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158-CA-2018-01 绿色机场规划导则

AC-158-CA-2018-01 绿色机场规划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AC-158-CA-2018-0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32.8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0919
下载资源

AC-158-CA-2018-0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AC-158-CA-2018-01 绿色机场规划导则

4.3.1机场功能分区应依据机场规模及功能要求,结合地 形、地貌、资源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 4.3.2机场功能分区应有利于优化机场运行流程,提高运 行效率。 4.3.3大、中型机场应合理分区,适度集中;小型机场各 类设施宜集中建设。 4.3.4中、小型机场货运区距离客机坪不宜过远 4.3.5超大型、大型机场宜规划综合管廊

4.4.1机场竖向规划应结合地形、防洪(潮)、排涝、水环 境等条件统筹规划。 4.4.2机场竖向规划应与总平面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相互 协调,有效衔接,满足近远期发展要求。 4.4.3在满足机场防洪、排涝、排水的前提下,优先考虑 自流排水,场地条件复杂的机场应开展防洪、排涝风险模拟评估 等专项研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合机场近远期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场内土石方填挖 量、地下构筑物土石方量及净空处理工程量,使全场土石方总量 最少且填挖基本平衡 (2)山区、丘陵地区机场的陆侧布局,宜因地制宜、依山 就势布置; (3)降低机场用地边界处填挖土方高度,节约用地; (4)通过新航行技术的应用,优化飞行程序,减少机场净 空处理土石方量。 4.4.5机场竖向规划应遵循保护场区生态环境的原则,并 符合下列要求: (1)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提出各功能分区的景观要 求; (2)节约用地,减少对水系的影响: (3)挡土墙、护坡尺度和线型与环境协调: (4)条件允许时,边坡防护采用与植被相结合的护坡方式: (5)剥离表土用干场区绿化恢复

GB/T 3323.1-2019 焊缝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 第1部分:X和伽玛射线的胶片技术4.5机场绿色建筑规划

4.5.1机场新建建筑应达到现行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 准,其中:公共建筑应达到二星级标准,大型公共建筑宜达到三 星级标准,三星级绿色建筑面积比例宜不低于30%。 4.5.2机场航站楼应按照《绿色航站楼标准》(MH/T5033) 进行规划建设。

4.5.3应在建筑功能优先的前提下,结合机场所在地区环 境特点,选择先进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

4.5.3应在建筑功能优先的前提下,结合机场所在地区

4.6.1机场近远期规划应与区域及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轨道 交通、高速公路、水运等规划相衔接 4.6.2机场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统一规划,近远 期协调,按需求分期建设,滚动发展。 4.6.3应结合机场近远期发展需求预测,采用适宜的飞行 区技术指标;对于地形条件复杂、扩建施工难度大的机场,跑道 滑行道系统规划宜适度超前。 4.6.4应合理确定机场各发展阶段的规模与时机,确保机 场设施容量与需求基本适应,发挥资源和经济的最大效能和效 益。 4.6.5机场远期规划应明确并落实控制性用地规模,并在 机场发展、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留有充分的弹性,提 高适应远期发展的灵活性

3.1.1飞行区规划应根据机场发展需求预测,综合考虑场 地条件、气象条件、空域条件、净空条件、噪声影响、生态环境 等因素,合理确定跑道构型。 5.1.2空管塔台位置规划应与跑道、滑行道等规划同步进 行。 5.1.3空侧地面服务保障设施应根据服务功能就近布置, 建筑类设施宜根据功能需要集中布置。 5.1.4多跑道系统宜采用仿真模拟等技术对跑道、滑行道 和站坪系统规划进行评估,优化跑道构型方案。 5.2跑道系统规划 5.2.1应依据预测的高峰小时飞机起降架次,结合空域条 件、气象条件和管制规则等因素,合理确定跑道数量和方位。 5.2.2应依据规划航程、设计机型等,结合场地环境条件 合理确定跑道长度。 5.2.3多跑道系统宜平行布置,非平行跑道规划应结合机 场运行模式、气象条件、空域条件和周边城市建设发展等进行论

