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94-2015 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技术规程

DBJ61/T 94-2015 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94-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099
下载资源

DBJ61/T 94-2015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94-2015 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技术规程

耐久性的要求,其氯化物和碱的含量及放射性核素的限量应符 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同时应符合在正常使用环境下不 立生有损人身健康及环境的有害成分,火灾时防火等级要求的 时间内不得产生析出构件的烟雾及有毒气体。对于低手一类环 境类别的使用环境,应采取措施避免环境对填充体强度及耐久 性的影响。墙板中的填充体应达到一定的设计强度,当采用蒸 玉加气混凝土时,强度级别不应低于A3.5级,体积密度级别宜 选用B05~B07级;当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或轻质混 凝土制品时,强度不应低于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体A3.5级的要 求,体积密度宜与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体B05~B07级相当;当 采用低于相应强度等级的块体时,应有可靠的试验结果。 3.1.5预制复合墙板连接部位坐浆对保证复合墙板之间正常传 递压力和剪力起着重要作用

3.2.21夹芯保温预制复合外墙板中的保温材料,应采

.2.21夹芯保温预制复合外墙极中的保温材科JGJ/T480-2019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应采用低导热 系数、低吸水率的轻质材料,其导热系数不宜大于0.044W/(m· K),吸水率(体积比)不宜大于0.3%; 2夹芯保温预制复合外墙板中内外墙板的连接件应满足下 列要求: 1)连接件的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技术规程》JGJ1 的相关规定; 2)其他连接件应进行系统的验证性试验,必要时应通过专 门论证,经鉴定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采用

3.3.1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中的复合墙体可通过与普通混液

3.1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中的复合墙体可通过与普通混凝土 主、墙等抗侧力构件结合形成满足结构设计需要的混合结构体

3.3.2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对规则性的判定可参照现行国家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沟技术规程》JGJ3的相关规定执行,应对结构的整体进行分 析。结构中的重要部位、形状突变部位以及内力和变形有异常 变化的部分(例如较大孔洞周围、节点及其附近、支座和集中 苛载附近等),必要时应另作更详细的局部分析。

3.3.3试验研究成果表明: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房屋的

装配式复合墙体组成并通过竖向边缘构件及连接柱、楼板和约 束暗梁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各单榻装配式复合墙体可独自形成 抗侧力系统;其次,结构体系具有较多数量的内部与外部赞余 度,可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塑性屈服区,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 量的地震能量。如地震作用下各墙体之间连梁的塑性铰屈服 墙体内各层次分灾原件的渐次破坏,均能分级释放地震能量 尤其装配式复合墙体的破坏,在“填充体开裂一→框格屈服一→现 尧边缘连接构件屈服”的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在 达到极限破坏荷载后,以大位移循环时,填充体剥落,墙体仍 未出现倒塌现象,也表现出食好的抗倒塌能力

3.3.4装配式复合墙体的材料组成复杂,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剪

力墙和普通砌体墙,但其受剪破坏模式表现出优于后两者的延 生特征。在确定装配式复合墙体的偏压、受剪及偏拉承载力抗 震调整系数时,取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相同的承载力抗震调整 系数。通过调整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计算公式内的其他计算系数 使其达到和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偏压、受剪及偏拉承载力相当的 可靠度水平

作、填充体拼装、运输及分类堆放等方面均有影响,从而直接 影响到墙板的生产成本及主体结构的施工工期。住宅建筑中, 影响墙板型号的主要因素是户型的标准化、平面的规则性及建 筑模数。同时,设计阶段应重点突出结构与建筑及设备系统的 整合设计理念。

3.3.7预制复合墙板在较差环境类别如卫生间等潮湿环境中

用时,应采取建筑或结构措施,防止构件中的填充体在湿度 的环境中耐久性降低。

3.4.1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由于其构造上的独特性,按

·41农配式发口墙印 出特性,按只实际模 型进行内力分析会造成计算成本的提高。根据体系的受力特点, 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属于墙受力体系,即以装配式复合墙体承担 竖向及水平荷载,与剪力墙结构的受力特征较为类似。 根据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弹性阶段 的分析即多遇地震设计可按等效原则采用等效勾质板模型,室 遇地震作用下考虑填充体开裂后可采用简化的等效刚架一斜压 杆模型或刚架-整体斜撑模型;对于满足本规程6.2.2条的装 配式复合墙结构,结构变形基本属于剪切型,可采用仅考虑层 间剪切变形的串联质点系模型

