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54-2017-T: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无水印,带书签)5.5.7 在I区和I区建设人工湿地时,由于地域的气温较低,
尤其是冬季,气温会降到零下,水面会结冰,因此,为保证人工 湿地的正常运行,在植被选择方面宜选择当地常见的耐寒植物 针对建设区域低温时节的气候特点,可采用收割植物覆盖、建设 塑料保温大棚、形成冰盖空气保温层等措施来保持地表温度。这 样可以保证植物在较长时间内的正常繁殖生长,稳定人工湿地的 处理效果
5.6.1本条阐明了防渗要求与防渗措施采用应考虑的因素。污 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采用人工 湿地处理污水时,要考虑污水的渗漏问题GB 50437-2007 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2018年版)(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严禁污染地下水。因 此,应根据污水性质和地质情况,在确保防渗效果的前提下,结 合施工、经济、工期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人工湿地构筑物的防渗 措施。在条件允许时,应首先考虑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进行防 渗,这样即可节约成本又可加快工程进度。
5.6.2根据土壤地质学数据及设计经验,
3本条列举了常用的五种防渗措施,并对不同方法的实 进行了规定性描述,
5.6.3本条列举了常用的五种防渗措施,并对不同方
1黏士碾压法:采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建设地有大量的优质 黏土,这样可以就地取材,也降低了建设成本。 2三合土碾压法:采用该法时,为保证防渗效果,石灰粉、 黏土、砂子或粉煤灰的体积比应控制在1:2:3,其厚度应参照 实际工程的防渗效果来确定,但厚度不得小于0.2m。 3土工膜法:两布一膜复合士工膜为两边土工布,中间土 工膜形式,其铺设面应平整,不能有尖锐物(石块、铁丝、木 棒)及杂草等,并在施工时进行地面清扫。复合土工膜的接缝处 理是施工的关键程序,直接影响到防渗效果和士工膜使用寿命。 实践表明,采用热焊粘结方法比较理想 4塑料薄膜法:塑料薄膜的质量与厚度直接关系到该方法 的使用寿命,同时薄膜连接处厚度要大于1mm。其铺设面应平 整,不能有尖锐物。由于薄膜材料多为PE、PVC等材质,在长 时间照射下会发生老化,应采用设覆王层方式避免紫外线照射。 薄膜与填料接触面之间也应视情况设置黏土或砂保护层。 5混凝士法:在地质条件容许时,可采用混凝土进行防渗。 般要有适当的强度、较高的抗渗等级和较低的弹性模量。浇筑 时应尽量成一块,当面积较天时,可分块浇筑,缝隙间填充沥青 等柔性材料以防止水从缝隙间渗漏
5.6.4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基本构筑物包括堤坝、沟渠、配水井
和隔墙等,应尽量就地取材进行建造,常用的材料有委
等大然材料,这些材料与自然环境有较好的协调性。也可以采用 混凝土、砖等材料。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在满足结构要求外,还要 有较好的防渗功能。 5.6.5采用毛石、混凝土、砖等材料建造的堤坝、沟渠、配水 井和隔墙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 计规范》GB50069的规定;而采用黏土建造堤坝、隔墙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规定。此 外,在南方多雨地区,应看重考虑由于下层土壤变化而导致的沉 降、渗漏等向题;在北方寒冷地区,应看重考虑冻胀、温差变形 等问题
6.1.1本条规定了稳定塘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稳定塘有多种 单元形式,可实现多种组合,具体选择时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条件、生态特点、景观要求、污水水质情况、处理标准等因素, 以及资源化利用条件,结合塘体建设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技术 经济比较来选择稳定塘工艺单元或工艺组合
6.1.2稳定塘设计时可采用单塘、儿个塘串并联或泪
成处理工艺系统。为了提高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并使处理水达 到不同的出水水质要求,在应用多种类型的单元塘组成独立塘系 统的同时,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设施相结合构成处理效率更高 处理效果更好的混合工艺系统