地条件、气象条件、空域条件、净空条件、噪声影响、生态环境 等因素,合理确定跑道构型。 5.1.2空管塔台位置规划应与跑道、滑行道等规划同步进 行。 5.1.3空侧地面服务保障设施应根据服务功能就近布置, 建筑类设施宜根据功能需要集中布置。 5.1.4多跑道系统宜采用仿真模拟等技术对跑道、滑行道 和站坪系统规划进行评估,优化跑道构型方案,

5.2.1应依据预测的高峰小时飞机起降架次,结合空域条 件、气象条件和管制规则等因素,合理确定跑道数量和方位。 5.2.2应依据规划航程、设计机型等,结合场地环境条件 合理确定跑道长度。 5.2.3多跑道系统宜平行布置,非平行跑道规划应结合机 场运行模式、气象条件、空域条件和周边城市建设发展等进行论 证。 5.2.4大型、超大型机场主要远距平行跑道的间距应适应 航站区发展和飞机高效运行的需要。

5.3.1应依据飞机起降架次、跑道构型、跑道的使用规则 等因素,确定平行滑行道数量和长度。 5.3.2快速出口滑行道的位置和数量应与机型组合、起降 架次、气象条件等相适应,为提高跑道运行效率创造条件。 5.3.3应结合跑道构型、航站区构型和飞机滑行流线等因 素,合理确定远距跑道间的垂直联络滑行道的数量和位置。 5.3.4滑行道系统规划应便捷顺畅,减少或避免飞机滑行 冲突。 5.3.5多跑道机场宜根据需要合理设置绕行滑行道 5.3.6旁通道、回转道等作为跑道入口滑行道使用时,应 结合跑道长度,合理确定其数量和位置。 5.3.7宜根据使用需要规划飞机推出等待区域,减少飞机 对机坪滑行道的占用时间。 5.3.8超大型、大型机场的飞机平均离港无延误滑行时间 宜不超过15分钟

5.5空侧地面设施规划

5.5.1应结合空侧设施布局,合理布置空侧服务车道,确 定特种车辆的服务平径、停放及检修区域。 5.5.2滑行道与主要服务车道交叉处,交通流量大时,宜 设置服务车道下穿滑行道设施。 5.5.3围场路承担服务车道功能时,应满足相关车辆对道 路宽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 5.5.4在机坪飞机顶推转自滑、试车坪等可能造成飞机尾 流对人员吹袭的地点,宜设置防吹袭设施

5.5.1应结合空侧设施布同,合理布直空侧服务车道,确 定特种车辆的服务平径、停放及检修区域。 5.5.2滑行道与主要服务车道交叉处,交通流量大时,宜 设置服务车道下穿滑行道设施。 5.5.3围场路承担服务车道功能时,应满足相关车辆对道 路宽度和转弯半径的要求。 5.5.4在机坪飞机顶推转自滑、试车坪等可能造成飞机尾 流对人员吹袭的地点,宜设置防吹袭设施。 5.5.5应根据机场的除冰规模、除冰方式等,合理规划除 冰设施。 (1)除冰需求较大的机场,应规划专门的集中除冰机坪, 并设置除冰液收集、处理设施; (2)除冰需求较小的机场,宜规划专用除冰机位,并设置 除冰液收集设施; (3)除冰机坪宜靠近跑道起飞端设置。 5.5.6维修机坪应设置用于处理初期含油雨水的设施 5.5.7远机位应规划运行保障设施和员工服务设施

5.5.5应根据机场的除冰规模、除冰方式等,合理规划除

冰设施。 (1)除冰需求较大的机场,应规划专门的集中除冰机坪 并设置除冰液收集、处理设施; (2)除冰需求较小的机场,宜规划专用除冰机位,并设置 除冰液收集设施; (3)除冰机坪宜靠近跑道起飞端设置。 5.5.6维修机坪应设置用于处理初期含油雨水的设施。 5. 5. 7 远机位应规划运行保障设施和员工服务设施

