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 1167-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MT/T 1167-2019 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技术规范过压保护系统; 监控系统:
4.3调度控制中心机房应满足下列要求
a)远离变配电室及电梯机房; b 建筑平面宜采用大开间的布置形式,新建矿井的调度控制中心总使用面积不宜小于300m、净 高不宜低于4.5m; c) 宜建立大屏幕数字显示系统DB15T 353.11-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11部分:消防电话系统.pdf,大屏幕显示系统工作区内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和磁场干扰环境场 强应符合GB50174要求;大屏幕与值班人员的视距不宜小于5m; d) 应建立数字调度通信系统平台; e) 应建立调度台、各类信息分功能/分区展示终端: f) 应建立远程控制台和控制终端; g 调度控制中心灯光应按平行于大屏幕方向分组进行控制,光源不宜强烈
8.3.3广播与综合信息
广播与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能将信息及时发布至并下各种信息终端:应具有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常规信息发布和紧急情 况下的逃生信息发布功能; b) 应能够提供文字、语音、图形、数据等形式的信息发布; c)主传输网络应采用具有穴余功能的工业网络、通信网络或宽带无线网络; d)应采用不间断电源供电,当电网停电后,不间断电源能保证设备持续运行不低于2h; e)井下设备宜选用本质安全型设备; f)显示终端宜设置在主要巷道岔道口、机车车站、机电碉室、候车硼室、副井井底等位置
B.4监控、监视自动化
8.4监控、监视自动化
8. 4. 2监控平台
集成监控平台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实现监测、监控、自动化子系统的集中管控; b)应实现子系统间的信息联动与控制; c)应自动生成各自动化子系统生产报表
安全监控系统应满足AQ6201、AQ/T1029、MT/T1004和下列要求; a)宜选用独立穴余的宽带平台作为主干传输; b 主机应具有双机热备功能: ) 宜具有瓦斯变化率等分析功能; d) 巡检周期应不大于10s,运行数据应能保存至少1年; 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选用全量程和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宜选用红外或激光甲烷传感器; f) 应具有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 g) 应具有电源和备用电源工作状态检测功能,宜具有备用电池远程管理维护功能; 所用的粉尘传感器应符合MT/T1102的要求;
1)应其有煤矿开下呼吸性粉生浓度、 j)粉尘传感器基本误差应小于15%; k)瓦斯抽采泵站电气设备宜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系统应满足AQ6210、GB50581、AQ/T1048和下列要求: a)应具有定位功能、门禁报警功能;宜具有双向通信功能: b)分站应具有通信中断数据存储及恢复通信后数据重发功能; c)应具有考勤管理功能、唯一性检测功能。
B. 4. 5 产量监测
系统应满足MT1082、MT/T1080并具有煤炭产量远程监测、防作、严重超能力生产报警功能等
系统应满足MT/T1127和下列要求: a 宜实现采煤工作面主要设备的“一键式”操作; 监控设备包括:采煤机(刨煤机)、泵站、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刮板转载机、破碎机、带式输送 机等; 在井下工作面应有网络平台,实现对供电、泵站、转载、破碎、刮板、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采煤机 等设备监控信息的全面集成; 宜实现记忆加远程遥控割煤、刮板输送机功率自动平衡; e) 应具有液压支架移架自动控制、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功能; f) 井下工作面设备与矿井调度控制中心相连,实现远程监控; 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并传输至矿并调度控制中心
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具有掘进机、掘锚机、连采机等设备监测功能; b)宜具有掘进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c)应具有掘进设备的信号交互和联锁控制
系统应满足MT571.1和下列要求: 应具有就地单机控制、多机联动、远程控制、就地检修等控制方式; b) 应具有功率平衡自动调整功能; c) 应具有钢丝绳芯输送带中钢丝绳断丝的监测功能: d) 应具有煤仓煤位的监测功能; e) 应具有紧急停车、故障屏蔽、沿线语音报警功能: f) 应具有顺煤流和逆煤流启停选择功能; g) 宜根据带式输送机运煤量自动调整电动机速度; h) 宜采用光纤分布式测温技术
立井提升自动控制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具有自动、半自动、手动、验绳、检修等工作方式: D 应具有基本监测信息功能:提升机的开停、保护装置、制动系统、液压站、润滑系统、冷却装置状 态;主电机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绕组温度;闸瓦间隙、轴承温度、提升重量、提升次数、提升 容器位置和速度:
C 号的闭锁,检测箕斗装卸载位置; d) 应具有提升次数记忆和提升信号的断电记忆功能: e) 应具有防止二次装载保护、卸载满仓保护功能; f) 应具有故障自动报警和传感器故障自动诊断功能: g)应具有井上、下煤仓煤位连续监测功能。
斜井提升控制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具有就地、远程、验绳、检修等工作方式; b) 能在井下绞车房监视斜坡轨道的道岔状态,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 实现轨道线路闭锁、转辙机控制闭锁、防护栏闭锁; d) 具有对道岔的集中、本地和遥控等方式的管理功能; e) 能依据轨道线路的开通状态,实现与闭锁装置的联机功能; 安装语音报警装置,实现行车不行人、行车语音警示; g 能实现区间出入口的计轴统计功能; h) 对车辆速度进行实时检测,实现超速报警与防护
8.4.11无轨胶轮车运输
8.4.12架空乘人运输
架空乘人运输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实时监控系统的工作状态、参数信息: b) 应具有自动启停功能; C) 应具有绳道脱索监测保护功能; d) 应具有越站停机保护功能; e) 应具有急停闭锁保护功能
