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924-2013 民用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

DB34/T 1924-2013 民用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4/T 1924-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8740
下载资源

DB34/T 1924-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1924-2013 民用建筑能效标识技术标准

定自行印制。建筑外窗选用通过标识认证的产品,有利于建筑 提高节能性能、降低能耗。

5.2居住建筑能效测评规定项

5.2.2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取

GB/T 12747.1-2017 标称电压1000V及以下交流电力系统用自愈式并联电容器 第1部分:总则 性能、试验和定额 安全要求 安装和运行导则5.2.3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含节点详图、围护结

5.2.5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查看门窗洞口之间的密封

门窗洞口周边墙面保温及节点密封方法、材料对节能效果也 很大影响,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 界面开裂影响窗户的热工性能

5.2.6测评要点tt查是否具备前期程勘察报生b当地相关部g.chn

2回灌水质是否不低于原地下水水质; 3对抽水井和回灌水分别安装计量水表,回灌水量是否与抽 水水量相当。 检查地源热泵系统对水文、地质、生态和相关物理化学指标 的影响分析。采用地下水时,必须确保有回灌措施和确保水源不 被污染,检查回灌试验记录

5.2.7测评要点:文件审查是否符合条文所指的特殊情况。空

系统的对象为成品住房,非成品住房此条可不予测评。

5.2.8 测评要点: 输配系统设备

系统的运行效率。应文件审查和现场检查公式中各项参数,

系统的运行效率。应文件审查和现场检查公式中各项参数,详 计算后进行判定。其中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冷(热)水系统的耗电辅

5.2.9测评要点:审查所使用户式燃气炉的检测报告,

5.2.10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所使用户式燃气供暖炉白

户式燃气供暖炉包括热风炉和热水炉,已经在一定范围内 应用于多层住宅和低层住宅供暖,在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好 (至少达到节能标准规定)和产品选用得当的条件下,也是一种 可供选择的供暖方式。设计提供水泵校核计算书。 为保证锅炉运行安全,要求户式供暖炉设置专用的进气及 排气通道。燃气炉自身必须配置有完善且可靠的自动安全保护装 置。 燃气供暖炉大部分时间只需要部分负荷运行,如果单纯进行 燃烧量调节而不相应改变燃烧空气量,会由于过剩空气系数增大 使热效率下降h因此宜采用具有百动同时调节燃气量和燃烧生气

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和水压图分析,当室外 管网通过阀门截流进行阻力平衡时,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 差值不应天于15%。当室外管网的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 时,应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水力平衡装置,如静态 水力平衡阀、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等:自前空 调系统施工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空调系统水力不平衡

5.2.12测评要点:应审查所使用(热泵)机组的检测报告,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5.2.14测评要点:应审查所

5.2.16测评要点:测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满负荷的能效比

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采暖时,这类设备一般 由用户自行采购,该条文的目的是要推荐用户购买能效比高的产 品。有些成品住房的居住建筑统一采用集中采暖通风空调系统, 这类建筑的空调系统与公共建筑非常类似,所以对于采用集中采 暖通风空调系统的居住建筑,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相关

文件中的最高要求。 本条依据《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 2011的第6.3.3条

5.2.18测评要点:应文件审查和现场检查是否满足本条功能张

控制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是智能建筑或智能化小区中建筑设备自 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智能建筑或智能作 小区的智能化控制管理系统。 本条依据《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6 2011的第6.3.13条

5.3居住建筑能效测评选择项 5.3.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提高建筑能源效 率的重要途径,应当在建筑能效测评中有所体现。目前安徽省使 用较多的是太阳能和地热能,通过两年来我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城 市测评的经验: 太阳能热水利用在居住建筑能效测评中占比较大的权重。近 年来,安徽省各地对于12层及12层以下的新建居住建筑要求统一 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由于室内人员的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不 定性,使得太阳能热水不能按照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被评估建筑 常规能源消耗思的例进夜加使此本条卸了根播或基他用途 阳能热水器的户数占测评范围内户数的比例进行加分,使太阳能 热水的测评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比较常 见的太阳能楼道灯是居住建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一种相对简单 可行的方法。故可文件审查设计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及建筑 配电装机容量,现场检查设备设置情况,计算分析所占比例。 地源热泵系统包括土壤源、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

