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SLA50008-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HSLA50008-2021 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及条文说明.pdf2.0.1伴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 城市化发展模式驱待升级转型,从以规模扩张、经济增长为主 转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城乡协调和优化提升为主的城市化发 展模式。公园城市理念作为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内的探 索和实践,作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新发 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本条从核心价值观、空间结构特征、空间价值特征以及整体 形态特征的角度对公园城市进行定义,以体现公园城市以人为 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宗旨目标,以及 生态良好、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城市高品质、有韧性、健康 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生活舒适、健 康、安全的核心本质。 2.0.2本条定义引自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一2019中第2.0.7条。 2.0.6本条定义采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城 乡规划学名词》(2021版)03.357词条的内容。 2.0.7本条定义采用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园林绿化工程项目 规范》GB55014一2021起草说明中术语章节第2条的内容。 2.0.8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 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 中将“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或年提升率(%)"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的指标之一提出,并明确了《园 林式居住区(单位)标准》的内容以及“园林式居住区(单位) 考核管理办法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
3.0.1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 各地宜围绕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美好、生活舒适便利、城市 安全韧性、城市特色鲜明、城市发展绿色、社会和谐善治7个主 要建设目标开展工作,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本前提,以城市高 品质有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为保障, 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高效、生活幸福,“人、城、园”三元 互动、和谐共生共荣
3.0.2公园城市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花园GB/T 14527-2021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老百姓走出来京
象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美好愿景,是城市发展的终极 示。本标准根据参评城市(区)的基础情况、现状和建设水平 行等级评价,共分为3个等级,旨在通过评价结果让地方政府 导确知本市(区)处于什么样的层级水平,下一步公园城市 没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围绕终极目标分层级、分阶段合 设定建设目标。各等级的评价内容相同,但评价指标的类型和 准不同,总休呈递进关系
文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较大,为使本标准对各地公园城市建设 具有普适性指导意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气候条 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水平等的差异性,将公园城市评价指标 分为基础项和引导项。基础项指引的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内 容,是任何一个想要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城市都应启动的基本工 作内容和应达到的底线要求。引导项包括面向未来的指引性、要 求较高的指标以及旨在突出城市个性、地域特色等方面的指标。 本标准编制的宗旨及目标是给各地城市一把“尺子”,各地城市 (区)通过评价来合理确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因此本标准
只明确了各等级基础项和引导项的数量,而不提供各评价等级必 需的达标指标数量。各城市可以通过统计达标指标数量了解自身 在各方面建设的水平,找出自身短板针对性的精准施策。同时还 可以参照本标准评价结果来进行纵向与横向比对,从而明确公园 城市建设推进的目标、进程等。 3.0.4评价方法中资料核查内容包括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统 计资料,统计数据以《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为准。 3.0.5本条中未落常住户口人员是指持出生、迁移、复员转业、 劳改释放、解除劳教等证件但未落常住户口的、无户口的人员以 及户口情况不明且定居一年以上的流入人员。
4.1.1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 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 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本项评价旨在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 方法,对生态资源现状、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和判别。全面分析生态资源票赋和环境质 量,指导公园城市建设中采取切实、合理、适度的生态保护、修 复与利用措施,使城市未来发展和当下生态资源票赋与人居生态 环境质量相协调,既保障人居环境水平提升,文保证城市可持续 发展。 4.1.2生态资源是指维护城市生态功能的空间、物质、能量等 资源。 1蓝绿空间占比 【指标来源】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第二章第一节:“坚持生态优先。 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 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蔬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 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 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公园城市建设指南》DB42/T1520一2019中明确“划定生 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并划定禁建区、限
资源。 1蓝绿空间占比 【指标来源】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第二章第一节:“坚持生态优先。 将淀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通 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淀、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强化对白洋 淀湖泊湿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新区生态系统 完整,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 《公园城市建设指南》DB42/T1520一2019中明确“划定生 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并划定禁建区、限 建区和适建区,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划定蓝线、绿
