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6-049-2018 海南省绿色生态小区技术标准

DBJ46-049-2018 海南省绿色生态小区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558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6-049-2018 海南省绿色生态小区技术标准

4.1.1本条提出场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要 求和建议,审核场地原始地形图,保证场地建设不破坏当地文物古 迹、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当建设开发确 需改造场地内地形、地貌、水系、森林及有保留价值的植被等环境 现状时,应在规划设计说明中提出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建议。 在旧城改造和城镇化进程中,应尽量对场地内有利用或保护 价值的既有建筑纳人建筑规划中尽量加以利用,避免大拆大建,对 于保障性住房更应注重对既有建筑的利用。若对既有建筑加以保 留利用,则应在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保留建筑的具体位置。 4.1.2设计单位应结合地质勘探报告和环境影评估报告书等文件 在规划设计说明中对项目场地内不利地段和潜在危险源进行综合 评价,并提出防护措施建议。 4.1.3本条提出规划设计应对场地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充 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 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包括原有水体、湿地和植被,特别是 大型乔木)的改变。 当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湿地、植被 等时,应在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以减少对原场地环 境的改变和破坏;当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被大量改造 时,应制定生态保护和补偿计划,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说明场地开发利用要求及相应的保护措 施;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的 具体位置,并明确具体的场地开发保护措施,

规划设计说明中应概述项自场地和周边的地形条件,并结合 项目特征提出规划布局要求;规划设计图纸中应标明场地内建筑 的具体布局及其与周边建筑的位置关系, 4.1.6建筑景观和整体风貌应在总平面设计说明中进行详尽描述 海南省旨在打造“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的品牌,需要国际化特 色,同时,应保持区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特色。海南省建筑讲究自然 通风、采光,创造大众共享的开放空间。小区内建筑设计充分考虑 海南炎热的气候特点,合理采用开敞式走廊、飘棚、门厅等,将室内 外空间连在一起,在炎热的天气,为大众创造一个阴凉舒适的生活 环境。建筑造型、外观及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强调热带风情,突出 滨海特色 4.1.7小区的竖向规划设计应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 就势合理布局道路、建筑、绿地,及顺畅地排除地面水,而不能把竖 可规划当作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竖向设计应尽量避 免高填、深挖,以减少对原有自然地貌的人为影响。 竖向设计必须建立在对现状水系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般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必须根据居住区所在地域的地面排水系 统,确定居住区内规划排水体系,以确保建设地区地面水的排除及 安全排洪。其他平原地区,小区场地设计高程应符合城市规划确定 的控制标高。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符合城市干道控制标高,并应 与城市道路标高合理衔接。 居住区内的道路骨架与地势起伏关系很大,往往因此能决定 道路线型及走向。建筑物的布局也往往因地形地质的制约而影响 其朝向、间距及平面组合,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一般要求建筑 物的长边尽可能顺等高线布置,力争不要过分改变现状等高线的 分布规律,而只是局部改变建筑物周围的自然地形。市政管线,特 别是重力自流类管线(如雨水管、污水管等)与地形高低的关系密 切,力求与道路一样顺坡定线。居住区的平面布局只有与竖向规划 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不断彼此配合互相校核,才能使整个居住区的

规划方案更切实际,有利于建筑布局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4.1.8计算“绿地率”时,绿化用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 服务设施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以及满足当 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项 绿化。植物布置应充分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隔热、私密等特定功 能要求DB34/T 3266-2018 聚乙烯醇(PVA)纤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指南,高层、中高层住宅的绿地设计应充分考虑鸟瞰效果,满足 高楼居民的俯视要求。应多植庭荫树,适当配置色叶植物、香源植 物、保健植物、花灌木和多年生花卉,地被植物应选择管理粗放的 观赏性品种,宜用藤本(攀援)植物等进行垂直绿化,以增加绿量 丰富建筑物的立面效果。儿童、老人活动场所禁种有毒、有刺、带尖 及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 根据《海南省城镇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规定》面积计算, 屋顶绿化、树荫式停车场、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屋顶绿化可按一定比 例算为绿地面积,具体如下: 1屋顶绿化,建筑屋顶绿化覆土厚度不小于60厘来的,按屋顶 绿化面积的50%计算。 2树荫式停车场,满足以下条件,按停车面积的50%计算: 1)平均每个车位至少种植一株遮阴效果好的乔木树种,同时乔 木胸径不小于10厘米,冠幅不小于2米,株距不大于6米; 2)停车场以嵌草砖或植草格等设施种植草皮。 3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屋顶绿化,根据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屋顶绿 化的覆土厚度,按以下规定计算绿地面积: 1绿化覆土厚度不小于1米的,按100%计入: 2)绿化覆土厚度小于1米大于60厘米的,按50%计入。 强调小区绿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能够保障小区 室外环境质量,贴近生活方便休闲,方便邻里交往。海南气候炎热, 太阳辐射强度大,为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和绿化效果,规定了公共 绿地面积比例,公共绿地是指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在400平方米 以上,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

