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4/T 3469-2019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4.1.1制备高延性混凝土都需要掺加短纤维作为增韧材米
:1:1制备高性批凝工郁而安加短纤维作为增彻材科: 目前常用的合成纤维有聚丙烯纤维(PP)、聚乙烯纤维(PE)、聚 乙烯醇纤维(PVA)等。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破坏时,纤维基 本上是从基体中拨出而不是拉断,因此纤维的增韧作用主要取 决于与基体的粘结性能。为了调节纤维与基体表面的粘结强 度,一般都需要根据工程需要和试验结果对各种合成纤维进行 表面处理。本条参照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 程》JGJ/T221规定高延性混凝土使用的合成纤维应为无毒纤 维。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 21120规定,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不应对人体、生物和 环境造成危害,涉及与生产、使用有关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应符 合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维。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1 21120规定,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不应对人体、生物和 环境造成危害,涉及与生产、使用有关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应符 合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4.1.2合成纤维的增韧效果与纤维的长度、直径(当量直径) 长径比、纤维形状和表面特性等因素有关。纤维的增韧作用随 着长径比增大而提高,纤维长度太短时增韧效果不明显DB63/T 1964-202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地名地址采集入库规范.pdf,太长 则影响拌合物性能;太细在搅拌过程中容易被弯折甚至聚团, 太粗则在等体积含量时增韧效果较差。本条参照国家现行行
4.1.2合成纤维的增韧效果与纤维的长度、直径(当量直径)
长径比、纤维形状和表面特性等因素有关。纤维的增韧作用随 着长径比增大而提高,纤维长度太短时增韧效果不明显,太长 则影响拌合物性能;太细在搅拌过程中容易被弯折甚至聚团, 太粗则在等体积含量时增韧效果较差。本条参照国家现行行 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相关规定,并结 合试验和实践经验对高延性混凝土采用的合成纤维规格进行 了更严的规定,长度在15mm~60mm的粗纤维和4mm~15mm 的单丝纤维,增韧效果和拌合物性能较佳。若超出上述范围, 经过试验验证且施工性能满足要求时,也可以采用。
4.1.3本条给出了目前制备高延性混凝土常用的两
力学性能低于表中指标要求时,经过试验验证其增韧效果满足 要求时,工程中也可以采用。
试验资料时选用比较困难,本条参照国家现行行业标准《纤维 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相关规定,给出部分常用纤 维的物理性能指标,指导使用者选用。由于聚酯纤维的耐碱性 能差,不适用于水泥混凝土,因此未在表中列出,
4.1.5高延性混凝土中为碱性环境,合成纤维的耐碱性能很
5.1.1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应注意调配拌合物的和易性,并
5.1.1高延性混凝土的配制应注意调配拌合物的和易性,并 使其不离析、泌水,还应当注意纤维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性,保 证纤维不聚团。
使其不离析、泌水,还应当注意纤维在基体材料中的分散性,保 证纤维不聚团。 5.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的指标 限值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 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5.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的指标
5.1.2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最大含量的指标 限值根据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 的相关规定进行确定。
5.2.1本条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四个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作 为高延性混凝土性能检验的依据。其中等效弯曲韧性和等效 弯曲强度为韧性评价指标,抗折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为强度 评价指标。 配制高延性混凝土时,采用了大量的矿物合料取代水泥 熟料。由于矿物掺合料的活性较低,使高延性混凝土的卓期强 度增长较慢,超过28d以后的强度仍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以 表中60d的性能指标作为高延性混凝土最终的力学性能评价 标准,表中3d和28d的力学性能指标可以为高延性混凝土施工 进场检验提供参考依据。 表中抗折强度是按《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1SO法)》GB) T17671中三点抗折试验测得的抗折强度,试件标准尺寸为 40mm×40mm×160mm;等效弯曲韧性和等效弯曲强度应按附 录B的试验方法确定,试件标准尺寸取40mm×40mmX 160mm,u取荷载下降至85%峰值荷载;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 准试件尺寸为100mm×100mm×100mm,试验方法按照《混凝
5.2.1本条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土四个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作