2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标准”第34条。 【指标解读】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一 2012规定,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 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个等级,与之相对应的空 气质量指数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共六 个级别。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一级为优,二级为良。 3湿地保护率 【指标来源】 《江西省湿地保护率统计办法(试行)》LCX0042/2020 09026)。 【指标解读】 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气候、涵 养水源、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减排等方 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通过控制湿地 保护率,防止城市盲目填河、填沟、填湖,减少对城市河流、湖 泊、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高强度的开发建设,避免完整的良 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5水体治理和修复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标准”第33条。 【指标解读】 城市地表水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 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景观环境和城市形象。通过控制黑臭水体
治理率、地表水NV类及以上水体比率,逐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 缺、水体污染、城市内涝、区域性洪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生态 问题,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 理”入手,采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技术措施,实现修复城市 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涵养城市水资源、保障城市水安全等 多重目标。 6废弃地生态修复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标准”第32条。 【指标解读】 通过控制废弃地生态修复率,约束高强度开发建设,逐步改 善由于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灾害等影响造成严重受损退化的生态系 统,缓解生态功能失调现象,恢复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7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标准”第31条。 【指标解读】 城市山体是重要的城市要素与生态资源,也是构筑“山水城 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体的生态修复应从城市风貌保护与控制 的角度,分析城市山体要素的生态敏感性和景观视觉敏感性,系 统修复城市破损山体,恢复城市山体的自然脉络和形态。通过控 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率,严格保护城市山体风貌,有效避免在城 市生态敏感区进行开山采石、修路、筑桥等重大工程建设 8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乡土植物苗木使用率 【指标解读】 乡土植物是原产于当地或通过长期引种驯化、对当地自然环
1生态网络联结度 【指标来源】 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研究。 【指标解读】 (1)生态连接指数 生态连接指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计算生 态网络连通性和复杂程度的指标,取值在0~1之间,0表示节 点间没有连线,1表示每个节点间都相互连通。计算市域范围内 生态网络的连接指数,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的连续性
程度。现存的连接廊道可根据国土调查数据核查取得,最大可能 的连接廊道数通过计算现存的节点数获得。.生态连接指数越高, 表明生态网络的连通性越好,有利于物种迁移、扩散、基因流 动、干扰渗透等生态过程。由于连通性增强的同时,也加强了城 市景观的分割作用,因此指数应在综合考虑空间尺度和生态景观 功能的基础上,逐渐优化并趋于动态稳定。 (2)生态边缘密度 生态边缘密度是判断景观异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计算景 观要素斑块形状及斑块密度的函数,取值大于或等于0且无上 限。计算市域范围内生态斑块边界的复杂程度,反映景观总体的 斑块分化或异质化程度,从而反映城市生态景观接近自然的程 度。斑块边缘密度越高,表明一定面积上景观异质性越高,景观 生态过程越活跃,城市的生态景观越接近于自然,可在一定程度 上改善城市生态空间的景观同质化问题,取值在提升生态边缘密 度和景观异质性基础上逐渐趋于动态稳定。 2生物多样性保护 (1)综合物种指数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 林城市标准”第29条要求“有五年以上的监测记录、评价数据, 综合物种指数≥0.6”。 【指标解读】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衡量一个地 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恢复水平。综合物种指数计算应选择代 表性的动植物(鸟类、鱼类和植物)作为衡量城市物种多样性的 标准,根据近5年的监测记录、评价数据,计算市域范围内单项 物种指数的平均值,其中鸟类、鱼类均以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种类 计算,人工饲养物种不计。 (2)本地植物指数
1.5人居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其 体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城市的生态、卫生、绿化、风景、建筑
具体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城市的生态、卫生、绿化、风
类型丰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优 美人居环境的需求,以及城市生态安全保障需求。 2公园数量 (1)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园林城 市标准”第13条。 【指标解读】 旨在引导各地城市保证综合公园的数量,提升公园的综合服 务能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根据编制组针对全国各地城市综合 公园指数测评与比对分析,不同规模的城市该指标差异较大,规 模大的城市综合公园指数都偏低、提升难度也较大,而小城市特 别是特殊地貌地区城市大多数都在0.10以上,但是大多数大城 市可以通过努力达到0.09。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确定该指标阈 值为0.09。 关于城市规模,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 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 500万以下的城市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 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 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2)人均专类公园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一2017中专类公园是指具有 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城市绿地 规划标准》GB/T51346一2019中4.4.8指出:“人均专类公园面 积不应小于1.0m²/人;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人均专类公园面积不 宜小于1.5m/人”。并且规定“直辖市、省会城市应设置综合植 物园;地级及以上城市应设置植物园;其他城市可设置植物园或
专类植物园。并应根据气候、地理和植物资源条件确定各类植物 园的主题和特色。直辖市、省会城市应设置大、中型动物园;其 他城市宜单独设置专类动物园或在综合公园中设置动物观赏区: 有条件的城市可设置野生动物园。大城市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应设 置儿童公园:I型大城市及规模以上的城市宜分区设置儿童公园; 中、小城市宜设置儿童公园”。 【指标解读】 专类公园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功能,对满 足老百姓多样化需求、建设全龄友好城市、弘扬城市文化、迁地 保护生物物种、保护城市生态、提供科研科普服务、促进城市高 质量发展、展示城市特色、带动城市旅游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 用,近年来呈发展壮大的趋势。 (3)人均游想绿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51346一2019中的4.2.8指出:“规 划市域人均风景游憩绿地面积不应小于20m/人,其中城镇开发 边界不应小于10m/人”。游憩绿地既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公 园绿地,也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外的风景游绿地,具体指标的选 取是在综合两个人均指标之和的基础上统筹确定的。 【指标解读】 风景游憩绿地紧邻城市建成区,是城区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可以有效缓解城区内绿地空间不足的问题。 3公园布局 (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 【指标解读】 公园绿地的公平性和可达性是评价公园绿地布局是否均衡、 合理的重要内容。相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
