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36-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136-2018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土,可根据当地经验选用
6.3.1当基础下的溶洞、溶蚀裂隙较小时,可采用跨越法处理。即把基础设计成 钢筋混凝土梁横跨于溶洞之上。这种处理方法省事简单,但应保证溶洞周围的岩 体必须完整、稳固。 6.3.3当溶洞直径较小,深度较大时,采用充填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溶洞较 小,可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直接跨越较方便。 6.3.5为保证跨越结构具有可靠的支撑面或支撑体,考虑到岩溶洞隙侧壁岩石的 稳定性和完整性,应将结构放在稳定岩石或支撑体上的长度应有保证。同时,为 保证跨越的钢筋混凝土板刚度及传力可靠,板厚不宜过小。 6.3.6一般情况下,岩溶洞隙侧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溶蚀风化,其岩体强度和完 整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安全计,要求梁、板在溶槽或溶洞平面投影范围外 的支承面积上的承载力应略大于基础设计荷载的1.25倍是十分必要的
6.3.1当基础下的溶洞、溶蚀裂隙较小时,可采用跨越法处理。即把基础设计成 钢筋混凝土梁横跨于溶洞之上。这种处理方法省事简单,但应保证溶洞周围的岩 体必须完整、稳固。 6.3.3当溶洞直径较小,深度较大时DB37/T 3264-2018 煤矿在用竖井提升系统防坠器安全检测检验规范,采用充填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由于溶洞较 小,可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直接跨越较方便, 6.3.5为保证跨越结构具有可靠的支撑面或支撑体,考虑到岩溶洞隙侧壁岩石的 稳定性和完整性,应将结构放在稳定岩石或支撑体上的长度应有保证。同时,为 保证跨越的钢筋混凝土板刚度及传力可靠,板厚不宜过小。 6.3.6一般情况下,岩溶洞隙侧壁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溶蚀风化,其岩体强度和完 整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安全计,要求梁、板在溶槽或溶洞平面投影范围外 的支承面积上的承载力应略大于基础设计荷载的1.25倍是十分必要的,
6.4.1本条规范规定了器溶桩基处理的适用条件
6.5.1广东省多用注浆法或注浆与充填法等方法结合处(治)理岩溶,工程实例 交多,如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北延段、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广州火车站全小 北路区间等广州地铁工程中,用压力注浆处理浅理溶洞群、结构底板下高风险区 内的溶(土)洞以及封堵隧道的岩溶水。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当一些溶(土) 洞影响施工或建筑物的安全时,也多用注浆法对其进行预处理或加固处理,如大 组沙AL0205017地块住宅项目等。 在拟建岩溶场地进行注浆处理可起到以下作用: 1当注浆孔的间距较密时,密布的注浆孔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揭露未发现的 溶(土)洞,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 2注浆可以充填洞穴,防止土洞塌陷,同时浆液扩散渗透,也可击破消除 相邻(隐伏)土洞,达到(预)处理或降低陷的目的。 3注浆浆波进人岩主界面日固结土体或破碎带,阻隔地下水与主润的水力 联系,从而阻止或延缓土洞的发生和发展。 