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相关规定进行。 随着混凝土的强度提高,其脆性增大,采用高延性混凝士 能有效避免高强混凝土的脆性破坏,充分发挥其强度和韧性的 优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规程规定高延性混凝土的立方 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5oN/mm;但实际工程中对混凝土抗压 强度要求较低时,考虑到经济性,也可以使用立方体抗压强度 低于50N/mm²的高延性混凝土改善其受力性能,但其力学性 能指标应通过专门的试验确定以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 5.2.2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ak可按下式计 算:
f ak =0. 88X αdl f du.k
式中:0.88 考虑到结构中混凝土强度与试件混凝土强度之 间的差异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可 取 0.88;
式中:0.88 考虑到结构中混凝土强度与试件混凝土强度之 间的差异而采取的修正系数; αd1 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可 取0.88; fdu,k一高延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上式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对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的取值依据。由于高延性 昆凝土轴心受压破坏时表现出良好的抗压韧性和耐损伤能力, 与传统混凝土的脆性破坏有明显区别,因此不再考虑高延性混 疑土的脆性折减系数。且大量研究表明,由于纤维桥联作用对 高延性混凝土单轴受压提供的横向约束作用,使高延性混凝十 的轴心抗压强度明显高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根据 大量试验数据分析结果,高延性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 本抗压强度的比值αd为0.88~0.95,可偏于安全取0.88。 根据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并参照现行国家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 计值计算方法确定高延性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a= 27.6N/mm²; 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且基
本都能达到同等级混凝土抗拉强度的2倍以上,本条根据大量 试验数据,并结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方法确定高延性混凝土 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at=3.8N/mm²。 5.2.3高延性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与其立方体抗压 强度有关,但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料,其弹性模 量取值与普通混凝土明显不同,本条根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大量试验结果以及国家建筑工 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结果,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相当于同等强度普通混凝土的2/3左右,本条给出Cd50高延性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a=2.20×104N/mm²。当有可靠试验依 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5.2.4高延性混凝土纵向受压时,其横向变形受到纤维桥联 应力的纳束,使其横向变形减小。因此,高延性混凝土泊松比
本都能达到同等级混凝土抗拉强度的2倍以上,本条根据大量 试验数据,并结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中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计算方法确定高延性混凝土 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dt=3.8N/mm。
强度有关,但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料,其弹性模 量取值与普通混凝土明显不同,本条根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大量试验结果以及国家建筑工 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结果,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 相当于同等强度普通混凝土的2/3左右,本条给出Cc50高延性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a=2.20×104N/mm。当有可靠试验依 据时,弹性模量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应力的约束,使其横向变形减小。因此,高延性混凝土泊松比 明显小于普通混凝王,由于泊松比与纤维掺量和材料韧性指标 均有一定关系,本条强调在必要时可根据试验确定,
5.3 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
5.3.1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料,其收缩和徐变 应得到控制,并应符合相应的设计要求。试验研究表明,高延 性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可占95%以上,因此可以在施工方面采用 借施控制高延性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以防止早期开裂。高延性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控制以满足设计要求为目标。