3.4.6框支复合墙结构由于竖向结构布置的不规则性及各榻

侧力体系抗侧刚度的显著差异,使得平面受力模型分析的结果 与实际状态有很大不同,因此,框支复合墙结构应采用三维的 空间分析模型,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及结构的扭转效应

4.1.2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施工中可采用外落地式脚手架或外挑 式脚手架。当采用外挑式脚手架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验算施工 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

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 4.1.3在计算墙板中填充体的重量时,若厂家所给容重为干容 重,则应采用实际自然状态下的填充体容重。如蒸压加气混 土填充体中“B06级”指在绝对干燥状态下,容重不大于 6kN/m3。示范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同种规格的蒸压加气混凝土填 充体现场称重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蒸压加气混凝土填充 本的容重有时可达到8kN/m。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按 施工现场或实验室测得的自然容重计算墙板荷载,用于起重设 备选择和结构设计。

4.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高度不超过40m

4.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高度不超过40m 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勾的结构,以 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简化计算。 对于不适合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的结构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进行分析

4.3.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高度不超过40m

缝界面摩擦过程会形成较高的阻尼,本结构体系在弹性动力分 析时的阻尼比仍取0.05

.1装配式复合墙体承载力计算

5.12装配式复合墙体轴心受压承载力的计算,应综合考虑墙 体中混凝十、填充体、纵向钢筋的贡献。根据试验和理论分析 结果,计入竖向应力因材料弹性模量不同而分布不均的影响 并考虑一定的安全裕度,提出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的表达式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以下因素: 1考虑荷载的初始偏心及墙体材料的缺陷原因产生的稳定 系数$,其影响因素包括墙体的高厚比、肋柱间距、肋梁间距 等,但当肋柱、肋梁布置满足墙体布置构造要求时,可仅考虑 墙体高厚比的影响; 2墙体中肋柱受力虽然存在不均匀现象,但墙体破坏时 各肋柱钢筋均能达到屈服,因此,可不考虑各肋柱的强度利用 系数; 3填充体在墙体竖向承载力中具有一定贡献,主要是约束 助柱的侧向变形,但墙体破坏时,填充体并未达到其极限抗压 强度。另外,考虑到填充体在大震中会脱落,为保证墙体在大 震时具有足够的竖向承载力,同时使墙体设计具有一定的安全 诸备,计算墙体受压承载力时,可部分考虑填充体的抗压贡献 表现为填充体对墙体竖向承载力的提高系数

5.1.3根据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装配式复合墙体在偏压

5.1.5本条给出的限制条件是规定装配复合墙体截面尺寸的量

小值,或者说限制了装配复合墙体截面的最大名义剪应力值 复合墙体的名义剪应力值过高,会在早期出现斜裂缝,受剪 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即使配置足量受剪钢筋,也会过早发生 剪切破坏。

剪力墙体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反映填充体 对墙体受剪承载力的提高。

5.1.7本条文参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新I

混凝土界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的相关规定并进行适当简化,综合 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其中结合面的受剪 承载力系数按照“新旧混凝土表面经粗糙化处理”的情况选取, 在地震设计状况下,偏安全可不考虑混凝土粘结作用的受剪承 载力,与我国现行规程中高层剪力墙结构施工缝的受剪承载力

础上,进一步将复合墙体截面按面积相等的原则等效为均匀的 混凝土矩形截面,以便于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K的计算。

础上,进一步将复合墙体截面按面积相等的原则等效为均

5.2预制复合墙板构造措施

5.2.1墙板重量的控制是出于对施工吊装要求的考虑。墙板框 格的划分,除满足受力要求外,尚应符合填充体模数的要求 多使用成品填充体,减少现场切割,并考虑施工搬运的方便 填充体拼接时,提倡竖缝连接是为通过块体的竖向完整性进行 有效传力,同时避免水平通缝,也可避免水平剪力作用下拼砌 缝对复合墙体受剪承载力的削弱