5.5.8应结合机场发展的需要,规划清洁能源设施设备

6.1.1应根据机场与城市的位置关系、飞行区构型、客货

主要来源地以及进离场交通组织等因素,合理确定航站区构型和 布局。 6.1.2航站区构型应适应机场近远期发展需求,兼顾分期 发展需要。 6.1.3为减少飞机滑行距离、优化航站区设施布局,多跑 道系统机场的航站楼宜布置在跑道系统的中心区域。 6.1.4航站区应与飞行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等功能区 之间实现顺畅衔接。 6.1.5 航站区设施宜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6.2航站楼构型规划 6.2.1航站楼构型应以人为本,合理控制旅客步行距离, 旅客出港流线的最远距离参照《绿色航站楼标准》(MH/T5033)。 6.2.2应根据机场定位与规模,结合近远期发展需求采用 适宜的航站楼构型;小型机场宜采用前列式航站楼构型。 6.2.3航站楼构型应力求简洁,充分考虑机位运行需要, 飞机进出机位顺畅。 6.2.4超大型、大型机场航站楼近机位数宜不低于预测客 机位数的70%,同时宜研究组合机位和可转换机位的适应性。

主要来源地以及进离场交通组织等因素,合理确定航站区构型和 布局。 6.1.2航站区构型应适应机场近远期发展需求,兼顾分期 发展需要。 6.1.3为减少飞机滑行距离、优化航站区设施布局,多跑 道系统机场的航站楼宜布置在跑道系统的中心区域。 6.1.4航站区应与飞行区、货运区、机务维修区等功能区 之间实现顺畅衔接。 6. 1. 5 航站区设施宜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筑高度宜不超过45米。 6.3航站区交通设施规划 6.3.1为提高航站楼与楼前交通设施的便捷性,应结合不 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实现平面和竖向间的便利衔接。 6.3.2应综合考虑多个航站楼之间,以及航站楼与停车设 施之间的便捷交互。除循环巴士外,多航站楼之间宜规划捷运系 统或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进行连接

筑高度宜不超过45米。

.3航站区交通设施规划

7.1.1机场交通规划应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构建快 捷、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 7.1.2中型及以上机场的工作区交通规划应合理控制地块 尺度,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 7.1.3小型机场进离场交通应充分利用机场周边现有道路 设施进行规划。 7.1.4合理规划机场周边道路系统,减少过境车辆进入机 场。

7.2.1应根据机场定位、交通流量预测等确定机场对外交 通方式,公共汽车、机场巴士、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设施保障能 力宜不低于45%。 7.2.2超大型、大型机场宜规划轨道专线;进离场交通线 路应直达市区并与市内交通有效衔接、便捷换乘。 7.2.3中型及以上机场交通规划应结合客、货流特征,客 货及快慢交通合理分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7.3楼前交通设施规划

设施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近期建设规模,为远期发展预留条件。 7.3.2超大型、大型机场应规划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 枢纽,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 7.3.3应根据车道边使用需求,合理确定车道边的长度, 采用分层、多车道等方式,优先规划机场巴士等大型客车使用车 道边。 7.3.4应合理规划出租车、机场巴士等车辆的调度区域。 7.3.5楼前公共交通站点、轨道交通站等应靠近航站楼: 至航站楼步行距离宜不超过200m,超过300m时应设置高效、便 捷的接驳设施。 7.3.6应根据停车时长、车辆使用类型等需求预测,规划 亭车区域。合理规划出租车、机场巴士等车辆的调度区域。航站 楼与停车楼(场)之间宜设置连接通道,实现人车分流,并根据 机场所在地的气候特点设置遮风避雨等设施, 7.3.7中型及以上机场宜设置远距离停车设施,并规划远 距离停车场至航站楼的交通接驳方式。 7.3.8鼓励采用智能停车收费系统、停车场寻车系统、自 动停车系统等新技术,提高停车设施使用效率。 7.3.9应规划便利的无障碍通行设施。 7.3.10应在航站楼附近适当区域设置非机动车存放区