利用电厂冷却水余热等形式的热泵系统。对于居住建筑,地源热 泵空调系统通常应用于独栋的别墅中,较少运用于集中供冷、热 的居住建筑中。因此,本条规定地源热泵机组配置比例占该建筑 总装机容量达到要求时,选择项即可加分。对于无常规辅助热源 的系统,其比例即为100%。 5.3.2测评要点:审查自然通风模拟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文件和 现场检查。 设置本条的目的是提倡在进行住宅小区规划布局、单体建筑 设计时,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或其他计算工具,对自然通风进行 专项分析,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 自然通风对于减少空调能耗、改善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这需要从居住区规划开始,到建筑单体设计落脚。合理 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向室内引导更多室外新鲜空气,在过渡季节 还可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空调制冷系统,在不消耗能源的情 况下达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传统的自然通风设计主要是定性分 析,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进步,自然通风设 计开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转变,通风效果通过具体指标被量 化和评判。 小区自然通风设计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自然通风定性设计; 即根据当地夏季主导风尚及风速,考虑建筑物对气流的阻挡 引导作用,以有利于小区气流流动顺畅为原则,定性地布置建 筑物,然后应用自然通风模拟软件,对建筑小区内自然通风进行 定量的模拟设计。模型建立时,应将小区周边沿风向距离50m范围 内的建筑、地形等影响通风的因素考虑在内,再根据模拟结果调 整建筑物布局,使建筑小区的规划布局有利于自然通风。 单体建筑自然通风设计应在完成建筑小区自然通风模拟设计 的其础上进行。 E

1自然通风定性设计; 2自然通风软件模拟设计; 3单体建筑外窗修改设计。 即定性地布置单体建筑开窗位置、开窗大小、户内布局,然后 将建筑小区建筑物前后的风压差或风速作为单体建筑自然通风模拟 设计的边界条件进行单体建筑自然通风模拟设计,再根据模拟结果 调整建筑物开窗位置、开窗大小、户内布局,使建筑物户内有利于 自然通风。

5.3.3测评要点:审查自然采光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文件和

5.3.4测评要点:审查遮阳模拟报告,进行施工文件和现场检

5.3.5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进行施工文件和现场检

.3.9测评要点:文件审查每项技术节能率为采用节能措施的节 量占全年采暖空调耗能量的比例

5.4 居住建筑能效实测评估基础项

5.4.2测评要点:建筑总能耗通过查阅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清 并辅以现场实测的方法确定。不同能耗的计量单位进行统 算。

5.5居住建筑能效实测评估规定项

1锅炉运行效率测评要点:检测应在供暖系统正常运行120 小时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小于24h。检测期间,燃煤锅炉的 日平均运行负荷不应低于额定负荷的60%,燃油和燃气锅炉的负

荷率应天于30%,锅炉日累计运行时数应不小于10小时。 燃煤锅炉的耗煤量应按批计量,在一个供暖期内锅炉房所需 的煤量往往不止一批,为了防止在检测期间,因每批煤煤质之间 存在较大差异时而可能导致的粗大误差,所以煤样应用低位发热 直的化验批数应与供暖锅炉房进煤批数相一致。燃油和燃气的低 位发热值也应根据需要进行取样化验,以保证取得准确的数据。 对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系统,此项不作测评。 2室外管网热损失率不应大于10%。小区供暖系统室外管网 热输送效率的检测应在供暖系统正常运行120小时后进行,检测持 续时间不应少于72小时。检测期间,热源供水温度的逐时值不应 低于35℃。 建筑物的供暖供热量应采用热计量装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 则量,热计量装置中温度计和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相关产品的使 用规定。 按规定建筑物外墙外表面2.5m以内属于室内系统,而2.5m 以外属于室外管网系统。供回水温度传感器宜位于受检建筑物列 墙外侧且距外墙外表面2.5m以内的地方。供暖系统总供暖供热量 应在供暖热源出口处测量,热量计量装置中供回水温度传感器宜 安装在供暖锅炉房或换热站内,安装在室外时,距锅炉房或换热 站或热泵机房外墙外表面的垂直距离不应超过2.5m

