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1(混凝土设计篇)

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1(混凝土设计篇)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236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合肥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系列手册 01(混凝土设计篇)

3.19非承重轻质内隔墙优先尺寸(mm

表3.20外门窗洞口优先尺寸mm)

DA/T 28-2018 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3.21各功能空间内门洞口的优先尺寸

表3.22公共管道并的优先净尺寸(mm)

表3.23橱柜的优先尺寸(mm)

(3)模块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应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符合 建筑全寿命期的空间适应性要求。建筑平面宜简单规整,宜采 用大空间布置方式,并应采用模块和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且需 符合下列规定(图3.8、3.9): 1)套型基本模块应符合标准化与系列化要求; 2)套型基本模块应满足可变性要求:

3)基本模块应具有部件部品的通用性; 4)基本模块应具有组合的灵活性

图3.8模块化设计方法

图3.9套型模块多样化组合示例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在满足平面多样化的前提下,也需 要对建筑的立面进行多样化的处理,从而达到建筑立面的多样 化、个性化的效果。 利用外墙、阳台板、空调板、外窗、遮阳设施和装饰等部 件部品进行模块化组合设计;模块应符合少规格、多组合的要 求(图 3.10) 。

图3.10建筑立面效果图(1)

装配式建筑外墙饰面宜采用装饰混凝土、免抹灰的涂料和 在工厂预制的面砖等高耐久性和耐候性的建筑材料及做法,并 通过建筑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变化,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 效果 (图 3.11) 。

图3.11建筑立面效果图(2)

2.协同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应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 修一体化设计,应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特点及项目 的技术经济条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 合,保证室内装修设计、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及管线、生产、 施工形成有机结合的完整系统,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各项技术要 求(图 3.12、图 3.13) 。

图3.12各专业之间协同设计示意

图3.13建筑专业协同各专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主要节点连接和构造

装配式建筑外墙防水重点在于板与板之间的拼缝处理,常 规的处理办法是采用构造+材料防水组合防水的方式(图4.1、 图4.2)。

图4.1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板接缝构造示意 1一外叶墙板;2一夹心保温层;3一内叶承重墙板;4一建筑密封胶; 5一发泡芯棒;6一岩棉;7一叠合板后浇层;8一预制板; 9一边缘构件后浇混凝土

4.1预制夹心保温剪力墙板接缝构造

二、结构节点连接和构造

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1)叠合梁截面构造 当采用叠合梁时,框架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50mm,次梁的现浇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120mm;当采用 凹口截面预制梁时,凹口深度不宜小于50mm,凹口边厚度不

图4.3叠合框架梁截面示意 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梁;3—预制板

(2)叠合梁箍筋构造 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叠合框架梁的梁端箍筋加密区宜采 用整体封闭箍筋(图4.4a);当叠合梁受扭时宜采用整体封闭 箍筋,且整体封闭箍筋的搭接部分宜设置在预制部分。若采用 组合封闭箍筋,开口箍的弯钩的构造要求需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图 4.4b) 。

两端135°钩箍筋帕

b)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叠合梁箍筋构造示意 图4.4叠合梁箍筋构造示意

(3)预制柱尺寸及钢筋构造 矩形柱截面边长不宜小于400mm,圆形截面柱直径不宜 小于450mm,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梁宽的1.5倍。柱纵向受力钢 筋在柱底莲接时,柱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应小于纵向受力钢筋连 接区域长度与500mm之和;当采用套简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 连接等方式时,套筒或搭接段上端第一道箍筋距离套筒或搭接 段顶部不应大于50mm(图4.5)。

图4.5柱底箍筋加密区域构造示意

1一预制柱;2一连接接头;3一箍筋加密区(阴影区域); 4一加密区箍筋

预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可集中于四角配置且宜对称布置, 间距不宜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400mm。柱中可设置纵向辅 助钢筋且直接不宜小于12mm和箍筋直径(图4.6)

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图4.6柱集中配筋构造平面示意

(1)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图4.7

图4.7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

一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2一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一连接接头