5.2.1墙板重量的控制是出于对施工吊装要求的考虑,

5.2.2构件的构造等级类似于抗震等级,但不包括内力

本规程提出的构造等级仪针对结构中的预制复合墙板及约可 梁,具体按表 6. 2. 5 确定。

6多层和高层装配式复合墙结构设计

6.1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为有效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的倾覆,避免结构出现不利 为破坏形式,本规程对高层房屋的高宽比给出相应的限值

6.2抗震等级及构造等级

6.2.1丙类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参照《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中的规定并作适当调 整。 装配式复合墙体由预制复合墙板与竖向边缘构件、连接柱 及约束暗梁组合而成。复合墙体的抗震等级决定了整片墙体的 内力调整与竖向边缘构件的计算及构造措施;预制复合墙板及 约束暗梁的构造措施由其构造等级决定:连接柱的构造措施由 本规程6.5.6决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建筑物抗震等级的划分 除了技术要求的因素外,还有经济因素的考虑。随着设计方法 的改进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抗震等级也将做相应的调整。装配 式复合墙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构造及连接方式使其有别于其 也传统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装配式复合墙体与传统剪力墙有较大不同,剪力墙为竖 可连续悬臂构件,可独自承受较大的竖向及水平荷载,刚度较 大,为弯曲变形;而装配式复合墙体刚度适中,变形为弯剪型 承载力较剪力墙低,但延性较剪力墙有很大的提高; 2“竖向边缘构件”及“连接柱”间距一般约为1.0 1.5倍层高。在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中,竖向边缘构件除了承受压 力、剪力外,还要承担一定的整体弯矩作用;

3“约束暗梁”类似于剪力墙结构中的暗梁,它可以加强 纵横墙体的连接、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可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 发展。

6.3结构布置与楼盖结构

6.3.1作为装配整体式结构,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对结构的规则 生要求应更为严格,考虑到对其适用总高度已做出更严格的规 定,所以本条中关于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的具体要求参照《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执行。

JGJ3执行。 6.3.3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空间工作状态中,装配式复合墙体 沟件仍属于二维面内受力体系,其承力机理及结构布置可参照 剪力墙结构中对于剪力墙布置的要求。 6.3.4~6.3.7本规程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规定可参考《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中的相关规定。对于框 支装配式复合墙结构或楼板开大洞时应另行考虑。 另外,温度应力对本体系的影响小于对普通现浇混凝土结 沟的影响,若考虑了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特点、房屋保温措施 及气候等条件,在有可靠经验时,可以放宽伸缩缝间距。但以 下情况应考虑减小伸缩缝间距: 1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 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 2位于气候十燥地区、夏李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

6.3.3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空间工作状态中,装配式复合墙体 沟件仍属于二维面内受力体系,其承力机理及结构布置可参照 剪力墙结构中对于剪力墙布置的要求。 6.3.4~6.3.7本规程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规定可参考《建筑抗 雪设计规范》CB50011 《高层建箔湿凝土结构技术规程》I

6.3.3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空间工作状态中,装配式复合墙位

构件仍属于二维面内受力体系,其承力机理及结构布置可参照 剪力墙结构中对于剪力墙布置的要求。

范围内形成有足够延性的塑性铰,以利于结构整体的能量耗散, 为此规定底部加强部位,提高其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装配式 夏合墙体的破坏模式和能量耗散模式,对于多层结构主要为弥 散剪切裂缝耗散,对于高层结构,则要求以墙体弯曲塑性铰能 量耗散为主,填充体内剪切弥散裂缝的能量耗散为辅,因此也 对其底部加强部位作出规定。

刚度及承载力降低很多。当装配复合墙体与平面外方向的梁连 接时,会造成墙肢受平面外弯矩,由于墙体较薄,楼面梁端部 按刚节点设计时会造成扶壁柱或连接柱配筋较多,同时对邻近 墙体也有平面外弯矩的不利影响,因此应尽量设计成铰接。同 时,在构造上对最大钢筋直径、钢筋锚固时的直锚段长度等参 照框架梁柱节点的要求进行设置