对以热电树热源的系统此项测评范围为换热站到用广.g.ch

供热负荷率达到50%时,即可实施对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 匕检测。供热负荷率达到50%时,系统的流量调节量和温差调整 量均偏离设计值不大。 在供暖系统循环水泵的配备上,不管对何种系统,检测均应 全水泵运行在设计状态时进行,以便使系统的实际耗电输热比取 最大值,才能鉴别系统的优劣,检测时间应为24小时。 对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系统:此项测评范围为换热站到用户二

5.5.4测评要点:检测方法执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

和开发商的预期疫资规模等因内素看关X本名规定的保证率取值g.ch

6公共建筑能效测评与实测评估

6.2公共建筑能效测评规定项 1围护结构

6.2.2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要求应按设计要求采

6.2.3外窗的可开启面积占外窗面积的比例应以一个房间中的所

6.2.4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查看门窗洞口之间的密封

6.2.4测评要点:审查设计文件,查看门窗洞口之间的密封方法 和材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还应现场检查,查看是否和设计 一致。

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 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窗户的热工性能。

6.2.8测评要点:审查空调设计计算书,现场核查空调冷热源设

6.2.14测评要点:应文件审查和现场检查公式中各项参数,详

2011的第6.3.23条

6.2.16至温调控是建巩节能的前提及技,对于全空气空调系 统可采用电动两通阀变水量和风机变速的控制方式:风机盘管系 统可采用电动温控阀和三挡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采用散热器 供暖时,在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应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或手动散热器调节阀。采用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房间的室内温 度也应有相应控制措施

6.2.17公共建筑集中空调系统,按用冷量计量收取空调使用费

6.2.18测评要点:审查是否具有水力平衡计算书,现场检 衡装置设置情况,

6.2.20本条依据《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 2011第8.1.2条的强制性条文。 6.2.21 测评要点:审查电气设计文件、现场检查

6.2.20本条依据《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4/1467

6.3公共建筑能效测评选择项

2文件审查设计地源热泵系统容量及建筑总装机容量,现 汤检查设备情况:计算分析所占比例。当设计建筑执热负荷大于冷 负荷时,判断比例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供暖容量占建筑供暖热源 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反之,当设计建筑冷负荷大于热负荷时,判 新比例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供冷容量占建筑冷源总装机容量的比 例。 自前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检测工作我省已全面推行,本项

对于太阳能热水系统测评应以现场检测报告为准,当存在异议时 应重新对其进行检测 针对安徽省区域公共建筑的特点,整个加分等级的设计是鼓 励采用更适合安徽省的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 复合型可再生能源系统是指在一个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同时利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类别的可再生项目,可在按表6.3.1规定 加分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5分。

6.3.2测评要点:审查自然通风模拟设计文件,进行竣

自然通风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降低建筑能 提高室内舒适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间尽量采用 通风以减少空调安装,达到以最低的费用、最少的能耗获得 的收益。

6.3.4测评要点:审查遮阳模拟报告,进行施工图和现场检不

6.3.5 测评要点:

1审核图纸中新风取风口和新风道面积,其新风凤风道尺寸应 能满足最大新风运行的需要,以此判断是否具有新风可调性; 2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明确提出新风系统在过渡季节、冬夏 季节的运行策略; 3需提供空调机组调节新风比的范围;最大总新风比不应低 于50%,允许时宜取更大值: 4具备调节功能的系统占新风系统的比例应不低于50%。 空调系统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设计工况,而且应考虑全年运

6.3.8 测评要点:

1应对建筑物的热负荷、电负荷进行详细分析; 2从系统配置、运行模式以及经济和环保效益等方面对拟采 用的分布式热电联供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 3系统设计应满足规范要求; 4应有对选用系统的效率分析,以实现一定规模下系统效率 最高。 6.3.9测评要点:审查热回收系统设计说明,包括系统形式、对