外的公共绿地。形成以遮荫乔木为主体、多种植物合理配置的种植 结构的要求,改善小区的微气候和生态环境。 条件适宜时可在绿地增建渗井、浅沟、洼地、渗透池塘等雨水 带留、蓄存、渗透设施。 4.1.9装配式建筑对于减少现场湿作业、缩短施工周期、改善建筑品 质和提高装配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鼓 励外围护墙选用设计使用年限更高的单元式幕墙或预制外墙板 或采用其他符合性能要求的工业化板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外围 护墙体非砌筑,能够更好地发挥钢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的优 势,同时有利于改善现场施工环境、减少资源浪费。装配式木结构 建筑的主要结构构件和部品应在工厂生产,并综合考虑项目所在 地理位置、构件运输便利性、施工机具和人工等影响因素,合理确 定装配方案。生产单位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必要的试验检 则手段,并建立完善的构件加工制作档案。装配式建筑应实现全装 修,推进建筑、装饰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提高装配化程度,保证建 筑安全和质量稳定

3为提高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当建筑呈一字平直排开且体 型较长时(超过30m),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过街楼以加强夏季或过 渡季的自然通风: 4应运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手段对场地风环境进行模拟预 测,并完成模拟报告,据此完成规划设计。具有应满足以下要求: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应低 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 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应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2)场地风环境模拟应以项目所在地块为对象,当模拟仿真结 果存在不利风环境时,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并出 具优化论证说明: 3)考虑海南地区以夏季作为主要评价季节,项目场地风环境 立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 4)场地风环境模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场地内1.5m高处的风速分布 (天量图和云图): ②不同季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室外活动区的风速放大系数: ③不同季李节不同来流风速下,建筑首层及以上典型楼层迎风 面与背风面(或主要开窗)表面的压力分布, 5)采用流体动力学(CFD)计算方法进行室外风环境模拟时,边 界条件和基本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计算区域:建筑覆盖区域小于整个计算域面积的3%:以目 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建筑上方 计算区域应大于3H(H为建筑主体高度); ②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 求再现; ③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或2m高度应划 分10个网格或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3个网格或更 高的网格内:

景观导风墙示意图某小区冬季1.5米高度处模拟图

4.2.2电气设计说明中应提出照明灯具选型要求,并明确公共空间 各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设计值要求。建筑物外立面照明指标 如表4.2.2所示。

表4.2.2不同城市规模及环境区域建筑物泛光照明的照度和亮度标准1

注:1.城市规模及环境区域(E1~E4区)的划分:E1区为天然暗环境区,如国 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天文台所在地区等;E2区为低亮度环境区,如乡村 的工业或居住区等;E3区为中等亮度环境区,如城郊工业或居住区等; E4区为高亮度环境区,如城市中心和商业区等。 2.为保护E1区(天然暗环境区)生态环境,建筑例立面不应设置夜景照明。

景观照明通常分为场地照明、绿化照明、水景照明、景观小品 照明、建筑立面照明等。建筑照明通常可采用轮廓照明、泛光照明 透光照明的方式。景观照明设计应遵循安全、适度的原则,并应符 合《城市夜景照明设计》JGJ/T163的有关规定,在满足安全、功能和 美化的前提下,还应注重节能源,实施绿色照明。 建筑物的外墙材料是影响灯光效果最大的一个因素。一般地 兑,混凝士石材、陶板等表面较粗糙的材料经灯光照射后的效果 较好;铝板、不锈钢、玻璃等表面光滑的材料会造成反射,不但灯光 的效果不明显且会因反射而造成污染,反射玻璃尤为严重。 现在一般室外照明普遍采用高效的高压钠灯或高压汞灯光 源。但在小区照明设计中应注意小区(主十道、主入口、公共生活区 除外)要求环境的幽静,冷色光源更易给人静的感觉,普遍采用高 玉灯。慎用彩色光,彩色光在增强某种颜色的同时也会改变建筑 立面上其它颜色的色调,引起色彩失衡

