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T 9-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4401/T 9-2018 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规范3.1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基础结构,包括基础结构形式和主要基础构件的尺寸及布置;需要分层或分区域建立; 2上部结构,承重墙、柱、梁、板的布置及主要结构件尺寸; 3关键性节点、支座的位置示意; 4标准层、特殊楼层及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布置及主要构件尺寸; 5楼板、承重墙、梁上预留孔洞的位置及尺寸; 6特殊结构部位的构造。
6.3.1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应包括下死
DB51/T 2661-2019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平台建设规范.pdf表6.3.2初步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要求
1给排水干管、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控制标高和位置; 2场地内给排水各系统干管; 3集水井、化粪池等给排水构筑物。 6.4.2初步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室内给排水专业相关内容: 1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各类消防系统、循环水系统、热水系统、中水系统、热泵热水、太阳能和屋 面雨水利用系统等各系统干管; 2主要给排水机房的设备和管道。 6.4.3初步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文件中应对给排水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 性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宜按子项分别列出)。 6.4.4初步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各类构件模型应符合表6.4.4要求
表6.4.4初步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要求
6.5.1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内容:冷热源设备、空调设备、通风设备、风管干管、 空调水管干管 6.5.2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文件中应对暖通空调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名 收去 弥、性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 6.5.3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宜根据建筑专业模型建立建筑空间定义,以实现空调冷热负荷的计算。 6.5.4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各类构件模型应符合表6.5.4的要求, A 表6.5.4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要求
6.6.1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内容: 1变、配、发电站或机房的位置及设备布置。 2消防控制室、其他电气系统控制室的位置及设备布置。 3母干线、主要桥架或线槽。 5.6.2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文件中应对电气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性能 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 6.6.3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各类构件模型应符合表6.6.3的要求。
表6.6.3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要求
7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
7.1.1施工图设计阶段宜应用BIM技术对设计进行深化与优化, 冲突碰撞,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 7.1.2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应在初步设计阶段模型基础上深化形成。 7.1.3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合理排布各专业的设备、管线,并通过碰撞检测对管线综 合成果进行检验。
7.2.1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各种构件模型应表达主要构造层次与构造做法。 7.2.2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各种构件模型应符合表7.2.2的要求。
