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61-68-201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61-68-2012 既有村镇住宅抗震加固技术规程1对棺眼(山花)的石墙体,应拆除或改用苇箔、林秸箔墙等 材料; 2当出屋顶烟窗和女儿墙的高度大于500mm,时或在出入口 处时,应将其拆除、降低高度或采取加固措施。 注:坡屋面上的烟卤高度由烟窗的根部上没算起,
7.3.1扶壁柱的截面形式可按既有结构的墙体形状和部位,选用 图7.3.1所示形式:扶壁柱采用混凝土浇筑,扶壁柱应设基础,其
理深应与原墙基础相同。
图7.3.1扶壁柱加固墙体(单位:mm
JC/T 2441-2018 建筑绝热用石墨改性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7.3.2扶壁柱一般设置在石结构住宅的转角处、楼梯间横墙与外 墙交接处、横墙较多的住宅在间隔适当开间的横纵墙交接处。 7333扶壁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扶壁柱应紧贴在被加固部位的墙面,且沿着住宅高度上下 贯通; 2扶壁柱应与原石墙有水平穿墙筋连接 3扶壁柱应与每层增设的水平圈梁连成一体,使之形成一个 类似“小框架”的空间结构,
7.3.4:增设圈梁应符合下列要
1增设圈梁的纵筋宜用焊接,且应锚入扶壁柱,与扶壁柱竖 向钢筋连接; 2增设圈梁宜连续地设在楼、屋盖标高的同一水平面上,应 沿住宅周圈连通闭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有局部加强 借施;增设的外加圈梁应紧贴楼(屋)盖设置,钢拉杆应靠近楼 (屋)盖和墙面; 3必须以扶壁柱为支承点,且应紧贴原石墙,并加穿墙拉结 箍筋。当原结构已有圈梁时,则可把新加圈梁的钢筋与原有圈梁 内的钢筋焊接,而不必再加穿墙拉结箍筋:
8.1.1本章适用于6、7度地区村镇生土结构住宅的抗震加固,生 土结构住宅包括土坏墙、土墙承重的一、二层木楼(屋)住宅, 8.1.2生土结构住宅的加固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加固墙体、加强 墙体连接、加设局部垫木、加设木构造柱、加设剪刀撑、减轻屋 盖重力等措施。 8.1.3生土结构住宅木屋盖的加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章的规定
8.2.1墙体加固宜按下列方法进行
1简体加回直按下刻方法进行 1墙体严重酥碱、空藏、歪闪,应拆除重砌或重夯: 2前后檐墙外闪或内外墙连接不可靠时,宜采用打镖(图 8.2.1)或增设扶墙垛等方法加固
3横墙间距超过3.2m时,宜增砌横墙并与檐墙拉结,增设的 墙体应设基础; 4.可采用在住宅四角及纵横墙交接处增设木构造柱和木圈梁 的方法增加墙体的整体性: 5纵横墙连接处墙体脱闪,竖向袋裂缝宽度超过10mm,应采 用拉结措施加固,并填充裂缝: 6墙体厚度不够或高厚比过大,可在原墙体外侧增砌新的墙 体加固;
8.2.2住宅易损部位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非承重的横墙,应拆除或改用苇箔、术秸箔墙等材料: 2当出屋顶烟窗和女儿墙的高度大于500mm时或在出入口 处时,应将其拆除、降低高度或采取加固措施; 3墙勒脚受损部分采用帮砌砖勒脚、**饰面等局部修复方 法加固,加固后采取防潮措施;若原住宅无散水,应补做散水, 散水与勒脚做防水处理。
8.2.3三开间以上生土结构住宅,宜在横墙中部屋檐标
向通长木系杆,两端开间、中间隔开间宜加设竖向剪刀撑,木系 杆、剪刀撑与山墙连接处应设墙揽
8.3.1拆除重夯的夯土墙体,夯筑时应采用错缝夯筑,如图8.3.1, 新夯墙体与老墙体之间应采用藤条、竹条等表面粗糙的柔性材料! 拉结,条材一端通过钻孔深入老墙体并用*浆塞孔,另一端夯入 或砌入新墙:错层位置处构造应便于施工。
图8.3.1错缝位置
3木构造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100mm×100mm,圆木梢径不 应小手120mm,木圈梁截面尺寸不应小于40mm×120mm高×宽)。 8.3.3在原墙体外贴砌新墙时,可在已有墙体上钻孔加入柔性条 伏拉结材料(如藤条、木条和麻绳等)一端,然后沿墙体的外侧 进行夯土或砌筑土坏,将拉结材料的另一端夯入或砌入此墙中 以达到拉结效果。 8.3.4当生土墙体有竖同裂缝时,在竖向裂缝上方加设垫板前 应用干斤顶支撑起屋架(屋面梁或標条),用工具铲除局部墙体 形成与木垫板等厚的凹槽,将木垫板塞入后放下屋架(屋面梁或 標条)。施工后应保证屋架(屋面梁或標条)与木垫板紧密接触