住区应有足够的水平照度,居民能够察觉障碍物。一般小区平 均照度在1lx/m²左右,而道路要达到2lx/m²左右。从数字上看,小 区照明比道路照明要暗得多,其实并非如此,道路对亮度均匀性有 定的要求,一般不低于40%,而小区中车辆、人员行进速度都比 较缓慢,亮度均匀性的概念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住宅小区中一些主 出入口、路口、公共区亮度都比较高,而其他地方亮度较低,因此平 均亮度较低。晚间照明设计还需考虑与户外设施的结合,使居民户 外活动不局限于聊天、遛弯,增加居民户外活动的兴趣,提高晚间 户外活动的质量。另外小区照明设计应时刻注意避免室外照明对 居民室内环境起不良的影响,应选择合理的灯具和恰当的灯位。 建筑照明灯具应隐蔽安装,不易被人接触到。且不影响建(构 筑物白天的景观效果。 避免光污染,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大面积采 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当太阳光或泛光灯照射在建筑物时,形成一个 强烈的副光源,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及车辆通行。故幕墙应采用反射 比不大于0.3的玻璃或其他材料,室外照明直射光线不应进入住户 外窗,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必要时应在灯具上 安装遮光板。地面反射光的眩光限值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2.3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等户外活动场地应合理设 置乔木,并充分利用构筑物和建筑自遮挡提供遮荫。养未、构筑物 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阴面积之和占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面积 的比例不小于20%。 室外景观总平面图、养木种植平面图中应标明养木位置:构筑 物设计详图中应标明构筑物投影的面积值。 编制户外场地遮阴面积比例计算书,对养木遮阴面积、构筑物 遮阴面积以及建筑日照投影遮阴面积进行计算。其中,乔木遮阴面 积应按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应按构 筑物正投影计算:建筑且照投影遮阴面积应按夏至日8:00~16:00

内有4h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 4.2.4绿地能够调节小区微气候,对小区气流产生影响,从而加速小 区空气的更新:绿色植物能调节CO,与O,的平衡,吸收有害气体 过滤和吸附微尘:绿地能有效地减轻噪声对人的于扰:绿地具有 水、土壤污染的净化功能;绿地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小区绿地也 是临时避灾场所。绿地是自然的象征、生命的象征,是绿色生态小 区的重要组成。 结合海南省太阳辐射情况及百姓遮荫需求,绿化设计以遮荫乔 木为主,为车行和人行提供荫凉,同时应搭配灌木、地被植物等.形 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景观,营造易养护的小区绿化植物群落,减少 开敬草坪的数量。 强调小区绿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能够保障小区 室外环境质量,贴近生活方便休闲,方便邻里交往。海南气候炎热, 太阳辐射强度大,为达到较好的空间环境和绿化效果,规定了公共 绿地面积比例,公共绿地是指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在400平方米 以上,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 外的公共绿地。 4.2.5小区内的绿化用地应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渗、滞、蓄、净、用 排”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进行设计、建造或改造。居住区规划、建设应 充分结合现状条件,对区内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进行统筹设计,如充 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坑塘、沟渠、水面,设计为适宜居小区使用的景 观水体: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下凹式绿地、浅草沟、渗透塘 湿塘等绿化方式,但必须注意,承调蓄功能的绿地应种植抗涝 耐旱性强的植物。这些具有调蓄功能的绿化方式,即可美化居住环 境,文可在暴雨时起到调蓄雨水、减少和净化雨水径流的作用,同 时提高了小区绿化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绿化植物配置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1所选植物均为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的少维护、耐候 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图复层绿化平面和里面示意图

景观园林种植平面图中应明确多层次植物群落的设置方案, 苗木表应列出植物名称和数量。 4.2.6《海南省城镇园林绿化条例》(2016年)中指出:在确保建筑安 全和公共安全的条件下,鼓励建设绿荫停车场,发展垂直绿化屋 顶绿化、桥梁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和绿荫停车场 的面积可折算建设项目的绿地面积,具体折算办法按照省人民政 府有关规定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琼府办[2016J58号指出: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结合实际情 况,因地制宜在新建建筑小区和既有建筑小区改造过程中,提高建 筑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鼓励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立 体绿化,增加雨水渗透、净化和收集利用设施,立体绿化可按一定 比例折算为绿地率。 屋顶绿化应根据气候特点、屋面形式,选择适合海南省当地种 植的植物种类。不宜选择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种类,宜种植地被、 小型灌木。海南省六级风以上的地区,不宜种植大型乔木;种植屋 面的排水坡度宜为2%,单向坡长大于9m时宜采用结构调坡;种植 室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 上,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设施,灌溉可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 施:屋顶应能够满足对荷载、防水、防腐等功能的要求,且屋顶绿化 不得破坏建筑物的结构防水和排水等设施。屋顶绿化应与设置在 室顶的其他设施相协调,为风机、太阳能、冷却塔等设备预留维修 通道和通风通道,并设计隔断减轻风机、冷却塔等设备对绿化种植 的影响。绿化屋面雨水口应不低于种植土标高,可设置在雨水收集 沟内或雨水收集井内,且屋面应有疏排水设施。新建建筑与小区中 高度在30m以下、坡度小于10°的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斜屋面种 植时,当坡度大于10°或存在其它容易导致土体滑动的因素时,必 须在表土下加设防滑装置或将坡顶结构做成台阶式,每阶设计成 花池状。

垂直绿化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表面或其它构筑物表面进行 生长攀缘、种植固定、枝条垂吊等形成的绿化垂直面的绿化形式。 它不仅增加绿色面积,还能增加人们生活空间的负氧离子含量,缓 解内心的压抑.提高生活质量

表4.2.7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A)