绿地养护管理水平、城市绿地功能完善与提升情况、城市公园 绿地景观水平及城市绿地人文特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地域特 色性)进行评价,提升公园维护管理水平和精准高效为民服务 水平。 城市公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城市文化、 建设城市文明的重要场所。随着时代发展,城市公园在彰显城市 精神和城市特色风貌方面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因此公园文化建设 日益重要。公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为满足公 众日益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城市公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 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和品质提升;将文化融入公园各类服务设 施中,全方位满足公众的休闲游憩需求;整合历史文化、民俗文 化、体验文化等公园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互动性的文化 估动;不断提高公园文化的层次和水平,打造有个性、有魅力的 公园特色文化品牌。
4.1.9职住环境评价是对城市居民工作和居住环境品质进
中居住和生活。 (1)单位和住宅附属绿地中面向本单位和本住宅区所有人开 放共享的绿地建设情况 【指标解读】 实地踏勘单位附属绿地和住宅附属绿地,除楼前屋后绿地之 外,面向单位职工和住宅区居民开放共享的绿地建设情况及其品 质,让老百姓进入并开展休闲游憩、社交娱乐等活动,反映了公 园城市的共享、活力特征。 4.1.10“公园化”是公园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公园城市建设的主 要内容,即公园城市的外貌形态特征要像公园一样美丽,公园城 市的气质内涵要像公园一样舒适宜人,让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感 到安全、幸福和满足。因此,各地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宜采取网格 化细分措施,通过公园化示范片区建设由点带面、有序推进公园 城市建设。 (1)公园化生活街区示范区个数 【指标来源】 基于对成都、上海、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实践探索与分 析提出。 【指标解读】 公园化生活街区示范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单元类型: 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生活性片区,有美丽、舒适、宜人的室
外景观环境,具有小游园绿地、屋顶花园等充足的绿色共享空 间,还有方便、齐备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如超市、家政、阅读 学习、游艺、健身等),既能体现公园城市的特征,又有温度与 活力。 (2)公园化功能区示范区个数 【指标来源】 基于对成都、上海、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实践探索与 分析提出。 【指标解读】 公园化功能区示范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单元类型,其主 体功能定位为产业、文化、体育、商业服务、旅游、行政办公 等,以美丽、舒适、宜人、公园一般的室外环境和可以共享的绿 色空间促进主体功能的有效提升,让购物者、办公人员、游人等 犹如在公园里办公、购物、休闲、旅游。此指标设置的自的在于 通过以点带面的策略引导各地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3)城市公园化生态地区示范区面积比例 【指标来源】 基于对成都、上海、杭州、深圳、北京等多个城市的实践探 索与分析提出。 【指标解读】 公园化生态地区示范区也是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单元类型 其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与保护,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建设实 现生态功能价值转化,实现良好生态本底保护基础上休闲游憩、 文化体验、生态科普、科创服务等功能的叠加,实现土地集约高 效利用,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该指标设置的目的在于通过 以点带面的策略引导各地在保护自然、基于自然的前提下,有序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1.11 公园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理念的生动体现,
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努力方向,着力满足市民 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需求,让居民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得以全面提升。合理配置和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 充分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空间和人均指标,结合老旧小区改造 和城市更新,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解决 市民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停车难、买菜难、运动难等当下 普遍存在的问题。 4.1.12公园城市要统筹考虑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 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构建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品质 优良、层次丰富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满足居民生活快捷、便利 的需求。参考《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城市居住 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 (建科规(2020)7号)等部门规范性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设置 各项评价指标,旨在充分体现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和普 惠共享的特性。 1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设施指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 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影剧院、游乐类、文化艺术类等设施。 (1)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 【指标解读】 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规定,大 城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0.8m²/人~1.0m²/人,中等城 市和小城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0.8m²/人~1.1m²/人。 (2)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 【指标解读】 城市社区文化活动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指城镇开发边界