水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在前端宜设置厌氧塘和兼性塘,一方面可 以降低污染物的负荷,减少后续塘的处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提 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和降低有害物质对后续塘的影响,进而提高后 续的处理效果;当原水有机物浓度较低时,可以采用先进入兼性 塘,再进入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的处理工艺流程,也可 直接采用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进行有机物的降解。
6.1.4由于厌氧塘在处理污水过程中会产生恶臭气体及萃生蚊
蝇,因此,在人口密集区域或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且对气味敏感的 区域,不宜设置厌氧塘。当原水浓度较高时,可采用其他占地面 积小和封闭运行的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前段净化。
处理要求的前提下,缩小占地面积,强化处理效果和提高处理效 率。曝气塘常用表面曝气机进行曝气,有时也采用鼓风机进行曝
气,无其是在年平均水温较低的地区,常采用鼓风曝气方式进行 爆气,以减少热量的扩散。由于曝气塘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比 较高,因此,需要在曝气塘排水前通过沉淀的方式进行泥水分 离,也可在曝气塘的后端设置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6.1.6水生植物塘中水生植物数量和种类直接影响污染物的去 除效果,水生植物生长期越长越有利于该类塘的有效运行。在气 医适宜的区和Ⅲ区,植物可常年生长;而在工区,只有在春李 和夏季适宜植物生长,进入秋李和冬李后水生植物停止生长并粘 萎,无法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在工区采用水生植物塘 时,只能阶段性运行,在非植物生长阶段,则应与其他污水处理 设施联合使用,以保证全年的污水处理效果。 6.1.7用于深度处理的稳定塘(好氧塘、水生植物塘、曝气塘
气,尤其是在年平均水温较低的地区,常采用鼓风曝气方式进行 爆气,以减少热量的扩散。由于曝气塘水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比 较高,因此,需要在曝气塘排水前通过沉淀的方式进行泥水分 离,也可在曝气塘的后端设置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6.1.7用于深度处理的稳定塘(好氧塘、水生植物塘
等),通常接续常规处理系统(多级处理塘、污水人工生物处理 设施等)之后,用以进一步去除常规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氮 磷、悬浮物等物质以及细菌,使出水达到更高的水质标准。该类 型塘也可以直接净化受有机污染较轻的地表水
6.2.1污水稳定塘的有效表面积和有效容积常用污染物负荷法 来计算。对兼性塘、好氧塘、曝气塘和水生植物塘宜采用BOD 表面负荷法来计算,厌氧塘则宜采用BOD,容积负荷法来计算, 按污染物负荷法计算的结果还应满足水力停留时间的要求。曝气 塘也可按BOD,污泥负荷进行设计
6.2.2稳定塘应尽可能利用自然地势进行布设,进而
过水以降低污水的提升费用。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建设污水自然 处理工程,可以减低工程的建设费用,减少土方量。为避免稳定 塘内部水流速度过快,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稳定塘的地面坡度不易过大。根据多年建设运行经验,为保证稳 定塘内部水流速度小于0.2m/s,底面坡度应小于等于2%。当 自然坡度大于2%时,可采用分级阶梯连接的方式保持一定的水
6.2.3在稳定塘系统中,如果单塘面积太大,水流不易均习,
同时易使水体短路循环流动,可能造成塘有效容积的减少,缩短 实际水力停留时间,缩小塘的有效面积。对于厌氧塘,为保持温 度,防治臭气扩散,则单塘面积要小些;对于长宽比小于3:1 或不规则的单塘,除加强进水分布外,还应设置避免短流、滞流 现象的导流设施
6.2.4根据稳定塘类型的不同特点,厌氧塘、兼性塘
深,好氧塘、曝气塘、水生植物塘、深度处理塘的深度相对较 浅。同时根据各类塘特点和处理要求,厌氧塘污泥层的设计深度 不能小于0.5m,其他类型塘污泥层设计深度不应小于0.2m。安 全超高的选定应考虑风浪和冰雪的影响。在工区和止区建设的稳 定塘,塘的总深度还应考虑冰盖的厚度
此,厌氧塘宜采用多塘并联方式,以便进行污泥清除。厌氧塘一 般为单级运行,在原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时,可采用二级厌氧塘 进行串联运行。
6.2.6兼性塘一般接续在厌氧塘后,或作为首级塘,常采用单
6.2.6兼性塘一般接续在厌氧塘后,或作为首级塘,常采用单
塘或多塘系统,既可以按串联形式运行,也可以按并联形式运 行。好氧塘应建在光照充分、通风条件良好的区域,既可单独使 用,又可串联在其他处理系统之后,进行深度处理。如用于单独 处理污水,则在污水进人好氧塘之前应根据污水水质进行较好的 预处理。