5.3.3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
6.1.1由5.2.1条可知,高延性混凝土包括两个强度指标和两 个韧性指标。因此,高延性混凝土的试配应同时满足强度和韧 性指标的双重要求。同时,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力学性 能和耐久性能都应当满足设计要求。本章的配合比设计内容 主要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中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相关规定进行编制,由于高 延性混凝土中不含粗骨料,因此在参照上述标准规定时,根据 高延性混凝土的特点对配合比设计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和补 充。
6.2.5不向工程对高延性混工日刀字性能要求差异较大, 设计人员可根据不同工程的具体要求参照表6.2.5选用高延 性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但最终确定采用的纤维体积率应经过 试验验证。
高延性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范围
6.3.1在控制最大水胶比条件下,表6.3.1中最小胶凝材
6.3.2高延性混凝土水胶比变化对强度影响比普通混凝土敏
6.3.3因为高延性混凝主的强度稳定性和用于结构的重要性
6.3.4实验室配制的高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仅应达到设计
强度等级值,尚应满足95%的保证率要求。大量试验表明,高 延性混凝土的离散性明显小于普通混凝土,公式(6.3.4)中高 延性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小于普通混凝土,宜通过试验确 定;当无可靠试验依据时,可偏于安全取0.08fduk(N/mm²)
还包括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两个韧性指标。配制高 延性混凝土时,其抗压强度应满足6.3.4条的要求;同时,其抗 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等效弯曲韧性的平均值均应当符合设 计要求。
定为了减小配制周期,以3d龄期测试结果进行配合比调整,并 以60d配制强度为最终依据。
7.1高延性混凝土的制备
7.1.1纤维计量允许偏差为1%可以满足高延性混凝土质量 要求;外加剂和拌合用水计量充许偏差有所收紧;高延性混凝 土使用的骨料以细骨料为主,对骨料计量的允许偏差也有所收 紧。 7.1.2为了保证纤维均匀分散在高延性混凝土基体中,宜采 用纤维后掺法,将不含纤维的干混料加水搅拌均匀以后,再加 入纤维搅挫,使纤维完全分散均匀无结团后方可用王施工
7.1.2为了保证纤维均匀分散在高延性混凝土基体中,宜采
用纤维后掺法,将不含纤维的干混料加水搅拌均匀以后,再
7.2高延性混凝士的施工和养
高延性混凝土初凝时间不低于40min;当温度较高时,施工 过程中高延性混凝土拌合物的水分蒸发较快,应适当缩短拌合 物的使用时间。高延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加水会严重影响其 性能,造成很大危害,必须禁止。另外,施工过程中还应当注意 结构的连续性,不在构件阳角处留施工冷缝。 高延性混凝土表面失水太快同样会产生细微裂缝,因此 施工完成后应及时采取保湿养护措施。 高延性混凝土抹面主要用于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加固 及修,可采用手工压抹的方式进行施工,应保证纤维分散均 匀,且不得在构件转角处(通常是指阳角)留施工冷缝。手工压 抹时,每层厚度不宜大于15mm
7.2.2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或加固混凝土构施工,除
7.2.3砌体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构件修复时,由于修复的构件
可能存在局部松散(如混凝土保护层、砖等的破损)或构件腐蚀 或材料风化等耐久性损伤,为了保证对损伤进行彻底处理,应 在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前将松散部位或风化、腐蚀等影响较严重 的部位进行剔除并将表面清理干净
或材料风化等耐久性损伤,为了保证对损伤进行彻底处理,应 在高延性混凝土施工前将松散部位或风化、腐蚀等影响较严重 的部位进行剔除并将表面清理干净。 7.2.4、7.2.5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前期水化反应对其强度增长 和韧性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本条规定在高延性混凝土 终凝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应适当延长 养护时间
和韧性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本条规定在高延性混凝土 终凝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应适当延长 养护时间。
性混凝土内部由于温度变化过快或温度过高产生缺陷。
8.1.1~8.1.4本条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 技术规范》GB/T50448的有关规定对高延性混凝土的进厂检 验进行规定。高延性混凝土的质量对于相应的工程质量,有着 直接的重要影响。使用前应对进场的材料进行复验,其中材料 性能应委托给经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检验单位检验。 8.1.5为了提高高延性混凝土的进场复验效率,本条规定了 进场复验的龄期要求为3d,指标要求以本规程表5.2.1中3d 龄期的性能指标为准。
8.2.1本条规定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检验的检验批划分 标准。 8.2.2在进行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检验前,应根据检验项 目,计算所需材料的用量。每1L的体积,需要高延性混凝土材 料质量约为 1.7kg。
8.3高延性混凝土性能