8.4.13电机车运输
电机车运输监控系统应满足MT/T1113和下列要求: a)应具有“信、集、闭”功能; b)应具有视频监视及话音通信功能; c)应具有分区自动供电功能
8.4.14主要通风机
主要通风机监控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实现一键启停和自动切换功能; b) 能监测风压、风速、振动、电机电流及功率、电机定子绕组温度、轴承温度等参数; ) 具有反风远程自动控制功能; d)具有设备故魔预警功能
8. 4. 15并下排水
并下排水监控系统应满足MT/T1128和下列要求:
a)具有手动、自动控制功能: b) 能监测电流、电压、功率、温度、流量、水位、水压、真空度等参数、主排水泵起停、阀门开闭状 态等;
矿井供电监控系统应满足MT/T1114和下列要求: a) 具有监测、报警功能; b) 具有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功能; c 具有过载、短路、过电压、欠电压、漏电等保护功能: d) 具有故障录播功能; e) 具有光纤纵差保护等防越级跳闸功能; f 宜采用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
压风机监控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具有温度、压力等参数监测功能; b) 实现空压机断水、断油、超温、超压、过滤堵塞等保护; C) 能自动监控现场设备开停; d)具有全自动恒压供风能力
8. 4. 18±工业电视
工业电视系统系统应满足MT/T1112和下列要求: a) 采用光缆为主传输方式,局部可结合电缆或无线传输; b) 采用数字流媒体技术,兼容多种规格的数字摄像机(或模拟摄像机十数字视频转换设备); c) 与上级单位工业电视监控系统互联: d 数字传输协议宜采用MPEG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所定义的MPEG4、H.264协议; e) 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f) 具有自动报警功能; g) 视频服务器等设备应放置数据中心机房; h) 系统集中显示应安装在调度控制中心; i 局部就地显示宜安装在架空乘人装置控制室、斜井绞车房、采煤工作面巷道、副井绞车上 等重要作业场所; i)摄像仪应安装在地面工业广场、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带式输送机机头等需要监视的场
8.5.1二维和三维可视化
基本要求如下: a)应统一平台,实现“采、掘、机、运、通”技术和安全生产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b)应按照安全、实用、可靠、先进、可扩展的原则建设; c)应保持基础数据和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存储的唯一性
B. 5. 1. 2 二维 GIS 平合
平台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具有与AutoCAD、MapGIS、SuperMap、ArcGIS等数据交换功能,能够生成不丢失几何信息 的DXF或TXT格式的明码数据文件; b)应具有图形编辑、数据管理、查询及空间分析功能:
c)应具有地质、测量、采矿、通风、设计、供电、安全等专业定制功能; d) 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完全支持空间数据库,实现各专业数据共享与多源数据无缝集成; e 应具有全自动、交互式的地图矢量化功能,支持二次开发; f)应具有WebGIS功能.实现远程监测监控信息与图形的集成
8. 5. 1.3 三维可视化系统
a) 应具有与二维GIS平台数据共享,地层、断层、巷道、钻孔、机电设备等的快速建模功能; b) 应具有面向业务需求的地测、“一通三防”、设计、机电、生产等的数据共享、动态更新、协同操作 功能; c) 应具有三维地质和巷道模型、三维设备模型、三维工广模型、三维地形模型等一体化展示功能 d) 应具有三维虚拟场景与综合自动化、“六大系统”以及其他在线监测监控数据的关联和动态显 示功能; e 应具有漫游和浏览功能; f 应具有系统的权限管理,可增加、删除、修改系统用户,根据权限设置相应的菜单功能。
8.5.2.1地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建立地质、测量、资源储量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应能够全自动、半自动、交互式处理各类专题图形,包括根据最新的数据修正专题图形,可视化 的平剖对应等功能; 应满足生产需求和精度要求的数值计算功能,如储量计算、导线点计算; d) 应具有自动生成地质模型和煤层底板等高线功能: e) 宜具有对工作面空间位置的实时测绘,实时更新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危险源动态预警提供相对 精确的空间信息的功能; 采掘工程平面图的存储和展示应符合GIS拓扑数据结构的需求,为专题空间分析提供具有拓 扑关系的数据
8.5.2.2地质保障数据处理系级
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应具有与地测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 b) 应构建钻探信息、物探信息、并巷工程信息、瓦斯信息及水文信息等地质模型: 应建立煤炭资源储量、煤层、构造、煤质、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条件的可 视化分析系统; 具有矿井开发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与量化预测功能; e 基于地质填图、遥感遥测、测量、钻探、坑探、地球物理及化学勘探、采掘揭露等多种技术手段获 取的多源地测信自
8.5.3安全生产管理信息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宜具有“一通三防”、安全质量标准化、井下危险源、应急救援等信息管理功能。 3.5.3.3生产技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生产技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宜具有生产技术、生产调度、生产技术资料数字档案、煤质、机电设备等
生产技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宜具有生产技术、生产调度、生产技术资料数字档案、煤质、机电设备 管理等功能