7.4场内交通设施规划

7.4.1中型及以上机场应合理设置机场场内公交站点,实 500米为半径对工作区的全覆盖;工作区应根据实际需求合

理规划慢性交通系统。 7. 4. 2 应根据场内交通量预测,合理确定场内路网规划和 道路等级。 7.4.3 中型及以上机场场内交通组织宜客货分流 7.4.4 中型及以上机场飞行区主要通道口附近应设置停车 场。 7.4.5应根据场内车辆使用需求预测,合理规划地上和地 下公共停车设施。 7.4.6应合理规划充电站、充气站等清洁能源车辆服务设 施;停车场宜规划比例不低于30%的充电桩车位

8.1.1应制定能耗控制自标,并达到国内同类机场能耗指 的先进值。航站楼能耗指标的先进值应达到《民用机场能效评 介指南》(MH/T5112)的引导值要求或低于同地区、同规模机场 航站楼能耗指标平均值20%以上。机场其他民用建筑能耗指标应 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的引导 值要求。 8.1.2应遵循被动节能优先原则,合理控制机场主要建筑 的建设规模和建筑高度,优化建筑布局、朝向和构型,充分利用 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根据气候特点和室内发热量特征,合理采 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用能需求。 8.1.3应依据机场能源需求预测,合理规划供电、供气和 共热、供冷站点的容量,并靠近负荷中心布置。 8.1.4采用能效高的用能设备和系统,设备能效值应达到 国家现行节能设备标准。 8.1.5超大型、大型机场应开展能源利用专项规划,中型 机场宜开展能源利用专项研究

8.2.1应依据机场发展规划和用能需求,结合机场所在地 理位置、气候特征、能源供给条件、功能区划分和建筑规模,

确定机场能源供给方案。 (1)有城市或区域热网接入的机场,宜优先采用城市或区 域热网。 (2)城市电网夏季供电充足的机场,空调系统的冷源宜采 用电制冷水冷方式。 (3)具有多种能源的地区,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 技术。 8.2.2应结合机场用能需求和环境条件,优化能源综合利 用方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 (1)场区景观照明宜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对于有条件的 机场可采用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 (2)对于太阳能达到Ⅲ类及以上资源区的机场,宜设置太 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在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的条件下,可采用太 阳能供暖系统。 (3)条件适宜的机场建筑屋面宜设置光伏发电系统。 (4)有天然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浅层地热、干热岩等资 源可供利用,在技术、经济论证合理的条件下,可采用地源热泵 或干热岩供冷、供热。 (5)风力充足的地区,在满足机场安全运营的前提下,可 设置风力发电系统。 (6)生物质能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生物质作为供热燃料。 8.2.3宜充分利用蓄能技术,减少机场高峰用能。 (1)对于太阳能资源达到ⅢI类及以上区域的机场,宜在空 矿区域如停车场设置光热、光电蓄能技术

(2)在场地条件充许时,能源站宜采用水蓄冷系统;受场 地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冰蓄冷系统, 8.2.4宜提高机场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比例。

8.3.1应优化机场能源系统形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8.3.2应依据机场负荷特点,采用合理的系统用能分区规 划和调控措施,优化输配系统和供能半径。 8.3.3应采用能效高的供暖空调、通风、照明等系统设备 其能效等级应优于国家现有标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8.3.4电梯、步道、行李、安检、登机桥等航站楼专用设 备,空管、货运、机务、配餐等特殊耗能的工艺设备或系统宜推 广采用能效高的动力、控制单元。 8.3.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含500万)的 机场应规划站坪地面动力装置和飞机预制冷空调系统;年旅客吞 吐量为500万人次以下的机场宜规划站坪地面动力装置和飞机 预制冷空调系统。 8.3.6跑道、滑行道照明系统宜采用LED光源,滑行道边 灯直线部分宜采用反光棒