4.3.1国外通常把能否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作为衡量绿色社区的 项重要指标。因为一且居民无法利用公交系统出行,必将迫使他 门依赖私人汽车,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也是目 前大家提倡低碳出行的基本要求。因此,绿色生态小区的规划建设 应该充分为居民低碳出行提供便利,这也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重要 体现。 随着骑行自行车出行的信息网络越来越便捷,为方便居民环 保低碳出行,尽量减少对私人汽车、电动车的依赖性,绿色生态小 区应注重周边预留网络共享单车及政府公共自行车的停放区域, 4.3.2小区内人行通道、小区内人行通道与小区外人行通道的连接 处建筑入口等位置,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0763的相关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总平面设计说明和建筑设 计说明中的“设计概述”部分均应提出场地内人行通道的无障碍设 置要求。 总平面图和建筑平面图中应标明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的位置 及具体构造。场地内人行通道、场地内人行通道与场地外人行通道 的连接处、建筑人口等位置,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 范》GB50763的相关要求设置无障碍设施(参见下图)

图建筑入口无障碍设计样例

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居住区环境景 观设计标准》要求:居住区内的消防车道占人行道、院落车行道合 并使用时,可设计成隐蔽式车道,即在4米幅宽的消防车道内种植 不妨碍消防车通行的草坪,铺设人行步道,平日作为绿地使用,应 急时供消防车使用,有效地弱化了单纯消防车道的生硬感,提高了 环境和景观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确保 每个市民的安全、健康、舒适和便捷。绿色生态小区作为现代城市 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各类人群包括小孩、老人、伤残疾人都提 供方便。居住区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道路(宅间小路、组团道路、小 区道路等)公共绿地(包括儿童活动场地、组团绿地、小游园等) 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明确提出,道路交通的 无障碍通路应贯通。 4.3.3本条主要对小区出入口的设置提出安全控制要求,保障小区车 行、人行出人的安全通畅便捷。 4.3.4随着机动车的人均拥有量逐渐提升,居住区停车问题越来越 突出。为适应机动化社会发展形势,必须合理布局和配置小区的机 动车停车设施。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配置标准应符合海南省及 各地具体要求。 考虑安全和应急,小区需要适度安排地面停车场,考虑土地的 集约高效和绿化要求,地面停车场设置也不宜过多。如果设置过多 会影响小区的交通以及绿化面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要求: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即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 数量与居民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节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节能设 备也是低碳交通中优先选择的设备,电动或混合动力交通车辆和 工具也会越来越多,考虑绿色生态小区的可持续发展,小区应设立 电动或混合动力交通车辆和工具所配套的充电(站)设施 海南省电动自行车使用日益频繁,数量快速增长,自行充电及

4.4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4.4.1小区所在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 与精神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保证现代居民生活品质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 应。相关项目集中设置,既可节约土地,也能为居民提供选择和使 用的便利,并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打破小区 范围,既可增加公众的活动场所,文可提高各类设施和场地的使用 效率,是绿色发展倡导和鼓励的建设理念。 为提高土体综合利用效率,可将中小学操场、室外文体活动场 列为避难场所.并增建应急生活设施。

4.5.1小区设计图纸应包含详细的地下管线布置图,小区内的地下 管线铺设应规范,与城市其他管线相互衔接。综合布置的各类管线 相互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当符合有关规范规定。雨污管道的布 置图应在方案设计、给排水设计中进行明确说明。 4.5.2小区内的管线布局,凡属压力管线均与城镇干线网有密切关 系,如城镇给水管、电力管线、燃气管等,管线要与城市干管相衔 接凡重力自流管线与当地排水方向及城市雨污水于管相关。在进 行管线规划时,应与周围的城镇市政条件及本地区的竖向设计相 互配合,多加校验,才能使管线方案切合实际。

4.6.1智能化系统的设置,对于住宅建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居住 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I/T174的相关规定:对于公共建 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的相关规 定。小区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程序应符合GA/T75的规定,安全防范 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系统传输与布线,以及供电、防雷与接 地设计应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附 表A.0.1罗列了海南绿色生态小区强制、推荐下的安防配置情况 形成了小区周界及住宅的全覆盖,其维护、保养应由取得相应资质 的单位承担,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工作,及 时排除故障,淘汰、更换过期和损坏的设备器材,保持各系统处于 良好的运行状态。 电气设计说明中应提出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置要求,并应在 施工图中予以落实;主要设备表中应列出监控系统相关设备的型 号、规格。

4.6.2平时可播送背景音乐,当发生地震、火灾、台风等自然灾害时, 值班室可自动切换为紧急广播状态。扬声器的设置应结合景观道 路设计,且不宜选用功率超过25W的扬声器,以避免扰乱居民 休息。 4.6.3电子公告牌系统的具体功能宜包括如下内容: 1住宅区内应考虑绿色建筑的社会教育和弓导作用,特别是将 住宅小区内的主要“绿色技术”进行展示,以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 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针对新技术,结合会所、园林景观等设置展 示牌、展柜、模型等,向居民介绍主要技术及其优缺点。 2发布天气预报、重要新闻等消息。