表7.2.2施工图设计阶段建筑专业模型要求
7.3.1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表达结构受力构件,各类构件应符合表7.3.1的要求。
表7.3.1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模型要求
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宜表达下列室外场地主要管网及构筑物: 给排水干管、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控制标高和位置; 2 场地内给排水各系统管道; 3 集水井、化粪池、检查井、消火栓井等给排水构筑物。
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宜表达下列室外场地主要管 给排水干管、与城市管道系统连接点的控制标高和位置: 场地内给排水各系统管道: 3 集水井、化粪池、检查井、消火栓井等给排水构筑物。
7.4.2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室内给排水专业相关内容: 1 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各类消防系统、循环水系统、热水系统、中水系统、热泵热水、太阳能和 屋面雨水利用系统等各系统管道: 2各系统的相关设备、阀门、计量装置、末端部件; 3给排水机房的设备和配套管道系统。 7.4.3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中应对给排水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性 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 7.4.4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各类构件的模型应符合表7.4.4的要求,
表7.4.4施工图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模型要求
7.5.1施工图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暖通空调专 业相关内容: 1)冷热源设备、空调设备、通风设备、防排烟设备: 2)通风、空调、防排烟等各系统的风管、水管:
3)各系统的相关设备、阀门、计量装置、末端部件; 4)暖通空调机房的设备和配套风管、管道系统, 7.5.2施工图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文件中应对暖通空调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 名称、性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 7.5.3施工图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各类构件的模型应符合表7.5.3的要求。
表7.5.3施工图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模型要求
7.6.1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应表达下列电气专业相关内容: 1变、配、发电站或机房的位置及设备布置; 2消防控制室、其他电气系统控制室的位置及设备布置; 3母线、各系统桥架或线槽; 4配电箱、控制箱。 7.6.2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宜表达下列电气专业相关内容:
1在平面视图中表达配电、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等各系统的导线,标注回路编号; 2灯具、开关、插座; 3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及器件; 4防雷装置; 5弱电智能化设备。 7.6.3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专业模型文件中应对电气专业的设备进行列表统计,列出主要设备的名称、性 能参数、计数单位、数量,备注使用运转说明。 .6.4施工图设计阶段电气专业各类构件模型应符合表7.6.4的要求,
8设计阶段BIM专项应用
8.1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1.1设计阶段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宜基于BIM设计模型,作必要的简化或调整后进行 .1.2用于建筑性能模拟分析的模型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与模拟分析相关的基础模型数据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设置 2.与模拟分析相关的基本地理信息、 气象数据应根据实际地点进行设置
8.1.3基于BIM的建筑性能模拟分析交付成果应包含计算书,计算书应包括模型参数、环境参数以及分析 结果,宜有可视化模型及分析结果