8.4.1应对机场进行能耗分项、分级管理,规划机场用能 计量、监测与控制系统,并符合《民用机场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 备规范》(MH/T 5113)要求。

8.4.2超大型、大型机场应规划机场能源管理系统,中型 机场宜规划机场能源管理系统,促进机场节能管理。

9.1.1应制定机场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 资源,合理确定饮用水、再生水、雨水等各类水资源利用量,减 少市政用水量和污水、雨水排放量。 9.1.2宜参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机场排水系统规 划。 9.1.3超大型、大型机场和条件适宜的中型机场应升展水 资源利用专项研究

9.2.1饮用水应优先选择币政供水,其他用水可选择非传 统水源,并采用分质供水。 9.2.2机场自行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时,宜优先选择雨水、 废水等水资源

9.3.1机场建筑平均日用水量应不高于《民用建筑节水设 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 9.3.2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机场水资源利用率,主要措施 包括: (1)选用节水型器具、阀门等设备; (2)减少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

灌、渗灌等节水的绿化灌溉方式; (3)合理选择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及可靠的管道接 口型式; (4)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和分析,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等。 9.3.3节水器具及设备的用水效率等级应不低于2级。 9.3.4冲厕、浇洒、景观、洗车、空调循环冷却水补水等 用水,应优先采用再生水和雨水。 9.3.5机场用水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不小于30%。 9.4给排水系统规划 9.4.1给排水管道(渠)系统应依据机场总体规划统一规 划,分期建设。 9.4.2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管网压力;对于远离机场供水 站或局部地形较高的供水区域,宜采用分区供水,设置加压泵站。 9.4.3应对不同用途、不同付费或管理单元设置用水计量 装置,其安装率应达到100%。 9.4.4雨水系统宜充分利用场地竖向标高采用自流排水方 式。 9.4.5应按照低影响开发原则规划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 利用场地条件加强雨水入渗、滞蓄和控制排放,净化雨水,减少 经流污染与排放。

灌、渗灌等节水的绿化灌溉方式; (3)合理选择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及可靠的管道接 口型式; (4)对用水量进行计量和分析,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等。 9.3.3节水器具及设备的用水效率等级应不低于2级。 9.3.4冲厕、浇洒、景观、洗车、空调循环冷却水补水等 用水,应优先采用再生水和雨水。 9.3.5机场用水中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应不小于30%

9.4.1给排水管道(渠)系统应依据机场总体规划统一规 划,分期建设。 9.4.2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管网压力;对于远离机场供水 站或局部地形较高的供水区域,宜采用分区供水,设置加压泵站。 9.4.3应对不同用途、不同付费或管理单元设置用水计量 装置,其安装率应达到100%

9.4.4雨水系统宜充分利用场地竖向标高采用自流排水方

9.4.5应按照低影响开发原则规划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 利用场地条件加强雨水入渗、滞蓄和控制排放,净化雨水,减少 径流污染与排放

10.1.1应加强飞机噪声影响控制,推动周边区域土地利用 合理规划,促进机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10.1.2机场规划和飞行程序设计应减缓飞机噪声对机场 周边声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10.2飞机噪声控制与土地相容性规划

10.2.1应绘制机场规划近远期飞机噪声等值线图,明确超 标区域范围,提出飞机噪声与机场周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相容性 建议。 10.2.2应结合机场周边声环境敏感区分布及飞机噪声超 标区域,优化机场跑道使用策略和飞行程序,必要时应编制降噪 飞行程序。 10.2.3应针对飞机噪声超标区域制定降噪方案。

10.3.1超大型、大型机场或声环境敏感区多的机场应规划 飞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实现飞机噪声的跟踪监测。 10.3.2宜根据飞机噪声监测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优化机场 规划方案。