4注浆可以提高土体的密度,增强土体强度与稳定性;当岩溶顶板破碎、 数薄或不稳定时,对岩溶注浆日封堵岩溶裂原、充填洞穴、固化破碎带,提高洛 同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岩溶地基承载和抵抗变形能力。 5注浆可增强抗管涌(潜蚀)能力,防止或减弱地下岩溶水引起的涌泥、 笑水,保证施工与周边建筑安全。多数情况下,岩溶水都是承压水,在建筑基坑 开挖过程中,当溶洞上覆盖土层厚度不足以平衡承压水的压力时,或者直接开挖 揭露岩溶水,就会造成突水、涌泥,淹没施工场地造成施工困难,严重时,地下 水的流失会导致周边地面与建筑物下沉。注浆对较薄上覆土层、岩溶裂隙和地下 水通道的封堵与加固处理可以降低此类事故出现的机率。 5.5.2注浆处理岩溶的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注浆材料的种类、性能、配比,注浆 玉力,浆液有效扩散半径,注浆量,注浆结束标准,注浆顺序和验收标准等。由 于岩溶的特殊性,强调浆液的配比、注浆压力等设计参数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为了保证注浆材料注入溶(土)洞、溶(槽)沟等裂隙与洞穴或挤入岩溶体, 形成强度高、抗渗性好、稳定性强的岩溶地基,或封堵岩溶水,注浆材料的选用 除了考注浆目的、地质条件、注浆工艺外,还应考虑浆液的稳定性、久性、 绿色环保等因素。另外,由于岩溶地质具有地域特殊性,应当重视地区经验,以 指导工程设计施工。 注浆材料一股分为单液浆和双液浆。单液浆的材料宜选用超细水泥浆、普通
下钻进0.5m时出现第二层溶洞,且第二层溶洞位于高风险区外,第一层溶洞进 行注浆或注浆与吹砂联合处理,而第二层溶洞仅进行填砂处理。 2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广州火车站至小北路区间:洞径大于2m,填充物 少的溶洞采用吹砂处理后注浆:洞径小于2m,无填充和半填充的溶洞,直接注 浆填充。 3韶关市建设银行大楼,在钻孔抽芯检测时发现钻孔灌注桩端存在高为 1.3m的溶洞,采用压力灌注水泥浆,填入适量的砂砾石,以提高加固体的承载 力的处理措施。钻孔抽芯检测28d龄期灌浆固结体混凝土强度等级达C20。 4广东医疗器械厂9层住宅楼,在钻孔抽芯检测时发现人工挖孔灌注桩端 存序在高为1.5m的溶洞,溶洞顶板厚0.8m。溶洞处理措施:先将溶洞内软塑状黏 土充填物冲洗干净后,填入适量的砂砾石,采用压力灌注水泥浆,以提高加固体 的承载力。钻孔抽芯检测28d龄期灌浆固结体混凝士强度等级达C40
6.6.1~6.6.2说明在岩溶地区应用褥垫层的两种情况。 6.6.3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碎石和毛石混凝土等,最大粒径 不宜大于30mm。不宜采用卵石,由于卵石咬合力差,施工时扰动较大、褥垫厚 度不容易保证均匀。
6.7.1岩溶地区地基处理除本章所列的地基处理方法外,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尚 可采用顶柱法、复合地基、爆破挖除法等方法。为方便使用,本条列出了上述方 法的适用情况。 水泥土墩柱法是基于模糊理论,通过由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与周边土 体组成的框格结构体,达到控制和处理土洞的目的。原则上要求水泥土墩柱的水 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桩端至岩面。 水泥土墩柱最早用于广州地铁建设中,它是基于模糊理论,沿隧道方向一定 距离(如净间距10m)设置伸至岩面或不小于12m的适当土层、宽于隧道宽度 的半刚性水泥土墩柱,同时加强两墩柱之间隧道结构的纵向刚度。如此处理后, 由于水泥土墩柱伸至岩面或不小于12m的适当土层,水泥土墩柱下的土洞不可 能复活,即使有个别小土洞复活,也不影响水泥墩柱的承载能力与抗变形能力。 一旦墩柱之间土体有新生土洞形成或隐伏土洞发展,由于墩柱的限制,其土洞的 发展不可能无法超越墩柱,限制了土洞的发展范围,达到土洞的发展范围和位置
均可控的目的,保证了结构与地铁的运行安全。典型的水泥土墩平面图如下:
图1水泥土墩柱平面图