8.3.4当生土墙体有竖向裂缝时,在竖向裂缝上方加设木垫板前 应用干斤顶支撑起屋架(屋面梁或標条),用工具铲除局部墙体 形成与木垫板等厚的凹槽,将木垫板塞入后放下屋架(屋面梁或 標条)。施工后应保证屋架(屋面梁或標条)与木垫板紧密接触 8.3.5剪刀撑宜用螺栓锚固,并应加垫木(图8.3.5)。
图8.3.5剪刀撑加垫木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 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 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 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5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 《建筑工程抗震分类设防标准》GB5022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10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 1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12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 5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 《建筑工程抗震分类设防标准》GB5022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 9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10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 1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12 《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
既有村镇住宅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1.0.1地震中建筑物的破环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厂大农 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村镇住宅为两层以下农民自建住宅 故不可能对抗震鉴定不满足要求的住宅一律拆除,由于编制对象 的原因,现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116中的抗 震加固方法不能很好的指导西地区的农村住宅抗震加固,因此 制定一部适合农村住宅抗震加固标准势在必行,使住宅的抗震加 固做到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实用。 1.0.2本规程适用范围限定为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经抗震 鉴定后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一、二层农民自建住宅, 根据原建设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民住宅建设技术服 务和管理的通知》(建村[20061303号),三层以上(含三层)的农 民住房建设管理要严格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照此规定,本规程将农民自建的村镇一, 二层住宅作为抗震加固的适用范围 新建村镇住宅工程应符合相关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历史保 护建筑应按专门的要求加固:已鉴定为危险住宅不应再加固。因 此,本规程的既有村镇住宅,只是既有村镇住宅中的一部分,不 包括历史保护建筑、新建的住宅和危险住宅。 1.0.3住宅的抗震加固之前,应依据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后续使用年限和结构类型,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推》 GB50023的规定进行抗震鉴定,因抗震鉴定是抗震加固的前提