回体质 物污染、光污染,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环境风险,提升环境质量。 11.1.2应根据生态、景观协调统一和节约资源的原则,结 合场内各功能区特点及当地自然条件进行机场绿化规划,美化环 境,抑尘降噪,减少热岛效应。 11.1.3应根据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原则,制 定机场环境保护规划,满足机场所处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11.1.4超大型、大型机场宜规划噪声、大气、水环境等综 合环境管理系统,实现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质量分析等多 种功能的整合,推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与精细化

11.2.1机场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宜符合下列要求: (1)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和适生植物,慎重选择外来物种 (2)不宜选择浆果类和高大茂密等适宜鸟类栖息的植物种 类; (3)干旱地区的机场优先选择节水耐旱型植物种 11.2.2机场绿地率宜不低于30%,机场各功能区绿化应符 合下列要求: (1)航站区绿化应满足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注重营造植物

合下列要求: (1)航站区绿化应满足功能与美学的要求,注重营造植物

景观; (2)进场路可采用多种绿化形式,并与周边绿化环境相协 调; (3)飞行区土面区应进行绿化: (4)裸露地表应进行绿化或硬化。 11.2.3根据空间造景的需求,机场建筑物可采取屋顶绿化 等多样的绿化形式

11.3.1在山区、丘陵区、湿陷性黄土区、风沙区以及根据 各地区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水土流失易发区,机场总体规划中应 回含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专项内容。 11.3.2宜结合场区地形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科学规划 实现机场场区土石方的挖填平衡。 11.3.3应结合当地降雨、大风等天气特点,合理规划机场 工程分区布局、建设时序等,减少水土流失

区、生活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污水处理厂应对恶臭污染较重 的工艺单元实施密闭收集净化处理

11.5.1应实行雨污分流,场内污水全部收集,并符合以下 要求: (1)应结合当地市政基础设施条件与规划,优先依托市政 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收集和处理; (2)不具备市政污水处理设施依托条件时,污水应在场内 进行处理; (3)当污水处理后外排至周围地表水体时,应根据受纳水 本的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及环境容量确定排放去向。 11.5.2临近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机场,在改、扩建总体规划 时,应通过优化平面布置,将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的设 施远离保护区。 11.5.3使用油库、机务维修等区域的生产废水应采取隔 油、沉淀等预处理措施,去除或削减石油类等特殊污染因子,满 足污水处理厂进厂水质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初期雨水面源污 染。 11.5.4使用油库、污水处理设施等应规划事故应急处置设 施。

11.7.1应根据机场的性质和特征,从宏观上按点、线、面 结合的原则,在规划时考虑机场照明对飞机起降的影响,合理 设置景观、照明设施的位置。 11.7.2应从环境、气候、功能和规划要求出发DB/T 75-2018 地震灾害遥感评估 建筑物破坏,对玻璃幕 墙实施总量控制和管理。 11.7.3产告、景观设计应避免采用露天LED屏幕。 11.7.4建筑表面(或装修)要服从环境保护的要求

