常位于山区,其排水和路基防护措施是道路 能否保存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13.2.5施工便道虽然为临时道路,但由于隧道施工周期一般较 长,路面易受施工车辆、雨水等因素影响,导致路面状况变差 为提高便道的安全性能,要求路面进行硬化处理。

14管道安装及附属设施

GBZ 40992-2021 言语障碍者用电子沟通板通用技术条件14.2防腐及阴极保护

14.2.5隧道内碳钢材质钢构件可采用无溶剂液态环氧涂层、粘 弹体胶带等结构进行腐蚀防护,充水隧道内钢构件可采用牺牲 阳极进行阴极保护。

15.1.2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隧道施工,地质未查明时易导 致发生各种安全事故,采取超前预报,可及时掌握前方的地质 变化情况,调整支护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