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2366-201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DB37/T 2366-201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2366-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04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5821
下载资源

DB37/T 2366-2013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2366-201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6.3碳化深度值测量与计算

6.3.1碳化深度值测量

6.3.1.1当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时,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 测点数不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当同一构件各测区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应测量每个测区 的碳化深度值。 6.3.1.2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在测区表面剔凿出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10mm。然后 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不得用水冲洗。应采用浓度为1%酚酞酒精溶液喷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 已碳化与未碳化界线清晰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 距离多次,读数精确至0.5mm,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6.3.1.3当采用H550型回弹仪检测时,不需要测量碳化深度。

.3.2碳化深度值计算

GB/T 32484-2022 表壳体及其附件 气相沉积镀层构件的平均碳化深度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 d一一构件的平均碳化深度值,当d>10.0mm时,取d=10.0mm,精确至0.5mm; d一一第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一一测区数。

6.5.1采用本标准进行检测的人员应通过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 5.5.2现场检测作业,应遵守有关安全及劳动保护规定。 5.5.3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且粗骨料为碎石; b 采用普通成型工艺;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模板; d 自然养护或蒸气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 e)龄期为(14~1100)d; f)抗压强度为(10. 0~80. 0)MPa

本标准不适用于下列情况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a)测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 b)遭受冻害、化学侵蚀、火灾、高温损伤。

不适用于下列情况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试部位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 重受冻害、化学侵蚀、火灾、高温损伤。

当混凝土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按本标准所给测强曲线计算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但可按 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制定专用测强曲线或通过试验进行修正: a)粗集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 b)特种成型工艺制作的混凝土; c)检测部位曲率半径小于250 mm:

)长期处于高温、潮湿或浸水环境的混凝土。

7.4山东地区(青岛地区除外)测强曲线

7.4. 1塑性混凝土测强曲线

7.4.1.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塑性混凝土测强曲线。 7.4.1.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塑性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

7.4.1.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塑性混凝土测强曲线。

fca.——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精确至0.1MPa; Rs1一一第i个测区平均回弹值,如有修正,取修正后的值; d。一一构件的平均碳化深度值,当同一构件各测区碳化深度值极差大于2.0mm时,d.取各测区碳 化深度值d。

7. 4. 2 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7.4.2.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7.4.2.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泵送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

4.2.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4.2.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泵送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 度换算值f.,应根据测区平均回弹值R:及碳化深度值d.按下式计算:

7.4.3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

4.3.1采用H550型高强混凝土回弹仪检测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 4.3.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60.0MPa,且不大于80.0MPa的高强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

7.5青岛地区测强曲线

7.5.1塑性混凝土测强曲线

5.1.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塑性混凝土测强曲线。 5.1.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塑性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 度换算值f,应根据测区平均回弹值R;及碳化深度值d,按下式计算:

强度换算值f,,应根据测区平均回弹值R;及碳化深度值d,按下式计算:

7.5.2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7.5.2.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 7.5.2.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泵送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混凝土强 度换算值f品,,应根据测区平均回弹值R;及碳化深度值d,按下式计算:

度换算值f.s,应根据测区平均回弹值R;及碳化深度值d,按下式计算:

7.5.3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

5.3.1采用H550型高强混凝土回弹仪检测高强混凝土测强曲线, 5.3.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60.0MPa,且不大于80.0MPa的高强混凝土,构件第i个测区的

7.5.4混凝土的修正

5.4.1采用M225型回弹仪检测混凝土的修正。 5.4.2对于抗压强度不小于10.0MPa,且小于60.0MPa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尚应按下式 正:

8.1混凝土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

fui = feui

fa = fsi k

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构件或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 系数:

式中: n 8一一构件或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变异系数,精确至0.01。

8.2异常数据判断和处理

按批抽样检测或单个构件检测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应进行异常数据的判断和处理,异常数 和处理应符合GB/T4883的规定,详见附录E。