用“C”后加数享表达混凝土强度等级;用“MU”后加数学 表达块体强度等级用“M”后加数学表达砂浆强度等级;用“Mb 后加数学表达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用“HPB”、“HRB” “RRB”后加数字表达钢筋的牌号和强度等级:斜体希腊字母符 号“”,仅表示钢筋的直径,不代表钢筋的牌号。
3.0.1对需要加间的任应综合考虑任毛功能改普、维修、节能 环保改造、消防、防雷击或住宅外观需要改变等,施工时一并处 理,避免加固后再维修改造,损伤加固后的既有住宅。 3.0.3抗震加固方案的采用,直接关系到加固后住宅的整体综合 抗震能力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因此应满足以下要求: 1.增设构件或加强原有构件,均要考虑对整个结构产生扭转 效应的可能,尽可能使加固后结构的重量和度分布比较均匀对 称。虽然既有住宅的体型难以改变,但结合加固、维修和改造, 减少不利于抗震的因素,仍然是有可能的。加固设计要防止结构 构件的脆性破坏:要避免局部加强导致刚度和承载力发生突变 加固设计要复核原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并防 正薄弱部位的转移。当采用一种新加结构构件接近全部的地震作 用时,抗震规范规定其单个抗侧力构件承担的地震作用应小于总 值的40%; 2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连接处,住宅平、立面局部突出部位等 地震反应加大。对这些薄弱部位,加固时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构造: 3连接的可靠性是使加固后结构整体工作的关键,设计时要 予以足够的重视。本规程对一些主要构件的连接作了具体规定; 对某些部位的连接仅有一般要求,其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参 照相关规定
4.1.1:由于地基基础加固难度较大,耗资较多,对整体造价较低 的村镇住宅建筑不够经济。大量工程实例证明,采用加强住宅上 部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的方法,能减少地基的不均匀变形,取得 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因此,本条规定对于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 工程,应优先选用加强上部结构整体性或调整上部结构荷载的方 。
4.2.1本条规定地基竖向承载力不足时的加固和处理方法。
4.2.1本条规定地基竖向承载力不足时的加固和处理方法 考虑到地基基础的加固难度较大,而且其损坏往往不能直接 看到,只能通过观察上部结构的损坏并加以分析才能发现。因此, 可以首先考虑通过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以弥补地基基 出承载力的某些不足和缺陷。本规程根据工程实践,将是否超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作为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界,尽可能 减少现有地基的加固工作量。 对于天然地基,其承载力指计人地基长期压密效应后的承载 力。当加固使基础增加的重力荷载占原有基础荷载的比例小于长 期压密提高系数时,则不需要经过验算就可判断为不超过地基承
载力。 加固原有地基,包括地基土的置换、挤密、固化等,其施工 要点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的规定执行。
5.3.3对于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方法,其钢筋间距以300mm
面层加固可根据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控制,只在某一层进行 不需要自上而下延伸至基础。但在底层的外墙,为提高耐久性, 面层在室外地面以下宜加厚并向下延伸500mm。面层加固的钢筋 网布置及典型连接构造,参见图1。
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前,应检验钢筋网与原有墙面、周 结筋的施工效果。 除采用水*基灌浆料、水*砂浆外还可采用结构加固用 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施工工 厂艺,所需铺孔直径应相应调整
边构件拉结筋的施工效果。
锚筋除采用水*基灌浆料、水*砂浆外还可采用结构加固用 胶粘剂,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施工工艺,所需锚孔直径应相应调整