6.2.7曝气塘系统宜采用好氧曝气塘和兼性曝气塘多级
式。好氧曝气塘能使全部固体物质处于悬浮状态,使污染物在好 氧条件下降解,其工作原理与活性污泥法相似;兼性曦气塘底部 为厌氧分解区,因此,塘中须保持0.3m~0.5m的污泥层,仅 需使上部固体物质处于悬浮状态即可。根据多年试验研究和工程 实践结果,本条给出了好氧曝气塘和兼性曝气塘的比曝气功率 为保证处理效果,塘内应保持一定浓度的悬浮生物污泥,一般在
100mg/L~200mg/La
100mg/L~200mg/La
6.2.8水生植物塘中的植物可参照本规程5.5.3条进
应以当地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为 主。水生植物塘中最常用的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它们都具有韧皮 部和木质部组成的维管系统,两者分别承担有机物和水分的输 送。水生植物能有效地除去水中的营养物质、酚、微量金属、无 机盐等,还可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条件。水生植物的栽培应符合 本规程第5.5.4条的规定。
6.2.9稳定塘工艺设计参数应根据试验结果或按相似
定塘的运行经验确定,无上述资料时,本规程根据国内不同地区 的稳定塘运行资料及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的具体条件,给出了不 司地区(按年平均气温划分)、不同类型塘的工艺设计参数(见 表6.2.9)。其中好氧塘和水生植物塘按照用途又分为常规处理 塘和深度处理塘两大类
6.3.1为保证污水在各处理塘内通畅自流,稳定塘宜利用自然 地形高差进水和出水,形成自流为主的过水方式。污水必须设泵 站提升时,一般以一次抽升为宜,尽量减少抽升次数。同时要尽 量减少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和污水泵站的提升高度,以节省电能。
的厌氧环境,厌氧塘的进水口应在水面0.3m以下。同时要使进 水口(管)进入厌氧污泥层中,进水口应高于塘底0.6m~ 1.0m。当塘底较宽时,为保证进水的均匀性,应采用多个进水 口。进人厌氧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悬浮物,为防止堵塞管道,进 水管径不宜小于150mm。
6.3.3挡板能截流水面的浮泥,使其在水面上形成浮
浮渣层能起到与天气隔绝、防止天气中氧扩散到水中破环庆氧环 境和保温的作用。为了防止出水口冻结,在I区应用稳定塘时 立将出水口设在冰层厚度以下。
施。这样不仅可以分别控制不同塘内的水深,保证单个塘体的有 效处理,而且可在部分塘进行维护和修理的情况下,保证污水可 以在其他塘体内得到有效处理。为了能充分发挥塘系统的作用 避免发生短流现象,塘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距离不宜太近,应尽可 能地使污水流经塘内的各个断面,得到足够的停留时间以保证处 理效果。如果塘体为方形或矩形,可采用对角线设置
6.3.5各单元稳定塘之间的过水方式以通畅、均匀为
宜采用溢流坝、堰、涵洞或管道等。进出水口应采用使其断面上 配水或集水均匀的形式,应避免在塘内产生短流、沟流、返混和 死区,使塘内的水流状态接近推流状态为宜。一般进水口常采用 扩散式或多点进水形式。出水口通常设成可调式或在塘内的不同 水深处设置,在保证出水顺畅的同时,适应不同水深运行状态的 要求,出水口的形式常采用出流口或出水堰板形式。
流口处设置挡浮渣设施,防正植物残体或其他漂浮物的流出 向出水水质,阻塞出水管道。当塘出水口水位与下游排水设 较大跌落差时,出水口处应设置消能设施,以防止过度冲刷
6.4.1好氧塘应建在光照充分、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以利于 光照和充氧。为了进一步提高好氧塘的处理效果,可采用机械充 氧设施、种植水生植物、养鱼等强化措施,也可参照城镇污水人 工生物处理工程的工程经验,采取处理水回流措施,但回流比不 宜过大,以小于或等于40%为宜,
6.4.2为强化厌氧塘的运行效能,提高其处理效率,
设置纤维填料或其他填料来扩大微生物量,改善微生物分布状态 和物质交换条件,进而提高处理效率与处理效果。厌氧塘的工程 实践表明,与无填料的厌氧塘相比,在填料装填密度为40%时, 其BOD的去除率提高10%以上。此外,塘面进行保温覆盖及在
塘底设置污泥消化坑等措施也可增强处理效果
办法来增大生物量,提高去除水中有机物的能力;可通过增加漂 浮植物数量并利用其吸收、吸附以及微生物载体等作用,提高其 处理能力,达到强化的目的;在兼性塘的后端也可采用机械曝气 或跌水曝气方式来强化处理功能:还可以采用兼性塘中的水循环 强化措施,其循环率宜小于或等于5%