8.3.1本条主要给出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效弯曲强度和 等效弯曲韧性的试验方法及标准试件尺寸。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经过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基体内不含粗骨 料,且材料匀质性较好,当采用边长为70.7mm、100mm和 150mm的立方体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时,得到的尺寸效应换 算系数很小,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看试件尺寸增天而减 小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为便于现场制作试块,本条规定统一采
用边长为100mm的立方体试块作为标准试件进行高延性混凝 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评定,不考虑尺寸效应影响。
8.3.2同条件养护时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验时白
高延性混凝土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测试方法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 关规定执行,但由于高延性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以标准养 护60d的强度作为指标依据,因此同条件养护时的等效养护龄 期规定为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1200℃:d时所对应的龄 期。等效养护龄期也可按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与在标准养护 条件下60d龄期试件强度相等的原则由监理、施工等各方共同 确定。
8.3.4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水渗透性能、抗石
蚀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碳化性能等耐久性能的试验方 法以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主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GB/T50082的有关规定为准,根据测试结果对其耐久性 等级的划分以按现行行业标准《混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JCJ/T193的有关规定为准。
8.3.5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方法与
8.3.5高延性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方
8.3.5高延性混俊 弹性模量试验力法与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中的相关试 验方法相同,但高延性混凝土采用的标准试件尺寸为100mm× 100mmX300mm。
8.4高延性混凝土质量验收
时,尚应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能进行检验评定,评定 结果要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及
时,尚应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能进行检验评
8.3.3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施工的工程质量对结构安全至关重 要,本条规定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或加固混凝土构 件时,应按本规程附录C、附录D的相关规定对其施工质量进 行验收。
本试验方法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研究课题 组,针对高延性混凝土的抗压韧性问题的专门提出的试验方 法。目前国际上对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的研究较多,相关试验 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至今为止没有专门针对抗压韧性的试验 方法,不能反映高延性混凝土受压的力学性能特点。 本规程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抗压韧性试验方法,选用尺寸 为100mm×100mm×300mm的标准棱柱体试件,采用电液伺 服方能试验机测得其荷载一变形曲线,计算出高延性混凝土的 等效抗压强度,再考虑试件变形对抗压韧性的影响,计算试件 的等效抗压韧性,其物理意义为试件单轴受压时单位体积的变 形能,与抗压韧性的定义完全符合,可作为试件的抗压韧性评 介指标,其中0.85、0.50、0.20三个指标中,0.85用于构件正常 破坏时的韧性指标测定,0.50、0.20用于建筑物防倒塌设计时 的韧性评定。
附录B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
本试验方法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延性混凝土研究课题 组,针对高延性混凝土的弯曲韧性问题的专门提出的试验方 法。目前国际上对纤维混凝十弯曲韧性试验方法的研究较多: 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和协会标 准《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CECS13均给出了纤维混凝土 等效弯曲强度、初裂强度和弯曲韧性的试验方法。按以上方法 计算试件的等效弯曲强度时,需要计算试件跨中挠度为L/150 的荷载一挠度曲线下的面积。对高延性混凝土,跨中度为L 150时尚未达到试件的峰值荷载。因此,采用以上方法不能反 映出高延性混凝土良好的弯曲韧性。 本规程提出的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方法,给出了标 准试件尺寸为40mmX40mmX160mm。 按本规程方法对试件进行四点弯曲试验,测得其荷载一 度曲线,计算出高延性混凝土的等效弯曲强度,再考虑试件挠 曲变形对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的影响,计算试件的等效弯曲 韧性,是等效弯曲强度与跨比的乘积,与弯曲韧性的定义吻 合,与等效弯曲强度一起作为高延性混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指 标,能更好地反映高延性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其中的取值 0.85用于构件正常破坏时的韧性评定,当用于建筑物防倒塌设 计时可取 0. 50 和0.20。