应的建筑区域、经济性分析等;设计图纸中应包括利用排风对新 风预热(冷)的系统设计图 近年来随着空调的普及,其耗能已经占到了整个建筑耗能的 30%~40%,而且在空调系统中,大部分空调回风经冷却和再热 后作为送风送到空调房间,而其余的回风则排出室外,回风携带 的热(冷)量就白白浪费了,同时送风进入空调房间时必须经过 加热(冷却)处理,需要消耗相当多的能量,所以如何将空调系 统回风热(冷)量回收,再用于空调系统,对空调系统节能将具 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空调区域(或房间)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在技术 经济分析合理时,集中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 环境效益。对于不设置集中新风和排风的系统,可以采用带热回 收功能的新风与排风的双向换气装置,它既能满足人员对新风量 的卫生要求,又能大量减少在新风处理上的能源消耗。这一类换 气装置通常是将换热器、新风机和排风机组合在一起。有的可以 直接安装在外墙上,由于风量不大,只适用于不大的单间房间, 对建筑立面的设计也会带来一些困难,但独立性很强,适用于单 独的房间:另一种需要再接风管,设计时同样需要注意取排风口 的位置布置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该装置送排风的机外余压与风道 的阻力要求,不够时,应采取措施 在排风热回收系统中,通过排风和新风实现热显传递,将排 风带出的能量传递给新风,能够使能量得以最本限度地保留,在 夏季,如采用高效的吸湿性转轮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效率 达48%,十分可观。 6.3.10测评要点: 1应对建筑物的冷水机组、水泵的能耗及冷水系统的整体能 耗进行详细分析; 2对拟采用的天温差小流量系统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

1应对建筑物的冷水机组、水泵的能耗及冷水系统的整体能 耗进行详细分析: 2对拟采用的大温差小流量系统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 3系统设计应满足空调末端的供冷要求。

6.3.11 达到以下任一要求者、可得5分

6.3.11 达到以下任一要求者、可得5分

1不低于60%的生活热水由空调冷凝热提供; 2集中空调系统空调冷凝热全部回收用以加热生活热水。 空调系统一般通过冷水机组和冷却塔将室内的热量排出室 外,从而将室内温度降至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天量的冷凝热量 如果直接排入天气,除了造成较天的能源浪费,还使环境温度升 高,造成环境热污染。冷凝热回收技术可以很好地利用这部分热 量,对空调系统向室外排放的这部分热量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 有效降低建筑的运行费用。 宾馆、酒店、医院等公共建筑,在使用空调的同时,还要利 用各种燃料或电加热锅炉、热水炉、蒸汽炉等制备热水,消耗大 量能源。若在空调机组上设置废热回收装置,可实现在开空调的 司时,把制冷循环中制冷工质冷凝放热过程放出的热量利用起来 制备热水,一是可少用或停用现有的热水制备系统,节省燃料; 二是对于改造后的制冷机组,冷凝效果大大提高,降低制冷机组 和冷却系统的电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3.12公共建筑的空调、通风和照明系统是建筑运行中主要 能耗去处。为此,空调通风系统冷热源、风机、水泵等设备应进 行有效监测,对关键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记录;对上述设备系统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可靠的自动化控制。对照明系统,除了在保证 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照明功率密度设计外,应根据区域照 度、人体动作感应器和使用时间实现对该区域照明的自动控制○

舒适所需要的空调、照明、电梯、给排水及动力等设备,也包括 对建筑各类系统的管理与协调。为了合理利用设备,节省能源, 节省人力,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本条规定只要有3个系统能够进 行自控并进行集中控制就可认为满足要求。 采用楼宇自控的系统应具有以下节能管理措施: 1冷热源设备采用群控方式,楼宇自控系统可根据采暖通风 空调负荷的需求自动调节冷热源机组运行台数:

2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 风机调速控制; 3进行采暖通风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分区域控制或集中供电 控制。

JTS 155-1-2019 码头岸电设施检测技术规范4自动开启和关闭公共区域和外立面照明

6.4公共建筑能效实测评估基础项

6.4.1建筑总能耗通过查阅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清单,并辅以现场

特殊区域的能耗(如24小时空调的计算中心,网络史心大 总能耗中

CECS 427:2016 接地装置放热焊接技术规程6.4.3 单位供暖空调耗能量可采用以下

量结果确定; 2对于未设分项计量装置的建筑,可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建筑 能耗: 1)对供暖空调系统性能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并结

表5空气调节系统室内计算参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