6.7.2岩溶地基处理需考虑岩溶水的处理,对岩溶水的处理应遵循疏导为主、封 堵为辅、因地制宜、综合处理的原则。对地表水做好排水措施,对地下水以蔬为 主,并设置反滤层、截渗层等以减少淘蚀、潜蚀。 常用的岩溶水处理可归纳为截、排、围和堵。截即截流,是指与水流方向垂 直而设的排水设施,以达到截断岩溶水的入渗或达到疏于某一范围的目的。一般 有,盲沟、截水墙、截水洞和截水沟等措施,其中盲沟适用于截阻或疏干水量小 而分散的岩溶水,还可降低地下水:截水墙一般用于截堵暗河,防止暗河涌水淹 没地基;截水洞一般设置在当岩溶水大而集中的某一地下空间来水一侧,以保持 其干燥;截水沟一般用于消除溶蚀洼积水或改变暗河水流方向。 排即排泄,是指与水流方向一致而设的排水设施,一般有:泄水洞、潜水洞、 排水管、桥涵等措施,其中泄水洞适用于防止暗河消化不畅,以致水灌形成积水 洼地而另设的排水管道:潜水孔一般用于可溶岩中将地下水由此处引向彼处的目 的:排水管一股用于水量集中但不大的岩溶水的排泄,既可集中义可分散排泄: 桥涵主要用于交通工程中,如存在间歇泉水的谷沟,枯水期为干谷,下雨时流量 增大几十倍且泉水大涌出,用桥涵排泄较合适 围指的是围堰与唯幕。其中,围堰用于保持岩溶泉止常出水,保持落水洞消 水或阻止消水及提高水位引出它用等目的;幕用于水利工程和地下洞室的防渗
堵塞或堵截墙是用人工材料对岩溶水水流进行堵塞,当岩溶水小而分散时,可用 水泥浆、砂浆、粘土等材料堵塞。而当流量、流速大时可用浆砌片石、混凝土或 钢筋混凝材料堵塞
7.1.1复合地基强调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对地基土欠固结、可液化 或存在土洞或陷等特殊土,必须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消除欠固结性, 液化性、陷性等,才能形成复合地基。岩溶地区的复合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 参数有很强的地区性,因此强调在没有地区经验时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 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 7.1.2本条强调复合地基设计应同时考虑土洞、溶洞等岩溶处理。复合地基多数 为桩体复合地基,可以利用桩体施工时,对溶(土)洞进行处理。如长螺旋钻孔 压灌桩是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升钻头成桩的 其施工时,利用压出的混凝土可同时对已有土洞、开口溶洞及溶槽进行填堵处理: 不必另行专门处理,节约工期与造价。 7.1.3本条是对复合地基施工后增强体的检验要求。增强体是保证复合地基工作 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变形的必要条件,其施工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1.4本条是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和工程验收的检验要求
对刚性桩复合地基, β也可按沉降来确定,计算方法如下: 1)计算天然地基在下加固区沉降内对应下的沉降S.,方法可参考本规 范7.3.1条。 2)计算桩顶处基础在f%=R,/A,下对应的沉降Sa,对应如图2所示:
7.3.3现行国家规范大多推荐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变形。采用分层总和法计 算地基变形时,可根据各土层的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获取的压缩模量进行计算。 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也可以采用弹性理论法,通过现场非侧限条件下获取的 变形模量进行计算,计算方法如下:
S = Spa + S2
s =2APa TEo