1住宅区内应考虑绿色建筑的社会教育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将 住宅小区内的主要“绿色技术”进行展示,以普及绿色建筑的理念, 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针对新技术,结合会所、园林景观等设置展 示牌、展柜、模型等,向居民介绍主要技术及其优缺点。 2发布天气预报、重要新闻等消息。

4.7.1给排水设计时应编制水资源利用方案,具体应包括但不限于 以下内容: 1国家、海南省和相关地市相关标准与文件(如《海南经济特区 水条例》、《海口市城市供水排水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规定的节水 要求,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 施情况说明。 2项目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城市综合体建筑、住 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场和会展)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的水资源 情况,以确定综合利用方案。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水量估算表(含水量计算表)及水量 平衡表,具体满足以下要求: 1)用水定额应结合区域的总体用水情况进行考虑,参照现行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相关要求,以及海 南省经济情况、气候条件、用水习惯和区域水专项规划进行确定。 2)用水量估算不仅应考虑建筑室内盟洗、沐浴、冲厕、冷却水 补水、游泳池补水、空调设备补水等室内用水要素,还要综合考虑

小区或区域性的室外浇洒道路、绿化、景观水体补水等室外用水 要素。 3)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进行源水量和用水量的水量平衡分 析,编制水量平衡表,并考虑季节变化等各种影响源水量和用水量 的因素。 4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1)给水系统设计方案应包括水源情况概述(包括自备水源和 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方式、给水系统分类及组合情况分质供水情 况、当水压水量不足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等 具体应按以下原则和要求进行编制: ①供水应充分利用市政压力,加压系统应选用节能高效的设 备,分区合理,并采取措施进行减压限流,确保水压稳定、可靠,水 量和水压应可向所有用户不间断供应符合卫生要求的用水: ②水质满足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规定要求。生食品洗涤、烹 饪、盛洗、淋浴、衣物洗涤、家具擦洗用水的水质标准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CJ/T206、《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相关要求;当采用二次供水 设施保证住宅正常供水时,水质卫生标准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二 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的相关要求:生活热水系统的水质 要求与生活给水系统的水质要求相同:管道直饮水水质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的相关要求;采用非传统水 源作为杂用水时,应满足各类杂用水水质标准; ③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 水造成二次污染。有直饮水时,直饮水应采用独立的循环管网供 水,并设置水量、水压、水质、设备故障等安全报警装置。使用非传 统水源时,应采取措施防止误接、误用和误饮,并注意保障其在储 存、输配等过程中的水质和水量安全; 4选择热水供应系统时,若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宜 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若热水用水量较大且用水点比较集中,宜

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其中,设置 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应通过采用混水器、恒温阀、压差控制装置 等确保冷热水系统压力平衡; 2)排水方案应包括现有排水条件说明、排水系统选择、排水体 制及污水排水量等,具体应按以下原则和要求进行编制: 1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 ②室外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雨水收集、处理及排放系统 不应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③应根据海南气候、项目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的人 渗、排放和利用方式,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减少雨水受污染的几率 尽可能地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3)为避免室内重要物资和设备受潮,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 道、阀门和设备的漏水、渗水或结露。 5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说明 应对给水系统中采用的节水器具、高效节水设备和相关的技 术措施进行说明,且所有项自应采用节水器具。 6污水处理方案 按照市政部门提供的市政排水条件,靠近或在市政管网服务 文域的建筑,其生活污水可排人市政污水管,纳人城市污水集中处 理系统;远离或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系统的污水,应单独进行处理 分散处理),且应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系统:处理后排 放到附近受纳水体,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 准》GB8978的相关要求,即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必须达到 100%:当技术经济指标合理时,可考虑污废水的回收再利用,自行 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7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进行详细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 上,合理确定项目是否利用雨水和再生水等水资源;当利用非传统 水源时,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具体的利用方法、规模和处理

工艺流程等内容。应设计相应的水质安全保障措施,避免在储存和 输配等过程中与饮用水系统混连,并单独设置计量水表,同时应在 施工图中标明计量水表的设置位置。 4.7.2绿色生态小区的场地开发应以低影响开发为原则,贯彻海绵 城市建设理念。绿色雨水设施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 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 本、对功能调蓄设施等。与人工雨水设施相比,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能够通过蒸发、人渗、植物截留、土壤过滤、生态水处理、调蓄等自 然方式控制地表雨水径流、削减峰值流量、控制径流污染等。在场 地内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能够使开发后场地最大限度模 拟自然地表生态环境,减少人工开发对自然水循环的影响,实现人 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当场地面积超过10hm²时,应结合建筑、给排水、总图、景观等 专业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当场地面积不超过10hm?时,也应合 理采取有效的雨水控制措施。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提出场地内绿色 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要求,相关图纸中应予以落实。 结合景观设置雨水调蓄能够兼顾美观与实用两方面需求,有 效节省占地。除了可以利用景观水体对雨水进行调蓄利用外,景观 绿地也可以具备调蓄功能。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景观绿地包括下凹 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以及湿塘、雨水湿地、调 节塘等具有一定调蓄容积,且可以用于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的绿 地设施。应编制有雨水调蓄功能绿地和水体面积比例计算书,下凹 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 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 透水铺装相对于传统硬化地面,具有更好的渗水性和保湿性 主要适用与地面公共停车场、人行道、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等荷载 较小的室外地面,能够有效改善下垫面雨水人渗性能,减少地表雨 水径流。透水铺装一般包括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嵌草砖等,鹅卵 石、碎石铺装也属于透水铺装。小区内机动车道可选用透水沥青