9.1.1矿井建设和生产应符合环境保护法规、规章等有关规定,应执行国家、地方及行业环境保护 标准。 9.1.2矿井环境保护设计应执行GB50821的有关规定,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9.1.3矿井工业场地、附属设施选址以及井田开采范围内如果涉及国家或地方法定保护的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市规划确定的生活居住区、文教区等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 法律、法规,采取避让、划定禁止开采区或限制开采区等保护措施。 9.1.4矿井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各类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地方规定 的排放标准,并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及排污管理规定的要求。 9.1.5矿井设计、建设和生产应贯彻清洁生产原则,采用资源采出率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 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或限制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各项清洁生产指 标应达到HJ446二级标准以上水平。 9.1.6矿井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工程应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土地复垦的管理 规定。各项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9.1.7矿井应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建立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并执行生态环境保 护计划,实行全过程环境管理。矿井应通过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9.1.8矿井应规范烟气和废水排污口的设置,建立环境监测、环境统计体系,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应上 传至企业调度控制中心
9.2.1.1矿并水和工业场地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应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矿井水和工业场地生活污水 应作为水资源利用,处理工艺应根据水质、水量、回用方向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要求确定。水资源短 缺矿区矿井水利用率应达到90%以上,水资源丰富矿区矿井水利用率应达到75%以上。 9.2.1.2矿井水和工业场地生活污水经处理后需排放的水质应符合GB20426、GB8978规定的排放限 值要求。 9.2.1.3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废水排放口,不得设置永久、临时、周转排研场。 9.2.1.4矿并各工业用水点应安装水量计量仪表,实行定量考核
9.2.2大气污染防治和碳减排
9.2.2.2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20426规定的地面生产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控制要求。煤炭储、装、运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原煤破碎、筛分、转载等产尘环节应配置除尘器或采 取喷雾降尘措施。 9.2.2.3矿井瓦斯排放应符合GB21522规定的排放限值要求。高浓度矿井瓦斯应综合利用。
9.2.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9.2.3.1矿井不应设永久排研场,临时排研场或周转排研场的选址和污染防治应符合GB20426和GB 18599的有关规定。 9.2.3.2临时排研场或周转排研场应构筑堤、坝、挡墙、排洪沟等设施。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研石自 燃,已发生自燃的排研场应及时采取灭火措施。
9.2.4噪声污染防治
9.2.4.1矿井应选择低噪声生产工艺和设备。主要通风机、空气压缩机、锅炉房鼓风机和引风机、瓦斯 抽采泵等高噪声设备应采取消声、降噪、减振等控制措施。 9.2.4.2安装高噪声设备的建筑物应采取隔声、吸声措施,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噪声值应符合GBJ82 的有关规定。
9.3.1煤炭开采应采取减少地表沉陷和水资源破坏影响的防治措施。
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执行。 9.3.3沉陷区应采取土地复垦措施,沉陷区土地复垦率应达到80%及以上。 9.3.4矿井工业场地绿化率应符合GB50215的要求,同时应符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原则。 9.3.5矿井临时排研场和周转排研场停止使用后应及时进行复垦
10. 1职业健康管理
0.1.1矿并应按照GB/T28001建立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齐全,重天 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治理 0.1.2矿长负责制定颁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职业健康安全基本目标(矿并死亡事故、死亡率、重伤 率、粉尘测点合格率及职业病普查率等指标)。明确业务部门或授权专人负责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贯彻 和实施。 10.1.3煤矿企业宜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保持体系正常运转。
10.2职业健康基本要求
10.2.1地面车间消灭人身伤亡事故,井下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 10.2.2企业职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职业病普查率达到100%。 0.2.3尘肺病发病率逐年下降,杜绝新增疑似病例
10.2.1地面车间消火人身伤亡事故,并下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