底压力扩散范围内的溶洞经验算满足稳定性要求,而且不会成为上部覆盖土层土 体颗粒流失通道时,可不进行处理。 由于勘探手段的局限性及岩溶的复杂性,完全探明基础范围内的土洞是不可 能的,况且地下水的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土洞。所以,应采取必要预防措施确保 未探明的土洞及潜在土洞不对建筑物安全造成损害,
8.3.1(8.3.1)式是根据实际数据拟合而成。当基础基底应力P≤0.75fa时,V。取 1.1,当P≥a时,V,取1.4,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一致,
8.3.1(8.3.1)式是根据实际数据拟合而成。当基础基底应力Po≤0.75fa时,V。取 1.1,当p≥fa时,V,取1.4,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规定一致。
8.4.1~8.4.8通过对基础截面高度、配筋量 配筋形式以及钢筋铺固和搭接长度的 规定,保证岩溶地区的基础相对其它地区基础具有更好的整体性、更大的刚度、 更好的跨越能力,以避免溶(土)洞塌造成连续倒塌破坏。
8.5上部结构构造规定
8.5上部结构构造规定
8.5.1为防止由于局部溶(土)洞塌造成基础失效,进而引发与失效基础相关 构件破坏,最终导致更大范围甚至整个结构的倒塌破坏,岩溶地区的重要建筑物
宜进行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拆除构件法是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最常用的设计方 法:首先从结构计算模型中移除选定的一根受力构件,模拟结构构件瞬时失效; 然后对剩余结构在规定的荷载作用下进行力学计算:根据剩余结构构件的内力或 变形,来评定是否会导致其他构件失效。具体抗连续倒塌能力分析方法可遵照现 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结构抗倒设计规范》CECS392的有关规定。 8.5.2通过有限元模拟表明,当砌体房屋由于溶(土)洞塌造成部分基础失效 时,房屋整体呈深梁受力模式。当中部基础失效时,墙体下部位于受拉区:当端 部支座失效时,墙体上部位于受拉区。当墙体下部受拉时,基础内配筋可以起到 深梁的纵向拉筋的作用。对于岩溶中等发育场地,针对体房屋端部支座失效, 增体上部受拉的情况,仅加强广屋盖处圈案的构造要求:对于岩溶强烈发育场地, 由于潜在产生较大面积土溶洞塌的可能性较高,墙体受拉区高度较高,因此对 所有楼、屋盖处圈梁均加强了构造要求。 8.5.3由于溶(土)洞期塌造成基础失效后,对应位置的框架柱将成为受拉构件, 因此柱纵筋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为保证基础局部失效后水平构件可以通 过构件拉结,形成悬索机制或梁机制以阻止连续倒塌破坏发生,水平构件应保证 具有一定的贯通纵筋并保证其锚固长度。 8.5.4承担弯矩的桁架在基础失效后变形,需保证桁架拉杆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以免造成连续破坏,对长细比进行限制。
9.1.2受荷较大的大直径端承桩是指直径大于1m且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5000kN的。 9.1.5在实际工程中,直径大于4m的溶洞不多,以4m计,溶洞顶板厚1.5m, 桩径应大于1m,这在正常的桩径范围内。 地质资料显示持力层溶洞跨径不大(与桩径相近)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桩 基桩径或者桩端扩大头直径;溶洞顶板存在溶槽、溶蚀且发育时,桩径端部应尽 量覆盖溶洞顶板的大部分溶槽、溶蚀以及裂隙,以防止顶板裂隙薄弱面的冲切破 坏。如下图3所示。
9.1.2受荷较大的大直径端承桩是指直径大于1m且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 5000kN的。 9.1.5在实际工程中,直径大于4m的溶洞不多,以4m计,溶洞顶板厚1.5m, 桩径应大于1m,这在正常的桩径范围内。 地质资料显示持力层溶洞跨径不大(与桩径相近)时,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租 基桩径或者桩端扩大头直径;溶洞顶板存在溶槽、溶蚀且发育时,桩径端部应尽 量覆盖溶洞顶板的大部分溶槽、溶蚀以及裂隙,以防止顶板裂隙薄弱面的冲切破 坏。如下图3所示。