附录C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C.1.1高延性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将高 延性混凝土用于砌体结构加固,可利用高延性混凝土的力学性 能优势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抗倒塌能力。另外,采用高延 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加固面层厚度小,施工简便,对原有结 构影响小,可大幅度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延长结构使用 寿命,节约加固成本,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系统开展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 构方面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 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目前,“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 结构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陕西、山东、安徽、重庆等20余个省 C.1.2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结构可显著提高其整体性 和抗震性能,当面层较厚时,为了充分发挥高延性混凝土的性 能优势,可以在面层中配置钢筋,形成配筋高延性混溪土面层 更大程度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 由于砌体的材料强度从抗压强度平均值到标准值,再计算 到设计值,中间需要进行折减,对砖砌体折减系数为1/(1.38× 1.6)=0.45,荷载作用由实际荷载到设计荷载有一个增大系数 约1.25,因此当实际的效应比为1.0时,按设计值计算的效应 比为1.0×0.45/1.25=0.36。即设计值计算的效应比为0.36 时,实际的效应比已经接近1.0,此时砌体的应力水平已经很 高,因此当按设计值计算的效应比小于0.36时,建议在面层内 增设钢筋。
C.2.1~2.2对抗压加固,在满足构造要求情况下,外加高延 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的结构可看成砌体与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的组合砌体结构。因此,可利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中组合砌体构件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出加固后结 构轴心受压计算公式。考虑到高延性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约 为0.006,砌体极限压应变约为0.002,在极限荷载作用下,高延 性混凝土实际发挥的强度(实际强度)小于其极限抗压强度。 根据试验结果,在无初始荷载作用时,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 双面加固砖砌体墙体,高延性混凝土的“实际强度”与其极限抗 玉强度的比值在0.274~0.363之间,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单 面加固砖砌体墙体,该比值在0.397~0.491之间。因此,计算 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引入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αd。安 全起见,无论单面双面,无初始荷载时αd均取为0.3。 抗压加固时,考虑到加固结构中的原有砌体构件加固前已 承受荷载,其应力水平一般都比较高,而加固新增的高延性混 疑土面层还不能立即工作,需待新加荷载后(第二次受力)才开 始受力。此时,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应变滞后于原砌体的 应变,原砌体的应变高于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应变。当原 彻体达到极限状态时,新增高延性混凝土面层还没达到上述的 实际强度”。因此,引入二次受压影响系数α,则高延性混 土强度利用系数αa=αd1·αd2。将原墙体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 平均竖向压应力定义为初始应力,初始应力与砌体抗压强度的 比值定义为初始应力比β。因砌体结构离散性较大,确定统一 的应力一应变曲线较难,因此,分别选取由B.Powell和H.R Hodgkinson、朱伯龙、施楚贤三人提出的砌体结构应力应变曲 线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砖砌体墙的初始应力比β与高延性混凝 土强度利用系数α.的关系,见下图2。
图2砖砌体墙的初始应力比β。与高延性混凝土强度利用系数α的关系
由图可知,随看初始应力比β。的增大,αd逐渐减小。当初 始应力比β。小于等于0.7时,曲线下降缓慢;当初始应力比β 于0.7时,αd下降增快。当初始应力比β等于0.7时,αd的 二次受压折减系数系数αd2在0.43~0.67之间。经综合考虑, 取二次受压影响系数为αd2=0.5。
C.3.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或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对砌 体墙的抗剪加固,可简化为原砌体的抗剪承载力加上高延性混 凝土加固面层的承载力贡献。 C.3.2附录C给出了采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后,墙体提 高的受剪承载力V.为根据试验结果并考虑面层的破坏形式 按主拉应力理论提出,与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 范》GB50702中钢筋混凝土面层加固砌体墙提高的受剪承载力 计算公式的形式基本保持一致,部分参数取值根据试验结果有 所调整。