按批抽样检测时,该批构件混凝主强度变异系数应满足表4的要求,否则应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 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a)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测批; b 增加测区的数量; C 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无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可按7.2条提供单个构件的检测 结果。

表4测区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限值

4.1单个构件检测,当测区数少于10个时,以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最小值作为该构件的 强度推定值:

fe.e = fe.min

Jcufe 构件或检测批混凝王抗压强度推定值,精确至0.1MPa; feca.min一一构件或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中的最小值,精确至0.1MPa。 3.4.2按批抽样检测,或单个构件检测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10个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

安批抽样检测,推定区间的置信度宜为0.90,并使错判概率和漏判概率均为0.05,检测批混凝 5%保证率特征值的标准值的推定区间上限值和下限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fes,一一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推定区间下限值,精确至0.1MPa; ko.05.——0.05分位数推定区间上限值系数,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F查得;

f cu, =m 0.05.u* cu, 三

非泵送混凝土M225型回弹仪不同浇筑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送混凝土M225型回弹仪不同浇筑面上回弹值的

注1:R,或R小于20或大于50时,均分别按20或50查表; 注2: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顶面的修正系数,是指一般原浆抹面的修正值: 注3: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底面的修正系数,是指构件底面与侧面采用同 类模板在正常浇筑情况下的修正值; 注4: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或R的R或R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

泵送混凝土M225型回弹仪不同浇筑面上回弹值的修正值

泵送混凝土M225型回弹仪不同浇筑面上回弹值白

注1:R或R小于20或大于50时,均分别按20或50查表: 注2: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顶面的修正系数,是指一般原状混凝土面的修正 值; 注3: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底面的修正系数,是指构件底面与侧面采用同一类 模板在正常浇筑情况下的修正值; 注4: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R或R的R或R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0.1。

D.1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方法

D.1.1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单位,需具有见证取样和主体结构检测的资质。 0.1.2采用回弹仪应符合本规程第4章的各项要求, 0.1.3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混凝土试块应与欲测结构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成型工艺与养 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GB175的要求,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JGJ52的要求,混 凝土搅拌用水应符合JGT63的要求,

D.1.3制定专用测强曲线的混凝土试块应与欲测结构或构件在原材料(含品种、规格)、成型工艺与养 护方法等方面条件相同。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GB175的要求,混凝土用砂、石应符合JGJ52的要求,混 凝土搅拌用水应符合JGJ63的要求。 D.1.4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a) 按施工常用配合比设计不少于5个强度等级混凝土,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制作6个150mm 立方体试块,同一龄期试块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b 在成型后的第二天,将试块移至与被测结构或构件相同的硬化条件下养护,试块拆模日期与结 构或构件的拆模日期相同。 D.1.5 试块的测试: a 将到达龄期的试块表面擦净,以试块浇注侧面为承压面,将试块置于压力机的上、下承压板之 间,加压(30~100)kN(低强度试块相应取低压力值); b 在试块保持(30~100)kN的压力下,用回弹仪按本规程5.2规定的方法,在试块的另外两个 相对侧面上分别选择均匀分布的8个点进行回弹; 从每一试块的16个回弹值中分别剔除其中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再求余下的10个回 弹值的平均值,计算精确至0.1,即得该试块的平均回弹值; d 回弹值检测完毕后,应按GB50081的规定,进行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得到试块的立方 体抗压强度值fm,精确至0.1MPa。 e)最后检测回弹检测面的碳化深度。 D.1.6专用测强曲线的计算: a) 专用测强曲线的回归方程式,应按每一试块求得的回弹值和抗压强度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 理计算;

D.1.4试块的制作和养护:

a 按施工常用配合比设计不少于5个强度等级混凝土,每一强度等级每一龄期制作6个15 立方体试块,同一龄期试块宜在同一天内成型完毕; b 在成型后的第二天,将试块移至与被测结构或构件相同的硬化条件下养护,试块拆模日期 构或构件的拆模日期相同