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 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雨量中的比率,此 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降 雨量。 海口、三业、琼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0%、70%、75%、80%或 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日值)参见表4.7.3。其他市县参照与其 长期降雨规律相近的城市的设计降雨量值。

.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隆雨量

4.7.4雨水人渗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王要有地面人 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池井人渗等。除了地面雨水就地人渗不需 要配置雨水收集设施外,其他渗透设施一般都需要通过雨水收集 设施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引流到渗透设施中。透水铺装作为雨水人 渗的较特殊的一种,其直接受水面即是集水面,集水与储存合为 一体。 收集回用系统或技术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 雨水转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用于生活杂用等。 调蓄排放系统或技术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 间延后,其手段是储存调节。 根据海南省气候受季风影响较为明显,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 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5~10月是多雨季,主要有锋 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雨水径流峰值较大。随着海南城镇化水平 提高,城市市政雨水管道设计能力越来越容纳不了短时暴雨天气 形成的峰值流量,局部地区已出现城市内涝现象,所以绿色生态小

区应多采用人渗和调蓄手段,调节峰值,延后雨水排放,真正体现 海绵小区的特点和作用。 4.7.5地面雨水收集主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屋顶排到地面 的雨水。排向下沉式绿地、浅沟洼地等地面雨水渗透设施的雨水通 过地面组织径流或明沟收集和输送;排向渗透灌渠、浅沟渗渠组合 入渗等地下渗透设施的雨水通过雨水口、理地管道收集和输送。这 些功能的顺利实现依赖地面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的配合。 雨水口设置要求基本上沿用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的规定。地面雨水一般污染较重、杂质多,为减少小区内 和市政雨水管道堵塞或杂质沉积,需要雨水口拦截固体污物。 绿地低于路面,故推荐雨水口设于路边的绿地内,而不设于路 面。低于路面的绿地或下沉式绿地一般担负对客地来的雨水进行 入渗的功能,因此应有一定容积储存客地雨水。雨水排水口高于绿 地面,可防止客地来的雨水流失,在绿地上储存。本条中规定雨水 口高于绿地20mm~50mm,与要求路面应比绿地高出50mm~100mm 相对应,保证了雨水口的表面高度比路面低 透水铺装地面雨水径流量较小,可尽量沿地面自然坡降在低 洼处收集雨水,采用明渠方便管理、节约投资。 4.7.6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等地面入渗设施的造价比较低,故 推荐优先采用。采用这些入渗设施时,须注意入渗面与地下水位的 距离不应小于1米。) 雨水渗透设施特别是地面下的渗使深层士壤的含水量人为 增加,土壤的受力性能改变,甚至会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建 设雨水渗透设施时,需要对场地的土壤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正 确设置雨水渗透设施,避免对建筑物、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室外 排水检查井与建筑的间距一般要求3米,人渗设施的间距应该更 大,故规定5米。 4.7.7在发生超过设计能力暴雨、连续降雨或某种故障状态下,调蓄 设施水位可能超过溢流水位发生溢流。重力溢流指靠重力作用把

溢流雨水排放到室外,且溢流口高于室外地面。屋面雨水管道特别 是87型雨水斗系统一般能排除50年重现期暴雨,把雨水引入储 存池,所以储存池的溢流管应有能力排除这些雨水。 4.7.8管道分开设置是指两类管道从水源到用水点都是独立的,之 旬没有任何形式的连接。要求采用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供水补水 的系统都属于生活饮用水系统。游泳池、与人体密切接触的水景 戏水等设施都要求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因此都不能采用回用雨 水补水。 应审核设计图中和检查工程中雨水回用水供水管道系统的衫 水管接入点,当补水为生活饮用水时,补水点应在雨水池(箱);审 核检查雨水回用管道上连接的其他类管道不得是生活饮用水管 道;当雨水作为补水向其他管道系统补水时,比如消防水系统、循 环冷却水系统、景观水系统、绿地浇洒系统等,也要同样审核检查 雨水回用管道没有通过被补水的系统连接到生活饮用水管道。如 果连通管设置常闭阀门、正回阀、倒流防正止器,这种情况仍属于两 种管道没有分开,存在安全隐惠。 避免存在误用、误饮等危险,所以不应装水龙头。 4.7.9可再利用材料是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可以 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包括砌块、砖、瓦、料石、管道、预制混凝土板、木材、钢材、部分装 饰材料等)。 可再循环材料是指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 形体生成另一种材料,即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包括钢、铸 铁、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塑料、石膏制品、木材、橡 胶等)。 结构设计说明中应提出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的使用 比例要求,并在结构施工图中应予以落实。 编制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使用比例计算书,根据工程概 预算材料清单,对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材料的使用比例进行计算。