图3桩径与溶洞关系图
9.1.7根据桩端应力扩散理论,当溶洞偏离桩基一定距离(溶洞位于桩端应力扩 教范围以外)时,桩下完整岩体承担绝大部分的扩散应力。因此溶洞存在对桩基 的影响很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记。桩端应力扩散示意图如下图4所示。
图5溶洞厚跨比(d/)为1时,不同溶洞形态对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图6溶洞厚跨比(d/)为1.5时,不同溶洞形态对桩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但应避免不规则形状溶洞在受力作用下的应力集中效应,当溶洞形态复杂时, 可对溶洞部分畸角处或形状变异较大的局部采用压浆处理。
但应避免不规则形状溶洞在受力作用下的应力集中效应,当溶洞形态复杂时 可对溶洞部分畸角处或形状变异较大的局部采用压浆处理。
9.2.3通常情况下,岩溶区上覆盖土层都有土洞存在。岩溶发育且土洞较多时, 已探明的土洞,在桩基施工时可以处理,但未探明的土洞及在使用期间会形成土 洞的潜在土洞,都会降低桩基的承载力,故对岩溶区桩侧阻力进行折减。 该公式适用于非嵌岩桩,其桩端持力层一般为坚硬土层、全风化、强风化岩 层。考虑桩端持力层下就是岩溶基岩面,而岩溶区的岩面起伏较大,桩端不可能 全断面落在可靠岩石上,根据多个桩基处理项目所做的CT,有的桩端50%区域
9.3.5岩落地区施工的预应力管桩桩端与溶岩岩面可能仅是点或线接触,或者局 部面接触,端承作用效果不理想,桩长悬殊,且个别桩桩端可能会落在极薄的溶 桐岩石顶板上。沉桩采用静压法施工,通常废桩率偏高的原因是压桩快终止前, 桩尖接触到岩面后,容易沿倾斜的岩面滑移,使桩身发生倾斜,甚至使桩身折断, 当桩尖恰恰落在石笋顶时,则累接累断。故岩溶地区选用的钢桩尖应具备“保持 桩身不偏心、弹塑性触岩、抗滑移”三个性能,一般情况下多选用H型钢桩尖, 也可选用井字形钢桩尖。 在岩溶地区,对于静压预应力管桩,除要求有较高的压桩操作技术,还会要 求在第一节桩施压完毕后立即往桩内灌注C30细石混凝土,灌注高度1.5m~2.0m 作用有二:一是起防水作用,二是当桩尖破损时,期下的混凝土起人造桩头的作 用。
10.1.1安全等级主要是用于确定支护结构的重要性系数,通过重要性系数合理 进行支护结构构件计算和设计,以测足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 基坑的变形控制值宜按环境等级确定。在支护结构安全有保证的情况下,当 无环境要求时,可不提出变形控制要求。为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应根据基坑 周边环境要求提出基坑环境等级及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可按表2的确定
表2基坑环境等级及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控制值
注:H为基坑开移深度
10.2 基坑支护结构
10.2.2根据广州市花都区多个采用重力式水泥土墙的基坑事故,场地岩溶强烈 发育,存在浅层溶洞(土)洞且基岩上覆土层为饱和砂类土时,未经处理岩溶土 洞的场地,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突然下陷、陡降等事故,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受 浅层岩溶(土)洞影响或饱和砂土流失,容易形成下陷、倾覆或者后仰等形态失 效的事故。 10.2.42对于桩的净间距,不同地方的处理措施不同,如广州严控桩的净间距, 规定对开挖深度范围内存在深厚砂层的情况,桩净间距不大于150mm,而深 地区设计的桩间距往往较大,为此,特提出对桩间土的保护措施。 3排桩施工时,过小间距且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施做相邻排桩,会影响成 班质量,所以要求“跳桩”法施工。