C.4.1因为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砌体墙具有很好的共同工作 能力,且经过试验验证,单面加固效果明显。对于建筑物外立
面需要保留或某一面原有装饰面层难以清理时,可以在墙体另 面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单面加固,从而简化施工和加固成本, 并减少了原有装饰面层清理过程中对原墙体的损伤。
C.4.2原砌体的抗震承载
设计规范》GB50003规定相同;而高延性混凝土的贡献,根据现 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在截面抗震验算中所建立的 概念,可以简单的认为其抗震承载力与非抗震下的抗剪承载力 相同,仅需将后者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即可。这是一种偏 于安全的处理方法。
C.5.1抗震加固和抗震鉴定一样,可采用加固后的综合抗震 能力指数作为衡量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的指标,也可按设计 规范的方法对加固后的墙段用截面受剪承载力进行验算。与 鉴定不同的是,要按不同的加固方法考虑相应的加固增强系 数,并按加固后的情况取体系影响系数出和局部影响系数。 C.5.2~5.3为便于设计人员使用方便,本节按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的方法给出了高延性混凝士 面层加固的基准增强系数和面层加固时墙体侧向刚度的基准 提高系数,便于设计人员在设计计算时直接选用。
C.6.1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一般不需要在面层中配置 钢筋,当墙体承载量相差较大或损伤严重时,适当增加面层厚 度,但面层厚度较厚时为了充分发挥高延性混凝土的性能优 势,可以在面层中配置钢筋,形成配筋高延性混凝土面层,更大 程度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 砂浆强度较低时,为了更好的提高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原 墙体的共同工作能力,建议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与墙体之间采 用局部嵌缝等方式进行处理。对面层端部应采取嵌固措施防
止面层剥离。遇到门窗洞口时,应将面层延伸至洞口侧边锚 固,提高加固的整体性
用双面加固,当原砌筑砂浆强度很低或为偏心受压时,为保证 加固的整体性,不应采用单面加固。当面层较厚时,宜采用拉 结件增强面层与墙体的可靠拉结,提高对面层的横向约束,防 正砌体构件受压时面层横向变形剥离
C.6.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对墙体进行抗剪和抗震加固时,可
根据综合抗震能力指数的控制,只在某一层进行,不需要自上 而下延伸至基础。但在底层的外墙,为提高耐久性,面层在室 外地面以下宜加厚并向下延伸200mm或伸至地圈梁顶面
一 砌体组合圈梁和高延性混凝土一砌体组合构造柱对房屋进 行整体性加固,解决其抗震构造措施不足的问题。这样处理, 施工方便快捷,且对原有建筑的使用空间占用较少
C.7施工及施工质量验收
C.7.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结构一般不需要配置钢筋,施 工工序少,施工方法主要为人工压抹,施工方法简单。但高延 性混凝土加固砌体结构主要是利用高延性混凝王的性能优势 提高砌体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固 面的清理要干净,并要养护到位,保证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 的可靠。
层处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结合面粘结质量、加固面层厚 度、面层的平整度等。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由于涉及到结构 安全,因此需要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加固施工。
附录D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构件
D.1.1由于高延性混凝土的峰值压应变远高于普通混凝土的 极限压应变,且高延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要低于普通混凝土: 因此其抗压强度利用效率有所降低,但是高延性混凝土对提高 构件延性、提高构件耐久性以及在施工工艺的简便性上有较天 优势。同时,高延性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剪变模量和抗拉强度, 对提高构件的受剪承载力方面作用明显。因此,对于混凝土构 件,更多的是利用其施工简单的优势以及对构件延性、抗裂及 耐久性提高等优势,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或修缮处理。 D.1.3对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3(旧标号150) 的强度要求,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367的有关规定执行。
D.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加
D.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加固
D.2.1~2.2对受剪截面限制条件的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 疑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致,而从增大截面构件的荷载 试验过程来看,增大截面还有助于减缓斜裂缝宽度的发展。天 比引用GB50010的规定作为加固后构件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 乃然是合适的。加固后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可简化为原剪力墙 的抗剪承载力加上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的承载力贡献。