8.2.1管线综合设计宜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进行,通过机电管线及设备的综合排布,形成管线综合设计模型, 校核空间净高及系统合理性,完成管线综合设计图。 8.2.2管线综合设计模型应包含完整的土建及机电各专业构件,以及各专业预留孔洞、预埋套管。 3.2.3管线综合设计过程中,应通过碰撞检测的技术手段,对结构构件、各专业管线及设备等构件之间可能 存在的冲突进行检测并协调调整。 8.2.4管线综合设计过程中,不应更改各机电专业原有设计功能与性能要求;管线综合设计完成后应提交 各专业审核。 8.2.5管线综合设计应预留必要的施工安装空间、阀门操作空间、检修空间、支吊架空间,宜在复杂部位 建立支吊架实体模型。 8.2.6宜基于管线综合设计模型进行机电管线的工程量统计
8.3.1应用BIM进行工程量统计,宜基于施工图设计模型创建算量模型,从模型提取数据进行量化统计, 或导入到其它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统计。 8.3.2从模型提取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应按工程量计算规则对构件的组织及连接、扣减关系进行处理。 8.3.3将模型数据导入到其它算量软件进行工程量统计,应按算量软件的要求对模型进行调整,并对模型车 换结果进行复核。
9.0.1BIM协同设计启动前,应制定统一的BIM相关文件集中存储及应用规则,保证协同及交付数据的】 时性与一致性。 9.0.2BIM协同设计启动前,应制定BIM数据安全管理规则,其内容包括:网络安全控制、数据的定期 分及灾难恢复、数据使用权限的控制等。 9.0.3应通过版本管理记录模型文件演变过程,并避免协同设计时文件名修改引起的文件引用丢失。 9.0.4各专业宜根据项目规模、分区、楼层、专业系统等因素进行模型拆分。 9.0.5各专业应根据项目规模、模型组织方式、所使用的BIM软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协同设计方式。 9.0.6各专业应统一项目的坐标、方向、轴网及楼层设置。
10.1.1设计阶段BIM交付物包括模型、图纸、表格及相关文档等,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数据、信息应一致 10.1.2设计单位应通过专业间协同设计和专业审校确保BIM交付物的信息准确性。 10.1.3BIM交付物应采用通用格式或各方商定的数据格式,保证模型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有效传递 10.1.4BIM交付物的交付内容、交付格式、模型的后续使用和相 的知识产权应在设计合同中明确规定
10.2.1BIM交付物中的图纸和信息表格宜由模型生成,无法由模型生成的其它相关信息可通过用户自定义 的方式添加。 10.2.2BIM交付物中模型和与之对应的图纸、信息表格和相关文件共同表达的设计深度,应符合现行《建 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10.2.3BIM交付物应具备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管理以及施工图审查所需的基本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 轻量化处理,统一信息内容和交付形式,形成信息表格
10.3.1设计阶段模型中各专业三 维构件应包含符合本专业表达要求的二维表达方式。 10.3.2设计阶段的模型文件除三维视图外,还应包含有按专业表达要求设置的平面视图,并根据需要设置 立面、剖面、大样等视图及明细表。 10.3.3除三维视图外,作为交付成果的平面、立面、剖面、大样等投影视图应有必要的注释类图元,对构 件作出标注、尺寸定位及必要说明。 10.3.4注释类图元应优先采用与构件相关联的标注,构件修改时标注可同步修改。 10.3.5当模型投影视图不能满足现专业表达要求时,可通过二维的方式对其进行补充、深化
10.4.1对BIM交付物的审查包括模型完整性审查、模型及信息细度审查、信息一致性审查、模型合规性 审查。 10.4.2模型完整性审查应结合相应阶段的交付要求,审核模型的构件类型是否完整、是否与各专业图纸 表达的构件内容相一致。 10.4.3模型及信息细度审查应根据不同的交付阶段,审核模型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细度是否符合第 4章的细度要求。 10.4.4信息一致性审查应对照BIM交付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审核其数据、信息是否一致。 10.4.5模型合规性审查应对各专业模型的建模方式、构件组合方式、模型表达方式等,根据本规范第5、 6、7章内容进行审核
10.4.1对BIM交付物的审查包括模型完整性审查、模型及信息细度审查、信息一致性审查、模型合规性 审查。 10.4.2模型完整性审查应结合相应阶段的交付要求,审核模型的构件类型是否完整、是否与各专业图纸 表达的构件内容相一致。 10.4.3模型及信息细度审查应根据不同的交付阶段,审核模型的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细度是否符合第 4章的细度要求。 10.4.4信息一致性审查应对照BIM交付物的不同表现形式,审核其数据、信息是否一致。 10.4.5模型合规性审查应对各专业模型的建模方式、构件组合方式、模型表达方式等,根据本规范第5、 6、7章内容进行审核,
11施工阶段BIM配合
11.0.2施工阶段的模型宜基于设计阶段交付的模型,根据施工需要补充、调整、深化形成。 11.0.3施工阶段的模型应包含设计阶段模型信息,并符合各专业设计的技术要求,满足设计规范和施工 规范。 11.0.4施工阶段的模型应通过设计、监理的审查后才能用于施工。 11.0.5当设计阶段交付的模型或图纸发生变更时,施工模型应进行同步更新。 11.0.6施工过程中发生变更时,宜先应用BIM进行复核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 止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或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4401/T 92018