增设砌体抗震墙加固
5.3.7新增码的墙体应有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勾沉降造
5.3.7新增砌的墙体应有基础,为防止新旧地基的不均勾沉降造 成墙体开裂,按工程经验应将基础宽度加大15%以上。 砖墙内设置钢筋网片和钢筋细石混凝土带的加固方法,是在 大量试验基础上提出的,其增强系数是试验结果的综合。
Ⅲ增设圈梁一构造柱加固
IⅡI增设圈梁一构造柱加固
5.3.11外加柱应沿住宅全高贯通,不得错位:外加柱的钢筋混凝 土销键适用于砂浆强度等级低于M2.5的墙体,砂浆强度等级为 M2.5及以上时,可采用其他连接措施;在有季节性冻士的地区, 外加柱理埋深不得小于冻结深度:圈梁应连续闭合,内墙圈梁可用 满足锚固要求的保持张紧的拉杆替代:钢筋网砂浆面层和钢筋混 凝土板墙中,沿墙体交接处、墙体与楼板交界处的集中配筋,也 可替代该位置的构造柱和圈梁。 5.3.13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对砂浆强度等级低于M2.5的墙体, 宜选用钢筋混凝土销键:对砂浆强度等级为M2.5及以上的墙体 可米用其他连接措施。
5.3.17早期建造的砌体结构住宅,在变形缝处大多存在墙体布置 平面内不闭合的现象,从住宅的整体性考虑,应进行闭合加固。 具体可采取两种方法,即增设新墙段或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边框 柱及拉梁。
5.3.25本条给出了楼盖面层加固的构造要求。增设钢筋混凝土现 烧层加固楼盖,可使住宅满足抗震鉴定对楼盖整体性的要求。为 确保现浇面层的加固有效,应特别注意楼盖面层加固的细部构造,
5.3.26本条中关于增设的现浇层与原有墙、板的莲接的规定是根
5.3.26本条中关于增设的现浇层与原有墙、板的连接的规定是根 据加固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作出的,目的是保证原构件与新增混 凝王的连接效果,使之能够协同工作,以实现力的可靠传递。
6.1.1,本条的旧式木骨架住宅指由標、(梁)、柱组成承重木骨 架和围护墙的住宅:木標架指农村中构件截面较小的木架; 5.1.3木结构是一种抗震能力较好的结构形式。只要木构件不腐 朽、不严重开裂、不拔样、不歪斜,且与围护墙有拉结,即使在 高烈度区,也有破坏轻微的实例。木结构住宅抗震加固的重点是 木结构的承重体系。只要地震时构架不倒,就会减轻地震造成的 损失,达到墙倒屋不塌的耳标,
5.2.1本条第二款中所指的其他修补加固措施见本规程条文 6.2.2~6.2.12。 本条第三款中“木构架变形较小,构件位移不大,损坏较轻的 情况”,具体指: 1木构架变形较小、构件位移不大:主梁不产生大于1/150 的挠度,屋架不产生大于1/120的挠度,檀条、搁栅不产生大于 1/120的挠度,木柱侧弯变形,其失高不大于h/150; 2损坏较轻:主梁受拉区没有较严重的材质缺陷,檀条、搁 栅入墙木质部位未腐朽、虫蜓或空鼓,柱脚腐朽面积小于原截面 1/5。 一点领籍断能要我处形期数保注+准确上逊社生合所
6.2.1本条第二款中所指的其他修补加固措施见本规程条文 6.2.2~6.2.12 本条第三款中“木构架变形较小,构件位移不大,损坏较轻的 情况”,具体指: 1木构架变形较小、构件位移不大:主梁不产生大于1/150 的挠度,屋架不产生大于1/120的挠度,檀条、搁栅不产生大于 1/120的挠度,木柱侧弯变形,其失高不大于h/150; 2损坏较轻:主梁受拉区没有较严重的材质缺陷,檀条、搁 栅入墙木质部位未腐朽、虫蜓或空鼓,柱脚腐朽面积小于原截面 1/5。 6.2.2扁钢箍制作要求外形规整,保证尺寸准确,与梁柱结合贴
附。加工时要足尺放样,安装时应逐个拧紧固定螺栓,各扁钢箍 不得松动。 扁钢箍还可用来加固木梁的纵向劈裂,如图2,扁钢箍除应 满足制作要求外,还要注意莲接螺栓卡口闭合后应有间隙,这样 才能使螺栓紧固严密,并与梁表面贴附,梁的裂缝应填实。 悠悬榨指榨头未入后檐墙内,只搭在明柱上的榨,悠悬榨不 稳定,应加固
6.3.1揭除瓦顶时应沿屋顶平面对称揭除,以避免因不对称揭除 所产生的不平衡力使木构架倾斜倒塌。 5.3.2~6.3.3拆落木构架时,应记录已编号的木构架的拆落顺序, 重新安装时逆序安装。