6.4.1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

装配式发合墙结构应进行多遇地晨用下的抗晨受形验 算,其楼层内最大层间弹性位移角不宜超过本规程表6.4.1的 限值。 在确定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时,主要 参考结构体系弹性阶段的变形及开裂状态。试验及分析结果均 表明,装配式复合墙结构中的复合墙体在较小的位移角时即可 能开裂,一般为1/1500~1/1000。考虑到:1)对结构刚度的过 高要求可能难以实现最经济的设计;2)过天的刚度需求可能对 结构的性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结构加速度反应随刚度增 加而增大,可能影响到建筑内部对加速度较为敏感的设备或物

6.5.1装配式复合墙体确定抗震等级后可以参照相同

的剪力墙构件进行内力调整。

6.5.3本条第1、2款规定

合墙体出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能。当复合墙体平面外有与其相 交的墙体时,可视为复合墙体的支承,有利于保证复合墙体出 平面的刚度和稳定性能,因而可在层高及无支长度二者中取较 小值计算墙体的最小厚度。无支长度是指沿装配复合墙体长度 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体的长度。一般复合墙体并筒内分 隔空间的墙数量多而长度不大,两端嵌固好,为了减轻结构自 重,第3款规定验算墙体的稳定后,其墙厚可减小。 当墙厚不能满足本条第1、2款的要求时,可参考现行行业 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附录D验算墙体 稳定性。

6.5.4装配式复合墙体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其轴压应力七

之加大。通过大量的装配复合墙体轴压比试验,当偏心受压复 合墙体轴力较大时,受压区高度增大,与混凝土剪力墙相同 其延性下降。根据试验结果及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3规定,本规程对装配复合墙体的轴压比限值进行规定。 6.5.5当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轴压比达到规定 数值时,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长度及箍筋配置量均需要 进行计算,并从加强部位顶部向上延伸一层;当一、二、三级 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轴压较小以及四级抗震等级的复合墙体

数值时,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长度及箍筋配置量均需要 进行计算,并从加强部位顶部向上延伸一层;当一、二、三级 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轴压较小以及四级抗震等级的复合墙体

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按构造要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6.5.6“连接柱”在墙段内布置较多,间距一般约为1.0~1.5 层高。根据实际工程分析及数值计算,满足本规程6.2.2条 的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其底层连接柱的轴压比均较小,从而使 小截面柱得以应用。同时,这些主要起构造连接及约束复合墙 饭的“端部连接柱”和“中部连接柱”,不必按传统框架柱的条 件来要求,但应满足现行规范中关于构造柱的相关规定。

6.6预制复合墙板连接构造

6.6.1~6.6.3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墙板之间水平连接和竖向连 接若采用其他方式,应保证结构整体性要求。 6.6.3对于高层装配式复合墙结构,预制复合墙板的竖向 车接是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的重要部位,也是提高结构简化计算 莫型准确性的必要保证。受力安全、施工方便、经济实用的墙 反竖向连接方式至关重要。 1根据结构的设防类别、烈度和房屋高度,可适当调整复 合墙板的竖向连接加强部位和数量; 2受力预理件的锚板及锚筋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疑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连接节点的构造方 式和性能应保证结构实现“强连接”的设计理念。

阅、校核墙板设计详图。当设计详图存在问题或设计深度天 满足工艺要求时,应提出设计变更要求和深化设计意见。

7.1.4各专项方案、管理制度及生产计划应在墙板生产前绘

完成。编制的相关制度、方案和计划应有可操作性,对预制 板的生产及储运能起到规范性指导和管控作用。

反外观质量缺陷及墙板夹芯保温隐蔽验收。墙板各分项质量验 应在生产企业(生产地)进行,验收后的墙板应根据质量鉴 结果在明显位置标注质量检验标识(合格或不合格)。

7.2.3墙板为蒸汽养护方式,应采用钢制整体式模板预制墙

7.2.3墙板为蒸汽养护方式,应采用钢制整体式模板预制墙

.2.3墙板为蒸汽养护方式,应采用钢制整体式模板预制墙 反;墙板为自然养护方式,可采用钢制胎模或水泥地面胎模预 刮墙板。

7.2.42墙板侧模在混凝土振捣时会出现胀模现象,制

侧模板高、宽向外框尺寸应比墙板洞口大2mm

侧模板高、宽向外框尺寸应比墙板洞口大2mm。 7.2.5模板拆除应有相应的技术措施。损伤并修复的模板应重 新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7.2.6墙板骨架钢筋下料、加工尺寸和纵筋、箍筋绑扎排布