或跌水曝气方式来强化处理功能;还可以采用兼性塘中的水循环 强化措施,其循环率宜小于或等于5%。 6.4.4稳定塘主要依靠菌藻共生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由于藻类 的生长环境不固定,一些质量较轻的藻类漂浮在水面,并随水流 动。尤其是当水中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时,以及气候条件适宜藻 类生长的季节,藻类会过度生长,随水流流出塘体后会导致出水 水质的下降。因此,可在塘总出水端设置藻类过滤坝,防止藻类 的流出,过滤坝表面的积累物较多,应及时进行清理。 6.4.5水生植物塘中可通过多种类植物搭配、增加水生植物 数量和在塘中养鱼、养蛙和放养水禽等强化措施,来构建一个 丰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不仪有菌类、藻类和水
6.4.4稳定塘主要依靠菌藻共生系统进行污水处理。由
的生长环境不固定,一些质量较轻的藻类漂浮在水面,并随水流 动。尤其是当水中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时,以及气候条件适宜藻 类生长的季节,藻类会过度生长,随水流流出塘体后会导致出水 水质的下降。因此,可在塘总出水端设置藻类过滤坝,防止藻类 的流出,过滤坝表面的积累物较多,应及时进行清理。
数量和在塘中养鱼、养蛙和放养水禽等强化措施,来构建一个 丰富和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不仪有菌类、藻类和水 生植物,而且有浮游动物、鱼、蛙、水禽等多种生物,组成了 多条食物链共存的生态系统,在强化处理效果的同时,还可使 塘内新增污泥量得到部分平衡,同时增强了承受冲击负荷的 能力。
6.5.1为防止对地下水的污染并保持塘内的水位,一般湖塘及 水工建筑的防渗做法,原则上都适用于稳定塘工程。稳定塘构筑 物的防渗方法应根据污水性质、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因素,通 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防渗部位包括提坝、塘底以及穿堤管、 涵洞、闸门等设施。此外,一些工程实践表明,污水中的悬浮物 及微生物在塘底沉积时,会产生污泥的物理性封堵和生物性封 堵,进而增强防渗的效果。
材料。选择当地天然材料可以减少工程的建设成本,同时减少运 输费用和人工费用。筑堤坝材料防渗性能较好时,可采用均质堤 项:筑堤坝材料防渗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采用不易透水 材料作芯墙。当塘深较大、面积有限或地价较高时,采用黏土坝 则占地大且有效容积少,因此,可采用石堤或钢筋混凝土堤
材料作芯墙。当塘深较大、面积有限或地价较高时,采用黏土坝 则占地大有效容积少,因此,可采用石堤或钢筋混凝土堤 6.5.3稳定塘塘底的防渗要求与人工湿地的防渗要求是一致的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而采用的防渗措施也是通用的。因此,稳定塘 的防渗做法可参见人工湿地的相关篇章。 6.5.4除了堤坝和塘底需要防渗外,布设于堤坝内的管道、涵 洞也会与堤坝间产生一定的缝隙,此外还有温差变形等问题,因 此,应设置防渗翼环。防渗翼环通常采用与管道或涵洞主体相同 的材质,厚度由结构要求确定。管道、涵洞、闸门处的防渗做 法,也可参照相关土建工程要求实施。
则占地大且有效容积少,因此,可采用石堤或钢筋混凝王堤。 6.5.3稳定塘塘底的防渗要求与人工湿地的防渗要求是一致的,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而采用的防渗措施也是通用的。因此,稳定塘 的防渗做法可参见人工湿地的相关篇章。
为防止污染地下水而采用的防渗措施也是通用的。因此,稳定塘 的防渗做法可参见人工湿地的相关篇章。
洞也会与堤坝间产生一定的缝隙,此外还有温差变形等问题,因 比,应设置防渗翼环。防渗翼环通常采用与管道或涵洞主体相同 的材质,厚度由结构要求确定。管道、涵洞、闸门处的防渗做 法,也可参照相关土建工程要求实施
的道路要结合坝体的安全性、使用目的来修筑,一般土堤坝的顶 宽应大于2.0m,石坝及混凝土坝的顶宽应大于0.8m,堤坝顶有 行车要求时,可按通行要求来确定坝顶宽度
6.5.6土堤坝的坡度受土质及工程规模影响,一般迎水坡坡
6.5.6土堤坝的坡度受土质及工程规模影响,一般迎水坡坡
度采用4:1~2:1为宜,背水坡坡度采用3:1~2:1为宜。 为防止风浪对堤坝的冲刷和破坏,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土堤的 迎水坡宜采用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当土堤较高且水位较低 时,防浪铺砌的高度可控制在设计水位以上1.0m至塘底的范 围内。当塘水位变化较大或塘面积较大时,风浪冲刷严重的堤 面部分,应加大衬砌范围。背水坡可采用草皮、块石或混凝土 进行护坡。块石或混凝土块护坡可采用干砌或浆砌方法,干砌 法护坡稳定性较好,有一定的可变性,适宜在北方应用;浆砌 法抗风浪冲刷较好。
便于底泥清除,其塘底应尽可能平整。此外,为便于清塘或放空 时排出塘水,稳定塘塘底应略带坡度并坡向出口处
6.5.8稳定塘处理工程的附属构筑物,如沟渠、配水并和导流 墙等,一般体量较小,常采用毛石、混凝土、砖等材料建造,其 结构形式和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 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的规定,并应采取防沉降、渗漏、冻 胀、温差变形等措施。