10.3.1人员运输应符合6.2.3.2a)的要求。 10.3.2进风井口以下温度应在2℃以上,采掘工作面温度不应超过26℃,机电设备室温度不应超 过30℃,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dB(A)。 10.3.3矿井井下应执行“四六”工作制,井下作业时间不超过6h,出入井时间不得超过10h。 10.3.4矿井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 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10.3.5矿井应配备满足安全生产需要的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等检测仪器仪表,采样监测应符合 B乙159相关要求。监测中发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要有 整改方案。 10.3.6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 置设置警示标识
0.4劳动保护与职业病
10.4.1现场作业人员应按照AQ/T1051配备和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MT/T 11672019
0.4.2应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职业 人员,配足监测仪器设备;对接触粉尘、 幕物及有害物理因素的作业人员,职业危害告知率应达100%,上岗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应达 00%,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不低于100%。 0.4.3制定年度职业卫生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对工人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 主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其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体防 户用品。
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以及资源整合矿井移交的
应移交以下图纸: a) 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10000; 6) 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面图1:2000; C 井巷地质素描图及水文地质实测剖面(地质素描卡片)1:200~1:500; d) 设计开拓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要相应绘制立面投影图)1:2000~1 :10000; e) 矿井充水性图1:2000~1:10000; f) 回风和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2000~1:5000; 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1:5000; h) 建井期内施工的井上、下钻孔柱状图1:200~1:500; i)井上、下对照图1:2000~1:10000
应移交以下卡片和台账: a)构造素描卡片或照片; b)煤厚探测卡片: c)矿井日排水量、井巷探放水、涌水量、注浆堵水和井上、下历次水文动态观测台账; d)煤质、水质、瓦斯及其他有益矿产化验和鉴定成果台账; e)地温、水温、煤层自然发火观测记录台账; ) 冲击地压调查台账: g)预注浆、探放瓦斯和煤(岩)层突出观测记录台账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井下巷道地质调查、观测、素描记录(包括顺层巷道、石门、上下山等); b)采煤工作面地质调查、观测、素描记录; c)断层、岩浆岩、陷落柱、突水点等特殊条件的记录; d)水文地质观测记录; e) 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专项记录; f)煤厚探测和落煤损失记录
A.4其他有关地质资料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原有井田勘探报告、补充勘探报告和其他专项工程地质报告及评审备案证明文件; b)井筒检验孔、工程导向钻孔及建井期间的勘探资料:
c)《建井地质报告》以及各种煤(岩)层标本; d)地质测量数据库及其他(包括电子版、纸质和实物等)全部地质资料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生产矿井必备的地质图纸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井上、下对照图1:2000~1:10000; b)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急倾斜煤层应加绘立面投影图)1:2000~1:10000; c)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500; d)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1:5000; e)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f)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的多煤层矿井)1:2000~1:5000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井上、下对照图1:2000~1:10000; b) 矿井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急倾斜煤层应加绘立面投影图)1:2000~1:10000; ) 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500; d) 矿井地质剖面图1:1000~1:5000; e)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f)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煤层倾角大于25°的多煤层矿井)1:2000~1:5000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矿井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2000~1:10000; 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10001:2000; c 