距均应满足设计标准,外伸插筋应满足设计规定的锚固长度要 求;骨架纵筋为光圆钢筋(HPB300)时箍筋应全数采用套扣式 绑扎方式,纵筋为带肋钢筋时箍筋宜采用顺扣式和套扣式间隔 绑扎的方式,应每间隔两道(或两档)箍筋设置绑扎一个套扣 式箍筋,其余箍筋宜采用顺扣式绑扎方式。 墙板骨架纵筋设计为光圆钢筋(HPB300)时,外伸插筋末 端应弯折180°锚固;纵筋设计为带肋钢筋时,插筋末端应采用 平直锚固或弯折90°锚固。

平直固或弯折钿固 7.2.8墙板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以箍筋外侧为准,保护层垫块应 支垫在肋梁、肋柱节点部位箍筋下方;当设计的纵筋直径≤ 6.5mm,且肋梁、肋柱节点间距≥800mm时,应在两节点中间 增设一块垫块。 7.2.114由于墙板肋梁、肋柱纵筋排布间距较小,墙板混凝 土宫选用古径为30mm插入式振棒振坞一为了避色振地时侧

支垫在肋梁、肋柱节点部位箍筋下方;当设计的纵筋直径≤ 5.5mm,且肋梁、肋柱节点间距≥800mm时,应在两节点中间 增设一块垫块。

土宜选用直径为30mm插入式振揭棒振揭。为了避免振揭时侧 莫移位,浇筑宜采用混凝土填充满模后再振捣的操作方法。 5墙板整体抹面时,为了增强填充体与混凝十(砂浆)的 黏结效果,浇筑混凝土12h前填充体表面宜喷涂界面剂一道。 7.2.13夹芯保温墙板的保温分层做法和平面排布尺寸应参照 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保温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及连接 应有工艺标准和技术方案

7.2.13夹芯保温墙板的保温分层做法和平面排布尺寸应参照 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进行,保温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及连接 应有工艺标准和技术方室

7.2.13夹芯保温墙板的保温分层做法和平面排布尺寸应参照

7.3.11墙板吊运应重视吊运安全和加强对成品墙板的保护,

7.3.11墙板吊运应重视吊运安全和加强对成品墙板的保护 未达到吊装强度值或检验不合格的墙板不应起吊或装运出厂; 2无夹芯保温和无外饰面墙板可采用水平叠层装运或靠 插放装运。叠层或靠放装车时,宜应将相同规格装在同一车辆 上,当不同规格混装时,应将大规格实心墙板装在底层,小规 格和留洞墙板装在上层; 3墙板装车时叠层之间应采用柔性垫料支垫,支垫位置应 在墙板的两端部; 4水平叠层装运墙板层数:150mm~250mm厚实心墙板不 超过6层,带有洞口墙板不超过4层; 5带有外饰面或夹芯保温的墙板装运,不应以饰面层或保温 面层为着力点进行支垫,该类墙板应叠装或靠装在专用支架上。 7.3.2墙板存储涉及对成品墙板的保护和码放的安全,应根据 墙板的类型、规格、荷载、场地条件及存储数量,选择可靠安 全的码放方式和场地环境,并制定适用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和 存储安全措施。

7.4墙板预制质量验收

7.4.3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留置同条件养护试件,对采取蒸 汽养护的墙板,其混凝土试件应随墙板同条件蒸汽养护,再转 人标准条件养护28d。

7.4.12墙板夹芯保温验收为隐蔽验收项目,应随墙板生厂

程完成,保温层敷设后未通过验收的墙板不应进行下一道工序 施工。

企业负责编制并报送监理(建设)单位审核,对涉及墙板生产 和管理的方案和措施,构件预制生产单位应协同编制。在方案 措施实施过程中也应结合结构设计变更、计划调整及生产工艺 调整等随时调整计划,优化方案。