7.1.1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和农村污
为控制细菌含量,应在后端设置消毒设施进行消毒处理,并使出 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数符合现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标准》GB18918中的有关规定。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和受 有机物污染的地表水时,因细菌含量较少,无其是致病菌含量较 低,一般可不设置专用消毒设施
7.1.2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比较
酸钠,也常采用紫外线进行消毒。采用何种消毒剂及消毒方式, 需要根据其工程的建设场地情况、投资与运行费用、出水指标要 求等合理选择
求等合理选择。 7.1.3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时,消毒剂量应通过试验或类似工 程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与工程运行资料时,一般参照城镇二级 处理出水的消毒剂用量6mg/L~15mg/L。为保证消毒剂充分发 挥作用,消毒剂投加后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0.5h。当出水直接 排人地表水体时,应控制总余氯量。 7.1.4采用紫外线消毒时,照射剂量和照射接触时间应通过试 验或类似工程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与工程运行瓷料时,可参照
程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与工程运行资料时,一般参照城镇二级 处理出水的消毒剂用量6mg/L~15mg/L。为保证消毒剂充分发 挥作用,消毒剂投加后的接触时间不应小于0.5h。当出水直接 排人地表水体时,应控制总余氯量
7.1.4采用紫外线消毒时,照射剂量和照射接触时间
验或类似工程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与工程运行资料时,日 城镇二级处理出水的照射剂量15ml/m²~22m/m²,如出 为再生水时,其照射剂量要适当提高。工程运行结果表明 接触时间以大于10s为宜。
7.1.5自然充氧方式具有充氧效果好且经济可靠的特
个主体处理单元水位差较大时,可优先考虑单级(多级)跌水曝 气充氧或单级(多级)陡坡曝气充氧,以及格栅曝气充氧。机械 爆气充氧的特点是设置位置灵活、充氧强度和时间可调,也是常
用的充氧方式。采用表面曝气机进行辅助充氧时,应根据塘水中 容解氧的含量,确定充氧时间和曝气强度,通常采用较低的曝气 强度,一般为0.2W/m30.8W/m3(塘容积)
7.1.6充氧位置的选择主要根据微生物的分布及处理需氧情况
理而情况 而定。在进水端和中间段,有机物浓度相对较大,需氧量大,在 比位置充氧可明显提高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并且可使氧得到比较 充分的利用,因此,进行稳定塘辅助充氧时,通常将曝气设施设 置在进水端和中间段。
7.1.7采用机械充氧时,应依据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值,
理单元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要求来确定充氧时间、充氧时长、充 氧机布设、充氧设备功率等。
7.2.1为了控制污水自然处理系统的运行,降低动力消耗,提 高处理效率,加强设施管理和积累运行资料,一般要在总进水口 和总出水口分别设计量装置,进而掌握进水和出水流量以及回流 水量等。常用的计量装置为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 计)、巴氏流量槽和计量堰等。当处理小流量农村污水时,其计 量方式还可采用容积法、堰板法等。 7.2.2本条规定了化验室或化验设施的设置原则。处理城镇污 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与污 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CJJ/T182的有关规定设置化验室;处 理农村污水及受有机物污染地表水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 非定期进行化验分析,可设单独的化验设施,也可委托其他化验 室进行水质分析。 7.2.3本条对在线仪表的选择与安装作了规定。当污水自然处 理工程需要安装在线水量计量装置时,其在线仪器仪表的选择与 安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
7.2.1为了控制污水自然处理系统的运行,降低动力消耗,提 高处理效率,加强设施管理和积累运行资料,一般要在总进水口 和总出水口分别设计量装置,进而掌握进水和出水流量以及回流 水量等。常用的计量装置为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 计)、巴氏流量槽和计量堰等。当处理小流量农村污水时,其计 量方式还可采用容积法、堰板法等。