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
4.3初步设计阶段模型细度
4.3.1在初步设计阶段,结构楼板、屋顶的结构部分由结构专业完成,结构楼板、屋顶的面层部分由建筑专 业完成。 .3.2初步设计结构模型的重要节点主要指对结构体系影响较大的关键性节点,一般在初设阶段已经确定 1.3.3初步设计阶段给排水专业仅要求对系统干管进行布置。 4.3.4初步设计阶段暖通空调专业仅要求对风管与空调水管的干管进行布置。 4.3.5初步设计阶段电气专业仅要求对输配电器材的主要干线进行布置。
4.4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细度
4.4.1表4.4.3、表4.4.4、表4.4.5中均无设备管线预留洞口与预理套管的规定。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 设备专业如需在填充墙体预留洞口或预埋套管,由该专业提设计条件给建筑专业,并反映在建筑专业模型 中。 1.4.2表4.4.3、表4.4.4、表4.4.5中均无设备管线预留洞口与预埋套管的规定。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 等设备专业如需在结构构件中预留洞口或预埋套管,由该专业提设计条件给结构专业,并反映在结构专业 模型中。 A 4.4.3同4.4.1、4.4.2。 4.4.4同4.4.1、4.4.2。 4.4.5同4.4.1、4.4.2。
5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
5.0.1本条规定方案阶段BIM应用的两个主要目的:全面、充分、有效地进行设计方案表达,以及通过模 拟分析进行方案优化。 1)设计方案表达包括:各建筑体的空间关系和体量形体特征、建筑体内部功能布局、主要材质和色彩等 相关内容,利用三维可视化表现设计亮点,特别对重点复杂部位的空间关系进行深化。 2) 模拟分析优化包括: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消防分析、地形分析、日照分析, 绿地布置、分期建设形象等多个方面。 5.0.2模型中场地与建筑单体模型通过协同方式整合在一起,场地申建筑物(构筑物)的布置和定位关系直 接通过建筑单体模型表达。 5.0.3具体包括场地区域位置、场地范围、场地内部及周边毗邻环境概貌、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 绿地等主要设施。 5.0.5目前国内基于BIM的报批和审批尚未实行,模型是作为方案报批和审批的辅助手段,达到辅助方案 设计表达目的。具体应用过程中,由方案设计阶段模型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模拟而生成的BIM成果文件 有: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视图,包括建筑平面视图、立面视图和剖面视图等; 基于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成果,包含但不限于:染图、三维漫游等; 3)基于模型的建筑节能分析评估文件,包含但不限于:日照采光分析、通风模拟、热工和能耗模拟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等统计数据; 5 基于模型的消防分析、建筑体内交通动线分析等,
5.0.1本条规定方案阶段BIM应用的两个主要目的:全面、充分、有效地进行设计方案表达,以及通过模 拟分析进行方案优化。 1) 设计方案表达包括:各建筑体的空间关系和体量形体特征、建筑体内部功能布局、主要材质和色彩等 相关内容,利用三维可视化表现设计亮点,特别对重点复杂部位的空间关系进行深化。 2) 模拟分析优化包括: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消防分析、地形分析、日照分析, 绿地布置、分期建设形象等多个方面。 5.0.2模型中场地与建筑单体模型通过协同方式整合在一起,场地中建筑物(构筑物)的布置和定位关系直 接通过建筑单体模型表达。 5.0.3具体包括场地区域位置、场地范围、场地内部及周边毗邻环境概貌、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 绿地等主要设施。 5.0.5目前国内基于BIM的报批和审批尚未实行,模型是作为方案报批和审批的辅助手段,达到辅助方案 设计表达目的。具体应用过程中,由方案设计阶段模型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模拟而生成的BIM成果文件 有: 1)方案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视图,包括建筑平面视图、立面视图和剖面视图等; 2) 基于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成果,包含但不限于:染图、三维漫游等; 3)基于模型的建筑节能分析评估文件,包含但不限于:日照采光分析、通风模拟、热工和能耗模拟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面积、占地面积、容积率、建筑覆盖率等统计数据; 基于模型的消防分析、建筑体内交通动线分析等,
6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
6.1.2初步设计阶段仅要求进行局部的管线综合 前对重点部位、管线交义较多的部位进行净高控 制。由于各专业、各系统的管线尚未进行完整的设计,因此这个阶段的管线综合设计仅针对于管。