采区分煤层损失量图1:1000~1:2000; d)工作面损失量图1:500~1:2000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矿井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2000~1:10000; b)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1:1000~1:2000; c)采区分煤层损失量图1:10001:2000; d)工作面损失量图1:500~1:2000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2000~1:10000; b)矿井充水性图1:2000~1:5000; c)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500; d)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1:5000; e)矿井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的矿井)1:2000~1:10000: f)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1:2000~1:10000; b)矿井充水性图1:2000~1:5000; c)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500; d)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1:2000~1:5000; e)矿井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的矿井)1:2000~1: f)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工业广场平面图1:2000~1:5000; b)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1:5000; c)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2000; d)岩浆岩分布图(有岩浆侵入的矿井)1:5000~1:10000; e)陷落柱分布图(有陷落柱的矿井)1:5000~1:10000; f) 矿井地温等值线图(有热害的矿井)1:2000~1:5000; g)瓦斯地质图1:20001:5000;
GTCC-115-2019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手持终端-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工业广场平面图1:2000~1:5000; b)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1:5000; c)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1:2000; d)岩浆岩分布图(有岩浆侵入的矿井)1:5000~1:10000; e)陷落柱分布图(有陷落柱的矿井)1:5000~1:10000; f)矿井地温等值线图(有热害的矿井)1:2000~1:5000; g)瓦斯地质图1:20001:5000:
MT/T 11672019
h)矿井通风系统图1:2000; i)矿井通风网络图; 矿井供电系统图; k) 矿井运输系统图; 1)矿井排水系统图; m) 矿井压风系统图; n)矿井瓦斯抽采系统图; o)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p)矿井防尘系统图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矿井风量计算公式 矿井需风量:井下各工作地点的需风量和各条风路上漏失风量的总和。矿井内部漏风是指井下各 通风设施、采空区、煤柱等的漏风。矿井需要风量按式(C.1)计算:
Qm≥(ZQf+ZQ+ZQu+ZQ+Q;+ZQ (C.1) 式中: 矿井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²/min); Qf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Qf 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Qu 碉室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Q 备用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Q 胶轮车巷道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Q.l 其他用风巷道实际需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分钟(m/min); k 矿井通风需风系数(包括矿井内部漏风和配风不均匀等因素,抽出式取1.15~1.20,压人式 取1.25~1.30)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矿井充水性图; b)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综合历时动态曲线图: c)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d)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e)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f)根据矿井实际需要编制其他防治水图件。 上述图件应纳入矿井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根据变动情况对图纸内容进行修正完善DB1305/T 29-2021 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pdf,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矿井充水性图; b) 矿井涌水量与相关因素综合历时动态曲线图: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 d) 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矿井水文地质剖面图; f) 根据矿井实际需要编制其他防治水图件。 上述图件应纳入矿井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根据变动情况对图纸内容进行修正完善。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气象资料台账; 井田地质钻孔综合成果台账; 井下水文地质钻孔成果台账; d) 水源井(孔)资料台账; e) 封孔不良钻孔资料台账; 钻孔水位、井泉动态观测成果及河流渗漏台账; g) 地表水文观测成果台账; h) 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台账; 水质分析成果台账; k) 矿井突水点台账; 1) 矿井和周边煤矿采空区相关资料台账: 水闸门(墙)观测资料台账; n) 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账; 其他专门项目的资料台账。 上述台账应纳入矿井信息化管理,每月补充修订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