7.2.2本条规定了化验室或化验设施的设置原则。处理
水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水与污 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CJJ/T182的有关规定设置化验室;处 理农村污水及受有机物污染地表水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 非定期进行化验分析,可设单独的化验设施,也可委托其他化验 室进行水质分析。
7.2.3本条对在线仪表的选择与安装作了规定。当污水自然处
与安装作了规定。当污水自茶 工程需要安装在线水量计量装置时,其在线仪器仪表的选 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 范》HI/T353的有关规定。
运行效率,对运行变动频繁的设备,如提水设施(提升泵、回流 泵),应采用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而对于机 械曝气等不定期运行的设备,则宜采用手动控制方式
7.2.5为保证计量与控制设备、仪表的安全运行,便
检修,将这些设备与仪表安装在室内比较适宜。但当条件7 而必须将其安装在室外时,应设有防雨、防晒、防冻以及 保护设施。
7.3.1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其他设施主要包括建设区内的供配 电系统、管理用房、建设区道路、绿化工程等。从国内污水自然 处理工程的建设情况看,随着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附属设 施也更为完善化,已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7.3.2本条阐明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供配电系统设计应执行
稳定、操作管理的强度较小,因此,管理用房设置更为简化,可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处理城镇污水时,其管理用房可参照同 等规模城镇污水人工处理厂进行设置。
7.3.4道路是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内不可缺少的工程设施,应按
货物运输、检修维护和运行管理时,车辆和人员通行的要求来设 置,同时,应与建设区内的景观工程相协调,尤其是人员通行的 道路,形式可以多样化。
内应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在建筑物、构筑物及道路两侧要进行绿 化。绿化应选择抗污染能力强、景观效果好、易于管理和移植成 古率高的植物。同时,宜采用灌木、养与花草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绿化。
8.1.1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所用的设备、材料、器件等,应是
8.1.1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所用的设备、材料、器件等,应是 符合国家、行业或企业相应标准的合格产品,设备与器材应在完 好性和完整性检验后再进行安装
8.1.2根据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特点,工程施工前不仅要编制
建、电气、管道等方面的施工方案和设备安装方案,而且 编制植物栽种、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施工方案。
8.1.3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较多
保证工程质量,需要对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进行中间质量检查, 检香包括原材料质量、单元工程质量、工程外观质量等,并做好 检香记录。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后期难以处理,也会影响下道工 序质量,因此,需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8.1.4本条给出了管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砌体工程、
8.1.5填料质量和级配情况,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利
率影响很大。为了保证填料的过滤性能、透水性能和微生物生长 的条件,填料在施工前要进行筛选和洗料,不得有泥土残渣及其 他杂物,填料粉末的含量也应控制,并应按填料配比进行施工。
8.1.6人工湿地填料的数量和质量均较大,可采用机栅