6.2.1如果方案阶段已应用BIM,则建筑专业的初步设计模型应基于方案阶段模型形成。深化的内容包括: 建筑形体及外观细化、建筑内部空间及房间细化、分类构件细化、构造形式细化、材质细化、图面标注细 化等。 6.2.2具体包括场地区域位置、场地范围、场地内部保留的地形和地物、拟建及保留的建筑物、构筑物、道 路、广场、绿化设施、挡土墙等
6.4.4初步设计阶段因仅要求干管建模,因此不要求连成完整的管道系统,仅要求保持连接关系。不同软件 对管道的分类有所不同,如Revit软件的管道既有系统属性,又有类型属性,这些属性均应与设计保持一 致,如“喷淋管”不应归入“家用冷水”系统分类。有些BIM软件只有类型属性,则对其系统属性不作要 求。
6.5.1基于模型可以进行冷热负荷计算,这是BIM综合应用价值的体现,但需注意前置条件的设置,包括 项目场地气象及朝向信息、空间类型属性、空间围护结构构造及热工参数等均需按实际设计值进行设置, 才能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另外也可以通过gbXML格式将模型导出专业分析软件中进行相应计算。 .5.4初步设计阶段因仅要求干管建模,因此不要求连成完整的风管及管道系统,仅要求保持连接关系,但 其系统的分类属性应该正确,如“排烟风管”不应归入“送风管”系统。
7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
.1.1施工图阶段要求进行全局的管线 理的排布,同时对净高进行控制,对结构预 留孔洞进行校核。碰撞检测是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检测标准以确保不影响净高及整体排布效果为原则, 对于DN50以下的小管道碰撞,可在后续阶段深化调整
设备专业如需在建筑专业构建中预留孔洞或预理套管,宜由设备专业提出条件,再由建筑专业负 建模。
7.3.1设备专业如需在结构专业构建中预留孔洞或预理套管,宜由设备专业提出条件,再 合、建模。
8设计阶段BIM专项应用
8.1建筑性能模拟分析
8.1.1基于BIM的建筑性能模拟分析包括日照、通风、采光、能耗、消防疏散、环境影响等方面。设计模 型带有大量的设计信息,包括几何形体、空间布局、围护结构材料等,因此在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均可 将模型导入相关软件进行专项的模拟分析,根据结果进行方案的调整优化。但在模型互导过程中可能存在 尚未解决的问题GB/T 50551-2018 球团机械设备工程安装及质量验收标准,需要对模型进行前处理,包括模型的简化或空间的封闭等操作。
8.2.3碰撞检测是检测模型包含的各类构件或设施是否满足空间相互关系的过程,通常包括重叠检测(硬碰 童),如设备管线与结构构件的碰撞等;以及最小距离检测(软碰撞),如管线与其他管线或构件间是否满 足最小设计及安装距离的要求等。 8.2.5在设计阶段的管线综合排布,就应预留管线设备的安装空间、阀门操作空间、检修空间、支吊架空间, 吏排布方案合理,并能指导施工。宜在复杂部位建立尺寸准确的实体支吊架模型,以检验排布方案的合理 生。
8.3.1通过BIM技术,可从富含工程信息的模型数据库提取造价管理所需要的工程量信息,提高造价人员 在各阶段进行工程量统计的效率与准确性,实现“一模多用”。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在BIM 软件中通过明细表进行构件的量化统计;二是将模型导入专业算量软件中作为基础,补充完善相关信息后 按传统方式进行算量。两种方式均对模型有一定要求。 8.3.2设计阶段的模型,构件之间的连接、扣减关系不完全符合算量规则,需进行处理之后才能得出较准确 的工程量数据。 8.3.3BIM建模软件与算量软件之间一般通过专门的软件接口进行模型传递,难以做到数据的完全对接,部 分构件可能转换后无法识别或无法继续应用,因此需进行人工复核。如有数据缺漏,需在算量软件中补充 完善。
10.1.2交付物的准确性是指模型和模型构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模型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准确无误。设计单 位应进行设计交付前的协同检查及专业审校,确保BIM交付物的准确。 10.1.4设计需求方的交付要求,应在与设计单位签定的合同中详细规定,并应据此确定供需双方的权力和 义务。对模型和信息的知识归属权等重大问题亦应根据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以保护双方的重大利益,
10.2 BIM 交付
作用和价值。 10.2.3基本信息包括:如工程名称、建筑类型、防火建筑分类、耐火等级、耐火极限、防水等级、抗渗等 级、总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功能分类建筑面积、人防相关信息等,
5目前模型的出图表达方式有些构件无法做到与二维制图标准相符合,这时可通过二维线条或填 对图面进行处理,最终完成符合规范的标准出图,
11施工阶段BIM配合
11.0.1基于BIM三维可视化的特性进行施工交底,可使交底更直观高效。 11.0.2模型与信息在不同阶段之间延续应用是BIM的基本理念,设计阶段的模型应用到施工阶段,既避免 了重复建模,节省了建模成本,也使设计信息可以无缝衔接到施工阶段,因此是行业一直倡导的做法。但 前提条件是设计阶段交付的模型应经过审查,确保其完整性、合规性及图模一致性。 为了在施工阶段顺利应用设计模型DB34/T 3324-2019 建设工程声像信息服务规范,还需根据施工需要进行补充、调整、深化等处理,比如需补充施 工场地、施工机械等模型;根据施工分区对构件进行拆分等调整;对复杂节点及复杂工艺进行BIM深化模 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