D. 1. 5 试块的测试!

.1.6专用测强曲线的

式中: A、B、C—一回归系数。

c)回归方程的相对标准误差e.及平均相对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f. = AR 10℃"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异常数据判断和处理

依据《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止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可采用格拉布斯准则 进行异常值判断,将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feul、feu,2、…、feun,计算统计 量

式中: G,、G一一格拉布斯检验统计量; fcu1一一构件或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小值,精确至0.01MPa; feun一一构件或检测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最大值,精确至0.01MPa; Go.975、Go.995一一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检测批测区数量由附录G查得。 取检出水平α为5%,剔除水平α为1%,按双侧情形检验,检出水平α对应临界值为G0.975,剔除 水平α对应临界值为Go.995° 若G,>G,,且G,>Go.975,则判断fcun为离群值,否则,判断没有离群值。 对检出的离群值cun,若G,>Go.995,则判断fcun为统计离群值,可考虑剔除,否则,判断未发 现统计离群值,fcun为歧离值。 若G,>G,,且G,>Go.975,则判断fcu.1为离群值,否则,判断没有离群值。 对检出的离群值fcu,1,若G,>Go.995,则判断fcul为统计离群值,可考虑剔除,否则,判断未发现 统计离群值,f.为歧离值。

E.2.1若检出了一个离群值,应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和相同的规则,对除去已检出离群值后余下的数值 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离群值为止。对除去已检出离群值后余下的数值,应按本规程第7.1条重新计 算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检出的离群值总数不宜超过样本量的5%,若检出的离群 值总数超过了这个上限,对此样本应作慎重的研究和处理。

继续检验,直到不能检出离群值为止。对除去已检出离群值后余下的数值,应按本规程第7.1条重新计 算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检出的离群值总数不宜超过样本量的5%,若检出的离群 值总数超过了这个上限,对此样本应作慎重的研究和处理。 E.2.2检出歧离值后,不得随意舍去歧离值,应尽可能寻找其技术或物理上的原因,若在技术上或物 理上找到了产生它的原因,则应剔除或修正;若未找到产生它的物理上和技术上的原因,则不得剔除或 进行修正。

.2.2检出歧离值后,不得随意舍去歧离值,应尽可能寻找其技术或物理上的原因,若在技术上或物 理上找到了产生它的原因,则应剔除或修正;若未找到产生它的物理上和技术上的原因,则不得剔除或 进行修正。

高端歧离值可从样本中直接剔除: b 低端歧离值在有充分理由说明其异常原因时,可以剔除; C 当无充分理由说明其异常原因时,在低端歧离值邻近位置重新取样复测,根据复测结果,判断 是否剔除; d 保留歧离值,补充检测,增加样本数后重新检验异常值; e 保留歧离值,重新划分检测批后重新检测: 歧离值剔除应由主检签字认可,并应记录剔除的理由和必要的说明。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检验批样本容量与推定区间上、下限系数

1 检验批样本容量与推定区间上、下限系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2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200取值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GB/T 41993-2022 家用和类似用途的声音信号装置表G.1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

注:当测区数量大于100时,可按测区数量为100取值,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

1.1助动词的使用规则

下的助动词应被用于表示声明符合标准需要满足

GB/T 50357-2018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表 H. 1 要求

助动词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等效表述 应 应该、只准许 不应 不得、不准许 不使用“必须”作为“应”的替代词。(以避免将某标准的要求和外部的法定责任相混淆) 不使用“不可”代替“不应”表示禁止。 表示直接的指示时(例如涉及试验方法所采取的步骤),使用祈使句。例如:“开启记录仪。” H.1.2表H.2所示的助动词应被用于表示在几种可能性中推荐特别适合的一种,不提及也不排除其他可 能性,或表示某个行动步骤是首选的但未必是所要求的,或(以否定形式)表示不赞成但也不禁止某种 可能性或行动步骤。

表 H. 4 能力或可能性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