适应,但为了防止使用变质胶,其胶结能力应满足要求。所有胶 种必须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5.3.8用柱墩接的加固适用于腐蚀较重且腐朽段较长的情况。 施工时,先设支撑卸去原柱荷载,将腐朽部分整段截去,再用相 司截面及强度的新短柱接补。 新加柱墩(砖墩、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加固,适用于 腐朽较严重,位于防潮、通风条件差、易受撞击场所的木柱。 6.3.9增设支点加固适用于木梁弯曲过大,跨中强度不够的情况, 丁字形支撑加固适用于梁高跨比大于1/14的情况,“八”字斜撑 加固适用于梁高跨比不大于1/14的情况。 5.3.12,加固木夹板的厚度应大于或等于木擦条截面宽度的一半 6.3.14三角形木屋架的剪刀撑宜设置在靠近上弦屋脊节点和下 弦中间节点处:剪力撑与屋架上、下弦之间及剪刀撑中部宜采用 螺栓连接:剪刀撑两端与屋架上、下弦应顶紧不留空隙。剪刀撑 交义处应加设垫木,对剪刀撑起支撑作用,垫木的厚度不应小于 剪刀撑撑杆的厚度。 剪刀撑可加强各棉屋架的联系,使之整体空间工作,也可加 强標条与山墙的连接,提高屋盖的整体性和刚度,以减小屋盖在 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位移,减轻住宅的破坏。
腹杆应在屋架两端对称布置。
6.3.17下撑式钢拉杆加固一般用在加固截面小、承载力不足、出 现颤动或挠度过大的梁。 在加固前,要特别注意检查木梁两端头的材质是否腐朽、虫 旺,只有在材质完好的条件下才能保证钢拉杆固定牢靠。 根据设计要求和加固构件的实际尺寸,做出钢杆、拉杆、,撑 升样板,经复核无误后方可下料制作。加固组装时应将各部件临 时支撑固定,试装拉杆达到设计要求后固定撑杆,张紧拉杆。钢 杆应张紧拉直,固定牢靠,撑杆和钢件与梁的接触面应吻合严 密。对新加的拉杆下撑系统,应在梁轴线的统一垂直平面内。
6.3.17下撑式钢拉杆加固一般用在加固截面小、承载
7.1.1本章主要是针对我省量大面厂的农村地区的石结构住宅 综合考虑我省不同地域石结构住宅的差异,总结历史震害中石结 构住宅破坏的经验与教训,把本章的适用范围界定在抗震设防烈 度为6、7度时单层的毛石和6~8度不超过二层的毛料石墙体承重 的住宅。 墙体是石结构住宅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最小墙厚的 定是为了保证承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中尚应 根据当地情况综合考虑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和气候条件确定。 震害经验表明,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较大,纵 墙的横间支撑较少,易发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且横墙为非承重 墙,抗剪承载能力较低,故住宅整体破坏程度比较重,应优先采 用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比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 体系。
7.2.1当屋架或梁跨度较大时,梁端有较大的集中力作用在墙体 上,设置扶壁柱除了可进一步增大承压面积,还可以增加支承墙 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7.2.3山墙超出屋面、依着棺梁和瓜柱的位置砌成为阶梯形、每 级顶上设有墙肩,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墙顶盖瓦,若总共有三
个阶梯,则称之为三花山墙:插稻由檐柱直插到山柱(山墙部位的 中柱上,构成梁架,称为排山棺架
7.3.4石结构任宅的抗震性能除与墙体砌筑方式及质量有直接关 系外,墙体之间、楼(屋)盖构件之间以及墙体与楼(屋)盖系 统之间的连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地震震害调查与试验研究均 表明,石结构住宅的墙体转角、纵横墙交接处、门窗洞口、无拉 接隔墙、楼梯间、硬山搁標山墙及局部突出部位等是抗震薄弱的 部位,如果没有有效的连接措施,这些部位往往容易在地震中率 先破坏。传统的石结构住宅的施工做法在整体性方面比较欠缺, 而且石结构住宅自重大,其地震作用也大深圳市公共厕所新建及升级改造设计指引(深圳市城市管理局2017年4月),破坏与砌体结构住宅 破坏规律类似,但破坏程度要重于码体结构住宅 因此,采取一定的构造加强措施,如增设扶壁柱和圈梁,增 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约束墙体的变形,对提高石砌住宅 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作用。 外墙增设的圈梁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外加圈梁。在特殊情 况下,亦可采用型钢圈梁
7.3.5内墙圈梁可用双根或单根钢拉杆代替,钢拉杆设置间距应