内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min和文化活动站5min步行范围覆盖的 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来源于全国国土调查 及年度变更调查中的城镇住宅用地。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的位置信 息以行政主管部门数据为基础,结合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 查、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等数据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析、 地图导航步行路线规划等反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为起 始点,计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5min和文化活动站5min步行可 到达的居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 有限和采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 覆盖居住用地的方法,以设施为中心,计算文化活动中心1000m 和活动站300m半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居住用 地总面积的比例。 2教育设施 教育设施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及 特殊教育设施等。可通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获取数据。本指标 主要评价人均教育设施用地面积、城市社区中学步行15min覆 盖率、城市社区小学步行10min覆盖率、城市社区幼儿园步行 5min覆盖率4项内容。 (1)人均教育设施用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 【指标解读】 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规定,人 均教育科研设计设施用地面积大城市为3.0m/人~4.8m/人、中 等城市为2.9m/人~3.8m/人、小城市为2.5m²/人~3.2m²/人。 城市人口统计为当年城市总人口。 (2)城市社区中学步行15min覆盖率、城市社区小学步行 10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
【指标解读】 社区中学、小学位置信息以行政主管部门数据为基础,结合 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中的教育用地,以及地理国情普查 和监测等数据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析、地图导航步行路 线规划等反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为起始点,计算中 学15min、小学10min步行可到达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 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有限和采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 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方法,以中学、小学为中 心,分别计算向1000m、500m半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 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3)城市社区幼儿园步行5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 【指标解读】 公园城市应该是宜学城市,要切实保障幼有所教,要把发展 学前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多种 形式的学前教育资源。社区幼儿园、托儿所的位置信息以教育部 门数据为基础,结合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地理国情普 查和监测等数据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析、地图导航步行路 线规划等反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为起始点,计算5min 步行可到达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 有限和采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 覆盖居住用地的方法,以幼儿园、托儿所为中心,计算300m半 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3体育设施 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政府或者社会力量建设的,向公众开 放,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各种场地、场馆和固定设施,包括各类 大型体育场地设施、全民健身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不含 高尔夫球场、海滨浴场、绿道、登山步道等)。该指标主要评价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2项 内容。 (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十四五”时 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21)555号)。 【指标解读】 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规定,人 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大城市为0.6m/人~0.8m/人、中等城市和 小城市为0.6m²/人~0.7m/人。 (2)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国土空间 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 (指标解读)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指体育馆(场)、全民 健身中心、大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小型多功能运动(球类)场 地、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等社区体育设施 15min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社区体 育设施位置信息以行政主管部门数据为基础,结合全国国土调查 及年度变更调查中的体育用地,以及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等数据 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析、地图导航步行路线规划等反映实 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为起始点,计算15min步行可到达的 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有限和采用服 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 的方法,以社区体育设施为中心,计算1000m半径缓冲区覆盖 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4医疗卫生设施 医疗卫生设施主要包括各类医院、保健、防疫、康复、急 救、疗养等。可通过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获取数据。
(1)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 【指标解读】 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规定,人 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面积大城市为I区5m²/人~6m²/人、IⅡ区 6m²/人~7m²/人、Ⅲ区≥7m²/人,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为4m²/人~ 5m?/人。 (2)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国土空间 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关于印发城市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卫医发(2006)240号)。 【指标解读】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指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社区医院)、门诊部15min和社区卫生服务站5min步行范围 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位 置信息以行政主管部门数据为基础,结合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 更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等数据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 析、地图导航步行路线规划等反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 为起始点,计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min和卫生服务站5min步 行可到达居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 件有限和采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 径覆盖居住用地的方法,以设施为中心,计算从卫生服务中心 1000m和卫生服务站300m半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的并 集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5商业设施 本评价指标设定旨在完善商业网络,提升街区商业网点覆盖 度,促进全市生活性服务业网点不断便利化,形成配套完善、具 有较高品质的街区商业生态环境。该指标主要评价城市社区商业