广东岩溶地区岩面起伏大、埋藏浅,支护桩多 数会嵌入岩层中,遇到溶洞、溶沟(槽)等,但洞隙的位置、规模、埋深等在前 期工程勘察中是难以查清的。实际工程经验是,可以通过“跳桩”法前序施工先导 桩揭露的地质情况和溶洞分布情况,预判后序待施工的支护桩入岩深度,并对桩 嵌固深度实行动态设计。 参照广州市白云区某项目的实施情况,通过前序先导已施做的支护桩推测后 序支护桩的的地质情况做法如下。该项目支护钻(冲)孔桩隔三做一跳做(考虑 桩间净距,实际桩中心距约5d,支护桩编号如图7所示),可采用如下步骤进 行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1)确定岩面位置 勘察报告提供的地质部面图一般已绘制出各地质剖面的基岩面推测线。根据 地质剖面图得出支护桩嵌固岩层深度设计值la(4l)。 2)根据支护桩嵌固岩层深度设计值ld(41)施做先导支护桩A1,并记录下第 根先导支护桩实际施工岩面深度h(4)和揭露的溶洞分布情况。 3)把支护桩A1实际施工岩面深度h(4)和揭露的溶洞分布情况作为补充钻探 资料,修正地质剖面图,得到支护桩A2的嵌固岩层深度设计值ld(42),跳做支护 桩A2,并记录支护桩A2的实际施工岩面h(42)和揭露的溶洞分布情况。依次类推 施做支护桩A3,A4等。 4)把支护桩A1、A2的岩面理深和揭露的溶洞分布情况作为补充钻探资料: 修正地质面图,得出支护桩B1、C1、D1的嵌固岩层深度设计值Id(BI)、la(CI) ld(DI),施做支护桩B1、C1、D1,并记录相应支护桩的实际岩面埋深和揭露的溶 洞分布情况。依次类推,跳做支护桩B2、C2、D2、B3、C3、D3等,直至完成 所有支护桩施工。并且,把所有支护桩揭露的岩面埋深和溶洞分布情况作为补充
钻探资料,拟合修正地质部面图,修改后续的旋喷桩和基础设计施工,实现动态 设计。 在设计桩长(长度及入岩土双指标控制)范围内遇到溶(土)洞时,可根据 序施工的支护桩遇溶(土)洞洞高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支护桩设计长及施工 处理措施。一般当溶(土)洞不大(<2m)或者全充填时在满足设计桩长的前提 下直接穿过溶(土)洞1米;当溶(土)洞较大(>2m)时或半充填及无充填时, 可采用填砂石或者注灌水泥砂浆等措施处理后再施工支护桩
图7支护桩施工布置平面示意图
素(杆)施工的水平及竖向角度、水平位置以减少施工难度和减少注浆量,提高 错索承载力,具体处理方法可参照表3及图8
表3调整锚索的处理方法
图8错索角度调整典型面图
锚索施工时根据实际注浆量与理论注浆量比值即注浆率的经验数判别溶洞 大概规模及位置,并通过直接钻进注浆、调整角度位置等方法进行处理,具体可 参照表4。
注:1落洞位置的锚索应进行张拉检验,采用1.2倍错索轴力设计值稳压3分钟后再 锁定锚索: 2注浆率=实际注浆量/理论注浆量,理论注浆量Q=dla/4,其中:d一一锚固 体直径(m),la一一锚固段长度(m)。 如遇到半填充或者无填充溶(土)洞且无法避开时,应加长原设计锚索穿过 溶(土)洞。遇到溶(土)洞的锚索,一般前序锚索施工时没有相关施工参数积 累,锚索质量会较差;后续施工时,根据前序已施工锚索揭露地层和施工情况, 动态调整设计加固补强。 10.2.9常规地层地下连续墙分段长度多为6米,岩溶地区建议不超过5米,这 是因为岩溶地区岩面起伏较大时,成槽施工时容易偏槽,且两端入岩深度相差较 大,易造成悬空段;通过适当减少单幅墙的施工长度,可减少施工难度,减少连 续墙两端入岩深度差距和悬空
10.3 基坑地下水控制
10.3.1~10.3.4岩溶地区基坑支护工程的最大困难是地下水控制。岩溶地区的灰 若不同广东常见的砂岩、花岗岩,不但没有过渡性风化岩层(无全风化层、强风 化层,局部会存在中风化层),一般土层直接接触微风化层,且近岩面往往还出 现软弱土层和砂层,岩面附近的开口溶洞往往伴生土洞,岩溶水的连通性、承压 性难于查清。 岩溶水水量多,具有连通性及承压性等特征,必须进行降水时,应评估对周 边环境的影响;上覆土层中有不透水的黏土层时,尽量利用,不要轻易破坏;上 覆土层中砂层直接与岩面接触时,应采取可靠的界面截水措施,可采用旋喷桩进 行处理,地质钻孔应及时封闭。 截水惟幕宜穿过透水砂层底且进入下卧不透水层不少于1.5m,当透水砂层 直接位于强风化(或更坚硬)岩面时,宜嵌入岩层不少于1m,或采取其他可靠 的界面截水措施。 场地存在深厚强透水地层时,宜采取连续封闭的水泥土连续墙或混凝土地下 连续墙截水;场地存在动水层时,应采用连续封闭的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截水。在 基坑开挖前,宜通过基坑内的降水井进行抽水试验检验其截水效果,