技术经济指标中涉及规划总用地范围、底层架空建筑用地面 积、绿地面积、用地内道路面积、其他用地面积的计算依据地方(市 县)规划管理规定和国家标准执行。

5.0.1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全过程环境保护计划书”,在施工过程 中定期组织检查核实落实情况,并保留相关实施记录文件(包括责 任人签字的检查记录、照片或影像等)。按照要求在施工现场安装 汤尘噪音在线监测系统。 5.0.2施工单位应编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书”,在施工过程中 定期组织检查核实落实情况,并保留相关实施记录文件(包括责任 人签字的检查记录、照片或影像等)。 5.0.3临建设施包括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淋浴间等。综合管理 包括现场防火、治安保卫、卫生防疫等内容。 5.0.4施工单位应根据项自实际情况制定“节能和用能方案”,在施 工过程中定期组织检查核实落实情况,并保留相关实施记录文件 包括责任人签字的检查记录、照片或影像等)。“节能和用能方案 的编制应遵循以不原则与要求: 1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 机具,如选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等; 2施工现场应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 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有预防与纠正措施: 3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作业面,以减少 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应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 非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他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4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 再生能源; 5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开展用电和用油计量,完善设 备档案,及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保持低耗、高效的 状态;

6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T/SLEA 0031.2-2022 实验室用水气配件技术规范 第2部分:应急喷淋和洗眼设备.pdf,避免大功率施工机 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转。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 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机械设备宜使用 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7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各种 设备的单位耗能; 8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设计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的 本形、朝向、间距和窗墙面积比,使其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 采光; 9临时设施的外墙窗设置遮阳措施; 10临时设施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隔热性能耗的材 料,减少夏天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能耗; 11合理配置空调和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 用,节约用电; 12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具体要求为:临时 线路合理设计和布置,临时用电设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13采用声控、光控等方式节约照明用电 施工区和生活区应分设电表,分别记录各区域的具体能耗。其 中,施工区能耗包括施工区施工各类作业、设备以及临建的用能: 生活区能耗包括生活区人员生活、各类设施、设备、临建的能耗。 (施工单位应制定节水和用水方案,提出建成每平方米建筑水 耗目标值,预算各施工阶段用水负荷,优化供水管网,合理配置用 水器具,采用节水器具,并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利用:施 工单位应分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别做好建筑施工现场水耗监测、记 录,并汇总总用水量。 5.0.5施工现场应有条理地安排临时设施的入场,合理预留活动空 旬,节省土地利用空间。施工现场道路按照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相 结合原则布置。同时,施工现场保护古树名木,保持生态环境,禁止 将有害物质作土方回填。

量)/工程需要钢筋理论量1×100%。其中,工程需要钢筋理论量为用 于工程实体的钢筋理论用量,不包含定额损耗。 建设、施工单位应保留工程决算材料清单、可再利用和可再循 环材料产品的检测报告等材料,并编写小区环境中使用可再利用 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的比例计算书,其中对于部分既可以直接再 利用文可以回炉后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如标准尺寸的钢结构 型材等)不得重复计算。使用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和可再循环建筑材 料,优先应用于小区道路铺装、停车场地铺装、园林及广场铺装、小 区景观及建筑部品构建等方面。 5.0.7建设单位应做好全装修方案产品以及专业施工人员的资 料储备,及人才培训。建筑本体完成外装之后,施工单位应做好管 线铺设、地面墙面隐蔽工程的资料记录,并与全装修施工人员做好 工作交底。要求产品可靠、细节到位,做好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 全部铺装或粉刷,并做好厨房与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安装完成。施工 要点包括:平整度垂直度、无裂缝、门窗开启灵活、观感及外观 质量等。 5.0.8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就设计文件中绿色生态小区重点内容进行 专项交底,并保留各专业设计文件交底记录。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 方案时,应明确绿色生态小区的重点内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 借施;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施工方案中有关重点内容的施工 要求,并以施工日志的形式保留相关详细实施记录。 5.0.9做好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理深,加强管道工程施工 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统筹安排住宅小区各专业管线的施工顺序 加强对管线平面位置和立面高程的双重控制。管线交叉处理原则 为: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口径让大口径,分支管让主干管,压力 管让重力流管,易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技术要求低让技术要求高 的。先施工完毕的管线的施工方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并按要求做好 标识,后施工的其它管线的施工方,注意对已施工完毕的管线的保 护。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变更、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资料、编制各专业

