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T497-2016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

JGT497-2016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563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T497-2016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6165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效率和阻力 GB/T1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 GB18457一2015制造医疗器械用不锈钢针管 GB19489一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50346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591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exhausthighefficiencyfiltrationunits 用于特定生物风险环境GB/T 50491-2018 铁矿球团工程设计标准,以去除排风中有害生物气溶胶为目的的过滤装置。装置具备原位消毒及 检漏功能。

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 用于进行空气过滤且符合GB13554规定的空气过滤器

额定风量ratedairvolumeflowrate 由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生产厂家所规定的、用于标识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最 气体积流量。 3.6 泄漏率leakrate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一定试验压力下单位时间内泄露的空气体积与装置内净容积的比值

额定风量ratedairvolumeflowrate 由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生产厂家所规定的、用于标识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最大空 气体积流量。 3.6 泄漏率leakrate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一定试验压力下单位时间内泄露的空气体积与装置内净容积的比值。

4.1.1按安装方式分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表面应平整、光滑无划痕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有压力测 阻力进行监控,且应有 采样管被污染的措施(如在压 过滤器过滤效率相当的达

4.1管道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1000Pa压力下的分钟漏泄率不应大于装置净容积 4.2风口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安装环境具有密封性要求时,可按7.4的规定或用户 实他方法进行密封性测试

6.5安装后高效过滤器检漏

6.5.1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具备对安装后的高效过滤器及安装边框进行检漏测试的措施。 6.5.2采用扫描法测试时,被测高效过滤器任一点局部效率应不低于99.99%;采用效率法测试时,被 测高效过滤器对0.3μm0.5μm间粒子实际过滤效率及置信度为95%的过滤效率下限均应不低于 99.99%。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具备对装置内部进行循环消毒的配套措施。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能对装置内 各部位进行可靠消毒,并应提供相应的推荐消毒程序及证明文件,

扫描法检漏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其扫描过程中,应能检测被测高效过滤器出风面及过滤器与安 装框架连接处的泄漏。

扫描法检漏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具备有效识别、定位漏点的能力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阻力应在负压工况下进行测试,测试工况应至少包括装置额定风量的50%、 70%和100%。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可按GB/T6165的规定进行。

使用气密阀或盲板将排风高效过滤装置进、出风口密封,使用真空泵将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抽 至至少一2500Pa(相对所处测试房间)并维持至少60min。测试前、后使用水平尺对排风高效过滤装

JG/T497—2016

各部分进行测量,观察是否存在永久性明显结构变形。测试后,还应按7.4的规定进行

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密封性试验 采用定压法或压力表减激法边 时,可参见附录B所规定的交变压力法进行

7.5安装后高效过滤器检漏

7.5.1.1测试气溶胶

7.5.2.2上游气溶胶浓度稳定性测试

7.5.2.3使用光度计的测试程序

计进行高效过滤器扫描检漏测试时,测试程序应符合GB50591或GB50346相,

当使用光度计进行高效过滤器扫描检漏测试时,测试程序应符合GB50591或GB50346相应 规定。

7.5.2.4使用光学粒子计数器的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在被测高效过滤器的上游引人测试气溶胶,在确认上游气溶胶浓度稳定后进行上游气溶胶浓 度c。的测试; b) 检查所使用的光学粒子计数器是否可自净清零,并据此确定下游扫描检漏测试中“疑似漏点” 判据N,。若计数器可自净清零,可将N,确定为1。即扫描过程中,任何导致计数器产生读数

JG/T4972016

的地方将被标记为“疑似漏点”,应进行进一步的定点检测判定其是否确为漏点; 根据所使用的光学粒子计数器扫描探头的宽度,按式(1)确定扫描速度上限

S,光学粒子计数器扫描探头扫描速度上限,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C 上游气溶胶浓度,粒工; P一 局部透过率允许限值,0.01%; Q,计数器标准采样流量,0.472L/s(28.3L/min); D。一一扫描探头沿扫描速度方向的宽度,cm; N。一一判定“疑似漏点”的期望读数,粒。 手动或通过自动执行机构驱动扫描探头以不超过扫描速度上限的速度对被测高效过滤器出 风面及过滤器与安装框架连接处进行扫描检测。扫描过程中,任何导致计数器产生不小于 N,的区域将被标记为“疑似漏点”,应将扫描探头固定放置于疑似漏点处一定时间(如不少于 20s)进行定点检漏测试。定点检漏过程漏点判定的计数器期望读数、定点测试时间以及实际 观测上限值分别按式(2)和式(3)确定:

式中: N。—漏点判定的计数器期望读数,粒; Na——计数器实际观测上限读数,粒;

7.5.3高效过滤器效率法检漏测试

7.5.3.1测试气溶胶浓度

测试时,下游气溶胶测试计数不宜小于20粒,且上游气溶胶最小测试计数不宜低手 5.3.2上游及下游气溶胶浓度均性测试

7.5.3.2上游及下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测

7.5.3.3上游气溶胶浓度稳定性测试

上游气溶胶稳定性测试应按7.5.2.2的规定进行

7.5.3.4测试程序

测试程序如下: a)将气溶胶发生器及激光粒子计数器分别连接至相应的气溶胶注入口及采样口。开启排风系统 风机,调整、测试并确认被测过滤器风量,使其风量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且不得超过额定风量,稳 定运行一段时间; 6) 不开启气溶胶发生器,采用光学粒子计数器在过滤器下游采样口处测量此时过滤器下游背景 浓度。背景浓度超过35粒/L时,应检查装置密封性,直至背景浓度满足要求; 开启气溶胶发生器,采用激光粒子计数器分别在过滤器上游及下游采样口处,测量过滤器上游 气溶胶浓度c.及下游气溶胶浓度c,至少检测3次;

d)按式(4)及式(5)计算被测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实际过滤效率及置信度为95%的过

式中: E——过滤效率测试结果的平均值; ca下游粒子浓度的平均值,0.3μm~0.5μm; 上游粒子浓度的平均值,0.3μm~0.5um

Egs%min 置信度为95%的过滤效率下限值; Cd.95%max 下游平均浓度95%置信上限,根据实测下游平均浓度c查表1得出; Ca.95%mi 上游平均浓度95%置信下限,根据实测上游游平均浓度查表1得出

表1置信度为95%的粒子计数置信区间

注:本表为依据泊松分布,置信度为95%的粒子计数置信区间

e 过滤器下游浓度小于20粒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测试并计算过滤器上游气溶胶浓度的平均值c,并按表1计算上游95%置信下限的粒子浓度 Ca.95%min,根据cu.95%mi和过滤器最大允许透过率(0.01%)计算下游允许最大浓度,再根据表1 查得或计算下游允许最大浓度的95%置信下限浓度cd.95%max。测试过滤器下游气溶胶浓度时, 可适当延长采样时间,并应至少检测3次,计算平均值cd。若ca≤cd.95%mx,应认为过滤器无泄 漏,符合要求,反之不符合要求

7.5.4其他测试方法

7.6.1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可消毒性的验证应根据使用环境的生物因子风险等级选择生物指示剂种类 及消毒剂。 7.6.2消毒验证过程中,生物指示剂的布点应涵盖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各部位,尤其是人员可能触碰 或需要在装置内进行操作的区域。 7.6.3消毒灭菌程序结束后,将布点处的生物指示剂按所需培养温度进行恒温培养,培养后的生物指 示剂均应显示灭菌效果,如菌片变色等,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进行完整的手动或 描过程中扫描探头覆盖区 定范围

7.8 漏点识别有效性

风高效过滤装置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

8.2.1排风高效过滤装置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定型产品的结构、制造工艺、材料等更改对产品性能有影响时; c) 产品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 连续生产时每2年进行一次; e) 停产2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8.2.2 型式检验项目应见表2。

3.2.1排风高效过滤装置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时; b) 定型产品的结构、制造工艺、材料等更改对产品性能有影响时; c) 产品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 d) 连续生产时每2年进行一次; e) 停产2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8.2.2 型式检验项目应见表2。

8.3.1高效过滤器安装前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工程现场安装就位前,检验项目见表2

8.3.2高效过滤器安装后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工程现场安装就位后,检验项目见表2。

表2排风高效过滤装置检验项直

每台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在明显部位设有标志,标志应牢固固定于装置外侧便于查看处,标志内容 应至少包括: a)产品名称; 本标准规定的型号规格; c)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所安装高效过滤器规格尺寸; d) 额定风量下的阻力; e) 气流方向; f) 重量; g) 制造商名称、出厂日期及序列号。

9.2.1包装箱应牢固严密。 9.2.2包装箱内应有装箱单、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推荐消毒程序等技术 文件。 9.2.3包装箱上应根据装置实际需要设怕湿、防雨、防倒置、禁止翻滚、小心轻放等储运标志,储运标志 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9.3.1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在运输过程中,不应受碰撞、挤压、抛投、雨雪淋袭。 9.3.2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应贮存于防潮、防雨、防火场所,周围不应有腐蚀性介质