8.1.7预制复合墙板需吊装安装,墙板在结构楼层平面分布 上,起吊荷载大,对吊装设备的工作能力及设备布位(安装) 要求较高,设备的选型和布位应结合墙板在结构楼层平面内布 置和墙板荷载而定。吊装设备的布位(安装)应进行现场勘测 和技术校核,以实现结构平面以内墙板的吊装。 8.1.9用于临时固定墙板的地锚环(螺栓)埋设位置应依据墙 板的对应拉锚点位、斜拉角度及水平距离确定。当采用钢索缆 风绳固定墙板时,板面两侧对称埋设两个地锚环,斜拉钢索与 地面夹角宜为45°~50°,但不应大于60°;当采用支撑杆固定墙 板时,板面一侧预埋两个地锚环(螺栓),斜支撑杆与地面的夹 角宜为45°~60°,但不应大于65°。 8.1.12结构外墙保温工程做法可分为外墙整体外保温做法和 墙板夹芯保温做法。外墙整体外保温应在结构主体完成并通过 验收后,在结构外立面上整体进行外保温施工;墙板夹芯保温 是在预制复合外墙板制作时,将夹芯保温层与墙板一起预制:

8.1.7预制复合墙板需吊装安装,墙板在结构楼层平面分

广,起吊荷载大,对吊装设备的工作能力及设备布位(安装 要求较高,设备的选型和布位应结合墙板在结构楼层平面内者 置和墙板荷载而定。吊装设备的布位(安装)应进行现场勘测 和技术校核,以实现结构平面以内墙板的吊装,

8.1.9用于临时固定墙板的地锚环(螺栓)埋设位

其他现浇及现砌部分的外保温应在结构主体施工时或主体完成 后进行施工。

8.2.14墙板安装前应对照墙板布置图在楼层板面安装位置 标注墙板编号,标注时应将同轴线安装的墙板编号标注在同 侧,编号标注完成后应对照墙板布置图进行复核,严禁出现错 误标注; 5墙板安装前电气安装人员应完成墙基底部电管口的切 割、封口和向外弓划标注线操作。切管、封口和弓划标注线的 目的,是为了避免管口挤压变形、堵塞管口和后期安装出现盲 管现象。

8.2.2墙板临时固定用地锚环(螺栓)锚筋宜选用直径不小于

8.2.2墙板临时固定用地锚环(螺栓)锚筋宜选用直

6mm的HPB300钢筋,末端应弯折180°,锚入混凝土内的锚筋 瑞部长度不应小于200mm,锚筋在混凝土内宜为“马瞪筋”形 式,底部与板底筋绑扎固定,严禁锚筋在混凝土内不弯折直锚。 墙板底部连接预理件理设应按照本规程8.4.4标准执行 预埋件理设可采用仪器测量和拉线控制的方法,为了可靠固定 预埋件,可将埋件锚筋与暗梁纵筋交叉节点处焊接固定。

全业项目经理负责组织实施,项目部组织的技术培训和安全交 底应进行记录。参与墙板安装作业人员宜人员充足、岗位固定 宜频繁换岗,当人员确需调整或补充时,应经过技术培训利

安全交底后方可上岗。

8.3.21墙板安装前,应检查和量测灰饼标高和厚度,当底 部座浆砂浆厚度大于30mm时,墙基底部应采用与楼层同标号 的细石混凝土找平至设计标高; 5墙板安装出现偏差可按下列原则校正: 墙板不方正,应以宽度向两侧竖向对称进行校正:墙板侧 可弯曲,应以上下边角对应垂直进行校正;墙板翘曲,应以与 相邻墙板面对称进行校正;墙板接缝不平整,应以满足上下边 接缝平整度进行校正;墙板局部不平整,应以大面垂直进行校 正;墙板预留洞口垂直向对角偏差,应以与设计洞口位置中心 致进行校正; 墙板底部坐浆砂浆层是墙板的主要竖向连接部位,就位校 正和固定后的墙板应将底部坐浆砂浆填塞密实: 6墙板安装固定宜优先选用斜向支撑杆固定的工艺方式 以提升墙板固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可实现结构现浇构 件一次性浇筑的工艺程序。 当采用斜向支撑杆件固定墙板时,在现浇楼盖上可采用理 设地锚、在墙板上可采用预埋拉环(拉丝)或钻孔丝杆连接固 定斜向支撑杆。 采用钢管卡具水平固定外墙板时,每块墙板顶部不应少于 两个卡具:采用钢丝绳固定墙板时,钢丝绳直径不应小于5mm 钢丝绳在墙板面两侧斜向牵引固定,每块墙板两侧各不应少于2 根绳索,用于校正墙板垂直度的花篮螺栓应安全可靠,能承受