钢筋的抗剪承载力,其中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的强度利用系数由 试验结果得到。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面层在压、弯、剪共同作用 下,其主拉应力达到抗拉强度时发生剪切破坏,根据此时的应 一
/1+A.afa ,实际工程中采用HDC面层加固剪力墙时,一般不 进行卸载,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层的竖向应力滞后,可不考虑竖 向压应力的影响,因此式中N=0,则αa=0.66,该取值也是相 对保守的。
D.3钢筋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加固计算
D.3.2本条的计算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的规定相符,将新、旧混凝土的斜截面受剪承 载力分开计算,并给出了具体公式。新、旧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设计值分别按原规范和现行设计规范的规定值取用,
D.4.1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增天截面 法加固后,其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仍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疑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公式采用。其中,系数是 在已有的试验研究基础上确定的,由于高延性混凝土弹性模量 较低,在同样变形下强度发挥程度较普通混凝土低,因此该系 数取值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2 中普通混凝土的取值偏低。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条文说明,该系数的精确算法必须建立在对原构件应力水平的 精确估算上,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GTCC-019-2019 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LBJ单元-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且限于设计人员技术 水平的不同,对实际荷载的估算结果往往因人而异,若遇到事 后复查,很难辨明是非。 本系数的取值是以现有的试验结果为依据,也考虑到试验 所考虑的情况还不够充分,因此在条文中注明“当有充分试验 依据时,αds值可做适当调整。”
D.4.2对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10(2015年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原混凝土和新增高延性混凝土组合截面的混凝土组合轴 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是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按照新旧混凝土组合截面的轴 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进行计算,但其取值较为复杂,不仅需要考 慧不同的组合情况,而且需要试验才能确定其数值。为了简化 起见本条文也将该系数由试验结果按近似值确定,同时在条文 说明中增加了“若有可靠试验数据时,也可按试验结果确定。”
D.5.1采用增大截面法加固,考虑到界面处理对能否保证新 旧材料的共同工作十分重要,因此,界面如何处理,应有设计单 应提出具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在原混凝土表面凿毛的基础 上,只要再涂刷界面胶即可满足安全要求,对墙、板等表面面积 较大的构件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剪切销钉进一步提升加固的高 延性混凝土与原构件的共同工作能力。 D.5.2~5.6这几条主要是根据高延性混凝土加固工程的实 践经验和有关试验研究资料作出的规定,其目的是保证原构件 与新增高延性混凝土之间的协同工作,保证力的可靠传递,从 而达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另外,应指出的是纯环氧树脂配置的砂浆,由于未经改性 很快便开始变脆,而且耐久性很差,敌不应在承重结构植筋口 使用。而所谓的无机锚固剂,由于粘接性能极差,几乎全靠脑 胀剂起摩阻作用,不能保证后锚固件的安全工作,故也应予以 禁用。
D.6施工及施工质量验收
D.6.1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构件,因为截面处理的 好坏对加固层与原构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有很大影响,因此应特 别注意加固面要凿毛处理TB 10062-2018 铁路驼峰及调车场设计规范,且清理要干净,并要养护到位,保证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的可靠性。 D.6.2~6.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构件的验收,主要 包括基层处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结合面粘结质量、加固 面层厚度、面层的平整度等。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由于涉及 到结构安全,因此需要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加固施 工。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的可靠性。 D.6.2~6.3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混凝土构件的验收,主要 包括基层处理、高延性混凝土材料性能、结合面粘结质量、加固 面层厚度、面层的平整度等。对高延性混凝土材料,由于涉及 到结构安全,因此需要进行进场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加固施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