服务设施步行10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国土空间 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 【指标解读】 城市社区商业服务设施步行10min覆盖率指商场、菜市场 或生鲜超市、健身房、餐饮设施、银行营业网点、电信营业网 点、邮政营业场所、药店、洗衣店、美发店等社区商业服务业设 施10min步行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通过 POI识别菜市场、生鲜超市和其他发挥菜市场功能的设施数据 为便于年度更新,年度体检和5年评估应采取同一数据来源的 POI设施。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析、地图导航步行路线规划等反 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为起始点,计算10min步行可到 达的居住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有限和采 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居住 用地的方法,以设施为中心,计算500m半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 用地面积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6社会福利设施 社会福利设施包括养老院、老年养护院、老年人日间照料中 心(托老所)等老年人社会福利设施、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社 会福利设施和残疾人社会福利设施。该指标主要评价人均社会福 利设施用地面积、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2项 内容。 (1)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 【指标来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 【指标解读】 根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规定,500 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为0.4m/人~ 0.7m²/人;5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均社会福利设施用地面积
为0.2m/人~0.4m/人。 (2)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 (指标来源)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国土空间 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 【指标解读】 公园城市应该是宜居宜养城市,要切实保障老有所养、生活 舒适便利。本评价指标的设定旨在充分体现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 施均等化和普惠共享的特性,在保障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空间布局的提前下,强调提升社区生活圈综合服务水平和覆盖 率,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公共服务配套需求,体现便民性、 舒适性和全覆盖性。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步行15min覆盖率是指养老院步行 15min,以及提供社区老年人日托、全托服务的社区养老设施 (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5min步行范围覆盖的居 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所有居住用地面积的比例。社区养老设施的 位置信息以民政部门数据为基础,结合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 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等数据确定。首选最短步行路径分 析、地图导航步行路线规划等反映实际步行时间的方法,以设施 为起始点,计算养老院15min及社区养老设施5min步行可到达 的居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技术条件有限 和采用服务半径测算偏差较小的,可采用分析设施服务半径覆盖 居住用地的方法,以设施为中心,计算养老院1000m、社区养老 设施300m半径缓冲区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的并集占居住用地总 面积的比例。 4.1.13公园城市要依据城市的现状、规模、区位和发展需要, 充分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有序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构建 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 系。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 证,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卫生的环境、便捷的交通等都
【2021】44号)中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安全韧性第27个 指标;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关于印发《城市 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5年版)及<城市道路交通管 理评价指标体系说明〉的通知》(公交管(2005)173号)第十 条交通安全状况第2个指标。 【指标解读】 通过分析城市建成区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与城市 建成区机动车保有量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引导 城市交通管理等主管部门通过加强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来减少交 通事故发生,降低万车死亡率。 4.1.17防灾避险评价是指防止或减少灾害发生,防御灾害破 坏,减轻灾害损失。 1城市防灾 【指标来源】 《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一2015、《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标准》GB50413一2007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 设施》GB217342008。 【指标解读】 通过评价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和应急避难所500m服务半径覆 盖率,判断城市应对地震、火灾等防灾体系规划及建设情况,从 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防止灾害发生和减少灾 害损失。 2人均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具备应急改造条件的面积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建科函 (2020)92号)中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安全韧性第25个 指标。 【指标解读】 通过分析城市建成区内会展中心、体育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中 具备应急改造条件的建筑总面积与城市总人口之间的关系,判断
【指标解读】 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模底调查,通过分析市域范围内已完成珍 稀濒危物种摸底调查的区域总面积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珍稀危动植物得以有效 保护的物种数量,判断珍稀濒危物种摸底调查完成率和珍稀濒危 物种保护率,并对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个体或器官、组织等进行就 地保护、近地保护或移到其自然生境之外进行保护。 2外来入侵物种调查与控制 (指标来源】 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 草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 案>的通知》。 【指标解读】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摸底调查,通过分析市域范围内已完 成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摸底调查的区域总面积和得到控制的外来入 侵物种总数,判断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摸模底调查完成率和外来入侵 物种控制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减少对本 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3生态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率 【指标来源】 原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 行)》(环发(2003)91号)第二部分生态市建设指标第27个 指标。 【指标解读】 通过生态安全知识讲座,或其他涉及有关生态安全内容的科 普宣传等进行生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 网的