板固定的侧向拉力;采用斜支撑杆临时固定墙板时,宜在墙 反一侧固定,每块墙板不应少于2根支撑杆。

8.4.1墙板安装后,边缘连接构件的钢筋未经(隐蔽)检查 收不应安装和封闭模板

8.4.3墙板竖向边缘构件及连接柱由于横截面较小,钢角

密,应选用石子粒径小于20mm且流动性大的混凝土浇筑;宜 选用直径为30mm的插入式振捣棒振捣。 3.4.5墙板安装后,锚入竖向边缘构件及连接柱的插筋未疏整 或未与构件内纵筋绑扎的,不应封闭模板;锚入约束暗梁的插 筋未疏整不应安装绑扎梁内钢筋

密,应选用石子粒径小于20mm且流动性大的混凝土浇筑; 选用直径为30mm的插入式振捣棒振捣。

或未与构件内纵筋绑扎的,不应封闭模板;锚人约束暗梁白 筋未疏整不应安装绑扎梁内钢筋

9.1.1预制复合墙板质量分项验收应在生产地进行JC/T 2069-2011 中空玻璃间隔条 第1部分:铝间隔条,成品

质量验收应符合本规程7.4.9、7.4.10条的具体规定,用于结构 安装的墙板,质量应合格,质量试验、检验、验收资料应齐全。

9.4.3结构实体检验时,对混凝土、钢筋、砂浆等试件应采用 现场提取,并在专业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专业工程师)的见 证下进行。承担结构实体检验试验的单位应具有相应的资质

9.6.1监理(建设)单位应对施工单位提交的过程质量、技术

资料(文件)严格检查和审核,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实现可追 性的基本要求。

附录A装配式复合墙体等效为匀质壳及

A.0.1对装配式复合墙结构分析计算时进行力学模型上的简化 处理,既能反映结构的受力性能,文可借助成熟的工程计算分 析软件。简化处理方法的原则在于等效计算模型应能准确或基 本准确反映结构和构件的真实受力状况,并满足工程应用精度 的要求,为进一步的构件承载力设计或验算提供可靠的数据 装配式复合墙结构等效过程遵循以下原则: 1)结构布置不变 结构等效模型和原型结构应在结构布置形式上保持一致 竖向边缘构件截面大小、位置及约束条件和原型结构相同;等 效匀质板模型,其形心布置位置、连接条件和原型结构中的复 合墙板相同。 2)自重相等 采用式(A.0.1)确定墙板厚度,无法直接满足等效匀质板 莫型与原型复合墙板重度相等的条件:可在等效后的墙板上施 加线性附加荷载,以达到等效匀质板模型与原型复合墙板自重 等效。 3)装配式复合墙体主要受力方向的刚度不变 将原型复合墙板等效为匀质弹性板模型,确保装配式复合 墙体主要受力方向的刚度水平不变,使竖向荷载及地震作用分 配到每一棉墙体上的内力基本不发生改变。 将复合墙板等效成为单一混凝土弹性模量、相同墙板长度 相当轴向刚度EA的匀质墙板,再将此墙板和两端混凝土边缘构 牛结合成变厚度的混凝土墙体模型,可基本反映原装配式复合

T/CHSLA 50008-2021 公园城市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附录B预制复合墙板平均传热系数

B.0.1墙板独特的结构构造特点使其传热系数不同于任何单 材料的传热系数,本规程结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 规定,给出墙板平均传热系数用于建筑节能设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