设场地。但为了防正破环和压实填料,保证填料的透水性,应采 用人工进行填料铺设。填料设计铺设厚度为注水沉降后的厚度 因此,应经注水模拟试验后确定其虚铺厚度
8.1.7水生植物的挖掘、包装和运输是保证植物苗木有
重要过程,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中的规定实施。植物苗术移植 时,应做好枯菱老根的修剪和新萌芽的保护,运输数量应与栽培
数量统一,并做到及时运送。
8.1.8植物的裁培工序和方法对植物的栽培成活情况影响较大,
因此,本条对植物栽培前的蓄水、栽培后的压实找平,以及栽培 完成后的苗木前期养植和旺盛生长期的养植等方面作了阐述。此 外,对死苗应及时移苗补种,植物生长稳定后将水位调整到正常 运行状态
8.1.9施工过程中有些材料需现场配制,常见材料有砂类
水剂和胶粘剂等。所用材料除单质材料应有质量检验报告和按照 标准要求进行配比外,其配比成品应留有试样,以便分析鉴定配 比成品材料的性能
地进行地质勘察的基础上,为保证提坝安全,应在挖掘到未扰动 原状土时才可打基础。堤坝工程中砌体须错缝砌筑,沉降缝也应 直顺和上下贯通,以确保构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8.2.1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由多项单体工程构成,因此,工程验 收时应先进行单项工程验收,并按士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植 物栽种等顺序进行。此后,进行环保达标验收及工验收
工程的十建工程,其士建工程质量要求是一致的,因此,按现行 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进行 质量验收。排水管道工程与水处理构筑物是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 主体部分,因而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 的有关规定
8.2.3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的设备安装工程主要包拓
和设备联动两部分。在设备安装前应检查出厂合格证、技术文 件、设备完好性和完整性等;单机安装后应核对型号、台数、位 置,并进行单机试运行:设备联动试运转主要包括联动的协调性
和运行稳定性,同时应翔实填写设备试运行情况表。
8.2.4植物栽种与生长情况对工程处理效果影响较大
规程将其作为单独一项进行验收。植物栽种验收的内容, 物种类、规格、栽种数量、栽种密度、生长状态和管护 ,同时应填写植物生长状况表。
等,同时应填写植物生长状况表。 8.2.5环境保护达标验收是对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效果的综合检 验,重点是运行规模、处理效果、对环境的影响、设施运行和伴 生污染物情况等。本验收应在试运行结束后,按《建设项目竣工 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进行
8.2.5环境保护达标验收是对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效果白
金,重点是运行规模、处理效果、对环境的影响、设施运行 污染物情况等。本验收应在试运行结束后,按《建设项目 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中的规定进行
8.2.6工程竣工验收是在各单项验收后进行的总体验收,污水
自然处理工程竣工验收后将交付运行维护单位进行正式运行。因 比,应将前期的设计资料、施工资料、其他质量验收等文件进行 归档,并将运行维护手册交与运行维护单位
9.1.1本条对污水自然处理工程运行人员、技术人
员上岗时应能掌握法律法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作了阐述。同时,要求运行人员还应进行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 培训,合格后上岗。
9.1.2本条提出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运行时应建立的管理
9.1.3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是由多种设备和多个构筑物组成的复
杂工程体系,为全面反映工程质量、处理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应 有不少于6个月试运行期。在此期间应做好水量水质和运行方面 的详细记录
常启动,应采用逐步提高水力负荷与污染物负荷的进水方式。每 次提高负荷的幅度应视污染物去除率、植物和微生物生长情况而 定,一般运行初期为设计负荷的30%左右,此后逐渐提高负荷 直至达到设计要求和实现稳定运行。
9.1.5运行阶段在检验处理效果的同时,应观察配水和