横墙承重任宅的内墙,可用单根钢拉杆代替圈梁:绒墙承重 和纵横墙承重的住宅,钢拉杆宜在横墙两侧各设一根。钢拉杆直 径应根据住宅进深尺寸和加固要求等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Φ16: 其方形垫板尺寸宜为200mm×200mm×15mm。无横墙的开间,其 外加圈梁应与进深梁或现浇钢筋混凝士楼盖可靠连接
每道内纵墙均应用单根拉杆与外山墙拉结,钢拉杆直径可视 墙厚、住宅进深和加固要求等条件确定,但不小于Φ16,钢拉杆 长度不应小于两开间,
8.1.1生土墙承重住宅在我省广大地区农村大量使用,本章的适
8.1.1生土墙承重住宅在我省厂大地区农村大量使用,本章的适 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度地区的土坏墙和夯土墙承重住宅。 震害调查表明,9度区生土墙承重住宅多数严重破坏或倒塌: 少数产生中等程度破坏。缩尺模型的生土墙体拟静力试验结果表 明,夯土墙在6度时基本保持完好;在7度时已超过或接近开裂荷 载,8度时墙体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极限荷载,当地震烈度达到9 度时,地囊作用已超过墙体的极限荷载,因此,规定生土结构住 宅在低烈度地区使用
8.2.1打镖加固位置应尽量靠近横墙,生土墙体受力性能差,防 正墙体局部受力过大造成墙体破坏。 8.2.2女儿墙、出屋面烟窗等非结构构件的处理,应以加强与主 体结可靠连接、防止倒塌伤人为目的。对不符合要求时,优先考 虑拆除、降低高度或改用轻质材料,然后再考虑加固。 8.2.3山尖墙的外闪、倒塌是常见的震害现象,加设墙揽可以有 效加强山墙与屋盖系统的连接,约束墙顶的位移,减轻震害。墙 揽的设置和构造应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墙揽布 置时应尽量靠近山尖屋面处,沿山尖墙顶布置,纵向水平系杆位
置应设置一个,这样对整个墙的拉接效果较好。选用墙揽材料时 可根据当地情况,在潮湿多雨地区不宜选用木墙揽,以免木材糟 朽失去作用。同时应保证墙揽在山墙平面外方向有一定的刚度, 才能发挥对墙体约束作用,所以在选用铁制墙揽时应采用角钢或 有一定厚度的铁件(如梭形铁件),不宜选用平面外刚度较差的 扁钢。可采用打制的长约400mm左右的梭形铁件做为墙揽,中部 享约20mm,有的下端做成钩状可以悬挂物品,既起到了拉接山墙 的作用,而且美观实用。我国幅员辽阔,村镇住宅类型多样,材 料选用各有特点,对于墙揽来说,关键是布置的位置、与屋盖系 统的连接和长度、刚度等应满足一定要求,具体做法除规程所列 外,一些传统的做法也可以借鉴。 在两道承重横墙之间,屋檐高度处设置纵向通长水平系杆, 可加强横墙之间的拉接,增强住宅纵向的稳定性:三角形木屋架 在纵向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设置纵向水平系杆可以在一定 望度上提高纵向的整体性, 生土住宅的振动台试验表明,山尖墙之间或山尖墙和木屋架 之间的竖向剪刀撑具有很好的抗震效果。设置纵向水平系杆可以 加强砌体在宅未屋盖系统的纵向稳定性,当与竖向剪刀撑连接的 可提高屋盖系统的纵向抗侧力能力,改善体住宅的抗震性能, 加设剪力撑时,应根据屋盖类型确定,剪力撑木屋盖构件的连接 方式:当为屋架时,剪刀撑可与屋盖跨中竖腹杆莲接;若为硬山 阁標体系,剪刀撑必须与屋脊標条和跨中水平系杆莲接,若原住 宅无水平系杆,应加设水平系杆
8.3.1竖问通缝严重影响墙体的整体性,不利于抗震。规定每层 虚铺厚度,使其既能满足该层的压密条件,又能防正破坏下层结 构,以求达到最佳夯筑效果。 8.3.2生土墙体由于材料抗拉、抗压、抗剪强度低,且破坏时呈 明显脆性特征,必须采取构造措施增强其在地震时变形性能与抗 倒塌能力。试验研究和灾害调查结果表明,在生土墙体内设置 定数量木构造柱和水平圈梁,可以显著提高生土结构的整体变形 能力,并可以使开裂后的墙体不致倒塌或延迟倒塌。 为使木圈梁、木构造柱达到增强在宅整体性的效果,应特别 住意构造柱与圈梁之间的连接,增设的构造柱与圈梁应与墙体进 行可靠拉结并形成共同受力体系。一般生士住宅在纵向墙顶设有 木卧梁,加固时可将新加构造柱与未卧梁可靠连接,在有木卧梁 范围不再加设圈架。构造柱的设置不应严重削弱墙体截面,破环 墙体整体性DB37/T 3163-2018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实施指南,构造柱和圈梁截面不应过小,以免影响加固效果。 8.3.5应注意增码墙体与原有墙体之间的有效莲接措施,通过设 置柔性拉结材料确保墙体在地震作用下新旧墙体界面处出现开 裂、倒塌,在墙体项面设置垫板,使新旧墙体竖向共同受力。应 注意新增墙体不应对旧墙体产生扰动和附加水平力,以免原有墙 体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