10.4.2本条主要是为了防范围护结构成孔过程中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扰动围护 结构周边土洞,造成孔壁塌、地面塌陷而危及施工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需 要保证在孔壁以外和孔底以下一定厚度范围内没有土洞。为此,根据广东地区多 个项目的施工经验提出孔壁外3m,孔底下5m的地质条件要求, 10.4.4岩溶地区基岩面通常起伏较大,连续墙底面则为平面形式,其与岩面的 结合难以做到紧密,当上覆土层为砂类土时(广东岩溶地区较为常见),若不能 保证整幅墙体入岩体,就难以确保界面截水的效果,而整幅墙体嵌入岩层势必增 加施工难度、溶洞处理费用或岩溶风险等。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采取可 靠的界面截水措施。在广州地区,采用墙底预埋摆喷孔的做法有较为成功案例, 可参照图9处理。
图9墙底据喷示意简图
1一连续墙槽段:2—摆喷管:3—基坑外侧:4基坑内侧:5连续墙接头
11.1.5有些施工设备吨位大,如静压预应力管桩机,对地面的压力较大。当这 类设备行走或施工遇到未处理的浅层土洞时,会致使土洞塌陷,甚至发生施工设 备掉入溶(土)洞的情况
1.2.1地下水、砂层厚度、软土以及溶洞大小是影响灌注桩施工工艺的主要因 素。本条按上述情况给出了灌注桩不同的施工工艺在岩溶地区的适用范围。溶洞 高度较大是指洞高大于5m的溶洞。 11.2.2~11.2.3这两条是岩溶区灌注桩采用泥浆护壁冲击成孔和全套管成孔工艺 施工方法的经验总结。 1对于泥浆护壁冲击成孔工艺,当钻头接近溶洞顶板时,应采用短冲程快 打的方式缓慢冲破溶洞顶板。其目的是防止由于冲程过大,导致钻头在冲破溶洞 顶板时掉钻和卡钻,也可减小大范围地面场陷的发生。采用短冲程快打的方式施 工,现场施工人员应做到“一听,二看,三监测”。一要听钻头冲击的声音判断 其下面是否有溶洞:二要看孔内泥浆面的变化,当泥泥浆面迅速下降时,做好补 石、抛石应急措施:三要实时监测泥浆的性能指标并做好记录,并根据不同的情 况对泥浆性能进行及时调整。 2灌注桩采用全套管成孔工艺施工,可减少砂层塌孔、溶(土)洞塌陷、 岩溶水对混凝土的离析等情况发生,提高了混凝土灌注桩身质量,在岩溶地区应 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根据桩的长度及地质条件,选用单层钢套管或双层钢套 管,在一些实际工程中,甚至采用三层钢套管。 为正常发挥钢套管的作用,根据广东经验,钢套筒壁厚度不小于18mm。 当表层溶洞周围10m或者5倍桩径范围内有相邻的构筑物时,应根据构筑物 的重要性对溶洞进行预处理。以防止桩基施工过程中,溶洞期塌引起地面的开裂 并对构筑物造成不良影响。 11.2.52当采用泥浆护壁成孔工艺且水下浇筑混凝土时,应密切注意孔口泥浆 益出量与混凝土浇筑量是否一致。如出现泥浆溢出量较少,说明混凝土流入溶洞, 应在确保理管的前提下,放慢速度继续浇筑混凝土,直至恢复正常: 3水下混凝土浇筑时,应随时检查混凝土面高度,拆混凝土导管前必须
量测混凝土导管埋设深度,防止导管拨出混凝土面;干作业成孔采用串简法浇筑 混凝土时,串筒底距混凝土浇筑面宜小于2m;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每隔15分钟 检查混凝土面是否出现下降,若混凝土面下降,应补充浇筑混凝土,直至混凝土 初凝。
11.3.43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具有流动性,桩体的大部分都位于地下水位以 下GTCC-046-2019 机车车辆牵引变流器-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为保证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水泥土类桩体成桩质量,宜加入速凝剂, 使其桩体快速凝固。