JG/T497—2016

A.1.1试验装置及设备

A.1.2.1测试前,应先测量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的内净容积(Cv)

A.1.2.1测试前,应先测量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的内净容积(Cv)。

图A.1定压法密封性测试装置示意图

A.1.2.2使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前后端气密阀处于密闭状态,按图A.1所示,将被测装置依次与压 差计、高效过滤器、流量计、流量调节阀以及真空泵相连。 A.1.2.3开启真空泵,调节流量调节阀,使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与所处房间的相对压差维持在一1000Pa。 A.1.2.4记录此时流量计的流量(L)。

A.1.3试验结果处理

A.1)计算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的小时漏泄率

式中: T一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小时漏泄率,%; L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维持一1.000Pa相对负压时的漏泄流量,L/m 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净容积,m

A.2.1试验装置及设备

60XL Tr= ×100% .......A. 1000XCy

2.1.1压力衰减法密封性检测仪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温度计,精度应至少为0.1℃,且用于测量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温度的温度计应具备定时自动 记录数据的功能; b) 大气压计,分辨率不大于10Pa; C 压差计,分辨率不大于1Pa。 2.1.2测试装置示意图见图A.2

图A.2压力衰减法密封性测试装置示意

效过滤装置内,利用气密阀或盲板封堵密封排 风高效过滤装置。 A.2.2.2开启真空泵,使排风高效过滤装置与所处房间的相对压差维持在至少一1000Pa以上,关闭真 空泵和气密阀。 A.2.2.3压力及温度相对稳定后,至少每隔15min记录1次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部与相对所处房间的 相对压力、所处房间大气压力以及房间温度(T),测试过程宜维持1h。

检验仪器及装置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交变压力密封性检测方法

B.2.1按附录A的规定测试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的密封性。 B.2.2开启真空泵,将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相对压力抽至至少一750Pa,并维持5min。随后开启 放气阀,将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内相对压力恢复至0Pa。上述每个抽负压、维持及恢复过程称为 个压力交变循环。 B.2.3被测排风高效过滤装置达到约定的压力交变循环次数后,再次按附录A的规定测试密封性

C.1上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验证

上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验证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高效过滤器上游测试段内,距过滤上游端面30cm距离内选择一断面,并在该断面上平均布 置9个测试点(见图C.1); b) 在气溶胶发生器稳定工作后,对每个测点连续进行至少3次气溶胶浓度测试,每次采样时简不 应低于1min,并应取3次浓度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 所有9个测点的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与各测点测试结果算术平均值偏差均小于20%时,可判 定过滤器上游气溶胶浓度均勾性符合测试需要

DB22/T 5021-2019 Ⅱ型耐热聚乙烯(PE-RTⅡ)供热管道工程技术标准C.2下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验证

图C.1上游气溶胶均匀性测点布置示意图

C.2.1下游气溶胶均匀性验证可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2.1下游气溶胶均匀性验证可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2.2 采用过滤器下游四角模拟发尘的方法进行验证: a)在过滤器背风面尽量接近过滤器处预留至少4个相同的发尘管,发尘管宜为直径不大于10mm 的刚性金属管,管口开向应与气流方向一致,发尘管应位于过滤器边角处。 b) 使用稳定工作的气浴胶发生器依次对各发尘管注人气溶胶。 在下游采样口位置进行相应的气溶胶浓度测试。各发尘管注入气溶胶测试结果均不大于所有 测定结果算术平均值的土20%时,可认定过滤器下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符合测试需要。 2.3 采用在过滤器下游采样口处所在截面上多点检测的方法进行验证: a在过滤器下游采样口所处截面上至少布置9个采样管,采样管为开口迎向气流流动方向的刚 性金属管,管径应符合常规采样仪器的等动力采样要求,其中5个采样管均匀布置于截面中心 和对角线上,4个采样管分别布置于矩形风道截面各边中心、距风道壁面25mm处[见图C.2a)]。 圆形风道采样管布置采用类似原则进行见图C.2b)。 b)在气溶胶发生器稳定工作后,被测过滤器上游气溶胶浓度至少应为进行效率测试试验时下限 浓度的2倍,对每个测点连续进行至少3次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不应少于1min,并取平均值作

为该点的气溶胶浓度测试结果 度测试结果与测试结果算术平均值偏 差均小于20%时,可认为过滤器下游 匀性满足测试需要

)方形截面风道测点布置

Q/CR 2.1-2014 铁路电缆槽盖板和人行道步板 第1部分:活性粉末混凝土型b)圆形截面风道测点布叠

2下游气溶胶浓度均匀性测点布置示意图

打印H期:2016年11月7日M00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