1、绿色机场内涵 绿色机场内涵包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以人 为本”四个方面,注重多领域、多专业的集成优化。绿色机场建 设必须以科学合理的绿色机场规划为前提。 “资源节约”是指降低资源需求,节约成本,提高资源利用 率,优先采用可再生资源,资源节约包括节地、节能、节水和节 材。 “环境友好”包括环境适航与环境和谐两个方面。环境适航 是指减少净空环境、电磁环境等对机场安全运行的影响;环境和 谐是指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减少机场排放及对周边环境的影 响。 “运行高效”是指机场区域内飞机、设施设备运行高效和流 程高效,表现为向旅客和用户提供高效的航空运输服务,减少飞 机滑行、起飞的等待时间等,提高设施设备的运行效率,建立便 捷、快速、高效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 “以人为本”表现为通过人文关怀,为旅客、机场用户等提 供高效、优质、便捷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提升机场服务满意度 2、绿色机场规划目标 绿色机场规划自标是结合机场规模、定位,以及国家、区域 和地方的发展战略,根据机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 会条件,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以人为本”的角 度提出的机场规划目标。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地制宜始终 是绿色机场规划的核心。对于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 机场,其绿色机场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技术适用、 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为了确保绿色规划自标的实现,宜根据机场环境条件和发展 需要,升展绿色机场研究,主要包括:绿色机场建设定位与发展 自标研究、机场综合交通研究、机场能源综合利用研究、机场水 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飞机噪声影响控制研究等。 3、机场与城市规划 机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城市扩张 与机场发展,机场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与周边区域 的环境冲突也越发明显,导致机场搬迁屡见不鲜。为此,绿色机 场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相互衔接,将机场规划中关于周边区域净空 环境、电磁环境、噪声影响等级和范围等纳入城市规划,为机场 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中型及以上机场是带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依 托机场的交通优势、口岸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促进生产、技术, 资本、贸易、人口等生产力要素向机场周围聚集,由此而形成临 空产业新兴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区已成为区域经济或城市经济增 长极。机场地区的产业化为航空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机 场、航空城促进了临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机场地区的城市化, 立业化和枢纽化演化进程。 就机场与城市的距离而言,通常机场与城市的距离越近,越 方便旅客出行,但是机场的集聚效应也会使机场迅速被城市“包

密度,预测机场的整体能源需求。 (3)可再生能源在机场的应用 我国机场数量和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机场本身文是高能 耗用户,势必会带来能源消耗量的快速增加。在进行可再生能源 与系统设计时,应对机场所需消耗的常规能源的品位和用量进行 比较和选择,判断可再生能源和在机场应用的范围和适宜性,合 理利用可再生能源。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减少常规能源 的消耗,将对机场整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可再生能源供应量(tec)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三 X 100%

国内方面,由于可再生能源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应用案例 还不是很产泛。部分地区如高海拨寒冷地区的机场采用了太阳能 共暖系统,玉树机场采用了太阳能路灯系统。 (4)机场能源系统分区 机场的供电、供气和供暖制冷系统是按照最不利情况(满负 荷)进行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而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部分负 荷状况的,或者同一时间仅有一部分空间处于使用状态(如出发 厅和迎客厅的空调供暖负荷)。针对部分负荷、部分空间使用条 件的情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能源,显得至关重要。以供暖 制冷为例,系统设计应能保证在机场建筑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 仅部分区域使用时,能根据实际需要提供恰当的能源供给,同时 不降低能源转换效率。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以节约能源为出 发点,区分不同建筑和不同功能区的负荷动态特征,优化站点和 管网设计。此外,冷热源、输配系统在部分负荷下的调控措施也 是十分必要的,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输配系统中风机、水泵电耗, 10、机场能源管理系统 机场的能源管理系统是从机场全过程出发,通过能源计划, 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能源消耗分析等多种手段,使机场运营管 理单位准确掌握机场的能源消耗情况(包括电力、燃气、水等各 分类能耗和其分项能耗),进而将机场的能耗指标任务分解到各 个部门,明确节能责任,提高能源管理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 预期的能源消耗控制目标。 11、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

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争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 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 生态恢复和修复;三是低影响开发。对机场建设而言,构建低影 恂开发雨水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机场规划中,应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将低影响开发雨水 系统作为机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开展低影响开发专题研 究,结合机场生态保护、土地利用、水系、绿地、市政基础设施、 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因地制宜地制定机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的实施策略和重点实施区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机场内涝防治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 应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同步规划设 计。 构建机场低影响升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自标一般包括径流 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各机场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其中 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 水资源化利用自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低影响开发雨 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规划控制目标。 各地机场应结合气候、土、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适宜当 地条件的低影响升发技术和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 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恢复 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诸存、渗透和净化。 合理选择低影响升发雨水技术及其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

系统、渗透系统、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 多功能调蓄等。地下水超采地区应首先考虑雨水下渗YD/T 3423-2018 通信用240V/336V直流配电单元.pdf,干旱缺水 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 调蓄空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