(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加密构造(图

图4.8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加密构造示意

1一灌浆套筒;2一水平分布钢筋加密区域(阴影区域); 3一竖向钢筋:4一水平分布钢筋

表4.1加密区水平分布钢筋的要求

3.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3.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1)双面叠合墙板钢筋桁架布置图(图4.9)

3.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

图4.9双面叠合墙板钢筋桁架布置示

1一预制墙板;2一现浇部分:3一钢

(2)叠合墙板竖向钢筋搭接构造 竖向连接钢筋在上下墙板中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1aE, 叠合暗柱内的竖向连接钢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61aE:水平缝 高度△不宜小于50mm,且不应大于100mm(图4.10)。

图4.10叠合墙板竖向钢筋搭接构造示意图

1一下层叠合墙板;2一上层叠合墙板;3一竖向连接钢筋; △一水平缝高度;

4.叠合板构造 (1)叠合板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 板端支座处(图4.11a),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宜从 板端伸出并锚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单向叠合板的板 侧支座处,当预制板内的板底分布钢筋伸入支承梁或墙的后浇 混凝土中时,构造要求同板端支座处钢筋;当板底分布钢筋不 伸入支座时,宜在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 附加钢筋(图 4.11b)。

图4.11叠合板板端及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一支承梁或墙;2一预制板;3一纵向受力钢筋; 4一附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

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接缝构造(图

图4.12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3一后浇层内钢筋; 4一附加钢筋

(3)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图4.13)

(a)板底纵筋直线搭接

(b)板底纵筋末端带90°弯钩搭接

(c)板底纵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 图4.13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一通长钢筋;2一纵向受力钢筋;3一预制板; 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一后浇层内钢筋

(c)板底纵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

通长钢筋;2一纵向受力钢筋;3一预制板; 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一后浇层内钢筋

(4)叠合板厚度(图4.14)

图4.14叠合板厚度示意

5.预制构件结合面构造 (1)预制构件混凝土结合面做法

5.预制构件结合面构造

图4.15桁架钢筋布置构造示意

1.2预制构件混凝土结合面做法选用表

图4.16梁端键槽构造示意

方案策划阶段的BIM应用主要是利用BIM技术对项目 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及主要经济指标分析,确定建造 目标与技术实施方案,并根据技术策划实施方案初步确定建筑 平、立面方案以及结构体系、预制构件种类。 该阶段宜建立装配式户型库和装配式BIM构件库,并区 分表达现浇部分和预制部分构件(预制部分包含钢构件);尚 应根据项自实际需求创建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标准化户型 模型、全装修、机电一体化以及单元式幕墙模型等,如图5.1。

初步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各专 业BIM模型,确定建筑空间和各系统关系T/CHTS20008-2020 “美丽高速公路”管理服务指南.pdf,进一步细化和落 实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各专业开展三维可视化设计,

确保各专业模型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专业间设计信息的一致 性, 如图 5.2 。

图5.2机电专业初设模型

施工图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包括:建立建筑、结构、 机电、内装等完整的BIM模型,开展多专业模型整合(图5.3): 各专业之间进行碰撞检查和净空检查,并对设计不合理处修 改,开展管线优化设计;各连接节点的可视化信息表达,并指 导出图。在三维设计模型的基础上的构件拆分,并对各类型预 制构件数量的统计(图5.4),降低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精确统计预制构件的体积和重量,指导装配率的计算

图5.3全专业模型整合

图5.4预制构件统计

深化设计阶段的BIM技术应用包括:基于各个预制构件 的三维实体模型将建筑的各个要素进一步细化成各个构件形 成深化设计模型,主要包括钢筋、预理线盒、线管和设备等全 部设计信息;输出包含钢筋、理件、栓钉、连接板等材料清单 的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图纸;进行预制构件的碰撞检查。深化设 计阶段的各模型见图5.5~5.7。

图5.6预制剪力外墙深化设计模型

DB11_T1980-2022市域郊轨道交通设计规范.pdf图5.7预制构件间的碰撞检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