均习性、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设备运行状态和构筑物工况 等,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株的生长,还可保持合理的植物量,有利手污水处理工程的长期 急定运行。一般在植物的休眠期和枯萎后进行收割,每年1次~ 2次。收割时应注意保护表层土壤,便于植物的后续生长或再种 植。另外,对收割植物应进行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
9.1.7稳定塘和表面流人工湿地运行一定时间后会
累现象,影响塘和湿地的有效容积和处理效果。污泥积累与进水 水质、塘与湿地的工艺类型等相关。通常庆氧塘和表面流人工湿 地的污泥积累最快,兼性塘和水生植物塘次之,好氧塘相对较 慢。因此,应根据塘中污泥积累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淤。
低温时节运行期间,无其是冰冻时段,由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净 化能力比较弱,净化污染物效果受到较天的限制,为此,在此期 旬可以采用减轻进水污染物负荷、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强化预处 理和保温等措施来保证处理效果。也可以将此阶段的污水进行购 存,待天气转暖后再进行达标处理
9.2.1本条对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日常检测指标、监测位置及 锁率作了规定。这些数值是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测经验,结 合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特点确定的。由于污水自然处理工程的水 力停留时间较长,运行波动较小,因此,监测内容(指标、位置 和频率)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进行增减,
9.2.2运行期间发现处理水质异常情况时,可增加监测内容
率及调整取样位置来强化监测:及时对产生水质异常的原 逐一排查,并调控各处理单元的运行状态,使处理水质恢复 应随时做好水质异常情况记录和调控结果的分析。
9.2.4污水自然处理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均采取了防止污头
措施,但为防止发生意外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应设置至少 下水水质监测点。在运行过程中尤其是经过长期运行后,凡 对监测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一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
为防止枯萎植物腐烂产生二次污染,影响处理效果,并为处理系 统中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应对枯萎植物、落叶等及时进行 清理
9.3.2污水自然处理系统中作用主体是多种多样的
剂、杀虫剂等的使用会使得植被的多样性减少,同时导致植被的 天面积损坏。因此,不宜在人工湿地中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对 于杂草的控制应根据杂草的生长特性而定,部分杂草在水下无法 生存可采用调节水位的方式加以控制,对于在水下能正常生存的 杂草可进行人工拔除
直、配水集水设施阻塞,影响污水自然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己水的通畅性,应对其进行及时清理,
9.3.4运行中遇到暴雨时,会出现雨水大量涌人的现象,
正水位过高造成污水的外溢和破环植物的生长,以及保证处理工 程的运行安全,应注意及时对污水自然处理设施中的水位进行调 节和控制。人工湿地出现的短时雍水高度不应超过0.2m,稳定 塘出现的短时高水位以低于堤坝安全水位高度和不没挺水植物 为宜。
9.3.5污水自然处理系统由于检修、维护及其他原因导
段时间不进水时,为保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应采取临时补 水措施DB15T 353.3-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3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pdf,以防止处理设施内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料过水量下降时,可采取控制进水水量、停床休作与轮作、冲洗 表面的填料等措施进行恢复;当填料过水量下降30%以上时, 应进行填料的翻动、清理或更换部分填料
9.3.7本条款对污水自然处理工程中机械设备维护应符合的相
及各种管道、闸阀、护栏、爬梯、照明设备等做定期检查和 维修。
统一书号:15112:30085 定 价:22.00
T/CBDA 3-2016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IM实施标准统一书号:15112:30085 定 价。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