4.1.20城市特色是指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包括形体 理特征和面貌、可观察的活动与功能以及含义与特征。基于吴
围,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不同人群对城市风貌和乡愁记忆的 认知。
中涉及的各类城市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1历史文化遗产保存利用 【指标解读) 旨在引导各地在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各类历史 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和展示利用,并融入公园城市的建设中, 延续历史文脉,提升文化自信,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2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率 【指标解读】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古树分为国家一、二、 三级,国家一级古树树龄在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树龄为 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树龄为100~299年。名木指在历 史上或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中外历代名人、领袖人物所植,或者 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纪念意义的树木,国家级名木 不受树龄限制,不分级。古树名木是绿色文物、活的化石,是自 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是地域风貌特色重要内容和要 素。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古树名木遭受破坏现象严重, 数量处于减少趋势。古树是活着的古董,是有生命的国宝,一目 死亡无法再现,因此我们应重视古树的保护、复壮与日常养护管 理。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 景观价值,本指标设置旨在引导各地在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 中,切实增强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一是 通过保护古树名木这样重要的生态资源来彰显地域特色风貌;二 是通过对将成为古树的古树后备资源(树龄49~99年)进行 合理保护,提升全社会对历史的敬重、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态环保 意识。
4.1.25绿色发展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 社会发展方式。本项评价旨在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加快推动生产 体系、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绿色化,以响应“碳中和、碳达峰”
国家战略。 4.1.26产业结构即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 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各等级评价值是在结合成都等 公园城市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设定的,实施过程中根据全国整体情 况优化调整。 绿色产业贡献度 (1)绿色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比 【指标来源】 参照《成都市公园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专题研究》中总附加值 中高科技产业附加值比例、单位能耗的经济产出等要求提出。 【指标解读】 绿色制造产业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 合发布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工信部联节【2016) 304号)中规定的产品名录为准,是绿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指标同时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与绿色工业的发展,可以代表城市 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程度。 (2)第三产业GDP占比 【指标来源】 参照《成都市公园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专题研究》中总GDP 和旅游业的直接GDP的份额、生产型服务业总产值、商业活力 指数等要求提出。 【指标解读】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人民增
①编制组开展的《成都市公园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专题研究》通过34个城 市的公园城市指数评价结果,提出了关于生态经济的指标基础数据,包括 绿色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度、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三新”经 济增加值GDP占比、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等指标,其中生态系统生 产总值(GEP)由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发展报告 2018》,构建了经济一生态生产总值综合核算框架体系,并对我国31个省 区市进行了排名,是前瞻性指标。其他指标均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中获取。
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实现公园城市商业活力 的提升,促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第三产业GDP占比可反映城 市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程度。 4.1.27产业协同是指通过价值、企业、供需和空间等的优化配 置和提升,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和高效运转, 最终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投入效益最大化。各等级评价值都 是结合成都等公园城市初步探索设定的,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全国 整体情况优化调整。 1“公园十”实施率 【指标来源) 这是一项创新指标,反映公园城市建设中通过规划指引最终 实现公园绿地、绿道等绿色公共空间与其周边公共服务、商业、 住宅等功能空间融合发展建成区域占“公园十”规划区域总面积 的比例。 【指标解读】 “公园十”规划区域是公园城市建设中,新城区、开发区等 规划中以公园绿地、绿道等绿色公共空间作为基础性规划要素, 在其周边合理布局公共服务、商业、体育、住宅等功能空间而形 成的整体协同区域,既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运动、交友、娱 乐、购物等日常生活需要,又能降低购物、运动、继续教育等时 间成本以及长距离交通等能源消耗,通过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实现人居环境品质和绿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升。如公园十餐饮 服务、公园十文化娱乐、公园十培训教育等。 “公园十”实施区域是指按照“公园十”规划已建成的区域。 2“公园十”“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指标来源】 与公园城市相关的创新指标,参照《成都市公园城市发展指 数评价专题研究》对文化和创造性产业的贡献、商业活力指数、 GDP中知识密集型产业等要求提出。