专项交底,并保留各专业设计文件交底记录。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 方案时,应明确绿色生态小区的重点内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 借施;在施工过程中应贯彻执行施工方案中有关重点内容的施工 要求,并以施工日志的形式保留相关详细实施记录。 5.0.9做好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理深,加强管道工程施工 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统筹安排住宅小区各专业管线的施工顺序, 加强对管线平面位置和立面高程的双重控制。管线交叉处理原则 为: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小口径让大口径,分支管让主干管,压力 管让重力流管,易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技术要求低让技术要求高 的。先施工完毕的管线的施工方做好成品保护工作,并按要求做好 标识,后施工的其它管线的施工方,注意对已施工完毕的管线的保 护。施工单位按照设计变更、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资料、编制各专业

的工程竣工图、确保工程竣工图的真实、齐全、和有效性,为小区竣 工后物业维修和小区改造提供最真实的资料。 5.0.10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通过施工图审查的设计文件,若在施工 过程中出于整体建筑及小区功能的要求,需对绿色生态小区的设 计文件进行变更,应不显著影响该小区绿色生态重要指标,并保留 完整的资料档案,坚决杜绝设计变更内容不明确或降低绿色生态 小区性能的重大变更。 相关变更应由监理单位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 共同协商,经过确认后由设计单位发出相应图纸或说明,并由监理 工程帅办理签发手续,下发到有关部门诸实施。 5.0.11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根据 高星级绿色建筑评级材料、评级证书,对20%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 筑达标情况进行核查、验收。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根据 绿地和水体面积比例计算书、遮荫植物数量分布和相关施工图等 资料,对绿地率和遮荫植物的设置情况进行核查、验收。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根据 景观园林种植平面图等资料,对绿化植物的配置情况进行验收。绿 化植物的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所选植物均为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的少养护、抗性 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2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3种植区域覆土深度满足要求。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根据 施工图等资料,对养木和构筑物的设置情况进行验收。养木、构筑 物和建筑日照投影的遮阴面积之和占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面 积的比例,应达到20%。乔未遮荫面积按照成年乔未的树冠止投影 面积计算;构筑物遮荫面积按照构筑物正投影计算;建筑日照投影 遮阴面积按照夏至日8:00~16:00内有4h处于建筑阴影区域的户

外活动场地面积计算。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根据 有雨水调蓄功能绿地和水体面积比例计算书、透水铺装比例计算 书和关施工图等资料,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情况进行验 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 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应达到30%;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应达到 50%。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监理等单位对施工单位“施工 全过程环境保护计划书”的编制情况进行核实,并根据相关记录文 牛(包括责任人签字的检查记录、照片或影像等)对其在施工过程 中的落实情况进行核查。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对施工现场隐蔽验收资料、隐蔽交 妾记录等进行查验,对地下管线的平面布置、立面高程、覆土厚度 等施工质量进行验收。人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监理、施工等单位根据配套公 共设施的设计图施工纪录等资料进行查验,对其配套数量和质量 进行验收。 建设单位应在工程完工后,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进行过培训 的人员进行装修查验,查验方法包括:观察自测;开启和关闭检查: 手扳检查,并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记录

6.0.1各阶段综合效能调适工作记录是用来详细记录调适过程中 各部分的完成情况及各项工作和成果的文件,包括进展概况、各方 职责及工作范围、工作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及跟踪情况、尚未解 决的问题汇总及影响分析,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培训记录用以记 录对于运行管理人员的培训过程,包括每次培训课程的大致内容 学员的反馈情况以及培训结束后的对学员的考核情况等。培训使 用于册是培训实施时所采用的培训资料,如主要设备的操作说明 维护说明,故障处理等。移交资料应该齐全完整有效,在移交资料 中应包括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遗留问题。 6.0.2由于目前小区建筑信息化、自动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为 了避免出现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不合理运行及维护的现象,致使 设计效果无法实现JG/T 196-2018 钢板桩,在小区设备系统综合效能调适工作结束之后, 对小区及建筑的机电设备系统实际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培 训。培训宜由建设单位负责,确定培训的内容、深度、形式、次数等。 6.0.3本条为保障物业管理单位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能源的管理 水平,特此规定。 6.0.4物业基础管理包括接管验收手续,管理小区配套设施及管 线,协助成立业主委员会,做好档案管理等。管理档案包括接管验 收资料、基础管理措施、运行维护记录等内容。应统一编号、规范管 理、分类归档、电子化存储,并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物业接管验收管 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物业方在建筑运行全过程中对建筑总体情况 的把控,便于事后追溯,可作为管理证据。档案管理制度应严格明 确、完整严密、便于操作,做到文档存放有序、使用有则、责任明确。 6.0.5根据使用功能,小区运行使用中需要进行日常维护维修的对 象主要包括集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小区照明、电气、楼宇自

道、无障碍场地等,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儿童活动区域应铺设软 性、无异味的铺装材料,如胶垫、塑胶等保护儿童安全。设置老年人 呼叫服务,保证老人安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