11.4.2对中、大型溶洞,实际工程多采用泵送低强度等级素混凝土填充处理 的方法,一般采用钻机成Φ110mm孔,由地面插入多根PVC管(兼做排气孔) 至溶洞内,利用混凝土输送泵通过Φ100mm钢管往洞内泵送水泥砂浆或低强度 等级素混凝土,直至灌满溶洞。对特大型溶洞,施工方法与中、大型溶洞基本相 同,增加了在泵送混凝土之前先进行吹填砂一道工序
12.1.1基槽(坑)检验可米用触融探法或其它方法,基础面积每200m不少于1 个孔,每个独立柱基不少于1个孔,基槽每20延米不少于1个孔。 12.1.2应用于检测的物探手段包括波速测试法、跨孔CT法、管波探测法、高 密度电法等。复合地基、溶(土)洞的处理效果根据需要可采用面波法、波速测 试法、高密度电法等进行检测,通过处理后波速、电阻率的分布形态、波速或电 阻率的提高量结合钻探揭露情况综合评价。溶洞处理效果宜结合采用跨孔CT法 进行检测,通过处理后洞内波速的提高量结合钻探揭露情况综合评价。大直径灌 注桩、地下连续墙的嵌岩情况及持力层检测宜采用钻芯法配合跨孔CT法或管波 探测法进行检测。 12.1.3溶(土)洞注浆效果的检测较为困难,广州地区多用钻取芯样、标准贯 入试验两种手段进行检测。综合实际工程的溶(土)洞处理效果检测标准,在通 常情况下,广东溶(土)洞处理注浆效果检验标准宜为:土洞填充采用随机原位 标贯试验,28天的标贯击数不应小于10击:溶洞填充物采用随机钻孔取芯,做 抗压试验,28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0.2MPa。 注浆效果的检测应根据注录的目的来规定具体指标,如以填充为目的,仅以 填满为原则,强度可不要求。 12.1.63对直径大于800mm的大直径嵌岩桩,其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嵌岩段岩 性特征及下卧层的持力性状,采取钻芯法进行完整性检测,更有利于查明对桩底 持力层深度范围内是否存在溶洞、破碎带或软弱夹层,同时遇异常时提供岩芯抗 压试验报告。采用钻芯法检测时,每根受检桩的钻孔数量宜符合下列规定:桩径 小于1.2m的桩,不得少于1孔;桩径为1.2m~1.6m的桩,不得少于2孔:桩径 为1.6m~2.0m的桩,不得少于3孔:桩径大于2.0m的桩,不得少于4孔。 对于岩溶中等和强烈发育场地,有条件时,大直径桩在终孔后宜进行超声成 孔检测,检测数量为30%。
附录A广东省碳酸盐类岩石及地面陷分布图
附录B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B.0.1本条是在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贵州省交通厅发布的《岩溶 地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方法指南》(2007)基础上,结合广东岩溶地质情况,提出了 极不稳定、不稳定、中等稳定和稳定四个场地稳定性划分标准。 B.0.2场地的适宜性与场地的稳定性一样,目前很难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估,多数处 于概念评价阶段。本条将场地适宜性划分为三个级别,包括适宜性差、适宜性较差和 基本适宜。
附录G 溶洞稳定性半定量计算
G.0.1G.0.4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对应的半定量计算方法,这四种方法只是初步分析 溶洞的稳定性,即使判定通过,对于重大工程还应进一步通过其他理论计算和现场试 验来定量判定溶洞地基的稳定性。
G.0.1G.0.4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对应的半定量计算方法,这四种方法只是初步分析 溶洞的稳定性,即使判定通过DB35/T 1866-2019 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对于重大工程还应进一步通过其他理论计算和现场试 验来定量判定溶洞地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