【指标解读】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 (2018)》中规定的产品名录为准,“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 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包括因生态 价值增加带动的经济价值增加,是城市在新常态下培育经济新增 长点和新动能的需要,“公园十”“三新”经济的增加是城市创造 力、经济活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征性指标。 4.1.28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 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优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发展相对 于经济增长而言,包括质量与数量在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效 益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辨证的发展。评价内容为单位国土面积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各等级评价值都在成都公园城市初步探索基 础上设定,后续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全国整体情况优化调整。 【指标来源】 参照《深圳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提出。 【指标解读】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国土面积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内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 标,是绿水青山的重要表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 人类生存与福证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系 统物质产品价值、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文化旅游服 务价值。 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价值是农业产品价值、林业产品价值、畜 牧业产品价值、渔业产品价值、农林牧渔衍生产品价值、水资源 产品价值等的总和。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是土壤保持、涵养水源、水质净化、 固碳释氧、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洪水调蓄等价值总和。 生态系统文化旅游服务价值是旅游休闲服务、自然景观溢 价、康养服务等价值总和。
通过设置本评价指标,引导地方城市更注重践行“两山”理 念并稳步提高,并有效推动“两山”转化。 4.1.29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 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各等级评价值都是在成 都等公园城市初步探索的基础上设定的,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全国 整体情况优化调整。 1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指标来源】 参照能源基金会《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中对我国各 部门的历史碳排放量的统计提出。 【指标解读】 《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修订版》(简称 《2019清单指南》)由IPCC发布,《2019清单指南》在内容上 并不是一个独立指南,需要和《2006清单指南》联合使用,即 《2019清单指南》并未取代《2006清单指南》,而是修订、补充 和完善了《2006清单指南》,是迄今最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温室气 体清单指南。 由于不同城市的能源、产业结构不同,减排周期不同,不具 有可比性,难以制定统一的碳强度量化目标,本指标作为引导性 指标,要求只能持续降低,直至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 2建筑节能 (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完成率 【指标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 方案》《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一2015。
①IPCC是该文件发布机构。IPCC是经联合国大会批准,1988年由世界气 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建立的政府间组织,是 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支撑 机构,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办发(2014)35号)对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的要求。 【指标解读】 指清洁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本地区汽车保有量的比例。发展新 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当前,汽 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 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也是公园城市 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2)市民绿色出行分担率 【指标来源】 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联合制定的《绿色出行行动 计划(2019一2022年)》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 生态友好、清洁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绿色出行 环境明显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品质显著提高、在公众出行中的主 体地位基本确立,绿色出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选择 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加强。 【指标解读】 绿色出行是指降低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提高能效文益于健 康,兼顾效率。包括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 车,环保驾车,步行,骑自行车等。 4再生水利用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 与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635号)。 【指标解读】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与城市污水处理总 量的比率。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力度和再生利 用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污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1.30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位
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及其有效运转、规范运营,并对公园城市建设 和管理实施动态监管。 2城市公共项目社会参与度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 见》(建规字(2017)199号)要求:“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 大主体,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全过程的公众参 与。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论证,提高规划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水平。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规划水平”。 【指标解读】 本指标是参照《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 35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的通 知》(渝府发(2021)15号)、《<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全文公布》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7号)等对公众参与内 容的相关规定设立的。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已经建立行政服务中 心网络平台,可通过市行政服务中心获取相应数据资料,梳理统 计近5年来城市公共项目的社会参与途径数,从而进行综合评价。 3城市社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度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 见》(建规字【2017)199号)要求:“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 大主体,推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全过程的公众参 与。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论证,提高规划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 水平。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规划水平”。 (指标解读】 本指标是指参与公共事务的居民比例,评价的是城市的社区 居民,对包括居委会选举、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志愿者征集以及 社区文体活动组织实施等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4.1.33共享不仅意味着公园城市建设成果的分享,更表现为居 民对建设成果的满意程度。共享是社会治理的宗旨目标,强调以
公平止义的社会建设为保障。让人民群众共享公园城市建设成 果,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指标主要从文化体育 设施、公园绿地、城市安全、公共空间等方面对公园城市建设成 果的共享情况进行评价。 1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和艺术场馆数量 本指标以中心城区内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和艺术场馆的数 量来评价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水平。 【指标来源】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TD/T1063一2021指标 内容“宜居”部分:“每10万人拥有的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 艺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数量”。 【指标解读】 每10万人拥有的当地文化场馆(包括博物馆、文化馆、文 化宫等)。其中,国外发达城市常用全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 美术馆、艺术馆等整体数量规模来评价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状 况以及文化资源与设施的多样性,并评价文化艺术资源的可获得 性。演出场馆数量是一个城市让公众享受表演艺术、满足精神需 求和艺术陶治等的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国外发达城市常用此 指标评价全市表演艺术场馆发展规模。 本指标可评价城市文化艺术场馆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以 及当地居民所具有的文化艺术资源水平。参照上海、深圳、杭 州等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纽约、东京等国际城市相关数据,如 表1、表2所示。省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此类场馆数量多QB/T 5522-2020 聚酯(PET)瓶装饮料超洁净灌装生产线, 经济欠发达地区此类场馆建设差距较大。
表1国内外参考城市文化场馆拥有
各来源:编制组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整理
内外参考城市文化场馆拥有量平均值
育设施占现有全部文化和体育设施的比例。2015年开始,浙江、 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陆续制定了公共 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办法,或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 公园城市建设中各地城市应切实加强实施建设和服务管理,逐步 提升文化和体育设施免费共享率,包括就近共享、错峰共享和全 社会公开共享。 3公园免费开放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 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的建设管控指标。 【指标解读】 本指标评价的是公共财政投入建设与管理的公园免费向公众 开放的比例。该國值综合参照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中国家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园林县城中公园免费开放率指标进行设置。 4城市安全市民满意率 【指标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 (建规字(2017)199号)中的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试行) 的“居民对城市社会安全满意度(%)”一项。 【指标解读】 本指标是评价市民对城市安全的满意程度。这里评价的城市 安全主要包括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和自然 灾害防治,市民针对附录B中表B.0.11的内容进行打分,将总 分大于或等于8分的市民人数占被抽查市民总人数的比值作为评 判依据。相关数据资料由城市安全管理、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等 相关主管部门提供数据。由于目前未有公开的城市安全市民满意 度调查结果,因此该阈值为项目组结合社会调查经验建议。 5城市公共空间市民满意率 【指标来源】 依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07年5月30日
正式发布)对绿色开敬空间提出的要求,本指标将其中的“绿 色开空间”拓展为“公共空间”。同时参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的城市总体规划指 标体系(试行)“居民对社区服务管理的满意度(%)”一项。 【指标解读】 本指标评价内容包括市民对城市公园和其他公共空间、城市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满意度。市民针对附录B中表B.0.11的内 容进行打分NB/T 10668-2021 光伏电站用固定式支架系统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将总分大于或等于8分的市民人数占被抽查市民总 人数的比值作为评判依据。由于目前未有公开的城市公共空间 市民满意度调查结果,因此该阈值为项目组结合社会调查经验 建议。
5.1.1~5.3.1本章条文规定了各等级公园城市应该满足的底 线要求和通过引导以实现更高的目标并突出地域特色与城市个 性。根据3.0.3已明确各等级评价中的基本项和引导项指标,主 要基于以下原则确定指标类型与指标评价值: (1)初现级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中,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特色风貌等各类公园城市建设内容中基础性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的工作,以及事关老百姓最基本需求的重点工作列为基本评价 项,也就是说这些评价指标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是初步实现公园城 市的必要条件;其余的指标则为引导项,一是瞄准未来提升作指 引,二是侧重城市个性与地域特色的彰显。 (2)基本建成级公园城市评价是在保留初现级公园城市评价 基本项指标基础上,将初现级引导项指标中着力提升老百姓生活 品质、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增加为基本项指标,将其 作为实现基本建成级公园城市的必要条件;其余指标列为引导项。 (3)全面建成级公园城市评价是在保留基本建成级公园城市 评价基本项指标的基础上,将基本建成级中的重要引导项增加为 基本项,一是考虑全域空间的覆盖性,二是引导公园城市建设工 作的全面覆盖与深入推进。 (4)各等级评价中都涉及的指标,随着等级升高其阈值相应 有所提高,其中基本建成级相对初现级提高10%~20%,全面 建成级相对初现级提高20%~30%。 (5)初现级公园城市评价指标评价值是参考国内现行政策和 相关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中常见的评价标准值确定,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约束性指标,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
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中“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以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一2018、《城市公共 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一2008等的强制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